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Wed, 04 Oct 2023 09:26:51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港大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全球兩成兒童患濕疹 港大等研究發現有生物製劑可改善基因突變嚴重過敏患者皮膚痕癢病情 //www.afterroberto.com/%e5%85%a8%e7%90%83%e5%85%a9%e6%88%90%e5%85%92%e7%ab%a5%e6%82%a3%e6%bf%95%e7%96%b9-%e6%b8%af%e5%a4%a7%e7%ad%89%e7%a0%94%e7%a9%b6%e7%99%bc%e7%8f%be%e6%9c%89%e7%94%9f%e7%89%a9%e8%a3%bd%e5%8a%91%e5%8f%af/ Fri, 10 Mar 2023 04:50:4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748 【明報專訊】全球約有兩成兒童患濕疹,惟目前未有方法可根治。港大醫學院聯同國際研究團隊研究發現一種新型單基因疾病「STAT6功能增益疾病」(下簡稱STAT6)變種,可引致嚴重過敏,繼而發現本港現已有一款獲批的生物製劑Dupilumab,可針對STAT6治療,改善嚴重過敏疾病患者病情。有嚴重過敏患者在使用Dupilumab治療約一年後便感到成效,不再皮膚痕癢、痛、乾燥脫屑及變厚。研究團隊亦指出,確定引致嚴重過敏的基因關係對精準療法十分重要,期望日後可找到其他較少副作用的藥物,可更有效幫助患者。


相關閲讀:【濕疹偏方】漂白水稀釋浸浴?燕麥磨粉紓緩痕癢?4大偏方治濕疹有效嗎?


嚴重過敏病例:用生物製劑一年見效 改善皮膚痕癢脫屑變厚

21歲的Jesse為本港首名檢驗出STAT6基因突變的嚴重過敏疾病患者,他因皮膚過敏致頭髮完全掉落,內臟受損讓他不能正常吸取營養,曾尋求過不同治療方法但未能紓緩病情,「連正常生活都做不到,每日只是在生存!」他已使用Dupilumab治療逾兩年,說用藥約一年後便感到成效,現時皮膚不再痛癢、乾燥脫屑及變厚,亦能正常飲食和長高了20厘米,「現在可以像正常人歎冷氣」。

全球兩成兒童患濕疹 港大等研究發現有生物製劑可改善基因突變嚴重過敏患者皮膚痕癢病情
自幼受嚴重過敏困擾的Jesse(左三)使用Dupilumab好轉。旁為參與研究的港大臨牀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左二)、臨牀助理教授陸俊文(左一)及博士生梁子熙(右)。(黃志東攝)

相關閲讀: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發現現有生物製劑可治

研究負責人、港大臨牀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提醒家長,若子女出現嚴重濕疹、哮喘,或對多種食物及藥物敏感,應向專科醫生求診,做STAT6或其他過敏疾病檢測,提早發現病情及治療。他指現時私人市場每劑Dupilumab約需8000元,若患者檢測到STAT6並成研究對象,其治療費會由醫管局承擔。相關結果已在醫學期刊Jour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發表。

港大醫學院與法國、意大利、英國等10國逾90名學者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全球三大洲的10個家庭中,識別出16名早期病發嚴重免疫失調病人,包括患全身難治型濕疹、哮喘等症狀。經研究發現病人身上的STAT6與引發嚴重過敏有關。團隊亦發現目前用於治療成人及兒童嚴重哮喘和濕疹的Dupilumab,可針對STAT6基因路徑。

參與研究的港大臨牀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博士生梁子熙稱,Dupilumab為STAT6基因路徑的上游分子,可針對STAT6突變基因進入細胞核,避免造成過敏反應,達至精準治療;治療初期病人須每兩周皮下注射Dupilumab,按病情減少注射頻率。

]]>
【新冠】港大研究:新冠疫情學童運動量減遲入睡 男女肥胖及超重率增逾2成 近視加深速度上升 //www.afterroberto.com/%e6%96%b0%e5%86%a0-%e6%b8%af%e5%a4%a7%e7%a0%94%e7%a9%b6%e6%96%b0%e5%86%a0%e7%96%ab%e6%83%85%e5%ad%b8%e7%ab%a5%e9%81%8b%e5%8b%95%e9%87%8f%e6%b8%9b%e9%81%b2%e5%85%a5%e7%9d%a1-%e7%94%b7%e5%a5%b3%e8%82%a5/ Mon, 14 Nov 2022 07:58:1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9887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近日完成6項研究發現,實行社交距離措施及暫停面授課下,學童各項生活質素均呈負面趨勢。其中中小學生超重和肥胖比率較疫前明顯上升,原因包括飲食習慣改變、運動量減及睡眠習慣改變;亦有研究發現學童近視發病率為疫情前的2.5倍、近視加深速度亦上升,葉柏強認為情况與學童減少戶外活動有密切關係,家長宜減少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降低近視加深風險。研究認為政府應針對支援最受疫情衝擊者,特別是向SEN兒童家庭提供適切幫助。


中小學生男女超重肥胖比率飈  帶氧運動量遠低世衛60分鐘建議  

港大的6項研究深入訪問逾3萬名中小學生、300名嬰幼兒、400名SEN(特殊學習需要)學童以及其家庭成員。其中中小學生超重和肥胖比率較疫前明顯上升,原因包括飲食習慣改變、運動量減及睡眠習慣改變。團隊記錄中小學生7天的運動及睡眠數據,發現整體日均帶氧運動時間分別為15及30分鐘,遠低於世衛建議的60分鐘;入睡時間推遲,但面對電子屏幕的時間則增加。

團隊亦訪問233個家庭,結果顯示,對家庭滿意度不高的兒童,其情緒在疫情期間比較容易受家長壓力影響。研究認為長久的居家隔離增加家長壓力,減低兒童對家庭的滿意度,或導致兒童心理健康問題。


相關文章:【肥胖】調查:第五波疫情下36%港人體重增一成 BMI愈高增磅比率愈多 籲正視肥胖症


學童近視發病率是疫情前2.5倍 近視加深速度上升

研究亦發現學童近視發病率為疫情前的2.5倍、近視加深速度亦上升,葉柏強認為情况與學童減少戶外活動有密切關係,家長宜減少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降低近視加深風險。

【新冠】港大研究:新冠疫情學童運動量減遲入睡 男女肥胖及超重率增逾2成 近視加深速度上升
一名小朋友昨日在山頂廣場一角聚精會神玩手機。港大一項研究發現,疫情期間學生近視發病率較疫情前上升,小學生面對電子屏幕的時間由疫情前的每天2小時大幅增至7小時。(鍾林枝攝)

相關文章:近視、散光不斷加深要留神 錐形角膜20至40歲易病發 眼敏感患者少捽眼為妙


嬰幼兒維他命D水平跌逾一成 影響鈣質吸收

其中一項研究於疫情初期問卷訪問約2.9萬名2至12歲學生及家長,發現兒童精神社會健康問題較疫情前嚴重,包括行為問題、專注力下降、與同儕關係較差等,整體生活質素亦下降,包括心理及社交健康。另一研究調查逾300名嬰幼兒,發現整體平均維他命D水平疫情後下降13.6%。

港大臨牀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牀副教授葉柏強表示,缺乏維他命D或影響嬰幼兒吸收鈣質,甚至減低免疫功能。

【新冠】港大研究:新冠疫情學童運動量減遲入睡 男女肥胖及超重率增逾2成 近視加深速度上升

相關文章:【睡眠與疾病】睡眠質素好 深層睡眠少惡夢


SEN童體罰比率升 團隊籲支援

團隊又於2020年4月訪問417名SEN兒童及其家長,結果顯示整體生活質量明顯較差,遭受父母體罰及精神暴力的比率上升,當中23.5%兒童受身體虐待,包括摑面、頭或耳朵,1.9%遭毆打或箍頸;28.8%曾遭忽視,如獨留在家;有66%的SEN兒童康復計劃被打亂;52%被取消醫療預約。據2021年5月跟進調查,SEN兒童在康復治療受阻情况減30%,受虐減少15%,但精神暴力及忽視比例無明顯變化。

(新冠疫情)

]]>
【糖尿病】港大「糖心易測」App助評估糖尿風險 年齡BMI血壓關係發病率 //www.afterroberto.com/%e6%b8%af%e5%a4%a7%e7%b3%96%e5%bf%83%e6%98%93%e6%b8%acapp%e5%8a%a9%e8%a9%95%e4%bc%b0%e7%b3%96%e5%b0%bf%e9%a2%a8%e9%9a%aa/ Fri, 09 Oct 2020 10:39:0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8607 糖尿病病徵不明顯,不少患者出現併發症才確診。香港大學醫學院發現,以年齡、身高體重指數(BMI)、血壓愈高,推算簡易糖尿病評分(NDS)會愈高,高風險者的糖尿病發病風險,是低風險者的三倍,計算這評分有效篩查隱形糖尿病人,現推出流動應用程式助評估。

【糖尿病】港大「糖心易測」App助評估糖尿風險 年齡BMI血壓關係發病率
(資料圖片)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1995年開展香港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普查(CRISPS),並把2609名沒已知糖尿病的參加者數據納入今次研究,以身高體重指數、年齡、血壓計算出NDS,三者愈高,NDS則愈高分,滿分50分,NDS達28分或以上的高風險者隨後的糖尿病發病風險,是NDS低於28分的低風險者三倍,而且NDS愈高,其糖尿病愈早病發,NDS達28分或以上屬高風險者,每5人就有一人確診糖尿病。

研究再為1984名鑑定為無糖尿病的參加者作20年跟進,389人後來確診糖尿病。而在1995/96年NDS低於28分的低風險者,5年後病發率為1.5%,對比NDS達38分或以上的最高風險群發病率達9.2%,反映NDS愈高分,糖尿病愈早病發。至於20年後,當初NDS屬28分以下者的發病率約11.6%,而評分28分或以上者的發病率則高約兩倍,達33.7%。

 

下載「糖心易測」App計算評分評估患病風險

研究團隊新推出流動應用程式「糖心易測」供用戶自行計算NDS,可於Apple App Store或Google Play Store免費下載。港大內科學系內分泌及糖尿科名譽臨牀副教授胡裕初表示,NDS達28分或以上,應按分數每一年至三年作血液檢驗,28分以下者可下戴「糖心易測」定期計算NDS作評估,並提醒NDS低於28分的低風險者中,亦會有低於3%因沒做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OGTT)而錯過診斷。

港大內科學系內分泌及糖尿科臨牀助理教授李智豪表示,全球大約每11人就有一人患糖尿病,一半因病徵不明顯而未被診斷,待出現併發症才被確診。李智豪稱,35歲或以上的人患糖尿風險,是25至34歲組別者的2至8倍,超重或肥胖者患糖尿病風險較體重指標正常者增約2至6倍,高血壓者患糖尿病的風險是血壓正常者的約兩倍。

港大內科學系講座教授林小玲表示,根據1995年普查數據,9.8%港人患糖尿病,但港人生活方式已改變,故去年12月已啟動做一項新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普查,收集最新數據,料2024年完成。

]]>
【新冠肺炎】本港出現全球首宗二次感染個案 港大研究:反映群體免疫難截斷新冠病毒傳播 建議康復者續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接種疫苗 //www.afterroberto.com/%e6%96%b0%e5%86%a0%e8%82%ba%e7%82%8e-%e6%9c%ac%e6%b8%af%e5%87%ba%e7%8f%be%e5%85%a8%e7%90%83%e9%a6%96%e5%ae%97%e4%ba%8c%e6%ac%a1%e6%84%9f%e6%9f%93%e5%80%8b%e6%a1%88-%e6%b8%af%e5%a4%a7/ Tue, 25 Aug 2020 04:04:4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8003 【明報專訊】33歲IT業男子上周第二度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港大研究發現,該病人是全球首宗有紀錄的二次感染個案,反映群體免疫未必能截斷新冠病毒傳播,病毒有可能像其他引起感冒的人類冠狀病毒一樣一直存在,即使有抗體也不一定終身有效,但病人二次感染的病徵有可能較第一次輕微。負責研究的專家稱,病人可多次感染令控疫難度增,未來巿民或要每年接種一次預防疫苗,並可能令醫療系統的壓力等同要面對「兩次流感」一樣。至於康復者,他建議繼續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亦要接種疫苗。

【新冠肺炎】本港出現全球首宗二次感染個案 港大研究:反映群體免疫難截斷新冠病毒傳播 建議康復者續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接種疫苗

相關文章:明報健康網 – 新冠肺炎

4月中出院 本月歐遊返港再確診

33歲從事IT業的男子3月曾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第564宗),當時出現咳嗽、發燒等病徵,經治療後於4月中出院;他本月經英國到西班牙旅遊,本月15日抵港後再次確診,但今次沒有病徵,之後在亞博館接受治療,上周五(21日)出院。

無病徵 病毒基因排序異於首次

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的研究團隊透過基因排序,發現該名病人兩次感染病毒株基因排序明顯不同,共有24個核苷酸不同;通過對比病毒基因庫,發現第一次感染的病毒,與3、4月時美國和英國的病毒株相似,第二次病毒與7、8月英國和瑞士的病毒株相似。

研究團隊再根據其他資料,包括病人第二次確診後病毒量較高,距離首次感染已隔4個半月,以及病人曾外遊等,判斷該病人屬二次感染,並非首次感染後體內的病毒繼續釋放所致,屬全球首宗康復後受二次感染個案。

研究團隊發現,病人第二次染疫時,住院初期未能驗出抗體,到住院第5日才驗出抗體,原因之一可能是他首次染疫時體內沒有產生抗體,也可能是病人首次染疫後產生的抗體隨着時間逐漸減少,所以第二次染疫後初期驗不出有抗體。

如病毒變異 首次感染抗體或無用

研究團隊又指出,抗體是針對病毒的S蛋白,如果第二次病毒的S蛋白出現變異,病人首次染疫後產生的抗體或無法識別到第二次的病毒,而該病人兩次感染的病毒,S蛋白上有4處氨基酸不同,包括D614G等,但仍要再研究才能確定第二次感染是否因為病毒的S蛋白出現變異所致。

團隊指出,該宗個案顯示群體免疫不能截斷傳播,新冠病毒有可能像其他人類冠狀病毒一樣,長期在人類中傳播,而即使有疫苗,亦未必能提供終身免疫。團隊又提醒,應為曾染疫的人也接種疫苗,康復者亦應繼續遵守防感染措施,包括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等。

抗體約半年後會失效

醫療壓力或如面對「兩次流感」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港大醫學院醫學系臨牀教授兼助理院長孔繁毅表示,該個案顯示即使首次感染後有抗體,但抗體水平會逐步下降,大約半年之後就會失效,不能長久免疫,故日後若有疫苗,或要每年接種一次;病毒長久存在,亦可能令醫療系統的壓力等同要面對「兩次流感」一樣。他又說,暫未見到新冠病毒有季節性,或一年四季都出現,但仍要觀察。

被問及新冠病毒如感冒反覆出現,對於醫院長遠服務有何影響,港島東醫院聯網總監陸志聰表示暫未能下定論,他說以往流感冬夏兩季高峰期都多長者入院,但毋須大幅削減服務及增加隔離設施,現時擔心新冠病毒的高傳染性,並說若病毒持續出現,公院或會再削減服務,表示這方面有隱憂。

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表示,大部分患者感染後都會產生抗體,問題在於抗體可以維持多久,相信今次被揭再次感染的個案並非普遍,未必會出現醫院因疫情而持續迫爆的情况,但目前作出任何結論均言之尚早。

]]>
【武漢肺炎】梁卓偉︰武漢或有1343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個案 //www.afterroberto.com/%e6%a2%81%e5%8d%93%e5%81%89-%e6%ad%a6%e6%bc%a2%e6%88%96%e6%9c%891343%e5%ae%97%e6%96%b0%e5%9e%8b%e5%86%a0%e7%8b%80%e7%97%85%e6%af%92%e8%82%ba%e7%82%8e%e5%80%8b%e6%a1%88/ Tue, 21 Jan 2020 05:27:2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3521
【武漢肺炎】梁卓偉︰武漢或有1343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個案
港大醫學院世衛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創立總監梁卓偉。(鍾林枝攝)

港大醫學院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今日(21日)發表有關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最新情況,中心創立總監、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表示,以日本、韓國和泰國已出現武漢輸出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個案估計,按相關模型推算,武漢市最大可能有多達1343宗新型冠狀病毒個案。

相關資訊:肺炎、流感、傷風症狀有何分別?冠狀病毒是什麼?注射流感疫苗、戴口罩可減感染風險嗎?

【武漢肺炎】梁卓偉︰武漢或有1343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個案

梁卓偉發表關於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於春運期間,內地與國際可能傳播程度的實時即時預報,他表示,以外國已出現的個案,配合由武漢前往全國各地的人流估計,本月1日至17日北京有17宗由武漢輸入的冠狀病毒個案、上海15宗、廣州14宗、深圳10宗、香港0宗等。他指出,透過這種估算,可讓各城市大約估計有多少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個案,調整防疫策略。

梁卓偉說,考慮到近日武漢和全球各城市新實施的各種防疫措施,數學模型估計至大年初七,國外將會增加1至2宗感染個案,北京、上海、重慶、廣州與深圳各2宗,香港0宗個案。

]]>
研究:多食紅肉少魚菜 增黃斑病變風險 //www.afterroberto.com/%e5%a4%9a%e9%a3%9f%e7%b4%85%e8%82%89%e5%b0%91%e9%ad%9a%e8%8f%9c-%e5%a2%9e%e9%bb%83%e6%96%91%e7%97%85%e8%ae%8a%e9%a2%a8%e9%9a%aa/ Mon, 30 Dec 2019 08:09:2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3097
研究:多食紅肉少魚菜 增黃斑病變風險
港大研究指出,不良飲食習慣或增加患老年黃斑病變風險,生物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李忠英(左)建議港人每日食兩至三份水果及蔬菜,每周進食兩至三次魚類,避免進食加工肉、牛油等。(港大提供)

【明報專訊】老年黃斑病變風險隨年齡增加,倘惡化成濕性黃斑病變,可致視力迅速喪失。港大一項研究發現,調節飲食,攝取合適奧米加脂肪酸比例,可顯著降低長者因自由基引起的黃斑病變風險。學者建議定期攝取含豐富「奧米加-3脂肪酸」(omega-3 fatty acid)的食物,如三文魚和亞麻籽,以及豐富「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的食物,如菠菜、番茄和羽衣甘藍等。

病變可致迅速失明 港人病變率較高

老年黃斑病變分乾性及濕性,前者可變為濕性,而港人因遺傳問題,病變發生率較其他地區高,濕性老年黃斑病變可致視力迅速喪失。港大稱,目前濕性黃斑病變患者可通過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控制新血管形成,但有效的疾病預防措施仍然缺乏。

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李忠英、博士研究生梁浩鏗,以及港大眼科學系榮譽臨牀副教授王逸軒、榮譽臨牀助理教授伍立祺共同的觀察研究,早前招募了99名濕性黃斑病變患者及198名年齡和性別匹配的健康者參與研究。

團隊抽取他們的血漿樣本,測定生化物質含量(包括類胡蘿蔔素、脂肪酸以及其氧化產物),並以問卷方式了解其飲食習慣,評估飲食模式與血漿相關成分的關係。

少食深海魚深綠蔬菜 營養失衡

研究團隊發現,港人日常飲食中進食過多紅肉,同時缺乏進食深海魚和深綠色蔬菜,而攝取過多「奧米加-6脂肪酸」,及過少「奧米加-3脂肪酸」和「類胡蘿蔔素」均導致營養失衡,增加患濕性黃斑病變風險。他們亦發現,不良飲食習慣助長自由基產生的「脂肪酸氧化物」,進一步增加了濕性黃斑病變危險因素。

專家:每天進食兩三份水果蔬菜

李忠英回覆本報查詢時,建議可每天進食兩至三份水果和蔬菜,包括亞麻籽、羽衣甘藍、菠菜、番茄、西瓜等;每周進食兩至三次魚,每次200至300克,即大約半條至一條,包括黃花魚、鯖魚、三文魚等。研究結果已在全球首6%頂尖生理醫學期刊之一《自由基生物學與醫學》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