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02 Dec 2019 10:04:28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撕裂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精神健康】練「靜觀親職」 修補世代撕裂 //www.afterroberto.com/%e7%b7%b4%e3%80%8c%e9%9d%9c%e8%a7%80%e8%a6%aa%e8%81%b7%e3%80%8d-%e4%bf%ae%e8%a3%9c%e4%b8%96%e4%bb%a3%e6%92%95%e8%a3%82/ Mon, 02 Sep 2019 05:54:3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286 【明報專訊】父母子女本該是最親密的關係,然而因價值觀差異,成為世代撕裂的導火線。由荷蘭教授創辦的靜觀親職(Mindful Parenting)課程,讓家長抱持「初心」,不再為子女貼上「不聽話」、「無用」等負面標籤;幫助家長覺察及承認自身壓力,對己對人有多一分的體諒。

親子,靜觀
圖2之1 – 靜觀遏打罵——在靜觀親職課程中,家長透過一連串練習,激活大腦前額葉,訓練出更敏銳的覺察力,更有智慧地作出反應,而非打罵兒女或發脾氣。(NicolasMcComber@iStockphoto/明報製圖,模特兒與本文個案無關)

個案:操控型媽媽 vs. 反叛期女兒

Ada(化名)是全職主婦,有一名15歲女兒Kitty(化名)。Ada一直為女兒安排多項課外活動或補習、以免她「輸在起跑線上」。踏入青少年期,Kitty開始有獨立思考,對於媽媽為她安排的,有時並不同意,也不如以往般和媽媽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母女關係比以前疏離。

某個周末,Kitty在沒有通知媽媽的情况下和朋友聚會,而且很晚才回家。Ada坐在客廳黑着臉地等女兒回家,Kitty回家時看見媽媽,沒有說什麼就回到房中。Ada忍不住追上前,用力敲女兒房門,向她大罵:「你現在是什麼的態度?你把家當作為酒店嗎?什麼也不告訴我們!」Kitty在房間大聲回應:「你根本不明白!」Ada的責罵只令Kitty更抗拒溝通,從此母女倆只要一對話就吵架,關係愈來愈差。

像城中許多家庭的縮影,Ada作為家長,在教養過程中累積了不少壓力,而且對子女有很多期望,當子女行為表現跟期望不符時,會感到失望、擔心、憤怒等。這些情緒會掩蓋理性思考,令人變得衝動,難以從對方角度思考,溝通變得困難。

不加批判覺察此時此刻 培養寬容心

兩代之間因意見不合起衝突,若雙方未能適當處理自己的情緒,家長可能會打罵孩子;而孩子感到不受理解和尊重,變成「叛逆青年」。如此,隔膜與疏離產生,親子關係變差,最終影響雙方的身心健康。所以,學懂適當處理自己的壓力,是家長有效親職的重要元素。「靜觀親職課程」是透過讓家長不加批判地覺察「此時此刻」,發現自己出現情緒下的意識反應,從而培養出寬容的心,更敏銳於自己和子女的需要。

靜觀親職課程是由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教授兼臨牀心理學家Susan Bögels創辦,專為家長而設,是一項着重體驗以實證為本的訓練。課程中,家長透過一連串練習,如專注於呼吸數分鐘(3分鐘呼吸空間)、身體掃描、靜觀步行、靜觀伸展等,學習不加批判地專注於「此時此刻」,從「行動模式」(doing mode)轉向到「同在模式」(being mode)。

親子,靜觀
圖2之2 – 改善關係——靜觀親職課程能夠減少子女的反叛行為、改善子女的情緒、減輕家長的壓力、改善親子關係等。(twinsterphoto@iStockphoto)

回顧童年經驗 避免自動化打罵

「活在當下」能幫助我們激活大腦負責專注、組織、計劃和從多角度看事物的前額葉(prefrontal cortex)。如此在教養子女及遇到壓力時,家長就有更敏銳的覺察力,並更有智慧地作出反應,而非自動化地發脾氣或打罵。

靜觀練習能讓我們抱持「初心」,不再為子女貼上「不聽話」、「無用」等固定或負面的標籤。抱持初心,家長才能發現孩子的細微改變、以嶄新方式回應孩子,給予孩子空間成長。此外,靜觀亦能幫助家長覺察及承認自身壓力,在情緒激烈時,學習為正在受苦的自己奉上慈心。當能夠好好和自己的情緒相處後,對己對人也有多一分的體諒。而家長應對親子關係時的自動化反應,亦可能與自身的童年成長經驗有關。課程亦會幫助家長回顧他們與自身父母相處的童年經驗,使我們避免以這些自動化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家人及自己。

研究發現,靜觀親職課程能夠減少子女的反叛行為、改善子女的情緒、減輕家長的壓力、改善親子關係等。

自從參加課程後,Ada開始培養靜觀習慣,如閒時靜觀步行、晚上臨睡覺時練習身體掃描、每當有壓力想發脾氣時便練習3分鐘呼吸空間等。漸漸她發現,每當Kitty的行為和媽媽的期望不同時,Ada能叫停下意識地責罵女兒的衝動。慢慢,Kitty不再抗拒和Ada說話,某天倆母女更能心平氣和坐下聊天。Ada了解到女兒希望有自己的空間、Kitty了解到媽媽只是擔心她安全的苦心。雙方的意見雖不一樣,但經溝通過後,都變得更能體諒對方。

願孩童不止盼望歡樂、大人不止知道期望,而是努力珍惜和體恤對方。

newlife.330 舉辦「新生‧身心靈」靜觀親職課程,可瀏覽www.facebook.com/newlife330hk

 

文:凌悅雯(新生精神康復會臨牀心理服務主任、臨牀心理學家)、麥佩雯(心理學助理)

編輯:廖偉龍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醫賢心事:近日你的情緒有沒有差了?

]]>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6):家在香港 //www.afterroberto.com/%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9%99%a2%e9%95%b7%e9%86%ab%e7%94%9f%e5%91%a8%e8%a8%9896-%e5%ae%b6%e5%9c%a8%e9%a6%99%e6%b8%af/ Mon, 26 Aug 2019 09:02:4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190
陳家亮(資料圖片)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過去幾個星期,我收到多個從海外寄來的電郵及短訊,內容全是關於近日香港的情况。他們大都覺得香港已變成了一個動盪不安的城巿,並表示同情及可惜。我總是心有不甘,不斷地告訴他們香港不會從此「一鋪清袋」。

香港,是我出生、長大、受教育、工作、落地生根的地方。每當我到海外講學,我必定展示美麗的香港給我的聽眾。這裏的安全、自由、平等、多元、互相尊重和包容,令我一直以身為「香港人」而深感自豪。

自6月開始,這個我最愛的地方就開始瀰漫着不安、對立以至愈演愈烈的衝突。香港,竟於短短兩個月內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變臉」。

可惜這一場「變臉」卻把香港換上了一個憂愁、憤怒,甚至乎猙獰的面具。曾幾何時,香港警隊的形象是十分正面,《警察故事》、《PTU》等電影深入民心,但今天不少市民視執法者為「黑警」、濫用武力。曾幾何時,我們的年輕人是社會的明日希望,但今天有不少人視他們為搗亂社會的力量。眼睜睜地看着這個美好的地方變成了一個充滿爭拗和衝突的戰場,我並不甘心。

 

拿出求醫的決心

作為醫生,我深信病向淺中醫的道理。可惜我們往往忽略自己的問題,於是錯過了一次又一次治癒的機會。當病入膏肓,才發現受苦難的不單是自己,還影響了身邊的人。醫病不容易,要拿出求醫的決心更不容易。其實求醫並不是弱者,有勇氣去面對、敢於承擔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行醫者克己才能服眾

從醫多年,我深深體會到生命及心靈是何等脆弱,每天見到不斷有人受傷、流血及互相辱罵,我感到非常不忍和難過。我厭惡一切身體或語言暴力,我向暴力說不,我更拒絕以暴易暴。那行醫者又當如何自處?常言道:「上醫醫國」, 但行醫者亦需要明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先克己才能服眾。

從事研究工作多年,我竭力追求事實的真相。每天收到來自不同源頭的信息及影像,是非黑白容易被扭曲,我不斷提醒自己不要妄下判斷。要還社會一個公道,便需要尋找真相及展示事實的全部。

我堅持醫者的大愛與無私。當憤怒填滿了衆人的心,說愛心似是離地。但當社會撕裂至如此局面,無論是站在哪一方的人,都是這個時局的犧牲者。

香港要走出這個黑暗的日子,我們需要有勇氣去承擔責任的強者、有正直的心去尋求真相的智者,以及有遼闊的胸襟去寬恕的仁者。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