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世代定序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05 Oct 2023 06:10:23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次世代定序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治末期大腸癌 新一線曙光 24個月無惡化存活期 升至48% //www.afterroberto.com/%e6%b2%bb%e6%9c%ab%e6%9c%9f%e5%a4%a7%e8%85%b8%e7%99%8c-%e6%96%b0%e4%b8%80%e7%b7%9a%e6%9b%99%e5%85%89-24%e5%80%8b%e6%9c%88%e7%84%a1%e6%83%a1%e5%8c%96%e5%ad%98%e6%b4%bb%e6%9c%9f/ Mon, 06 Jul 2020 04:59:3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7301 治末期大腸癌 新一線曙光 24個月無惡化存活期 升至48%
(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一眾治癌方案中,免疫治療不直接攻擊癌細胞,而是通過激活免疫系統來消滅腫瘤。當中包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過繼T細胞療法、癌症疫苗,還有剛獲FDA批出,不限癌種、依據腫瘤生物標記「微衛星不穩定」(MSI)而用的藥物,都屬免疫治療。最新研究顯示,合適的第4期結直腸癌患者若運用新療法,24個月無惡化存活期提升至48%,更勝化療患者的19%。

不少癌症患者都會問:我適合免疫治療嗎?
對抗癌症三大支柱,化療是「以毒攻毒」、標靶治療是「篤死穴」,免疫治療則是「重建軍隊」。

喚醒免疫大軍抗癌

免疫系統本來能識別和消滅不正常細胞,但癌細胞卻能躲避免疫細胞攻擊,令免疫系統「失靈」。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陳穎樂表示,免疫治療就是要喚醒體內的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港大醫學院臨牀腫瘤學系臨牀教授吳偉棠補充,免疫治療之中,目前最常用的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治末期大腸癌 新一線曙光 24個月無惡化存活期 升至48%
吳偉棠(受訪者提供)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

PD-1是T細胞(免疫細胞)上的檢查點蛋白,當它附在PD-L1(細胞上的蛋白質)時,T細胞便會停止攻擊。陳穎樂指,一些癌細胞含有大量PD-L1,當PD-1與PD-L1結合時,能阻礙T細胞辨認出癌細胞,從而躲過免疫系統攻擊。靶點PD-1或PD-L1的單株抗體可以阻斷這種結合,並增強針對癌細胞的免疫反應。

治末期大腸癌 新一線曙光 24個月無惡化存活期 升至48%
陳穎樂(資料圖片)

先檢查相關癌症因子

臨牀常用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pembrolizumab、durvalumab、nivolumab等藥物,針對PD1/PD-L1靶點,讓免疫系統消滅或抑壓癌細胞。它們適用於多種癌症,如肺癌、黑色素瘤、腸癌、胃癌、食道癌、子宮內膜癌丶三陰性乳癌等。患者需先檢查癌症相關因子,如PD-L1,才決定是否適合用藥。一般而言,需每隔2至3星期注射藥物,每針費用約2萬至3萬元。雖然副作用較小,但仍有少於5%患者有腸炎、皮膚炎,亦曾有患者眼睛神經線出現問題致盲。

過繼性T細胞治療(adoptive T-cell therapy)

原理是將T細胞的受體用基因改造修改,令T細胞具監察腫瘤抗原的能力。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療法是過繼性T細胞治療的一種,可用於血癌、淋巴腫瘤。吳偉棠表示,據了解,目前本港未正式引入CAR-T療法在臨牀使用。

癌症疫苗

疫苗主要作用是刺激T細胞,辨識到帶有腫瘤抗原的癌細胞。做法是抽取病人血漿,分離出白血球後加入PAP抗原,在實驗室培植一段時間後再注射入患者身體。吳偉棠解釋,當自身免疫系統見到PAP抗原,正常細胞便會發揮作用,從而破壞癌細胞。暫時只有一款針對前列腺癌的疫苗sipuleucel-T,但因為製作程序繁複,香港並不普遍使用。

微衛星不穩定 新生物標記

而近期免疫治療最新發展,是腫瘤微衛星不穩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被認定為可用於免疫治療的生物標記(biomarker)。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吳雲英解釋,新陳代謝過程中會複製DNA,但有時會出錯,譬如細胞在紫外線照射下,引起基因損傷;正常情况下,身體會修復這些錯誤,但當修復系統未能糾正錯誤時,會導致基因的微衛星序列長度改變,出現高微衛星不穩定(MSI-H),患癌風險就會增加。

治末期大腸癌 新一線曙光 24個月無惡化存活期 升至48%
吳雲英(李祖怡攝)

MSI-H在某幾類癌症特別常見。根據2017年JCO precision oncology的文獻,調查39種癌症,其中27種檢測到MSI,當中首5種MSI-H癌症依次為子宮癌(31.4%)、結腸癌(19.7%)、胃癌(19.1%)、直腸癌(5.7%)、腎上腺皮質癌(4.4%)。

基因轉變愈多 免疫系統愈易察覺

吳偉棠補充,腫瘤基本上是基因轉變下的壞細胞,而基因轉變有許多不同的形式,如果基因轉變愈多,被免疫系統監察到的機會就愈高,MSI是其中一個基因轉變可被T細胞辨別的生物標記。腫瘤突變負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是另一免疫治療的生物標記,具有高度腫瘤突變負荷量的患者,對免疫治療的反應更佳。

過往用藥要對準腫瘤原發部位,現在是基於腫瘤生物標記對症下藥,吳雲英認為這是不定腫瘤類型(tumor-agnostic indication)的治療新選擇。


知多啲:醫生:非所有癌患須驗MSI

治末期大腸癌 新一線曙光 24個月無惡化存活期 升至48%
副作用——ASCO最新公布的研究顯示,第4期結直腸癌患者的pembrolizumab組和化療組,均曾出現腹瀉、疲勞、作嘔作悶和脫髮等副作用。(ipopba@iStockphoto)

剛於6月舉行的美國臨牀腫瘤學會(ASCO),公布一項有關MSI-H結直腸癌研究,比較化療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embrolizumab的療效。研究招募約300名MSI-H第4期結直腸癌、未接受任何治療方案的患者參與。結果顯示,pembrolizumab組別的24個月無惡化存活期(PFS)為48%,化療組別則為19%。副作用方面,pembrolizumab組和化療組分別有22%和66%出現第3級或以上不良反應(屬嚴重副作用),例如腹瀉、疲勞、作嘔作悶、脫髮等。

針對MSI-H大腸癌,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於2017年批准使用另一款免疫檢查點抑制劑nivolumab作治療。而基於最新臨牀研究數據,FDA亦批准pembrolizumab用於MSI-H及無法切除或轉移性大腸癌,作為一線治療。

大腸癌是香港癌症之首,2017年有5635宗新症。免疫治療是否優於其他癌症治療?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吳雲英強調,免疫治療只是癌症治療的其中一種,病人應先接受基因檢測,才決定治療方案。以第4期結直腸癌為例,針對不同生物標記,有不同藥物選擇(見圖一):

治末期大腸癌 新一線曙光 24個月無惡化存活期 升至48%
(明報製圖)

大腸癌建議做MSI檢測

根據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建議,腸癌患者應接受MSI檢測。吳雲英表示,不論是早期或擴散性癌症患者,「是否具有MSI-H」是醫生選擇治療方案時所考慮的其中一個因素。但對於不同癌症,各種生物標記的重要程度都不同,因此並非所有癌症病人都需要做相關檢驗。

MSI檢測方法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IHC)

原理:檢測錯配修復基因的蛋白

需時:5至7天

費用:約5000、6000元

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原理:針對MSI上的標記分析

需時:5至7天

費用:約5000、6000元

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

原理:檢驗一籃子基因,包括MSI基因

需時:4星期

費用:約2至4萬多元

 

文:李祖怡

統籌: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肺癌末期不是末路 基因檢測 尋找No.1療法 //www.afterroberto.com/%e8%82%ba%e7%99%8c%e6%9c%ab%e6%9c%9f%e4%b8%8d%e6%98%af%e6%9c%ab%e8%b7%af-%e5%9f%ba%e5%9b%a0%e6%aa%a2%e6%b8%ac-%e5%b0%8b%e6%89%beno-1%e7%99%82%e6%b3%95/ Mon, 15 Jun 2020 10:54:4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7132 【明報專訊】應對已擴散肺癌(第四期)之療法,近10年發展迅速、百花齊放。關鍵在於要選擇適合該種癌症的療法。肺癌一般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後者較常見,非小細胞肺癌又可以再分為腺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現在基因診斷技術進步,所以每一種肺癌在診斷之後會做各類基因檢測,才斷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法。

肺癌末期不是末路 基因檢測 尋找No.1療法
治療前檢測——肺癌患者確診後,很多時會做各類的基因檢測,才斷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法。(Mohammed Haneefa Nizamudeen@iStockphoto)

■ 個案

第三期患者 電療後擴散欲轉療法

一個朋友的家人患上肺癌,患者是約65歲退休男士,吸煙超過40年。他1年前突然反覆咳嗽,懷疑是肺炎,入院檢查發現左邊肺部有一個很大陰影。經肺部電腦掃描,發現肺陰影不是肺炎而是腫瘤。後來接受氣管內窺鏡檢查、抽取組織,確診為第三期鱗狀細胞肺癌。患者接受電療,但幾個月後擴散到其他器官。患者和家人甚為憂慮,希望知道有什麼治療可以使用。

標靶治療:第三代藥生存率更高

當肺癌細胞基因檢測發現了某些基因突變,第一線治療就是口服標靶藥。這類病人大部分沒有吸煙習慣,最常見是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不少非吸煙亞洲女性都是因為這個基因突變而引致肺癌。針對EGFR突變的藥物有很多,例如第一代標靶藥吉非替尼(gefitinib)和厄洛替尼(erlotinib),兩者已有超過10年歷史。第一代標靶藥的好處是價格便宜,而且在公立醫院的合適病人可獲政府津貼。用藥後,幾星期內已見到明顯好轉,腫瘤縮小和徵狀減輕;常見副作用是面部和其他地方出現皮疹、輕微肚瀉、口腔潰瘍、眼睫毛增多等。大多數病人副作用輕微,可以過正常生活。但第一代標靶藥一般在12個月(中位數)產生抗藥性,這時需要抽取血液或細胞去看看有沒有其他基因突變。若有,例如T790M突變,便可以轉服第三代標靶藥奧希替尼(osimertinib)。

第三代標靶藥一般副作用比第一代少,而且藥力更強,特別是藥物滲透到腦部的穿透率較高。肺癌轉移到腦部的病人,使用第三代標靶藥會比第一代更好。近兩年研究又發現,病人初次確診後馬上用第三代標靶藥奧希替尼,生存率比先用第一代再轉用第三代更高,所以現在國際指引是,第三代可作為一線治療。第三代標靶藥的壞處是價錢昂貴,公立醫院中只有小部分有腦轉移的病患才適合申請資助,否則病人需要自費用藥。另外,還有第二代標靶藥的選擇,如阿法替尼(afatinib),它對EGFR基因突變中部分罕見的突變都有療效。但其副作用如口腔潰瘍和腹瀉較為嚴重,病人使用時要特別留意。

肺癌末期不是末路 基因檢測 尋找No.1療法
密切監察——免疫治療可能會造成嚴重免疫反應,所以用藥後醫生需要密切監察,一旦發現早期副作用,要馬上採取應對措施。(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RyanKing999@iStockphoto

基因排序進步 助「個體化治療」

除了EGFR突變,還有其他基因突變,但都較為少見,例如ALK、ROS1、BRAF基因突變,可以選用針對個別情况的口服標靶藥,療效一般都非常顯著。此外,現在基因排序方法日新月異,肺癌患者可將腫瘤細胞作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有可能找出一些非常罕見的基因突變,可以使用非典型的標靶藥治療。相信隨着這個科技愈來愈普及,在不久將來,所有肺癌患者都有自己癌細胞基因排序結果,可以安排更針對性的「個體化治療」。

免疫療法:將成治療骨幹

無論對付哪一種肺癌,免疫療法的地位都愈來愈重要。現在較常用的免疫療法是阻斷PD1/PDL1信號,使癌細胞無法欺騙身體的淋巴細胞,激活淋巴細胞從而直接攻擊腫瘤。免疫療法的副作用比傳統化療少,大部分病人只會感到輕微疲倦。但由於免疫系統得到激活,有些時候病人會遭自身免疫系統攻擊自己身體,常見有輕微皮疹,或甲狀腺等內分泌器官功能失常,另外約5%至10%病人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自身器官,造成嚴重的自身免疫反應,導致肺炎、肝炎、腎炎等。因此,醫生用藥後需密切監察,若發現早期副作用出現,要馬上採取應對措施,確保免疫療法安全。

配合化療 相輔相成

若患上鱗狀細胞癌或腺性肺癌,而癌細胞樣本PDL1檢測水平很高(不低於50%),治療上可直接使用免疫療法(PD1/PDL1 checkpoint inhibitors),如匹博利組單抗(pembrolizumab),一般治療反應非常明顯,可以免卻化療。若PDL1檢測水平低,單使用免疫療法的療效並不顯著;但若同時配合化療,有相輔相成的效果。舉例說,對付小細胞肺癌,使用化療組合順鉑+依托泊苷(cisplatin-etoposide),再加上免疫治療藥物阿特珠單抗(atezolizumab),證實比單用化療的療效更佳。又例如腺性肺癌,可使用化療組合培美曲塞+卡鉑(pemetrexed-carboplatin),再加上匹博利組單抗,療效比單用化療大大提升。

有部分在一二線治療使用口服標靶藥的病人,當藥失效後,同時使用化療和免疫療法,療效亦相當顯著,更勝過往單純使用化療。香港大學做了一個二期臨牀測試,結果將在國際會議中發表。無論是哪一種肺癌,免疫療法都會慢慢成為治療骨幹。

化療:與免疫治療雙管齊下

提起化療,很多病人都聞風色變,主要因為副作用不少。其實現在化療藥物已經大為改進,適當使用化療,特別是配合免疫療法使用,對於治療肺癌是利多於弊。一般常用化療藥物有順鉑、卡鉑、紫杉醇(paclitaxel)、培美曲塞、吉西他濱(gemcitabine)、依托泊苷等。醫生選用化療藥時,除了考慮肺癌種類,亦要考慮病人身體狀况、肝腎功能等,從而選擇最合適的化療藥。化療一般需要6個周期,每個周期約3星期,所以病人會接受4個月左右的化療。之後會因應情况停藥,進入藥物假期(drug holiday)。另外,某些藥物如培美曲塞+卡鉑混合化療,在4至6個周期之後,可以選擇單一藥物培美曲塞用作長期維持性化療(maintenance chemotherapy),有助阻止病情惡化。

骨針:減低癌細胞轉移骨骼

除了上述針對腫瘤的治療外,亦有保護骨骼,減低癌細胞轉移到骨骼的「骨針」:雙磷酸鹽(bisphosphonate)和地諾單抗(denosumab)。此外,適當利用電療,特別是高精度立體定位放射線治療(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對某些「寡轉移」的病人甚至可以達到痊癒的效果(在之前的專欄文章中有詳細講述)。

病人聽過解釋之後,心情稍為放鬆。首先安排在他早前抽取的腫瘤細胞樣本,作基因測試和PDL1水平檢測,收到報告後,才探討下一步的治療方案。

文:蘇子謙(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化療開刀用盡 窮途末路? 基因導引治療 拯救罕見膽管癌 //www.afterroberto.com/%e5%8c%96%e7%99%82%e9%96%8b%e5%88%80%e7%94%a8%e7%9b%a1-%e7%aa%ae%e9%80%94%e6%9c%ab%e8%b7%af-%e5%9f%ba%e5%9b%a0%e5%b0%8e%e5%bc%95%e6%b2%bb%e7%99%82-%e6%8b%af%e6%95%91%e7%bd%95%e8%a6%8b/ Mon, 28 Oct 2019 06:42:2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085 化療開刀用盡 窮途末路? 基因導引治療 拯救罕見膽管癌
膽管癌——近年發現30%肝內膽管癌與IDH基因突變有關,治療血癌的IDH抑制劑能減慢相關膽管癌的惡化速度。(yodiyim@iStockphoto)

【明報專訊】膽管癌是罕見癌症,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網頁,2016年共有31,468癌症新症,膽囊及肝外膽管佔437宗(1.4%)。在第一線化療後已沒有共認的標準方案,亦沒有針對性的標靶治療。「基因導引治療」是腫瘤科一個新領域,藉着運用「次世代基因排序」技術,嘗試找尋能針對腫瘤基因變異的藥物。

新療法:基因導引治療
(Genomics-guided treatment)

黃太5年前不幸患上膽管癌。她當時45歲,身體整體情况良好。肝膽胰外科醫生先為她安排膽管和右肝切除手術,之後在上腹同步進行放射及化學治療,病情一度穩定。

癌轉移腦部脊椎 傳統療法用盡

然而兩年後,黃太持續頭痛。腦部掃描發現左腦頂葉(parietal lobe)有個腫瘤,導致周邊水腫,腦壓增加。黃太接受緊急開顱手術切除腫瘤,病理確定是膽管腫瘤轉移。不幸中之大幸的是除了腦部轉移之外,身體其他器官在正電子掃描(PET scan)下未見轉移的迹象,屬於寡轉移(oligometastasis)。腫瘤科醫生為黃太安排了全腦放射治療另加上立體定向增強治療(whole brain radiation therapy with stereotactic boost),並在放射治療之後加上化學治療,希望盡量阻止癌症復發。

可惜的是,儘管黃太顱外腫瘤沒有復發,但顱內腫瘤控制並不理想,接着兩年內3次復發(圖1)。黃太接受了3次開顱手術和兩次放射手術(radiosurgery)。在第3次手術後,團隊考慮過做第3次放射手術,但由於風險太高而放棄,改用口服化療期望能控制病情。

化療開刀用盡 窮途末路? 基因導引治療 拯救罕見膽管癌
圖1(作者提供)

約半年後,黃太持續頭痛和腰痛,腰痛反射至左腳,令左腿乏力。磁力共振發現膽管腫瘤不但在腦部復發,腫瘤更沿着脊椎神經向下擴散,壓迫胸椎和腰椎的主脊髓神經。

如此廣泛的中樞神經擴散,再做手術並不是一個合理的選項。團隊於是盡快幫她安排緊急的放射治療,紓緩受壓迫的脊椎神經。黃太的痛楚暫時消減,但左下肢活動仍有困難。

來到這一步,黃太已做過4次大手術、3線化療、3個腦部放射治療療程,還有腰部和腹部的放射治療,傳統治療方案可說都已用盡。其他療法又如何?至今為止,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仍沒有針對膽管癌註冊的標靶藥;另外黃太腫瘤的PD-L1表達率不高,微衛星指標穩定(microsatellite stable),意味着對免疫治療效果應該很低。

黃太身體機能仍然良好,其他主要器官如肺、肝、骨、淋巴仍然不受影響。黃太希望延長存活時間並維持較好的生活質素。經過與腫瘤科團隊仔細討論,黃太決定接受次世代基因排序技術(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嘗試找尋能針對腫瘤基因變異的有效藥物。

分析腫瘤基因 配對最佳治療

NGS是一個劃時代技術,讓醫生可以使用小量腫瘤組織,短時間內對幾百甚至更多的腫瘤基因加以排序和分析,從而更準確、更有效率地根據腫瘤基因變異,配對最有效的治療。

化療開刀用盡 窮途末路? 基因導引治療 拯救罕見膽管癌
新領域——基因導引治療是腫瘤科新領域,過去5至10年漸漸改變常規治療方案。(metamorworks@iStockphoto)

由NGS技術而得到加速發展的基因導引治療,是腫瘤科一個新領域,在過去5至10年漸漸改變常規治療方案。這發展在非小細胞肺癌最為顯著,現時第4期肺腺癌第一線治療必定要根據基因化驗報告,可應用的基因導引治療藥物有近20種。其他較常見癌症如腸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基因檢查已是常規並影響治療方案。

新發現:血癌抑制劑或阻膽管癌惡化

至於黃太所患的膽管癌是較罕見的癌症,基因導引治療可能帶來更大的影響。近年發現有30%的肝內膽管癌與IDH基因突變有關。剛於本月ESMO大會(歐洲腫瘤內科學會大會)發表的臨牀研究證明,使用血癌的IDH抑制劑能大大減慢帶有IDH變異膽管癌的惡化速度。亦有部分膽管癌帶有其他基因變異,如BRCA、HER2、PIK3CA等,針對這些變異,研究人員能使用一些治療其他腫瘤的現有藥物。這些研究數據將在未來數年發表,為膽管癌的治療帶來新方案。

黃太的NGS報告證實,她的腫瘤帶有BRCA2部分缺失及變異。團隊估計腫瘤細胞可能因此有BRCA2功能障礙,使腫瘤細胞自我修復DNA功能不足,情况和帶有BRCA變異的乳癌、卵巢癌類似。團隊於是決定向黃太處方卵巢癌的註冊藥物PARP抑制劑。經過2至3周治療,黃太下肢力量改善,痛楚減少。在隨後磁力共振影像中確定腫瘤明顯縮小。黃太病情穩定了近9個月,治療副作用亦相對輕微,還與黃先生一起去了幾趟短途旅行。

文:林泰忠(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