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劑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Wed, 25 Oct 2023 04:23:33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添加劑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肥胖幕後黑手:加工食品含乳化劑、人造色素、代糖、防腐劑破壞腸道微生態 //www.afterroberto.com/%e8%82%a5%e8%83%96%e5%b9%95%e5%be%8c%e9%bb%91%e6%89%8b-%e5%8a%a0%e5%b7%a5%e9%a3%9f%e5%93%81%e5%90%ab%e4%b9%b3%e5%8c%96%e5%8a%91-%e4%ba%ba%e9%80%a0%e8%89%b2%e7%b4%a0/ Wed, 25 Oct 2023 04:22:5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120

【明報專訊】編按:肥胖問題會蔓延至亞洲?因高卡、高糖的飲食習慣?筆者表示,愈來愈多科學證據指出,肥胖主要原因並非是攝取高熱量的食物,加工食品(processed food)才是幕後黑手,加工食品中含有不同類型的添加劑,包括乳化劑、人造色素、防腐劑及代糖……會破壞腸道微生態?服用益生菌可以消脂減肥嗎?

肥胖主因非高熱量食物 加工食品是幕後黑手

上星期我到了哥本哈根,應邀參加歐洲共同體的腸胃學年會。一路上我發覺歐洲人的肥胖問題已經開始追上美國,XXXL尺碼的人隨處可見。傳統智慧告訴我們,西方人的基因及飲食習慣與中國人不同,所以肥胖問題在香港或大陸並不算嚴重。可是我擔心這個想法已不合時宜,有統計數字指出,每10個香港孩子便有1個肥胖。中國大陸有14億人口,如果有百分之五肥胖人口,那麼便有7000萬人出現這個問題,對醫療造成的負擔可想而知。

為什麼肥胖這個問題會蔓延至亞洲?基因突變不可能於幾十年內發生,是因為我們吃得太多漢堡包或是飲了過多汽水嗎?高卡及高糖分的飲食固然是一個原因,但是攝取高熱量的食物不足以導致今天的肥胖問題。試想想,北京填鴨、煎鍋貼或梅菜蒸豬肉等熱量不高嗎?為什麼喜歡這些傳統飲食的地方,以往沒有肥胖的問題呢?


相關閲讀:中央肥胖增糖尿病風險 營養師教你轉化白色脂肪為棕色脂肪(附減重控糖4大重點)


添加劑:乳化劑、人造色素、防腐劑、代糖 破壞腸道微生態

愈來愈多科學證據指出,肥胖主要原因並非是攝取高熱量的食物,加工食品(processed food)才是幕後黑手。加工食品含有不同類型的添加劑,包括乳化劑、人造色素、防腐劑及代糖。這些添加劑提升了食品色澤、口感及存放日期,而代糖更令大眾誤以為它是糖的健康代替品。其實加工食品已變得無孔不入,很多食品例如罐頭、雪糕、餅乾、蛋糕、火腿、香腸、無糖汽水、gin、rum、whisky等都添加了這些物質。現今科學告訴我們,這些添加劑破壞我們的腸道微生態,失衡的腸道微生態是導致肥胖及代謝綜合徵(metabolic syndrome)的重要原因。

肥胖幕後黑手:加工食品含乳化劑、人造色素、代糖、防腐劑破壞腸道微生態
很多加工食品例如雪糕、餅乾、蛋糕、火腿、香腸、無糖汽水、gin等都添加了不同類型的添加劑,是導致肥胖的「元兇」。

沒醫學證據服益生菌可減肥 應減吃加工食物

服用益生菌可以消脂減肥嗎?世事沒有這麼簡單。從醫學證據來說,暫時還沒有益生菌達到這個效果。中大醫學院腸胃科團隊曾發表研究報告,指出人類腸道微生物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對於某些人士可以達到體重下降的功效,但是要普及使用還需要更多研究。要控制體重、預防肥胖,不單要避免攝取過多熱量,還要盡量減少進食加工食品,要自小開始好好保護我們的腸道微生態。


相關閲讀:超加工食物是美味的健康殺手?4類加工食物你要識 營養師教你選擇4個貼士


文:陳家亮(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

(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隔周刊出)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240)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分辨真假雪糕 睇成分需含3天然成分:忌廉、牛奶和雞蛋黃 口感愈creamy 飽和脂肪愈高 //www.afterroberto.com/%e7%9d%87%e6%88%90%e5%88%86-%e5%88%86%e8%be%a8%e7%9c%9f%e5%81%87%e9%9b%aa%e7%b3%95-%e5%8f%a3%e6%84%9f%e6%84%88creamy-%e9%a3%bd%e5%92%8c%e8%84%82%e8%82%aa%e6%84%88%e9%ab%98/ Fri, 29 Jul 2022 07:10:3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921 【明報專訊】挑選雪糕杯、雪條、雪糕批時,除了選喜歡的口味之外,你還考慮什麼?可有想過,手中的「雪糕」原來不是雪糕?早前網民把內地雪糕品牌「鍾薛高」置於31℃室溫下近1小時,又有人疑似用打火機火攻,雪糕不融不化,引起大眾對雪糕成分及添加劑的關注。想食真雪糕,有專家教路,首選成分表較短,而成分需包含cream、牛奶和雞蛋黃3種製作雪糕的天然成分。有營養師亦提醒,口感愈creamy 的雪糕,飽和脂肪愈高,會增加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增加心臟病風險。

分辨真假雪糕 睇成分需含3天然成分:忌廉、牛奶和雞蛋黃 口感愈creamy 飽和脂肪愈高

真假雪糕?成分受規管  3成分製成:牛奶、忌廉、糖 傳統加入雞蛋黃

35℃高溫下,大啖一口雪糕,涼透心!雪糕是不少吃貨的夏日寵兒,但有沒有想過,吃下的雪糕三文治、芒果雪條、雪米糍等,並非真雪糕?

香港科技大學環境健康及食物安全理學課程(食物安全)客席講師吳亦詩指,雪糕主要由3種成分製成:牛奶、忌廉(cream)和糖,製作過程中加入約50%空氣;傳統雪糕製作也常加入雞蛋黃,使口感更豐厚濃郁。雪糕成分受法例規管,根據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的《食物及藥物(成分組合及標籤)規例》,雪糕當中脂肪不得少於5%,糖不得少於10%,脂肪以外的奶類固體不得少於7.5%,否則產品不能以「雪糕」命名。

細心觀察就會發現,便利店或快餐店出售的產品,名稱是:綠豆冰凍甜點、 frozen dessert bar、雲呢拿味冰凍甜點、朱古力新地。因為不符合雪糕定義,這些冰凍或冷藏甜點大都標籤為冰凍甜點(frozen confection)。那麼,它們的主要成分又是什麼呢?

想知道答案,就要學懂查看標籤上的食物成分表,吳亦詩說,該成分排序愈前,代表使用比例愈高;以雪糕為例,優質雪糕永遠是忌廉排首名,甚至標明使用比例。「Cream是雪糕的脂肪主要來源,比例愈高,口感愈順滑」,亦令雪糕口感更「厚身」。其次是牛奶,當中的油脂能帶來絲滑質地,故全脂牛奶製作的雪糕,口感較佳。

分辨真假雪糕 睇成分需含3天然成分:忌廉、牛奶和雞蛋黃 口感愈creamy 飽和脂肪愈高
(AlexRaths@iStockphoto)

相關文章:【壞膽固醇食物】嚴控優質脂肪酸及膽固醇攝取利健康 營養師教你智選食物


植物油排序愈前愈不健康

惟記者發現,多款雪糕或冰凍甜點成分中有棕櫚油及椰子油,有的則列出含植物油。註冊營養師萬侃指出,某些植物油是不可忽視的健康陷阱,例如棕櫚油、棕櫚核仁油、椰子油等是飽和脂肪的來源。吳亦詩表示,植物油在成分表中排序愈前愈不健康。

另外,不少產品列出多種食物添加劑,常見如乳化劑(emulsifier)「脂肪酸一甘油酯和脂肪酸二甘油酯」(E471)、穩定劑(stabilizer)「瓜耳膠」(E412)、色素「紅木素」(E160b)等,有產品更多達10多種添加劑。吳亦詩指出,食物成分表愈短,「一般代表雪糕成分愈natural」。製作雪糕及冰凍甜點時,每樣添加劑只需加入低於1%分量便足以發揮作用。雖然所用添加劑都受規管,未必對健康造成太大影響,但若產品含多種食物添加劑,如乳化劑及穩定劑,「代表雪糕底打得唔好,至少有一樣貴價食材如忌廉、牛奶或雞蛋黃被取代」。

分辨真假雪糕 睇成分需含3天然成分:忌廉、牛奶和雞蛋黃 口感愈creamy 飽和脂肪愈高
萬侃(受訪者提供)

含多種添加劑 雪糕「燒不化」

吳解釋,雞蛋黃內的卵磷脂(lecithin)屬天然乳化劑;透過乳化(emulsion)作用,能把兩種不相溶的液體如水和脂肪滴(fat droplet)均勻混合,製成雪糕。而加入穩定劑可減低天然食材使用分量,令水或牛奶更「厚身」,營造creamy口感。加入乳化劑及穩定劑,亦有助在雪糕製作過程中打入更多空氣,令口感更平滑,減慢融化速度及延長保質期,同時降低生產成本。

記者查看近日網上引起熱議的海鹽椰子口味雪糕的成分,發現加入多種穩定劑,如海藻酸鈉(亦稱藻酸鈉,E401)、刺槐豆膠(亦稱角豆膠,E410)、卡拉膠(亦稱鹿角菜膠,E407)等。吳亦詩指,藻酸鈉及鹿角菜膠的特性分別會使雪糕「水分更穩定,在一定溫度下較不易融化」、「質感如蒟蒻般不容易被燒着」。所以,雪糕燒不化,是因為加入多種添加劑, 而此舉或降低天然食材使用分量。

分辨真假雪糕 睇成分需含3天然成分:忌廉、牛奶和雞蛋黃 口感愈creamy 飽和脂肪愈高
精明食雪糕——不少人愛吃雪糕消暑,但不少產品列出含有多種食物添加劑,想食得較天然,就要學懂查看成分標籤。(TAMAKI NAKAJIMA@iStockphoto)

相關文章:【心臟病】留意胸痛警號?了解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心律不整成因、徵狀和治療 及早預防併發症


避選加工奶粉、葡萄糖漿

另外,近年愈來愈多品牌推出「素雪糕」,按法例定義,這些不含奶類的產品都屬冰凍甜點,選購時同樣要注意食物成分。萬侃指,若純素冰凍甜點使用杏仁奶、燕麥奶、豆奶,飽和脂肪會較低,「如用椰奶(又稱為椰漿,coconut cream)做的『雪糕』,飽和脂肪相對較高,因為椰奶(每100毫升含18.5克)比全脂奶(每100毫升含2.6克)的飽和脂肪高」。

想食真雪糕,吳亦詩平日會按以下準則選取

首選成分表較短,「成分需包含cream、牛奶和雞蛋黃」3種製作雪糕的天然成分。它們排序愈前,代表使用比例愈高。以雲呢拿口味為例,她一般不會選擇含多於6至7種成分的雪糕;亦會避免選擇含奶粉、葡萄糖漿等經加工成分的產品,以及只接受最多含有1種成分相對天然、用以改善雪糕口感的穩定劑如E407a。

分辨真假雪糕 睇成分需含3天然成分:忌廉、牛奶和雞蛋黃 口感愈creamy 飽和脂肪愈高
吳亦詩(資料圖片)

食物安全:雪糕翻凍「縮水」惹菌

有冇試過,打開雪糕杯發現「好似唔見咗一大嚿」?

香港科技大學環境健康及食物安全理學課程(食物安全)客席講師吳亦詩解釋,這是雪糕「融化再frozen」的迹象,不宜食用。因雪糕中至少50%是空氣,在運輸過程或未夠凍環境下存放,雪糕開始融化,空氣隨之流走,再次冷藏後便會「唔見咗一大嚿」。而長時間融化的雪糕會滋生大量細菌,即使再次雪藏亦不能殺菌,吃下可引致肚瀉。

「雪糕一般應放置負18℃以下儲存,惟香港很多超市及家中雪櫃都不夠凍。」吳亦詩表示,若發現雪糕開始融化、不夠硬,應盡快食用,吃不完亦勿放回雪櫃儲存,以免滋生細菌。


知多啲:雪糕口感愈creamy 飽和脂肪愈高

從營養角度,應挑雪糕還是冰凍甜點?註冊營養師萬侃表示,雪糕含有較多奶類成分,鈣質含量較高,但因為規例限定了雪糕脂肪不能少於5%,糖不得少於10%,如果使用全脂奶、忌廉製成的雪糕,飽和脂肪含量會較高,「口感愈creamy 的雪糕,飽和脂肪愈高」。

市面一款雲呢拿味雪糕,每100毫升分量的總脂肪為4.7克、糖8.1克;另一款雲呢拿味大豆製冰凍甜點,每100毫升的總脂肪達6.8克、糖13.1克,「每個產品都不同,要留意營養標籤上糖分、總脂肪及飽和脂肪含量」。飽和脂肪會增加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增加心臟病風險,食物安全中心建議,飽和脂肪的攝入量應少於每日所需總能量的10%(以成人每日攝取1800千卡能量計算,即每日飽和脂肪攝取不超過20克)。她亦提醒,「盡量選糖分不要超標得太勁的產品」, 根據食安中心指引,每100毫升含高於7.5克糖便屬高糖。

雪條雪葩相對低卡

萬侃查看市面10款雪糕及冰凍甜點,每100毫升的熱量由85至187千卡不等,「卡路里可以相差逾倍」!她建議選每100毫升低於150千卡的雪糕或冰凍甜點作為小點,會較健康,因為「卡路里較低,糖分或脂肪都相對較低」。

另外,宜選小杯裝或小分量,避免買家庭裝後「把持不住」不停添食。她又建議選擇果汁雪條、乳酪雪糕、雪葩等,「相對來說總熱量、總脂肪都會較低,不少產品(每100毫升)熱量都約100千卡」;可選擇天然果汁製造的雪條和雪葩,但要注意果汁也含不少糖分,宜仔細參閱營養標籤。


文:植蔚卿、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林曉慧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超市揀食品 識睇標籤先夠「營」 //www.afterroberto.com/%e8%b6%85%e5%b8%82%e6%8f%80%e9%a3%9f%e5%93%81-%e8%ad%98%e7%9d%87%e6%a8%99%e7%b1%a4%e5%85%88%e5%a4%a0%e7%87%9f/ Tue, 15 Sep 2020 08:41:4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8296 【明報專訊】人人留家抗疫,主要售賣包裝食品的超市,遂成為「入貨勝地」。但在琳瑯滿目且包裝吸引的食品中,暗藏不少健康陷阱,即使食物包裝寫明低糖、低脂、高纖也不一定較好,「魔鬼」細節盡在產品成分表中。想食得有營,可以參考營養師意見,即使腸仔、即食麵、餅乾或罐頭,在超市一樣可以挑選到好食物。

超市揀食品 識睇標籤先夠「營」
健康之選?——超市食物質素參差,部分食品高脂高鈉高糖,多吃無益。識揀優質食物,才食得健康。(twinsterphoto@iStockphoto)

腸仔:注意可致癌添加劑

飢腸轆轆,很多人或會選擇煮一個「腸蛋麵」醫肚。但腸仔這類醃製肉類,通常加入添加劑「亞硝酸鹽」(nitrite),以防肉類腐壞,亦可令食物呈現粉紅色。澳洲註冊營養師謝詠瑩(Gloria)提醒:「攝取過量亞硝酸鹽對人體有害,還有可能轉變成致癌物質亞硝胺。腸仔一般也含亞硝酸鹽,添加劑編碼為E250,選擇註明不添加人工成分,成分中沒E250亞硝酸鹽的腸仔較安全。」Gloria建議,以含豐富蛋白質的蝦仁或帶子等冰鮮海鮮,代替加工肉類更健康。

超市揀食品 識睇標籤先夠「營」
腸仔選無添加——很多腸仔及火腿等加工食物含多種添加劑,如增味劑、色素、酸度調節劑、穩定劑、乳化劑等,亦會用上亞硝酸鹽(E250)作為防腐劑,攝取過多亞硝酸鹽會增致癌風險。有些外國腸仔標榜不添加人工成分、無亞硝酸鹽,而且脂肪較一般腸仔少70%,是較佳選擇。(資料圖片)

 

麵食:宜不經油炸、低鈉

至於麵食類,選不經油炸的米粉、蛋麵、通粉及烏冬較健康。不過,亦要留意營養標籤,因為同類型麵食,鈉含量可以相差很遠,例如急凍烏冬,就記者在超市所見,有些不含鈉,但有些烏冬(以一個240克計算)卻含400毫克鈉。Gloria表示:「每一餐鈉攝取量上限為660毫克,建議選擇的急凍烏冬,以每一個(約200至250克)計算,應少於300毫克鈉。」攝取過多鈉,容易引致水腫、高血壓。

豆腐:含硫酸鈣、石膏較高鈣

豆腐美味又富含營養,是下廚的好食材。不過,有些豆腐的鈣含量未如理想。消委會早前測試34款預先包裝豆腐,發現每100克豆腐計,鈣含量由16毫克至420毫克不等,相差甚遠,當中只有個別預先包裝豆腐樣本的鈣含量較高,以每100克計算,鈣含量較高的有維他奶山水有機黃豆硬豆腐(420毫克)、正豆原味有機豆腐(195毫克),見於高檔超市的博多屋木綿豆腐(大),則含144毫克。

超市揀食品 識睇標籤先夠「營」
豆腐選高鈣——選購豆腐時可留意是否以硫酸鈣(E516)或石膏為固化劑。消委會早前測試發現,以此作為固化劑的豆腐樣本鈣含量較高。(李佩雯攝)

選購預先包裝豆腐時,不妨留意成分中有否含「硫酸鈣」(calciumsulphate,E516)或食用石膏。消委會指出,鈣含量較高的預先包裝豆腐樣本,均以這兩種成分作為固化劑。

此外消委會指出,非預先包裝的板豆腐,鈣含量普遍比預先包裝豆腐樣本高,估計因這類豆腐多以食用石膏(主要含硫酸鈣)為固化劑。

乳酪:希臘乳酪蛋白質較高

不少人都喜歡在超市買乳酪,既可當早餐,也可以當零食或甜品。眾所周知,乳酪含益生菌,能促進腸道健康。但原來選錯乳酪,不一定健康。

超市揀食品 識睇標籤先夠「營」
希臘乳酪選低脂——優質乳酪不含人工色素或增稠劑等不必要的添加物,希臘或希臘式乳酪的蛋白質含量高,選擇低脂產品更健康。(李佩雯攝)

乳酪主要成分是牛奶和益生菌,部分加入生果,但有些僅含生果味而非有真生果,亦會添加色素,「整色整水」。Gloria建議選擇只有奶、益生菌或含水果的乳酪,亦要留意成分表是否標示活性益生菌(live lactic cultures),因有些乳酪經高溫處理,會殺死部分益生菌。

乳酪中,有些註明是希臘乳酪(Greek yogurt)或希臘式乳酪(Greek style yogurt),相比一般乳酪,它們奶含量較高,因此蛋白質亦較高,有飽肚感,質感較濃稠。Gloria表示,傳統希臘乳酪使用全脂奶、忌廉及乳酸菌製造,脂肪含量相對較高,選擇「低脂」希臘乳酪較為理想。部分希臘式乳酪在脫脂奶中額外加入牛奶固體,蛋白質含量跟希臘乳酪差不多,加上是低脂,也是健康之選。

但要留意,有些希臘式乳酪只是加入增稠劑(如pectin)來營造希臘乳酪口感,蛋白質含量不高。選購時記緊要留意營養標籤,Gloria表示:「在每100克乳酪中,有多於8克蛋白質及低於3克脂肪,便屬於高蛋白質、低脂的希臘或希臘式乳酪。」

餅乾:香脆背後藏油脂致肥

餅乾需要添加油脂來製造香脆口感,因此屬高熱量食物,吃太多容易致肥,但餅乾方便又頂肚,很多人都會在超市買來「看門口」。有沒有較健康的餅乾選擇?Gloria提醒:「避免選擇成分中有『人造奶油、植物起酥油、酥皮油』等含高反式脂肪的油脂,亦要避開含高飽和脂肪的『棕櫚油』(palm oil)。」反式脂肪及飽和脂肪均會增加人體壞膽固醇,增加患心臟病風險。「葵花籽油」(sunflower seed oil)或「菜籽油」(colza oil)屬較優質的油,宜選以這兩種油製作的餅乾。

超市揀食品 識睇標籤先夠「營」
餅乾選啱油——餅乾使用菜籽油(colza oil),含較多不飽和脂肪及極低飽和脂肪,相對健康。(李佩雯攝)

此外,註明「高纖」的全麥類餅乾不一定健康,最重要是留意是否使用優質油類及低糖。為免攝取過多脂肪,Gloria建議選每100克少於15克脂肪的餅乾。

罐頭:推介高纖低脂

罐頭食物給人印象是添加了不少糖和鹽,也使用大量防腐劑;又或認為食物入罐前經高溫消毒,營養已大量流失。而事實上,部分罐頭食物的確不健康,例如很多人至愛的午餐肉,已被國際癌症研究基金(IARC)定為一級致癌物,每日食兩片(約50克)患大腸癌風險增加18%,而且高鈉高脂,少吃為妙。

但Gloria糾正坊間對罐頭的一些誤解,「食物一般都經高溫滅菌後填充入罐內,密封後再以高溫加熱方式滅菌;由於外面的細菌無法進入罐內,因此毋須添加防腐劑也能在室溫下存放一段長時間。食物經高溫消毒或會流失維他命C,但當中的蛋白質、脂肪等主要營養素不會流失」。因此,罐頭並非必定「萬惡」,以下是Gloria的一些「好罐頭」推介。

1. 紅腰豆: 抗氧化能力比番薯或西蘭花高4倍,而且一碗紅腰豆約有13克纖維,較3個紅蘋果更高。而當中所含的水溶性纖維,有效降低膽固醇。最好選無鹽紅腰豆,可用來煲湯或做沙律。
2. 茄汁焗豆: 高纖維,一罐220克約含10克纖維,滿足成年人一天所需纖維的40%。市售的茄汁焗豆的鹽含量相差頗大,宜選低鹽產品。
3. 粟米: 高纖維,含抗氧化營養素玉米黃素(zeaxanthin),能預防黃斑點病變,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傷害,亦有抗皮膚老化功能,選沒添加鹽及糖的粟米較佳。
4. 茄汁沙甸魚: 奧米加-3脂肪含量比吞拿魚高5至10倍,對心臟有益,亦能補充鈣質和蛋白質,但患痛風人士要少吃,因沙甸魚嘌呤(purine)含量比較高,容易誘發痛風。建議查看消委會7月刊登的罐頭魚報告,避開金屬污染物較高的品牌。
5. 吞拿魚: 含奧米加-3脂肪,低脂及高蛋白質;選擇水浸、番茄味或辣味吞拿魚,較油浸的低脂。建議查看消委會7月刊登的罐頭魚報告,避開金屬污染物較高的品牌。

 


小貼士:何謂低脂脫脂?小心「輕怡」陷阱

脂肪:

攝取過多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會增加體重和影響心臟健康。在同類產品中,選擇低脂為佳。產品中常見「低脂」、「脫脂」字眼,脂肪含量有一定規範,澳洲註冊營養師謝詠瑩(Gloria)說:「低脂定義是每100克固體食物含少於3克脂肪,或每100毫升液體食物含少於1.5克脂肪。至於脫脂並非完全不含脂肪,每100克固體食物含少於0.5克脂肪,或每100毫升液體食物含少於0.3克脂肪,產品也可印上脫脂兩字。」

她提醒要小心標籤陷阱,例如產品註明「較低脂」或「輕怡」,可能只是較相同品牌的同類產品低25%或以上脂肪,卻同樣屬於高脂行列。Gloria以同一品牌消化餅為例,「輕怡版相比非輕怡版本的確少了30%脂肪,但同時增加了18%糖分,所以最終每片消化餅只是相差5kcal」。

糖:

多餘糖分會囤積於體內,並在肝臟中轉換成三酸甘油脂,以皮下脂肪、內臟脂肪或肌肉內脂肪等形式儲存於人體中,成致肥原因。在每天2000kcal膳食中,糖分攝取量應少於50克(約10粒方糖),忌選高糖食物,即100克食物中,含超過15克糖。

鹽:

攝取過多鹽分會引致水腫、高血壓等問題,因此在同類產品中,選擇少鹽產品,若100克食物中,少於120毫克為之低鹽。

超市揀食品 識睇標籤先夠「營」
營養專家——謝詠瑩(Gloria):澳洲註冊營養師(資料圖片)

資料來源:澳洲註冊營養師謝詠瑩(Gloria)

 

文:李佩雯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營養要識】「超加工食品」增死亡風險 法國研究 關連性待查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7%87%9f%e9%a4%8a%e8%a6%81%e8%ad%98%e3%80%91%e3%80%8c%e8%b6%85%e5%8a%a0%e5%b7%a5%e9%a3%9f%e5%93%81%e3%80%8d%e5%a2%9e%e6%ad%bb%e4%ba%a1%e9%a2%a8%e9%9a%aa-%e6%b3%95%e5%9c%8b%e7%a0%94%e7%a9%b6/ Wed, 13 Feb 2019 04:10:2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6998 【明報專訊】法國一項橫跨7年、追蹤4.4萬名45歲以上人士的研究發現,進食即食或加熱食品、零食等「超加工食品」跟死亡風險有顯著關連性。研究發現,每增加進食10%的超加工食物,便可能令死亡風險增加14%。專家稱,今次研究再一次顯示超加工食物的健康風險,但強調超加工食品跟死亡風險的關連性仍需進一步調查。

死亡,添加劑,預製食物,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

追蹤4.5萬人7年 研飲食習慣
報告所謂「超加工食品」是按Nova分類系統(見另表)而來,即一些加入添加濟的預製食物,通常高糖、高鹽、高脂。法國巴黎第13大學醫學博士施納貝爾(Laure Schnabel)為首的一班科研人員,2009年5月開始追蹤44,551名45歲以上健康人士的飲食習慣,當中的人均年齡為56.7歲,女性佔總體73.1%。研究員要求他們在開首兩年,在指定網上填報用膳問卷,以及報告身高體重、生活模式、運動、學歷階級等。

到了2017年,這批人士有602人逝世,其中219人死於癌症,34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研究人員在調整吸煙、肥胖等個別因素後,發現每進食多10%超加工食品,便跟死亡風險增加14%有顯著關連。研究亦發現,較為偏好超加工食品的人士,傾向較年輕(如45歲到64歲在研究對象中相對年輕的一群),較低學歷(中、小學歷),較低收入(月入少於1200歐元,相當於10,625港元),獨居,較少運動和較胖(體重指數較高)。

偏好者較年輕低學歷低收入
超加工食品已為許多地方人士常見食品。2016年一項研究揭示,英國、美國家庭進食的超加工食物,分別約佔他們膳食總量的50%和58%。

專家:飲食習慣反映社會不公
科學家不肯定今次研究是否已證明超加工食品跟早死的關連,但認同研究顯示吃垃圾食物對健康有害。英國劍橋大學流行病學專家福勞希(Nita Forouhi)說:「愈來愈有理由反對過度加工的食物,而這份報告是再多一項證據。」她指出,雖然尚需進一步證據,但不應忽視今次研究對公共衛生的意義,她說:「最值得注意的是食用這些過度加工食品反映社會不公,低收入、低學歷或獨居者吃最多這些食物。」她指出,這類食物較便宜,又可以飽肚,容易購買,即食加上保存期長,對低下層有吸引力,「這種社會不公需處理」。

研究刊登於《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

(衛報/CN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