直腸癌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05 Oct 2023 05:02:28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直腸癌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直腸癌】研究:直腸癌患者半年免疫治療 腫瘤100%消失 減傳統療法後遺症 復發及長期治癒率未知之數 //www.afterroberto.com/%e7%9b%b4%e8%85%b8%e7%99%8c%e6%82%a3%e8%80%85%e5%8d%8a%e5%b9%b4%e5%85%8d%e7%96%ab%e6%b2%bb%e7%99%82-%e8%85%ab%e7%98%a4100%e6%b6%88%e5%a4%b1-%e6%b8%9b%e5%82%b3%e7%b5%b1%e7%99%82%e6%b3%95%e5%be%8c/ Mon, 27 Jun 2022 09:15:5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495 【明報專訊】本月初,國際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一篇直腸癌研究報告,引起廣泛討論。研究只包含12名病人,數據也很初步,追蹤時間6至25個月,為何出現廣泛迴響呢?因為研究結果實在太震撼,全部12名中晚期直腸癌病人,完成為期半年免疫治療後,所有患者(100%)的腫瘤完全消失,病人毋須做手術、化療或電療。


直腸癌傳統療法或要切走肛門 手術後遺症難免

直腸位處大腸末端,連接肛門,負責排泄及消化的功能。直腸癌於香港近年有上升趨勢,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直腸或肛門癌新症人數由2010年1753宗升至2019年2072宗,升幅近兩成;平均確診年齡中位數約70歲。

一直以來,手術切除是根治直腸癌的唯一手段。如腫瘤屬於中晚期,需先用電療聯合化療,將腫瘤縮小方能切除;惟治療無可避免會影響消化、泌尿及性功能等後遺症。如果直腸癌腫瘤處於低位,接近肛門位置,病人更可能無法保留肛門,需要人工造口(俗稱屎袋)。故近年直腸癌研究方向一直循避免手術為主軸。例如使用近接電療(brachytherapy),即輻射線直接接觸腫瘤表面,近距離釋出高劑量輻射殺死癌細胞;或電療化療後採取觀察方案(watch-and-wait approach),皆是希望達到根治之餘,病人能避免承受手術後遺症之苦。

【直腸癌】研究:直腸癌患者半年免疫治療 腫瘤100%消失 減傳統療法後遺症 復發及長期治癒率未知之數
震撼研究——《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一篇報告,指全部12名參與研究的中晚期直腸癌病人,完成為期半年免疫治療後,腫瘤完全消失,病人毋須手術、化療或電療。研究結果震撼醫學界。(設計圖片,yodiyim@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相關文章:針對大腸癌期數調整治療計劃 及早篩查預防勝治療(附:注意大腸癌先兆5大徵狀)


零手術化療電療 腫瘤100%消失

至於本月初引發討論的,是於美國的「單中心單臂」研究,對象為第二或三期直腸癌患者。所有患者必須接受病理檢查,確定腫瘤屬於高MSI(微衛星不穩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詳見「知多啲」)。MSI是免疫治療的生物標記(biomarker),高MSI腫瘤患者若使用免疫治療,會比傳統化療加標靶藥更為有效。研究人員為患者施予每3星期1次的免疫抑制藥物PD-1抑制劑,為期半年。

結果在半年療程裏,所有12名患者(100%)的腫瘤均於內窺鏡、磁力共振及正電子掃描檢查裏完全消失;所有病人均毋須接受手術,又或化療及電療跟進,治療的免疫副作用亦相對溫和。研究仍在進行中,計劃招募30名患者。

【直腸癌】研究:直腸癌患者半年免疫治療 腫瘤100%消失 減傳統療法後遺症 復發及長期治癒率未知之數
腫瘤切除——手術切除是根治直腸癌的唯一手段;如腫瘤屬於中晚期,需用電療聯合化療先將腫瘤縮小,方能將腫瘤切除。(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FatCamera@iStockphoto)

復發及長期治癒率未知之數

此研究結果無疑是革命級!首先、治療有效率100%,成效顯著; 第二、病人能避免承受手術或電療化療後遺症。以免疫治療作為根治手段是嶄新的治療策略,有望推展至其他腫瘤。但必須提醒大家:

1. 只有5%至10%直腸癌患者,屬於高微衛星不穩定腫瘤;故此,這治療策略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採用

2. 此研究只是於美國單中心的小型研究,故此100%有效率的結果能否應用於不同地區的患者,仍有待大型的多中心研究去確認

3. 迄今只公布了早期研究結果,故此,長期復發率及治癒率,以及腫瘤消失是否代表長遠根治等問題,仍是未知之數

現階段,手術切除配合電療化療仍是治療直腸癌的黃金標準。但無疑,此研究的初步結果,開啟了以免疫治療作為根治手段的研究大門,亦為直腸癌病人帶來新的希望。

【直腸癌】研究:直腸癌患者半年免疫治療 腫瘤100%消失 減傳統療法後遺症 復發及長期治癒率未知之數
(明報製圖)

相關文章:【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 知多啲:高MSI腫瘤 免疫治療更有效

微衛星不穩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腫瘤,是指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於修復錯誤DNA序列方面存在缺陷(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y,MMR-d),引起微衛星序列長度改變。許多臨牀研究證實,MSI與多種癌症有關,當出現高微衛星不穩定(MSI-H),患癌風險有可能會增加。成因除了遺傳疾病以外,後天偶發因素亦會引致。

免疫治療對高MSI腫瘤特別有效。研究又顯示,於晚期癌症而多線化療失效的患者,無論是任何類型的實體腫瘤(solid cancer),採用免疫療法的有效率都高達30%至40%。故此,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早於2017年已批准免疫治療應用於後期及多線化療失效的微衛星不穩定實體腫瘤。另外,研究亦證實高MSI的後期大腸癌病人,使用免疫治療作為一線治療,比傳統化療加標靶藥更有效。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蔣子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前列腺癌】養和研究: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實時偵測腫瘤 9成患者嚴重副作用大減 //www.afterroberto.com/%e5%89%8d%e5%88%97%e8%85%ba%e7%99%8c-%e9%a4%8a%e5%92%8c%e7%a0%94%e7%a9%b6-%e7%a3%81%e5%8a%9b%e5%85%b1%e6%8c%af%e5%b0%8e%e8%88%aa%e6%94%be%e5%b0%84%e6%b2%bb%e7%99%82%e5%af%a6%e6%99%82%e5%81%b5%e6%b8%ac/ Fri, 17 Jun 2022 07:23:1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352 前列腺癌是本港男性第三大常見癌症,發病率近10年更攀升近倍,每年有逾2500宗新症。養和醫療集團一項臨牀研究顯示,採用結合「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及「磁力共振導航」的放射治療,可以即時偵測腫瘤位置及調整治療規劃,療效及減少副作用,超過9成患者完成治療後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並在一段時間後逐漸復原,反映治療帶來的副作用相對溫和及短暫,幫助維持患者的生活質素及盡快恢復日常生活。


相關文章:【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51名前列腺癌患者接受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 9成減嚴重副作用

養和醫療集團營運總監李維文表示,自2019年引入MR Linac後,已發表16份相關研究文章。是次研究是養和醫療團隊於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期間,所進行的亞洲首項及最大型針對1.5T磁力共振導航立體定向放射治療(MR Linac)前列腺癌的研究,評估了51名前列腺癌患者接受上述放射治療後的臨牀成效,包括由醫生臨牀診斷及病人自我評量,治療對腸胃功能、泌尿功能及性功能的影響。

醫生臨牀評核中發現,逾9成患者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只有一名病人出現嚴重腸道症狀,6人有泌尿系統症狀,但相關情况於一個月內逐漸減退。受訪患者則覺得在治療後4個月內,腸胃及泌尿功能回復至原來水平,荷爾蒙反應亦沒有明顯變化,性功能則於完成治療一年後逐漸改善。有關研究已在醫學期刊《Cancers》發表。

【前列腺癌】養和研究: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實時偵測腫瘤 9成患者嚴重副作用大減
養和醫療集團一項針對前列腺癌的臨牀研究顯示,採用結合「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及「磁力共振導航」的放射治療,可即時偵測腫瘤位置及調整治療規劃,更可減少患者出現嚴重副作用的機會。

即時精準追蹤腫瘤位置 減低影響其他器官組織

betway体彩 臨牀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明駿醫生闡釋,前列腺腫瘤會隨着病人的呼吸及器官移動而移位,腫瘤的體積和形狀亦會因應治療而不斷變化,導致附近組織可能因輻射而受到影響。

同時,腫瘤移動方向更可能與附近的寡轉移相反,以往可能要從中取捨。而磁力共振導航則可以即時及更精準追蹤腫瘤位置,並可按需要實際情况調整治療規劃及輻射劑量,以取得最大的療效。

【前列腺癌】養和研究: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實時偵測腫瘤 9成患者嚴重副作用大減
養和醫療集團公布一項針對以磁力共振導航的放射治療,對前列腺癌患者的影響之研究結果。(左起)養和醫療集團醫學物理部主管余兆基博士、養和醫療集團營運總監李維文和betway体彩 臨牀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潘明駿醫生。

相關文章:【前列腺癌】本港男士第三大常見癌症 HIFU局部治療早期前列腺癌 保忍尿能力、性功能


病者臥床約1小時完成療程 次數可大減

潘醫生續稱,由於放射線可以更加集中瞄準腫瘤位置,不但可減少對附近正常器官和組織的損害,減輕腸胃及泌尿系統不適,醫生更可因此而調高劑量,令治療次數由以往的約40次療程大幅減至約5次,大大減少病人往返醫院治療的舟車勞頓,每次治療約需一小時,期間病人主要在治療牀上,毋須落牀或走動已可完成療程。

【前列腺癌】養和研究: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實時偵測腫瘤 9成患者嚴重副作用大減
潘明駿醫生解釋,磁力共振導航可以即時偵測腫瘤位置,令治療可以更加精準。

MR Linac鼻咽癌、肝癌、膀胱癌等適用

養和醫療集團醫學物理部主管余兆基博士表示,除了前列腺癌外,多種癌症也適合使用MR Linac,包括腦膜瘤、脊索瘤、鼻咽癌、肝癌、膽管癌、膽囊癌、膀胱癌、直腸癌,以至子宮體癌及陰道癌等,而針對MR Linac在呼吸調控方面的研究亦漸有成果,並預計明年可以將呼吸調控應用於臨床上,減低由於呼吸產生的治療誤差,幫助更準確瞄準腫瘤,令MR Linac的適用範圍可進一步擴展至胰臟癌及肺癌等,讓更多病人受惠。.

【前列腺癌】養和研究: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實時偵測腫瘤 9成患者嚴重副作用大減
養和醫療集團在2019年引入全亞洲首部臨床應用1.5T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機 ( MR Linac )。
]]>
【直腸癌】研究:免疫藥物療法治直腸癌 18患者全康復 或可避免手術 專家:需再驗證 //www.afterroberto.com/%e5%85%8d%e7%96%ab%e8%97%a5%e7%89%a9%e7%99%82%e6%b3%95%e6%b2%bb%e7%9b%b4%e8%85%b8%e7%99%8c-18%e6%82%a3%e8%80%85%e5%85%a8%e5%ba%b7%e5%be%a9-%e6%88%96%e5%8f%af%e9%81%bf%e5%85%8d%e6%89%8b%e8%a1%93/ Tue, 14 Jun 2022 08:04:1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272 【明報專訊】美國一項直腸癌治療研究中,18名接受研究的患者在接受實驗中的免疫藥物療法後全部康復。有參與實驗者的癌症患者本已打算在試驗後接受化療和放射治療,甚至接受手術,但測試後,醫生指她的癌細胞已完全消失,由測試至今兩年都沒復發迹象。專家表示,100%康復的癌症療法在醫學界前所未聞,有關結果令人鼓舞,但強調研究涉及人數不多,要再作大規模研究以了解確實成效。研究團隊正找尋胃癌、前列腺癌和胰臟癌患者進行測試。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美研究:免疫療法治直腸癌 實驗藥物 18患者全康復

有關研究由位於紐約市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MSK)實行,由葛蘭素史克藥廠(GSK)贊助。《紐約時報》報道,獲選的18名病人服用GSK的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藥物Jemperli(學名dostarlimab),每3周服用一次,為期6個月,每劑費用約1.1萬美元(約8.6萬港元)。此藥原理是將體內癌細胞曝光,讓體內免疫系統針對它們然後擊破,但只適用於體內癌腫瘤有特定基因變異的病人。

 

適用特定基因變異病人 參與實驗者兩年沒復發迹象

一年後的跟進研究顯示,全部18人都沒發現癌症復發,意味已康復。參與實驗的38歲女子羅思(Sascha Roth)於2019年證實患癌,醫生指幾乎肯定她體內的癌細胞有一種可抵抗化療的基因變異,並說她可考慮參與今次研究。羅思本已打算在試驗後接受化療和放射治療,甚至接受手術,並已動手術將子宮移至肋骨下方以免療法影響生育。但在測試後,醫生指她的癌細胞已完全消失,由測試至今兩年都沒復發迹象。

 

相關文章:本港胃癌存活率僅四至五成 7個胃癌高危因素 注意幽門螺旋桿菌致胃部長期發炎

 

研究團隊找胃癌、前列腺癌等患者測試 專家:需再驗證

研究結果刊於《新英倫醫學期刊》。報告作者、MSK腫瘤學家兼白宮國家癌症顧問委員會成員小迪亞茲(Luis A. Diaz Jr.)表示,以他所知今次是人類癌症有紀錄以來首次有治療研究中所有受測試者都能夠康復。他表示,研究團隊正找尋胃癌、前列腺癌和胰臟癌患者進行測試。

MSK腫瘤內科醫生瑟切克(Andrea Cercek)表示,這次實驗成果令人驚喜之處便是單憑免疫療法便治好所有病人,避免了因化療或開刀而影響病人正常身體功能。

哈佛大學醫學院大腸直腸癌專家吳金敏(Kimmie Ng)亦表示,有關結果「非凡」,而且「前所未見」,但需進一步研究以確認能夠複製。

(紐約時報/每日郵報)

]]>
腹膜癌病徵是什麼?腫瘤擴散 預後較差?腹膜化療新技術治療腹膜癌知多啲(癌治準繩) //www.afterroberto.com/%e8%85%b9%e8%86%9c%e7%99%8c%e7%97%85%e5%be%b5%e6%98%af%e4%bb%80%e9%ba%bc-%e8%85%ab%e7%98%a4%e6%93%b4%e6%95%a3-%e9%a0%90%e5%be%8c%e8%bc%83%e5%b7%ae-%e8%85%b9%e8%86%9c%e5%8c%96%e7%99%82%e6%96%b0/ Mon, 24 May 2021 11:08:1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2706 【明報專訊】腹部為橫膈膜以下、盆腔出口以上的身軀;腹膜則是腹部中覆蓋內臟的薄膜。腹腔癌分兩種,第一種是原發性的腹膜原位癌,較少見;另一種是佔多數的擴散性腹膜癌,癌細胞由原發腫瘤擴散至腹膜,常見轉移來源有結直腸癌、胃癌卵巢癌、闌尾癌、胰臟癌等。近日治理數名腹膜癌患者,俱無法進食而引致營養不良,身心承受極大痛苦。

問:腹膜癌病徵是什麼?

早期腹膜癌大多沒有徵狀,直至病情發展到後期,病人可能腹部脹痛,腫瘤引致腹水或腸胃阻塞。病人無胃口進食,出現嚴重營養不良等問題,對病人及照顧者帶來極大折磨。

相關文章:【胃癌】胃癌三大風險因素:常吃鹽醃製品、多飲酒、少吃水果 營養師教你 護「胃」8大飲食法則

腫瘤擴散 預後較差

問:腹膜癌病人的預後(prognosis)如何?

絕大部分患者因腫瘤已擴散至腹膜及其他主要器官,分期上已屆晚期,傳統治療成效欠佳。而且很多病人因嚴重營養不良而無法承受各類治療,因此一般預後較差。

問:腹膜癌的傳統治療方法是什麼?

腹膜癌影響範圍較廣,單靠手術無法切除所有擴散至腹膜的癌細胞,即使手術後腫瘤也會很快復發;而且腹膜範圍太廣,不適合電療。病人往往只能接受靜脈注射的全身性化學治療,但成效不彰。如病人體質太差,很多時只能接受紓緩治療(palliative care)。

相關文章:【女性疾病】 子宮體癌及卵巢癌有上升趨勢 婦科癌體內放療 近距離滅癌減影響

問:近年腹膜癌治療有什麼新發展?

研究指出,若病人單單只有腹膜轉移,仍可視為單一器官轉移,如能成功切除,仍有根治機會。近年香港已逐步引入細胞減滅手術(cyto-reductive surgery),並配合腹腔溫熱灌注化療(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外科醫生先用手術清除所有能看見的腫瘤,之後將經加熱的化療藥,透過腹腔鏡直接注入腹腔,務求將腹腔內所有細小殘餘癌細胞徹底清除,減低復發風險。醫學文獻指出,對於卵巢癌、胃癌及大腸癌的病人,腹腔溫熱灌注化療能有效提高存活率。

相對傳統靜脈注射化療,HIPEC好處有3點。

1. 化療藥直接灌注腹膜腔,膜腔腫瘤接受的藥物濃度大幅增加

2. 加熱後化療藥更易為腫瘤吸收,提升化療效果

3. 化療範圍局限於腹腔內,對身體其他部位影響輕微,副作用較少

部分癌症達八成有效

近年,歐洲開始流行一種更嶄新的腹膜化療技術——腹腔加壓霧化化療(pressurised intraperitoneal aerosol chemotherapy,PIPAC)。有別於HIPEC將加熱的化療藥直接灌注入腹膜;施行PIPAC時,外科醫生會先將化療藥物用儀器加壓成為霧氣(aerosol)再注入腹腔,吸收效果更佳,化療分佈更平均,病人耐受性也更好。醫學期刊《刺血針-腫瘤學》(The Lancet Oncology)於2019年發表的重磅研究,證實治療安全,而針對卵巢癌、胃癌及大腸癌的病人,其有效比率更達至60%至80%等。期望更多研究相繼面世,推動此技術能更廣泛應用。

腹膜癌病徵是什麼?腫瘤擴散 預後較差?腹膜化療新技術治療腹膜癌知多啲(癌治準繩)
(明報製圖)

問:哪些病人適合腹腔化療?

腹膜原位癌,又或大腸癌、卵巢癌、胃癌擴散至腹膜的病人,特別適合腹腔化療。然而如果病人腹膜腫瘤太多、體質太差,又或已有嚴重腸塞等,俱不適合接受此治療。故此,醫生團隊會小心選擇合適病人,並經一系列評估,務求將併發症風險減至最低。

文:蔣子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
年近90歲 應否開刀治癌症?誰掌管明天?(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45) //www.afterroberto.com/%e5%b9%b4%e8%bf%9190%e6%ad%b2-%e6%87%89%e5%90%a6%e9%96%8b%e5%88%80%e6%b2%bb%e7%99%8c%e7%97%87-%e8%aa%b0%e6%8e%8c%e7%ae%a1%e6%98%8e%e5%a4%a9-%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9%99%a2%e9%95%b7/ Wed, 14 Apr 2021 09:36:4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2004 【明報專訊】年將90的張伯,今天首次到我的診所求醫,陪張伯到診的還有他的家人。原來張伯同時患上3種不同的癌病,分別是直腸癌前列腺癌及罕見的纖維組織癌,已經有多名專科醫生評估張伯的狀况。他們認為3個腫瘤都有機會以開刀根治,可是所有醫生都擔心張伯年紀老邁,增加了手術的風險,所以沒有醫生願意建議張伯開刀與否,只是叫他自己決定。

年近90歲 應否開刀治癌症?誰掌管明天?(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45)
(圖片資料來源:網上圖片)

 

年近90 應否開刀治癌?

面對如此兩難局面,最後張伯「選擇」紓緩治療,放棄開刀。可是家人感到徬徨無助,希望徵詢其他醫生的意見。

「那些醫生說全身麻醉可能導致中風,又可能心臟停頓……又說開刀可能會流血不止、傷口可能受感染……每當我追問醫生關於手術的風險有多高?成功機會有多大?應否選擇開刀?醫生的答案總是『這個很難說,我已經把所有可能發生的問題都告訴你們,醫生不能代你們選擇,你們自己決定吧』!」張伯的女兒繪影繪聲地覆述醫生的說話。她接着說:「我們沒有醫學知識,怎可能作什麼決定?」

我首次見張伯,發覺他精神飽滿、步履平穩、腦筋清晰,一點也不像90歲老翁。張伯一向身體健康,每天都到街市買餸,照顧自己的起居飲食。其實張伯是一名老兵,當年曾參加抗美援朝戰役,體魄可想而知。我問張伯為何選擇電療,他回答說:「我也不太清楚,只是年紀大了,醫生說開刀危險,又覺得自己對社會再也沒有什麼貢獻,活到這個年紀也差不多吧!」他的說話平淡,似乎再沒有什麼會令他感到畏懼。

我不肯定張伯這個選擇是否他想要的結果,於是嘗試了解他的病歷及家庭背景,發覺張伯的健康狀况比一般同年紀人士好得多。他來自一個「長壽家族」,父親活到近百歲,那個年代十分罕見。

 

不單以歲數判斷風險

沉思良久,我便對張伯及家人說:「雖然醫生不能夠代你作決定,但我建議你重新考慮動手術,因為開刀的確可以根治你3個癌病。其實你相當健康,我不會單以你的歲數判斷手術的風險。當然,這並不是小手術,亦可能需要分階段開刀。但我相信你的身體可以承受這一連串的手術,康復能力也比一般長者高。若然一切順利的話,健康快活地活到百歲也是合理期望。我也明白長者承受併發症的能力比年輕人低,容易出現骨牌效應,一旦出現嚴重併發症便容易致命或導致永久傷殘。醫生沒有水晶球,不能夠預知未來,但我有理由相信開刀帶給你的好處大過風險,况且電療只能暫時控制腫瘤,治療的副作用亦不好受。」

我接着解釋:「我的建議是基於經驗作出的判斷,亦加上我的個人價值觀,對生命意義的想法。但是每個人都有獨立思想,所以我只可以把我的建議給你們作為參考,希望張伯能夠選擇一條心安理得的路。在這條路上,醫生會竭力協助你及家人面對重重難關,盡力活好每一天。」

張伯及家人未有即時作出決定,希望這番交談能夠減輕他們的重擔,幫助張伯選擇他要走的路。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
【直腸癌】術前短程電療+化療 可減直腸癌復發 //www.afterroberto.com/%e7%9b%b4%e8%85%b8%e7%99%8c-%e8%a1%93%e5%89%8d%e7%9f%ad%e7%a8%8b%e9%9b%bb%e7%99%82-%e5%8c%96%e7%99%82-%e5%8f%af%e6%b8%9b%e7%9b%b4%e8%85%b8%e7%99%8c%e5%be%a9%e7%99%bc/ Mon, 15 Mar 2021 10:45:5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1581 【明報專訊】治療中晚期直腸癌,腫瘤已擴散至淋巴或入侵手術切緣及周邊器官,究竟手術先,定電療先?手術前是否必須接受磁力共振檢查?5至6星期長程電療或1星期短程電療,又如何抉擇?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報告,2018年有2178宗直腸癌(連肛門癌)新增個案,新症個案按年上升。日常為不少直腸癌患者診治,綜合他們最常問的問題,逐一詳細解答。

 

手術為主 難度高易復發

1. 直腸癌治療和其他大腸癌有何分別?

直腸癌和大腸癌俱以外科手術為主要的治療手段,但相比之下,直腸癌手術難度更高,病人局部復發機率亦較大,而患者術後有可能喪失肛門及排便功能。

【直腸癌】術前短程電療+化療 可減直腸癌復發
復發機率大——直腸癌手術難度高,病人局部復發機率較大,術後更有可能喪失肛門及排便功能。(設計圖片,Natali_Mis@iStockphoto)

 

2. 直腸癌有何治療方法?

直腸癌治療方法以手術為主,外科醫生將直腸腫瘤及附近淋巴組織切除。早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研究顯示,全直腸系膜切除術(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簡稱TME),完整切除包含着淋巴和血管的直腸系膜,能有效降低患者復發風險,現在已成為直腸癌手術的黃金標準。

近年研究顯示,用微創手術切除直腸癌可令患者術後康復較快。但在盆腔狹窄空間內操作微創手術有一定難度,有醫生會利用高靈活度的外科機械人完成一些精密步驟。

 

術前做磁力共振 度身治療

3. 醫生如何為直腸癌患者制訂治療方案?

首先,由於盆腔狹窄,電腦掃描(CT scan)解像度往往不足以清晰評估直腸癌位置及腫瘤是否已入侵周邊組織。因此,直腸癌患者必須接受磁力共振(MRI)檢查作更準確的評估。第二,直腸癌治療正朝更精準及個人化方向發展,治療比以往更多選擇和更複雜。因此,病人需經外科醫生、腫瘤科醫生和放射科醫生組成的跨學科小組(multi-disciplinary team)共同制訂治療方法,確保為患者提供最合適的治療。

曾遇過病人因心急希望盡快治療,沒有做磁力共振檢查及沒有跨學科小組會診,便直接做手術;不幸於術中發現腫瘤根本難以徹底清除,大大影響最終根治的機會。此情况理應透過手術前準確的檢查和跨學科小組會診而大幅減低。

【直腸癌】術前短程電療+化療 可減直腸癌復發
磁力共振——由於盆腔狹窄,電腦掃描不足以評估直腸癌位置及有否入侵周邊組織。因此,患者必須接受磁力共振檢查,以更準確地評估。(資料圖片)

 

中晚期擴散 手術難切乾淨

4. 病人為什麼要在手術前接受電療?

部分直腸癌患者發現時已到中晚期,腫瘤擴散至淋巴核,或已入侵手術切緣及周邊器官。如直接用手術切除,腫瘤難以切得乾淨,局部復發機率亦較高。因此,醫生會建議先透過電療(radiotherapy,又稱放射治療(放療))將腫瘤縮小,從而增加手術成功及根治機會。病人可能擔心電療耽誤手術時機,但不合適情况下勉強做手術,往往會適得其反。另外,病人亦會擔心電療增加手術風險,其實只要兩者配合得宜,電療並不會增加手術的難度。

 

5. 直腸癌電療及化療有什麼新發展?

中晚期直腸癌患者需要接受術前電療。傳統上,患者需接受為期5至6星期(約25至30次)長程放化療(long-course chemoradiotherapy),電療後需等約6至12星期待腫瘤慢慢縮小後,方能做切除手術;缺點是電療療程時間長,而電療無法減低癌細胞擴散至遠程器官的機率。直至2021年1月,發表於The Lancet Oncology的重磅研究RAPIDO,920名中晚期直腸癌患者,對照組接受傳統5至6星期長程放化療(電療化療同時進行);實驗組則為期5次、1星期完成的短程電療(short-course radiotherapy)及18星期術前化療。結果顯示,實驗組的療效明顯優勝。第一,短程電療配合術前化療能更有效將腫瘤縮小;第二,術前化療有效減低癌細胞擴散及復發機率;最後,電療療程由5星期大幅縮短至1星期。其他相關研究正在進行中,相信短程電療配合術前化療將會慢慢成為中晚期直腸癌治療的新趨勢。

 

6. 如腫瘤在電療及化療後消失,是否可以不做手術?

約10%至20%病人,在電療及化療後,腫瘤在臨牀檢查上完全消失。愈來愈多研究顯示此類病人可考慮採取觀察治療(watch and wait approach),以避免手術風險及對肛門功能的影響。但有一點必須指出,病人要接受緊密監察,難免承受一定心理壓力;而一旦發現腫瘤復發,必須立刻做手術切除。

 

長者採「近接療法」減副作用

7. 如病人年紀太大或身體較差,不適合做手術,有什麼治療選項?

大部分直腸癌患者俱為年長一族,80歲或以上病人佔20%。研究指出,相對年輕患者,年長一族接受手術後一般出現併發症的風險較高,亦需較長時間康復。

之前介紹過近接療法(brachytherapy)(詳見www.afterroberto.com「零距滅直腸癌 新電療快狠準 毋須手術 解救老年患」一文),又名接觸電療(contact therapy)。望文生義,輻射線經導管於腫瘤表面直接照射,能針對性地大幅提升腫瘤的電療劑量,達至較佳療效。輻射對正常組織影響輕微,副作用亦因而相對減少。每次療程約2至3小時,毋須開刀和全身麻醉,亦毋須住院,療程完畢後即可返回家中休息。近接療法可作為不能做手術年老患者的另類選擇。

 

文:蔣子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林曉慧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先電療再切除 根治直腸癌 或可保肛門 毋須永久造口 //www.afterroberto.com/%e5%85%88%e9%9b%bb%e7%99%82%e5%86%8d%e5%88%87%e9%99%a4-%e6%a0%b9%e6%b2%bb%e7%9b%b4%e8%85%b8%e7%99%8c-%e6%88%96%e5%8f%af%e4%bf%9d%e8%82%9b%e9%96%80-%e6%af%8b%e9%a0%88%e6%b0%b8%e4%b9%85%e9%80%a0/ Mon, 16 Sep 2019 07:31:1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480
先電療再切除 根治直腸癌 或可保肛門 毋須永久造口
直腸癌——直腸位處大腸末端,於肛門對上。2014年香港合共有約1900個直腸癌(連肛門癌)的新增個案。(yodiyim@iStockphoto)

【明報專訊】大腸癌已躍升為香港頭號癌症。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報告,2014年有1900多個直腸癌(連肛門癌)的新增個案,平均確診年齡中位數約70歲。

直腸位處大腸末端,肛門對上15厘米之內,協助身體消化及排泄的功能。對付直腸癌,一般以手術切除作為根治手段,但放射治療既是外科手術的最佳拍檔,也是手術以外的理想選擇。

■ 個案

直接切除?先電療縮腫瘤?

直腸癌一般需以手術切除來根治,作為腫瘤科醫生,只懂化療電療,對外科手術雖未至一竅不通,卻只是紙上談兵,病人和家屬往往不明白為何要抽時間見腫瘤科醫生。上周二,我如常在大清早巡房後開展一整天的門診工作,剛巧接連看了3名直腸癌病人,他們和家人提出的疑問,腫瘤科醫生都經常碰到,現節錄如下:

1. 60多歲男士,中晚期直腸癌患者,腫瘤位置較低靠近肛門。一名外科醫生建議先透過電療將腫瘤縮小之後再作手術,完全切除的把握較大,但另一名外科醫生卻建議直接以手術切除。病人問道:我該相信誰?作為病人,當然想直接動刀切除腫瘤而毋須接受放射治療,但若電療是必須的,我也會聽從醫生的專業意見。

2. 50多歲男士,中期直腸癌患者,腫瘤在肛門附近。外科醫生說必須動手術將腫瘤切除方能根治,但不能保留肛門而需用永久造口。他問:我很抗拒永久造口,有無其他可行方法呢?

3. 88歲老婆婆,剛確診直腸癌,但心臟肝腎功能皆不好;兩年前更不幸中風,外科醫生認為手術風險過高,不贊成開刀。她問:有無其他方法可幫助控制病情,紓緩我的痛苦?

務求一刀清除 減復發率

1. 什麼情况下病人需要於手術前先作輔助電療?

全直腸系膜切除術(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為現時直腸癌手術的黃金標準,簡而言之,外科醫生會將腫瘤及附近的淋巴組織一併切除,過程必須確保落刀位置不殘留任何微小的癌細胞。由於直腸位於盆腔深處,故手術極富難度。若能完全切除,一般局部復發風險只有5%,但在顯微鏡化驗下一旦發現有殘留的癌細胞,後果不堪設想,復發風險高達30%至50%。手術後再作電療補救的效果極不理想,而一旦不幸復發,往往不能根治。

我常常苦口婆心勸病人,直腸癌動手術的機會只有一次,如術後發現有殘留癌細胞才作補救往往已經太遲,故作決定時必須謹慎,不能操之過急,要多聽不同意見。建議所有直腸癌病人都接受磁力共振(MRI),詳細檢查腫瘤的位置及大小,至於電腦掃描(CT)及正電子掃描(PET),在直腸癌的評估作用上都難以取代磁力共振。之後與外科醫生及腫瘤科醫生聯合會診,評估手術成功的把握,制訂合適的方案。

以下患者由於復發風險較高,故一般建議先接受電療將腫瘤縮小,以提高手術成功率:

  • 局部屬中晚期的患者(T3/T4分期,即腫瘤侵犯穿透肌肉層、漿膜層、穿過腹膜或直接侵犯至其他器官)
  • 腫瘤已入侵或黏着盆腔附近的器官
  • 腫瘤位置離手術切除刀口位置較近
  • 腫瘤位於肛門附近

先電療再切除 根治直腸癌 或可保肛門 毋須永久造口
腫瘤縮小——磁力共振顯示,病人術前先接受6星期的放射治療及化療,直腸腫瘤(箭嘴示)明顯縮小,有助外科醫生透過手術將腫瘤完全切除。(作者提供)

倘電療效果佳 未必需急開刀

2. 靠近肛門的直腸癌患者,有無方法保留肛門,避免永久造口?

歐美近年開始盛行觀察等待療法(watch and wait strategy),在香港亦日漸普及。透過電療及化療,視乎腫瘤的大小、分期及位置,大概有30%至60%的腫瘤會於臨牀完全消失(clinical complete response)。這班對電療效果特別理想的病人,便可考慮採取觀察等待療法,暫緩手術,透過磁力共振及腸鏡緊密監察,待腫瘤不幸重新長出才作手術。

研究顯示,採用此療法的病人,約50%至60%在5年內腫瘤不再重生,因而可避免手術及永久造口。而一旦腫瘤重生,超過80%都發生於局部,故此可透過切除來根治。此療法較適合早中期(T2/T3分期,即腫瘤侵犯到黏膜下層或肌肉層)及腫瘤小於5厘米的患者。但由於病人需接受頻密的檢查以判斷腫瘤有無復發,故亦可能構成一定的心理壓力。

直腸近接電療 適合年老患者

3. 年紀大身體差的直腸癌患者不能動手術,有無方法控制病情?

現時,病人若因年紀太大而不適合做手術時,大多數會接受體外放射治療,這有助縮小腫瘤,改善大便流血、便意頻繁等不適徵狀,提高病人的生活質素,但療效往往較短暫。

香港大學將最新的直腸近接電療(rectal brachytherapy)率先引入香港,此療法透過導管讓輻射物質直接接觸腫瘤表面,精準打擊腫瘤,從而收斬草除根之效果。病人毋須開刀、全身麻醉或住院,療程完畢後即日可回家休息,特別適合年老體弱的直腸癌患者。但需留意此療法亦有一定風險,約15%至25%的病人直腸會有長期損傷,尤以長期需服薄血藥的患者風險較高。

(可參考2017年9月18日明報報道〈零距滅直腸癌 新電療快狠準 毋須手術 解救老年患者〉

近年隨放射治療技術不斷提升,副作用已大幅減少,有些較年輕的病人可繼續上班,於每天午飯的空檔期間接受電療。另外,以往直腸癌病人接受術前電療,療程為期往往長達5至6星期 (long course),為病人帶來極大的不便,近年研究指出採用為期1周的縮短療程(short course),適當地配合化療,療效相若,大大減輕病人的不便及副作用。

期望隨愈來愈多的研究面世,讓更多直腸癌病人,不論年齡均得到根治的機會,亦可讓更多病人免除永久造口帶來種種的不便和心理負擔。

文:蔣子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蔡曉彤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10分鐘驗癌法面世 澳洲研發 //www.afterroberto.com/10%e5%88%86%e9%90%98%e9%a9%97%e7%99%8c%e6%b3%95%e9%9d%a2%e4%b8%96-%e6%be%b3%e6%b4%b2%e7%a0%94%e7%99%bc/ Thu, 06 Dec 2018 06:42:2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5881 【明報專訊】澳洲科學家研發出嶄新癌症快速檢測法,可透過偵測血液中的癌細胞基因痕迹,確認身體是否有癌細胞,10分鐘內便有結果,初步測試準確度更高達九成。專家稱,測試方法簡便可靠且成本低廉,而且在癌症初期已可發現,有望用作定期癌症篩查,並提高治癒率。

 

癌症快速檢測法
澳洲昆士蘭大學專家研發出10分鐘快速驗癌方法。左一為開發該方法的化學系教授特勞。(網上圖片)

 

偵測血中癌細胞基因痕迹

新檢測法由昆士蘭大學化學系教授特勞(Matt Trau)開發,建基於健康細胞與癌細胞的DNA特性差異而設計。健康細胞的DNA上有許多名為甲基(methyl)的分子結構,以控制基因運作,確保細胞功能正常。不過癌細胞的DNA上的甲基只集中於特定位置,其他大部分位置幾乎沒有甲基,助癌細胞不斷生長。研究員經測試發現,此特性可見於乳癌、前列腺癌、直腸癌與淋巴癌的DNA,亦會令健康細胞與癌細胞的DNA在水中有顯著不同的表現,包括附着於金屬表面的方式。

研究員便將黃金的納米粒子加入水中,製作癌細胞測試劑。黃金納米粒子令水呈粉紅色,正常細胞DNA附在其表面時,會將水變成藍色,而癌細胞DNA附上其表面後,卻不會令水變色。研究員以200個人體細胞DNA樣本測試,成功檢測出九成癌症DNA樣本,即使樣本DNA含量極低亦有顯著效果。

 

可檢測早期癌症助籂查

現時要確診癌症,須從疑似癌症腫瘤切取樣本化驗,當中涉及入侵性程序,亦需病人自行察覺病徵,很多時已非初期患癌。參與研究的卡拉斯科薩(Laura Carrascosa)博士指出,新檢測法雖然不能指出患癌位置或嚴重程度,但其好處在於成本非常便宜,而且操作方法極為簡單,也在癌症發病初期已可檢測得到,相信可輕易為診所採用作癌症篩查,及早讓醫生詳細跟進。

特勞教授亦稱,新檢測法涉及的DNA特徵似乎是簡單普遍的癌症指標,有助以單一方式測試多種癌症,而毋須採用複雜的DNA排序來確認。未來將展開臨牀測試,並確認測試是否適用於診斷其他癌症。研究報告刊於《自然通訊》期刊。

(綜合報道)

]]>
零距滅直腸癌 新電療快狠準 毋須手術 解救老年患者 //www.afterroberto.com/%e9%9b%b6%e8%b7%9d%e6%bb%85%e7%9b%b4%e8%85%b8%e7%99%8c-%e6%96%b0%e9%9b%bb%e7%99%82%e5%bf%ab%e7%8b%a0%e6%ba%96-%e6%af%8b%e9%a0%88%e6%89%8b%e8%a1%93-%e8%a7%a3%e6%95%91%e8%80%81%e5%b9%b4%e6%82%a3/ Mon, 18 Sep 2017 03:59:3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0010
零距滅直腸癌 新電療快狠準 毋須手術 解救老年患者
(圖:yodiyim@iStockphoto)

【明報專訊】新技術:影像導引近接電療

直腸癌,確診年齡中位數約70歲,當中30%患者確診時年逾75歲,20%是80歲或以上。很多年長病人都會問﹕「醫生,可以不做手術嗎?」

【2018年結直腸癌講座】「腸」保健康

當病人不適合做手術,大都會接受紓緩性的體外放射治療,以減輕腫瘤帶來的不適,可惜療效短暫,數月至一年後腫瘤再生,引起大便排血、便意頻繁、肛門疼痛甚至腸塞,大大降低生活質素。近年歐美流行的影像導引近接電療(Image guided Brachytherapy),為老年直腸癌患者帶來新希望。

■真實個案

直腸癌 可以不做手術嗎?

那天一名剛確診直腸癌的老太太來看我,她頭髮花白,妝容整潔,女兒們陪她倚着手杖緩緩步入診室。雖已年屆九十,思路依然敏捷,甫坐下便娓娓道來病發的經過,仔細述說她的種種病史,更談到她年輕時抗戰大難不死的經歷﹕「醫生,我的病可以不做手術嗎?我早已年逾古稀,滿身是病,心臟不全肝腎功能又不好,但勉強仍能照顧自己享享兒孫福。我不怕死,最怕開刀後康復不來,生活便不好,更要連累兒女經常照料。」

直腸(rectum)是大腸的末端,位於肛門對上約12至15厘米處。直腸癌(rectal cancer)主要的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清除主瘤及附近的淋巴組織;中後期患者,手術前則需輔以電療及化療先將腫瘤縮小,以提高將腫瘤完全切除的把握。

大腸癌已躍升為香港第一號癌症,而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Hong Kong Cancer Registry)的報告,2014年合共有約1900直腸癌(連肛門癌)的新增個案,大部分患者俱為年長一輩。研究指出,相對年輕患者,年長一族接受手術後一般出現併發症的風險較高,亦需較長時間康復。此外,相較之下,老年直腸癌病人亦較普遍有其他長期病患,如高血壓、糖尿、中風、心臟病、腎衰竭等,大大增加了全身麻醉的風險。而隨着香港整體人口不斷老化,預期年老的直腸癌確診個案將會愈來愈多。

傳統體外電療 紓緩期僅一年

現時,當直腸癌患者被判斷為麻醉風險過高而不適合做手術時,大多數病人會接受紓緩性體外放射治療(palliative external beam radiotherapy),以減輕病人因腫瘤帶來的不適,但療效短暫,一般只能為患者帶來數月或一年的紓緩;之後隨腫瘤再度增生,患者又要承受各種痛苦,包括大便排血、便意頻繁、肛門疼痛,甚至腸塞導致完全不能排便等,大大降低生活質素。

零距滅直腸癌 新電療快狠準 毋須手術 解救老年患者
直腸癌困擾——隨腫瘤增生,直腸癌患者出現便血、肛門疼痛、腸塞等不適。(圖:kimberrywood@iStockphoto)

放射治療(俗稱電療)是直腸癌常用的治療手段,而多數以體外放射(external beam)技術進行。顧名思義,輻射線(radiation beam)從電療機由體外照射直腸腫瘤將癌細胞殺死,但射線需穿過皮膚、骨骼、小腸、大腸、膀胱等正常組織才能到達目標靶區。雖然近年技術發展日新月異,電療引起的副作用已大輻減少,但體外放射治療技術畢竟有其局限,因要顧及附近的正常器官,電療劑量無法大輻提升,以致未能將腫瘤斬草除根。一般以體外放射技術進行的直腸癌電療,劑量只能達50Gy左右。近年研究卻指出,如直腸癌病人未能接受手術,往往需要約70至90Gy的電療劑量,才能更有效控制腫瘤。

近接電療直攻腫瘤 副作用大減

近接電療(Brachytherapy)的技術已於婦科癌症廣泛應用多年,而此技術應用於直腸癌治療,亦於近年在歐美國家開始流行。它又名接觸電療(contact therapy),望文生義,輻射線接觸腫瘤的表面處近距離發出,好處是能針對腫瘤大幅提升電療劑量,達至較佳療效;另一方面,由於輻射毋須穿越正常組織便能直達患處,電療副作用亦因而大幅減少。一般患者須接受兩至三次療程,每次醫生會將導管放進直腸內,之後放射性物質會經電腦遙控,透過導管直接置於腫瘤表面;治療完畢後,放射性物質會隨導管帶走返回密封機器,保證絲毫不會殘留於病人體內。

零距滅直腸癌 新電療快狠準 毋須手術 解救老年患者
放射治療導管——放射治療導管接連一同放進直腸的水袋(圖);作用是將正常直腸組織推離開導管,減低接受輻射的劑量,達至減少長期副作用的目標。(圖:蔣子樑)

影像導引 毋須全身麻醉

為求更精準勾畫電療靶區,近接電療必須配合電腦掃描(CT)及磁力共振(MRI)影像作導引,以保證送出的輻射準確無誤。而醫生亦會為每個病人度身訂做針對的保護措施,以減低輻射對腫瘤附近正常直腸組織的損害。每次療程約兩至三小時,全程毋須開刀或全身麻醉,病人亦完全毋須住院,療程完畢後即可返回家中休息。

新舊電療齊用 80%腫瘤縮小

綜合香港及國際上另外兩個類似研究數據,將體外放射治療及近接電療結合使用,約有80%腫瘤會顯著縮小(response rate);而兩年局部控制率(即兩年沒有復發或增生)高達50%至70%左右,遠較傳統的單純體外電療(約20%)為高。隨着影像導引近接電療的嶄新技術引入香港並日趨成熟,無疑為愈來愈多年長而又不適合作手術的直腸癌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最後,那個老太太堅持不做手術,我們為她採用了近接電療的方案,治療效果理想,腫瘤完全清除,最近一次覆診約於治療後兩年,亦沒有復發迹象。我打趣問她﹕為什麼每次覆診總有不同的兒孫陪伴在旁,這是何等福氣!她沒有答我,卻笑得合不攏嘴。

■知多啲

術後便意較頻 排便微痛 兩月內恢復

關於近接電療的副作用,患者會於療程後兩星期開始有短暫的直腸發炎,感到排便時有輕微脹痛,便意較頻繁。炎症大多能透過藥物有效控制,而上述副作用會於治療後6至8星期後完全消減。至於後遺症,15%患者會有慢性直腸損傷,可能間歇性會有輕微的大便出血現象。

零距滅直腸癌 新電療快狠準 毋須手術 解救老年患者
頻頻如廁——療程後兩星期,患者會有短暫直腸發炎,排便有輕微脹痛,便意較頻繁。(圖:vchal@iStockphoto)

文:蔣子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圖:蔣子樑、yodiyim@iStockphoto

編輯:林信君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