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科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ue, 21 Apr 2020 08:24:03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新生兒科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兒言自得:專而不博 //www.afterroberto.com/%e5%85%92%e8%a8%80%e8%87%aa%e5%be%97%ef%bc%9a%e5%b0%88%e8%80%8c%e4%b8%8d%e5%8d%9a/ Tue, 08 Oct 2019 09:45:3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843 兒言自得:專而不博
(來源: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

【明報專訊】Primary health care,中譯「基礎醫療」或「初級醫療」,給人的印象是「簡單」、「膚淺」,毋須醫術精湛的大夫也可提供的醫療服務,這個當然是天大的錯覺。事實上,基礎醫療大夫應該是醫療系統中,病人有病時第一次接觸的大夫,負責病人的初步治療,有需要時根據病情把病人轉介給專科醫生,並與專科醫生合作,協調病者的治療方案,同時為長期病患者提供後續治療。

基礎醫療也包括了健康教育、疾病預防、長期護理等,但參與其事的不一定是大夫,可以是護士、治療師,或其他基礎治療提供者(primary care provider)。

在歐美,早年的醫療服務全是由基礎醫療大夫主導。那時醫生不多,一個鄉鎮可能只有一名醫生提供服務,他們除了要照顧患了一般普通疾病的病人,還要包辦所有內外婦產兒眼耳鼻喉等今天屬於專科範疇的醫療服務。西洋小說或懷舊西片,便有不少描述醫生一時為產婦接生,一時為病人開刀動小手術,一時又要開藥治療患傷寒或癆病病人的情節。那些年的大夫,可說博學多才,十八般武藝樣樣俱能。

 

或錯誤轉介專科醫生

後來醫學愈來愈發達,分科也愈來愈細,醫生愈來愈「專」,卻忽略了「博」。好處是對處理自己專長的病症,會認識更深、經驗更豐富,治理病人更得心應手;壞處是對專長範圍以外的東西卻認識不夠。問題是,病人有不適看醫生,並沒有標明屬哪個專科,全憑醫生望、聞、問、切,有需要時加上適當及針對的檢查,才可準確斷症,制定下一步的治療方案,包括應否轉介,以及轉介哪一科的專科醫生。專而不博的醫生,沒有這方面的專長,病人因找錯專科以致延誤診治,甚至捱冤枉手術的,以往曾有所聞。

 

需多專家會診增醫療支出

專而不博還有另一個弊病,就是無可避免地增加醫療支出。不少病人,尤其是年老體弱的老人家,往往不止一個器官有毛病,專精一科的專家未必應付得了多器官病變,唯有多找其他各方面的專家會診,於是一名中了風的老人家入院,除了要找腦神經專家,可能還要動員心血管、腎臟、腸胃等科的專家,要是病人有發燒,更要驚動感染病科的專家。

要是病人入住的是私家醫院,家人當初以為只看一位醫生,怎知要多付多名專家的診費,怎不大失預算?要是病人入住的是公立醫院,雖然毋須額外繳費,但醫療花費一樣大增,不過花的是公帑。

多年前我在加拿大某大學醫院的新生兒病房工作,正值加國經濟大衰退,省政府的醫療預算大幅下降,直接影響醫院各個部門,包括兒科部門,以及部門轄下各個專科組的經費。那時的血液組入不敷支,希望多看病人從而獲得更多政府補貼,竟然派組裏的醫生長駐新生兒部門,只要有新生兒的血象檢查有任何異樣,便千方百計游說新生兒科的醫生邀請他們會診,好讓他們向醫院領取補貼。

要知道新生兒的血象異常是常見現象,新生兒科醫生一般都能處理,不用徵詢血液科專家的意見。可見在經濟掛帥底下,即使在加拿大這麼富裕的國家,為了經濟利益提高專科的需求亦在所難免,何况在資本主義至上的社會。

文:霍泰輝(中大副校長、兒科專科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