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金遜病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28 Mar 2024 07:14:21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柏金遜病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世界柏金遜病日 早診斷 早治療 //www.afterroberto.com/%e4%b8%96%e7%95%8c%e6%9f%8f%e9%87%91%e9%81%9c%e7%97%85%e6%97%a5-%e6%97%a9%e8%a8%ba%e6%96%b7-%e6%97%a9%e6%b2%bb%e7%99%82/ Thu, 11 Apr 2024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557

4月11日是「世界柏金遜病日」,藉此呼籲各界多關注身邊的患者,並留意家人,及早作出診斷和治療。

「柏金遜症」的運動徵狀,包括手腳震顫、肌肉疆硬、動作緩慢和神情呆滯,筆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柏金遜症」是一種「腦退化症」,多數發生在六十歲或以上的長者,患者的腦部發生病變,腦幹的黑質體和大腦的基底核欠缺一種名為「多巴胺」的神經傳遞物質。在香港,每一百名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便有一位患有「柏金遜病」。

「柏金遜症」與「柏金遜病」

「柏金遜症」跟「柏金遜病」究竟有何不同?馬漢明醫生解釋百分之八十的「柏金遜症」成因不明,被稱之為原發性「柏金遜病」,是「柏金遜症」中最常見的的一種;其餘百分之二十的「柏金遜症」個案則由藥物(例如抗精神病藥、止暈藥和止嘔藥)引起、血管閉塞導致,或是較罕見的「非典型柏金遜症」。

「柏金遜症」的徵狀

「柏金遜症」有運動和非運動的徵狀。運動的徵狀是指患者身體運動不協調,導致佝僂、步履蹣跚和經常跌倒。非運動的徵狀則包括膀胱過度活躍、排尿困難、便秘、嗅覺或味覺減弱、血壓不穩、吞嚥困難、認知障礙、情緒起伏、幻覺和妄想。

運動不協調是「柏金遜症」的早期徵狀。「柏金遜病」患者身體的其中一邊會出現手腳震顫、肌肉疆硬或動作緩慢,經過數年時間,徵狀會擴展至身體的兩邊。反之,由藥物或血管閉塞引致的「柏金遜症」,其運動徵狀會對稱地出現於患者的左右兩邊。而非運動的徵狀則多見於「非典型柏金遜症」的早期患者和其他「柏金遜症」的後期患者。

「柏金遜症」與「認知障礙症」

「認知障礙症」是「腦退化症」之一,常見於「柏金遜症」的患者。隨著病情的發展,部份原發性「柏金遜病」的患者可能出現「認知障礙症」的徵狀,例如記憶力衰退、行為重覆、情緒起伏等。馬漢明醫生稱,「非典型柏金遜症」的早期患者,也會受到「認知障礙症」的困擾,例如「路易氏體認知障礙症」的患者呈現「柏金遜症」的運動徵狀、視幻覺(包括人、動物或天然災難)和快速動眼睡眠行為失調症 (用說話或行動演出夢境)。

治療藥物與手術

「柏金遜症」的治療以藥物為主,它們有三大種類:左旋多巴胺、多巴胺受體激活劑和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馬漢明醫生指出這些藥物能提升腦部「多巴胺」的水平,減少運動的徵狀。除此之外,抗膽鹼能類的藥物和金剛胺可以控制輕微的震顫。同時,藥物也可以舒緩非運動的徵狀:瀉藥緩和便秘血清素藥物改善情緒、膽鹼分解抑制劑減慢認知衰退和抗精神藥減少幻覺或妄想。對於同時患有運動和非運動徵狀的病者,藥物的處方十分重要,因為它們之間或跟疾病本身可能產生相互作用,影響病情,常見的例子如下:抗膽鹼能類的藥物加劇便秘、排尿困難和認知障礙;多巴胺受體激活劑引起幻覺或妄想;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跟血清素藥物的同時使用導致血清素綜合症,徵狀包括高燒、亢奮、震顫、肌肉僵硬、腹瀉或癲癎。

當藥物不能夠控制原發性「柏金遜病」的運動徵狀,患者可以考慮「腦深層刺激術」。手術會把電極植入大腦深部兩側,並與埋在胸前的調節器連接,以高頻率的脈衝微電流來處理腦部不正常的訊息,從而控制異常的運動徵狀。可是,這項手術並不適合其他「柏金遜症」的患者。

馬漢明醫生認為雖然目前沒有任何療法可以根治「柏金遜症」,但是患者在家人的支持下,再配合適當的治療與復康運動,亦可以繼續他們精彩的人生。

世界柏金遜病日 早診斷 早治療
]]>
兩大研發「腦手術GPS」機械人 助紓柏金遜 //www.afterroberto.com/%e5%85%a9%e5%a4%a7%e7%a0%94%e7%99%bc%e3%80%8c%e8%85%a6%e6%89%8b%e8%a1%93gps%e3%80%8d%e6%a9%9f%e6%a2%b0%e4%ba%ba-%e5%8a%a9%e7%b4%93%e6%9f%8f%e9%87%91%e9%81%9c/ Thu, 14 Jun 2018 04:18:1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3747 目前治療柏金遜症等腦部疾病,可做「深腦外科手術」,以電流刺激腦神經;醫生會根據之前拍下的磁力共振掃描(MRI)圖做手術,但開顱後腦液流動,腦組織會移位,情况如「看地圖後記住路線再開車」,手術有一定難度。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與中文大學外科學系合作,研發全球首個可在MRI頭部線圈內做雙邊深腦手術的機器人系統,以液壓推動,醫生能如有GPS導航下做手術,「邊看GPS邊駕車」,實時提升精準度。研究料最快兩年後進入臨牀實驗。

先睇MRI圖再開刀 「如記住路線開車」

參與研究的中大外科學系名譽臨牀副教授陳達明說,本港現約有1.3萬名柏金遜症患者,他們有手腳僵硬、失平衡等病徵,若單靠藥物治療,藥效約在10年後減退,每年約有30名病人需做深腦手術紓緩病情。

陳達明稱,現有手術局限多,為免術前MRI圖無法準確反映腦况,在8小時手術過程中,病人雖局部麻醉,但逾半時間清醒,讓醫護觀察其反應,確保手術位置無誤,「有病人會因不適或壓力大發脾氣」。陳慨嘆﹕「情况如以前駕車,看地圖後記住路線再開車,但無法實時更新路况。」

上述問題在4年前現曙光。陳憶述,當年經同行介紹結識港大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郭嘉威,向對方訴說疑難,笑言「拍拖般一拍即合」,兩大學便展開合作。陳補充,外國亦有開發術中MRI儀器,病人雖可全身麻醉,但屬全人手操作,病人需不斷在MRI孔道移入移出,相當費時。

液壓機械臂沒磁干擾 MRI可同步

經4年技術突破,郭的團隊想出液壓推動的遙距手術機器人系統,可免除電磁干擾MRI成像,圖像可每秒更新40次;另系統的機械臂可同時在左右大腦施手術,縮短手術時間,病人亦可全身麻醉,免除不適。陳形容新技術下如「邊看GPS邊駕車」,盼將來手術時間可減至6小時。

有關研究目前仍在臨牀前實驗,暫只用於遺體測試準確度,瞄準誤差在1.7毫米內,理想要求則是1毫米,尚待改善,料最快兩年後進入臨牀測試,團隊盼技術將來可用於心臟導管手術、前列腺或乳房組織切片檢查等需配合MRI進行的醫療用途上。是項研究在2018國際機器人與自動化會議(ICRA)獲頒最佳會議論文獎。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6/c7a320a8ce1159129c380b1303ae1986.jpg港大和中大團隊合作研發的雙邊深腦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系統(圖),採用液態驅動裝置(圖中盒狀物),確保沒有電磁波,不會干擾磁力共振掃描(MRI),醫生做深腦手術時可一邊觀察MRI圖像,一邊用遙距儀器以電極刺激特定腦細胞,確保手術精準。(李紹昌攝);

]]>
研究﹕眼淚可助診斷柏金遜病 //www.afterroberto.com/%e7%a0%94%e7%a9%b6%ef%b9%95%e7%9c%bc%e6%b7%9a%e5%8f%af%e5%8a%a9%e8%a8%ba%e6%96%b7%e6%9f%8f%e9%87%91%e9%81%9c%e7%97%85/ Mon, 26 Feb 2018 09:38:2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2353 【明報專訊】美國一項新研究發現,檢測眼淚中的蛋白質有望成為柏金遜病的診斷方法。

淚水蛋白質成分反映神經損害

美國南加州大學神經科學家馬克盧(Mark Lew)及其研究團隊稱,眼淚中存在淚腺因應神經系統信號而分泌的多種蛋白質,而柏金遜病則會影響神經系統的功能。研究團隊比較55名柏金遜病患者的淚水樣本跟27名健康人士的淚水樣本的蛋白質成分,發現柏金遜患者眼淚中的低聚阿爾法-突觸核蛋白(oligomeric alpha-synuclein)水平是健康人士的5倍。低聚阿爾法-突觸核蛋白可反映柏金遜病造成的神經損害。

馬克盧相信,研究首次顯示眼淚可能是一種可靠、便宜及非入侵性的柏金遜病檢測方法。由於柏金遜病的徵狀可在患病後數年或數十年才出現,眼淚檢測可望有助提早診斷甚至治療,但仍需進一步測試。

(新華社/獨立報)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2/00-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