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倒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04 Nov 2024 06:35:40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暈倒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3類人士高危 小心隱疾突襲運動猝死的「元兇」是心臟病? //www.afterroberto.com/3%e9%a1%9e%e4%ba%ba%e5%a3%ab%e9%ab%98%e5%8d%b1-%e5%b0%8f%e5%bf%83%e9%9a%b1%e7%96%be%e7%aa%81%e8%a5%b2%e9%81%8b%e5%8b%95%e7%8c%9d%e6%ad%bb-%e5%bf%83%e8%87%9f%e7%97%85/ Mon, 04 Nov 2024 06:33:5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298

運動對身心帶來的益處不用多說,但卻又可隨時引發瞬間死亡!近年不時有報道指正值壯年人士在運動期間突然暈倒死亡,甚至連職業運動員也不能倖免,例如早前便有年僅17歲的中國羽毛球選手在比賽期間突然猝逝,究竟運動猝死的原因是什麼?如何能夠降低相關風險呢?

betway体彩 心臟科專科醫生陳良貴醫生表示,運動猝死一般是指運動期間或運動後短時間內發生的突然死亡,無論是偶爾運動、有運動習慣人士或職業運動員,都有機會出現運動猝死的情况。究竟心血管問題是否引致運動猝死的主因?若屬高危人士是否要完全避免進行運動?陳醫生逐一拆解。

3類人士高危 小心隱疾突襲運動猝死的「元兇」是心臟病?
betway体彩 心臟科專科醫生陳良貴醫生提醒,運動強度愈高出現運動猝死的風險會愈大,若運動期間出現心口痛或呼吸困難等徵狀,應立即停止運動,切忌勉強。

3類人士高危 小心隱疾突襲運動猝死的「元兇」是心臟病?
無論有沒有心臟病的人士,要減低運動猝死的風險,在進行運動時應多加注意以下4點。

1. 運動猝死的「元兇」是心臟病發或隱疾突襲?要留意什麼徵狀或先兆?

陳醫生引述美國的相關研究指出,運動猝死的個案中有75%死因跟心臟疾病有關,其他原因包括中暑、哮喘,及頭部受傷等。「心臟問題是引發運動猝死的最常見原因,其中35歲以下多半源於先天性心臟病或心臟結構問題,例如心肌肥厚、心律異常、左心室出口狹窄等,至於35歲以上,則有九成以上是由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所致。」

不過,不少人都未必知悉本身患有心血管等隱疾問題。陳醫生表示,一些先天性的心臟問題或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很多時都沒有明顯徵狀,部分人則會偶爾感到「心口壓住」或出現呼吸不順、無故暈眩等情况,特別在運動期間尤為明顯。若出現以上徵狀,便要多加留意和盡快求診,洞悉潛在風險。

2. 愈劇烈的運動引致猝死的風險愈大?哪些是高危運動?

陳醫生表示,各類運動都有風險,進行帶氧運動會加重心臟負荷,屬較為高危,負荷過重時可誘發心律不正及心肌梗塞等致命病變,運動強度愈高,發生運動猝死的風險亦愈大,例如長時間進行的馬拉松、渡海泳及踏單車等都有較高機會引致突然死亡。

「建議有計劃參與馬拉松等高強度運動人士,事前先進行健康評估,並緊記循序漸進地提升強度和運動量。如運動或比賽期間感到不適,例如心口痛或呼吸困難,有可能是心臟病發的警號,應立即停止運動並休息,切忌『硬撐』。」

3.  運動猝死防不勝防?哪些人士屬高危?

運動猝死雖然發生於瞬間,但亦非毫無預防方法。陳醫生強調,尤其是曾有心臟不適徵狀、有心血管病家族病史或已確診心血管病等均屬高危人士,建議定期接受詳細的心臟及健康檢查,以了解病情變化或有沒有隱疾。

陳醫生補充,選擇合適的場地進行運動及與友儕同行,都有助減低病發時因失救而猝死的風險。「合適的場地是指備有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 (AED) 的場地,一旦發生意外,可即時用儀器進行急救,無論是操作儀器或求救都必須有其他人在場協助,因此運動時最好有同伴照應,若懂得急救知識則更理想。」


相關閲讀:【心臟病】8成猝死個案由心臟問題引起?有先兆嗎?三高、吸煙者屬高危族?


4.  若出現心臟驟停,急救可提高存活率嗎?

陳醫生強調,當人沒有脈搏及呼吸,即心臟無法泵出血液,可以導致器官缺氧而壞死,因此必須爭分奪秒進行急救。研究指,如病發4分鐘內施行急救,患者的存活率可大大提高多於50%,日後的康復也會更好及更快。

「曾有正值壯年藝人在踢足球時突然暈倒,幸獲場內人士及時急救及送院,至今康復如常。因此能夠及時使用AED及心肺復蘇法為心臟驟停的人士進行急救,是關鍵的救命之舉。」陳醫生表示,AED設有清晰的語音指示,即使不懂急救人士也可以按指示為患者貼上導電貼及進行電擊,令患者盡快恢復心律;另一方法是致電999緊急熱線跟從專業的急救處理指導。

5.  患有心臟病或有心臟家族病史的人士,是否不宜做運動?

運動對於心血管健康帶來的益處不用言喻,包括降低血壓、血糖及血脂水平,過去亦有研究指恆常運動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及死亡率。因此,陳醫生強調,即使患有心臟病,只要接受適切的治療和病情受控制,仍可以進行運動,最重要是知道如何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狀况的運動。


相關閲讀:心臟起搏器知多啲 24小時監察心跳 自動急救心臟 心律不正、心臟衰竭患者植入起搏器有不同


醫生Tips:無論有沒有心臟病的人士,在進行運動時應注意以下4點,以減低運動猝死的風險:

  • 運動或訓練過程都要循序漸進及適可而止,若感身體不適,應立即停止並休息
  • 建立和保持健康的生活、運動及飲食習慣,以減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
  • 定期接受心臟及健康檢查,及早發現心臟問題或隱疾
  • 如有心臟病有關徵狀,應盡早求醫

]]>
【世界預防溺水日】預防遇溺 時刻採取安全措施14項注意 //www.afterroberto.com/%e4%b8%96%e7%95%8c%e9%a0%90%e9%98%b2%e6%ba%ba%e6%b0%b4%e6%97%a5-%e9%a0%90%e9%98%b2%e9%81%87%e6%ba%ba-%e6%99%82%e5%88%bb%e6%8e%a1%e5%8f%96%e5%ae%89%e5%85%a8%e6%8e%aa%e6%96%bd%e6%b3%a8%e6%84%8f/ Tue, 23 Jul 2024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447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世衞),遇溺是全球非故意死亡的第三大原因(頭兩位分別為交通事故和跌倒),估計在2019年有超過23萬人因遇溺而死亡。

為引起公眾關注遇溺風險,世衞從2021年起將每年7月25日定為「世界預防溺水日」,希望公眾了解遇溺對家庭和社區的影響,並採取措施預防遇溺。

【世界預防溺水日】預防遇溺 時刻採取安全措施14項注意
每年因遇溺而死亡的人數近10年呈上升趨勢,近兩年數字已攀升至自1991年以來的30年高位。

10年遇溺至死亡人數呈上升趨勢

世衞在2023年5月舉辦的第76屆世界衞生大會,通過了一項決議,承諾與國際機構及非政府組織加強預防遇溺的工作,並向所有世衞成員國家及地區搜集資料,編撰首份關於預防遇溺的全球狀况報告。該報告將於2024年底發佈,為未來的預防遇溺工作提供方向。

就本地情况而言,根據統計,2022年有58宗因「意外淹溺和沉沒」而導致的登記死亡個案。每年因遇溺而死亡的人數雖然遠遠不及癌症和肺炎等非傳染病,但數字在近10年呈現上升趨勢,近兩年的死亡人數已經攀升至自1991年以來的30年高位。

衞生署在2019年曾經對非故意遇溺事故進行全面的流行病學研究,並發表首份《香港遇溺個案報告》,發現大多數遇溺個案都是由多種複雜原因引致,並向公眾建議一系列簡單措施,尋求市民、社區及各持份者共同努力預防遇溺。


相關閲讀:解構高山症與潛水夫病的處理和預防上山下海切忌急進

預防遇溺14項措施

為響應今年的「世界預防溺水日」,衞生署參考本港的實際情况,建議公眾人士採取以下措施,預防遇溺:

提升水上安相關的知識及技

  1. 學習游泳;
  2. 學習專門為拯救遇溺人士而進行的心肺復蘇法,有別於處理其他類型心跳停頓的心肺復蘇法

預防家中遇溺

  • 了解及改善家中隱藏的危機,於儲水位置設置屏障,小心看管兒童及留意有特別需要的家庭成員進出浴室;
  • 保持警惕,看管及照顧家中較易跌倒或暈倒的成員,以免引發遇溺

參與水上活動前作好準備

  • 了解個人能力,掌握該活動所需技能並使用適當裝備;
  • 如有健康問題,應先諮詢醫生意見,了解自己身體狀况是否適合參與該活動;
  • 避免飲酒;
  • 切勿服食毒品;
  • 結伴同行

相關閲讀:3個問題評估跌倒風險 防跌訓練4點要注意 附運動示範


參與水上活動前了解環境和照顧同行者

  1. 在惡劣天氣下,特別是當香港天文台發出對水上活動安全有影響的天氣警告(包括颱風、雷暴、暴雨、強烈季候風及水浸警告)時,避免進行水上活動;
  2. 了解進行水上活動的環境和設施,以及活動的存在風險;
  3. 在有救生員當值時進行水上活動;
  4. 在計劃需經過河流或溪澗之水上活動或遠足時,瀏覽香港天文台網站,以了解相關信息;
  5. 看管兒童,陪伴長者

無論在家中或進行戶外水上活動,希望大家採取安全措施,合力減低意外風險。

:衞生署非傳染病處科學主任(疾病預防)司徒英浩

]]>
熱衰竭令人頭暈、呼吸困難、神志不清 注意劇烈運動或致橫紋肌溶解症可損腎 //www.afterroberto.com/%e7%86%b1%e8%a1%b0%e7%ab%ad%e4%bb%a4%e4%ba%ba%e9%a0%ad%e6%9a%88-%e5%91%bc%e5%90%b8%e5%9b%b0%e9%9b%a3-%e7%a5%9e%e5%bf%97%e4%b8%8d%e6%b8%85-%e6%b3%a8%e6%84%8f%e5%8a%87%e7%83%88%e9%81%8b%e5%8b%95/ Tue, 11 Jun 2024 07:07:5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102

【明報專訊】一名32歲民安隊一級隊員前日下午在城門水塘訓練期間不適暈倒,由飛行服務隊直升機送往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治療,經診治後發覺該隊員出現熱衰竭症狀,在深切治療部病房留醫,情况危殆。(編按:急症室專科醫生彭繼茂表示,熱衰竭是一種熱傷害,是指體溫超過40.5℃神志不清的情况。當體溫持續上升,會流汗排熱,過程中流失水分及電解質,如未及時補充,會出現頭暈、呼吸困難、心跳加速及口渴等症狀,此外,劇烈運動或會導致橫紋肌溶解症,壞死肌肉會釋出「肌球蛋白」,「肌球蛋白」進入血液會傷害腎臟,導致腎衰竭。如出現上述症狀,需即時停止活動、補充水分及前往陰涼地方。)

熱衰竭令人頭暈、呼吸困難、神志不清 注意劇烈運動或致橫紋肌溶解症可損腎
夏天在戶外運動或進行劇烈運動時,要注意補水外,更要留意身體狀况變化,以免出現頭暈、呼吸困難等熱衰竭症狀。

熱衰竭致昏迷 或現橫紋肌溶解症 器官衰竭

昨日下午5時許,警方接報稱7名民安隊領袖及7名隊員在麥里浩徑第七段行山時,32歲男隊員突然不適昏迷,由直升機吊送東區醫院救治。據了解,一行14人原定在城門水塘主壩行往針山,回程途中事主暈倒。

據了解,32歲事主姓莫,本身為一名石屎工程技術員,加入民安隊時體能考驗成績良好,最近投考行山隊,前日為第一次上山。據了解,事主亦出現橫紋肌溶解症,器官出現衰竭,需要洗血清除體內毒素。莫為家中獨子,與退休母親居於東區,其母昨日憂心忡忡,與親友到醫院了解。

熱衰竭令人頭暈、呼吸困難、神志不清 注意劇烈運動或致橫紋肌溶解症可損腎
暈倒的民安隊員情况危殆,家屬昨到東區醫院了解。(林智傑攝)

急救:即停止活動、補水、陰涼處休息

急症室專科醫生彭繼茂表示,熱衰竭是一種熱傷害,是指體溫超過40.5℃神志不清的情况。當體溫持續上升,會流汗排熱,過程中流失水分及電解質,如未及時補充,會出現頭暈、呼吸困難、心跳加速及口渴等症狀,需即時停止活動、補充水分及前往陰涼地方。


相關閲讀:【頭暈】暈眩原因多 月經痛? 低血鈉? 心臟有問題? 臨床問診助找出致暈元兇(附緊急應變方法)


當日氣溫28℃有雨 醫生:或礙散熱

根據天文台紀錄,前日下午5時荃灣城門谷錄得氣溫28℃。彭繼茂指出,雖然「外面吸收的熱能不是太高」,但事主訓練期間或做劇烈運動,令身體製造大量熱能,如散熱受到阻礙,會令體溫持續上升。他稱衣物覆蓋、濕度高等因素會令汗水難以蒸發,從而影響散熱功能,而前日曾下雨,不排除影響到濕度。


相關閲讀:【中暑症狀】持續高溫中暑怎麼辦?與熱衰竭有分別?急救導師教路:4個處理步驟


橫紋肌溶解症或有後遺症 運動宜量力而為

彭又指出,劇烈運動或會導致橫紋肌溶解症,因劇烈運動會導致肌肉過度勞損,壞死肌肉會釋出「肌球蛋白」,「肌球蛋白」進入血液會傷害腎臟,導致腎衰竭。至於該症狀能否康復,他稱難以估計,以往有患橫紋肌溶解症患者即使經治理後仍有後遺症,故建議做運動需量力而為。

民安隊表示,該名隊員2022年加入民安隊,現時為一級隊員,醫療團隊正給予最適切治療。民安隊已聯絡其家人並致以慰問,將提供一切所需協助。

]]>
腦癇症症狀多變 常見病發失知覺全身抽搐 藥物治療助控病情 勿自行停藥 //www.afterroberto.com/%e8%85%a6%e7%99%87%e7%97%87%e7%97%87%e7%8b%80%e5%a4%9a%e8%ae%8a-%e5%b8%b8%e8%a6%8b%e7%97%85%e7%99%bc%e5%a4%b1%e7%9f%a5%e8%a6%ba%e5%85%a8%e8%ba%ab%e6%8a%bd%e6%90%90/ Tue, 27 Feb 2024 06:25:0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333 突然失去知覺暈倒,甚至出現全身抽搐的情况,是較為常見的腦癇症(Epilepsy)症狀。然而,有腦神經科醫生指出,腦癇症引起的症狀,需要視乎腦部出現問題的位置,因此有可能會出現一些非典型的症狀,醫生必須謹慎了解病人病發時的情况,再配合臨床檢查以助診斷。現時控制腦癇症病情一般為藥物治療,如果病人服藥後因為感覺發作次數減少便自行停藥,有機會令病情失控,因此病人的自律性對病情控制是非常重要。

腦癇症大部分個案成因不明 常見病發症狀:失知覺全身抽搐

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解釋,腦癇症是源於病人腦部產生一些不正常的電波而引致病人出現不同的症狀,部分個案成因不明,亦有研究發現部分病人由於體內有某些基因問題,導致他們容易在腦部誘發不正常腦電波而病發。

腦癇症病人的病發情况及症狀會因腦部出現問題的位置而有所不同,因此可以非常多樣化,失去知覺及全身抽搐是最常見的症狀,但並非必然會出現,例如有部分病人憶述每次病發前可能會有腸胃不適、胃脹感;部分人則出現幻聽,這些症狀反映出可能是顳葉出現問題而引致的腦癇症。

腦癇症症狀多變 常見病發失知覺全身抽搐 藥物治療助控病情 勿自行停藥
腦癇症是源於病人腦部產生一些不正常的電波而引致病人出現不同的症狀,最常見的症狀包括失去知覺及全身抽搐,亦有部分病人會有腸胃不適、出現幻聽等症狀。


相關閲讀:【暈倒】打針見血、胃痛、經痛均可導致迷走神經昏厥 4個徵兆 突然暈倒原因逐個數 急救自救知多啲

臨床問診配合腦電圖檢

吳醫生強調,診斷腦癇症需要非常謹慎,臨床問診是重要一環,由於大部分病人病發時會意識下降或失去意識,病發期間發生過的事通常都難以由病人自行描述,因此最好由見證病發過程的家人或朋友陪診,協助解釋病發時的細節,以助醫生診斷。

另一方面,病人需要接受腦電圖檢查,收集大腦腦電波以檢視有否不正常情况,但由於腦癇症並不是持續發作,病人在檢查期間未必會出現不正常的腦電波,加上腦電圖只能偵測到大腦皮層較表面的不正常腦電波,深層結構中的不正常腦電波有機會難以捕捉,所以即使病人的腦電圖正常,醫生不會即時排除腦癇症的可能性,必須配合臨床問診來作出診斷。

制定藥物組合 找出最佳「藥方」

吳醫生指出,約70%病人可以透過藥物來控制病發,令病人能過正常生活,而藥物的作用是降低腦細胞活躍程度,以減少不正常腦電波的出現。以往常用的藥物主要為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及丙戊酸(Valproate),前者曾經是最常處方的腦癇症藥物,但部分服藥者會出現皮膚泛紅、潰爛、脫皮等過敏反應,嚴重甚至可致命。研究發現有部分患者如攜有某種特定基因,會較容易出現上述過敏反應,因此醫生一般會先為病人安排基因測試,確保病人可安全服用才會處方;至於丙戊酸的藥效甚佳,惟病人可能會有手震、出疹、脫髮,甚至肥胖等副作用,年輕女病人服用此藥更會增加生產畸胎的風險,因此醫生一般不會處方此藥物予年輕女性。

除了上述兩款藥物,多種新一代藥物其實已經面世,但暫時沒有任何一款藥物是對所有病人都有效,因此治療初期會因應病人的腦癇症種類,嘗試不同的藥物組合及劑量,以找出最能有效控制病情而副作用最少的「藥方」。


相關閲讀:了解突然暈倒4個病因:心律不正常、短暫心臟停頓、血壓低、腦癇症發作有先兆?

服藥須自律 切勿自行停藥

吳醫生強調,要有效控制病情,最重要莫過於病人服藥的紀律性,病人如認為發作次數減少便可自行停藥,會令體內藥物水平下降,有機會更容易誘發腦癇症發作,屆時會令病情更難控制。不過他亦指出,腦癇症病人未必需要終身服藥,部分個案的病情得到妥善控制後,醫生會嘗試調整藥物劑量,逐步減量後如效果理想,甚至可以停藥,不再發作便毋須再服藥。


相關閲讀:【照胃鏡、照腸鏡】持續腸胃不適、消化不良?何時要「照鏡」?6個情况下做胃鏡或腸鏡檢查

避開誘發因素:強光刺激、疲勞壓力 減病發風

吳醫生又指出,不少病人會因為某些情况而特別容易誘發腦癇症,例如缺乏休息、疲勞、長時間用腦、閃光刺激等。病人除了按醫生指示服藥外,亦應該留意避免這些誘發因素,例如注意作息時間、避免有太大壓力、小心在暗黑環境中看強光、閃光等,都有助減低病發機會。

]]>
遇溺 漸見嚴重的死亡意外 7.25世界預防溺水日 冀公眾提防遇溺意外(衛生處方) //www.afterroberto.com/%e9%81%87%e6%ba%ba-%e4%b8%96%e7%95%8c%e9%a0%90%e9%98%b2%e6%ba%ba%e6%b0%b4%e6%97%a5%e5%86%80%e5%85%ac%e7%9c%be%e6%8f%90%e9%98%b2%e6%84%8f%e5%a4%96%ef%bc%88%e8%a1%9b%e7%94%9f%e8%99%95%e6%96%b9%ef%bc%89/ Mon, 24 Jul 2023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880

溺水是全球公共衞生問題之一,世界衞生組織將每年7月25日訂為「世界預防溺水日」,希望喚起公眾關注溺水可引致的嚴重後果,以便作出相應的預防措施。

遇溺相關死亡數字創新高

本港近年的遇溺事故數目有上升趨勢,根據死因裁判法庭的資料,2021年有61宗登記死亡個案的死因由「意外淹溺和沉沒」而導致,為30年來的新高。

遇溺可造成的死亡率異常高,所以不容輕視。而為數不少的遇溺個案,並非單單由游泳、浮潛、潛水等水上活動引致,當中可涉及多種複雜的原因,例如失足、垂釣,甚至洗澡及洗衣服等家居活動。

遇溺 漸見嚴重的死亡意外 7.25世界預防溺水日 冀公眾提防遇溺意外(衛生處方)
遇溺發生的地點不局限於泳灘和泳池,即使在家中也有機會引起遇溺意外,不容輕視。

一桶水已可引致遇溺風

世界衞生組織亦指出,只要是有水屯積的地方,都可引致遇溺風險。遇溺發生的地點並不只局限於泳灘和泳池,就算在家中擺放的一桶水,也有機會引起遇溺意外。此外,捕魚、划艇等與水相關的工作或活動,或遠足經過溪澗,同樣都有遇溺風險。

預防遇溺的建議

縱使危機處處,只要大家作出預防措施,不少遇溺意外已可避免發生。衞生署參考本港的實際情況,為市民提供一些預防溺水的建議:

  • 提升水上安全相關的知識及技能,包括:

– 學習游泳;及

– 學習拯救遇溺人士的心肺復蘇法,這種急救方法有別於處理其他類型心跳停頓的心肺復蘇法。

  • 預防家中遇溺,包括:
  • 改善家中隱藏的危機,例如於儲水位設置屏障,小心看管兒童,並留意有特別需要的家庭成員進出浴室;及
  • 保持警惕,看管或照顧家中較易跌倒或暈倒的成員。
  • 參與水上活動前作好準備,包括:
  • 了解個人能力,掌握該活動所需的技能,並使用適當裝備;
  • 如有健康問題,應先諮詢醫生意見,了解自己身體狀況是否適合參與活動;

– 避免飲酒;

– 切勿服食毒品;及

  • 結伴同行。
  • 參與水上活動前,了解環境和照顧同行者,包括:

– 在惡劣天氣下,特別是當香港天文台發出對水上活動安全有影響的天氣警告(包括颱風、雷暴、暴雨、強烈季候風及水浸警告)時,避免進行水上活動;

– 了解進行水上活動的環境和設施,以及活動的存在風險;

– 在有救生員當值時進行水上活動;

– 在計劃需經過河流或溪澗之水上活動或遠足時,瀏覽香港天文台網站,以了解相關信息;及

– 看管兒童,陪伴長者。

盡快接種新冠疫苗

此外,本地2019冠狀病毒病仍然活躍。政府呼籲仍未完成接種首三劑疫苗的市民,以及未按專家建議接種加強劑的高風險人士,應盡快安排接種,以保護自己及家人。

撰文:衞生署非傳染病處科學主任(疾病預防)司徒英浩

]]>
高血壓患者運動中途暈倒不治 醫生:感異常氣喘作悶頭暈即停運動 勿自行配藥 //www.afterroberto.com/%e9%ab%98%e8%a1%80%e5%a3%93%e6%82%a3%e8%80%85%e9%81%8b%e5%8b%95%e4%b8%ad%e9%80%94%e6%9a%88%e5%80%92%e4%b8%8d%e6%b2%bb-%e9%86%ab%e7%94%9f%e6%84%9f%e7%95%b0%e5%b8%b8%e6%b0%a3%e5%96%98%e4%bd%9c%e6%82%b6/ Thu, 16 Mar 2023 04:14:4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783 【明報專訊】一名患有高血壓的53歲男髮型師,昨(15日)偕友人在大帽山騎越野單車,途中突身體不適,由越野單車倒下暈倒不省人事,送院後不治。據了解,死者有5年高血壓病歷,平時自行於藥房配藥。急症科專科醫生稱,高血壓病人適量運動並無問題,但要注意運動期間如感身體不適,例如異常氣喘、作悶、頭暈等,便應立刻停止運動。並要定時覆診,不應自行配藥。有學者亦指出,高血壓病人需適量運動,恆常運動可以令上壓下降8至10度,有助控制病情。


相關閲讀:【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醫生籲高血壓患者運動感異常氣喘作悶頭暈 應立即停止運動

高血壓患者運動中途暈倒不治 醫生:感異常氣喘作悶頭暈即停運動 勿自行配藥
一名患有高血壓的53歲男子昨偕友到大帽山騎越野單車,途中暈倒,事主由飛行服務隊救起,送院不治。(林智傑攝)

急症科專科醫生蕭粵中表示,高血壓病人應保持適量運動,踩單車並無問題。病人平時應控制生活及飲食習慣,有需要應配合藥物輔助。蕭建議病人定時覆診,自行配藥並不理想,因隨年齡增長、身體情况轉變,醫生或會安排調整劑量或轉藥。


相關閲讀:耳水不平衡原因?頭暈怎辦?耳鼻喉科醫生拆解耳水不平衡3個徵狀、治療和自救方法


高血壓人士運動有助控制病情 醫生籲定時覆診 勿自行配藥

蕭稱,運動期間如身體不適,例如異常氣喘、作悶、頭暈等,便應立刻停止運動。若過一段時間仍未回復正常,應盡快求診。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副系主任雷雄德表示,高血壓病人需適量運動,恆常運動可以令上壓下降8至10度,有助控制病情。

雷雄德建議高血壓病人進行中等強度運動 免強度過高

雷表示,踩單車速度、路段坡度對運動强度有影響,難以一概而論,通常建議高血壓病人中等强度運動,避免强度過高,以免誘發身體不適。

雷續稱,事主尚算年輕,推論事主可能有其他心臟隱疾,或受天氣、溫度、路段困難程度影響情况。另外,若心臟驟停,及早使用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急救可增加存活率。

事發於昨早11時許,事主與朋友一行3人於荃錦公路出發,計劃踩越野單車到八鄉河背。據悉平時死者每逢周三都會到大帽山甲龍林徑與友人踩越野單車,事主昨騎行百多米後突感身體不適,喘氣倒地,沒有反應。同行朋友及路過行山客為他人工呼吸及心外壓。事主其後由政府飛行服務隊直升機救起,送律敦治醫院,其後證實不治。據悉死者家住屯門青磚圍村屋,鄰居稱死者已婚,子女已長大成人。

]]>
【暈倒】打針見血、胃痛、經痛均可導致迷走神經昏厥 4個徵兆 突然暈倒原因逐個數 急救自救知多啲 //www.afterroberto.com/%e6%9a%88%e5%80%92-%e6%89%93%e9%87%9d%e8%a6%8b%e8%a1%80-%e8%83%83%e7%97%9b-%e7%b6%93%e7%97%9b%e5%9d%87%e5%8f%af%e5%b0%8e%e8%87%b4%e8%bf%b7%e8%b5%b0%e7%a5%9e%e7%b6%93%e6%98%8f%e5%8e%a5-4%e5%80%8b/ Mon, 20 Sep 2021 06:35:1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4368 【明報專訊】突然頭暈、暈一暈可大可小,既可能是中風、心臟病發等嚴重疾病,亦可能是低血糖、貧血等,其中以迷走神經昏厥最為常見。原來打針見血、胃痛經痛,甚至大便太用力,都可觸動迷走神經而暈倒,究竟迷走神經昏厥是什麼?發作前又有沒有徵兆?一旦遇到有人即將或突然暈倒,應怎樣處理?

迷走神經昏厥發作4徵兆:耳鳴 視野收窄 作嘔作悶 面青唇白

歌手姜濤早前在宣傳活動中暈倒,需別人攙扶離場。經常聽人說嚇到暈、痛到暈、焗到暈,原來不是用詞誇張,醫學上的確會出現這些情况,背後是迷走神經作怪。迷走神經昏厥雖不是嚴重疾病,但明德國際醫院心臟科專科醫生張仁宇指,「最大危險在於昏厥時正在做危險動作,如高空工作,就有可能會從高空墮下;若過馬路時發生,就可能被汽車撞倒」。雖然昏厥突如其來,但他建議患者要做預防措施,避開一些已知可刺激迷走神經的因素,如避免脫水,別擠入人滿的車廂,房間悶焗就到外面呼吸新鮮空氣等。

迷走神經昏厥發作前會有徵兆,患者會出現耳鳴、雙眼視野收窄、面青口唇白、作嘔作悶等。

姜濤暈倒——歌手姜濤早前在宣傳活動中暈倒,需別人攙扶離場。(資料圖片)
姜濤暈倒——歌手姜濤早前在宣傳活動中暈倒,需別人攙扶離場。(資料圖片)

相關文章:【頭暈】暈眩原因多 月經痛? 低血鈉? 心臟有問題? 臨床問診助找出致暈元兇(附緊急應變方法)

見暈防跌 自救:交叉腳企扣手頂住

心臟科專科醫生陳麒尹教路,立即雙腳交叉企、雙手扣緊向外拉、咬緊牙關,或可刺激血壓升高,若能堅持30秒沒暈倒,代表已中斷迷走神經的刺激信號,不會昏厥。但當外在刺激太強,患者有可能直接暈倒,昏厥後只要躺平身體,讓血液重新流經腦部,短時間內會回復意識。

對應方法——迷走神經昏厥突然來襲,醫生教路雙腳交叉企,兩手扣緊向外拉,咬緊牙關30秒(左圖),或可讓血壓回升,阻止昏厥。(明報製圖/Pitiphat Kanjanamukda@iStockphoto)
對應方法——迷走神經昏厥突然來襲,醫生教路雙腳交叉企,兩手扣緊向外拉,咬緊牙關30秒(左圖),或可讓血壓回升,阻止昏厥。(明報製圖/Pitiphat Kanjanamukda@iStockphoto)

什麼是迷走神經昏厥?刺激「迷走」致血壓低 腦供血驟降

陳麒尹解釋,迷走神經是第10對腦神經,經過身體多個重要器官,包括心臟、呼吸系統、消化系統、血管、肌肉等,掌控血管鬆弛度和控制心臟血壓。當迷走神經受過度刺激,血管會鬆弛,出現血壓過低、心跳減慢,令腦部供血量驟降,導致迷走神經昏厥。

「昏厥最常見原因是腦部供血突然減少,當腦部不夠血,就會不夠氧氣和養分,引致神志不清暈倒」,急症科專科醫生蕭粵中指,迷走神經昏厥很常見,「在醫院見不少,近半年多見打疫苗時發生」。

迷走神經作怪——有市民接種新冠疫苗後暈倒,或與迷走神經昏厥有關。(設計圖片,Chaay_Tee@iStockphoto)
迷走神經作怪——有市民接種新冠疫苗後暈倒,或與迷走神經昏厥有關。(設計圖片,Chaay_Tee@iStockphoto)

陳麒尹(受訪者提供)
陳麒尹(受訪者提供)

受嚇、心理壓力、腸胃不適、悶熱環境、大便用力 亦會突然暈倒

看恐怖片嚇到暈、見血驚到暈,生活上很多情况都會刺激迷走神經變得過度活躍。張仁宇指,突然受嚇、心理壓力、腸胃不適,或悶熱環境如逼巴士港鐵等,都是常見誘發因素;大便用力過度亦會「谷到暈」!他解釋,頸部的頸動脈竇負責偵測頸動脈血管壓力,當大便時太用力,令頸動脈壓力急升,頸動脈竇偵測到血壓過高,就會刺激迷走神經將血壓降低,因而突然暈倒。

張仁宇續指,如果身體狀態差、缺水、全日沒進食,加上迷走神經過度活躍,都會增昏厥危機。蕭粵中補充,身體脫水令血容量下降,容易引起昏厥。痛楚也會刺激迷走神經,如胃痛、經痛,或受傷、骨折引起肢體疼痛,都會加劇迷走神經反應,真正「痛到暈」。「如果身體有痛楚,吃止痛藥減輕痛楚,理論上會減低昏厥危機,但最重要是休息」。

相關文章:耳水不平衡原因?頭暈怎辦?耳鼻喉科醫生拆解耳水不平衡3個徵狀、治療和自救方法

年輕瘦削女性多發 昏厥時間短

哪些人特別容易迷走神經昏厥?張仁宇指,較常見於年輕女性,尤其是瘦削型。她們本身血壓較低,當迷走神經受刺激,血壓進一步下降,更易昏厥;但隨年紀漸長,血壓慢慢增高,發作次數會減少。迷走神經昏厥毋須特別治理,但以防萬一,第一次暈倒後應求醫,查找背後原因;一般而言這種昏厥患者有典型特徵,通常年輕、昏厥時間短,一般問診已能斷症。但遇到有多次暈眩或休克的患者,又分不清是否迷走神經昏厥,可借用斜牀診斷。陳麒尹解釋,病人平躺牀上,然後將牀傾斜,頭升高,重現昏厥情况。如果病人出現血壓降低、心跳減慢,就是患上迷走神經昏厥。蕭粵中補充,若是長者昏厥,須排除是否因心律不整而導致心跳減慢,要做詳細檢查如心電圖、驗血才會得知。

張仁宇(受訪者提供)
張仁宇(受訪者提供)

其他常見昏厥原因:暈倒不自行蘇醒 或攞命「心病」

蕭粵中指,除觸動迷走神經以外,還有其他因素可能導致昏厥。例如月經來潮,除可能因「痛到暈」觸發迷走神經外,經血量多也可能引致貧血,沒有足夠紅血球攜帶氧氣進入大腦,令人昏厥。如果不是一次半次,而是月經流量一向較多,容易貧血和昏厥,應求醫處理。

久坐急站 血壓未調節見暈

另外,不少人試過「坐低起身見頭暈」,嚴重亦可致昏厥。蕭粵中解釋,「如果長時間躺下或坐下,突然起身,頭部位置突然從低位升高,血壓未能及時調節;若加上脫水,會出現體位性低血壓(又稱姿勢性低血壓),亦會令人昏厥」。久坐後起身不要太急,慢慢扶着起身,可以減低此類昏厥的風險。

因血糖低而暈倒也時有聽聞,但蕭粵中指,低血糖引致昏厥一般發生在糖尿病人身上,病人如服用過量降糖藥或服藥後用餐量太少,會令血糖過低。此外,減肥節食、長期飲酒致肝醣儲存不足,或長時間劇烈運動後糖分補充不足,都可能令血糖值低於4mmol/L(正常空腹值為4至7mmol/L),因而出現手震、冒冷汗、心跳加速、四肢無力、頭暈等徵狀,嚴重亦會昏厥。蕭表示,如果當事人神志清醒,沒有吞嚥困難,可給他補充容易吸收的葡萄糖食物和飲品,或糖果、朱古力等,以緩解不適。

突然暈倒原因眾多,雖然迷走神經昏厥不是嚴重疾病,專家都建議暈倒後最好還是求醫,排除一些嚴重疾患。中風、心肌梗塞、嚴重心室性心律不整、腦癇等都可導致昏厥,未及時治理會有生命危險!張仁宇表示,以心臟疾病為例,心室顫動與心室性心動過速令心臟亂跳,血液無法正常泵到心臟和腦部而導致昏迷。與迷走神經昏厥不同,這類病人暈倒後不會自行蘇醒,如果不及時施行急救,嚴重可猝逝。

蕭粵中(受訪者提供)
蕭粵中(受訪者提供)

急救知多啲:別扶起昏厥者 「復原臥式」免窒息

蕭:急症科專科醫生蕭粵中

陳:心臟科專科醫生陳麒尹

問:有人好像即將暈倒,給予食物和水會令他舒服一點嗎?

蕭:不應給他食物和水,以免暈倒或神志不清時嘔吐,阻塞氣道。若當事人指口很乾,可用水幫他濕濕口,會舒服一點,待他沒有作嘔作悶時才給他水喝,不過不要急,一次過喝得太多,也會容易嘔出來。

問:有人暈倒地上,應否扶他起身?

陳:應盡量讓他平躺,別扶起他;因為處理迷走神經昏厥時,要讓血液盡快流到腦部,坐直會減慢腦部供血速度,昏厥時間更長。

蕭:應先讓當事人平躺地上,解鬆緊身衣物;人群不要圍着他,應保留空間讓空氣流通。如果當事人持續不清醒,平躺時舌頭可能下墜阻塞氣道,因此將他擺成「復原臥式」(圖),保持氣道暢通,並讓頭部處於較低水平,萬一嘔吐時亦避免嘔吐物阻塞氣道。

氣道暢通——昏厥者平躺時舌頭和嘔吐物可能會阻塞氣道,導致窒息。將他側卧成「復原卧式」姿勢,可保持氣道暢通。(明報製圖)
氣道暢通——昏厥者平躺時舌頭和嘔吐物可能會阻塞氣道,導致窒息。將他側卧成「復原卧式」姿勢,可保持氣道暢通。(明報製圖)

問:搽藥油有用嗎?

蕭:沒有特別作用,而且具刺激性及有可能致敏。如當事人昏厥持續1分鐘,或者就算清醒但仍覺得不適,就應求醫,檢查有沒有潛在健康問題。

文:李欣敏、張淑媚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