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Wed, 03 Jul 2024 09:57:10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流行病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年輕患癌新症15至39歲40年增30% 港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www.afterroberto.com/%e5%b9%b4%e8%bc%95%e6%82%a3%e7%99%8c%e6%96%b0%e7%97%87%e5%a2%9e-%e6%b8%af%e4%b9%b3%e8%85%ba%e7%99%8c-%e7%94%b2%e7%8b%80%e8%85%ba%e7%99%8c-%e5%a4%a7%e8%85%b8%e7%99%8c%e5%a2%9e%e9%95%b7%e6%9c%80/ Wed, 03 Jul 2024 09:57:0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304

【明報專訊】曾捐80萬元援助癌症兒童的癌症患者楊嘉驃、抗癌YouTuber張天允,兩名90後都在早前先後離世,令人驚覺,原來癌症與年輕人的距離,沒有想像中遙遠。近年,專家留意到15至39歲的年輕癌症患者不斷增加。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旗下監察流行病的SEER資料庫數據顯示,過去40年來年輕人患癌個案增長30%。(編按:有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年輕人患癌,因在免疫系統最強的時候患癌,代表癌細胞很惡,不怕免疫系統;隨着年紀增長,抵抗力愈來愈弱,即使打贏第一場仗,之後有較大可能復發……)在花樣年華患癌,人生規劃被打亂,年輕罹癌人士面對怎樣的困難與挑戰呢?

年輕患癌新症15至39歲40年增30% 港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多重打擊–數據顯示,過去40年15至39歲的癌症患者人數增加30%,他們復發或患其他癌症的風險更高,同時要面對家庭、職場、財政等困難與挑戰。(設計圖片,模特兒與內文提及個案無關/pocketlight@istockphoto)

15至39歲年輕患癌新症增 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癌症多發生在中老年,常被以為與年輕人沾不上邊。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陳穎樂指,「雖然大部分癌症病人都較年長,年輕人佔少數,不過年輕人患癌數字有增加趨勢」。她引述SEER資料庫數字,2019年全球約有120萬年輕患癌者(15至39歲)的新症個案,佔整體個案5%,但比對過去40年,卻增加30%。

至於香港,據本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2021年錄得1590宗年輕患癌者新症,佔全港癌症新症4.1%。從2012至2021年的10年間,年輕人最常見患上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鼻咽癌、卵巢及腹膜癌,其中乳腺癌(增19.5%)、甲狀腺癌(增19.3%)和大腸癌(增23%)的個案增長率最多。

年輕患癌新症15至39歲40年增30% 港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多與基因有關 加工肉、污染、肥胖致癌病年輕化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謝耀昌表示,年紀輕輕患癌,多與基因有關;但隨着年紀增長,基因影響逐漸減少,相對地生活習慣等後天因素的影響提高。不過即使遺傳了癌症基因,亦不一定會患癌,還需視乎有沒有風險因素誘發癌症發生。他舉例,有些人一輩子吸煙可能都不會患上肺癌,但有些煙齡較短的煙民卻患癌,可能他們本來體內已有癌症基因,再被吸煙這高危因子誘發出來。

什麼因素使愈來愈多年輕人患癌呢?「除了基因,可能與西方飲食文化有關」。年輕一代喜歡吃加工食物如火腿、香腸、午餐肉等,加工肉類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1級致癌物,與煙、酒等同級,即有充分證據顯示可對人類致癌;另外,肥胖亦是致癌因素,世衛研究指肥胖可令最少13種癌症的風險提升。陳穎樂亦補充,環境污染、缺乏運動等,都可能增患癌風險。

「治療癌症是一輩子的事」

有人認為,發生在年輕身上的癌症較惡,較難根治?陳穎樂引述研究指,年輕患者存活率與年長患者分別不大,根治與否主要視乎癌症類別和期數。但謝耀昌指,「年輕人患癌,是很差的預兆」,因為在免疫系統最強的時候患癌,代表癌細胞很惡,不怕免疫系統;隨着年紀增長,抵抗力愈來愈弱,即使打贏第一場仗,之後有較大可能復發。陳穎樂亦指,除了復發,部分癌症治療或提高患上第二種癌症的風險,「所以需要長期接受檢查,監察病情」。

「年輕人與長者患癌,無論在社會上、家庭角色等都面對很不同的挑戰。」陳穎樂說,在學的患者,需要長期停學接受治療,復課時身邊社交圈子或已經不同,甚至連上學都成問題,對社交生活造成影響;已投身社會的成年人,「他們正值發展事業的階段,又或是家庭經濟支柱,患癌令所有事情暫停,面臨經濟負擔」。

謝耀昌續說,「治療癌症其實是一輩子的事,需要經常做檢查,留意癌症會否復發,對於病人或康復者而言都是很大的壓力」,所以有些患者或對拍拖、建立家庭感到猶豫。癌症治療亦會影響生育能力,減少精子或卵子,如患上婦科或腹腔癌症的病人,電療、化療可損害子宮或卵巢,在開展治療前醫生都會了解病人的生育意願,建議雪卵或保存精子等,讓他們將來有機會生育。陳穎樂表示,因此作為醫生,不只需要關注病情本身,還需要考慮年輕患癌者面對的社交問題、心理需要、生育意願等,為他們提供支援。

三大警號:長期疲累、無故減重、有腫塊 盡快求醫

年輕人身體不適時,較少聯想到癌症,或因而延誤求醫。港大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陳穎樂提醒以下幾個警號,雖未必是癌症,但建議盡早求醫,詳細檢查:

長期疲累:經常沒精打彩,即使睡眠充足仍覺得睏倦,或者沒有怎樣活動或工作,仍覺得很疲累
無故減重:沒有刻意運動或節食,體重在兩個月內下跌5%
摸到腫塊:在乳房或者甲狀腺摸到硬塊


相關閲讀:關於年輕人患癌的4個問題 九成人患白血病、淋巴癌、乳癌等9類癌症

不煙不酒飲食少油炸 有家族病史宜早檢查

「飲食對預防癌症頗為重要。」她提醒應避免食用高鹽高糖與油炸食物,不煙不酒,少吃紅肉,多吃水果蔬菜,尤其是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蘭花、椰菜花等。

她又建議,如有家人曾患乳癌、卵巢癌,或者相關癌症遺傳病史,年輕人應該去檢查自己有沒有帶有家族遺傳的基因變異,如:BRCA1、BRCA2基因,兩者與乳癌、卵巢癌、胰臟癌、前列腺癌等有關,早發現就可早預防。


相關閲讀:超加工食物是美味的健康殺手?4類加工食物你要識 營養師教你選擇4個貼士

個案:臨畢業確診牙骨癌 教師夢難圓

27歲的陳芷晴,自2019年起受牙痛困擾,一直找不到原因。止痛藥只能短暫紓緩,停藥後痛楚就變本加厲。2021年她再向牙科求診,神經線敏感度檢查發現異常;再照X光,找到牙骨左方有一處陰影,轉介至菲臘牙科醫院接受磁力共振掃描、電腦斷層掃描、口腔切片後,確診牙骨癌。

「確診當下心情很忐忑,一方面終於找到痛楚原因;另一方面卻想,我這麼年輕就患癌,之後的路怎樣走?當下有很多負面情緒。」當時芷晴正修讀教育文憑,只差3個月就修畢,成為小學體育與數學教師。她問可否待學業完成後再做手術,但醫生指腫瘤快速惡化,已侵蝕牙骨,最終唯有停學1年。

因腫瘤位置問題,手術極複雜,需要接受切除腫瘤、下顎骨等5個手術,並緊接化療和電療。她憶述過程痛苦,喝水如「被玻璃割」;又因為從右腳取走腓骨重塑下顎,術後需重新練習走路,手術時亦拔去下排多顆牙齒,發音咬字有困難,需靠每日讀報紙練習說話。

後遺症纏身 癌魔再叩門

手術1年後,她回到校園繼續學業,「那時我天真地以為,完成治療後就可繼續夢想,沒料到康復路如此漫長,還有這麼多後遺症」。她不止長期受耳鳴困擾,電療也引致頸部肌肉纖維化,每朝睡醒都會頸痛,而且出現嚴重牙骨骨枯,傷口不斷發炎流膿,難以植牙,說話比以前吃力。無法做全職,只能到癌症中心做義工,偶爾做代課教師。去年她欲嘗試新療法阻止骨枯蔓延,療程前照X光,卻發現肺部有個乒乓球般大的陰影,癌細胞擴散至肺部,「那一刻心情再次跌到谷底」。為免增加身體負荷,她暫停代課,持續做電療控制病情。


相關閲讀:是乳腺癌嗎?乳腺結節原因及兩種常用檢查方法  5點注意降風險

年輕患者互助互勉

在接受牙骨癌治療期間,芷晴加入由年輕患癌者成立的互助平台青少年癌症基金會「青春頌」,不時籌辦運動班、興趣小組、健康講座,連結和幫助同路人。

未有青春頌前,本港沒有專門支援年輕癌患者的機構,芷晴參加過其他癌症組織的活動,很多時她都是最年輕的一人,「其他參加者會好奇,問我這麼年輕患什麼癌症、做過什麼療程,這樣被問我其實有點不舒服;而且他們常聊湊孫、煲湯等話題,我又搭不上嘴」,因此她認為一個年紀和人生經歷都相近的病友組織,讓同路人「圍爐取暖」非常重要。今次癌症復發,她的情緒一度跌落谷底,幸得同路人分享和傾訴,才慢慢撐過來。

年輕患癌新症15至39歲40年增30% 港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連結同路人–陳芷晴(圖中央黑色運動服女士)加入「青春頌」, 為年輕癌症患者籌辦運動班、 興趣小組、健康講座。(受訪者提供)

青少年癌症基金會

網址:www.ychk.org

查詢:9574 5529(WhatsApp)

「家支援」社區紓緩治療App

下載:shorturl.at/cmzEX

文:張淑媚

編輯:黃振宇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新冠教訓 港大4學者倡及早為大流行做準備預防爆發 //www.afterroberto.com/%e6%96%b0%e5%86%a0%e6%95%99%e8%a8%93-%e6%b8%af%e5%a4%a74%e5%ad%b8%e8%80%85%e5%80%a1%e5%8f%8a%e6%97%a9%e7%82%ba%e5%a4%a7%e6%b5%81%e8%a1%8c%e5%81%9a%e6%ba%96%e5%82%99%e9%a0%90%e9%98%b2%e7%88%86%e7%99%bc/ Thu, 07 Dec 2023 06:55:5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569

【明報專訊】4名港大學者包括前政府抗疫專家顧問袁國勇和孔繁毅今日在本報撰文,針對外防輸入、鞏固公私營醫療系統、安老院、樓宇等範疇提出建議,包括於非疫情時嚴格篩查發熱或生病入境旅客,用鼻咽拭子篩檢發燒旅客;研究逐漸淘汰舊式安老院和重新定下硬件標準;研究新建高層住宅訂立防疫標準。他們指出,防疫全盤戰略應適用於應對不同潛在病源,措施不管任何病源均能抵禦,以「平時如戰時,戰時如平時」態度,在軟件、硬件甚至心態建立足夠抗疫韌性,即使疫症重臨仍生活如常。

新冠教訓 港大4學者倡及早為大流行做準備預防爆發

新冠後大流行隨時再臨 港大4學者:公院提升防疫硬件 私院須分擔壓力

新冠疫情受控,惟大流行隨時再臨。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名譽副教授龍振邦、名譽助理教授趙晞揚,以及港大內科學系講座教授孔繁毅撰文回顧新冠教訓並提出建議。文章指出,現在應開始外防輸入,於非疫情時嚴格篩查發熱或生病的入境旅客,在邊境口岸準備好檢測設施,用鼻咽拭子篩檢發燒旅客,以多重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常見呼吸道病原體,成為常規,特別是來自非洲和中東等爆疫熱點者。常規制度可隨時擴至來自疑似爆疫地的入境者。

新冠教訓 港大4學者倡及早為大流行做準備預防爆發
袁國勇

文章稱要提升基礎設施、公共衛生標準,公院及實驗室檢測應急能力,醫管局及衛生署應具備快速擴大各種核酸檢測的設備、人手及技術,短時間啓動大流行模式,才能盡檢無症狀和輕症病例,隔離和檢疫接觸者,及早控疫。

新冠教訓 港大4學者倡及早為大流行做準備預防爆發
去年第五波新冠疫情衝擊公營醫療系統,公院急症室外曾放置病牀讓病人等候入院。袁國勇等4名港大學者撰文提到私營醫療機構須與公院看齊,在大流行時分擔公院壓力,部分私院病牀可轉為負壓隔離病牀。(資料圖片)

適當投資整合院舍 須重訂標準

安老院是去年第五波疫情重災區。文章提到安老院水準良莠不齊,一般環境擠迫,通風欠佳,防疫設施不足,不利感染控制;本港人口老化日趨嚴重,千瘡百孔的系統若只小修小補,當疫症再臨,慘劇必重現,建議適當投資及重新整合護老服務,以防第五波慘况再現。

他們建議政府研究逐漸淘汰舊式安老院,重新訂立硬件標準,研究興建大型一站式安老城,讓安老服務提供者營運,並具備駐場醫護及醫療設施,減少院友因小病到公院,為公院減壓。硬件標準須從感染控制角度出發,包括個人空間充足,例如只提供單人或雙人房,有足夠鮮風供應及獨立抽風系統。

公院在第五波疫情近乎崩潰,文章建議私院、私營診所及門診防疫設備須與公院看齊,於大流行分擔公院壓力,私營醫療機構既有盈利可用於改善院內、診所及門診感染控制硬件,例如提升鮮風供應及病房換氣率,增加負壓隔離病房。公院病房應盡量區隔,增加鮮風供應、通風換氣率和牀位距離。

新冠教訓 港大4學者倡及早為大流行做準備預防爆發

相關閲讀:肺炎支原體潛伏期長需長時間接觸 袁國勇:成人有抵抗力 鍾南山:內地1%屬多發感染


新建住宅須符抗疫準則 舊樓改設計減垂直傳播

文章亦建議研究新建高層住宅訂立防疫標準,另改善舊大樓如排污水管和天井設計,減少垂直傳播。

應變措施適用抵禦任何病源  大疫再臨生活可如常

文章強調措施不止針對某細菌或病毒,不管任何病源均能扺禦,毋須為每種病草擬應變計劃,以「平時如戰時,戰時如平時」態度,不論軟件、硬件甚至心態,都要建立足夠抗疫韌性,即使大疫再臨,終極目標是有藥物及疫苗供應前,毋須長期停工停課,讓生活如常。

全文詳見:

龍振邦、趙晞揚、孔繁毅、袁國勇:復常備疫如戰時 瘟君再臨如平時

https://link.mingpao.com/81190.htm

]]>
【猴痘】再增感染個案 7月至今27宗  25歲男潛伏期內在港有高風險接觸 //www.afterroberto.com/%e7%8c%b4%e7%97%98%e3%80%91%e5%86%8d%e5%a2%9e%e6%84%9f%e6%9f%93%e5%80%8b%e6%a1%88-25%e6%ad%b2%e7%94%b7%e6%bd%9b%e4%bc%8f%e6%9c%9f%e5%85%a7%e5%9c%a8%e6%b8%af%e6%9c%89%e9%ab%98%e9%a2%a8%e9%9a%aa/ Tue, 22 Aug 2023 04:42:0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3258

本港自去年9月共錄得35宗猴痘個案,當中27宗自今年7月起錄得。衛生防護中心(21日)公布,新增的猴痘患者為一名過往健康良好、不曾接種猴痘疫苗的25歲本地男子,初步調查顯示,他於潛伏期內曾到訪廣州,而據病人提供資料,他於潛伏期內只曾在港有高風險接觸,初步列為本地感染個案。

【猴痘】再增感染個案 7月至今27宗  25歲男潛伏期內在港有高風險接觸
顯微鏡下的猴痘病毒。(路透社資料圖片)
 

相關閲讀:【猴痘】全球逾1000宗病例 美國CDC:猴痘經直接接觸具傳染性的瘡、痂或體液傳播


7月至今錄27宗猴痘個案 25歲男現皮疹、發燒、肌肉痛

本港再錄得一宗猴痘感染個案。衛生防護中心表示,該名男患者於本月12日開始出現皮疹、發燒及肌肉痛,上周五(18日)到屯門醫院求醫及入院,現時情况穩定。防護中心表示,暫未發現個案與本港早前其他個案有流行病學關連,中心正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包括接觸者追蹤和調查感染源頭,並會將個案通報世界衛生組織及內地有關當局。


相關閲讀:血管炎種類多、徵狀多變難察覺 注意四警號:皮疹、發燒、關節痛、疲倦 宜及早求醫


本港錄35宗感染個案

本港自去年9月共錄得35宗猴痘個案,當中27宗自今年7月起錄得。

]]>
水痘個案升四成 衛署籲家長學校留心 //www.afterroberto.com/%e6%b0%b4%e7%97%98%e5%80%8b%e6%a1%88%e5%8d%87%e5%9b%9b%e6%88%90-%e8%a1%9b%e7%bd%b2%e7%b1%b2%e5%ae%b6%e9%95%b7%e5%ad%b8%e6%a0%a1%e7%95%99%e5%bf%83/ Fri, 01 Sep 2017 11:02:2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9407 【明報專訊】臨近開學,衛生防護中心昨發信予全港幼稚園及中小學,提醒防校園爆發水痘、呼吸道疾病或手足口病。中心發言人指出,過往監測數據及疾病的流行情况顯示,這些兒童傳染病有可能在下周五開學後出現零星爆發,當中水痘傳染性高,兒童最受影響,需保持個人、食物及環境衛生。

發言人指水痘是本港最常見的須呈報傳染病,有兩個季節性高峰期,水痘個案一般在10月開始增加,至12月及翌年1月升至高峰;每年6至7月也會出現較小型的高峰期。截至上周三(16日),今年錄得341宗幼稚園、幼兒中心或小學爆發水痘個案,涉逾2000名學童。另外,衛生防護中心自1月起至前日,錄得6636宗水痘個案,比去年同期多四成。

料10至12月手足口病小型高峰

至於手足口病的活躍程度上月升至高峰後,本月中旬已回落至基線水平。不過,衛生防護中心認為,開學後學校和院舍幼童會有密切接觸,令疾病較易傳播,可能出現零星爆發。該中心預期10月至12月會出現較小型的高峰。同時,今年至昨日錄得3宗嚴重兒童腸病毒感染,與去年同期相同。

衛生防護中心發言人另指出,猩紅熱、流感及呼吸道疾病的活躍程度或在開學後上升,提醒家長及學校留心。如師生出現發燒、呼吸道病徵、腹瀉、嘔吐或皮疹等,學校應勸喻學生切勿回校並立即求醫。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09/03-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