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蚊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Fri, 05 Aug 2022 10:57:36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瘧蚊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瘧疾】瘧蚊叮咬出現發燒、嘔吐等5個徵狀可併發貧血、昏迷 慎防蚊子傳播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 //www.afterroberto.com/%e7%98%a7%e7%96%be-%e7%98%a7%e8%9a%8a%e5%8f%ae%e5%92%ac%e5%8f%af%e4%bd%b5%e7%99%bc%e8%b2%a7%e8%a1%80-%e6%98%8f%e8%bf%b7-%e6%85%8e%e9%98%b2%e8%9a%8a%e5%82%b3%e6%92%ad%e7%99%bb%e9%9d%a9%e7%86%b1/ Fri, 05 Aug 2022 09:25:4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9019 【明報專訊】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昨晚公布,自7月1日至8月4日,共有30名非洲抵港者確疹瘧疾。瘧疾是可致命嚴重疾病,常見於氣候溫暖地區,如非洲、東南亞等地。患者通常有發燒、發冷、頭痛、肌肉疼痛和無力等症狀。重症瘧疾的病情比較嚴重,如患者得不到適當治療,可導致死亡。有專科醫生稱,本港僅間中有瘧疾輸入,形容情况罕見,認為流入社區風險很低,相信加強滅蚊已可減低潛在風險。其實被蚊叮咬後除了感到痕癢外,亦有可能染上由蚊子傳播的傳染病,例如登革熱、日本腦炎和寨卡病毒感染等,要如何預防蚊叮呢?怎樣善用滅蟲燈、蚊香、蚊貼……


瘧疾是什麼?徵狀發燒、嘔吐?出現貧血、痙攣、昏迷等併發症?

瘧疾是一種由瘧原蟲所引起的嚴重疾病,人們遭瘧蚊叮咬感染後,會出現發燒、嘔吐、疲倦、頭痛、肌肉疼痛等,併發症包括貧血、痙攣、器官衰竭及昏迷,嚴重可致死亡。


本港瘧疾流入社區機會大嗎?

防護中心昨稱,30宗外地傳入瘧疾確診個案,涉及30名介乎25至57歲男病人,各人於7月1日至8月1日由非洲抵港。其中一名52歲病人檢疫期間死亡。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劉家獻亦指,今(5日)午有一位瘧疾病人死亡,該名病人8月3日在伊利沙伯醫院內科病房留醫,同日轉到深切治療部繼續治療,惟送院時情况轉差,服藥後未見好轉。另外,暫時有19位病人在公立醫院治療瘧疾,包括8名病人在瑪嘉烈醫院留醫,2名病人在伊利沙伯醫院留醫,9名病人在廣華醫院留醫。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今日表示,最近瘧疾個案情況令人擔心,有大部分患者由非洲畿內亞抵港,最近在檢疫酒店確診,有患者情况嚴重,屬惡性瘧疾,另有個別患者需於深切治療部留醫。她亦透露,部分瘧疾患者於檢疫酒店確診,涉及酒店約6至7間檢疫酒店,其中包括油麻地香港海景絲麗酒店。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表示,瘧疾在港並非常見疾病,每年間中有輸入個案,惟短時間內多宗瘧疾輸入很罕見。他說,瘧疾以按蚊為媒介,但本港按蚊數量不多,加上患者抵港後直接入住檢疫酒店,其後由酒店被送往醫院,未有走出社區,他認為是次事件致瘧疾流入本港社區的風險不大。

林稱,只要在患者曾逗留的地方加強滅蚊,相信已可減低流入社區的潛在風險。對於有患者在檢疫期間離世,他稱瘧疾患者有病徵時情况可很快轉差,不排除患者警覺低,離世前或未有人發現病情。


【瘧疾】瘧蚊叮咬出現發燒、嘔吐等5個徵狀可併發貧血、昏迷 慎防蚊子傳播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
香港常見蚊種。(資料圖片)

瘧疾知多啲?對付瘧疾有疫苗嗎?

【瘧疾】瘧蚊叮咬感染5個徵狀 併發症可致死亡 全球年逾40萬人死於瘧疾 較新冠病毒更狡猾(附瘧疾疫苗知多啲)

全球平均每年逾40萬人死於瘧疾,當中包括超過26萬名5歲以下的非洲兒童。世界衛生組織(WHO)2021年首次推薦使用全球首款瘧疾疫苗,建議撒哈拉以南非洲及其他瘧疾傳播風險屬中至高程度地區的兒童廣泛接種,以挽救數以萬計的年輕生命。


蚊叮傳播 認識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

【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炎熱天氣 慎防病媒蚊傳播傳染病 DEET驅蚊劑防蚊叮有效嗎?

每逢夏天都是蚊子的活躍季節!被蚊叮除了感到痕癢外,亦有可能染上由蚊子傳播的傳染病,例如登革熱、日本腦炎和寨卡病毒感染等,患者染病後有機會出現發燒、頭痛等徵狀,需接受支援性治療。外出時要做足防蚊措施,選用含有避蚊胺(DEET)成分的驅蚊劑,是否就有效避免被蚊叮呢?

細蚊仔闖大禍——登革熱 (譚談健康)

預防蚊叮後的登革熱,有4點要注意,第一是尋找蚊子滋生的地方,要斬草除根;第二是外出要有充足準備,例如穿淺色長袖衫褲,使用驅蚊劑;第三是如有懷疑,及早求診;第四是在蚊患嚴重的地方,應該要常常噴蚊怕水,以達到驅蚊或殺蚊的功效……


預防蚊叮有辦法

天氣熱被蚊叮痕癢難忍 學識源頭滅蚊 善用滅蟲燈、蚊香、蚊貼

在戶外活動時,不少人會使用含除蟲菊酯的防蚊貼。蟲害控制專家解釋,使用蚊貼時,驅蚊劑會在空氣揮發,但範圍有限,左手貼上防蚊貼,右手也有可能被叮,防不勝防!他建議把防蚊貼貼在頸背這些相對活動幅度較細的部位,驅蚊效能較佳。為加強覆蓋身體範圍,亦可在身體其他位置噴灑蚊怕水。

]]>
【瘧疾】瘧蚊叮咬感染5個徵狀 併發症可致死亡 全球年逾40萬人死於瘧疾 較新冠病毒更狡猾(附瘧疾疫苗知多啲) //www.afterroberto.com/%e7%98%a7%e7%96%be-%e7%98%a7%e8%9a%8a%e5%8f%ae%e5%92%ac%e6%84%9f%e6%9f%935%e5%80%8b%e5%be%b5%e7%8b%80-%e4%bd%b5%e7%99%bc%e7%97%87%e5%8f%af%e8%87%b4%e6%ad%bb%e4%ba%a1-%e5%85%a8%e7%90%83%e5%b9%b4/ Fri, 08 Oct 2021 09:14:1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4621 【明報專訊】全球平均每年逾40萬人死於瘧疾。究竟瘧疾是一種什麼疾病呢?是由瘧原蟲所引起的嚴重疾病,人們遭瘧蚊叮咬感染後,會出現發燒、嘔吐、疲倦、頭痛、肌肉疼痛等,嚴重可致死亡。世界衛生組織(WHO)周三(6日)首次推薦使用全球首款瘧疾疫苗,建議撒哈拉以南非洲及其他瘧疾傳播風險屬中至高程度地區的兒童廣泛接種,世衛總幹事譚德塞形容這是「歷史時刻」,每年可挽救數以萬計的年輕生命。

 

相關文章:【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炎熱天氣 慎防病媒蚊傳播傳染病 DEET驅蚊劑防蚊叮有效嗎?

 

感染瘧疾的5個徵狀 發燒嘔吐頭痛 嚴重可致死

全球平均每年逾40萬人死於瘧疾,當中包括超過26萬名5歲以下的非洲兒童。在非洲,瘧疾比新型冠狀病毒更致命,世衛估計,2019年瘧疾在非洲奪走約38.6萬條人命,而過去18個月來,非洲約有21.2萬人死於新冠病毒。瘧疾是一種由瘧原蟲所引起的嚴重疾病,人們遭瘧蚊叮咬感染後,會出現發燒、嘔吐、疲倦、頭痛、肌肉疼痛等,併發症包括貧血、痙攣、器官衰竭及昏迷,嚴重可致死亡。

【瘧疾】瘧蚊叮咬感染5個徵狀 併發症可致死亡 全球年逾40萬人死於瘧疾 較新冠病毒更狡猾(附瘧疾疫苗知多啲)

 

逾100種瘧疾寄生蟲 較新冠病毒更狡猾複雜

相較新冠疫苗在極短時間內研發及生產,瘧疾疫苗發展則經過30年仍停滯不前,專家指出,這是由於由瘧原蟲屬的寄生蟲引致的瘧疾,較由病毒引起的新冠肺炎複雜,且瘧疾主要在窮國出現,在預防方面較新冠更難以獲得資金。現時有超過100種瘧疾寄生蟲,它較新冠病毒更狡猾和複雜,甚至可避過人體的免疫系統,令人持續感染,RTS,S亦只能針對在非洲最普遍和最致命的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因此為何該疫苗即使只有30%至40%有效性亦算是成功。

 

相關文章:新冠病毒繁殖率2.5增至Delta變種7 袁國勇等撰文 提4建議90%人口接種仍需戴口罩打流感針

 

預防瘧疾致重症有效率30%

這款由英國藥廠葛蘭素史克(GSK)於1987年研發的瘧疾疫苗,名為「RTS,S」或「Mosquirix」,2015年的試驗報告顯示,該疫苗預防瘧疾引致重症有效率為30%,歐盟同年批准使用,認為好處大於風險,是迄今唯一獲批准使用的瘧疾疫苗。世衛2019年起在加納、肯尼亞、馬拉維推行大規模先導計劃,測試在現實世界使用RTS,S的安全及有效性,這3國迄今逾80萬兒童接種了RTS,S,初步結果顯示能降低瘧疾導致重症的風險約30%。這款疫苗須注射4劑,在幼兒5、6及7個月大各打一針,約18個月大時打最後一針。

世衛今次建議使用RTS,S,就是基於這項先導計劃的試驗結果。RTS,S不能取代所有控制瘧疾傳播的措施,例如噴灑了殺蟲劑的蚊帳,疫苗要和其他措施並用,才能有望實現瘧疾零死亡目標。

 

世衛估計每年瘧疾疫苗需求量達5000萬至1.1億劑

世衛指出,現時下一步將研究如何在非洲國家廣泛推行接種RTS,S,專家指出目前的挑戰是籌集資金為一些最窮國家提供及分配RTS,S疫苗。國際衛生組織PATH指出,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可能在今年底決定是否資助RTS,S疫苗的分配。葛蘭素史克已承諾2028年前每年生產1500萬劑RTS,S,並以不超過生產成本5%價格出售。不過根據世衛今年所做的市場研究估計,到2030年在瘧疾傳播風險中至高的地區,每年的瘧疾疫苗需求量達5000萬至1.1億劑。

 

(路透社/華盛頓郵報/B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