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20 May 2024 09:57:10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治療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世界柏金遜病日 早診斷 早治療 //www.afterroberto.com/%e4%b8%96%e7%95%8c%e6%9f%8f%e9%87%91%e9%81%9c%e7%97%85%e6%97%a5-%e6%97%a9%e8%a8%ba%e6%96%b7-%e6%97%a9%e6%b2%bb%e7%99%82/ Thu, 11 Apr 2024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557

4月11日是「世界柏金遜病日」,藉此呼籲各界多關注身邊的患者,並留意家人,及早作出診斷和治療。

「柏金遜症」的運動徵狀,包括手腳震顫、肌肉疆硬、動作緩慢和神情呆滯,筆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柏金遜症」是一種「腦退化症」,多數發生在六十歲或以上的長者,患者的腦部發生病變,腦幹的黑質體和大腦的基底核欠缺一種名為「多巴胺」的神經傳遞物質。在香港,每一百名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便有一位患有「柏金遜病」。

「柏金遜症」與「柏金遜病」

「柏金遜症」跟「柏金遜病」究竟有何不同?馬漢明醫生解釋百分之八十的「柏金遜症」成因不明,被稱之為原發性「柏金遜病」,是「柏金遜症」中最常見的的一種;其餘百分之二十的「柏金遜症」個案則由藥物(例如抗精神病藥、止暈藥和止嘔藥)引起、血管閉塞導致,或是較罕見的「非典型柏金遜症」。

「柏金遜症」的徵狀

「柏金遜症」有運動和非運動的徵狀。運動的徵狀是指患者身體運動不協調,導致佝僂、步履蹣跚和經常跌倒。非運動的徵狀則包括膀胱過度活躍、排尿困難、便秘、嗅覺或味覺減弱、血壓不穩、吞嚥困難、認知障礙、情緒起伏、幻覺和妄想。

運動不協調是「柏金遜症」的早期徵狀。「柏金遜病」患者身體的其中一邊會出現手腳震顫、肌肉疆硬或動作緩慢,經過數年時間,徵狀會擴展至身體的兩邊。反之,由藥物或血管閉塞引致的「柏金遜症」,其運動徵狀會對稱地出現於患者的左右兩邊。而非運動的徵狀則多見於「非典型柏金遜症」的早期患者和其他「柏金遜症」的後期患者。

「柏金遜症」與「認知障礙症」

「認知障礙症」是「腦退化症」之一,常見於「柏金遜症」的患者。隨著病情的發展,部份原發性「柏金遜病」的患者可能出現「認知障礙症」的徵狀,例如記憶力衰退、行為重覆、情緒起伏等。馬漢明醫生稱,「非典型柏金遜症」的早期患者,也會受到「認知障礙症」的困擾,例如「路易氏體認知障礙症」的患者呈現「柏金遜症」的運動徵狀、視幻覺(包括人、動物或天然災難)和快速動眼睡眠行為失調症 (用說話或行動演出夢境)。

治療藥物與手術

「柏金遜症」的治療以藥物為主,它們有三大種類:左旋多巴胺、多巴胺受體激活劑和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馬漢明醫生指出這些藥物能提升腦部「多巴胺」的水平,減少運動的徵狀。除此之外,抗膽鹼能類的藥物和金剛胺可以控制輕微的震顫。同時,藥物也可以舒緩非運動的徵狀:瀉藥緩和便秘血清素藥物改善情緒、膽鹼分解抑制劑減慢認知衰退和抗精神藥減少幻覺或妄想。對於同時患有運動和非運動徵狀的病者,藥物的處方十分重要,因為它們之間或跟疾病本身可能產生相互作用,影響病情,常見的例子如下:抗膽鹼能類的藥物加劇便秘、排尿困難和認知障礙;多巴胺受體激活劑引起幻覺或妄想;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跟血清素藥物的同時使用導致血清素綜合症,徵狀包括高燒、亢奮、震顫、肌肉僵硬、腹瀉或癲癎。

當藥物不能夠控制原發性「柏金遜病」的運動徵狀,患者可以考慮「腦深層刺激術」。手術會把電極植入大腦深部兩側,並與埋在胸前的調節器連接,以高頻率的脈衝微電流來處理腦部不正常的訊息,從而控制異常的運動徵狀。可是,這項手術並不適合其他「柏金遜症」的患者。

馬漢明醫生認為雖然目前沒有任何療法可以根治「柏金遜症」,但是患者在家人的支持下,再配合適當的治療與復康運動,亦可以繼續他們精彩的人生。

世界柏金遜病日 早診斷 早治療
]]>
治療肛門癌:盡量保存肛門功能 毋須手術後造口排便 //www.afterroberto.com/%e6%b2%bb%e7%99%82%e8%82%9b%e9%96%80%e7%99%8c-%e7%9b%a1%e9%87%8f%e4%bf%9d%e5%ad%98%e8%82%9b%e9%96%80%e5%8a%9f%e8%83%bd-%e6%af%8b%e9%a0%88%e6%89%8b%e8%a1%93%e5%be%8c%e9%80%a0%e5%8f%a3%e6%8e%92%e4%be%bf/ Mon, 25 Mar 2024 08:45:4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620

【明報專訊】肛門癌在癌症分類當中,屬於大腸癌其中一部分,每年個案約佔大腸癌1%。其特別之處在於,大腸癌和其他大部分癌症的治療方向,是希望盡量在較早階段發現,並以手術治療,期望能夠根治;然而肛門癌的治療方向卻有點不一樣。肛門是指直腸最末端近出口約1至2厘米,範圍不大但功能非常重要。若因為長了腫瘤而必須切除肛門,可能需要開一個臨時造口,讓大便排出再做手術。手術後病人沒有了肛門,此後亦需要以造口排便,可說是一個權衡利害之下的選擇。

肛門癌治療方向 保存肛門功能 毋須術後以造口排便

造口當然會帶來生活上的不方便,所以肛門癌的治療方向是希望盡量保存肛門功能。一般來說,如果腫瘤不是太大,並沒有完全塞肛門出口,病人本身仍可以正常排便的話,腫瘤科醫生建議主要是放射治療與化療同步進行,希望可藉此將腫瘤徹底清除,病人毋須切除肛門下仍能根治。

放射治療是用高能量X光直接照射肛門及周邊的淋巴組織,甚至腹股溝(大髀罅)的淋巴組織也可能需要照射,相對來說放射治療範圍比較大,一般做5至6星期,其間病人的皮膚會逐漸變成紅深色甚至脫皮,出現類似嚴重曬傷的徵狀。當開始脫皮之後,病人可能會比較疼痛,有如被陽光灼傷後脫皮的情况。而另一個問題是肛門一方面像灼傷般疼痛,一方面仍需要維持排便的功能,同時也擔心出現感染,女士小便時也可能會刺激灼傷的皮膚而產生疼痛,甚至連坐下時也會疼痛。臨牀所見治療期間的病人,或多或少需要忍受一些痛苦。


相關閲讀:針對大腸癌期數調整治療計劃 及早篩查預防勝治療(附:注意大腸癌先兆5大徵狀)


排便後水洗代替紙巾清潔

因此,我們會教放射治療肛門癌的病人及早學習護理皮膚,例如每次大便後不要用紙巾清潔,因紙巾摩擦肛門,容易傷害表面皮膚加劇脫皮。病人若在家中排便,建議每次去完之後以清水冲洗肛門,然後以乾毛巾輕力印乾,保持肛門乾爽又不會受摩擦,希望在5至6星期的放射治療期間都保持盡量少疼痛、少創傷。一般在完成放射治療後3至4星期,皮膚便會重新長出,痛楚也會減輕。


相關閲讀:先電療再切除 根治直腸癌 或可保肛門 毋須永久造口


文:李兆康(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健康點滴)

治療肛門癌:盡量保存肛門功能 毋須手術後造口排便
肛門癌在癌症分類當中,屬於大腸癌其中一部分。(資料圖片)
]]>
【漸凍人症】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平均55歲發病 初期病徵:口手腳無力 難診斷惡化速度快 //www.afterroberto.com/%e6%bc%b8%e5%87%8d%e4%ba%ba%e7%97%87-%e8%82%8c%e8%90%8e%e7%b8%ae%e6%80%a7%e8%84%8a%e9%ab%93%e5%81%b4%e7%b4%a2%e7%a1%ac%e5%8c%96%e7%97%87%e5%b9%b3%e5%9d%8755%e6%ad%b2%e7%99%bc%e7%97%85/ Mon, 14 Aug 2023 08:34:4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2085

【明報專訊】本港現約有200名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俗稱「漸凍人症」)患者,為掌握患者情况及需要 ,香港肌健協會成立全港首個「漸凍人症患者資料庫」,資料顯示,患者平均在55歲發病,初期病徵包括口、手及腳無力,但因病徵難辨認,平均需向4名醫生求醫、5次詳細檢查,例如肌電圖、神經活檢、抽骨髓等,約一年才確診,有近12%更需時逾兩年確診。由於病情惡化速度快,約半數患者確診後僅餘9個月存活期(見圖)。協會促請政府盡快設立神經肌肉疾病專科診所,及時轉介患者和提供復康服務等配套。

【漸凍人症】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平均55歲發病 初期病徵:口手腳無力 難診斷惡化速度快

漸凍人症初期病徵難辨 口手腳無力 平均55歲發病

資料庫透過患者自行網上填寫或電話調查,於去年6月至今收集全港23%漸凍人症患者的數據。結果顯示,患者平均在55歲發病,初期病徵包括口、手及腳無力,但因病徵難辨認,平均需向4名醫生求醫、5次詳細檢查,例如肌電圖、神經活檢、抽骨髓等,約一年才確診,有近12%更需時逾兩年確診。由於病情惡化速度快,約半數患者確診後僅餘9個月存活期(見圖)。

不慎跌倒留醫始確診 發病至確診歷時1年

現年54歲的胡先生2011年發病,當時42歲的他任職建築工人。他憶述,起初腳突感無力,曾向脊醫及骨科求診,骨科醫生發現神經反應異常後,將他轉介公立醫院腦科,花8至9個月進行一系列包括肌電圖、驗血及磁力共振等檢查。其間胡如常工作,惟有一天下班回家時不慎跌倒,面骨爆裂,需留院一周,醫生才首次告知他有可能患上漸凍人症。他由發病至確診,歷時約一年。

九成沒家族病史  存活時間由數月至10年不等

香港肌健協會會長呂文林稱,有65%患者被診斷為嚴重殘疾,日常活動能力僅及晚期癌症患者的三分之一。患者確診後需花9萬元買醫療或復康器材、改裝家居,其後每月平均需1.3萬元用於醫療及照顧,例如物理治療及租用維生儀器等。

【漸凍人症】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平均55歲發病 初期病徵:口手腳無力 難診斷惡化速度快
香港肌健會會長呂文林(左一)慨嘆,很多漸凍人症患者不止渴望生存,更希望有尊嚴地生活。漸凍人患者鄭先生(右二)及胡先生(右一)亦化身義工,以自身經歷鼓勵同路人。(馮凱鍵攝)

該會顧問醫生郭子堅(復康科專科)指出,漸凍人症成因尚未確定,大部分患者50歲或以上發病,九成沒家族病史,最新理論認為是一種名為「谷胺酸」的胺基酸分泌過多,過分刺激肌肉運動神經細胞所致,存活時間由數月至10年不等,平均為3年。由於負責肌肉運動的大腦、腦幹細胞及脊髓前角細胞同時局部壞死,患者肌肉會不斷退化、萎縮、無力、不規律顫動和抽搐,致四肢無力、行動不良、影響吞嚥及說話能力,最後呼吸衰竭。

郭補充,隨着醫療科技進步,現有不同輔助、非入侵性治療或手術,可助患者紓緩病徵,維持正常社交生活,如碳纖維腳托及咳痰機,對患者有很大幫助。部分患者發病10年仍與病共存,他勉勵患者積極面對,在出現初期病徵時及早求醫。


相關閲讀:長者跌倒可大可小 求醫查找背後原因、防惡化


內科跟進多記錄退化程度 專家:病因未明 治療可緩病徵

呂文林亦指出,目前在公營體系,患者通常被安排由內科跟進,大多只記錄退化程度,患者只能無奈看着病情惡化,承受旁人無法理解的痛楚。他促請政府盡快設神經肌肉疾病專科診所,並為患者提供復康服務、輔助設備及照顧配套,強調及早診治與復康治療有效紓緩患者病徵和維持生活水平,冀各界伸出援手,支持復康服務及購買輔助設備。

患者:四肢漸萎說話難 仍任義工鼓勵同路人

無法動彈的四肢,無法自主呼吸吞嚥,意識卻自始至終保持清醒,所有感知亦如常人般清晰敏銳。對於普羅大衆來說痛苦無比的體驗,正正是漸凍人症患者每日的生活。然而,儘管生活如此艱難,仍有漸凍人症患者選擇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更化身義工幫助同路人。

漸凍人症患者鄭先生前年55歲時發病,初時症狀只是口齒不清及頸痛,初向中醫求診獲判斷為頸部傾側,但一直忙於工作無暇進一步求醫,及至2021年尾感到左手及左腳無力,以為中風才入院,當時醫生已懷疑他患上漸凍人症。去年初,鄭辭去工作休息,但病情不斷惡化,由可自行處理家務、照顧子女,到頻繁跌倒,始獲確診患漸凍人症。

縱使病情不斷惡化,活動、說話、吞嚥及呼吸能力受限,但鄭仍積極面對病情,甚至擔任義工探訪病友,並透過醫療科技,使用電話語音系統與人溝通,鼓勵同路人及照顧者不要放棄,勇敢面對疾病。

鄭太除照顧丈夫,還需照顧3名在學子女的日常生活,並負擔開支。她支付不起質素較好的電動輪椅,丈夫所用呼吸機亦未獲資助,只能每月自費3000元租用,期望各界熱心捐助,「除可資助我們租用呼吸機,亦可幫助我們購買專業人員的上門家居照顧服務等,大大減輕生活及心理壓力」。

探百病友拍電影 患者冀增社會關注

54歲的胡先生11年前證實患漸凍人症,當時醫生形容他患絕症,只剩5年壽命。所幸的是,其病情惡化相對緩慢,現除腳退化、說話及吞嚥能力受影響,未出現其他嚴重癥狀,可自行進食及洗澡。胡稱,自跌倒入院後再無工作,與八旬母相依為命,靠積蓄及傷殘津貼為生,去年開始領綜援。不過,由於他尚有一定自理能力,故不符合可申請上門家居照顧服務的條件。

【漸凍人症】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平均55歲發病 初期病徵:口手腳無力 難診斷惡化速度快
胡先生11年前確診漸凍人症,病情惡化速度較預期慢,仍保持一定自理能力,但因此不符合申請上門家居照顧服務的條件。(馮凱鍵攝)

性格積極好動的胡先生未受病情影響,反而成為生命鬥士,不斷鼓勵同路人,至今已探訪逾100名病友。他亦有參與一套以漸凍人為主題的電影,飾演一名坐輪椅的角色,冀透過不同渠道令更多人認識及關注漸凍人症。


相關閲讀:吞嚥困難|經常「濁親」、「落錯格」?了解吞嚥動作4階段 及早處理免致吸入性肺炎


]]>
膀胱過度活躍症治療:行為和口服藥物相輔相成 患者尿頻、排尿量少 嚴重可致尿失禁 (醫學滿東華) //www.afterroberto.com/%e8%86%80%e8%83%b1%e9%81%8e%e5%ba%a6%e6%b4%bb%e8%ba%8d%e7%97%87%e6%b2%bb%e7%99%82%ef%bc%9a%e8%a1%8c%e7%82%ba%e5%92%8c%e5%8f%a3%e6%9c%8d%e8%97%a5%e7%89%a9%e7%9b%b8%e8%bc%94%e7%9b%b8%e6%88%90/ Tue, 01 Aug 2023 07:08:0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980

【明報專訊】膀胱過度活躍症是專屬女性及長者的困擾嗎?事實上,任何年齡、不論男女,均有可能患上。正常膀胱可儲存約300至500毫升尿液,當達到一定容量後,我們便開始感到尿意。而膀胱過度活躍症患者,即使儲存小量尿液(50至100毫升),膀胱已非常敏感及異常收縮,引致突發性尿急。患者會有尿頻(日間排尿8次或以上)及夜尿(晚間起牀排尿1次或以上)的情况出現,但排尿時通常尿量很低,嚴重者更會因無法控制小便而導致尿失禁。

膀胱過度活躍症有尿頻、夜尿、排尿量少 行為和口服藥物治療增療效

膀胱過度活躍症治療:行為和口服藥物相輔相成 患者尿頻、排尿量少 嚴重可致尿失禁 (醫學滿東華)
膀胱過度活躍症患者,日間排尿8次或以上,晚間起牀排尿1次或以上。(Giorez@iStockphoto)

膀胱過度活躍症對患者心理和生活質素可造成重大影響,不容忽視。

針對膀胱過度活躍症,患者首先透過行為治療,改變生活及飲食習慣以減緩症狀,包括減重、膀胱訓練和骨盆底肌肉運動,避免飲用刺激膀胱的飲料,如濃茶、汽水、咖啡及酒精等;另外,應調節每天液體攝取量和時間,一般建議平均減少25%,飲用約1.5公升飲料,並隨活動量或流汗多寡調整,不要一次過或睡前喝太多水。但切勿刻意大幅減少攝取水分,飲水太少會令尿液濃度提升,反而容易刺激膀胱。


相關閲讀:【前列腺】尿頻、小便慢、尿滲前列腺肥大觸發下尿道3大病徵 藥物、手術紓緩男人之苦


行為治療:減重、膀胱和骨盆底肌肉訓練 藥物治療:主要有兩種

行為治療後未有好轉的患者可再配合口服藥物,藥物主要分為兩種:抗膽鹼類藥物(anticholinergic drugs)和β3-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β3-adrenoceptor agonists),可按需要單獨或合併使用。

抗膽鹼類藥物能抑制副交感神經系統,減低膀胱逼尿肌的不自主收縮,從而改善膀胱儲尿功能,減少突發性尿急、排尿及尿失禁次數。但此類藥物可引致口乾、便秘、眼乾、視力模糊等副作用,尤其常見於第一代藥物奧昔布寧(oxybutynin)。患者可嘗試咀嚼無糖香口膠來增加唾液分泌,以及攝取充足膳食纖維與水分以助排便。另外,亦可考慮轉用新一代抗膽鹼類藥物索利那新(solifenacin)或托特羅定(tolterodine),因較針對於膀胱發揮藥效,出現以上副作用的機率相對較低,患者較易接受並持續服藥。


相關閲讀:排尿有問題?尿液顏色異常、氣味濃烈要留神(附5種尿液顏色可能涉及的原因)


服藥4至8星期後可望改善

新型藥物β3-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如米拉貝隆(mirabegron)能直接放鬆膀胱肌肉,增加膀胱容量,與傳統抗膽鹼類藥物有相近功效,副作用卻較小,惟須注意此藥物可能會令血壓上升,高血壓病人建議定期檢查血壓。除了不耐受抗膽鹼類藥物的患者外,患有青光眼、胃排空延緩或曾有尿液滯留的患者,也會優先考慮使用β3-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

行為治療及口服藥物,往往相輔相成,以提高療效。患者可填寫小便日記,以便醫生評估藥物效用及治療進度,大部分患者只要保持耐性,服用口服藥物4至8星期後症狀便能得到明顯改善。患者要明白藥物不能作根治之用,按照指示長期服藥十分重要,一旦停藥,症狀將會重現。如你對以上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醫生或藥劑師查詢。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邱文珊(東華三院醫療中心(北角)註冊藥劑師)

]]>
抗癌路上 了解紓緩治療的4個問題 //www.afterroberto.com/%e6%8a%97%e7%99%8c%e8%b7%af%e4%b8%8a-%e4%ba%86%e8%a7%a3%e7%b4%93%e7%b7%a9%e6%b2%bb%e7%99%82%e7%9a%844%e5%80%8b%e5%95%8f%e9%a1%8c/ Thu, 29 Jun 2023 09:17:3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681

【明報專訊】面對晚期癌症,雖然現今醫學進步,有很多新的藥物和治療方案,比起以往更有效和更少副作用,但仍然無法完全根治。病人可以選擇抗癌治療、紓緩治療,甚至兩者並行。無論選擇哪一種治療方案,最重要是好好善用有限的時間,珍惜與家人相聚的機會。(編者按:老年人是否適合做抗癌治療?若不接受化療,是等於「等時間」?紓緩治療是否等於放棄抗癌治療呢?盡早把紓緩治療融入癌症治療,有何作用?了解紓緩治療的4個問題。)

抗癌過程 化療可以跟紓緩治療並行?

曾先生今年75歲,不幸確診肺癌,並轉移至肝臟、骨骼和淋巴組織,腫瘤已侵蝕了脊骨,令他背部疼痛。因為腫瘤組織並沒有發現任何基因突變,醫生建議用化療作一線治療以控制病情。上星期,他和兒子來到診所,問了一些有關化療和紓緩治療的問題,相信也是許多病友的疑問。

延長患者穩定期

1.病人年紀很大,是否適合化療?

老年人是否適合做抗癌治療,並不是取決於年紀大小,更加重要是病人身體狀態、過往健康紀錄、現時器官功能(如血色素、肝腎功能等)、自我照顧能力,還有家人支持和病人意願。

抗癌路上 了解紓緩治療的4個問題
照顧身心需要——晚期癌症,紓緩治療可以跟其他抗癌治療一起做,控制病情同時照顧身、心、社、靈的需要。(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PonyWang@iStockphoto)

相關閲讀:【十大常見癌症】早期肺癌病徵或難察覺 非吸煙患者多患肺腺癌 不同期數多元治療手法


2.若不接受化療是否等於「等時間」?

病人若因個人意願或身體狀態不接受化療,並不代表是「等時間」,也不等於消極心態。相反,是正面的態度明白生命有限,更加珍惜並好好計劃時間和體力,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這些事情可以是不同的範疇,小事例如看一本書或一部電影、跟好友聚餐、去個短旅行,或家務事如遺產分配、照顧安排等。

晚期癌病進展不能預測,病人通常在診斷後會穩定一段時間,然後出現惡化,身體開始消瘦和虛弱,以至死亡。這段穩定期每個病人都不同,有的較長也有的較短,病情或會反覆或有新症狀出現,我們希望能延長這穩定期,並減低併發症的出現。

3.紓緩治療是否在化療後才能使用?

不是,紓緩治療並不是放棄治療,它是可以跟其他治療同步做的。

紓緩治療旨在為晚期患者和其家屬提供身、心、社、靈各方面的整體照顧及支援服務。透過早期識別、正確評估、治療疼痛和其他身體、心理或精神問題來預防和減輕痛苦,並幫助患者在生命最後階段活得安詳和豐盛,平靜地走完人生旅途,同時亦為家屬提供情緒支援和輔導。紓緩治療肯定生命的寶貴,同時將死亡視為人生必經階段,既不加速也不推遲死亡。紓緩治療團隊包括醫生、護士、社工、臨牀心理學家、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院牧等。

抗癌路上 了解紓緩治療的4個問題
紓緩治療並非放棄治療,它可以跟其他治療同步進行。(設計圖片,kazoka30@iStockphoto)

紓緩治療融入癌症治療   減不必要入侵治療

昔日患者多在抗癌治療用盡後才開始接受紓緩治療,導致以下問題:

•醫生在做積極抗癌治療時缺乏對患者症狀和痛苦的了解

•患者被轉介到紓緩治療時感到突然,並覺得被醫護人員放棄

•患者和家人沒有足夠時間作心理準備

如今醫學上建議應盡早把紓緩治療融入癌症治療中,其好處包括:

•使患者和家人對護理和治療更滿意

•維持並改善患者生活質素

•在病情惡化時減少患者抑鬱和焦慮

•減少患者臨近生命盡頭時不必要的入侵治療


相關閲讀:【血癌病徵】認識血癌三大類: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 影響造血、免疫能力


4.病人到了最後階段,會否非常不舒服?會否很痛呢?

不用擔心,治療團隊會一直跟進病人的狀况,也會適當地使用紓緩的藥物。例如針對痛楚,有不同的止痛藥幫助病人止痛,除了撲熱息痛等較普通的止痛藥之外,還可用更高級別的弱鴉片類止痛藥(例如tramadol、codeine);或強鴉片類止痛藥(例如morphine、 oxycodone、fentanyl等)。

另外,醫生也會根據病人需要使用介入治療,如局部神經線麻醉、放射治療止痛;又例如氣喘,也有不同的方法紓緩,除了藥物外,可考慮非藥物治療。舉例,簡單如使用手提電風扇,將風扇固定在距離臉部約20厘米位置,讓涼風吹向臉部顴骨位置,患者會感到症狀減輕。

大部分病人都會安詳地走人生最後一段。我們理解病人面對疾病和死亡會恐懼,會陪伴病人和家人一起面對。

文:陳穎樂(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世界肝炎日】嚴防丙肝 早期肝硬化多無明顯病徵 及早處理免致肝衰竭、肝癌(客座隨筆) //www.afterroberto.com/%e4%b8%96%e7%95%8c%e8%82%9d%e7%82%8e%e6%97%a5-%e5%8f%8a%e6%97%a9%e8%99%95%e7%90%86-%e5%9a%b4%e9%98%b2%e4%b8%99%e8%82%9d-%e6%97%a9%e6%9c%9f%e8%82%9d%e7%a1%ac%e5%8c%96/ Wed, 27 Jul 2022 04:12:4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897 每年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大家對肝炎、肝硬化、肝衰竭、肝癌又有多少認識呢? 肝硬化是很棘手的疾病,一旦發生,若不及早處理,可引致肝衰竭,甚至肝癌。根據臨牀數據,每年約1%至3%肝硬化患者會發展成肝癌。丙型肝炎(簡稱「丙肝」)病毒可引起慢性肝炎,繼而造成肝纖維化和肝硬化。因此,避免或減低病毒對肝臟損害是非常重要。一旦確診肝硬化,必須定期監察,必要時盡快接受藥物治療,避免病情惡化。


慢性丙肝不及早處理 增肝硬化風險 早期多無明顯病徵

肝硬化早期,大多沒有明顯病徵,肝功能檢測也可以接近或完全正常,因此大部分患者都不知道自己患病,這階段稱為「代償期」肝硬化。直至出現腹水、食道出血和黃疸等症狀,肝硬化已經相當嚴重,肝臟喪失大部分功能,此階段稱為「失代償期」肝硬化,治療變得較為困難,存活率也大幅降低。「代償期」肝硬化存活期中位數為12年以上,而「失代償期」肝硬化只有2年。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慢性丙肝患者若不及早治療,20年內出現肝硬化風險為15%至30%。現時有非常有效針對丙肝的藥物,只要依從醫生指示,盡早服藥,慢性丙肝絕對可根治。

【世界肝炎日】嚴防丙肝 早期肝硬化多無明顯病徵 及早處理免致肝衰竭、肝癌(客座隨筆)
及早治療——世衛數據顯示,慢性丙肝患者若不及早治療,20年內出現肝硬化風險為15%至30%。(Natali_Mis@iStockphoto)

全口服藥 療程短成效高

丙肝病毒經由血液傳播,高危途徑包括共用針筒注射毒品、不安全性行為,過往亦有由紋身、穿耳、輸血和洗腎而感染,但近年已少見。治療丙肝需要及早確診和用藥。傳統藥物面世近20年,採用干擾素和利巴韋林來抑制病毒,療程約1年,成效約有五至六成;近年出現全口服抗病毒藥,能清除體內病毒,治療目標是完成療程12星期後體內檢測不到丙肝病毒。

全口服抗病毒藥療程約8至12星期,95%至99%患者可根治,副作用較傳統藥物低。醫生選擇口服藥時,會因應病人肝功能、肝纖維化程度、感染丙肝基因型和過往治療等作考慮。須注意,個別藥物不可用於失代償期肝硬化(即已出現併發症如黃疸、腹水、肝腦病變)的病人,否則可能產生嚴重副作用。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單學成(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
牛津大學:類固醇消炎藥「地塞米松」能治新冠重症 死亡率減1/3 //www.afterroberto.com/%e7%89%9b%e6%b4%a5%e5%a4%a7%e5%ad%b8-%e9%a1%9e%e5%9b%ba%e9%86%87%e6%b6%88%e7%82%8e%e8%97%a5%e5%9c%b0%e5%a1%9e%e7%b1%b3%e6%9d%be-%e8%83%bd%e6%b2%bb%e6%96%b0%e5%86%a0%e9%87%8d/ Thu, 18 Jun 2020 10:15:2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7177 【明報專訊】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周二(16日)稱,發現廉價又普及的類固醇消炎藥「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能將新冠病毒感染嚴重患者的死亡率降低約1/3。這是疫情發展至今首種得到臨牀印證的可減少患者死亡風險的藥物,對貧窮國家患者尤為有利。

牛津大學:類固醇消炎藥「地塞米松」能治新冠重症 死亡率減1/3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地塞米松 原用於炎症

牛津大學一支團隊自今年3月展開試驗,其間讓大約2000名新冠病毒住院病人服用面世60年、本來用於治療炎症的地塞米松,對比逾4000名沒用這種藥物的相關患者。結果發現對於要使用呼吸器的重症病人,能使死亡風險由40%減至28%;對於需要供氧的,能使死亡風險由25%減至20%。但對於症狀輕微、不需要協助呼吸的病患而言沒有功效。

地塞米松估計能紓緩重症患者在對抗冠狀病毒時失控的免疫系統反應,減少致命風險。有份領導研究的牛津教授蘭德雷( Martin Landray)說,連續服藥10天的療程只需5英鎊(49港元)左右,而且全球都有供應,顯然大有好處。研究團隊認為用此藥以治療住院病人刻不容緩,但一般人不應該自行購買服用。

臨牀試驗也曾測試美國總統特朗普吹捧的抗瘧疾藥羥氯喹(hydroxychloroquine),但稱擔心它會增加死亡風險和心臟病,所以中途放棄。至於美國生物製藥公司新開發的抗新冠病毒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實驗顯示它似乎只是縮短康復時間。

(BBC/路透社)

(抗疫新階段)

]]>
【淋巴癌】淋巴癌症狀百變 治療方法多 及早對症根治機會高 //www.afterroberto.com/%e6%b7%8b%e5%b7%b4%e7%99%8c%e7%97%87%e7%8b%80%e7%99%be%e8%ae%8a-%e6%b2%bb%e7%99%82%e6%96%b9%e6%b3%95%e5%a4%9a-%e5%8f%8a%e6%97%a9%e5%b0%8d%e7%97%87%e6%a0%b9%e6%b2%bb%e6%a9%9f%e6%9c%83%e9%ab%98/ Tue, 29 Oct 2019 07:31:3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125
【淋巴癌】淋巴癌症狀百變 治療方法多 及早對症根治機會高
betway体彩 血液科中心主任暨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醫生表示,淋巴癌是本港常見癌症,近年治療的選擇多了,只要患者及早診治和積極面對,根治的機會也會更高。

淋巴癌是本港常見且症狀百變的癌症,因而增加了對付淋巴癌的困難。除了因為病徵隨着受淋巴癌影響的器官而變異外,再加上以年長人士患病佔多,令治療添上變數。不過,隨着醫學界對淋巴癌的認知增加了,近年淋巴癌的治療選擇也多了,包括化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及骨髓移植等等,為病人帶來更高的根治機會!

betway体彩 血液科中心主任暨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醫生指出,淋巴癌的症狀可以有千百種變化,大部分患者會有淋巴結腫脹的症狀,但淋巴細胞可游走至全身,故近半淋巴癌其實並非發生在淋巴結,而是在身體其他器官和組織,因此患者出現什麼病徵,會視乎受影響的器官而定。

延伸閱讀:肺炎、流感、傷風症狀有何分別?冠狀病毒是什麼?注射流感疫苗、戴口罩可減感染風險嗎?

淋巴細胞游走全身 病徵視乎受影響器官

梁醫生以胃部的淋巴受影響為例,患者可能會出現胃痛、胃出血等類似胃癌的徵狀;若是腸道淋巴病變便會有跟腸癌相似的徵狀,如大便習慣改變等;如果在皮膚發生呢?則皮膚上會呈現腫塊。「理論上全身組織都有機會出現淋巴癌,甚至大腦、眼、口水腺及甲狀腺等也有可能出現淋巴病變。」

淋巴癌有一百幾十種,梁醫生強調,有些會專門影響年輕人,有些則以攻擊年紀較大的人為主。若醫生懷疑病人患上淋巴癌,除了要做臨床檢查及影像掃描以確定患病位置外,也要抽取活組織進行病理檢測,才能分辨淋巴癌的種類,以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兩類淋巴癌:低毒性難斷尾 高毒性腫瘤生長快

梁醫生表示,淋巴癌大致可以分為低毒性及高毒性兩大類,前者生長速度較慢,病徵亦較為不明顯,可能潛伏一段長時間才能夠確診,而患者往往沒有顯著的不適;後者則相反,腫瘤生長快速,病人的病徵也較多及明顯,需要盡快處理,否則患者可能有生命危險。

他續稱,本地患者多屬於高毒性淋巴癌,但其實低毒性淋巴癌的復發機會反而較高,即使治癒也可能在數年後復發;而高毒性淋巴癌則只要兩年內不復發便算痊癒,故臨床上高毒性淋巴癌較易根治,低毒性淋巴癌反而較難斷尾。

港每年約千宗新症 逾半數可根治

本港每年約有1000宗淋巴癌新症,個案更隨着人口不斷老化而逐年增加。要對付淋巴癌,現時病人也有很多治療選擇,一般對治療都有不俗的反應。

梁醫生直言,淋巴癌患者的存活率相對其他癌症較高,超過一半可以達到根治的目標。現時一線治療淋巴癌,不論高或低毒性,大多混合使用化療及標靶藥物;根據針對的是那一種淋巴癌,決定用的是那些藥物。另外較新的治療方法,包括新一代標靶藥物、新的免疫治療,以及骨髓移植。

淋巴癌兼患長期病 醫生需調校化療劑量

他認為,治療淋巴癌最困難之處在於大部分患者的年紀較大,其身體狀况通常較差,亦可能有糖尿病、高血壓及肝炎等長期病,導致他們未必能夠承受化療帶來的副作用。不過,即使如此患者也不應放棄,因為只要醫生細心跟進病情,小心調校藥物的劑量,亦可帶來不俗的治療效果。

近年醫學界對淋巴癌的認知增加了,例如可透過基因分析判斷淋巴癌的毒性及復發機會,有需要時便可盡早進行更積極的治療,例如骨髓移植,以提高治癒的機會。

復發機會高患者 骨髓移植增治癒機會

梁醫生稱,大部分淋巴癌患者毋須進行骨髓移植,但臨床經驗顯示,對於復發機會高的個案,如T淋巴細胞癌,又或是已復發的患者,骨髓移植是有效的治療方法。

骨髓移植有異體移植和自體移植兩類,有何分別呢?梁醫生闡釋,異體移植是由適合的捐贈者捐出骨髓予患者,就如免疫治療一樣,捐贈者體內的免疫細胞可殺死患者體內的癌細胞,達到治療的效果。至於自體移植就是先從病人的骨髓抽出健康的血幹細胞並冷藏,待患者完成高劑量化療將體內癌細胞消除後,再把健康的幹細胞重新注入體內,從而重啟造血功能。

對付淋巴癌:及早診治 積極面對

梁醫生強調,淋巴癌成因與日常生活習慣及飲食並沒有明顯及直接關係,僅小數胃部淋巴癌可能與幽門螺旋菌感染有關,故帶菌者宜接受適當治療以減低患病風險。

莫非淋巴癌真的防不勝防?梁醫生忠告,對付淋巴癌的最好方法是及早診治,因此若出現任何不適,不要拖延診治,一旦確診是淋巴癌,只要積極面對,也會有有效的治療成效。

 

「認識淋巴癌」明報副刊FB LIVE直播

日期:2020年11月18日(星期三)

時間:20:30 至 21:00

講者:梁憲孫醫生(betway体彩 血液科中心主任暨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查詢電話:2515 5437

專科醫生Q&A 立即提問

]]>
知多啲:施暴者或曾遭性暴 也需治療 //www.afterroberto.com/%e7%9f%a5%e5%a4%9a%e5%95%b2%ef%bc%9a%e6%96%bd%e6%9a%b4%e8%80%85%e6%88%96%e6%9b%be%e9%81%ad%e6%80%a7%e6%9a%b4-%e4%b9%9f%e9%9c%80%e6%b2%bb%e7%99%82/ Mon, 21 Oct 2019 07:33:1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010
知多啲:施暴者或曾遭性暴 也需治療
冰山一角——由於社會忌諱性暴力和亂倫,令在家庭內遭性侵的受害人不敢求助,揭發個案只是冰山一角。(圖:Aleutie、kateja_f、nadia_bormotova@iStockphoto)

【明報專訊】性暴力中的施暴者,施暴成因受不同因素影響,譬如童年時遭受身體虐待或性虐待。黃宗顯表示,他們長大後可能會心理不平衡,或者產生報復心態,以性暴力去表達自己的憤怒。

以往不愉快的性經歷,也可造成心理創傷甚至心理扭曲。除此之外,施暴者可能受藥物或毒品影響,誤以為可以藉此更享受性歡愉,以致在性方面出現過度或暴力的行為,而施暴者自己未必意識得到。

相關文章:施暴者不分性別 眼神、觸碰同屬性暴力

部分人會以性暴力來展示權威和控制權,亦有些是仇視對方的性別、性取向,以性暴力的行為去摧毁對方的尊嚴或懲罰對方。黃宗顯舉例,曾有性小眾遭受矯正強姦(簡稱姦改,corrective rape),即施暴者透過強姦企圖改變對方的性取向。

未必察覺自己行為有問題

黃宗顯指出,在治療上會幫助施暴者辨識自己問題所在,了解性暴力背後的原因,「例如是否性生活得不到歡愉?抑或是個人因素、雙方關係變差,還是性生活不協調?」治療要針對背後原因,因應個案不同情况,提供心理治療、性治療等輔導。然而黃宗顯表示,雖然施暴者背後隱藏着一些問題,但他們很多時覺得自己的行為沒有問題,「(家暴個案中)有人可能會覺得她是我太太,為何不能這樣對她?」又或者不願被人知道有性暴力傾向,因此求助個案不多。

吳惠貞舉出一個案,一名母親涉嫌虐待年幼女兒,阻止女兒與人接觸及擁抱親父,亦經常拍打女兒,不許其「瀨尿」;經社工輔導後,方發現這名母親童年時曾遭到繼父性侵犯,對異性的防衛心重,因此阻止女兒與人接觸及「瀨尿」,以避免女兒遭受性侵,「她做的一切是為了保護女兒,但不知道剝奪了女兒的權利」。這類個案需接受家庭治療,讓事主明白過去承受暴力遭遇,引致自己現時作出類同的行為,察覺「原來受害經歷一直沒有離開我」。

]]>
停藥無徵狀 才算精神病復元? //www.afterroberto.com/%e5%81%9c%e8%97%a5%e7%84%a1%e5%be%b5%e7%8b%80-%e6%89%8d%e7%ae%97%e7%b2%be%e7%a5%9e%e7%97%85%e5%be%a9%e5%85%83%ef%bc%9f/ Mon, 13 Nov 2017 04:50:1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0840 【明報專訊】11月5日,一對同患精神病的母子,在荃灣寓所燒炭自殺同亡;10月26日,懷疑有過度活躍症及抑鬱傾向的21歲青年,以菜刀斬父親;近期接連發生多宗懷疑精神病患者暴力事件的倫常慘劇。很多精神病人即使出現徵狀多年,家人亦未必懂得處理。如何協助精神受困擾的人復元?

很多有精神病患經驗的朋友不時被人問及,「你是否完全康復了?」

其實何謂康復?

是不再依賴藥物過活,還是徵狀不復存在?生命從來不是直線一條,生活亦不止病患一個面向。復元不是康復的終站,而是走過幽谷後的生存狀態;是接受生命不完美的同時,擁抱仍存在無限可能的自己;是經歷不可彌補的失去過後,重尋和演好生活中每個角色。

在生命的裂縫處活出自在,是謂整全的復元(Holistic Recovery)。

■個案

家有「妄想企業家」

年約40歲的阿詩,20年前失戀後開始出現如幻聽和妄想等思覺失調的徵狀。她覺得自己是做生意的人才,早晚會成為像蓋茨一樣富可敵國的大人物。她辭掉工作,並蒐集不同公司的宣傳印刷品和報紙廣告,對街上免費派發的各類傳單和小冊子更是來者不拒。她深信有朝一日自己可以將這些不同行業的公司合併,建立一己之跨國企業,創造財富之餘造福人群。

阿詩每天蒐集回來的多張廣告和產品招紙珍而重之,日積月累下家中漸漸囤積起多座「紙山」。起初和她同住的父母和弟弟也極力容忍,但家中衛生情况日差,每天出入時更要先移走堆積在門前的發霉紙品。數年前某天阿詩要外出,母親攔住大門,喝令她好好執拾。阿詩一時怒火中燒,順手拎起身邊的水杯便擲向母親,後者當場頭破血流。

垃圾問題襲母親 恨錯難返

二人的哭鬧聲驚動了街坊,未幾警察蜂擁而至,情緒失控的阿詩幾乎是被五花大綁的送進醫院,最後被強制留院接受治療。留院8個多月,阿詩情况大有好轉,除了對藥物反應良好,徵狀漸受控制外,她在住院期間亦感受到家人對她的不離不棄,和父母及弟弟的關係亦逐漸好轉過來。然而好景不常,阿詩出院後不久母親便被診斷患上末期癌症,短短兩個月內便撒手人寰。望着母親嚥氣的一刻,阿詩心中滿是悔疚。為何自己過去沒有好好善待母親?現在連要補償也來不及了。

家人鼓勵 重新維繫家庭

幸好家人在這個困難的時刻不但沒有諉過於阿詩,更鼓勵她重新振作,重新找回自己在家中以至社會的角色和位置。現在阿詩在超級市場當收銀員,公餘會參加由議員辦事處舉辦的進修課程,或約父親和弟弟飲茶,努力維持家人之間的關係。「父親和弟弟不擅辭令,但飲茶時他們特別多話,關係特別融洽。」回首人生上半場,阿詩直言自己幾乎把家庭毁掉了,現在她卻如膠水般把碎片黏貼在一起。「雖有裂痕,但總算是一家人。」

■專家之言

合適工作增自信助復元

從以上個案,我們發現所謂「復元」其實包含多個層次﹕

1. 徵狀的復元

精神病患有相當程度是類似一個人出現健康問題,即身體出現疾病。當患者作出干擾他人(如強迫儲物)甚至暴力行為時,經專業評估後先以藥物控制徵狀,可讓病者及家人有一個喘息的機會,好好冷靜下來,彼此重修關係並計劃將來。這是復元最基本的一個層面。

2. 功能的復元

很多人抱持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除非徵狀完全消失及不用服藥,否則病人不算康復過來。其實「無病無痛」亦不代表活得健康快樂,只要學會與徵狀共存甚至共舞,並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己角色和位置,病人已算踏上了復元之路。有復元人士曾言﹕「現在我常問自己,終日一個人百無聊賴的呆在家中或中心,實在很難過。」合適的工作不但可以解悶,更可提升復元人士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感。即使是一些無償工作,如家務和義工等,只要家人和社區人士願意支持、配合和給予機會,一樣可令復元人士「邊學邊做」,活出有意義的人生。

3. 服務和環境層面的復元

治療不只是要減少病人徵狀、管理風險和處理危機,同等重要的工作還包括在服務和社會層面上作出介入,令社福制度和社會氛圍變得更包容、更人本、更尊重個體,令每個人也可發揮能耐並有所成長。如此一來,家中氣氛更融洽,各人心情好轉了,自然有利復元。

然而知易行難,改變亦非一蹴而就,牽涉範疇既深而廣,更需要眾多專業和社區持份者一起參與。香港大學明年1月11至12日舉辦「復元4.0﹕服務與倡議」國際學術會議(詳情見www.socsc.hku.hk/rsp4),以復元為主題的交流平台,內容包括最新復元理論的闡述、研究及服務發展。期望透過會議讓大家積極對話,推動實證為本的復元服務,擴展創新介入手法,將之融入常規服務中。

■知多啲

家人善待 勿與患者爭論

近年本港發生多宗家人懷疑患上精神病卻未有及時得到專業協助,最終引致暴力事件的倫常慘劇。一如阿詩的個案,很多病人即使出現徵狀多年,家人亦未必懂得處理。以下是幾點建議,供有需要的讀者參考﹕

1. 嘗試明白復元人士的憂慮並提供支援,如當他們擔心找不到合適工作時,可協助他們約見社工,或陪同他們到社區中心、勞工處求助;切勿就病人的想法或行為和他們爭論。

2. 關顧自己的身心狀態,注意飲食和休息,學習放鬆和善待自己;多向親友或專業人士傾訴,切忌把自己封閉孤立起來。

3. 留意家人行為、思想和情緒方面的變化,若發現持續出現徵狀甚至惡化,宜盡快尋求專業協助;全港19區共有24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提供外展服務,接觸社區中懷疑有精神困擾之人士。

4. 尋求專為精神病人照顧者或家人提供的支援服務,如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的精神康復者家屬資源及服務中心,會為照顧者提供輔導和家人朋輩服務,協助同路人助人自助。

5. 善用一些由非政府組織或社福機構運作的網上平台,如由東華三院黃竹坑服務綜合大樓成立的「友心情」(www.radioicare.org),為公眾介紹正確的精神健康資訊,包括怎樣協助精神受困擾的親友就診(由徐慕菁醫生主講),以及與復元人士的相處之道(由曾繁光醫生主講)等。

文:謝樹基(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精神健康及社會政策小組召集人)、劉頡偉(註冊社工)

(本版為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版提及個案無關)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1/edd5be4a9a5dc2b4a09346f298194e7f.jpg家人支持——家人和社區人士的支持及配合,給予精神病康復者機會,投入工作、家務或義工,令他們活出有意義的人生。(圖:XiXinXing、wildpixel@iStockphoto);//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1/edd5d3f4a79954ec17df9cb43f8a858b.jpg有助振作——家人的支持有助精神病康復者重新振作,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圖:eggeeggjiew@iStockpho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