癱瘓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03 Feb 2020 06:06:47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癱瘓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穿戴式機械裝置 訓練療效大 化身鐵甲奇俠 加速中風復健 //www.afterroberto.com/%e7%a9%bf%e6%88%b4%e5%bc%8f%e6%a9%9f%e6%a2%b0%e8%a3%9d%e7%bd%ae-%e8%a8%93%e7%b7%b4%e7%99%82%e6%95%88%e5%a4%a7-%e5%8c%96%e8%ba%ab%e9%90%b5%e7%94%b2%e5%a5%87%e4%bf%a0-%e5%8a%a0%e9%80%9f%e4%b8%ad/ Mon, 03 Feb 2020 04:13:4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3978 穿戴式機械裝置 訓練療效大 化身鐵甲奇俠 加速中風復健
(作者提供)

【明報專訊】傳統中風復康訓練,要物理治療師一對一、甚至二對一從旁指導照顧,病人難以長時間接受訓練,影響復康速度。外骨骼機械人就像Iron Man的盔甲,病人穿戴上機械手或機械腳後,可以安全地重複活動手腳,大大減低人力要求。

中風乃全球第二致命病因,在香港是第四號「致命殺手」。每年有逾20,000宗新症,近年更有年輕化趨勢,特別是40至50歲年齡層。受惠於醫學進步,本地中風死亡率相比20年前大幅下降。但隨着在社區生活的患者人數上升及趨年輕化,社區康復及預防復發愈益重要。

中風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殘障,逾半中風患者可以完全回復自我照顧能力。復元因素除了取決於腦部受損類型、範圍與位置外,適當康復治療亦十分關鍵,因為中樞神經損傷後具有重建的可塑性,但必須通過長時間反覆練習去促進神經復元。

 

安全加操 減省輔助人手

穿戴式機械裝置 訓練療效大 化身鐵甲奇俠 加速中風復健
實時微調——治療師從旁可透過控制機械裝置的不同設定 ,按患者表現實時微調訓練難度及指標。(作者提供)

對中風患者而言,最影響生活質素的功能缺損,是步態不穩及患側手部癱瘓無力,患者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及時間去重新學習,才可重塑腦細胞功能。隨着外骨骼機械人發展,病人穿戴上機械手或機械腳後,可以安全地重複活動手腳,兼可減低物理治療師的人力要求。

例如步行不良的患者,穿上機械腳後可由支架承擔身體重量。患者可專注學習平衡及正確步態,物理治療師則可騰出雙手,觀察患者表現,並實時微調各項設定。如發現其他問題如個別肌肉張力過大、軟組織黏連、關節僵硬或本體感覺較差等,治療師可透過手法治療、運動治療或利用電療器材去改善有關問題。換言之,機械人訓練必須配合其他康復治療,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成效。

下肢外骨骼裝置應用於康復訓練源於本世紀初,當時只限用於跑步機。着地走動的設計於10多年前面世,經不斷改進,外骨骼機械人的技術已漸趨成熟,在中風及脊髓損傷康復上都有強大臨牀實證。然而,它們的價錢及保養費用十分昂貴,因而本地臨牀應用仍未普及。上一代型號面世時售價接近400萬元,之後回落至200萬元,現時更大幅降價;新型號則售價差異很大,視乎產地、認證、功能及使用對象,由35萬至200萬元不等。

穿戴式機械裝置 訓練療效大 化身鐵甲奇俠 加速中風復健
雙腳重新着地——機械腳讓輪椅使用者重新體驗雙腳着地走路,除了心理上給他們注入正能量,亦可減低因長期久坐對泌尿、呼吸、心血管及消化系統帶來的傷害,兼避免因缺乏走動出現骨質疏鬆、壓瘡、血栓等併發症。(作者提供)

 

部分復康中心提供機械人訓練

上一代型號只有較大型醫院使用。至於能着地走動的新型號,除公營醫院外,部分社區康復中心,如香港耀能協會持續復健中心及東華三院何超蕸綜合復康中心,都有提供機械人訓練。一般情况下,以改善步態的中風患者為例,治療師會以10節為1個療程,每節90分鐘(或患者的耐力上限,以較短者為準),首階段療程建議每星期做兩次;是否繼續療程及改變設定等,則視乎個別患者進度。

由於患者需要長期接受外骨骼機械人訓練,而醫院提供的康復訓練一般為期短、排期需時及轉介門檻高,因此有關訓練需要在社區層面得以承接及延續,以達至後急性期最佳的治療成效,以及預防跌倒、惡化及併發症的發生。

 

文:曾毅鋒(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員)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傷頭亂郁遲救 觸發「滾雪球」損腦 //www.afterroberto.com/%e5%82%b7%e9%a0%ad%e4%ba%82%e9%83%81%e9%81%b2%e6%95%91-%e8%a7%b8%e7%99%bc%e3%80%8c%e6%bb%be%e9%9b%aa%e7%90%83%e3%80%8d%e6%90%8d%e8%85%a6/ Mon, 18 Nov 2019 04:11:3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391 傷頭亂郁遲救 觸發「滾雪球」損腦
切腦組織保命——醫生指出,成人接受切除腦組織手術為保命,該腦組織負責的能力難以復元,如切除負責性情的左右腦額葉組織後,性格會有改變。(lixuyao@iStockphoto)

【明報專訊】反修例運動持續,最近頻頻出現頭部受重創的傷者,有人被棍打至瘀青,有人被磚頭擊中血流披面,有人由高處墮下不省人事。

腦傷可大可小,嚴重可致顱內出血、腦細胞壞死等。急救現場,如何判斷傷勢輕重?如何急救?

創傷性腦損傷(Traumatic Brain Injury),即是由外傷引起的腦組織損害,或稱腦損傷或頭部創傷。香港急症科醫學院院長蕭粵中表示,頭部創傷可分為穿透性創傷和鈍性創傷。穿透性創傷在香港較少見,可由外來物件穿透頭部致受傷,譬如刀、子彈。由於頭蓋骨堅固,受利器所傷一般可能只傷及頭皮致出血;大部分頭部創傷是鈍性創傷,看似只是表皮瘀傷,但情况可以很嚴重。

傷頭亂郁遲救 觸發「滾雪球」損腦
蕭粵中(受訪者提供)

水腫血塊致腦壓升高 腦幹受壓缺氧

蕭粵中指出,輕微頭部創傷,或會出現腦震盪,徵狀包括頭暈、作悶、嘔吐,一般在短時間會不省人事,甚至失憶;中度腦部創傷病人將來較容易有腦癇症,亦視乎腦部受傷範圍,可能會影響病人的活動、感覺、認知和記憶。如果出現昏迷,腦部受傷風險較大,甚至有腦出血。如腦部受傷出現水腫或血塊,都可以令腦壓升高,使腦幹受壓,腦部缺乏血液和氧氣供應,甚至出現腦疝,可致腦幹死亡。

蕭粵中指,醫學上可用「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lasgow Coma Scale,GCS)分辨受傷的嚴重程度,根據傷病者最佳的說話反應、眼睛狀態及活動能力來評分:13至15分屬輕微,9至12分屬中等,8分或以下屬嚴重。

傷頭亂郁遲救 觸發「滾雪球」損腦
分辨受傷程度——醫生指出,病人受傷時,醫護人員會根據傷者最佳的說話反應、眼睛狀態及活動能力,分辨其受傷的嚴重程度。(NChamunee@iStockphoto,設計圖片)

先除頭骨減壓 無效切壞死細胞

腦部嚴重受創,如何治理?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方道生指出,醫生會先為病人施手術取走頭骨,減輕腦壓;若移除頭骨後,受損腦細胞仍然腫脹,腦壓未能下降,則需切除已壞死的腦細胞,以防更多細胞壞死,「在我們的立場,破損的腦細胞已經沒有用,勉強留下只會不斷擠壓其他細胞,所以寧可壯士斷臂,切走壞的腦組織,希望保住完好的腦組織」。

傷頭亂郁遲救 觸發「滾雪球」損腦
方道生(資料圖片)

腦傷會「傳播」 打中右腦波及左腦

近期不時出現創傷性腦損傷,方道生指出,創傷性腦損傷可致當事人的腦部受嚴重創傷,不單受傷位置損壞,還會波及其他區域。他舉例指,假設病人右腦遭棍擊打,右腦細胞壞死,巨大的衝擊力會同時損害左腦組織;因此病人施行手術前後,均需接受腦掃描,檢查左腦細胞有否壞死。他表示以上情况十分常見,「甚至病人尚未離開手術室,已發現另一邊腦細胞開始轉差,需要立即施行另一邊腦部切除手術」。

及早治理確保氧氣血液 免繼發性損傷

一旦頭部受重創,如撞擊、細胞病變、腫瘤等,可致腦細胞壞死。方道生解釋,已受損的腦組織為原發性損傷(Primary Injury);隨腦壓上升,原發性損傷的周邊腦細胞不斷受壓,或因血液循環受阻而壞死,出現繼發性損傷(Secondary Injury)。

以上情况如同「滾雪球效應」。方指出,由於腦細胞壞死後無法復元,因此病人腦部受創後,應該第一時間接受治理,確保有良好氧氣及血液供應,控制原發性損傷範圍,以防出現繼發性損傷。針對從高處墮下重傷不治的科大學生周梓樂個案,他表示根據報道,由於傷者未能立即送院治理,加上血壓過低,腹腔受損,因此會加快及擴大繼發性損傷的範圍。

清醒者忌亂動 昏迷者或需托顎

一旦身邊有人頭部受創,應如何為其急救?蕭粵中提醒,如果傷者頭部嚴重創傷,擔心可能傷及頸椎。若傷者清醒,說得出頸部痛或手腳有不正常的感覺,包括不能郁動或沒有感覺,應盡量避免移動傷者。在處理頭部受傷的傷者時,首先要確保現場環境安全,然後檢查傷者有沒有反應,如果不省人事的話,有可能會因舌頭下墜阻礙氣道。如懷疑頭部或頸部受傷時,已接受適當急救訓練的人,可用創傷托顎法來保持氣道暢通。

至於頭部受傷的病人,如有頭暈、作悶、嘔吐等徵狀,最好都諮詢醫生,「尤其是徵狀持續,或曾經有一段時間不省人事,甚至在過程中有抽搐、失禁等徵狀,都是比較危險的現象,或者不停嘔吐、頭痛加劇,都應該盡快看醫生」。

知多啲:成人切腦難復元 移除頂葉致癱瘓

【明報專訊】大腦分為四大區塊,包括枕葉、顳葉、頂葉及額葉。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方道生表示,每個部分都十分重要,如顳葉負責記憶及圖像,額葉負責性情及感情,一旦切除該部分腦組織,病人術後難以恢復相關能力。

其中影響最大的區域,方指出是頂葉,負責控制手腳及口部肌肉;一旦切除,病人四肢活動能力受影響,變成癱瘓,「病人的四肢不能再活動,口部也動不了,不能進食。對我們來說,這個區域最重要」。

不過,因頭部受創而致癱瘓的病人,不一定是切除頂葉區域引致。腦部運動區神經線透過腦幹,接駁至手及腳,管理肢體活動;如果病人頭部受重創,腦組織出現血塊擠壓顳葉及腦幹,會同時擠壓運動區神經線,致病人失去肢體能力。

儘管切除腦組織的手術影響深遠,方道生指出,此類手術十分普遍,按其臨牀觀察,以嚴重創傷個案計,粗略估計有約一半至三分之二個案都需切除腦組織。

幼嬰左腦全切 四肢仍能恢復活動

切腦手術為保命,成年人移除腦組織後,部分能力難以復元,如切除負責性情的左右腦額葉組織後,性格會有所改變。但方道生指出,1至2歲以下的幼童接受切腦手術後,復元機會較大。他曾診治一個幾個月大幼嬰,因遭受虐待致腦部半邊充滿血塊,嚴重破壞功能,「半邊腦散晒」,需切除左腦。由於負責控制右邊身體的左腦遭切除,幼嬰的右邊肢體活動能力原應受影響,但在術後5至6個月,幼嬰四肢活動能力恢復,只是右手手指活動能力較弱。他解釋,1至2歲以下幼童腦部細胞不斷生長,腦部可塑性較高,因此即使切除左腦,右腦隨之生長連接右邊肢體的神經線,使其肢體能力得以復元。

文:李祖怡、鄧安琪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脊椎植電極 助癱瘓者再行走 美革新技術 醫療費273萬 //www.afterroberto.com/%e8%84%8a%e6%a4%8e%e6%a4%8d%e9%9b%bb%e6%a5%b5-%e5%8a%a9%e7%99%b1%e7%98%93%e8%80%85%e5%86%8d%e8%a1%8c%e8%b5%b0-%e7%be%8e%e9%9d%a9%e6%96%b0%e6%8a%80%e8%a1%93-%e9%86%ab%e7%99%82%e8%b2%bb273%e8%90%ac/ Wed, 26 Sep 2018 03:23:3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5162 美國專家以革新技術令癱瘓者再次走路,研究員在3名下半身癱瘓的病人脊椎植入電極裝置,刺激受傷位置以下的脊髓神經,增加其敏感度,讓腦部的微弱信息能傳達到大腿肌肉,並結合物理治療,成功讓3人重新站立,可自主地控制雙腳走路。不過有關技術不能治療受損部位,且一旦關閉電極刺激,病人就無法走路。研究員表示,雖然技術仍屬早期階段,但能為癱瘓者帶來希望。

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及梅奧醫院(Mayo Clinic)兩組研究員,周一分別在《自然醫學》和《新英格蘭醫學期刊》首次披露有關技術,讓5名癱瘓者中有3人可再走路。

路易斯維爾大學肯塔基脊髓損傷研究中心醫生安杰利(Claudia Angeli)與同事,在4名越野車或交通意外受傷致癱多年的病人腰背下,植入16個電極裝置。

該裝置研發多年,一直用於控制疼痛,今次研究員將之放在病人受傷部位以下,覆蓋了將感覺運動信號傳到腳部的區域,同時將電池植入腹壁,可無線調整刺激神經的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

《泰晤士報》報道,這種脊髓刺激療法每名病人一般要花費35萬美元(約273萬港元),病人植入裝置後,要經過密集式物理治療,訓練脊髓「記得」病人走路方式。

增敏感度 接收微弱信息

這種稱為「硬膜外刺激」(epidural stimulation)方法的運作原理,是基於大腦中仍有一些微弱信號能穿過脊髓受損位置,但這些信號不足以產生自主動作。

安杰利稱,當植入的電極裝置開啟時,電力刺激會提高脊髓的應激性(excitability),意即使之更具「警覺性」,這樣便讓大腦的信息能傳到目標的肌肉,使人們能再次自主地控制其身體動作(見圖),這有如「仍能聽到來自大腦的小量耳語,令它可產生運動模式」。不過,當刺激裝置關閉,這種有意識的移動就不能再出現。

傷者:改變生命帶來希望

在植入裝置及接受物理治療後,23歲女子托馬斯(Kelly Thomas)在15個星期後,能獨自走幾步,「作為這項研究的參與者,真正改變了我的生命,因它給了我希望,這我原以為在車禍後不可能有的」。她說,在教練扶助下走了一分鐘後,她能靠自己繼續行走,令她感興奮。在越野車意外受傷癱瘓的35歲馬奎斯(Jeff Marquis)在85周內接受278次刺激療程後,能靠着助行架或雙手扶着別人走路。至於在梅奧醫院接受治療的29歲患者欽諾克(Jered Chinnock),2013年在雪地電單車意外中脊椎受損,植入電極及接受43周訓練後,能靠助行架走逾100米路。

輔助治療 未能恢復感覺

領導該研究的梅奧醫院神經外科醫生肯德爾•李(Kendall Lee)稱,這技術成果令人興奮,但仍只在早期研究階段,許多問題未能解開,例如有關神經組織如何再次被喚醒以從大腦獲取信息,這確切的機制仍不清楚,「但至少它給那些面對癱瘓的人帶來了希望」。

另一研究員亦承認現技術有限制,例如患者馬奎斯在每個動作過程中都必須高度專注,亦不能恢復腳部的感覺。

(衛報/BBC/Axios)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9/b4a7de54dbf6aa162586d0870e4cdb30.jpg;//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9/b4a7f9a3063dbf0499adc51ba6ea152e.jpg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肯塔基脊髓損傷研究中心通過植入傳送電流到脊髓的儀器,使下半身癱瘓的35歲馬奎斯(Jeff Marquis,中)重拾步行能力。(網上圖片);//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9/b4a82275f49097caa48a2bfde65e4bd7.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