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腫脹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05 Oct 2023 06:34:35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淋巴腫脹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乳癌】有研究指接種新冠疫苗後3周內接受PET掃描 八成機會出現乳房腫瘤「假陽性」 //www.afterroberto.com/%e4%b9%b3%e7%99%8c-%e6%9c%89%e7%a0%94%e7%a9%b6%e6%8c%87%e6%8e%a5%e7%a8%ae%e6%96%b0%e5%86%a0%e7%96%ab%e8%8b%97%e5%be%8c3%e5%91%a8%e5%85%a7%e6%8e%a5%e5%8f%97pet%e6%8e%83%e6%8f%8f-%e5%85%ab%e6%88%90/ Tue, 21 Sep 2021 07:19:3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4393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疫苗接種計劃開展逾半年,香港乳癌基金會引述國際研究,指打針後3周內接受正電子(PET)掃描,有八成機會出現乳房腫瘤「假陽性」。本港曾有接種者淋巴腫大至3厘米,基金會解釋,打針產生的免疫反應,會令接種位置附近的淋巴腫脹,或誤以為是腫瘤,建議患者應在打針4至6周後才做PET掃描。

正電子掃描可偵測腫瘤位置,尤其是淋巴結病變、轉移性腫瘤等,患者需注入放射性示蹤劑,再接受掃描。該示蹤劑用於追蹤體內的葡萄糖,癌細胞的新陳代謝率會較高,消耗更多葡萄糖,因此示蹤劑可令癌細胞「着燈」,從掃描影像中現形。

香港乳癌基金會引述國際研究指,接種新冠疫苗後3周內接受正電子PET掃描,有八成機率會出現乳癌「假陽性」,建議情況不緊急者,應在打針4至6周後才檢查。圖左起為基金會管治委員會成員邱振中、主席霍何綺華、創會人張淑儀,以及betway体彩
核子醫學科專科醫生黃月紅。(林靄怡攝)
香港乳癌基金會引述國際研究指,接種新冠疫苗後3周內接受正電子PET掃描,有八成機率會出現乳癌「假陽性」,建議情況不緊急者,應在打針4至6周後才檢查。圖左起為基金會管治委員會成員邱振中、主席霍何綺華、創會人張淑儀,以及betway体彩 核子醫學科專科醫生黃月紅。(林靄怡攝)

 

相關文章:【乳癌】診斷三部曲 術前化療、標靶治療縮小腫瘤 為患者盡量保存乳房

 

免疫反應令淋巴腫脹 掃描誤以為癌細胞

香港乳癌基金會指出,注射新冠疫苗後即刻掃描會產生「假陽性」。betway体彩 核子醫學科專科醫生黃月紅表示,外國研究發現打針後3周內接受PET掃描,有八成機率出現腫瘤「假陽性」。她解釋,疫苗免疫反應令手臂附近淋巴腫脹,免疫細胞消耗更多葡萄糖,故有關淋巴位置會「着燈」,誤以為癌細胞。復必泰使用mRNA技術,免疫反應較科興大,料「假陽性」機率較高。

黃舉例,曾有病人於打針一周後掃描,影像顯示其左邊腋下及打針位置「着燈」;另有病灶位於左邊乳房的乳癌患者,在接種後兩周掃描,發現右邊腋下及鎖骨附近「着燈」。她表示,醫生會根據接種史及臨牀情况分析「着燈」可能性,不單憑掃描結果判斷是否腫瘤擴散或復發等。

市民打針一周後做掃描(圖左),顯示打針位置附近的左臂及腋下淋巴腫脹(紫箭嘴示);乳癌患者打針後兩周掃描(圖右),發現打針位的右臂附近淋巴腫大。(香港乳癌基金會)
市民打針一周後做掃描(圖左),顯示打針位置附近的左臂及腋下淋巴腫脹(紫箭嘴示);乳癌患者打針後兩周掃描(圖右),發現打針位的右臂附近淋巴腫大。(香港乳癌基金會)

 

相關文章:關於抗體測試、接種新冠疫苗的5個問題 針後無發燒?抗體水平下降疫苗失保護?

 

建議針後4至6周才掃描

乳癌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表示,市民打針後亦不宜立刻做乳房X光造影等檢查,曾見過病人打針後,造影顯示淋巴腫脹至直徑3厘米大,其後超聲波檢查顯示屬良性淋巴。她又指,醫生會按需要安排抽針化驗,以判斷是否癌細胞。

基金會指4月起病人檢查前須填問卷,說明有否打針。該會建議,如情况緊急,無法延遲PET掃描或電腦掃描,患者可接種病灶的另一邊;如兩邊都有病變,可在臀部打針。如病人情况許可,建議於打針後4至6周才檢查。

 

(新冠疫情)

]]>
鼻敏感常用口呼吸有問題?兒童呼吸姿勢不當隨時影響面顎發育 //www.afterroberto.com/%e9%bc%bb%e6%95%8f%e6%84%9f%e5%b8%b8%e7%94%a8%e5%8f%a3%e5%91%bc%e5%90%b8%e6%9c%89%e5%95%8f%e9%a1%8c-%e5%85%92%e7%ab%a5%e5%91%bc%e5%90%b8%e5%a7%bf%e5%8b%a2%e4%b8%8d%e7%95%b6%e9%9a%a8%e6%99%82%e5%bd%b1/ Thu, 13 May 2021 09:36:4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2587 鼻敏感在本港很常見,由於長期鼻塞或呼吸不暢順,患者很多時都會用口呼吸,但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原來會影響面顎發育,特別是正值發育時期的兒童。一些錯誤的呼吸姿態不但會導致面顎發育欠佳,甚至會對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家長不容忽視。

相關文章:【過敏系列】鼻敏感頻發作 脫敏治療3年可望根治

鼻敏感常用口呼吸致面部肌肉放鬆 易導致牙齒不齊、面形欠立體

betway体彩 牙齒矯正科專科醫生林詩韻醫生表示,呼吸時的舌頭位置、呼吸習慣和吞嚥動作都會影響兒童的面顎發育。在正常用鼻呼吸的情况下,舌頭會持續緊貼上顎,這有助對上顎施加壓力,令鼻腔和顴骨等附近連帶的肌肉發揮支撐的功能。當兒童面部組織發育時,上顎骨會不斷向前生長,長遠令鼻腔和顴骨都能夠向前發展,同時左右平衡地發展,幫助面形立體地發育。

相反,如果用口呼吸,嘴巴習慣長期張開,會令面部肌肉放鬆、舌頭不再緊貼口腔上部,長遠會影響面部肌肉發展,令面形有所變化。林醫生解釋,舌頭有抗衡嘴唇和面部肌肉的能力,但是當用口呼吸,上顎會缺乏舌頭所施予的壓力,面形便會逐漸變得狹長,牙牀骨也會收窄,令兒童口腔內沒有足夠空間讓牙齒健康地長出,有機會導致哨牙、深咬合或牙齒不整齊等問題,甚至會影響吞嚥時舌頭的位置。

用口呼吸的兒童,面形會相對缺乏立體感,出現眼下凹陷、顴骨偏平,導致眼睛凸出。部分兒童亦由於經常張開嘴巴呼吸,會漸漸習慣把頸部向前傾和頭部向上抬起,長遠影響下顎發展,出現下巴後縮或出現雙下巴,整個面形的肌肉都會失去平衡。

相關文章:【牙周病、蛀牙】牙痛慘過大病 牙齒問題成因多 世界口腔健康日:好好保護32顆牙齒 0蛀牙

口腔無法過濾空氣細菌 增扁桃腺發炎機會

除了影響面顎發育,錯誤的呼吸姿勢亦有機會影響兒童整體健康。林醫生指出,鼻腔能過濾空氣中的細菌和把空氣變暖,才進入體內,但口腔沒有上述功能,當用口呼吸時,冷空氣就會連同細菌透過口腔直接進入體內。由於喉嚨位置有大量淋巴器官,例如扁桃腺和腺狀體,細菌入侵有機會令它們腫脹,收窄呼吸道,部分兒童或會因此而出現打鼻鼾和睡眠窒息症,令腦部缺乏足夠氧氣,影響整體發育。

鼻敏感常用口呼吸有問題?兒童呼吸姿勢不當隨時影響面顎發育
經常用口呼吸的兒童,除了影響面顎發育外,更有機會因細菌循喉嚨入侵令扁桃腺腫脹等,因此必須小心處理。

面部放鬆時嘴巴不自覺張開 及早求診

如何可以知道子女是否有呼吸不當的問題?林醫生指出,正確的鼻呼吸姿勢應是嘴巴閉合,呼吸時上下牙齒合起來,舌頭緊貼着口腔上部,提醒家長可以在子女面部放鬆時,留意他們的嘴巴會否不自覺地張開,協助判斷他們是否用口腔呼吸。若發現子女經常用口呼吸,林醫生建議家長盡快帶子女求醫,醫生會檢查兒童有否過敏、淋巴腫脹等問題,視乎情况建議合適的治療方法,以及判斷是否需要轉介兒童呼吸科或耳鼻喉科跟進。

建議7歲前換牙期 評估面顎發育情况

治療方面,醫生會視乎需要,為呼吸姿勢不當的兒童度身訂造牙箍、上顎擴闊器或肌能矯正器,幫助矯正其面顎骨發展和糾正呼吸姿勢,包括舌頭放置的位置、正確地用鼻腔呼吸等。林醫生亦建議兒童在7歲前,即開始換牙時期,向牙齒矯正科專科醫生求診及評估,有助在兒童面部塑形的黃金時期,及早發現任何面顎相關的發育問題,以盡早治療,避免日後因呼吸姿勢不當帶來的負面影響。

]]>
淋巴腫脹是傷風感冒?鼻竇炎?鼻咽癌?服用消炎藥仍逾月不退大件事? //www.afterroberto.com/%e6%b7%8b%e5%b7%b4%e8%85%ab%e8%84%b9%e6%98%af%e5%82%b7%e9%a2%a8%e6%84%9f%e5%86%92-%e9%bc%bb%e7%ab%87%e7%82%8e%e9%bc%bb%e5%92%bd%e7%99%8c/ Mon, 12 Oct 2020 09:04:1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8620 【明報專訊】頸部突然出現腫塊,是淋巴腫大?是癌症警號?

傷風感冒鼻竇炎肺結核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甚至鼻咽癌頭頸癌,都可能引起頸部淋巴腫脹

淋巴腫脹是傷風感冒?鼻竇炎?鼻咽癌?服用消炎藥仍逾月不退大件事?
揪出病因——若頸部腫塊出現超過1個月或以上,服用消炎或其他藥物後亦未消退,就需要更深入的診斷,找出病因。(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champja@iStockphoto,資料圖片)

頸部腫塊當作熱氣,惡性腫瘤延誤治療,隨時影響吞嚥、說話及上肢活動能力。

◆鄭:鄭嘉怡(betway体彩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鄧:鄧志豪(耳鼻喉科專科醫生)

 

淋巴腫脹是傷風感冒?鼻竇炎?鼻咽癌?服用消炎藥仍逾月不退大件事?

 

肺結核愛滋也會頸腫?

問:頸上突然出現腫塊,究竟是什麼原因?

鄭:頸部如突然出現腫塊,可以有很多原因。大部分個案是由感染引致,令體內組織發生炎症而腫起。最近有一個30多歲女病人頸部淋巴突然出現腫塊,最後證實只是因為皮膚受細菌感染,令淋巴組織急性發炎,服藥後數天腫塊已消失。而病毒性感染如傷風感冒,或細菌性感染如中耳炎、鼻竇炎、扁桃腺發炎,都可令淋巴結腫脹;而慢性炎症如肺結核、愛滋病,或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如乾燥綜合症,亦有可能導致淋巴腫脹。除了淋巴組織,頸部還有甲狀腺、副甲狀腺及血管可能出現腫脹,所以必須透過臨牀評估,才能推斷是良性還是惡性腫塊。

淋巴腫脹是傷風感冒?鼻竇炎?鼻咽癌?服用消炎藥仍逾月不退大件事?
成因眾多——頸部腫塊成因眾多,細菌或病毒感染、免疫系統疾病及甲狀腺疾病都有可能引起。(Rasi Bhadramani@iStockphoto)

逾月不退大件事?

問:如何判斷究竟是感染,還是癌症?

鄭:要根據臨牀診斷、病歷、家族史和風險因素等考量,例如40歲以上男士、有吸煙或飲酒習慣,直系親屬中曾有患上頸部、頭部、鼻咽癌等,再加上腫塊持續出現一個月以上,服用消炎藥後無特別效果,醫生都會較擔心。另外,如觸摸腫塊時發現觸感較硬、腫塊的邊界不清晰、有很多腫塊黏在一起,以及病人在按壓下沒有痛楚感覺,都有可能顯示腫塊並非由炎症引起,有需要交由專科醫生跟進,作更深入檢查。

兒童方面,大部分情况是急性感染如中耳炎、口腔牙齒發炎引起,一般不用太擔心;但如果小朋友的頸部腫塊突然變大,影響飲食,或腫塊出現超過一個月而又無明顯成因,都要交由專科醫生跟進,以確定是否患上淋巴癌或血癌。

 

淋巴腫脹是傷風感冒?鼻竇炎?鼻咽癌?服用消炎藥仍逾月不退大件事?
中耳炎引發——小朋友頸部出現腫塊,大部分情况是中耳炎或口腔問題引起,但若找不到明顯成因,就要轉介專科跟進。(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kdshutterman@iStockphoto)

毋須直接求診腫瘤科?

問:當懷疑是腫瘤,應轉介耳鼻喉專科還是腫瘤科?

鄧:頸部腫塊成因很多,可以是良性或惡性,並不一定由腫瘤科專科醫生跟進。即使是腫瘤,也要先確認原發位置,而檢查頸部腫瘤,需要以內窺鏡深入上呼吸道檢查,可即時抽取活組織化驗,這些都是耳鼻喉專科醫生擅長的領域,所以一般由耳鼻喉科醫生診斷,確診後才與腫瘤科醫生商討治療方案。一般來說,大部分病人只是因炎症引致淋巴結腫脹,注射抗生素後便可控制感染,毋須一開始便看腫瘤科醫生。

 

需要「拮針」驗腫瘤?

問:透過內窺鏡檢查,就可以診斷頸部腫塊成因?

鄧:當病人頸部出現腫塊,耳鼻喉專科醫生要詳細問症,還要做很多檢測。首先病人需要接受咽喉內窺鏡檢查,因為不論是炎症或腫瘤,多數跟上呼吸道有關連,醫生從鼻孔引內窺鏡伸入至喉部,觀察整個上呼吸道的黏膜有沒有異常;一旦發現有可疑的黏膜增生,便會同時抽取組織化驗,視乎位置決定需否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另外,亦要透過超聲波了解頸部腫塊的情况,有需要時採用經皮穿刺抽組織化驗是否惡性腫瘤。如確認是癌症,更要為病情作全面評估,例如使用電腦掃描(CT scan)、磁力共振(MRI),了解腫瘤在頭頸部分的影響範圍。電腦掃描適用於檢查深層組織,例如有否影響骨;磁力共振則可看清楚腫瘤與周邊軟組織如頸動脈、深層肌肉的關係。當醫生懷疑頸部腫瘤已轉移,可能需要使用正電子斷層掃描(PET CT),檢查病人有否出現頭頸以外部位轉移,包括肺、腹腔及骨轉移等。當掌握以上所有資料,才可為病人制定合適的療程。

 

原發位置不明怎麼辦?

問:一旦確診頸部腫瘤為惡性,治療方案是什麼?

鄧:如頸部腫瘤並非原發,而是因頭部腫瘤轉移,便要視乎原發部位,選擇不同治療方案。如果是鼻咽癌,電療及化療會是第一步;如腫瘤出現在口腔、舌、喉,則先以手術切除腫瘤及周邊組織,再以電療、化療作輔助治療。

有些情况是完成檢查,也無法判斷原發位置在哪裏,醫生可能會為整個上呼吸道及頸部作電療及化療,消滅這個連影像分析也無法捕捉的敵人。

有病人詢問有沒有標靶藥物,由於標靶藥物仍是研究階段,未去到獨當一面,除非病人無法承受化療後遺症,或病情復發,才會考慮使用標靶藥物,否則現時首選仍是手術、電療或化療。


知多啲:手術或影響口腔活動、腸蠕動神經

頸部有腫塊,很多人認為是「熱氣」,只要多飲水、多休息,甚至飲杯涼茶,腫塊就會消失。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鄧志豪提醒,頸部腫瘤延誤治療,隨時影響吞嚥、說話及上肢活動能力。

治療頸部惡性腫瘤,大多需要手術切除腫瘤及周邊組織,減少復發風險。鄧志豪說,由於切除範圍貼近頸部深層組織、頸部動脈及靜脈,均會引致流血;而且視乎腫瘤位置,會引發不同的後遺症。「位於頸上半部分有可能影響口腔、舌頭活動神經,令病人日後出現語言或吞嚥困難;而下半部分則有可能影響頸、膊及上臂感覺神經,活動能力及感覺都會大打折扣。」還可能影響到控制橫膈膜、腸道蠕動的神經。

電療引發炎症 頸繃緊麻痹

手術有後遺症,電療亦會對頸部肌肉造成傷害,「腫瘤切除手術後,病人須接受電療以徹底清除腫瘤細胞;電療會引發炎症,令頸部皮膚纖維化,病人會感到繃緊、麻痹或針刺,頸部活動能力受限,影響日常生活,或需配合物理治療。

正因為有不少後遺症,所以在制定療程時,醫生必須清楚讓病人知道治療風險和後遺症,讓病人考慮治療及復康的安排。

文:wongyim

編輯:林曉慧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https://video3.mingpao.com/202008/HET20200827_01.mp4,根據病歷、持續時間、位置判斷;https://video3.mingpao.com/202008/HET20200827_02.mp4,大部分感染引起 與多種疾病有關;https://video3.mingpao.com/202008/HET20200827_03.mp4,抽組織分析 多重掃描斷症;https://video3.mingpao.com/202008/HET20200827_04.mp4,化療或切除 視乎原發位置;https://video3.mingpao.com/202008/HET20200827_05.mp4,或影響深層結構 需配合物理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