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力感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25 Nov 2019 04:26:49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無力感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精神健康】陪伴孩子 齊擺脫無力感籠罩 聆聽接納真實感覺 //www.afterroberto.com/%e9%99%aa%e4%bc%b4%e5%ad%a9%e5%ad%90-%e9%bd%8a%e6%93%ba%e8%84%ab%e7%84%a1%e5%8a%9b%e6%84%9f%e7%b1%a0%e7%bd%a9-%e8%81%86%e8%81%bd%e6%8e%a5%e7%b4%8d%e7%9c%9f%e5%af%a6%e6%84%9f%e8%a6%ba/ Mon, 11 Nov 2019 08:35:5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365 【精神健康】陪伴孩子 齊擺脫無力感籠罩 聆聽接納真實感覺
在這個動盪時代,大家心中有很多恐懼和不安,尤其是孩子。面對這個情况,家長要陪伴,聆聽和接納她們真實的感覺。(twinsterphoto@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個案無關)

【明報專訊】柔柔和媽媽也感到十分無力。這份無助感,近來一直籠罩着我們這個都市。無論是青春期的孩子或成年人,實在非常困難,有很多恐懼和不安。面對前所未有的社會危機,感到無奈、無力、無助,是正常心理反應。我選擇陪伴,聆聽和接納她們真實的感覺。

柔柔是個剛剛升上中學的12歲女孩,較同齡孩子成熟。面對這次社會運動,柔柔感到十分沮喪。她沒有上街,也沒有參與任何示威活動,只是在網絡、報紙、電視上看到新聞片段,在日常生活中經歷這個城市的變化。她的心中有很多疑問:

  1. 「為什麼會有孩子中了催淚彈?」
  2. 「為什麼有伯伯被打到頭破血流?」
  3. 「為什麼學校禁止戴口罩?」
  4. 「為什麼警察跟市民對駡?」
  5. 「為什麼有人犯錯而不道歉?」
  6. 「為什麼香港已經變得不再安全?」

女兒哭訴不解城市變化

柔柔一面說,一面流淚。坐在她身旁的媽媽也在流淚,說:「不單是她,看到香港變成這樣,我也感到很無助;看到她這樣低落,我也很心痛。我實在不懂得怎樣給她答案,不知道怎樣去疏導她的情緒。因為現時眼見的事物已遠遠超過我們的道德標準。」

早在孩子念幼稚園和小學時,我們已經將最重要的做人道理和道德教育教了孩子。相比起成年人,孩子的智慧當然仍有「缺陷」,但他們的道德倫理有時會比那些有「人生經驗」的成年人更高。又或者說,就是那份赤子心和善良令他們更有道德。

最近在香港電台收聽李怡的《一分鐘閱讀》,節錄了意大利詩人但丁的一句話:「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令我的思緒沉澱了好一會兒。我日常的工作大部分時間是見孩子和年輕人,我喜歡跟孩子傾談,因為孩子的「道德」與「智慧」往往會令我們這些習慣隨波逐流生活的成年人覺醒過來。

【精神健康】陪伴孩子 齊擺脫無力感籠罩 聆聽接納真實感覺
社會衝突多月未見出路,容易引發「習得無助感」,導致抑鬱甚至輕生危機。(資枓圖片)

「習得無助感」 引發輕生風險

但丁的話:「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即是無論人的智慧怎樣增長,也不能補救道德的不足。再說淺白一點,一個人如果沒有道德,無論讀怎麼多書,有多麼人生經驗,居什麼高位,亦可能只會淪為一個道德敗壞的人。我認為一個人只要稍有良知,即使面對什麼壓力或衝擊,也不會觸及人性的道德底線。不過經過這幾個月,見過不少身心受創的人講述他們慘痛的經歷之後,也改變了我的想法。

「習得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的經典理論。他透過一個科學實驗去證明,當實驗中的狗隻無論怎樣逃避也無法避開電擊時,最終就只會放棄、被動地接受不能控制的結果。同樣地,如果一個人無論怎樣努力嘗試,都未能改變現狀,仍舊遇到挫敗,他們只會學習到 「無論怎樣也無法改變」這個信念,最終就只有完全放棄,掉入徹底無助的抑鬱,甚至放棄生命。

這份無助感,近來一直籠罩着我們這個都市。柔柔和媽媽也感到十分無力。對於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要他們面對這樣殘酷的現實,實在非常困難。即使是成年人,在這個動盪的時代,心中也有很多恐懼和不安,何况是孩子。面對這個情况,我選擇陪伴,聆聽和接納她們真實的感覺。

相關文章:

對壓力「無感覺」 想哭哭不出 持續麻木 小心創傷後遺

知多啲:因習慣麻木≠因抑鬱麻木

「話畀自己聽唔OK都可以」

雖然柔柔暫時看不到出路,走不出心情,但在她道出擔心和疑惑後,心情稍稍平靜下來。媽媽沒說什麼,只是輕輕搭着柔柔,耐心聆聽着。然後媽媽問我:「我真的感到好無力,我可以怎樣做。」

我說:「其實話畀自己聽唔OK都係可以嘅!」聽罷,這位媽媽繃緊的身體立時放軟了,淚又再流。

文:陳穎儀(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王俊杰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