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金遜症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09 Sep 2024 04:21:46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柏金遜症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唱歌娛樂兼養生 釋放壓力防治失智改善吞嚥困難 //www.afterroberto.com/%e5%94%b1%e6%ad%8c%e5%a8%9b%e6%a8%82%e5%85%bc%e9%a4%8a%e7%94%9f-%e9%87%8b%e6%94%be%e5%a3%93%e5%8a%9b%e9%98%b2%e6%b2%bb%e5%a4%b1%e6%99%ba%e6%94%b9%e5%96%84%e5%90%9e%e5%9a%a5%e5%9b%b0%e9%9b%a3/ Mon, 09 Sep 2024 04:21:4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871 【明報專訊】(編按:筆者指出,聽音樂或聽歌可以令人心情放鬆,肝氣舒暢,不過略為被動;而唱歌則主動得多,身心全情投入,對健康裨益更大。有心理學研究指出,唱歌可改善抑鬱,透過輕快歌曲旋律抒發情緒。此外現時全球很多地區,將唱歌這種娛樂行為應用於防治老年失智症。大學研究發現,柏金遜症病人接受歌唱治療,一段時間後吞嚥能力得到明顯改善。此外,有肺病患者參加歌唱課程,課程完結後檢測到病人肺活量普遍都得到大幅提升,還有唱歌會用到腹式呼吸,有助加強新陳代謝……)

唱歌娛樂兼養生 釋放壓力防治失智改善吞嚥困難
唱歌美容–何樹勛指,唱歌時七情上面,令臉部較少應用的肌肉組織也活躍起來,有美容效果,同時延緩衰老。(設計圖片,Edwin Tan@iStockphoto)

唱歌行氣養生法門  五音減壓力帶走鬱悶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相傳這是一首遠古時代的流行民歌。放鬆心情時,大家就會情不自禁地唱起歌來,我們的祖先很早已懂得運用此法抒發情感。人與天地相應,唱歌是人類進化過程中,自然孕育出順應養護生命的行為,藉以釋放身心靈的壓力和苦悶,既是娛樂,也是養生法門。

中醫對臟腑的理解與西醫截然不同。以肝臟為例,西醫說肝臟有解毒、合成、轉化、代謝、分泌膽汁等功能;中醫則認為其主要功能為疏泄與藏血。疏泄包含了精神、情緒、消化,以及氣血水液的流通;藏血則包括了血液的儲存和調節。

抑鬱症與肝氣鬱結有關 有精神病房設卡拉OK

抑鬱症患者愈來愈多,其實與肝氣鬱結有莫大關係。醫治抑鬱症,中西醫各有千秋;中醫多從肝氣鬱結入手。至於非藥物的輔助療法,中西醫一致認為音樂治療對緩解病情有良好效果。有病人告知,香港一家醫院的精神病房內設有卡拉OK,可以讓病人盡情唱歌。心理學研究指出,唱歌可改善抑鬱,透過輕快歌曲旋律抒發情緒,心情變得暢快。

《素問》指出「百病皆生於氣也」,氣的意義至為廣大。氣的活動,也無所不至,因此疾病的發生和演變,與氣關係極為密切。中醫說「氣為血帥」,血之所以能循行脈中,有賴氣的推動。氣病例子至多,可概括為不足或過餘兩類。不足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過餘治療原則是「實者瀉之」。唱歌有助行氣,行氣就是補氣,強化機能;很多疾病其實是「鬱」出來,就要放開懷抱用歌聲將鬱悶帶走。

我在初中時開始對唱歌產生興趣,當時有一首流行英文歌My Bonnie,聽得如癡如醉,在一次音樂考試中唱了出來,沒想到竟然得到同學師長讚賞,因而受到極大鼓舞,高中校慶時甚至公開演唱,我的歌唱天賦逐漸浮現,可能是遺傳自家父。兒時居於澳門,家父和有「東方貓王」之稱的影星鄭君綿結交,兩人常結伴上松山練歌。

唱歌丹田發聲 如全身氣血循環運動

我在求學時期,與泰迪羅賓(本名關維鵬)、馮淬帆(本名馮兆覲)是同班同學,經常聽泰迪羅賓的樂隊演唱,十分陶醉。我又曾與馮兆覲一起練歌,當時我很欣賞其父親(知名粵劇武生馮鏡華)的獨特唱腔。馮兆覲後來成為影視圈忙人,我也另有發展,彼此聯絡漸少。我雖然做不成歌手,但在很多公開場合都會開腔唱歌,例如在學院年度校慶晚會或一些慈善籌款活動上,各方好友邀請上台獻歌,我都是義不容辭。因為本着既可以娛人娛己,又可以為慈善作出一分心意,何樂而不為呢?有朋友說我唱歌時聲線有點像台灣歌星青山,那是太抬舉我了。

無論工作如何忙碌,我都會盡量安排時間練歌。運用丹田發聲,內氣從下腹丹田上達口腔產生共鳴,使全身氣機通暢,等同做了一次全身氣血循環運動。我鼓勵學院員工及學生一起學習唱歌,既可增進友誼,又可減少病痛。最初由我抽空指導,及後禮聘專業歌唱家指導,加強愉快學習氣氛。

唱歌娛樂兼養生 釋放壓力防治失智改善吞嚥困難
娛人娛己–何樹勛(中)經常應好友邀請上台獻唱,既可娛人娛己,同時為慈善出力。圖為他為非牟利團體的演唱會獻聲。(作者提供)

防治失智症 改善吞嚥困難

中醫《黃帝內經》以五行(木、火、土、金、水)配五音(角、徵、宮、商、羽),而五臟(肝、心、脾、肺、腎)又與五音相呼應,發展出「五音療疾」的理論。五音療疾可以分為主動治療(親自彈奏樂器或歌唱)與被動治療(聽音樂或聽歌)兩種;都是運用五行原理,編出不同音樂旋律,起到調和人體陰陽氣血之作用。《黃帝內經》是2000多年前的中醫學經典著作,足以證明我們華夏文明很早已發現音樂是可以治病。

聽音樂或聽歌可以令人心情放鬆,肝氣舒暢,不過略為被動;而唱歌則主動得多,身心全情投入,對健康裨益更大。

現時全球很多地區,將唱歌這種娛樂行為應用於防治老年失智症。大學研究發現,柏金遜症病人接受歌唱治療,一段時間後吞嚥能力得到明顯改善。此外,有肺病患者參加歌唱課程,課程完結後檢測到病人肺活量普遍都得到大幅提升。

唱歌娛樂兼養生 釋放壓力防治失智改善吞嚥困難
90歲登紅館–90歲開演唱會的藝人胡楓(前中),創下最高齡登紅館演出的紀錄。(資料圖片)

疏肝解鬱 口腔潰瘍復發減

我有一個女病人長期受口腔潰瘍困擾,看過很多醫生,可是仍然反覆發作,時好時壞,不勝其煩。把脈辨證發覺她兩手關脈有點鬱結凝滯,明顯肝膽不暢,脾胃運化不足,是肝鬱化火再加上脾胃積滯所致。我處方疏肝解鬱、健脾消滯的藥,叮囑她注意飲食,早睡早起;並建議她有空時多唱歌,卡拉OK也好,洗澡時清唱也好,唱得愈多,口腔潰瘍復發機率愈少。她聽從勸說,生活上改變了不少壞習慣,且逐漸培養出唱歌的興趣,每天曲不離口,數月後口腔潰瘍沒有再復發,整個人變得愈來愈開朗,容光煥發。我少了一個病人,多了一個歌友。

為什麼會鼓勵病人唱歌?因為唱歌對肝鬱化火的證候最有幫助。中醫有一道名方「逍遙散」,可以疏肝解鬱(當然需中醫臨牀辨證論治)。假若能夠時常唱歌,唱得歌多亦可以令人開懷舒暢,即使功效不及逍遙散般直接,但日子有功,亦不容小覷。試問你想長期服藥還是唱歌?


相關閲讀:情緒困擾非朝夕 留意8個行為表徵 減長者患抑鬱症焦慮症風險

複式呼吸好運動 助瘦身延衰老

唱歌會用到腹式呼吸,令腹部良好運動,加強新陳代謝,消耗多餘熱量,有助減重瘦身。唱歌時呼吸有節奏起伏,有利於改善心臟血管功能,預防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當忘我演唱時,七情上面,令臉部平日較少應用到的肌肉組織也活躍起來,有美容效果,同時延緩衰老。


相關閲讀:認知障礙vs柏金遜 注意異常警號 早發現早治療 照顧者身心健康不容忽視

鍛煉腦部 擴大生活圈子

唱歌還可以提高學習力,鍛煉到腦部,記歌詞用左腦,音樂和旋律刺激右腦。有病人告訴我,他在中學時期參加了學校的合唱團之後,學業成績都進步了很多。而且唱歌多是與朋友結伴同行,一來可以擴大生活圈子,減少孤獨感,二來可以訓練膽量,增強自信。中醫認為膽氣壯的人身體通常都比常人好,較少生病。

綜合唱歌對健康帶來的好處,它不僅是一種娛樂,更稱得上是優良運動,不少科研機構都極力推薦病人或普羅大眾將唱歌視作為輔助防治疾病,甚至養生保健的其中一種手段。

喜歡唱歌的人多長壽。90歲開演唱會的藝人胡楓,創下最高齡登紅館演出的紀錄,確是令人佩服。他曾表示非常喜歡唱歌,年紀愈大愈唱得多,他有其他養生之道,但單是唱歌這一點已經得益不淺。四川省有一位杏林同道羅明山,享壽116歲,他其中一個養生之道就是唱歌,曾自編歌謠,閒時高歌自娛。羅老這份才華,是我的榜樣。

文:何樹勛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世界柏金遜病日 早診斷 早治療 //www.afterroberto.com/%e4%b8%96%e7%95%8c%e6%9f%8f%e9%87%91%e9%81%9c%e7%97%85%e6%97%a5-%e6%97%a9%e8%a8%ba%e6%96%b7-%e6%97%a9%e6%b2%bb%e7%99%82/ Thu, 11 Apr 2024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557

4月11日是「世界柏金遜病日」,藉此呼籲各界多關注身邊的患者,並留意家人,及早作出診斷和治療。

「柏金遜症」的運動徵狀,包括手腳震顫、肌肉疆硬、動作緩慢和神情呆滯,筆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柏金遜症」是一種「腦退化症」,多數發生在六十歲或以上的長者,患者的腦部發生病變,腦幹的黑質體和大腦的基底核欠缺一種名為「多巴胺」的神經傳遞物質。在香港,每一百名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便有一位患有「柏金遜病」。

「柏金遜症」與「柏金遜病」

「柏金遜症」跟「柏金遜病」究竟有何不同?馬漢明醫生解釋百分之八十的「柏金遜症」成因不明,被稱之為原發性「柏金遜病」,是「柏金遜症」中最常見的的一種;其餘百分之二十的「柏金遜症」個案則由藥物(例如抗精神病藥、止暈藥和止嘔藥)引起、血管閉塞導致,或是較罕見的「非典型柏金遜症」。

「柏金遜症」的徵狀

「柏金遜症」有運動和非運動的徵狀。運動的徵狀是指患者身體運動不協調,導致佝僂、步履蹣跚和經常跌倒。非運動的徵狀則包括膀胱過度活躍、排尿困難、便秘、嗅覺或味覺減弱、血壓不穩、吞嚥困難、認知障礙、情緒起伏、幻覺和妄想。

運動不協調是「柏金遜症」的早期徵狀。「柏金遜病」患者身體的其中一邊會出現手腳震顫、肌肉疆硬或動作緩慢,經過數年時間,徵狀會擴展至身體的兩邊。反之,由藥物或血管閉塞引致的「柏金遜症」,其運動徵狀會對稱地出現於患者的左右兩邊。而非運動的徵狀則多見於「非典型柏金遜症」的早期患者和其他「柏金遜症」的後期患者。

「柏金遜症」與「認知障礙症」

「認知障礙症」是「腦退化症」之一,常見於「柏金遜症」的患者。隨著病情的發展,部份原發性「柏金遜病」的患者可能出現「認知障礙症」的徵狀,例如記憶力衰退、行為重覆、情緒起伏等。馬漢明醫生稱,「非典型柏金遜症」的早期患者,也會受到「認知障礙症」的困擾,例如「路易氏體認知障礙症」的患者呈現「柏金遜症」的運動徵狀、視幻覺(包括人、動物或天然災難)和快速動眼睡眠行為失調症 (用說話或行動演出夢境)。

治療藥物與手術

「柏金遜症」的治療以藥物為主,它們有三大種類:左旋多巴胺、多巴胺受體激活劑和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馬漢明醫生指出這些藥物能提升腦部「多巴胺」的水平,減少運動的徵狀。除此之外,抗膽鹼能類的藥物和金剛胺可以控制輕微的震顫。同時,藥物也可以舒緩非運動的徵狀:瀉藥緩和便秘血清素藥物改善情緒、膽鹼分解抑制劑減慢認知衰退和抗精神藥減少幻覺或妄想。對於同時患有運動和非運動徵狀的病者,藥物的處方十分重要,因為它們之間或跟疾病本身可能產生相互作用,影響病情,常見的例子如下:抗膽鹼能類的藥物加劇便秘、排尿困難和認知障礙;多巴胺受體激活劑引起幻覺或妄想;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跟血清素藥物的同時使用導致血清素綜合症,徵狀包括高燒、亢奮、震顫、肌肉僵硬、腹瀉或癲癎。

當藥物不能夠控制原發性「柏金遜病」的運動徵狀,患者可以考慮「腦深層刺激術」。手術會把電極植入大腦深部兩側,並與埋在胸前的調節器連接,以高頻率的脈衝微電流來處理腦部不正常的訊息,從而控制異常的運動徵狀。可是,這項手術並不適合其他「柏金遜症」的患者。

馬漢明醫生認為雖然目前沒有任何療法可以根治「柏金遜症」,但是患者在家人的支持下,再配合適當的治療與復康運動,亦可以繼續他們精彩的人生。

世界柏金遜病日 早診斷 早治療
]]>
【柏金遜症】研究突破:糖尿病藥初證助減慢肢體動作惡化速度 //www.afterroberto.com/%e6%9f%8f%e9%87%91%e9%81%9c%e7%97%87-%e7%a0%94%e7%a9%b6%e7%aa%81%e7%a0%b4-%e7%b3%96%e5%b0%bf%e7%97%85%e8%97%a5%e5%88%9d%e8%ad%89%e5%8a%a9%e6%b8%9b%e6%85%a2%e8%82%a2%e9%ab%94%e5%8b%95%e4%bd%9c%e6%83%a1/ Fri, 05 Apr 2024 08:13:1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700

【明報專訊】法國專家周三(3日)發表最新研究,初步顯示糖尿病藥「腸促胰島素」(lixisenatide)有助減慢柏金遜症肢體動作徵狀的惡化速度,形容為一大突破,有望為全球約1000萬名柏金遜患者帶來新的治療前景。惟研究結果未提出「確鑿證據」證明上述糖尿針劑有助保護大腦,部分參與實驗的病人,亦出現作嘔、嘔吐等腸胃副作用。

【柏金遜症】研究突破:糖尿病藥初證助減慢肢體動作惡化速度
法國有研究初步顯示,糖尿病藥「腸促胰島素」有助減慢柏金遜症的惡化速度,有望為全球柏金遜患者帶來新的治療前景。(網上圖片) 

柏金遜症研究突破 糖尿藥初證助減惡化

圖盧茲大學醫院神經學教授拉斯科爾(Olivier Rascol)和波爾多大學醫院臨牀神經學家梅斯內(Wassilios Meissner)周三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文章,指出參與研究測試的156名40至75歲的法國早期柏金遜患者中,一年內持續注射法國藥廠賽諾菲(Sanofi)旗下商品名稱為Adlyxin或Lyxumia的「腸促胰島素」糖尿針劑的組別,對比沒注射組別病人,肢體動作徵狀未有惡化。

【柏金遜症】研究突破:糖尿病藥初證助減慢肢體動作惡化速度
法國專家周三(3日)發表最新研究,初步顯示糖尿藥「腸促胰島素」(lixisenatide)有助減慢與柏金遜症相關的肢體動作問題惡化速度。(《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網站截圖)


相關閲讀:糖尿病|7類口服糖尿藥副作用有不同?服藥後會增磅?醫生拆解5個關於糖尿藥的問題


部分出現嘔吐等腸胃副作用 結果未證助保護大腦

專家近年已開始研究上述原為治療糖尿和癡肥的「GLP-1受體促效劑」類藥物,對於保護神經細胞的潛力,但成果有限。拉斯科爾表示,今次研究首次清晰顯示GLP-1受體促效劑藥物提供神經保護作用,改善柏金遜症狀的惡化速度。惟研究結果並未提出「確鑿證據」,證明上述糖尿針劑有助保護大腦,而部分參與實驗的病人,亦出現作嘔、嘔吐等腸胃副作用。拉、梅二人稱將續測試,為今次研究發現作結論。


相關閲讀:【柏金遜症】手震成因多 兼有行動緩慢、肌肉僵硬徵狀 早求醫長期服藥紓緩病情


(法新社/金融時報)

]]>
預設醫療指示、安寧照顧未聽過?港大調查團隊:生死教育不足 多與家人溝通 //www.afterroberto.com/%e9%a0%90%e8%a8%ad%e9%86%ab%e7%99%82%e6%8c%87%e7%a4%ba-%e5%ae%89%e5%af%a7%e7%85%a7%e9%a1%a7%e6%9c%aa%e8%81%bd%e9%81%8e-%e6%b8%af%e5%a4%a7%e8%aa%bf%e6%9f%a5%e5%9c%98%e9%9a%8a-%e7%94%9f%e6%ad%bb/ Fri, 19 Jan 2024 08:03:4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990

【明報專訊】(編按:邱婆婆今年80歲,已患柏金遜症逾廿年,3年前見病情轉差,覆診時向醫生提出希望簽署「預設醫療指示AMD」:「我問醫生,如果最差之時,你會點對我」……)政府正擬就「預設醫療指示(AMD)」及「不作心肺復蘇術命令」立法,港大社會科學學院一項調查發現,約75%受訪者未聽過AMD,近七成從未聽過「安寧照顧」(專為晚期病人而設的身心照顧服務),不過經調查人員簡單解說,三分之二的人表示接受設立AMD。港大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周燕雯指出,結果反映受訪者對有關議題認識十分貧乏,呼籲加強生死教育,「讓市民及早認識,未雨綢繆」。

預設醫療指示、安寧照顧未聽過?港大調查團隊:生死教育不足 多與家人溝通
「賽馬會安寧頌」計劃服務使用者邱婆婆(左)是晚期柏金遜患者,她早年了解到預設醫療指示,一直關注該議題,自己已簽署,表明病危時不用急救。(楊晨攝)

港大調查 75%市民未聞「預設醫療指示」 團隊:生死教育不足

是次調查屬「賽馬會安寧頌」計劃一部分,於去年7至10月訪問到1506名本港成年市民。結果顯示,約76%受訪者談論生死話題時並未感到不自在,當中近40%表示樂意;然而大部分人未聽過「預設照顧計劃」或AMD。當受訪者簡單了解有關資訊後,大多數人均願意接受安寧照顧和預設照顧計劃(見表)。調查顯示,74.4%的受訪者願為自己設立AMD。

預設醫療指示、安寧照顧未聽過?港大調查團隊:生死教育不足 多與家人溝通

相關閲讀:【柏金遜症】手震成因多 兼有行動緩慢、肌肉僵硬徵狀 早求醫長期服藥紓緩病情

家人意願三成取態中立  建議多與家人溝通

身兼安寧頌項目總監的周燕雯說,調查發現受訪者較能確定自己的AMD需要,但對於家人意願,有三成受訪者取態中立,顯示受訪者對家人取向並不十分了解,強調多與家人溝通的重要。她續稱,本港生死教育不足,令市民難接觸該議題,是次調查顯示死亡非忌諱話題,政府就相關議題立法正值適當時機,今年1至4月安寧頌將圍繞有關立法議題,舉辦社區教育講座。

預設醫療指示、安寧照顧未聽過?港大調查團隊:生死教育不足 多與家人溝通
港大社會科學學院昨日發布一項關於本港市民對安寧照顧等概念的調查結果,社科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主任周燕雯(右二)說,調查顯示受訪者對有關議題陌生。80歲邱婆婆(中)早前簽署預設醫療指示,表明不接受插管等侵入性治療及急救,希望「順其自然」。(港大社會科學學院提供)

相關閲讀:【預設醫療指示】表明不搶救 不插胃喉 不撳心口 擔心簽紙後有病不醫?什麼情况下生效?

柏金遜婆婆:不想電擊及侵入性治療 盼順其自然

安寧頌服務使用者邱婆婆今年80歲,已患柏金遜症逾廿年,早年從報章了解AMD,3年前有見病情轉差,在一次覆診向醫生提出希望簽署AMD,「我問醫生,如果最差之時,你會點對我」。邱婆婆自言想順其自然,表明不想接受電擊及侵入性的治療,「我已經很老,不需要再救,這個柏金遜病都令我幾辛苦,現在腳都在震」。安寧頌服務團隊向她進一步介紹有關知識,並幫助她與身在加拿大的胞弟溝通,達成共識。

邱婆婆的醫生、律敦治醫院及鄧肇堅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副顧問王自強醫生說,預設照顧計劃是個全面溝通的過程,讓晚期病患者精神上仍有能力自行做決定時,預先與家人或醫護表達日後不能自決時的醫療及個人計劃,透過AMD可決定在指定情况下拒絕哪些維生治療。

]]>
拆解3大「非典型」睡眠障礙:夢中大吵碌落牀?雙腳麻癢難耐?成人遺尿?或暗藏隱疾 //www.afterroberto.com/%e6%8b%86%e8%a7%a33%e5%a4%a7%e3%80%8c%e9%9d%9e%e5%85%b8%e5%9e%8b%e3%80%8d%e7%9d%a1%e7%9c%a0%e9%9a%9c%e7%a4%99%ef%bc%9a%e5%a4%a2%e4%b8%ad%e5%a4%a7%e5%90%b5%e7%a2%8c%e8%90%bd%e7%89%80%ef%bc%9f%e9%9b%99/ Tue, 16 May 2023 04:20:1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321 拆解3大「非典型」睡眠障礙:夢中大吵碌落牀?雙腳麻癢難耐?成人遺尿?或暗藏隱疾

【明報專訊】提及睡眠障礙,失眠、噩夢、易醒、睡眠窒息,大家都聽得多;但還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非典型」睡眠障礙,不單影響睡眠品質,背後還可能暗藏健康隱憂。你可曾試過在睡夢中碌落牀(或與柏金遜症先)?或每晚躺下來,雙腿好像有很多螞蟻爬來鑽去,麻癢不適呢(或是「不寧腿綜合徵」、多巴胺不足)?甚至在睡覺時「不小心」遺尿(或尿道炎、前列腺增生)?以下3宗奇案,事主在睡覺時各有古怪經歷,究竟純屬意外、心理作祟,抑或是病態?且由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副教授陳詠欣一一解答。

3大「非典型」睡眠障礙問題逐一拆解

奇案1︰撞鬼似的 睡夢中大砂大叫碌落牀

50多歲陳先生(化名),沒有長期病患,每晚一躺上牀就可以「秒睡」。然而陳先生近兩年卻經常在睡覺時發生離奇事件——碌落牀!「試過5、6次了,有2次及時被太太抓着,但其餘幾次就真的跌了在地,幸而每次都只是輕微擦傷手腳,沒有大礙。」陳太則形容,每次丈夫都好像「撞鬼」般,睡到半夜突然大吵大叫,之後便跌下牀。陳先生認為自己是發噩夢「嚇親」,只是扎醒後便記不起夢境了。

拆解3大「非典型」睡眠障礙:夢中大吵碌落牀?雙腳麻癢難耐?成人遺尿?或暗藏隱疾
睡眠障礙——在正常情况下,成年人很少會跌下牀,但假如情况持續發生,就當心患上快速眼動睡眠障礙症。(設計圖片,frenky362@iStockphoto/明報製圖)

拆解︰或柏金遜症先兆

陳詠欣表示,成人透過生活經驗,建立起睡眠安全意識,所以不會像小朋友般,因在牀上鑽來鑽去而跌落牀。而且成人對牀的大小有概念,睡覺時會避免躺在牀緣位置;亦有較高警覺力,即使已進入夢鄉,但當感到手腳懸在牀外時,會馬上有意識地縮回來。所以成人相對於小孩子,跌下牀的機率較小。但陳先生已有5、6次相關經歷,就值得關注。

據陳先生描述,每次跌下牀都因為發噩夢,即是說,當時他正處於快速眼動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REM)的睡眠周期。理論上,這時全身肌肉最放鬆,即使在夢境中有跑、跳、叫等動作,在牀上應該仍然表現安靜。然而,若是患有快速眼動睡眠障礙症(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RBD)的病人,即使在REM階段,肌肉都沒有完全放鬆,因此會隨夢境做出一些複雜動作或發出聲音。陳詠欣表示,「我有一個病人,發夢被人搶袋子,於是出盡力想扯回來,怎知他其實在扯着太太的頭髮」。

RBD病人也較容易產生一些動作激烈的夢境,例如跟別人爭吵或扭打、被鬼或動物追趕等,約有三至五成病人會在睡覺時自傷,例如跌下牀、撞牆等。RBD患者以男性較多,好發年齡約60歲以上。雖然陳先生只有50多歲,但仍建議他接受多導睡眠圖測試,包括使用腦電圖記錄他睡眠時腦電波的活動,以及透過肌電圖,檢查他在REM階段中肌肉張力有無增加,以確定是否患有RBD。

之所以不能夠忽視RBD,是因為愈來愈多數據顯示,RBD似乎是神經退化病的前期階段,尤其跟柏金遜症關聯最密切。「柏金遜症患者之中,超過一半有RBD徵狀。」病人首要是注意家居安全,假如經常碌落牀,可考慮鋪上軟墊,或直接把牀褥放在地上睡覺。有需要時,醫生會處方藥物,包括褪黑激素或鎮靜劑,有助患者減少發噩夢,以至在睡夢間「手舞足蹈」。


相關閲讀:睡眠窒息分三級 輕中嚴重程度治療有不同 注意鼻軒聲不斷、經常扎醒 了解什麼是深層睡眠


奇案2︰如蟻爬腳 麻癢難耐

梁先生(化名)一直被枕邊人投訴經常「踢被」,弄得大家都睡不好。「我不想的,只是雙腳很不自在,像有螞蟻在爬來鑽去,忍不住要踢腳。」梁先生曾以為是牀單不潔或是皮膚乾燥所致,但即使換了牀單、雙腳塗上很多潤膚膏,不適感仍然存在,「太太說是心理作祟,但我覺得不是,只是無法形容那種麻麻癢癢的感覺」。

拆解3大「非典型」睡眠障礙:夢中大吵碌落牀?雙腳麻癢難耐?成人遺尿?或暗藏隱疾
麻癢不適——不寧腿一般在晚上才發作,麻癢不適感,會影響患者睡眠品質。(設計圖片,PeopleImages@iStockphoto)

拆解︰神經系統病 多巴胺不足

有一種經常被人忽略的睡眠障礙叫不寧腿綜合徵(下稱不寧腿),和事主的情况很相似。陳詠欣表示,「有一名病人,徵狀都頗嚴重,但看醫生時無法具體描述,只說感到痠痛、抽筋、不舒服,總之就是睡不到。醫生便因為他『睡不到』而處方安眠藥,但病人服藥後情况無改善,就擅自增加劑量,結果愈吃愈多後出現夢遊。後來轉介來我們的睡眠檢查室,才知道他原來有不寧腿」。

不寧腿患者在靜止狀態時,常覺得下肢(部分人會伴隨上肢)有一種難以言喻的不適感,坐立不安,必須通過移動或活動雙腳緩解不適。「比較特別的是,此症有晝夜節律,徵狀通常在黃昏、晚間、臨睡前尤其明顯。」

不寧腿並非心理作祟,它可能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相信與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不足有關。雖然到目前為止,未有直接科學數據證明此症會增加患腦退化症的風險;但已知的是,一些疾病例如貧血、缺乏鐵質、甲狀腺病、糖尿病、腎功能衰竭等,都有可能導致不寧腿,所以或需要進一步檢查,尋求病因。醫生會根據病人情况,制訂不同的治療方案。例如是缺鐵性貧血,便可通過補充鐵質來消除徵狀;另外,多巴胺促動劑、鎮靜劑、抗腦癇類藥物,亦可減輕不寧腿患者的不適感。


相關閲讀:【世界柏金遜症日】認知障礙vs柏金遜 注意異常警號 早發現早治療 照顧者身心健康不容忽視


奇案3︰交際應酬後尿牀

睡覺本來是最放鬆的時間,但梁先生(化名)總是心慌慌,因為他不知道自己何時又「瀨尿」。「這是間歇發生,前年狀態最差時,有1個月試過2次,平均就3、4個月『失手』一次;去年情况好些,全年只瀨濕過1次;今年就最開心,至今都平安無事。」梁先生思前想後,發現自己每次尿牀都在交際應酬後,又或是那陣子身體極度透支,為此他已經戒掉啤酒,也盡量多休息。

拆解3大「非典型」睡眠障礙:夢中大吵碌落牀?雙腳麻癢難耐?成人遺尿?或暗藏隱疾
揪出成因——成人遺尿原因眾多,必須揪出成因,才能提升治療效果。(設計圖片,jes2ufoto@iStockphoto)

拆解︰或尿道炎、前列腺增生

成人繼發性睡眠遺尿症的診斷準則,是指原本能正常控制夜間排尿,但突然1星期有超過2次在非自願情况下尿牀,且持續發生超過3個月。雖然梁先生個案的尿牀次數並不符合確診要求,但為何會遺尿呢?也值得探討。

成人膀胱容量比嬰幼兒大,正常可儲到300至400毫升尿液,加上機能成熟,身體在睡覺時會分泌抗利尿激素,有助腎臟濃縮尿液,減少尿量。但以下情况可能會造成影響︰

1.睡前飲很多水或利尿飲品,又或是本身是糖尿病人,需要服食利尿藥物,都會導致晚上產生很多尿液

2.假如膀胱很敏感或過度活躍,會增加遺尿機率。這情况常出現在尿道炎病人,又或者是長期受便秘困擾的人士

3.正常成人尿急時會醒來去廁所,但有些人受酒精或鎮靜劑類藥物影響,會較難清醒;睡眠窒息症患者較多半夢半醒的狀態,遺尿機率也較高

4.年長男性較常有前列腺增生問題,由於尿道被擠壓,會影響排尿不清,也較容易出現遺尿

假如排除其他病症,會建議臨睡前調整水分攝取,減少飲用酒精及含咖啡因等刺激飲料,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體重,都有助改善情况。

拆解3大「非典型」睡眠障礙:夢中大吵碌落牀?雙腳麻癢難耐?成人遺尿?或暗藏隱疾
陳詠欣(受訪者提供)

相關閲讀:睡得好嗎?|每晚有進入深層睡眠嗎?醫生教你5件事建立良好睡眠習慣 有助增強免疫力、整理記憶、情緒


文:沈雅詩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世界柏金遜症日】認知障礙vs柏金遜 注意異常警號 早發現早治療 照顧者身心健康不容忽視 //www.afterroberto.com/%e4%b8%96%e7%95%8c%e6%9f%8f%e9%87%91%e9%81%9c%e7%97%87%e6%97%a5-%e8%aa%8d%e7%9f%a5%e9%9a%9c%e7%a4%99vs%e6%9f%8f%e9%87%91%e9%81%9c-%e6%b3%a8%e6%84%8f%e7%95%b0%e5%b8%b8%e8%ad%a6%e8%99%9f-%e6%97%a9/ Fri, 08 Apr 2022 07:00:2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7288 不少人對認知障礙症(又稱「腦退化症」)、柏金遜症等存有恐懼,不少人更將初期病徵視為正常老化的現象,令患者錯過接受診斷和治療的黃金期。4月11日是世界柏金遜症日(World Parkinson’s Disease Day),大家對柏金遜症和認知障礙症認識有多少呢?簡單地說,柏金遜症屬腦神經功能退化的疾病;至於認知障礙症,則主要是由於腦部出現病變,腦細胞受損導致腦功能衰退……本港人口持續高齡化,銀髮族的健康問題備受重視,不少長期病患者的家人或照顧者更需要承受沉重的壓力和擔憂,箇中他們的身心健康同樣不容忽視。

大家對柏金遜症和認知障礙症的認識有多少呢?作為患者的家人或照顧者,更需要承受着長期的擔憂和沉重壓力,他們的身心健康同樣不容忽視。
大家對柏金遜症和認知障礙症的認識有多少呢?作為患者的家人或照顧者,更需要承受着長期的擔憂和沉重壓力,他們的身心健康同樣不容忽視。

 

了解柏金遜初期徵狀 及早察覺接受治療

身邊家人善忘的程度已直接影響生活?其行為性情突變、對本來的嗜好失去興趣?他們難以表達所想甚至對天氣和時間等失去判斷能力?愈早發現異常,盡早就醫接受評估,就能及早進行相關治療及訓練,有助減慢病情發展速度。

 

【便秘】手震、便秘 兼睡夢中叫嚷揮拳 可能與柏金遜症有關?

柏金遜症是繼認知障礙症後,第二常見的腦神經細胞退化疾病,估計本港每100名65歲以上的長者中,便有一人患上柏金遜症。患者除了有手震、行動遲緩等症狀,亦可能出現便秘、睡夢中會叫嚷和揮拳踢腳等非典型症狀,患者若能及早發現,以及接受適當治療,壽命其實與同齡人士相若。

【便秘】手震、便秘 兼睡夢中叫嚷揮拳 可能與柏金遜症有關?

 

【認知障礙vs柏金遜】認知障礙症警號明顯 留意6個異常舉動 及早發現接受治療

研究發現一般人在30至40歲踏入中年開始,腦部會逐漸出現退化徵狀。年紀愈大,其退化情况可能加劇,更有機會演變為認知障礙症……究竟認知障礙症患者在生活中會如何表現異常?文內6個舉動家人或照顧者必須多加注意!

【認知障礙vs柏金遜】認知障礙症警號明顯 留意6個異常舉動 及早發現接受治療

 

【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 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 腦疾問題切勿掉以輕心

長者記憶力突然變差?情緒有所轉變?手震、行動變得緩慢?切勿掉以輕心!可能這是認知障礙症(腦退化)或柏金遜症找上門的先兆,患者家人或照顧者切勿混淆,更勿因此錯過了治療或有效控制病情的時機……

【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 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 腦疾問題切勿掉以輕心

 

認知障礙症有真有假? 及早評估治療 增根治機會 減退化速度

年紀大記性轉差、退化就必定是認知障礙症?未必!原來有約5至10%的「認知障礙症患者」是由腦病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假性認知障礙症」,同樣會出現認知能力問題,若能及早發現及接受治療,是可以根治問題。不過,一旦錯過治療時機,則有可能由假性變為真正的認知障礙症。究竟如何分辨?有哪些治療方法有助減退化速度呢?

認知障礙症有真有假? 及早評估治療 增根治機會 減退化速度

 


 

延緩退化 從日常訓練及生活習慣做起

若家人或身邊人確診柏金遜症或認知障礙症時,難免感到擔憂,原來除了接受適當的療程外,亦可透過日常生活進行鍛練,例如玩遊戲、陪伴做運動、執屋、改變飲食習慣等,有助延緩病情惡化速度。

 

柏金遜症影響口肌 說話困難 言語治療訓練助改善

高達80%的柏金遜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言語障礙,較多患者在初期會先出現聲線不足和沙啞的問題,之後會逐漸出現咬字不清晰、缺乏聲調高低變化、說話不流暢等,加上由於面部肌肉僵硬而導致缺乏表情,這些問題均會令患者較難清楚表達真正的意思和情緒,容易造成別人的誤解……

柏金遜症影響口肌 說話困難 言語治療訓練助改善

 

延緩認知障礙症患者退化速度 照顧者貼士:陪伴做運動、執屋都有用

當有患者確診認知障礙症時,不僅患者本人會擔心,相信其家人亦會絞盡腦汁為未來如何給予適切照顧患者的日常生活而作好準備,同時亦希望能夠盡力延緩這個不能逆轉的病症。究竟家人可以怎樣做呢?原來小至日常陪伴做運動,大至「執屋」有助減低患者跌倒的風險,都對患者有幫助!

延緩認知障礙症患者退化速度 照顧者貼士:陪伴做運動、執屋都有用

 

了解認知障礙症患者需要 職業治療師:早發現、早訓練 助患者延緩退化

透過遊戲、拼圖或其他腦部訓練,或許能有助認知障礙症患者減慢記憶力衰退或其他精神問題。因此早發現、早訓練,可有助延緩病情惡化速度,而根據患者病情的不同階段,需接受相應的職業治療訓練,更能達至最佳訓練效果。

了解認知障礙症患者需要 職業治療師:早發現、早訓練 助患者延緩退化

 

【認知障礙症】腦退化患者拒進食?地中海飲食 減認知障礙風險

如何能避免成為認知障礙症的高危人士呢?研究證實,地中海飲食形態,能有效降低不少於四成的認知障礙症風險。有醫生不單止希望藉此飲食喚回患者的食慾,更希望大家也來試試地中海飲食的健康模式。

【認知障礙症】腦退化患者拒進食?地中海飲食 減認知障礙風險

 


 

調整心態 照顧者適時為心靈「減磅」

一個人患病,影響的往往不止是自己,患者家人同樣面對着照顧、溝通、身心健康上的壓力;而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病情往往持續多年,照顧者所付出的心力和時間是以年去計算,苦况不足為外人道……當各種負面情緒湧現,自身的精神健康不容忽視。

 

【認知障礙症】當照顧者壓力、負面情緒大 漫長過程愛自己多一些為身心靈減壓

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病者的身體和自理能力逐漸衰退,甚至完全依賴其他人照顧時,照顧者需要承受沉重的壓力,各種負面情緒湧現,自身的精神健康不容忽視。照顧者如欲長時間照顧患者,疏理自己的情緒、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是重要的一環。

【認知障礙症】當照顧者壓力、負面情緒大 漫長過程愛自己多一些為身心靈減壓

 

「雙老」悲歌 另一半腦退化 「她不再是她」 照顧辛酸

「她已走了,她不再是原來的她了。」七旬長者張先生(化名)眼泛淚光,在一次輔導過程中,細訴照顧患有認知障礙症太太過程的辛酸及無奈。從前溫文爾雅、知書識禮的張太太,病發後變得暴躁,甚至用上粗言穢語。太太已無法記起張先生,張先生也感到她已不是自己認識的另一半……

「雙老」悲歌 另一半腦退化 「她不再是她」 照顧辛酸

 

認知障礙 慈父變躁爸 及早應對減重擔

「以往的爸爸,無論面對什麼事都不會大發脾氣。在家裏他是一家之主,可以把家裏的大小事務處理得妥妥當當;半年前他開始因為大大小小,他覺得難以處理的瑣事而大發雷霆,最嚴重一次他把桌上的杯全掃在地上。」面對和以往很「不一樣」的爸爸,陳小姐和陳老太感到肩上擔子愈來愈沉重,因為陳伯不單記憶力減退,還失去以往的好脾氣……

認知障礙 慈父變躁爸 及早應對減重擔

]]>
柏金遜症影響口肌 說話困難 言語治療訓練助改善 //www.afterroberto.com/%e6%9f%8f%e9%87%91%e9%81%9c%e7%97%87%e5%bd%b1%e9%9f%bf%e5%8f%a3%e8%82%8c-%e8%aa%aa%e8%a9%b1%e5%9b%b0%e9%9b%a3-%e8%a8%80%e8%aa%9e%e6%b2%bb%e7%99%82%e8%a8%93%e7%b7%b4%e5%8a%a9%e6%94%b9%e5%96%84/ Fri, 24 Jul 2020 07:52:0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7606 柏金遜症是常見慢性腦神經衰退疾病之一,導致患者的不同肌肉出現震顫和僵硬等問題;受影響的肌肉亦包括口腔及咽喉負責說話及吞嚥的肌肉,因此會有說話不清吞嚥困難等問題。若要處理上述問題,藥物和手術治療成效有限,可配合言語治療,針對口腔各部分肌肉訓練,協助患者改善情况。

柏金遜症影響口肌 說話困難 言語治療訓練助改善
柏金遜症患者的口部肌肉控制能力變弱,會出現說話不清及吞嚥困難,而言語治療有針對加強這些肌肉的訓練,有助改善情况。

柏金遜症患者難以控制肌肉

betway体彩 言語治療師潘肇鋒解釋,柏金遜症患者因難以控制身體不同部分的肌肉,影響身體的活動和協調動作,患者一般會出現手腳不自然顫抖、肌肉僵硬、肌肉啟動困難,以及姿勢不穩等問題。同時,患者的口部肌肉控制能力變弱,會出現說話不清及吞嚥困難,而實際上很多柏金遜症患者的頭腦清晰,語言理解和表達功能正常,只是聲線和發音會受影響而令言語能力出現問題。

聲線表情難控制易招誤解

潘肇鋒引述研究指出,高達80%的柏金遜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言語障礙,最常見是「低運動性言語障礙」,主要的徵狀有:

  • 說話聲線過小
  • 聲音沙啞
  • 缺乏聲調高低變化
  • 語速過快
  • 說話停頓位置不當

他解釋,根據外國研究,較多患者在初期會先出現聲線不足和沙啞的問題,之後會逐漸出現咬字不清晰、缺乏聲調高低變化、說話不流暢等,加上由於面部肌肉僵硬而導致缺乏表情,這些問題均會令患者較難清楚表達真正的意思和情緒,容易造成別人的誤解。

針對患者困難 言語治療加強肌肉訓練

要治療柏金遜症,一般以藥物和手術治療,惟這些治療對改善手腳肌肉控制有顯著成效,對於改善負責說話的肌肉卻成效不彰。潘肇鋒指,言語治療有針對加強這些肌肉的訓練,包括大聲聲線治療(LSVT-Loud)及呼氣肌肉強化訓練(EMST),兩者如能同步訓練,改善效果會更為顯著。

大聲聲線治療:提高聲量練習說話

潘肇鋒解釋,大聲聲線治療(LSVT-Loud)的治療目的,是提高病人的說話聲量,以改善聲線、咬字、發音、說話速度、音調的高低等;患者在訓練中需要專注大聲說話,此舉能讓肺部呼出更多氣,同時加強聲帶閉合和口腔肌肉的活動能力,以改善聲量過小、語速過快、缺乏音調變化、咬字不清等問題。

至於訓練頻率,患者需連續4星期內完成16小時課節,平均每星期上4堂,每堂1小時,訓練期間要保持提高聲量練習說話,課後亦要勤加練習。他強調,病人需透過訓練學習自我評估,了解自己的聲量大小,改善聲線並運用合適力氣說話,否則會經常誤以為自己已夠大聲和清晰。

呼氣肌肉強化訓練:用力吹響裝置

呼氣肌肉強化訓練(EMST)則需要患者在言語治療課堂及家中,持續利用吹氣管裝置進行吹氣訓練,當吹氣力度足夠,裝置便會發出聲響,而言語治療師會因應患者的訓練進度而調校強度,提高訓練要求。潘肇鋒解釋,EMST可訓練肺部以加強呼氣力度和口腔肌肉的活動,從而改善患者聲線和咬字清晰程度。

]]>
【便秘】手震、便秘 兼睡夢中叫嚷揮拳 可能與柏金遜症有關? //www.afterroberto.com/%e6%89%8b%e9%9c%87-%e4%be%bf%e7%a7%98-%e5%85%bc%e7%9d%a1%e5%a4%a2%e4%b8%ad%e5%8f%ab%e5%9a%b7%e6%8f%ae%e6%8b%b3-%e5%8f%af%e8%83%bd%e8%88%87%e6%9f%8f%e9%87%91%e9%81%9c%e7%97%87%e6%9c%89/ Tue, 08 Oct 2019 09:25:5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703
【便秘】手震、便秘 兼睡夢中叫嚷揮拳 可能與柏金遜症有關?
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中心主任蔡德康醫生表示,臨床經驗顯示,愈早採取適合的治療,愈有助柏金遜患者改善整體功能。

老年人機能退化,活動能力連帶認知能力減弱,看似正常但亦有可能是疾病所致。柏金遜症,一種常見的腦退化疾病,患者除了有手震、行動遲緩等症狀,亦可能出現便秘、睡夢中會叫嚷和揮拳踢腳等非典型症狀。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中心主任蔡德康醫生指出,柏金遜症患者若能及早發現,以及接受適當的藥物治療或不同療法,壽命其實與同齡人士相若。

【Power Up 推介】新力活多酚(濃縮液) – 有助減輕便秘、尿酸痛風,提升抵抗力,立即網上訂購。

 

第二常見腦神經細胞退化疾病:柏金遜症

柏金遜症是繼認知障礙症後,第二常見的腦神經細胞退化疾病,估計本港每100名65歲以上的長者中,便有一人患上柏金遜症。

蔡醫生表示,所有腦神經細胞退化疾病都與腦內特定蛋白異常有關,認知障礙症與類澱粉蛋白(amyloid)有關,而柏金遜症則相信是處理及分解α-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的機制失效,導致大量蛋白積聚,令腦幹內的黑質區出現退化,令多巴胺生產不足,大腦因而無法有效指揮肌肉活動,遂引發一系列的運動功能障礙,包括震顫、肌肉僵硬、行動緩慢及步伐不穩。

α-突觸核蛋白積聚 影響腦幹、腸道、嗅覺

他續指,近年更有證據顯示,α-突觸核蛋白積聚不限於黑質區,更可能在腸道的神經節首先發生,繼而擴散到腦部,亦可影響嗅覺神經、腦幹及大腦皮層,引起各種非運動功能症狀,如便秘腹痛、嗅覺下降、記性差、快速眼動睡眠(REM,rapid eye movement)行為障礙等,甚至波及自律神經而引起體位性血壓低、排泄功能下降等症狀。

REM行為障礙 患者睡夢中叫嚷、揮拳踢腳

各類非運動功能症狀中,REM行為障礙尤其需要注意,可以早過運動障礙出現,患者5年內患柏金遜症的機會高達三至四成。「患者會在睡眠期間隨夢境叫嚷,甚至揮拳踢腳。」蔡醫生稱,若出現懷疑症狀,毋須過於擔心,未必一定是柏金遜症,有經驗的醫生會根據病歷及掃描結果,以判斷患者是否患病。

雖然目前暫未有有效的方法根治柏金遜症,但在適當治療下,患者也可以大致如常生活。蔡醫生表示,以往柏金遜症病人的壽命較短,原因是運動功能較差,容易引致不同的併發症,如肺炎、呼吸功能下降等。

藥物助緩減患者併發症 深層腦部刺激療法針對晚期患者

現在縱使未有藥物可以阻止病情惡化,但左旋多巴(Levodopa)及多巴胺受體激動劑(Dopamine Agonist)等藥物,可以幫助改善運動功能,讓患者可以繼續正常生活和工作,並緩減併發症出現,故患者的壽命與一般人相若。

對於一些晚期患者,如利用藥物仍未能控制病情,就可以考慮使用深層腦部刺激療法。蔡醫生表示,深層腦部刺激療法就如「電子多巴胺」,放置在腦內的儀器可不斷釋出電流刺激腦部,從而提升病人的活動能力,療效頗為理想,但未必每個病人都適用,由於需以手術方式置入儀器,因此有一定風險,故醫學界正嘗試一些非創傷性的刺激方法,如經顱骨磁力震動,惟療效並不持久。

蔡醫生強調,柏金遜症並非由單一因素所致,而有機會與感染、退化及遺傳等多個原因有關,因此治本並不容易。醫學界正不斷努力研究,如基因治療及幹細胞治療等,從改善大腦處理α-突觸核蛋白的功能及恢復多巴胺的供應等方面入手,為根治柏金遜症帶來希望。

]]>
認知障礙症有真有假? 及早評估治療 增根治機會 減退化速度 //www.afterroberto.com/%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7%97%87%e6%9c%89%e7%9c%9f%e6%9c%89%e5%81%87-%e5%8f%8a%e6%97%a9%e8%a9%95%e4%bc%b0%e6%b2%bb%e7%99%82-%e5%a2%9e%e6%a0%b9%e6%b2%bb%e6%a9%9f%e6%9c%83/ Thu, 26 Sep 2019 03:47:4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730
betway体彩
betway体彩 長者醫健主任梁萬福醫生表示,適當的治療和訓練可以緩減認知障礙症患者病情惡化,也能減輕家人和照顧者的壓力。

年紀大記性轉差、退化就必定是認知障礙症?未必!原來有約5至10%的「認知障礙症患者」是由腦病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假性認知障礙症」,同樣會出現認知能力問題,若能及早發現及接受治療,是可以根治問題。不過,一旦錯過治療時機,則有可能由假性變為真正的認知障礙症。究竟如何分辨?有哪些治療方法有助減退化速度呢?

 

腦病引致假性認知障礙症 適切治療可根治

betway体彩 長者醫健主任梁萬福醫生指出,一些腦病如腦炎、腫瘤、積水,以及甲狀腺分泌、維他命B12不足、抑鬱症等,都可以令患者出現假性認知障礙症。他分享曾有一名60多歲的病人,在3個月內認知能力顯著下降,無法打理生意,以為自己患上認知障礙症,但經檢查後發現病人是由於過敏性腦炎影響認知能力,經適切治療後已一切回復正常。

 

梁醫生強調,由疾病引起的假性認知障礙症,只要接受治療便可痊癒,而認知障礙等症狀也會消失。因此他提醒市民,不要把認知問題一律當作是退化毛病,若懷疑自己或家人有認知障礙,應盡早求醫接受評估。「切勿等到腦細胞壞死後才進行檢查、治療,屆時有可能已無法逆轉病情。」

 

認知障礙症發病率較柏金遜高

認知障礙症與柏金遜症都是長者常見的疾病,但前者的發病率較高,並會隨年齡增加而上升,60歲以上長者的發病率為5%,到85歲發病率升至25%。

梁醫生指出,要分辨認知障礙症,可留意家人或親人有否出現記憶力、認知能力及判斷力衰退等問題,包括金錢運算、說話能力、時間空間及是非認知等。

「例如有主婦會不斷重複購買同一類餸菜回家,導致整個雪櫃也堆滿鮮魚;又或經常重複查問同一件事,甚至會把銀包放入衣櫃,以至把重要的人和事忘記,凡此種種情况發生都必須提高警覺。」梁醫生建議,若發覺自己或家人善忘程度比同齡人士為差,經常忘東忘西,判斷力亦愈來愈見偏差,則有可能患有認知障礙症。

 

阿茲海默氏症vs血管性認知障礙症 vs認知障礙症

無論是腦細胞退化引起的阿茲海默氏症,還是因腦內微細血管堵塞而引起的血管性認知障礙症,又或是混合兩者的認知障礙症,目前也未有根治的方法,但適當的治療對患者有很大幫助。

梁醫生表示,阿茲海默氏症可以用藥補充不足的神經傳遞物質「乙醯膽鹼」,從而改善病人的記憶;血管性認知障礙症則控制好三高等風險因素,藉以減少對腦細胞的傷害,遏止病情惡化。此外,適當的行為治療及記憶力訓練,加上平日多運動及多鍛煉腦袋,都有一定裨益。

 

治療以外 照顧者為患者做好各項準備

對患者提供治療的同時,梁醫生強調,協助照顧者做好準備,多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為他們安排生活照顧等,都是「治療」認知障礙症患者的重要一環。

無論家人或照顧者,都可考慮盡早讓病人進行預設醫療指示、做好長遠財產及財務安排、日常照顧方面要有預防走失和跌倒的措施,並要監察患者的生命指數,務求讓患者能夠「大小通暢,出入平安」!

]]>
【有片: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了解認知障礙症柏金遜症 透過治療延緩病情 //www.afterroberto.com/%e4%ba%86%e8%a7%a3%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7%97%87%e6%9f%8f%e9%87%91%e9%81%9c%e7%97%87-%e9%80%8f%e9%81%8e%e6%b2%bb%e7%99%82%e5%bb%b6%e7%b7%a9%e7%97%85%e6%83%85/ Mon, 26 Aug 2019 10:00:1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161 隨年紀增長,記憶力開始減退,出現手震、行動變得緩慢等情況,除了是正常退化,也有機會是認知障礙症或柏金遜症的症狀。明報健康網及betway体彩 合辦的「認知障礙症及柏金遜症的診斷及病情管理」講座,日前假中央圖書館舉行,剖析兩種疾病的病徵及治療方法,以增加市民認知及分辨兩者差異。認知障礙症是因腦功能喪失及退化而導致出現認知障礙問題,越年長患病機會越高。年屆90至95歲人士,有40%機會患上此症。betway体彩 長者醫健主任、老人科專科醫生梁萬福醫生表示,認知障礙症並不等同腦退化。本港有逾一半患者屬於阿爾茲海默氏症,三至四成患者屬於血管性認知障礙症,因腦部發生許多微小中風而導致腦細胞壞死,構成不同程度的記憶力及認知問題,阿爾茲海默氏症及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有可能同時出現。

 

蔡德康醫生, 梁萬福醫生
蔡德康醫生(左)及梁萬福醫生(右)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病情

 

認知障礙症初起徵狀記憶衰退

年過25歲,記憶力會開始減退。要分辨認知障礙症,可留意親人有否出現記憶力衰退、喪失時間感及方向感、判斷能力減退、語言方面出現問題、性格突變及將物件放在不當地方等主要徵狀。梁醫生表示,認知障礙症分為初期、中期及晚期。以阿爾茲海默氏症為例,由初期到晚期大約八至十年時間,暫時沒有藥物可根治,現有的藥物主要是減輕徵狀,令患者在初期及中期階段保持良好生活,減少對家人的壓力。

其實,並非所有認知障礙症都不能治癒,約5%至10%患者可以治癒,主要是因其他疾病或身體狀況所引致的認知障礙症。梁醫生解釋,可能是長者患有抑鬱症出現假癡呆;營養、甲狀腺分泌或維他命B12不足,甚至是腫瘤、腦部感染發炎及腦積水等原因造成,只要接受治療亦可痊癒。另外,乙醯膽鹼是協助腦部記憶的神經傳導物質,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腦部會較缺少此類物質。患者腦部亦會出現萎縮, 有斑塊及纏結等不正常物質。因此,可利用正電子掃描進行檢查, 並以藥物補充乙醯膽鹼, 藉此改善記憶力, 延緩病情。

藥物只是輔助治療,最重要是家人及照顧者的愛心。梁醫生建議在患者確診後,家人如條件許可, 可考慮聘請傭人或看護照顧,及早與長者建立關係及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從而懂得處理患者的行為及安全問題。例如中期及晚期患者很多時不懂得表達飲食及大小便的需要,且容易跌倒及忘記關爐具。另外,可安排患者接受情緒及認知能力訓練、行為治療及園藝治療等。多做運動、曬太陽、參與社交、學習新技能及預防三高(血壓、血脂及血糖控制)都對病情有幫助。梁醫生強調,最重要是找醫生確診、安排生活照顧、預設醫療指示、長遠財產及財務安排等。

 

了解認知障礙症及柏金遜症的診斷及治療
大批市民出席講座,了解認知障礙症及柏金遜症的診斷及治療。

 

柏金遜症運動功能障礙

柏金遜症是慢性神經系統衰退的疾病,現時香港每800人就有一名柏金遜症患者。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中心主任、腦神經科專科醫生蔡德康醫生表示,柏金遜症徵狀超過七成屬於原發性柏金遜症,其他的腦退化症可引致柏金遜綜合症,患者會出現柏金遜症及其他病的徵狀。此外,柏金遜徵狀可由其他疾病產生,如使用精神科藥物、某類止嘔或止暈藥;感染、創傷、肝功能衰竭及有毒物質入腦等,都可能引起柏金遜症的徵狀。

柏金遜症最主要的徵狀是運動功能障礙,包括手震、手腳僵硬、行動緩慢及步伐不穩等。診斷會以臨評估為主,患者必須出現運動功能障礙,並要排除其他會引起柏金遜症包括行動緩慢徵狀的疾病才可確診。蔡醫生指出,患者主要缺乏多巴胺作為傳導物質,可藉正電子電腦掃描檢查,監察腦部的多巴胺數量及活動能力是否減退,如出現減退即有很大機會患上柏金遜症。透過藥物如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或左旋多巴,以紓緩徵狀。另外,患者也會出現非運動功能障礙,早期會出現嗅覺衰退、便秘及出汗等徵狀,晚期會出現沮喪、焦慮、幻覺、自主功能障礙(易暈、吞嚥問題)及認知功能障礙等。整個演變階段大約20年。

柏金遜症成因不明,但有5%患者是因為單基因突變而引起。蔡醫生指出,現在有超過十種基因證實會引致遺傳性的柏金遜症。即使沒有家族史,很多患者都擔心會遺傳給下一代。由於柏金遜的症終身發病率約1.5%,發病年齡約在五六十歲後,即使下一代的發病率會增加兩至三倍,發病機會仍低於5%,若子女仍然年輕,患有柏金遜症的父母亦毋須太擔心。

蔡醫生強調,柏金遜症可以醫治,但無法根治。透過控制及改善病徵,可增加病人活動能力,維持數十年良好生活質素,壽命亦與同年齡人士一樣。假如藥物無法令患者維持理想活動能力,可選擇進行手術,在腦部植入電極,產生電流脈衝持續刺激某部分腦組織神經細胞,紓緩症狀,惟有機會出現嚴重併發症。另外,全球有很多研究集中在幹細胞及基因治療,用以恢復腦組織,初步亦具有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