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楠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01 Jun 2020 07:35:25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楊旭楠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骨骼「偵」奇:波友四圍撞 小心後十字韌帶撕裂 //www.afterroberto.com/%e9%aa%a8%e9%aa%bc%e3%80%8c%e5%81%b5%e3%80%8d%e5%a5%87%ef%bc%9a%e6%b3%a2%e5%8f%8b%e5%9b%9b%e5%9c%8d%e6%92%9e-%e5%b0%8f%e5%bf%83%e5%be%8c%e5%8d%81%e5%ad%97%e9%9f%8c%e5%b8%b6%e6%92%95%e8%a3%82/ Mon, 01 Jun 2020 07:35:2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6953 【明報專訊】經常聽到人說前十字韌帶受傷,相信有運動的朋友也不會太陌生,但既然有前十字韌帶,自然應該有後十字韌帶,大家對後十字韌帶傷患又知道多少呢?膝關節其實有兩條十字韌帶,分別是前和後十字韌帶。後十字韌帶是膝關節內最粗壯的一條韌帶,它位於膝關節後方,和前十字韌帶形成交叉形狀,它的功能剛好和前十字韌帶相反,保護和避免脛骨出現後移(相對於股骨),以維持膝關節穩定。

骨骼「偵」奇:波友四圍撞 小心後十字韌帶撕裂
(明報製圖)

 

交通意外受傷佔多數

相比起前十字韌帶撕裂,後十字韌帶傷患比較少。非運動受傷的個案佔多數,大多是因為交通意外所致。當發生意外時,坐在車內的司機和乘客,膝關節都是彎曲,而車輛的撞擊力剛剛擊到脛骨前方,令到脛骨後移而引致後十字韌帶撕裂。另外,帶衝撞的運動(如足球和欖球等)同樣可以引致後十字韌帶撕裂,運動時會有不少的攔截動作,若攔截時令膝關節受到猛烈撞擊,又或是膝關節過度向前方反曲等,此類創傷除了後十字韌帶撕裂外,其他組織包括前十字韌帶,內外側副韌帶也可以同時撕裂,屬於嚴重創傷。

 

疼痛腫脹 關節僵硬

後十字韌帶的創傷,經常和前十字韌帶、兩側副韌帶一起發生;受傷後,膝關節會出現血塊,病人感到膝部疼痛和腫脹,嚴重可以令關節僵硬,甚至無法走動。如果是單純後十字韌帶受傷,腫脹一般比較輕微,有時候連患者自己也沒發覺,直至膝關節出現不穩定才發現後十字韌帶受傷。後十字韌帶撕裂後如果沒有適當治療,長遠會令膝關節變得不穩定,除了增加再次受傷風險,更會加速關節退化。

後十字韌帶撕裂經臨牀檢查已經可以確診,受傷程度可分為1至3級,由輕微、局部撕裂至完全斷裂。醫生也會安排其他檢查作出全面和精準的診斷,例如X光可以顯示有否骨折,而磁力共振(MRI)則可以同時檢查其他的韌帶組織和半月板。

 

癒合力較佳 未必需要手術

相比起前十字韌帶,後十字韌帶的癒合能力較佳,並不是所有病人都需要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包括物理治療和各種運動復康。透過肌力訓練,特別是股四頭肌,以及本體感覺神經平衡訓練等,許多運動員都能夠回復受傷前的活動能力和運動表現。

但是,如果後十字韌帶完全斷裂,或經過一段時間保守治療後膝關節仍持續不穩定,就需要考慮手術重建後十字韌帶和關節的穩定度。現在手術多採用關節內視鏡,屬於微創手術,因為後十字韌帶沒法直接修復,醫生需要先借取大腿內側肌腱重建斷裂的後十字韌帶。手術後需要物理治療重新訓練肌肉和平衡力,經過復康後便可以重回球場。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
骨骼「偵」奇:人工關節不生鏽 用足20年 //www.afterroberto.com/%e9%aa%a8%e9%aa%bc%e5%81%b5%e5%a5%87-%e4%ba%ba%e5%b7%a5%e9%97%9c%e7%af%80%e4%b8%8d%e7%94%9f%e9%8f%bd-%e7%94%a8%e8%b6%b320%e5%b9%b4/ Mon, 26 Aug 2019 03:12:5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182 骨骼「偵」奇:人工關節不生鏽 用足20年
退化性關節炎——關節長時間活動摩擦,關節面軟骨會出現裂痕,破壞軟骨結構,令關節骨質硬化或增生,出現退化性關節炎。(Tomwang112@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明報專訊】(人工關節 ‧ 下)人工關節是以合金製作,當然不會生鏽。很多人誤以為人工關節和機械人一樣是以金屬軸相連,但醫學上所使用的人工關節,是以人體關節為藍本,以膝關節為例,是由3部分組成,分別為股骨金屬假體、脛骨金屬假體,以及置於股骨和脛骨假體之間的墊片。

當人工膝關節屈伸時,並非金屬之間的運動,而是金屬和墊片之間的運動;這種運動模式,除了有高穩定度外,同時將摩擦損耗減至最小。

金屬假體是用合金製成,最常用的便是鈷鉻合金,它的特點是剛硬堅韌,同時具備良好耐蝕性和生物相容性,而墊片則是聚乙烯,墊片是整個人工關節中主要會磨蝕的部分,磨蝕速度隨運動量而定,但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大部分人工關節可以使用20年以上。

 

局部置換 10年後或需再換

隨着醫療技術發展,現在部分病人可以選擇局部膝關節置換——半膝關節置換。這類型手術只適合較早期的膝關節退化病人,因為手術幅度比較小,而且保留了前後十字韌帶和沒受到影響的關節面,所以康復的速度也比較理想。但是,因為沒有置換的部分關節面會隨時間而退化,所以部分病人在10年後仍有可能需要接受全膝置換手術。

手術方法,大部分都是利用人工關節模具裁骨,再用骨水泥將金屬假體固定在大腿股骨和小腿脛骨上。另外,在手術期間可以應用電腦導航輔助,找出更準確的裁骨位置。

 

改善疼痛 可做低強度運動

在置換人工關節後,絕大部分病人都有顯著改善,其中以膝部疼痛最為明顯。但對於部分高需求人士,特別是以返回運動場比賽為目標的運動員為例,人工關節始終沒辦法承受競賽水平的運動量。

另一方面,很多人在術後忽視了物理治療訓練,最關鍵是大腿四頭肌的鍛煉,如果沒有大腿肌肉的配合,即使有了新的膝關節,也沒有足夠力量去運用。研究顯示大概有63%病人在接受了全膝關節手術後可重回運動場,而半膝關節的比率則更高達90%以上。雖然大部分人仍是以低強度的運動為主,例如游水、高爾夫球等,但相比起術前寸步難行的情况,已經是差天共地了。

 

(續8月19日人工關節 ‧ 上)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
骨骼「偵」奇:加速復元的「手腕」 //www.afterroberto.com/%e9%aa%a8%e9%aa%bc%e3%80%8c%e5%81%b5%e3%80%8d%e5%a5%87%ef%bc%9a%e5%8a%a0%e9%80%9f%e5%be%a9%e5%85%83%e7%9a%84%e3%80%8c%e6%89%8b%e8%85%95%e3%80%8d/ Mon, 25 Feb 2019 03:24:5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7160 【明報專訊】說到手腕骨折,多數人都會聯想到受傷的人是長者。沒錯,大部分手腕骨折個案都和年紀大、骨質疏鬆有關。不過,正值壯年而又喜愛做運動的年輕朋友,其實也處於高危時間。

物理治療,橈骨,骨質疏鬆,手腕骨折,骨骼偵奇,楊旭楠
▲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PRImageFactory@iStockphoto

最近替一個高爾夫球教練鄧先生做手術, 鄧先生受傷原因不是打高爾夫球,而是他另一最愛:單車。一次「炒車」意外令他的左手腕嚴重骨折,對醫生來說,第一個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確保傷患不會影響他日後的教練工作?

經X光檢查後,確定為左手腕橈骨遠端骨折,由於受傷衝擊力很大,骨折的移位也相對嚴重。鄧先生接受了橈骨復位和內固定手術,橈骨鑲了鋼片和數枚螺絲。手術後千叮萬囑他不要太早做運動,以免影響骨骼的復元。不過,鄧先生明顯是屬於比較「活潑好動」的病人,手術後第3天,他便傳來了以單手打高爾夫球的影片,還打趣說他的學生都是高手,不需要他身教。覆診時,鄧先生又傳授我打高爾夫球根本毋須使用手腕發力的秘訣,說最重要是整體姿勢的配合。總而言之,我免費上了數堂高爾夫球理論課。

性格態度影響康復速度
手術後6個星期,鄧先生受傷的手腕已經活動自如 。除了教波外,當然已重拾他喜愛的單車運動。這個活潑教練比一般人的復元速度更快更理想,除了本身運動員堅強的性格外,更重要是他樂觀的生活態度,對他的復康無疑是最有效的「手腕」。

年輕人的手腕骨折佔整體手腕骨折約12.5%,其中高危運動包括足球、籃球、美式足球,滑雪等等。 至於為何手腕會出現骨折?我們試想想,當一個人失去平衡向前跌倒時,出於自然反應,會用手掌支撐地面。所有地面的作用力便會由手腕(主要是橈骨)承受,如果骨骼本身比較脆弱(例如有骨質疏鬆的隱患)或是衝擊力太大,便會發生骨折。運動員的骨骼比較強健,萬一創傷嚴重至手腕骨折,這類型骨折通常屬於較嚴重的受傷,對日後的手腕活動能力影響也比較大。

大部分的橈骨遠端骨折在X光檢查中已經非常明顯 ,如屬穩定性骨折,即骨折沒有移位,骨折裂縫相對簡單,可以採用保守性治療,利用石膏或手托外固定,一般在6至8個星期後便會癒合。但對於不穩定性骨折,便可能需要復位和內固定手術。內固定是利用鋼板和螺絲將移位的骨骼重新固定在一起,雖然骨骼癒合時間沒有分別,但內固定的好處是術後馬上可以活動。研究顯示有接近77%足球員在手術後8至9星期已經可以回到受傷前的運動水平,所以對於需求高的運動員,手術和內固定對加速復元有明顯好處。

無論手術與否,物理治療對手腕骨折的復康也非常重要。在骨骼癒合後便可以集中火力在物理治療上,因為初段的復元是日後有否後遺症的關鍵。物理治療包括了手腕幅度的訓練、手腕肌力和握力訓練,最後加上運動前功能性訓練等等。聽上來好像簡單不過,但當治療師為你屈伸時,那種疼痛簡直是直入心坎,不少人的康復進度也是在這階段落後。所以,如果可以保持樂觀的心境,便是幫助復康最靈活的「手腕」。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
骨骼「偵」奇:骨骼也會疲勞 //www.afterroberto.com/%e9%aa%a8%e9%aa%bc%e3%80%8c%e5%81%b5%e3%80%8d%e5%a5%87%ef%bc%9a%e9%aa%a8%e9%aa%bc%e4%b9%9f%e6%9c%83%e7%96%b2%e5%8b%9e/ Mon, 07 Jan 2019 03:43:5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6199 【明報專訊】運動過後,肌肉會因疲勞而痠痛;但原來不止肌肉會累,骨頭一樣會疲勞,嚴重更會出現疲勞性骨折。

疲勞性骨折,骨折,馬拉松,蹠骨,磁力共振,骨掃描,骨科,楊旭楠,
(明報圖片,示意圖)

跑友王先生正準備2月的馬拉松比賽,不斷加緊操練,但這時他腳掌持續作痛。臨牀診斷時,發現痛點集中在第三蹠骨的位置,接受X光檢查後,雖然沒有明顯骨折,但因為病人的腳掌疼痛情况嚴重,需要安排磁力共振作進一步影像診斷。磁力共振的結果顯示,王先生的腳掌骨出現細微裂痕,確診為疲勞性骨折。做運動做到骨折?好像匪夷所思,但原來這情况很普遍。

反覆受力致裂痕 最後變骨折

常見的急性骨折,是因為骨幹突然承受超出負荷的力量所致;但疲勞性骨折的概念則與此不同,骨幹因為長時間和反覆性受力而出現裂痕,而這些裂痕並沒有足夠時間修復,最後演變成慢性骨折。

疲勞性骨折主要集中在下肢受力的骨幹,例如脛骨、腓骨和蹠骨等等。蹠骨的疲勞性骨折又稱為行軍性骨折,以往在軍旅中較常見;隨着長跑運動普及,蹠骨的疲勞性骨折在運動員身上變得更常見,這種骨折約佔疲勞性骨折整體的9%至19%。當中腳前掌的第二和第三蹠骨,更是最常受影響的位置,約八成個案都會出現這問題。世界各地每年有不同的大型運動項目,不少運動愛好者會制訂訓練計劃,追求更好的個人紀錄;但突然改變訓練強度、時間和頻率,都會提高疲勞性骨折的風險。其實過度操練不止出現於職業運動員身上,不少業餘運動員在大型比賽前都有同樣的情况。

早期難發現 易混淆肌肉痛

疲勞性骨折的病徵並不明顯,大部分病人開始時只有輕微疼痛,容易與肌肉疼痛混淆而延誤求診。醫生必須高度警覺才可以診斷疲勞性骨折,特別是高危一族如長跑運動員、舞者等等。一般骨折,X光檢查已經可以作出正確診斷,但早期的疲勞性骨折在X光檢查下也不容易發現,因為這時期都是不完全的骨折,可能需要在數星期後,X光檢查才可發現問題。如懷疑是早期的疲勞性骨折,醫生需要安排病人接受骨掃描(Bone Scan)或磁力共振(MRI)協助診斷。

大部分的疲勞性骨折,只需採用保守治療,慢慢等待骨頭癒合,亦可以透過外固定如石膏和護具協助。但如果已經出現骨折移位,可能需要手術固定。大多數的骨折約於兩個月後自然癒合,但對跑友而言,除了沒辦法作訓練和比賽外,那種想跑卻無法跑步的心情,令人心癢難耐。面對疲勞性骨折,跑友切勿操之過急,否則只會影響癒合。癒合後,也需要循序漸進地增加訓練時間和距離,才能重返受傷前的水準。在復康路上,大家都需要拿出放慢速度的勇氣,才可以跑更遠的路。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
【運動消閒】滑雪傷膝 韌帶撕裂手尾長 初哥高手皆易中招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9%81%8b%e5%8b%95%e6%b6%88%e9%96%92%e3%80%91%e6%bb%91%e9%9b%aa%e5%82%b7%e8%86%9d-%e9%9f%8c%e5%b8%b6%e6%92%95%e8%a3%82%e6%89%8b%e5%b0%be%e9%95%b7-%e5%88%9d%e5%93%a5%e9%ab%98%e6%89%8b%e7%9a%86/ Mon, 24 Dec 2018 03:12:2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6076 【明報專訊】冬季假期,不少港人外遊滑雪,當中亦有不少人因滑雪受傷。單板滑雪(Snowboarding)受傷位置集中在上肢,而雙板滑雪(Skiing)重災區則是膝關節。

【運動消閒】滑雪傷膝 韌帶撕裂手尾長 初哥高手皆易中招
▲小心受傷——不少港人愛冬天出外滑雪,但要小心受傷。單板滑雪常見受傷位置是上肢,雙板滑雪重災區則是膝關節。(yulkapopkova@iStockphoto)

愈來愈多人玩單板滑雪(Snowboarding),瑞典的研究顯示,由1989年至1999年間,單板滑雪的受傷比率由4%急升至56%,受傷部位主要集中在上肢,因跌倒時本能地用手撐地,常見傷患包括手腕、手肘及肩膀扭傷,嚴重可致手腕骨折。

雙板的高山滑雪(Alpine skiing)傷患則以下肢較多,當中膝關節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無論是初學者或是老手,滑雪時仍有可能受傷;其中膝內側副韌帶(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損傷最為常見。因為下坡時以入字腳減速,膝內側副韌帶容易因受壓而損傷,不過,大部分的膝內側副韌帶損傷都比較輕微,一般休息後便能痊癒。

前十字韌帶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撕裂亦是一常見滑雪傷患,其屬於嚴重的膝關節創傷,不能自行癒合,大部分病人須接受手術重建穩定性。

【運動消閒】滑雪傷膝 韌帶撕裂手尾長 初哥高手皆易中招
▲滑雪傷患——無論新手或老手,十字韌帶撕裂是常見滑雪傷患;撕裂後會流血、血水積存在膝關節造成腫脹。(作者提供)

前十字韌帶撕裂 「鬼影腳」為主因

滑雪時導致前十字韌帶撕裂的其中一個主因是「鬼影腳」(Phantom Foot Mechanism),研究顯示,70%和滑雪有關的前十字韌帶撕裂都是由鬼影腳引致。所謂鬼影腳,正是滑雪所用的長長滑雪板。當滑雪時失去平衡,你會選擇向哪一個方向跌下呢?大部分初學者都會向後跌。向後跌下臀部着地時,由於腳已經固定在滑雪板上,長長滑雪板就有如一隻鬼影腳一樣,造成膝關節極大的扭力,極端的內旋和屈曲令前十字韌帶承受了最大的壓力而撕裂。

當然當大家愈滑愈有信心時,自然會向速度和高度挑戰。高階的滑雪者同樣有可能出現前十字韌帶撕裂。其中,Slip-Catch Mechanism在滑雪競賽中比較常見,當選手急速轉向時,若失去平衡,外腳滑雪板內旋受力而引致韌帶撕裂。另外,Boot induced Anterior Drawer則是指滑雪 Jump landing時,滑雪板尾部先着地,產生撞擊力令滑雪板連同小腿骨向前推,導致前十字韌帶由大腿骨斷裂。

血水積聚 膝關節腫脹痛楚

前十字韌帶撕裂後會流血,而血水會積存在膝關節內,造成嚴重腫脹、痛楚和關節僵硬。受傷後也沒辦法繼續運動,需要馬上急救處理——RICE,緩減炎症。RICE即休息(Rest)、冰敷(Ice)、壓迫(Compression)及抬高患肢(Elevation)。

「卜」一聲 關節脫位

不少人在韌帶撕裂時聽見「卜」聲響,這並不是韌帶撕裂的聲音。當膝關節受力至前十字韌帶撕裂時,關節會出現輕微脫位(Subluxation),而「卜」聲正是因為關節脫位,大腿骨和小腿骨互相碰撞所發出的聲音。透過臨牀檢查已經可以診斷前十字韌帶撕裂,但醫生也會安排磁力共振(MRI)以確定有沒有其他韌帶和半月板的問題。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