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28 May 2020 06:33:05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溝通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醫徹中西:一「網」連結中西醫 //www.afterroberto.com/%e9%86%ab%e5%be%b9%e4%b8%ad%e8%a5%bf%ef%bc%9a%e4%b8%80%e3%80%8c%e7%b6%b2%e3%80%8d%e9%80%a3%e7%b5%90%e4%b8%ad%e8%a5%bf%e9%86%ab/ Mon, 16 Dec 2019 03:16:0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944

醫徹中西:一「網」連結中西醫

【明報專訊】寫了不少中西醫病症的診斷和治療,相信大家都感覺到中西醫雙方多了解溝通,對市民會有幫助。

西醫與中醫是兩個不同的醫療體系,要雙方真正而深入了解對方的確存在困難。有見及此,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常為中西醫協作努力。

2013年,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做了很多教育工作,包括大型的研討會及講座。當時我是會長,與眾人討論:「我們既做了這些活動推廣,但總不見中醫西醫有實際協作行動,這鴻溝該怎樣填補呢?」當時各人都很同意要在這方面努力,但苦思良久,前行實在不易。

經過多方討論,終於在2015年成功向創新科技署申請基金推行「中西醫醫學平台」IJOP計劃,目的是構建一個助長中西醫協作治療的環境,更藉此平台推廣雙方交流溝通,促進中西醫協作治療的發展,使業界及廣大市民受惠。記得當時創新科技署審核時,獨具慧眼,看到了其他人尚未看到的願景。兩年項目中,做了很多有意義工作,促使申請第二期資助IJOP再次成功。

 

分享知識 加深互相理解

承前啟後,2019年IJOP計劃中,包括了一個網絡平台,讓醫療業界使用,亦有部分內容給公眾瀏覽。

醫療業界方面,先以幾個專科疾病,集合各方文獻及專家經驗,創造醫療策略框架,以各病的專家組之珍貴知識、觀點和智慧,建立管理庫來幫助中醫和西醫協作。讓雙方在平台裏試行合作,包括在網絡和人際間交接聯通,希望達成一個協作渠道及系統。

平台亦會利用互動節目,促進中醫和西醫分享知識和經驗,以創新觀點,讓他們發揮所長。平台會通過多種方式,包括視頻、博客、網絡講座和社交媒體,播報專業人士和學術權威的訪問和闡述,務求加深互相理解認識。

這項目正密鑼緊鼓進行中,我十分興奮,多謝幾位好同事的經驗帶來不少啟發,多方面有新的發展,再加添了新項目,例如虛擬中西醫合作診症、中醫術語中英搜尋,為項目平添了朝氣。網絡平台即將面世(網址:www.ijopmed.org),還需要各界共獻新思維,分享心得和意見,使大家能互相激發,提高醫療知識,並為香港建立一個獨有的中西醫協作模式,公眾將能直接享受協作成果。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

]]> 與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生活之道 改善溝通、進食有技巧 //www.afterroberto.com/%e8%88%87%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7%97%87%e6%82%a3%e8%80%85%e7%9a%84%e7%94%9f%e6%b4%bb%e4%b9%8b%e9%81%93-%e6%94%b9%e5%96%84%e6%ba%9d%e9%80%9a-%e9%80%b2%e9%a3%9f%e6%9c%89/ Mon, 30 Sep 2019 03:10:3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740 與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生活之道 改善溝通、進食有技巧
betway体彩 高級言語治療師徐敏儀表示,家人或照顧者除了要學習理解認知障礙患者想表達的意思外,更要在語氣態度、說話內容,甚至環境都要花點心思,與患者保持雙向溝通!

 

確診認知障礙症的患者,由於其認知能力慢慢下降,記憶、說話和溝通能力會愈來愈差,患者容易變得難以用言語來表達自己,當病情發展至中後期,更有機會出現進食及吞嚥困難情况,或出現缺水、營養不足,最嚴重可能會因為食物「落錯格」引致肺炎而死亡。因此家人不論在溝通和飲食上都應做好心理及生活上準備,了解患者的需要及想法,方便照顧其生活。

學習理解想法 運用技巧回應

betway体彩 高級言語治療師徐敏儀表示,溝通是雙向,家人除了應學習理解認知障礙患者想表達的意思外,同時亦要運用一些技巧令患者明白自己的意思。要達致良好的溝通,家人或照顧者不論語氣態度、說話內容,甚至環境都要講究。

語氣態度:切忌不尊重

首先家人或照顧者必須要尊重患者的感受,他們同樣有情緒、有感覺,只是難以用言語表達出來,因此說話應有禮,避免衝突,對話亦要自然,以柔和的聲調望着對方說話,不應當患者是小孩看待,避免說「BB話」;即使患者不斷重複意思,亦應耐心聆聽,巧妙利用時機轉移話題。

說話內容:是非題為佳

說話內容需簡單易明,可放慢速度對話,並多用是非題、選擇題來溝通,例如「食飯定食麵?」、「去唔去廁所?」等,盡量避免開放式提問,如「晚餐想吃什麼?」,否則患者回應會有困難。

環境:靜

跟患者溝通時,最好選擇在寧靜、沒有其他噪音騷擾的地方,溝通時靠近患者,眼望對方;如患者有視力或聽力問題,應為他配戴眼鏡或助聽器。

進食:確保充足營養 餵食有技巧

當認知障礙患者的病情步入中後期,大多會有進食及吞嚥困難情况。徐敏儀指出,言語治療師在了解病情後,會與照顧者及醫護人員合作,建議安全及有效的餵食方法,例如餵食者與患者坐在同一視平線,面對面餵食,避免患者仰頭進食。

對於失去胃口及拒絕進食的患者,照顧者可在餐前提供果汁、水果,輕微酸味的食物及飲料,令其提高食慾;如吞嚥有困難者,應尋求言語治療師或醫生先作適當檢查,如有需要可製作軟身、切碎或蓉狀食物,或用凝固粉增加流質稠度供患者進食。

]]>
【有片】大合唱we connect 音樂治療建溝通平台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6%9c%89%e7%89%87%e3%80%91%e5%a4%a7%e5%90%88%e5%94%b1we-connect-%e9%9f%b3%e6%a8%82%e6%b2%bb%e7%99%82%e5%bb%ba%e6%ba%9d%e9%80%9a%e5%b9%b3%e5%8f%b0/ Mon, 23 Sep 2019 07:59:5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663 【有片】大合唱we connect 音樂治療建溝通平台
音樂治療——失意時唱歌聽歌玩樂器,並不等同音樂治療。澳洲註冊音樂治療師周雪甄(圖)解釋,音樂治療是透過音樂技巧和音樂元素,配以心理學和輔導學的知識,以達到治療目標。(林靄怡攝)

【明報專訊】反修例運動至今已超過100天,港人負面情緒積累。近來不少市民在香港各區大合唱,齊齊集氣,可否為悲傷憤怒不安找到出路?
音樂治療的應用範疇廣泛,包括情緒受困擾的人、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等。一起合唱感覺治癒,是否等於音樂治療?

音樂治療 須配合心理輔導

相信不少人都試過,失戀時找來一班朋友大唱慘情歌「療傷」。然而平時唱歌、玩樂器、聽歌,並不等同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在英國、美國、澳洲、德國等國家,音樂治療屬於輔助醫療,必須由註冊音樂治療師進行。目前,香港部分醫院提供音樂治療,例如基督教聯合醫院瑪麗醫院。澳洲註冊音樂治療師及註冊社工周雪甄(Cat Chau)表示,治療師與參加者之間建立治療關係(therapeutic relationship),透過音樂技巧、心理學和輔導學的知識、音樂元素,以達到治療目標。

 

應用廣泛 藉樂器互動梳理情緒

【有片】大合唱we connect 音樂治療建溝通平台
互動梳理——音樂治療並非純粹聽音樂,治療師會利用樂器與參與者互動,幫助他們梳理感受、情緒和需要。(林靄怡攝)

音樂治療的應用層面廣泛,對象包括特殊學習需要兒童、認知障礙長者、長期病患者、情緒受困擾人士等,治療目標視乎參加者的年齡和需要而定。在歐美等國家,音樂治療師更會入產房,透過音樂協助產婦在自然分娩時減痛。

以情緒困擾為例,反送中運動持續數月,市民大眾的負面情緒或未及梳理。周雪甄透過音樂治療,為受事件影響的人提供情緒支援,當中有求助人受社會氣氛影響,勾起本身已有的問題,例如家庭關係、童年經歷。「很印象深刻的一次,有一名女士告訴我,不知道在這段時間自己在做什麼。當看到電視畫面的情景,她就覺得好傷痛,又不停追看社交媒體的資訊。」當周雪甄用鋼琴彈奏簡單音調,對方的眼淚便流個不停。

 

樂器選擇彈奏方式 反映困擾原因

【有片】大合唱we connect 音樂治療建溝通平台
樂器選擇——接受音樂治癒時,參與者可選擇喜歡的樂器,譬如沙槌、波板糖鼓。而選擇什麼樂器、如何彈奏,可能都反映困擾背後的原因。(林靄怡攝)

 

音樂治療不是純粹聽音樂,治療師會利用樂器與參與者互動。「我邀請她選一件樂器一起參與,她想要音量較細的樂器,便選了一個蛋形的小沙槌。原因是她覺得自己在這個社會裏,沒有什麼可以做,就好像這隻雞蛋,聲音又好細,她說自己的人生就好像鵪鶉一樣,有很多不滿很想講出來,但不敢發聲。」周雪甄指出,參加者如何彈奏、選擇什麼樂器,都有背後的原因;音樂治療就是利用音樂和樂器,幫助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認識自己的情緒、了解自己的需要。

求助人後來快速敲打鐵片琴,奏出明快而連續的琴音。周雪甄接着與她一起彈奏,以音樂作回應,讓她重新演繹和說出感受。她透露家人經常吵架、家無寧日,回家得不到安寧,但又不願出去面對社會這種氣氛。「音樂不是要去改變一個人,而是在對方接受到的情况下,慢慢與她一起找出她本身的內在資源(潛力、特質)。透過玩樂器,她發現原來可以輕力敲打,或是節奏不用太頻密。退一步不是抑壓自己,其實是給自己一個空間,而正正是她在這段時間需要的。」周雪甄認為,音樂治療可讓參加者透過與音樂連結而有所領悟。

 

作歌詞 助焦慮症小學生表達感受

音樂治療的過程除了聽歌、玩樂器,還可以創作歌曲。周雪甄提到,一名患有讀寫障礙和焦慮症的小四學生,從來都收藏自己的情緒,無論開不開心都不會說出來;接受大約7節音樂治療後,透過創作歌詞,開始懂得表達自己的想法。「言語有時不足以表達內心的感受,音樂治療就正正可以補足。透過音樂和輔導技巧,協助參加者將內在感受呈現。」

 

自閉兒由無反應到模仿音節回應

【有片】大合唱we connect 音樂治療建溝通平台
馮桂儀(李祖怡攝)

香港教育大學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項目經理馮桂儀表示,任何人的本能都對音樂有一份與生俱來的安全感及反應,而對於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音樂是一把能打開他們與外界溝通之門的鎖匙。在學校教育裏,可利用音樂介入的策略幫助他們,但要視乎學生的能力和特殊需要去決定使用什麼樂器,譬如鼓勵過度活躍症的小朋友,可以打非洲鼓等敲擊樂以釋放多餘的能量。

對於語言及表達能力較弱的小朋友,可用樂器或歌詞表達自己的感受、情緒。至於社交能力較弱的兒童,也可透過輪流打樂器訓練他以非言語的方式互動。一名今年升小二的學生,患有嚴重自閉症和嚴重智力障礙,從未接觸過音樂,花約一年時間上了30節訓練後,開始懂得以音樂與人溝通。「他的轉變是由完全沒有反應,到有動作反應,直至現在有聲音反應。他會模仿音節,譬如聽到lu la la lu la la,他便跟着尾音發出lala……」

馮桂儀提醒,如果當事人對音樂沒有興趣,則難以利用音樂刺激反應,亦不會有治療成效。因此,家長亦毋須迫子女學樂器,否則音樂只會變成一個懲罰。

文:李祖怡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知多啲:大合唱≠音樂治療 有情緒困擾快求診

]]>
【精神健康】知多啲:撕裂了想修補 先為溝通尋共識 //www.afterroberto.com/%e7%9f%a5%e5%a4%9a%e5%95%b2-%e6%92%95%e8%a3%82%e4%ba%86%e6%83%b3%e4%bf%ae%e8%a3%9c-%e5%85%88%e7%82%ba%e6%ba%9d%e9%80%9a%e5%b0%8b%e5%85%b1%e8%ad%98/ Mon, 09 Sep 2019 09:40:2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379 【精神健康】知多啲:撕裂了想修補 先為溝通尋共識
來源: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反修例事件已持續3個月,家人朋友間可能早已爆發過衝突,想修補關係亦是一大學問。踏出第一步不容易,李昭明提議,父母子女暫時放下政見,向對方重申自己重視這段關係,並坦白自己的感受,同時亦要處理對方的感受:

「最近的事令到大家都好不開心,但不希望這影響到我們的關係。我知道此刻很難讓大家明白彼此的想法,但我希望你知道我着緊你。」

「我知道你很難受,但就算我們有不同的意見、想法或立場,我都好重視你。」

然而,社會紛爭持續,同一屋簷下的家人難免再次談到相關話題。李昭明認為,不妨就日後的溝通方式尋求一個共識,「問一下對方,之後想大家怎樣溝通。想不想討論?抑或想多說說彼此的想法?怎樣相處你會覺得舒服些?」

 

討論非政治議題試水溫

不過,最終如何溝通亦視乎大家本來的相處模式。例如,有些家長採用權威型的管教方式,傾向期望子女服從,一旦子女與他們意見不合,甚或是在政治立場上對立,雙方關係容易變得緊張。李昭明建議:「作為子女可先在其他事件上,嘗試表達自己的感受,讓父母慢慢明白子女是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再觀察父母的反應。」譬如跟媽媽說:「我知道你擔心我,我長大了,下次夜歸我會打電話給你。看,今次晚回家我也很安全呢。」相處不是一下子可以改變,大家都需要時間調節,可循序漸進,先在非政見問題上試試水溫,再逐漸在政治議題上向表達想法。

相關文章:
黃藍家人飯敘炒大鑊? 管理情緒 中秋團圓不撕裂

]]>
【精神健康】黃藍家人飯敘炒大鑊?管理情緒有方法 //www.afterroberto.com/%e9%bb%83%e8%97%8d%e5%ae%b6%e4%ba%ba%e9%a3%af%e6%95%98%e7%82%92%e5%a4%a7%e9%91%8a-%e7%ae%a1%e7%90%86%e6%83%85%e7%b7%92-%e4%b8%ad%e7%a7%8b%e5%9c%98%e5%9c%93%e4%b8%8d%e6%92%95%e8%a3%82/ Mon, 09 Sep 2019 09:31:3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378  

【精神健康】黃藍家人飯敘炒大鑊?管理情緒有方法

【明報專訊】中秋是親朋戚友飯敘時節,飯桌上,話題難免觸及近日社會紛爭。一圍枱總有紅黃藍綠不同政見,黃藍是否誓不兩立?如何應對?

專家教路,飯敘前學習「積極聆聽」、「非暴力溝通」等技巧,並安排同一陣線的「和事老」在大家說得激動時作調和,不要把中秋團圓變成割席!

無論是每逢過年過節才見面的親戚,或是朝夕相對的家人,大家總有不同政見,同枱食飯時一旦論及政治,難免擔心發生爭執。

臨牀心理學家李昭明指,中秋節是家人朋友相聚的好時光,未必合適深入討論政治。不妨跟大家閒話家常,聊聊生活近况,或者專注眼前的菜餚,「這道菜都幾好食!你食多點啊!」

 

【精神健康】黃藍家人飯敘炒大鑊?管理情緒有方法
李昭明(資料圖片)

 

然而,近日社會紛爭實在太貼身,閒話家常也難免觸及政治,究竟沉默是金?還是要捍衛自己立場?則視乎對方的親疏關係。

 

情景1:疏離親友飯局

積極聆聽

不常見面的親友難得在節日聚首,當然不想在飯局裏為政治問題吵架傷和氣。李昭明認為,不談政治都是一個選擇,可以聊一下其他話題。當然,難免有人會提及當前社會爭拗,各人對政治議題有不同的看法,容易觸動情緒。建議食飯前做些心理準備,提一提自己,「當聽到政治話題的時候,嘗試去理解對方的感受。聆聽不代表認同,純粹做一個聆聽者。如果不想吵架,可以做一個聆聽者角色,給予簡單回應,如『嗯』、『唔』、『OK』」。

 

代入對方角度 摒棄預設立場

李昭明建議嘗試積極聆聽(active listening),將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專注地聽說話內容,並留意他的面部表情或者狀態,嘗試了解當中的信息,盡量不帶預設去聆聽。在情感上,試着代入對方角度,感受對方情緒。在行為上,以肢體語言或說話讓對方知道你正在聆聽,如點頭、給予對方空間表達、不打斷對方。此舉有助了解對方的看法、感受,亦提供一個場合讓對方表達想法。

 

轉移話題

親友飯局不是一個去改變對方想法的場合,亦未必一時三刻說得清楚自己的想法。萬一聽到一些觸動自己的說話時,不要直斥其非,也不要反枱離場。可以嘗試轉移話題:「這道菜都幾好食!你食多點啊!」或離開座位一會,如去洗手間洗臉。

李昭明表示,最好事先了解有什麼人出席飯局,若知道某些親友與你的想法比較相近,或者平時擔當調和角色,可以跟他「夾定」,例如是「如果我比較激動的話,你提一提我」之類的提醒。萬一出現爭吵,就要有人充當和事老。和事老要避免火上加油,只宜處理雙方當下的感受,然後再開展其他話題,舉例說:

「對喇!大家有不同看法,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也很自然。」

「大家都嬲,大家都辛苦。」

「是的,大家都不舒服。」

情景2:親密家人食飯

大時大節親戚飯敘,聽到不同的言論,情緒忍一下便過去。但若是同住家人,天天見面,當大家立場不同,如何化解衝突?

 

互相尊重

不少家庭「電視送飯」,但看到某些新聞片段可能會令自己或家人情緒激動,李昭明建議,不妨轉台看新聞以外的節目。當提及某些話題時發現不對勁,便轉移話題。「每個人接收的信息、成長背景、追求的東西都不同,要尊重大家有不同看法。如果對方感受到我們想改變他,他反而會抗拒呢!」她強調,根深蒂固的想法和感受,不能一下子便互相明白了解。

 

抱「說服」心態 反招抗拒

李昭明指出,我們很多時就着政見想說服對方,但抱着「說服」的心態,反而難以了解對方,對方也會容易抗拒接收你的想法。如果想向對方解釋自己的看法,可以先了解對方的想法和他重視的事情,再就對方所重視的範疇提供一些你知道的資料,「有些人比較着重經濟,有些則關心社會安全或穩定,可讓他們知道有關方面的資料,大家或會較容易展開討論」。

 

非暴力溝通

不少人溝通時,容易依主觀印象或過往經驗,投射想法於對方身上,造成衝突;註冊社工陳源裕曾在民間機構教授「非暴力溝通」,指出非暴力溝通正正是鼓勵溝通者帶着意識,留意當下,觀察對方,「留意對方有何感受?自己又有何感受?」非暴力溝通又名為「愛的語言」,有助溝通者更了解自己及對方的需要。

 

【精神健康】黃藍家人飯敘炒大鑊?管理情緒有方法
陳源裕(受訪者提供)

 

「愛的語言」包含四大要素,依次序為: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假設一對母子共膳時,為近日的示威風波爭論,母親喋喋不休,兒子感到不耐煩及憤怒。陳源裕建議其中一方平靜下來,觀察及聆聽對方。他續指,面對近日社會事件,大部分父母的核心情緒多為恐懼、憂心,與子女溝通時,容易把恐懼情緒投射在子女身上。子女與父母交談時,若觀察到對方有類似感受,不妨嘗試描述、肯定對方的感受,讓對方得悉自己確有認真聆聽。舉例說:「媽媽,我感受到你很憂心,擔心我的安全。我都知道你好惜我。」

當觀察到對方心情稍為平靜下來,可嘗試進入非暴力溝通的最後兩個步驟,表達自己的需要及請求。舉例說:「但你每次重複講及同一件事,令我感覺好困擾。我需要一些空間,請問你願不願意先放下這話題一會兒?」

 

【精神健康】黃藍家人飯敘炒大鑊?管理情緒有方法
自我觀察——社工提醒,如果意會到自己正在發脾氣或有激烈情緒,可先冷靜下來,不需急於申辯立場。(davidf@iStockphoto,設計圖片)

停一停 給自己的3問

運用非暴力溝通,有助雙方了解彼此的情緒及感受,減少誤解。但陳源裕坦言,非暴力溝通並非隨時適用,若溝通者自我覺察能力不足,尚未了解自己的情緒及感受,便難以與他人展開非暴力溝通。面對衝突,運用非暴力溝通前可以先詢問自己3個問題:

  1. 我是否在發脾氣?
  2. 我是否處於激烈、難以自控的情緒中?
  3. 我是否已經預備好,應對眼前的溝通衝突?

如果意會自己正在發脾氣或有激烈情緒,未預備好應對溝通衝突,不需急於展開非暴力溝通;而是先冷靜下來,了解及聆聽自己的感受及需要。「在這狀態,溝通不是向外,而是向內。舉例說,情緒高漲時,試試感受自己的情緒,跟自己說話,『我明白你現在好??、好激動,因為媽媽好似不太明白自己,所以你會有這些反應』。」

文:李祖怡、鄧安琪
統籌: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孩子拒上學 轉校一了百了? 專家:溝通支援很重要 //www.afterroberto.com/%e5%ad%a9%e5%ad%90%e6%8b%92%e4%b8%8a%e5%ad%b8-%e8%bd%89%e6%a0%a1%e4%b8%80%e4%ba%86%e7%99%be%e4%ba%86%ef%bc%9f-%e5%b0%88%e5%ae%b6%ef%bc%9a%e6%ba%9d%e9%80%9a%e6%94%af%e6%8f%b4%e5%be%88%e9%87%8d%e8%a6%81/ Sun, 05 Mar 2017 16: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guid=03b54841ba6e2d6cdc53ef4e787212b4 【明報專訊】「阿囝升上中學後,每次放完長假都唔肯返學,點算?」網上討論區經常出現類似的家長留言。

中學生缺課問題不罕見,家中孩子一旦拒絕上學,父母大都不知所措;加上近期連串學生輕生新聞,父母更噤若寒蟬,不敢責罵,怎算好?

升中一中四 兩大高危期

「中學生缺課,有兩個高危期,一是小學升上中學,要重新適應新環境;另一是中三升中四,即將面對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業顧問劉玉琼表示,如果父母和孩子因而爭執,更會令家庭關係變差,也難以找出根本原因;如情况嚴重,子女甚至有輕生念頭。

她指出,大部分不願上學的個案,問題都是日積月累而成,分別來自學校、家庭或朋友等多方面。要幫助他們走出困境,並非只靠責罵,必須了解問題癥結所在,加以支援,「耐性與溝通,是重要良方」。

以小學升中學的學生為例,就算升中後成績未見下滑,並不代表其他方面也沒有問題。劉玉琼曾接觸一名學生,小學的成績很好,獲名校中學收錄,但開學前已表示不願上學。由於未入新學校,所以問題並不涉及學習環境、成績等。「除了學業成績,他們面對很多問題,包括環境適應、家庭壓力、朋友改變等不同方面。」當問題不斷累積,沒有適當處理,便可能導致不同程度的缺課、逃學問題。

雖然有果必有因,但劉玉琼表示,要找出學生不願上學的原因,並不容易。「部分學生非常清楚自己不願上學的原因,例如受同學欺凌、覺得在學校學習的知識沒有用等;但有更多的學童,或許原因不止得一個,他們一時三刻未必能說出因由。」

另一個缺課「高危」時段,是中三升讀中四,「升上中四,便開始為DSE做準備,學習模式再一次轉變;加上考試壓力加大,部分學生未必適應到當中的變化,選擇不上學,但並不代表他們沒有學習的興趣」。劉玉琼曾接觸一名學生,中四開學不久便不願上學,但他並沒有放棄學習,改在家中自修,「於是父母請補習老師上門授課,他更報考多個國際試,準備之後報考大學」。當然,這種學生,需要有家庭、金錢上的支援,才能得到這個結果。

要令缺課學生重新回到學校,劉玉琼指出首先要了解原因,之後與學校商討解決方法。「涉及的原因可以好多,例如﹕與同學之間人際關係差、與老師教學方式不合等,可以嘗試經校長、學校社工等調停,由於校長和學校社工在學生的日常學習環境中沒有太直接的接觸,可以充當一個不錯的中介角色,有助解決學童因學習環境所引致的問題。」另外,不少不願上學的學生,整天對着電腦,父母責怪他們只願打機不願上學,「其實在電腦面前,可以做好多事情,最好先了解子女的行為,可能會發現他們的興趣所在,從而找出更合適他們的升學道路」。

轉校需重新適應 壓力或更大

缺課的學生個案不少,當中涉及功課壓力、成績下滑等多種原因,有家長為求令子女重回校園,會建議轉校。劉玉琼解釋,這並非最佳的解決方法。「如果與子女溝通後,對方接受轉校提議,當然最好不過」,惟她接觸過的缺課學生,就算不願上學,也不會選擇轉校,當中可能涉及不想與朋友分開,亦可能怕要轉去一間名聲較差的學校就讀。更加重要的是,轉一間新學校,需要重新適應另一個環境,對於孩子來說壓力可能更大。

■處理情緒 宜「對人唔對事」

面對孩子缺課,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業顧問劉玉琼表示最好的處理方法,應該「對人唔對事」,不要急於逼孩子上學,應要了解他們的情緒和感受。「曾經有個就讀名校的學生,成績一直不錯,但有一次考試卻有多科不及格,當父母看到成績單後,便問﹕『你成績這樣,想點?』在父母的角度來看,只是激勵她勤力學習,但原來從女兒角度,覺得父母只看重成績,而沒有理會她的感受。」劉玉琼解釋,那個學生自己亦想得到好成績,所以對成績下滑相當失落,但父母只集中注意成績高低,而沒有對她的情緒作出安撫,令她更難受,覺得父母重視成績多過自己。

成績下滑 冷靜商討忌責備

其實不少父母發現孩子成績或學習出了問題,第一時間是出言責備,以為可藉此改善,但實情只會令雙方關係變差。正確的做法應該先令自己冷靜,之後再與子女討論問題所在,繼而找出雙方都接受的解決方法,父母再加以支援,才能有效達到預期效果。

家長小心無形中施壓

此外,劉玉琼提醒父母,會否不自覺給予孩子學習壓力。她見過不少個案,學生在學習過程已給自己不少壓力,但另一方面,家長受到壓力,再向子女施壓。「近年不少家長自設社交群組,互通學校或學生消息。如果群組內的家長都屬『催谷型』,自己不期然會受到壓力,一起『催谷』。另外,親友之間往往會比較同輩的成績、品行,亦在不知不覺對父母構成壓力,轉移到自己子女身上。」現代父母都希望子女成材,怕做漏、做少會影響子女日後發展,安排補習、學習才藝,甚至強迫孩子去學,令親子關係變差,當問題出現時,子女亦有口難言。

「不少父母以為,幫子女安排好一切,就是對他們最好。但現今的社會改變,年輕一代對於自身的受尊重程度及自由度都增加,父母在沒有與子女溝通之下作出的安排,往往只會適得其反。」

■講座活動

◆評估輕生危機 及早識別處理

青少年輕生個案上升,作為家長可如何應對?由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與教協將軍澳中心合辦的工作坊,提供專家講解自殺危機評估、早期識別及處理技巧,有備無患。

日期:4月7日(周五)

時間:晚上7:00至9:45

地點:教協將軍澳中心(寶琳北路100號欣明苑停車場大廈地下)

網址:goo.gl/Bv7wcC

◆正能量青年 活出喜樂人生

積極生活及正能量,是減少青少年輕生念頭的良方。自2006年開始,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舉辦的「正能量青年選舉」,已肯定及表揚了超過300名積極生活的青少年。鼓勵年輕人在生活中為自己的目標而出發,從而尋找喜樂人生。第六屆正能量青年選舉現正接受提名,截止報名日期為3月31日。

查詢:2750 2337

網址:goo.gl/elUbV3

文:勞耀全

編輯:王翠麗

]]>
【明報專訊】「阿囝升上中學後,每次放完長假都唔肯返學,點算?」網上討論區經常出現類似的家長留言。

中學生缺課問題不罕見,家中孩子一旦拒絕上學,父母大都不知所措;加上近期連串學生輕生新聞,父母更噤若寒蟬,不敢責罵,怎算好?

升中一中四 兩大高危期

「中學生缺課,有兩個高危期,一是小學升上中學,要重新適應新環境;另一是中三升中四,即將面對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業顧問劉玉琼表示,如果父母和孩子因而爭執,更會令家庭關係變差,也難以找出根本原因;如情况嚴重,子女甚至有輕生念頭。

她指出,大部分不願上學的個案,問題都是日積月累而成,分別來自學校、家庭或朋友等多方面。要幫助他們走出困境,並非只靠責罵,必須了解問題癥結所在,加以支援,「耐性與溝通,是重要良方」。

以小學升中學的學生為例,就算升中後成績未見下滑,並不代表其他方面也沒有問題。劉玉琼曾接觸一名學生,小學的成績很好,獲名校中學收錄,但開學前已表示不願上學。由於未入新學校,所以問題並不涉及學習環境、成績等。「除了學業成績,他們面對很多問題,包括環境適應、家庭壓力、朋友改變等不同方面。」當問題不斷累積,沒有適當處理,便可能導致不同程度的缺課、逃學問題。

雖然有果必有因,但劉玉琼表示,要找出學生不願上學的原因,並不容易。「部分學生非常清楚自己不願上學的原因,例如受同學欺凌、覺得在學校學習的知識沒有用等;但有更多的學童,或許原因不止得一個,他們一時三刻未必能說出因由。」

另一個缺課「高危」時段,是中三升讀中四,「升上中四,便開始為DSE做準備,學習模式再一次轉變;加上考試壓力加大,部分學生未必適應到當中的變化,選擇不上學,但並不代表他們沒有學習的興趣」。劉玉琼曾接觸一名學生,中四開學不久便不願上學,但他並沒有放棄學習,改在家中自修,「於是父母請補習老師上門授課,他更報考多個國際試,準備之後報考大學」。當然,這種學生,需要有家庭、金錢上的支援,才能得到這個結果。

要令缺課學生重新回到學校,劉玉琼指出首先要了解原因,之後與學校商討解決方法。「涉及的原因可以好多,例如﹕與同學之間人際關係差、與老師教學方式不合等,可以嘗試經校長、學校社工等調停,由於校長和學校社工在學生的日常學習環境中沒有太直接的接觸,可以充當一個不錯的中介角色,有助解決學童因學習環境所引致的問題。」另外,不少不願上學的學生,整天對着電腦,父母責怪他們只願打機不願上學,「其實在電腦面前,可以做好多事情,最好先了解子女的行為,可能會發現他們的興趣所在,從而找出更合適他們的升學道路」。

轉校需重新適應 壓力或更大

缺課的學生個案不少,當中涉及功課壓力、成績下滑等多種原因,有家長為求令子女重回校園,會建議轉校。劉玉琼解釋,這並非最佳的解決方法。「如果與子女溝通後,對方接受轉校提議,當然最好不過」,惟她接觸過的缺課學生,就算不願上學,也不會選擇轉校,當中可能涉及不想與朋友分開,亦可能怕要轉去一間名聲較差的學校就讀。更加重要的是,轉一間新學校,需要重新適應另一個環境,對於孩子來說壓力可能更大。

■處理情緒 宜「對人唔對事」

面對孩子缺課,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業顧問劉玉琼表示最好的處理方法,應該「對人唔對事」,不要急於逼孩子上學,應要了解他們的情緒和感受。「曾經有個就讀名校的學生,成績一直不錯,但有一次考試卻有多科不及格,當父母看到成績單後,便問﹕『你成績這樣,想點?』在父母的角度來看,只是激勵她勤力學習,但原來從女兒角度,覺得父母只看重成績,而沒有理會她的感受。」劉玉琼解釋,那個學生自己亦想得到好成績,所以對成績下滑相當失落,但父母只集中注意成績高低,而沒有對她的情緒作出安撫,令她更難受,覺得父母重視成績多過自己。

成績下滑 冷靜商討忌責備

其實不少父母發現孩子成績或學習出了問題,第一時間是出言責備,以為可藉此改善,但實情只會令雙方關係變差。正確的做法應該先令自己冷靜,之後再與子女討論問題所在,繼而找出雙方都接受的解決方法,父母再加以支援,才能有效達到預期效果。

家長小心無形中施壓

此外,劉玉琼提醒父母,會否不自覺給予孩子學習壓力。她見過不少個案,學生在學習過程已給自己不少壓力,但另一方面,家長受到壓力,再向子女施壓。「近年不少家長自設社交群組,互通學校或學生消息。如果群組內的家長都屬『催谷型』,自己不期然會受到壓力,一起『催谷』。另外,親友之間往往會比較同輩的成績、品行,亦在不知不覺對父母構成壓力,轉移到自己子女身上。」現代父母都希望子女成材,怕做漏、做少會影響子女日後發展,安排補習、學習才藝,甚至強迫孩子去學,令親子關係變差,當問題出現時,子女亦有口難言。

「不少父母以為,幫子女安排好一切,就是對他們最好。但現今的社會改變,年輕一代對於自身的受尊重程度及自由度都增加,父母在沒有與子女溝通之下作出的安排,往往只會適得其反。」

■講座活動

◆評估輕生危機 及早識別處理

青少年輕生個案上升,作為家長可如何應對?由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

文:勞耀全

編輯:王翠麗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07/55734824.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