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ue, 19 Nov 2024 04:47:31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焦慮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強迫症患者重複想法+重複行為紓內心焦躁 身邊人同找出焦慮根源 勿催逼治療 //www.afterroberto.com/%e5%bc%b7%e8%bf%ab%e7%97%87%e6%82%a3%e8%80%85%e9%87%8d%e8%a4%87%e6%83%b3%e6%b3%95-%e9%87%8d%e8%a4%87%e8%a1%8c%e7%82%ba%e7%b4%93%e5%85%a7%e5%bf%83%e7%84%a6%e8%ba%81-%e7%84%a6%e6%85%ae%e6%a0%b9%e6%ba%90/ Tue, 19 Nov 2024 04:47:2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411

【明報專訊】「強迫症」這個中文譯名,有點以偏概全,令外界感覺其徵狀相當可怕。此症英文名是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簡單而言,是由重複思想(obsessive thoughts)及重複行為(compulsive behavior)兩部分組成。患者因為有重複想法(如害怕污糟或物件不對稱等),需要透過相應重複行為(如重複洗手或排列物件),紓緩內心的焦躁與不安。值得留意的是,重複行為並不僅限於洗手、冲涼或其他與健康衛生相關的舉措。患者的行為模式及種類非常多樣化,包括重複檢查、說話、排列文件、抄寫、心算、祈禱等。

強迫症患者重複想法+重複行為紓內心焦躁 身邊人同找出焦慮根源 勿催逼治療
強迫症患者的重複徵狀,可以解讀成在困境中掙扎求存,透過重複行為紓緩內心的焦慮與不安。(設計圖片,Kudryavtsev Pavel@iStockphoto/明報製圖)

強迫症=重複思想+重複行為 行為模式多樣化:洗手、檢查、抄寫

從人本主義與存在主義角度解釋,任何精神病徵狀,對當事人而言都有存在意義及價值,是他們應對惡劣狀况與高度壓力時所作的回應。因此,面對強迫症患者,助人者與身邊人不宜只聚焦於病徵,而是要了解他們過去經歷或現在處境。

以我讀大學時重複抄筆記為例子,當年大學尚未電腦化,我因擔心筆記內容不齊全及排序無條理,影響之後複習,於是一次又一次重抄筆記,有少少瑕疵也不滿意,要抄4、5次方才罷休。此外,我亦會不斷覆核文件與功課,出門後不時折返檢查有沒有關門。

另外,我接觸過一個年輕個案,他曾被父母送往內地居住2、3年,返港後擺脫不到被遺棄的感覺,會不斷重複洗衫及不同清潔行為,就像要洗走罪孽,讓自己舒服些。

強迫症患者重複想法+重複行為紓內心焦躁 身邊人同找出焦慮根源 勿催逼治療
強迫症重複行為不限於洗手,也可能重複檢查、說話、排列文件、心算、祈禱等。(Pranay Chandra Singh@iStockphoto)

重複徵狀非洪水猛獸 患者多處事認真、力求完美

想一想,我和這名年輕個案的重複想法及行為,都是由心而發,屬於自發行為,可以解讀成在困境中掙扎求存的方法。再說,相關行為雖然構成困擾,但我們至少能夠維持學習、工作以至社交等,生活功能未至嚴重受損。當事人在重複思想與行為困擾下仍然奮力掙扎,維持正常工作與作息,這也反映了人的堅韌。

由此可見,重複徵狀並不是洪水猛獸,當事人呈現的性格,更多屬於處事認真、注重細節,甚至力求完美。他們甚至可以在自己專屬範疇取得不錯成就,英格蘭前足球明星碧咸便是表表者。

重症增頻率力度 干擾生活陷惡性循環

當然,若重複想法及行為未及處理,或當事人面對壓力增加,就有可能發展成重症;即重複行為已不足以紓緩焦慮,需要增加頻率與力度,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干擾作息生活,甚至陷入失學失業等狀况。

藥物以外  與患者找出焦慮不安根源

說到底,重複思想及行為是人受壓或面對逆境時所作的回應,求醫和用藥有助紓緩病情,但與患者一起回顧及探索過往經歷,找出焦慮與不安根源更為重要。有些時候,若壓力來自家人,後者更要調校相處或管教方式,從根本處為當事人鬆綁。

知多啲:面對嚴重強迫症患者 身邊人共情同理 勿催逼治療

強迫症若進入嚴重狀况,患者就像被重複徵狀吞噬,陷入不能自拔的狀態。這時候,家人切忌給予壓力,催逼治療以求盡快減少重複行為。因為這樣只徒添患者壓力,甚至令他們自責,更難從惡性循環中走出來。再者,緊張的家庭氣氛和爭拗,對改善病情也沒有幫助。


相關閲讀:反覆洗手消毒疑似強迫症? 及早關注 減低強迫行為和思想影響


患者怕停止重複行為帶來「災難」

表面上,重症患者好像活在自己世界中,抗拒改變,但只要細心了解,其實他們都想走出來,只是害怕停止重複行為會帶來「災難」,例如因清潔衛生不徹底導致感染惡疾,因此無法踏前一步。 與重症患者相處,說教與施壓並沒有用,最重要是共情同理,讓他們感到有人理解自己的痛苦。另外,要給予足夠時間與空間,讓他們按照個人步伐慢慢走出來;過程中,患者若能維持個人興趣或喜好,焦躁情緒得到短暫放鬆,也會有一定的幫助。


相關閲讀:【精神健康】認識情緒病症狀3大範疇 有別壓力反應


發掘患者內在能力 個案聚焦重視工作 增求變動力

另外,助人者運用優勢觀點(strengths perspectives)協助患者探索對未來期盼,或聚焦於他們重視的東西,也可增加求變動力。優勢觀點是美國社會工作學者在1980年代提出,強調以正面角度看案主,探索並發掘他們內在能力與外在資源。我遇過一名中年男士,非常重視自己的工作,認定工作是他的個人價值;當重複檢查與清潔行為嚴重干擾工作,他便開始嘗試減少重複行為,努力克服引致的焦慮恐懼。

套用這患者的說話,他成功從人生谷底中反彈,過程中甚至沒有倚賴藥物,展現了人的韌力。

文:丁惟彬(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講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DSE考生注意】放榜前後有規劃未來少疑惑(衛生處方) //www.afterroberto.com/dse%e8%80%83%e7%94%9f%e6%b3%a8%e6%84%8f-%e6%94%be%e6%a6%9c%e5%89%8d%e5%be%8c%e6%9c%89%e8%a6%8f%e5%8a%83%e6%9c%aa%e4%be%86%e5%b0%91%e7%96%91%e6%83%91-%e8%a1%9b%e7%94%9f%e8%99%95%e6%96%b9/ Tue, 16 Jul 2024 06:22:0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310

各位DSE考生,很快就是讓人緊張的放榜時刻。成績揭盅往往都會激發起複雜的情緒,此刻你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DSE放榜在即 焦慮情可導致災難化

多數同學在放榜前都有焦慮情緒,大都會擔心得不到自己、父母及別人期望的成績,有些更慣性想像出災難化後果,好像「考不到最佳成績便不能入讀最心儀學系,就一定沒有前途,便白費所有努力,以後都會被人看低」般的想法,就是常出現的負面思維。

有些同學長期焦躁不安,腦海中反覆浮現不同的情境,甚至怪責自己考試之前沒有預備好、考試時大意犯錯或自己的不足之處,不斷被負面思想重複折騰。

情 有助理思考

面對影響自己前景的大事,感到不安是人之常情。明白和接納自己正在焦慮狀態是幫助有效應對的好開始。大家可做些自己有興趣的活動,先紓緩緊張情緒,例如深呼吸一會、聽喜歡的歌曲、到外邊散步、做運動或和好朋友閒聊等都有助放鬆身心,之後再慢慢思考如何部署。

放榜前:作好準 效應對

如果能在放榜前掌握足夠資料,了解不同選擇,會令同學心情更為安穩。

沒有人可以全然準確地預知未來,同學可模擬兩三個最可能發生的情境。成績理想固然可喜,但若成績未如理想,亦要計劃如何應對。例如事先和家人或師長認真商討,選定數個感興趣和適合自己的學科;若有困難或疑問時,可尋求哪些人協助、或致電哪些熱線或機構查詢;情緒欠佳時,誰人可以安撫或陪伴自己等。

以上的安排令同學在放榜日有所把持,亦避免獨自陷入手足無措的境况。同學要提醒自己,認真落實計劃後,要避免「鑽牛角尖」,反覆思索或過度糾纏於細節之中。這個時候,應安排充實的日程,享受其中的樂趣,培養健康的身心迎接放榜。


相關閲讀:【DSE】考試壓力源自錯判?學生如何克服考試焦慮症?

放榜後:調節心態

面對成績欠佳,調節心態是一大挑戰,一些人往往會不其然地產生責怪自己、不停「反芻」回想做得不夠好之處、自怨自艾或與別人比較而自貶的想法,也有些人因想擺脫迷茫不安而急於找個「水泡科」,勉強報讀不感興趣的課程,錯過更適合自己的方向。

這時適宜與信任的人傾訴,慢慢接納成績和當中的情緒。同學可與父母、師長或有經驗的相熟學長及學姐開放地商討,不要只把個別大學或學系視為唯一目標,要確信成績並不代表自己所有的價值,仍可尋找其他適合自己的出路。


相關閲讀:【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總結經驗 必有得着

成績以外,多年的中學生活中也有其他得着。例如努力學習到的新知識、與同學師長一起渡過的快樂時光,建立情誼、有家人支持為自己打氣等。這些正面經驗都能令我們感到溫暖鼓舞。

放榜是個里程碑,代表同學步入新的階段。不論同學日後是選擇繼續升學或向其他方向發展,希望也能以廣闊目光去看待自己寶貴的經歷,並繼續以積極的態度為自己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同學如希望了解更多有關DSE放榜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困擾的資訊,可瀏覽衞生署精神健康資訊站:

]]>
甲亢5症狀或有頸前結塊腫大  多20-50歲發病 中醫:清肝袪痰 學腹式呼吸助減壓 //www.afterroberto.com/%e7%94%b2%e4%ba%a2%e7%97%87%e7%8b%80%e6%88%96%e6%9c%89%e9%a0%b8%e5%89%8d%e7%b5%90%e5%a1%8a%e8%85%ab%e5%a4%a7-%e4%b8%ad%e9%86%ab%e6%b8%85%e8%82%9d%e8%a2%aa%e7%97%b0-%e5%ad%b8%e8%85%b9%e5%bc%8f/ Tue, 14 May 2024 06:50:4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937

【明報專訊】甲亢,是「甲狀腺功能亢進」的簡稱,好發於20至50歲青壯年人,女性多見。由於甲狀腺激素過多,身體機能趨向過分活躍,患者會出現心悸、發抖、怕熱、眼突、焦慮等症狀,可伴隨頸前結塊腫大(Graves’ disease)。中醫治療甲亢的大原則為平衡陰陽,通過內服中藥、針灸,配合飲食、作息調養,糾正身體過度亢奮的偏差。(編按:若平時性格容易緊張焦慮、多疑、急躁易怒的人,不一定是甲亢患者,但必須小心勿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狀態,過度透支的話有害健康。不妨嘗試練習「腹式呼吸」,透過緩慢而有節律的呼氣吸氣動作,讓全身鬆弛助減壓。)

甲亢5症狀或有頸前結塊腫大  多20-50歲發病 中醫:清肝袪痰 學腹式呼吸助減壓
(設計圖片,PonyWang@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甲亢5症狀:心悸眼突焦慮 或有頸前結塊腫大

甲亢在中醫理解屬於「癭病」的範疇。此病最先記載於隋代醫家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指出情志內傷和水土因素能導致癭病發生。宋代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按癭病局部證候分為石癭、肉癭、筋癭、血癭、氣癭5類。明代陳實功在《外科正宗》認為癭病形成多與瘀血、濁氣、痰滯有關,治療上宜行散氣血、行痰順氣、活血消堅,這些治法在今時今日仍然常用。

甲亢5症狀或有頸前結塊腫大  多20-50歲發病 中醫:清肝袪痰 學腹式呼吸助減壓
癭病範疇–甲亢在中醫理解屬於癭病範疇,多與瘀血、濁氣、痰滯有關。(peakSTOCK@iStockphoto)

憂思鬱怒傷肝 干擾氣機運行

癭病成因多數與先天體質有關,後天飲食不慎、情志內傷,或水土失宜,是癭病發作的誘因,臨牀上以情志因素影響最大。長期處於憂思鬱怒、焦慮緊張的狀態,容易使肝失調達,干擾氣機運行,使氣機鬱滯。氣機鬱滯可引致氣鬱化熱、津液凝聚成痰、血行滯澀成瘀。肝鬱化熱者可見身熱煩躁、性急易怒、口苦、手震(熱盛動風)、眼突、舌紅、脈弦數等肝火熾盛表現。氣鬱痰阻者可見胸悶、頸前腫脹(按之不痛)、胃脹脘痞、易嘆息、痰多。氣滯血瘀者可見頸前出現硬塊不移、胃口欠佳、面色暗黑、唇舌瘀斑、脈象滯澀不暢。

頸部硬塊明顯 方藥理氣活血散結

中醫治療方面,針對癭病身體機能亢進,可從清泄肝火入手,常用方藥如柴胡、梔子、牡丹皮、梔子清肝湯等。針對氣鬱痰阻、頸部腫脹者,可從行氣化痰入手,常用方藥如香附、鬱金、陳皮、柴胡疏肝散、加味逍遙散等。針對氣滯血瘀、頸部硬塊明顯者,可從理氣活血入手,常用方藥如三稜、莪朮、丹參、海藻玉壺湯等,活血軟堅散結。

長期亢奮耗氣血 頭暈目眩心慌

久病多虛,身體如長期處於亢奮狀態,過度消耗氣血,容易形成虛證,具體以心肝陰虛及肝腎陰虛為多,常見症狀包括頭暈目眩、心慌、夜睡不寧、耳鳴、腰膝痠軟等。在滋養心陰方面,常用方藥包括生地黃、麥冬、酸棗仁、天王補心丹、生脈散等。在滋養肝腎方面,常用方藥包括熟地黃、枸杞子、桑寄生、一貫煎、杞菊地黃丸等。如癭病患者症見長期大便溏瀉,可配合有健脾作用的中藥,如白朮、山藥、扁豆,改善吸收和腸道蠕動。

針灸清肝、祛痰、理氣

針灸治療癭病的原理與內服中藥近似,只是治療手段不同,前者用針刺或溫灸,後者則用藥物,效果相若。針灸常用包括風池、天突、膻中、曲池、內關、合谷、足三里、豐隆、太衝等有清肝、祛痰、理氣功效的穴位。虛證患者可選配三陰交、復溜、太溪、照海、關元,作用為滋陰降火、益氣養陰。

慎吃人參、當歸、貝殼、辛辣

患者在飲食方面,需留意不宜進食辛熱、煎炸等刺激食物,如辣椒、胡椒、蒜、羊肉、麻辣火鍋、燒烤,以及咖啡、濃茶、煙、酒等,以免上火。此外亦不宜隨便服用人參、當歸、鹿茸等藥性溫熱補藥,避免過度溫補加劇陽亢失調。含豐富碘質食物,如貝殼類海產、紫菜、海帶等亦應避免食用。患者可多食用有清潤作用的蔬果如蓮藕、綠豆、荸薺(馬蹄)、冬瓜、雪梨等,以平衡寒熱。


相關閲讀:甲亢VS甲減與TSH、T3及T4有何關係?

練腹式呼吸「調息」減壓

起居方面患者需注意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由於晝夜節律會影響健康狀况,因此建議患者維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規律,不宜從事日夜顛倒的工作。為減少對身體造成刺激,平日宜學習保持心平氣和、隨遇而安,避免情緒經常大上大落,減少參與會導致精神亢奮的活動,如看驚悚電影、聽嘈吵音樂、去狂歡派對等。過分趕急緊湊的生活安排或競爭激烈的工作環境,均不適合癭病患者,否則容易加重病情。

平時性格容易緊張焦慮、多疑、急躁易怒的人,不一定是甲亢患者,但必須小心勿使自己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否則在過度透支的基礎下,一旦遭遇突如其來的壓力,有很大可能導致陽亢陰損失調,有害健康。透過學習自我鬆弛,使情志調和,平衡陰陽。

學習放鬆減壓,建議從調整日常呼吸動作入手,中醫稱為「調息」。對初學者而言,可以嘗試練習腹式呼吸,透過緩慢而有節律的呼氣吸氣動作,讓全身鬆弛。

甲亢5症狀或有頸前結塊腫大  多20-50歲發病 中醫:清肝袪痰 學腹式呼吸助減壓
情緒大起大落–甲亢患者宜保時心平氣和,避免情緒經常大起大落。(設計圖片,Jajah-sireenut@iStockphoto)

相關閲讀:【帶氧運動】腹式呼吸2個步驟 3吸2呼跑步法 提升心肺功能(姿錯能改)

腹式呼吸鬆弛法:

1.找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可坐着或躺着。雙手放肚臍上方,中指指尖輕輕互觸,摒除雜念,專注呼吸時的腹部動作

2.慢慢用鼻子吸氣(約4秒),其間放鬆肚子,體會一下空氣進入鼻子、胸腔、腹部的感覺,會發現腹部隨吸氣動作慢慢隆起,使原本輕觸的手指分開。在吸到極限時,屏息閉氣約3至5秒,保持放鬆

3.慢慢用嘴巴呼氣(約7秒),呼氣速率保持平均,體會呼氣時腹部慢慢往內壓縮、肩頸位置逐漸下降的放鬆感覺。在呼到極限時,放鬆屏息3至5秒

4.重複10次,可按個人身體狀况改變呼吸的深度和速度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痛症困擾】臨床心理學家教你6個方法正向思維面對長期疼痛 //www.afterroberto.com/%e7%97%9b%e7%97%87%e5%9b%b0%e6%93%be-%e8%87%a8%e5%ba%8a%e5%bf%83%e7%90%86%e5%ad%b8%e5%ae%b6%e6%95%99%e4%bd%a0%e6%ad%a3%e5%90%91%e6%80%9d%e7%b6%ad%e9%9d%a2%e5%b0%8d%e9%95%b7%e6%9c%9f%e7%96%bc%e7%97%9b/ Mon, 06 May 2024 03:36:0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884

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曾經歷疼痛,而引致痛楚的原因眾多,包括受傷、患病、工作過勞、身體機能退化或姿勢不正確等等,惟很多人都低估了疼痛所造成的影響。事實上,疼痛不止令活動能力受到限制,更會導致睡眠質素差、精神緊張和情緒低落等,影響生活作息、工作及社交。要避免或減低痛症所帶來的困擾,除了要適當地運用具醫學實證的方法處理痛楚外,保持正面及樂觀的心態亦相當重要。以下6個方法助你以正面思維面對長期疼痛。

betway体彩 臨床心理學中心副主任馮淑敏博士指出,當面對疼痛,很多人都會以不同的方式止痛,例如服用止痛藥、按摩、休息紓緩等,但當用盡方法都無法有效止痛,有些人會選擇忍受,而忍痛能力因人而異,性格較為內斂的人或許會「死忍」,認為毋須小題大做;相反有部分人過分在意痛楚,長期被負面情緒籠罩,陷於苦惱的境界,令生活質素大打折扣。

【痛症困擾】臨床心理學家教你6個方法正向思維面對長期疼痛
面對長期疼痛或痛症不但會令活動能力受限,更會影響睡眠質素、情緒健康等,怎樣以正面心態面對痛楚呢?

不宜低估痛症帶來的心影響

養和醫療集團早前進行一項有關本地痛症情况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3000多名受訪者中,逾四成人表示有持續3個月或以上的慢性疼痛問題。另外,超過一半人認為疼痛會影響睡眠作息和工作,44%受訪者認為疼痛令人情緒和精神健康欠佳,另有22%受訪者更指社交及人際關係也會受到影響,情况值得關注。

馮博士解釋,受長期痛症困擾的人士會出現焦慮或抑鬱的問題,對痛楚產生恐懼,有可能是因為害怕再受傷會引致額外痛楚,而避免做很多動作,甚至避免外出,久而久之身體缺乏正常活動令狀態變差;又或是悲觀地認為疼痛的問題得不到解決或好轉,便什麼事都做不來,認定自己是個一無是處的人,整天充斥着負面情緒。

她續指,負面的想法和情緒會令患者錯誤地把痛楚放大,以為痛楚已到達難以控制的地步,因而產生挫敗感,讓人感到沮喪、無助、自信心低落,變得消極及提不起勁做任何事,慢慢地便會形成惡性循環。


相關閲讀:【痛症】認識不同類別止痛藥 撲熱息痛、消炎藥、處方鴉片止痛藥、外用藥膏 有沒有副作用?

6個方法正面態度面對長期痛症

馮博士建議,面對長期痛症,應放鬆心情及保持樂觀的心態,盡量維持正常生活,亦可透過以下的認知行為治療方法,有助避免跌進負面情緒的深淵。

  • 建立正確觀念:首先要接受人會有脆弱的時候,然後嘗試克服對痛楚的恐懼,慢慢接受痛楚,而且要明白痛症是一個常見的健康問題,只要主動求助,痛楚是可以紓緩及改善的。
  • 學習放鬆及保持身心和諧:可嘗試找別人傾訴,或尋求專業的心理輔導,從而減輕負面情緒,並有助紓緩肌肉及情緒上的緊張,把注意力移離痛感,提高對痛楚的耐受性。
  • 學習適應痛楚:即使感到痛楚,仍會盡力嘗試逐步地完成令自己產生恐懼的活動或動作,有助加強應付痛楚的信心。
  • 建立健康生活習慣: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加入適量的運動以增強肌力,逐漸減低對痛楚的敏感度,循序漸進地做到比之前更多的事,重整日常生活節奏。
  • 訂立目標:設定每天進行紓緩運動的時間表及目標,並積極實行,不要以「沒有時間」或「忙碌」作為逃避的藉口。
  • 保持良好社交:不要逃避與人接觸及見面,主動向身邊人提及自己正在經歷疼痛,或許會得到一些正面及實用的經驗分享,從而互相鼓勵。

相關閲讀:【睡眠與疾病】睡眠質素好 深層睡眠少惡夢

勿過度專注痛楚 學習處理和適應痛症

當身體出現痛楚,應積極處理,而痛感並不只限於生理上的感覺,一個人受痛症影響的程度有多大,取決於自身對痛感有多在意。馮博士指出,過分地專注痛楚只會令它成為生活的中心點,不但影響情緒,亦直接妨礙工作甚至社交。相反,放鬆心情、以樂觀及正面的態度面對痛楚,才可避免承受因痛楚而造成的心理及情緒負擔。學習處理及適應痛症,才是有效處理長期痛症的關鍵。

]]>
釋放情緒助減壓 聆聽內心聲音 培養重視自己感受的4個方法 //www.afterroberto.com/%e9%87%8b%e6%94%be%e6%83%85%e7%b7%92%e5%8a%a9%e6%b8%9b%e5%a3%93-%e8%81%86%e8%81%bd%e5%85%a7%e5%bf%83%e8%81%b2%e9%9f%b3-%e5%9f%b9%e9%a4%8a%e9%87%8d%e8%a6%96%e8%87%aa%e5%b7%b1/ Tue, 09 Apr 2024 08:36:4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729

我們常常壓抑自己的情緒,忽視自己真實感受。坦率地表達情緒不僅可以紓解負面情緒,還可以新角度看待問題:在開放傾訴的過程中,可以整理思緒,有助我們以更清晰和理性方式思考,從而更好地解決問題和做出決策。另外,主動釋放情緒可以減輕壓力對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避免長期壓抑而導致精神問題。若情緒無法宣泄,容易導致焦慮或憂鬱等,總有一天情緒會突然爆發。

坦率表達情緒助減壓 4個方法培養重視內心感受

至於表達方式,不局限於直接向他人傾訴,獨自寫日記或做深呼吸時觀察自己情緒,也是很好方式。這樣既不會影響他人,也可以通過自省深入地了解自己。透過坦率表達,有助於建立健康的人際互動關係。長期壓抑真實想法可能會在人際關係中積聚不滿,對關係發展不健康。只要以尊重態度交流,他人就能更了解我們,縱使大家想法不一樣,但溝通是維繫關係的重要一步。

釋放情緒助減壓 聆聽內心聲音 培養重視自己感受的4個方法
表達情緒的方式,不局限於直接向他人傾訴,可以選擇獨自寫日記或做深呼吸時觀察自己情緒,也是深入了解自己的方法。


相關閲讀:查找負面情緒「元兇」 疫情持續傷身又傷「心」 4個提升抗逆力方法


有幾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培養重視自己感受:

1. 靜心反思

在安靜環境中,找一個讓自己感到平靜和放鬆的地方,專注地反思自己感受和情緒。可以是坐下來冥想、寫日記或只是靜靜地思考。透過這種反思方式,可以更深入地連結內心世界,並開始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價值觀。

2. 注意身體感受

身體常常是感受和情緒的載體。當我們開始聆聽身體感覺,例如呼吸、肌肉狀態和身體能量流動,我們可以更敏銳地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和需要。練習冥想、瑜伽或其他身心靈練習,可以加深對身體感受的覺察。如果在這個時候有情緒浮現出來,就觀察它,不用改變任何事情,只是觀察便可以了。

3. 尋找創作出口

感受和情緒可以透過創作的方式表達出來,例如繪畫、寫作、音樂或舞蹈。這些創作活動可以成為一種自我表達的媒介,讓我們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內在世界,同時提供一個安全空間來探索和表達情緒。

4. 尋求支持

我們需要他人的支持和理解,幫助更好地聆聽自己的感覺。和信任的朋友、家人或專業人士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雖然有時問題仍然存在,但當情緒得以抒發,就可能會發現新觀點。


相關閲讀:情緒困擾非朝夕 留意8個行為表徵 減長者患抑鬱症焦慮症風險


無論使用哪種方法,最重要是給予自己時間和空間去聆聽內心聲音,並尊重自己的感覺。這是一個持續過程,隨時間推移,我們會愈來愈熟悉和了解自己的內在世界。

想了解更多情緒病資訊,可瀏覽www.heartfulmedical.com.hk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醫賢心事)

(關心社會,關心時事,透過文字為大家解憂打氣)

]]>
童年創傷身心負面影響難估量 可跨代傳遞 增成年暴力行為 //www.afterroberto.com/%e7%ab%a5%e5%b9%b4%e5%89%b5%e5%82%b7%e8%ba%ab%e5%bf%83%e8%b2%a0%e9%9d%a2%e5%bd%b1%e9%9f%bf%e9%9b%a3%e4%bc%b0%e9%87%8f-%e5%8f%af%e8%b7%a8%e4%bb%a3%e5%82%b3%e9%81%9e-%e5%a2%9e%e6%88%90%e5%b9%b4%e6%9a%b4/ Mon, 25 Mar 2024 08:53:5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623

【明報專訊】童年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階段。「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福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這句網絡名言引起無數人共鳴,恰當概括了童年經歷如何影響人的一生。童年創傷是許多情感和認知障礙的根源,有人終其一生,與童年創傷糾纏,傷痕纍纍;但亦有人可以從童年陰影中走出來,擁抱光明人生。(編按:童年創傷可致跨代傳遞,例如在虐待和忽視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兒童,可能學習到暴力行為,並將其應用至成年後的人際互動中;這些兒童更容易形成焦慮型和迴避型依戀模式,長大後難以建立健康穩定的親密關係……)

童年創傷是什麼?創傷可跨代傳遞 增成年暴力行為或再次受害風險

童年創傷,通常被描述為嚴重的童年逆境經歷,包括兒童可能經歷一系列可以導致心理創傷的事件,例如遭父母或照料者虐待、忽視、遺棄;目睹父母或兄弟姊妹受虐待;父母有嚴重精神疾病、吸毒、入獄等;以及童年時家庭極度貧困,經歷過飢餓導致營養不良等。

童年創傷身心負面影響難估量 可跨代傳遞 增成年暴力行為
(undrey@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研究證童年創傷加速衰老

這些創傷經歷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可能產生深遠、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隨創傷經歷增加,個體的健康風險也相應增加。生理學上,有實證研究表明,童年創傷可影響與生物老化相關的表觀遺傳途徑,例如端粒(一種定義老化的生物標記物)的長度;端粒長短與衰老、慢性疾病關係密切,可作為預測細胞壽命的依據。

童年創傷是許多情感和認知障礙的根源,大大增加了成年期使用暴力或再次受害的風險,使得創傷跨代傳遞。在虐待和忽視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兒童,可能學習到暴力行為,並將其應用至成年後的人際互動中。此外,這些兒童更容易形成焦慮型和迴避型依戀模式,長大後難以建立健康穩定的親密關係。焦慮型依戀者,在親密關係中經常懷有巨大的不安,擔心自己不被愛和被拒絕,甚至可能因為過度害怕被伴侶拋棄,而對伴侶實施控制和暴力行為。至於迴避型依戀者,在親密關係中更傾向於保持距離,可能過分拒絕親密關係而對伴侶實施冷暴力。


相關閲讀:小孩表達抑鬱焦慮情緒或跟成人不同 家長注意6個表現3大壓力來源


創傷可影響兒童人生觀、情感觀

曾經接觸一個案,一名女士與性格暴力的男友分分合合。她對社工表示,從小目睹父母之間吵鬧打架,對於與男友類似的相處模式,已經習以為常,更認為「換其他人做男友大概也是這樣相處」。並且,男友跟她的成長經歷類似,兩個人更「適合彼此」,能夠適應對方在親密關系中「強烈的情緒表達」,有時候能夠理解男友「基於愛情」的暴力控制行為,所以一直難以與男友分開。在與社工交流中,這名女士流露出自己「不配擁有」和相信人生宿命的態度。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到,即使是間接暴露在父母衝突中,兒童對人生觀、情感觀的建立也會深受影響。

跨代暴力包括目睹或經歷家庭暴力的兒童成為父母之後,對其子女使用暴力或忽視他們;有證據表明,年輕時虐待子女的長者,有可能遭受照顧者潛在傷害行為。如童年時期其他逆境經歷(例如貧困問題)沒有得到改善,跨代暴力的風險因素會繼續累加,壓垮一代又一代。

童年創傷身心負面影響難估量 可跨代傳遞 增成年暴力行為
影響身心–童年創傷對身心可能產生深遠、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Tomwang112@iStockphoto)

練習正念靜觀 拋開宿命感

童年創傷的影響不容小覷。如何遠離童年創傷的陰影,是人生課題。很多人終其一生,尋求與童年的創傷經歷達成和解。雖然有部分人從童年的創傷經歷中汲取了負面能量,傷害自己亦傷害他人,或在與童年創傷纏鬥的過程中,傷痕纍纍,身心俱疲;但亦有許多人憑借自己強大的韌度和有效的社會支持,從童年陰影中走出來,擁抱光明人生。

對待童年創傷,轉變思維模式很重要。切勿有宿命感,照搬、模仿父母之間衝突關係或消極養育模式;同時要遠離身邊「有毒」的人和人際關係;並關注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練習正念靜觀(mindfulness);必要時候,尋求專業幫助,例如心理治療。

預防跨代暴力,最根本是預防童年創傷事件發生,以及及時處理創傷事件對兒童的負面影響,給兒童一個穩定、安全的家庭環境。在少子化的社會,更應提供友善的育兒環境,為高風險家庭提供必要經濟支援和照顧服務。守護每一個孩子,讓他們擁有一個治癒一生的童年。


相關閲讀:【精神健康】逾24%學童有精神疾病 3大風險因素:父母精神健康、睡眠質素、學業 及早識別介入


■專業支援:及早求助 減童年逆境影響

和諧之家推行賽馬會跨步彩虹計劃。計劃從「創傷知情」、「能力為本」及「原生家庭」3個角度出發,為童年時曾於原生家庭中經歷缺失、傷痛或暴力的成年人提供支援,減少童年逆境經歷的影響。

賽馬會跨步彩虹計劃網址:shorturl.at/bfiM0

聯絡方法:2342 0072 /6418 3405(WhatsApp)

文:陳孟彤(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美術:張欲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小孩表達抑鬱焦慮情緒或跟成人不同 家長注意6個表現3大壓力來源 //www.afterroberto.com/%e5%b0%8f%e5%ad%a9%e8%a1%a8%e9%81%94%e6%8a%91%e9%ac%b1%e7%84%a6%e6%85%ae%e6%83%85%e7%b7%92%e6%88%96%e8%b7%9f%e6%88%90%e4%ba%ba%e4%b8%8d%e5%90%8c-%e5%ae%b6%e9%95%b7%e6%b3%a8%e6%84%8f%e8%a1%a8%e7%8f%be/ Mon, 08 Jan 2024 04:53:5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872

【明報專訊】小朋友可能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情感,但仍然可能經歷壓力、焦慮、憂鬱等情緒困擾。(編按:小孩比較難於表達自己情緒和感受,故抑鬱、焦慮的表現也可能與成人不同,所以家長要細心觀察孩子以下6個表現,也要明白孩子的壓力來源,常見的包括:學業、家庭和朋輩關係。還要多聆聽他們的內心世界,少批評他們的情緒……)

了解焦慮症、抑鬱症徵狀 小孩表達情緒或不同 家長細心觀察6個表現

焦慮症徵狀包括過度擔心,無法控制這些擔憂。對於新的或陌生的情景,可能感到極度不安和害怕。患者可能過度擔心失去親人或重要人物,以及出現危險或不幸事情。此外,他們可能會試圖避開引起焦慮的情景或活動。

小孩表達抑鬱焦慮情緒或跟成人不同 家長注意6個表現3大壓力來源
小孩未必懂得表達自己情緒和感受,家長要細心觀察孩子的表現。

抑鬱症徵狀包括持續情緒低落、悲傷和絕望感;對以前感興趣的活動失去興趣,可能出現睡眠問題,包括入睡困難、早醒或過度睡眠。食慾問題也常見,如食慾減少或增加。疲勞和缺乏精力也是抑鬱症的徵狀。小孩子抑鬱、焦慮的表現可能與成人不同,因為他們比較難於表達自己情緒和感受,所以家長要小心觀察孩子的表現:

注意:持續情緒低落、選擇獨處、自責、成績變差

情緒變化:出現持續悲傷、沮喪、情緒低落或易怒的情緒,亦可能失去對平常活動的興趣,或者無法從以前喜歡的事物中獲得樂趣。

社交退縮:抑鬱可能使孩子變得孤立,他們可能減少與朋友和家人的交流,不願參與社交活動,並選擇孤單和獨處。

身體徵狀:有些孩子可能表現出頭痛、胃痛、食慾改變、睡眠困擾等身體徵狀,甚至因而不能上學。

自責與無價值感:表現出過度自責,並感到無價值或缺乏自信。他們可能常常說負面的自我評價,並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沮喪。

注意力和學習問題:情緒問題可能影響孩子的注意力和記憶力,他們可能在學習方面出現困難,引致成績變差。

欠缺生氣:孩子可能變得沒精打采,動作緩慢,缺乏動力和活力,或可能減少參與體育活動和遊戲,並顯得消極。

小孩表達抑鬱焦慮情緒或跟成人不同 家長注意6個表現3大壓力來源
留意子女情緒–小孩子較難表達自己情緒和感受,抑鬱、焦慮的表現可能與成人不同,所以家長要加倍留意。(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jittawit.21@iStockphoto)

相關閲讀:【精神健康】逾24%學童有精神疾病 3大風險因素:父母精神健康、睡眠質素、學業 及早識別介入 

3大壓力來源:學業 家庭 朋輩

孩子常見壓力來源包括學業、家庭和朋輩關係:

學業壓力:學業壓力是常見的壓力來源。香港對孩子的學習要求甚高,要面對大量功課、考試、測驗,和與同輩競爭等壓力。要注意,即使家長沒有向孩子施加壓力,但孩子對自己的期望也可以是壓力來源

家庭關係:家庭關係是孩子情緒問題的重要因素。家庭衝突、不和諧、溝通問題、父母離異、家庭暴力等,都可能對孩子情緒和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缺乏支持、關愛和穩定的家庭環境,使孩子感到不安全和情緒不穩定

朋輩關係:朋輩關係是孩子發展中的重要因素,也可能引起情緒問題。孩子可能遇到欺凌、排斥、孤立、好友分離等社交問題,可能對他們的自尊心和情緒產生負面影響

家長多聆聽孩子內心世界 建立信任和安全感

當孩子主動訴說情緒問題時,代表他們信任你並希望獲得支持和幫助。我們可以給予孩子足夠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情感。聆聽他們的內心世界,並向他們表達關心和在意他們的情緒狀態。聆聽時,要對孩子表達的情緒和感受保持開放和接納態度,不要評價或批評他們的情緒。讓他們感到獲得理解和接納,這有助於建立信任和安全感。

孩子甚至家長,有時都不能夠分辨一般壓力和情緒病的分別,一般如果問題持續超過兩星期,或小朋友出現希望消失、傷害自己的想法,便應該尋求協助。


相關閲讀:【精神健康】DSE放榜勿讓負面情緒累積 家長宜先肯定子女努力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醫賢心事)

]]>
邊緣人格障礙9個主要徵狀 渴愛被愛惜害怕被遺棄 知多啲:藥物以外的治療 //www.afterroberto.com/%e9%82%8a%e7%b7%a3%e4%ba%ba%e6%a0%bc%e9%9a%9c%e7%a4%999%e5%80%8b%e4%b8%bb%e8%a6%81%e5%be%b5%e7%8b%80-%e6%b8%b4%e6%84%9b%e8%a2%ab%e6%84%9b%e6%83%9c%e5%ae%b3%e6%80%95%e8%a2%ab%e9%81%ba%e6%a3%84/ Thu, 16 Nov 2023 06:50:1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330

【明報專訊】今年7月刊登於醫學期刊BMC一篇學術文獻,是本港少數有關邊緣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的調查研究。研究成功訪問了376名市民,當中16%出現相關徵狀。當然,有徵狀並不等於有病,但此病多始於青少年時期,患者自我傷害行為比率較高,情况令人關注。(編按:邊緣人格障礙的9個主要徵狀是什麼呢?若符合其中5項或以上,有可能被確診。治療方法除了透過藥物控制外,還有哪些呢?)

邊緣人格障礙9個主要徵狀 渴愛被愛惜害怕被遺棄 知多啲:藥物以外的治療
(francescoch@iStockphoto)

知多啲:邊緣人格障礙9個主要徵狀

•非常害怕被親近的人拋棄,會歇斯底里阻止其發生

•人際關係緊張而不穩定,對人看法盤旋於過分理想化或全盤否定之間

•自我形象與價值持續不穩定

•至少展現兩類對自己有害的行為(過度消費、危險駕駛、厭食、濫藥或性濫交等)

•持續展現,或要挾作出自我傷害的行為,包含自殺及自殘

•情緒不穩定,持續展現暴怒、焦慮、驚恐或絕望沮喪等

•長期感到空虛或無聊

•不適當展現,以及無法控制發怒

•間歇存有被迫害想法,以及出現解離情况

(註:只要符合其中5項或以上,就有可能被確診)

資料來源:《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 (DSM-V)

強烈情感需要 全情投入關係 害怕被遺棄

多年前一名社工系教授預計,基於家庭結構變化,多了很多單親或並非由父母直接照顧子女的家庭,本地邊緣人格障礙個案會愈來愈多。

邊緣人格障礙患者的核心情感,就是渴望被愛惜(thirsty for love and care),同時也極度害怕被遺棄 (fear of abandonment)。正因為這強烈的情感需要,當事人可以很快投入一段愛情或友情關係,不止全神貫注,也會展現極大的需索,要求對方無時無刻陪伴自己。

出於害怕被遺棄的心理,每當見到伴侶或好友與他人接觸,他們很容易嫉妒,甚至懷疑對方是否就此拋棄自己,因此大發雷霆。另外,患者也會透過極端方式,例如自殘去引發關注,力圖縛住喜歡的人,令對方無法離開。

記得多年前入行不久,曾遇上一名中年單身男士,久不久便因服食過量藥物入院。而每次住院,他都會要求見同一名女社工,也很享受對方的噓寒問暖,倘若醫院安排另一名社工,他會大發脾氣拒絕合作。我當年年資尚淺,未能理解該男士的心態,回頭再看這段助人經歷,才體會到案主寂寞難耐;在外人眼中,他的行為極不理性,甚至有點自欺欺人,但當代入他的心態,其不惜自殘,是為了剎那的溫暖,縱使出院後又回復孑然一身,他仍然感到非常值得。

邊緣人格障礙9個主要徵狀 渴愛被愛惜害怕被遺棄 知多啲:藥物以外的治療
渴望愛惜–邊緣人格障礙患者渴望被愛惜,同時極度害怕被遺棄;患者難以建立長久又穩定的關係,身邊人無論有多大包容,多會吃不消而離去。(PRImageFactory@iStockphoto)

相關閲讀:【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對人看法呈兩極 眼中只有「大好人」或「大壞蛋」

邊緣人格障礙患者對人的看法兩極,他們看不到一個人同時可以有好壞兩面,只會將遇到的人分為「大好人」(all good) 或「大壞蛋」(all bad) 。有趣的是,同一個人,無論是伴侶、朋友甚至社工,曾幾何時被視為天使,但轉瞬間又被當作魔鬼。曾見證一名年輕女子,原本視好友為閨密,及後因對方未能全程陪伴自己,並為她不喜歡的人講說話,觸發了她的暴怒情緒,更在社交媒體公開討伐,昔日閨密最終變成陌路人,好友亦因此感到受傷。

可以想像得到,上述激烈舉措,令邊緣人格障礙患者難以建立既長久又穩定的關係,身邊人無論有多大包容,多會吃不消而離去。由於他們喜怒無常的表現,在生活圈子中很容易被視為「麻煩人」。而每一次關係的終結,都會加強患者「被遺棄」的失落感。

可以想像得到,上述激烈舉措,令邊緣人格障礙患者難以建立既長久又穩定的關係,身邊人無論有多大包容,多會吃不消而離去。由於他們喜怒無常的表現,在生活圈子中很容易被視為「麻煩人」。而每一次關係的終結,都會加強患者「被遺棄」的失落感。

肉體痛楚掩蓋內心煎熬

人際關係持續挫敗,觸發了患者的空虛感,感到自己存在毫無價值與意義,部分或會透過吸毒或酗酒排解苦悶,也有不少自殘行為,尤其是年輕一代,𠝹手行為並不罕見,他們期望借此宣泄苦悶,以肉體痛楚掩蓋內心痛苦,找到存在感。


相關閲讀:查找負面情緒「元兇」 疫情持續傷身又傷「心」 4個提升抗逆力方法


■治療方法:學習控制憤怒  免升「三級大火」

邊緣人格障礙患者的治療方法,主要是透過藥物去控制情緒,同時有「辯證行為治療」,協助患者了解並接受負面情緒,學習以正確方式控制憤怒,從而避免每次都演變成「三級大火」,「燒傷」別人之餘也「燒傷」自己。

除了上述方法,研究同時指出,邊緣人格障礙多源於患者在成長過程遭受創傷,因為曾經被遺棄或傷害,不安與憤怒在內心不斷累積,並無法肯定自己。研究提倡推行「創傷知情照顧」模式:助人者(包括心理學家、社工、輔導員)致力營造安全而不批判的氛圍,與患者一起回顧生命歷程,讓對方了解創傷與病情的關係,減少自我批判與標籤。

此外,基於患者對人的情感有很大需索,接手這類個案時,社工多強調「約法三章」,例如一早規定見面密度或時間,不過此舉強調建立界限,會令對方嗅到社工的防衛心,進一步感到被排斥,互信無從建立。

輔導者放下心防 拉近距離

從事個案工作多年,深深感受社工同業對邊緣人格障礙患者的固有看法,認為他們要求過高,甚至戲謔他們是「VIP」,強調相處時要加倍小心,避免被對方「食住」。然而,這種處處設防的態度,令患者難以感到被接納。而無論是嚴重或輕微個案,他們的內心深處,只是渴望與人連結。

所以說,輔導工作萬變不離其宗「旨」:真誠、接納、肯定與理解,遠遠比醫療標籤來得重要。

文:丁惟彬(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講師 )

編輯:王翠麗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情緒困擾非朝夕 留意8個行為表徵 減長者患抑鬱症焦慮症風險 //www.afterroberto.com/%e6%83%85%e7%b7%92%e5%9b%b0%e6%93%be%e9%9d%9e%e6%9c%9d%e5%a4%95-%e7%95%99%e6%84%8f8%e5%80%8b%e8%a1%8c%e7%82%ba%e8%a1%a8%e5%be%b5/ Fri, 03 Nov 2023 05:02:5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202

【明報專訊】長者與他人發生衝突、爭執,或做出傷害他人及自己行為,釀成悲劇,新聞屢有報道,情况令人關注。當長者情緒受到困擾而沒有適當宣泄或處理時,不單影響日常生活、人際社交、睡眠質素,嚴重更會增加患情緒病風險,如抑鬱症、焦慮症等,對身心健康及生命構成威脅。因此,協助長者妥善管理情緒相當重要。(編按:長者出現情緒困擾並非朝夕之事,建議家人或照顧者多留意長者,若出現以下8種行為表徵,包括:失眠或嗜睡、對大部分事情失去動力、坐立不安、食慾或體重明顯改變等,必須及早處理……)

常見情緒病抑鬱症焦慮症  長者及照顧者留意8個行為表徵

長者最常見的情緒病包括抑鬱症(depression)和焦慮症(anxiety),成因簡單分為環境因素及個人因素。

◆環境因素出現轉變  長者難適應感壓力、壓抑

當外在環境及事物出現轉變,例如社會經濟、政治、家庭狀况,長者適應出現困難、感到壓力,因而產生緊張、擔憂、惶恐、憤恨、壓抑等不同情緒反應。

好像新冠疫情期間,社交距離及隔離措施影響下,長者日常生活規律被擾亂,社交活動停止,令長者感到徬徨無助、孤獨和鬱悶等。調查發現,在第五波疫情期間,不少長者因為擔心感染後會連累家人而產生抑鬱、焦慮或孤獨等負面情緒。

情緒困擾非朝夕 留意8個行為表徵 減長者患抑鬱症焦慮症風險
及早處理–長者最常見的情緒病有抑鬱症和焦慮症,家人或照顧者若察覺長者有情緒困擾,應及早處理。(AmnajKhetsamtip@iStockphoto)

◆個人因素如患病、親人離世 衍生負面情緒

長者個人性格或狀况改變而衍生不同負面情緒,包括:

‧身體機能衰退(如聽覺、視覺、活動能力、吞嚥能力等)

‧患上疾病(如認知障礙症、心臟病、腎病、中風、癌症、各種痛症等)

‧親人離世或離開(如配偶過身,子女移民、遷出等)

‧角色改變(如退休、失業等)

‧思考模式(如想法悲觀、逃避面對問題等)

‧性格(如對事情過分緊張、固執、不接受他人意見、不想麻煩別人等)

情緒困擾非朝夕 留意8個行為表徵 減長者患抑鬱症焦慮症風險
身體退化–隨年齡增長,長者身體機能衰退,容易令自尊心及自信心受損,影響情緒。(RyanKing999@iStockphoto)

身體轉差 失依靠惹抑鬱

隨年齡增長,長者身體機能下降,自理及活動能力減弱,加上疾病影響,需要長期服藥、覆診,並承受患病帶來痛楚、不適及不同醫療程序;而體弱長者甚至洗澡、如廁、進食等都需要人協助,這些轉變都影響自我形象,令自尊心及自信心受損,甚至否定自我,認為自己無用和無價值,對生活及生存感到沮喪、無望、無意義,身心飽受煎熬,情緒受到困擾。

除此之外,長者退休後會面對各種損失(loss),包括經濟收入、工作滿足感、權力與社會地位。在家庭中,失去擔任家庭經濟支柱的角色,由以往照顧者角色,變為被照顧者。當子女成長及婚後離開家庭,長者更失去子女生活支援;而當配偶離世,失去老伴的依靠及情感支持。眾多轉變都讓長者對晚年生活感到擔憂、迷惘和不安,亦會覺得被遺棄,產生抑鬱、焦慮等情緒。

情緒變化有迹可尋 留意8個行為表徵

長者出現情緒困擾並非一朝一夕,情緒變化亦非無迹可尋。當家人或照顧者察覺長者出現以下行為表徵時,必須加倍留意,及早處理。

1.對大部分事情缺乏興趣、失去參與動力

2.容易疲倦,精神難以集中

3.坐立不安

4.體重或食慾明顯增加或減少

5.失眠或嗜睡

6.覺得生活沒有價值

7.持續出現情緒低落(例如感到憂傷、空虛、無助)

8.有尋死或自殺念頭


相關閲讀:失眠壞處多增患慢性病風險 了解睡眠周期4個階段 5大貼士改善睡眠質素


家人或照顧者主動關心 了解需要

任何人都有可能面對情緒困擾,但很多時長者基於身體狀况、傳統文化及思想,以及個人性格等,影響表達及求助意欲。因此,作為照顧者、家人,以至社會大眾,可以主動關心,了解他們的困難及需要,提供協助,以避免長者因為情緒問題而出現不幸事件。

情緒困擾非朝夕 留意8個行為表徵 減長者患抑鬱症焦慮症風險
重投社交–長者重建人際社交支援網絡、培養興趣等,都有助改善情緒。(imtmphoto@iStockphoto)

改善情緒:藥物及非藥物治療

透過藥物及非藥物治療,可幫助長者管理及改善情緒問題。如有疑問,應諮詢醫生意見。

‧藥物治療,包括抗精神病藥(anti-psychotics)、抗抑鬱藥(anti-depressants)、情緒穩定劑(mood stabilizers)、鎮靜劑(benzodiazepine)

‧非藥物方法,包括重建人際社交支援網絡,保持有規律生活作息,培養興趣及鼓勵參與休閒活動,多做舒展身心運動,管控病情,改變個人思考模式


相關閲讀:【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注意飲食健康 作息規律 重建社交網絡

家人及照顧者的鼓勵支持,以及社會大眾的包容接納,對幫助長者改善情緒困擾十分重要。透過傾談、聆聽、分享、陪伴等,可讓長者感到被關懷、尊重與支持,重建人際社交關係,減少疏離感和無助感,亦可嘗試找出引致長者情緒受到困擾的原因,及早跟進。

除此之外,健康及有規律的生活模式,包括定時起牀、進食、參與活動或復康訓練等,都有助消除負面情緒,讓每日生活變得更充實,減少因為生活空虛或無聊而胡思亂想。與此同時,鼓勵長者發展個人興趣,例如音樂、書法、種植等,邀請他們參與各種有益身心的社交康樂活動,例如棋藝、唱歌、舞蹈、記憶訓練等,藉此增加與他人溝通互動,建立更多互助支援網絡。

培養興趣多運動 血清素增快樂和幸福感

另外,可按長者身體狀况,鼓勵多做合適運動,例如步行、放鬆練習、伸展運動等,都有助強健肌肉,改善新陳代謝,而運動過程中大腦所產生的神經物質——血清素(serotonin),可增加快樂和幸福感。

最後,鼓勵長者遵從醫護人員指示,定時服藥及檢查以穩定病情,可減少因擔心病情惡化而產生的不安焦慮情緒。與此同時,教導長者學習以多角度思考,積極、正面的態度去適應生活上的各種挑戰,有助減少思想鑽「牛角尖」,或出現自怨自艾的情况。

文:鄧志崗(仁濟醫院郭玉章夫人護理安老院副院長、註冊社工)

編輯:朱建勳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精神健康】愛,沒有別離:長者面對子女移居的心理調適 //www.afterroberto.com/%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6%84%9b-%e6%b2%92%e6%9c%89%e5%88%a5%e9%9b%a2-%e9%95%b7%e8%80%85%e9%9d%a2%e5%b0%8d%e5%ad%90%e5%a5%b3%e7%a7%bb%e5%b1%85/ Mon, 09 Oct 2023 10:05:3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4895

近年有不少港人移居外地,面對與子女別離,留港長者難免承受着一定的精神壓力。建議大家適當處理,協助長者適應轉變。

子女移居 長者或出現5種情緒反應

面對子女移居外地,長者可能會出現的情緒反應:

憤怒長者對子女移居的決定大惑不解,如果子女在事前沒有跟父母商量的話,長者甚至會覺得不被尊重、被遺棄,因而感到氣憤。
擔心子女不在身邊,長者一方面擔心自己未能處理生活上的各項事宜,萬一問題出現也不知道可找誰幫忙;另一方面亦擔心子女是否適應異地的生活。
失落不少長者一向以家庭為先,因此在子女離開後頓感失去人生目標和在家庭中的角色,也為着失去一家人共聚天倫的機會而感到不捨。
孤單子女離開後,長者因缺乏社交或嗜好,獨自留在家的時間增多,孤單感油然而生。
抑鬱子女離別和生活上的轉變對長者構成重大的壓力,容易出現負面的思想如人生沒有意義、無助、對將來感到悲觀等,結果令心情愈加低落。
【精神健康】愛,沒有別離:長者面對子女移居的心理調適
子女若有移居打算,應盡早讓長者知道,亦要有充裕的時間讓他們表達想法和做好心理調適。

相關閲讀:【情緒病】7個香港人1人有精神健康問題 家人伴侶如何陪伴照顧、應對助復元?


子女宜與家中長者多溝通 心理調適保持身心健康

為協助長者面對子女移居和適應生活上的種種轉變,建議長者和子女雙方採用以下的心理調適方法:

1. 長者、子女坦誠溝通

• 若子女有移居的打算,應盡早提出,好讓長者有心理準備,亦有充裕的時間去表達想法和感受,以及為他們預備日後生活的實質安排。

2. 生活、照顧及財務安排

• 子女可以跟長者及留港的其他親友商量有關長者日後的照顧計劃,如生活所需、探訪和覆診的安排等。經濟方面,子女可跟家人及長者共同商量日後長者的支出如何分擔,長者自己亦要因應轉變而重新計劃自己的財務安排。

3. 長者紓緩失落、孤單、抑鬱的方法

• 與可信賴的親友傾談,分享自己的感受,讓情緖得到適當的抒發。

• 維持有規律的生活,如作息定時、恆常運動、參加長者中心的活動等,從而增加對生活的掌控感。

• 發掘其他興趣以適應人生新角色,例如有長者在子女離港後投入義務工作或重拾興趣,取得生活意義和滿足感。

• 利用各種科技產品如智能電話跟子女保持連繫,也要繼續跟留港的其他子女和親友多聯絡,或認識新朋友,擴大社交圈子。

4. 長者處理焦慮的方法

• 如對子女是否適應異地生活有任何疑慮,長者可先提醒自己的想法未必是事實,然後考慮其他可能性,以減少擔心;長者亦不妨直接詢問子女,瞭解他們的實際情况,坦誠溝通有助減輕憂慮;又或利用不同活動如做家務、聽音樂、到公園散步等,來分散注意力,減輕焦慮。

5. 保持積極的思想

發掘事情的正面影響,有助保持積極的思想,例如有長者在子女移居後因要自己解決生活上的大小事務,應變能力和自信心都增強了;另有長者藉子女移居才有機會跟家人有更深入的溝通,並發現彼此的關係比以往更好;還有長者因少了家庭雜務而有較多機會去享受閒餘的時間、結識朋友、參與體能和娛樂活動,保持身心健康。

尋求協助
長者若遇到生活上的問題,可以尋找社工的協助;
如果情緒持續不穩,以致影響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應立即求醫。

相關閲讀:【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長者若遇到生活上的問題,可以尋找社工的協助;

如果情緒持續不穩,以致影響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應立即求醫。

如希望了解更多精神健康的資訊及求助熱線,可瀏覽「陪我講」網站shallwetalk.hk及「緊急求助熱線」專頁https://www.shallwetalk.hk/zh/get-help/emergency-helplines/

文:衞生署長者健康服務臨床心理學家祁穎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