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靶療法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05 Oct 2023 06:10:39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標靶療法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胃癌化療 90歲也捱得住 治療視乎體質 勿未評估先落閘 //www.afterroberto.com/%e8%83%83%e7%99%8c%e5%8c%96%e7%99%82-90%e6%ad%b2%e4%b9%9f%e6%8d%b1%e5%be%97%e4%bd%8f-%e6%b2%bb%e7%99%82%e8%a6%96%e4%b9%8e%e9%ab%94%e8%b3%aa-%e5%8b%bf%e6%9c%aa%e8%a9%95%e4%bc%b0%e5%85%88%e8%90%bd/ Mon, 25 May 2020 04:59:0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6838 【明報專訊】癌症發病率與年紀增長有着密切關係,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7年資料顯示,癌症主要發生在年長病人身上,一半癌症發病於65歲或以上。

長者一旦確診癌症,是否應選擇保守治療?年紀愈大,做手術切除腫瘤風險愈高?耄耋之年,是否不宜化療?

胃癌化療 90歲也捱得住 治療視乎體質 勿未評估先落閘
改變觀念——「上了年紀就不要治療」的觀念已不合時宜,醫生認為治療與否、用什麼方法治療,應按患者體質決定。(Chaay_Tee@iStockphoto,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

 

常見癌症 胃癌居第六

以胃癌為例,在香港,胃癌在常見癌症中排名第六,2017年有1314宗新症,682人死於胃癌。男性確診年齡中位數為70歲,而女性為68歲。長者患癌機率增加的原因並不明確,可能因長期暴露在致癌物之下,令DNA不穩定而提高細胞突變的機率,導致癌症。

近期,見了3名上了年紀的胃癌病人,在會診時,他們不約而同問了我一些常見的問題,應該是跟絕大部分患者有關,所以很想跟大家分享。

 

個案1:

80歲的陳先生最近出現貧血徵狀,做胃鏡檢查後發現患有胃癌。陳先生是長期病患者,一向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衰竭,經醫生評估後,認為手術風險高,將他轉介到腫瘤科作紓緩電療。

個案2:

83歲的王婆婆確診第三期胃癌。她一向身體良好,做了胃部切除手術後,轉介輔助化療,以為期一年的口服化療藥,減低復發。

個案3:

75歲的李先生最近身體消瘦和胃部不適,替他做了胃鏡和正電子掃描後,發現患有第四期胃癌,癌細胞已擴散至肝和淋巴部位,轉介作紓緩化療。

 

年紀大化療 增感染風險

年長病人跟年輕病人比較,為什麼接受抗癌治療會較高風險?

隨年紀增長,身體機能有所改變和退化,例如骨髓造血能力下降、腎功能下降等。因此年紀較大的病人接受化療時,身體器官功能受損的機率較高,增加化療風險,例如白血球數量低,容易受感染;有些藥物也會引致腹瀉脫水的風險。

另外,很多長者同時患有其他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這些疾病需要長期服藥,亦有可能影響病人身體機能和對抗癌藥物的耐受度。

用藥無限年齡 視乎個人體質

使用抗癌藥物,有沒有年齡上限?

使用抗癌藥物沒有一個確實年齡的上限,但要關注患者身體狀况。並不是每一個長者的體質都一樣,有些老如松柏,但有些患有不同疾病而影響身體功能。

現今醫學進步,抗癌治療除了化療外,還有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相比化療,它們的副作用較低,病人較容易接受。而新的化療藥也比過去的較小副作用,例如較少作嘔、脫髮等。

約6年前,有一名90歲胃癌病人,癌症轉至頸部淋巴,但他一向身體非常健壯,沒有其他病痛,也得到家人支持,成功完成5星期電療和化療;而且至今病情一直保持穩定。

標靶、免疫治療 同樣有副作用

年紀大的病人,是否應選擇標靶治療而不用化療?

並非一定。使用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首先要看病情需要及有沒有適合基因,才做決定。另外,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並不是沒有副作用,例如有些抗血管增生的標靶藥,有可能導致血壓高、出血等;也有些藥物可能令口腔潰爛,使病人不想進食,甚至令腎功能受損。

 

做醫學評估 治療更穩陣

如何評估長者是否適合使用抗癌藥物?

美國臨牀腫瘤學會(ASCO)建議年長癌患者在接受抗癌藥物前做「綜合性老年醫學評估」(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CGA)。CGA是指由多個專科團隊從疾病、體能、心理、社會和環境等多個層面對長者作全面評估,評估包括患者身體機能、共存疾病、認知能力、心理狀態、營養狀况、疲累情况、藥物使用和社會支持等,希望能增加診斷的準確度,有助預測因治療而產生的副作用,協助醫生了解個別患者並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

長者面對抗癌治療的確不容易,但過去有人說「上了年紀就不要治療」的概念,已不適用。反之,應按個別患者的體質和預計對治療的耐受性來作出適當決策,以免耽誤病情,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

文:陳穎樂(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癌症基因檢測 解碼新發展 你屬於患癌高危人士嗎? //www.afterroberto.com/%e7%99%8c%e7%97%87%e5%9f%ba%e5%9b%a0%e6%aa%a2%e6%b8%ac-%e8%a7%a3%e7%a2%bc%e6%96%b0%e7%99%bc%e5%b1%95-%e4%bd%a0%e5%b1%ac%e6%96%bc%e6%82%a3%e7%99%8c%e9%ab%98%e5%8d%b1%e4%ba%ba%e5%a3%ab%e5%97%8e%ef%bc%9f/ Fri, 04 Oct 2019 08:18:5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811 癌症基因檢測 解碼新發展 你屬於患癌高危人士嗎?
若家族成員中曾出現多個病例或年輕患癌症的個案,有機會屬於患癌高危族群。若能及早進行相應的基因測試,分辨是否遺傳了病變基因,有助定期做好預防性檢查。

近期基因檢測已成為熱門搜尋名詞,而在癌症相關的範疇內,基因檢測有助找出家族遺傳性的致癌基因病變,亦可協助已確診的癌症病人找尋合適的療程,進行個人化的針對性癌症治療。不過,是否人人都需要或適合進行基因檢測呢?對屬於患癌高危人士,又應如何選擇呢?

兩種基因檢測:遺傳性與非遺傳性

betway体彩 分子遺傳學家陳俊良博士指出,基因檢測主要可分為兩種,包括遺傳性 (Germline) 與非遺傳性 (Somatic)。前者基因測試的目的是找出家族中攜帶基因病變成員,以盡早進行預防性檢查;而後者基因測試多是用於診斷癌症,以及查找引發腫瘤的病變基因。

在癌症基因檢測方面,若家族成員中曾出現多個病例或年輕患癌的個案,有機會屬於患癌高危族群。以遺傳性結直腸癌為例,與病發年齡有密切關係。若以30歲、40歲及50歲結直腸癌患者群組作比較,30歲患者當中屬於遺傳性個案的比例會較40歲群組高;同樣40歲患者是遺傳性病例的比率亦會較50歲群組為高。

因此,若家族中有多個年輕癌症病人,基因檢測便會變得相對重要。尤其是一些已知致病原因的遺傳性疾病家庭成員,如家族帶有BRCA1和BRCA2基因病變,患上乳癌、卵巢癌、前列腺癌風險會較其他人為高。因此若能愈早進行相應的基因測試,從而分辨是否遺傳了病變基因,以便作定期預防性檢查,及早找岀早期病變。

癌症患者基因檢測 針對性治療

至於對癌症病人而言,陳博士指出,非遺傳性(Somatic)基因檢測有助醫生為病人找出合適的療程(多數會是標靶療法),一般的檢測是按照嚴格的國際指引,包括需要什麼細胞組織或標本,以及採用的方法進行測試。若肺癌病人在確診後,首先可抽組織接受基因測試,若找到其驅動癌症的基因病變,例如屬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ALK、ROS1病變,病人有可能有相應的標靶藥物可選擇,醫生可按情况「對症下藥」,為病人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期望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相似情况下,乳癌 / 卵巢癌症病人如果帶有BRCA1 / BRCA2基因病變,可能受惠於PARP inhibitors標靶療法。

不過,並非所有癌症患者都可以找到驅動癌症的基因病變,又或患者從檢測發現的基因病變,但當時沒有相應及合適的標靶藥物可用,這些患者之中或有機會用免疫療法等以作治療或試用正在進行臨床研究的藥物。

所有人都適合進行基因檢測?

隨着基因檢測日漸普及,是否人人都適合接受基因檢測了解患病及患癌風險?又是否用於癌症病人身上的測試,可以套用在一般的體格檢查上?是否有「臨床」水平的基因檢測?陳博士表示,除了已知應用在鼻咽癌EBV(Epstein-Barr virus)普查證實有效外,現時只有初步研究證明預防性或了解患癌或患病風險的基因測試的可行性,單靠一種測試來找出不同種類的癌細胞的方法也需要更多時間證實才可實現。因此,建議屬於患癌高危風險人士才考慮接受基因檢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