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07 Dec 2023 06:59:09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抗疫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新冠教訓 港大4學者倡及早為大流行做準備預防爆發 //www.afterroberto.com/%e6%96%b0%e5%86%a0%e6%95%99%e8%a8%93-%e6%b8%af%e5%a4%a74%e5%ad%b8%e8%80%85%e5%80%a1%e5%8f%8a%e6%97%a9%e7%82%ba%e5%a4%a7%e6%b5%81%e8%a1%8c%e5%81%9a%e6%ba%96%e5%82%99%e9%a0%90%e9%98%b2%e7%88%86%e7%99%bc/ Thu, 07 Dec 2023 06:55:5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569

【明報專訊】4名港大學者包括前政府抗疫專家顧問袁國勇和孔繁毅今日在本報撰文,針對外防輸入、鞏固公私營醫療系統、安老院、樓宇等範疇提出建議,包括於非疫情時嚴格篩查發熱或生病入境旅客,用鼻咽拭子篩檢發燒旅客;研究逐漸淘汰舊式安老院和重新定下硬件標準;研究新建高層住宅訂立防疫標準。他們指出,防疫全盤戰略應適用於應對不同潛在病源,措施不管任何病源均能抵禦,以「平時如戰時,戰時如平時」態度,在軟件、硬件甚至心態建立足夠抗疫韌性,即使疫症重臨仍生活如常。

新冠教訓 港大4學者倡及早為大流行做準備預防爆發

新冠後大流行隨時再臨 港大4學者:公院提升防疫硬件 私院須分擔壓力

新冠疫情受控,惟大流行隨時再臨。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名譽副教授龍振邦、名譽助理教授趙晞揚,以及港大內科學系講座教授孔繁毅撰文回顧新冠教訓並提出建議。文章指出,現在應開始外防輸入,於非疫情時嚴格篩查發熱或生病的入境旅客,在邊境口岸準備好檢測設施,用鼻咽拭子篩檢發燒旅客,以多重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常見呼吸道病原體,成為常規,特別是來自非洲和中東等爆疫熱點者。常規制度可隨時擴至來自疑似爆疫地的入境者。

新冠教訓 港大4學者倡及早為大流行做準備預防爆發
袁國勇

文章稱要提升基礎設施、公共衛生標準,公院及實驗室檢測應急能力,醫管局及衛生署應具備快速擴大各種核酸檢測的設備、人手及技術,短時間啓動大流行模式,才能盡檢無症狀和輕症病例,隔離和檢疫接觸者,及早控疫。

新冠教訓 港大4學者倡及早為大流行做準備預防爆發
去年第五波新冠疫情衝擊公營醫療系統,公院急症室外曾放置病牀讓病人等候入院。袁國勇等4名港大學者撰文提到私營醫療機構須與公院看齊,在大流行時分擔公院壓力,部分私院病牀可轉為負壓隔離病牀。(資料圖片)

適當投資整合院舍 須重訂標準

安老院是去年第五波疫情重災區。文章提到安老院水準良莠不齊,一般環境擠迫,通風欠佳,防疫設施不足,不利感染控制;本港人口老化日趨嚴重,千瘡百孔的系統若只小修小補,當疫症再臨,慘劇必重現,建議適當投資及重新整合護老服務,以防第五波慘况再現。

他們建議政府研究逐漸淘汰舊式安老院,重新訂立硬件標準,研究興建大型一站式安老城,讓安老服務提供者營運,並具備駐場醫護及醫療設施,減少院友因小病到公院,為公院減壓。硬件標準須從感染控制角度出發,包括個人空間充足,例如只提供單人或雙人房,有足夠鮮風供應及獨立抽風系統。

公院在第五波疫情近乎崩潰,文章建議私院、私營診所及門診防疫設備須與公院看齊,於大流行分擔公院壓力,私營醫療機構既有盈利可用於改善院內、診所及門診感染控制硬件,例如提升鮮風供應及病房換氣率,增加負壓隔離病房。公院病房應盡量區隔,增加鮮風供應、通風換氣率和牀位距離。

新冠教訓 港大4學者倡及早為大流行做準備預防爆發

相關閲讀:肺炎支原體潛伏期長需長時間接觸 袁國勇:成人有抵抗力 鍾南山:內地1%屬多發感染


新建住宅須符抗疫準則 舊樓改設計減垂直傳播

文章亦建議研究新建高層住宅訂立防疫標準,另改善舊大樓如排污水管和天井設計,減少垂直傳播。

應變措施適用抵禦任何病源  大疫再臨生活可如常

文章強調措施不止針對某細菌或病毒,不管任何病源均能扺禦,毋須為每種病草擬應變計劃,以「平時如戰時,戰時如平時」態度,不論軟件、硬件甚至心態,都要建立足夠抗疫韌性,即使大疫再臨,終極目標是有藥物及疫苗供應前,毋須長期停工停課,讓生活如常。

全文詳見:

龍振邦、趙晞揚、孔繁毅、袁國勇:復常備疫如戰時 瘟君再臨如平時

https://link.mingpao.com/81190.htm

]]>
【新冠肺炎】全球每7.7秒一感染新冠已破億 專家憂數字被低估 抗疫未容樂觀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6%96%b0%e5%86%a0%e8%82%ba%e7%82%8e%e3%80%91%e5%85%a8%e7%90%83%e6%af%8f7-7%e7%a7%92%e4%b8%80%e6%84%9f%e6%9f%93%e6%96%b0%e5%86%a0%e5%b7%b2%e7%a0%b4%e5%84%84-%e5%b0%88%e5%ae%b6%e6%86%82/ Fri, 29 Jan 2021 09:27:4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0821 【明報專訊】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本港時間周三(27日)早上突破1億宗,其中過去3個月全球病例從5000萬宗飈升至1億宗,今年初開始平均每7.7秒就有一人感染。有專家憂慮,實際確診個案可能遠遠被低估,抗疫工作未容樂觀。《紐約時報》形容這是希望與憂慮交織的時間——數據顯示作為全球確診人數最多國家的美國,最近數周新增確診病例數量呈下降趨勢,加上各國開始接種新冠疫苗,預計今年底前歐美大部分民眾已接種疫苗,有望達至群體免疫,惟窮國料要等到2024才廣泛獲得疫苗,可能令疫情難平息【新冠肺炎】全球每7.7秒一感染新冠已破億 專家憂數字被低估 抗疫未容樂觀

全球確診個案破億 美國、印度、巴西、俄羅斯、英國佔逾半數

各國正致力應對病毒變種和疫苗短缺問題,目前約1.3%的全球人口感染新冠病毒,已有超過210萬人死亡。自今年初以來,平均每7.7秒就有一人感染。同期內每天約有66.8萬宗新增病例,全球新冠死亡率為2.15%。路透社統計分析,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國家為美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及英國,佔全球確診病例總數的一半以上。

 

全球56個國家展開疫苗接種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去年11月全球確診人數約5000萬,僅僅經過了3個月,確診病例從5000萬宗增至1億宗。全球約56個國家已展開疫苗接種計劃,可施行6400萬劑次接種,以色列的人均疫苗接種率居世界首位,該國目前有29%的人口接種了第一劑疫苗。

歐洲受疫情沉重打擊,其中英國疫情嚴峻,肆虐的變種病毒惹各界憂慮,該國截至周二累計確診人數超過360萬,死於新冠病毒的人數超過10萬,死亡人數是世界第五高。首相約翰遜周二(26日)在記者會表示,國家處於最艱難的階段,承諾盡全力控制疫情,他為政府的行動負起全部責任,並說:「我對每個逝去的生命,致上最深的哀悼。」

《紐約時報》報道,美國的新冠疫情略緩,最近數周平均每天新增的確診病例數目呈現下降趨勢,但死亡數字仍然高企,每天平均死亡人數超過3000人,病故總數達42萬人。不過,衛生專家擔心若新變種病毒出現,可能使美國確診數量再次上升,情况就如英國、愛爾蘭和南非。《華爾街日報》亦引述Covid Tracking Project的資料指出,截至周二美國正在住院的新冠患者人數下降至10.8萬人,這是自去年12月12日以來該數字首次低於10.9萬人。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數據,周二報告顯示美國新增新冠確診病例逾14.2萬宗,連續第10天少於20萬宗。

美國增購2億劑疫苗

為應對疫情,美國總統拜登周二宣布美國政府計劃購買額外2億劑新冠疫苗,其中1億劑是BioNTech-輝瑞疫苗,另外1億劑是莫德納(Moderna)疫苗,讓美國採購疫苗總數增至6億劑,並於今夏結束前供應給3億人接種。輝瑞表示有信心能在特定時間內交貨,莫德納未有回應。拜登形容「這是戰時努力」,指下周起美國每周配發疫苗數量將由目前的860萬劑增至1000萬劑。

窮國恐2024年才群體免疫

儘管疫苗接種對遏止疫情帶來希望,但由於全球疫苗接種進展緩慢,加上疫苗供應不穩定關係,同時潛在隱憂,而現在的疫苗能否有效對抗未來的變種新冠病毒仍然成謎。經濟學人智庫最新報告指出,預計今年底前歐美國家大部分民眾已接種新冠疫苗,其他中等收入國家可能要到明年中或明年底才實行大規模接種,超過84個貧窮國家要到2024年才有機會達到群體免疫效果。

(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路透社/衛報)
(抗疫新階段)

]]>
新冠肺炎|室內使用加濕器 6大宜忌 忌混入消毒殺菌劑、自來水 首選蒸餾水 常清潔慎防退伍軍人症 //www.afterroberto.com/%e6%96%b0%e5%86%a0%e8%82%ba%e7%82%8e-%e5%ae%a4%e5%85%a7%e4%bd%bf%e7%94%a8%e5%8a%a0%e6%bf%95%e5%99%a8-6%e5%a4%a7%e5%ae%9c%e5%bf%8c-%e5%bf%8c%e6%b7%b7%e5%85%a5%e6%b6%88%e6%af%92%e6%ae%ba%e8%8f%8c/ Mon, 04 Jan 2021 05:13:2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0298 【明報專訊】自上周強烈寒潮殺到,連續多日天氣嚴寒及非常乾燥,皮膚繃緊痕癢,喉嚨乾涸難耐。不少人愛用加濕器釋放水霧,保持室內空氣濕潤;有人更會加入香薰,噴得一室清香。

新冠疫情下,使用霧化加濕器,會否增加感染風險?又可否加入消毒殺菌劑,加濕同時消毒家居?請來專注氣溶膠研究的專家及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講解正確使用加濕器。

2011年韓國爆發「加濕器殺人事件」。據報韓國有500多人因使用加濕器殺菌劑而受到傷害,當中約100人死亡。韓國政府調查後發現,加濕器殺菌劑的化學成分與肺部疾病有關聯。香港城市大學能源及環境學院院長、大氣環境學講座教授陳澤強表示,加濕器以超聲波運作,利用高頻震盪,將容器內的水打散成微細水珠。水珠透過風動裝置吹到空氣中,形成噴霧,從而增加空氣的水分。要是使用得宜,應不會構成任何健康風險。

新冠肺炎|室內使用加濕器 6大宜忌 忌混入消毒殺菌劑、自來水 首選蒸餾水 常清潔慎防退伍軍人症
陳澤強(受訪者提供)

 

消毒劑隨水珠吸入傷肺

「加濕器產生的水珠相當微細,大小一般為50至100微米,甚至更細。這些水珠在空氣中會揮發,可被吸進體內。若水珠所含成分符合人體安全標準,吸進體內,當然不會危害健康。」陳澤強說,但如果混入殺菌劑、消毒劑等成分,後果則不堪設想。當中所含的化學成分可殺害細菌或病毒,但其他生命體(如人類)吸入後,會引致怎樣的影響?遺留多少在體內?這些則屬醫學探討的課題。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郭啟謙認為,只要是經霧化形式,吸入呼吸系統後就等同被人體吸收。如果霧化成分包含殺菌劑、消毒劑等,可能令肺部受損。

新冠肺炎|室內使用加濕器 6大宜忌 忌混入消毒殺菌劑、自來水 首選蒸餾水 常清潔慎防退伍軍人症
吸入水珠 —— 專家指,加濕器產生的水珠相當微細,大小一般為50至100微米,甚至更細。這些水珠在空氣中會揮發,可被吸進體內。(Vladdeep@iStockphoto)

 

難確定香薰有無雜質 不宜注入

那麼香薰呢?香薰噴霧機是否安全?陳澤強認為,如屬天然香薰,不會危及健康,但需考慮加濕器機身物料的耐受力,並注意香薰濃度等問題,使用前最好諮詢專業人士意見。郭啟謙則表示,一直以來,不少醫學研究指出香薰治療作用不大;加上不能確定香薰中有無雜質存在,所以亦不建議注入加濕器。

 

蒸餾水每次換 勿直接用自來水

加濕器只注入清水,又是否百分百安全?陳表示,用得安心的大前提,在於確保加濕器的潔淨衛生。「即使加濕器不含殺菌劑、消毒劑等物質,但如果注入的水質不乾淨、不衛生,甚至滋生細菌,所產生的水珠亦難逃不潔的風險。吸入體內,又怎會不影響健康?大家要留意注入加濕器的水質,最理想是每天換水。此外,要定時清洗所有零件,盡量減低水珠受污染的風險。」

郭啟謙亦提醒:「使用加濕器首選蒸餾水,雜質較少,避免因吸入雜質而引起呼吸道不適。大家不能貪方便,直接把自來水注入加濕器,因為未通過沸點消毒,裏面可能含有雜質;亦不宜使用礦泉水,因礦泉水含礦物質,吸入這類噴霧亦可導致呼吸道不適。每次使用加濕器時都要換水,不使用時要清除裏面的水。理想是每天換水及時常清洗加濕器和喉管。」

新冠肺炎|室內使用加濕器 6大宜忌 忌混入消毒殺菌劑、自來水 首選蒸餾水 常清潔慎防退伍軍人症
或含雜質 —— 自來水未經沸點消毒,可能含有雜質,不宜直接加入加濕器內。(courtneyk@iStockphoto)

 

多喝水滋潤皮膚更實際

郭又補充,雖然有些人使用加濕器後會覺得乾燥稍為紓緩,但香港家庭並無使用加濕器的必要,「外國的冬天非常乾燥,相對濕度經常徘徊20%至30%;加上需要開啟暖氣,令室內濕度進一步降低,會令人感覺呼吸道和皮膚乾燥,所以不少人習慣使用加濕器。香港冬天被形容為『濕凍』,相對濕度甚少持續跌至低水平,與其花錢購買加濕器,何不多喝幾杯水,直接補充水分,對滋潤皮膚有實際作用」。

新冠肺炎|室內使用加濕器 6大宜忌 忌混入消毒殺菌劑、自來水 首選蒸餾水 常清潔慎防退伍軍人症
香港「濕凍」——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郭啟謙認為,香港的冬天被形容為「濕凍」,相對濕度甚少持續跌至低水平,使用加濕器的需求比外國為低。(資料圖片)

 

新冠肺炎|室內使用加濕器 6大宜忌 忌混入消毒殺菌劑、自來水 首選蒸餾水 常清潔慎防退伍軍人症
郭啟謙(受訪者提供)

 

將病毒霧化 加速傳播速度

不過,有幾類病人確實需要使用加濕器,例如肺部有問題須長期使用呼吸機的人,呼吸機製造的氧氣濕度不高,有些人因長期吸入這類乾燥的氧氣,會有鼻腔乾燥、鼻塞、喉嚨痛等不適,或可配合加濕器使用。另外,睡眠窒息症患者如需要長期使用睡眠呼吸機,可能會感到不適、鼻腔和喉嚨很乾等,有醫生會建議加配加濕器,而部分型號睡眠呼吸機則內置加濕器。

2003年SARS期間,威爾斯親王醫院8A病房有病人接受霧化醫療程序,病毒隨霧化污染環境,令病房裏多人染病。郭啟謙說:「隨後,香港胸肺基金會發出使用霧化式醫療儀器的建議,除非在負壓環境下,在一般室內環境不宜使用,以免噴出來的水珠與空氣混和,將病毒霧化,加速傳播速度。」基於SARS的教訓,如果空氣中帶有病毒,加濕器可將病毒霧化,增加染病風險。現時新冠疫情期間,大家還是避免使用加濕器為妙。

新冠肺炎|室內使用加濕器 6大宜忌 忌混入消毒殺菌劑、自來水 首選蒸餾水 常清潔慎防退伍軍人症
SARS教訓 —— 2003年SARS期間,威爾斯親王醫院 8A病房有病人接受霧化醫療程序,病毒隨霧化污染環境。(資料圖片)

 

知多啲:退伍軍人症又關加濕器事?

退伍軍人症是由退伍軍人桿菌所引致,病菌可存活於多種不同的水源環境。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郭啟謙指,過去有發病個案與加濕器有關,有人因為吸入由人工製水系統釋出受污染之水點和霧氣而染病。除加濕器外,水缸、冷熱水系統、冷卻水塔、按摩池、噴水池、家居呼吸道醫療器材等,亦是退伍軍人桿菌常見溫牀。

衛生防護中心發出指引,對於常見的家用呼吸輔助儀器,包括霧化器(nebulizer)、氣泡型濕化器製氧機(oxygen concentrator with bubbling humidifier)等,操作時必須注入無菌水,亦要用無菌水定期清洗,以減低退伍軍人桿菌滋生的風險。無菌水是經過高溫處理的水,可於藥房買到。如未能使用無菌水,則可用過濾水或潔淨的自來水清洗,再以消毒用酒精拭抹,之後以風機或乾燥機吹乾。

新冠肺炎|室內使用加濕器 6大宜忌 忌混入消毒殺菌劑、自來水 首選蒸餾水 常清潔慎防退伍軍人症
常見溫牀 —— 加濕器、水缸、冷熱水系統、冷卻水塔、按摩池、噴水池、家居呼吸道醫療器材等,是退伍軍人桿菌常見溫牀。(April Wong@iStockphoto)

 

文:黎雅麗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調查:疫情下逾3成人增磅 缺乏運動久坐增患子宫內膜癌、腸癌、乳癌風險 三餐多油多紅肉易致肥 //www.afterroberto.com/%e8%aa%bf%e6%9f%a5-%e7%96%ab%e6%83%85%e4%b8%8b%e9%80%be3%e6%88%90%e4%ba%ba%e5%a2%9e%e7%a3%85-%e7%bc%ba%e4%b9%8f%e9%81%8b%e5%8b%95%e4%b9%85%e5%9d%90%e5%a2%9e%e6%82%a3%e5%ad%90%e5%ae%ab%e5%85%a7/ Tue, 22 Dec 2020 04:10:3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0101 【明報專訊】疫情下市民多留家抗疫香港防癌會調查發現,受訪者在疫情間減少運動及多叫外賣,近三成半平均增磅逾3.6公斤。防癌會認為增磅情况驚人,並稱缺乏運動及三餐多油多紅肉,均增患癌風險,建議市民多做運動及選多菜少油外賣。

 

緩和時3/4報復式外食

防癌會11月以問卷訪問1094人,近七成因疫情改變運動及飲食習慣。近三成半受訪者體重較疫情前增加,31%男性平均增磅4.2公斤,35%女性則平均增加3.6公斤。

受訪者在疫情前每周平均運動2日,但疫情嚴重時近半數減少運動,每周平均只運動0.8日。減少運動者中更有38%無做運動。飲食方面,近六成半受訪者增加外賣次數,七成半在疫情緩和時報復式外出用餐,約兩成半外出用餐進食分量較平常多。

調查:疫情下逾3成人增磅 缺乏運動久坐增患子宫內膜癌、腸癌、乳癌風險 三餐多油多紅肉易致肥
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會主席廖敬賢(左)、防癌會總幹事陳廣慧(右)提醒,市民在家工作可多站立及走動,並減吃不健康的零食,維持健康生活。(丘萃瑩攝)

 

相關文章:戴外科口罩運動 汗濕黏實 易暈易傷

 

防癌會稱驚人 籲在家運動

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會主席廖敬賢表示,受訪者增磅速度驚人,一年增磅數公斤屬「幾緊要」,估計因市民少運動、多進食有關;而外出用餐多油及多肉,容易致肥。

廖提醒,長期久坐者增加患上子宮內膜癌、腸癌、乳癌及肺癌的風險,亦增因患癌致死的風險。

他建議市民在家中做瑜伽、步行、拉筋等運動,感到心跳加速、微熱出汗便可,亦可將多站立、做家務當作運動。成人每周最少150至300分鐘中度至強度運動,小童應每天運動一小時。

聖誕將至,很多人愛享用大餐。廖建議外賣族要選多菜、低油的食品,海鮮類較紅肉健康,在叫外賣前花點心思,食得健康兼減低患癌風險。

 

]]>
知多啲:一餐分「4格」 均衡營養 //www.afterroberto.com/%e7%9f%a5%e5%a4%9a%e5%95%b2-%e4%b8%80%e9%a4%90%e5%88%864%e6%a0%bc-%e5%9d%87%e8%a1%a1%e7%87%9f%e9%a4%8a/ Mon, 23 Nov 2020 11:14:5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9530 【明報專訊】想自製健康飯盒,怎樣預算分量?註冊營養師冼雯菁教路,按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的健康飲食餐盤(Harvard Healthy Eating Plate)建議,一餐中蔬菜及水果比例應佔整個餐盤的一半,全穀食物及蛋白質則各佔四分之一。活動量較大的人,只要維持上述比例,按食量調節飯盒大小,便能確保每餐可吸收均衡營養。

若想增加飽足感,可在白米中加入全穀類如藜麥、糙米、紅米,亦可加入扁豆、枝豆、粟米粒等雜糧,增加蛋白質及纖維吸收;加入雜糧後,水:米的比例為約1.5:1,或按個人喜好再調節水及雜糧比例。如使用預先煮熟的急凍粟米粒和枝豆,可直接將雜糧加入煮熟的米飯中,再放到雪櫃儲存,令食材快速降溫,避免細菌滋生。

想飽肚又健康,冼雯菁設計兩款飯盒,自製不用捱餓的meal plan,而且成本價只需十多元。

知多啲:一餐分「4格」 均衡營養
(明報製圖)

 

香煎豆腐蛋(2人分量)

材料:

雞蛋 …… 1至2隻

布包豆腐 …… 1/3磚

葱 …… 1棵

羅漢果糖 …… 約半茶匙

 

步驟:

1.)葱、豆腐洗淨,切粒備用

2.)蛋拌勻,加入羅漢果糖、葱粒及豆腐

3.)易潔鑊加熱下半茶匙油,加入蛋漿,以中小火加蓋焗約2分鐘

4.)待蛋漿完全凝固,蛋餅底部呈金黃色,即成

 

營養師貼士:

.羅漢果糖甜度較白糖高,用小量已足夠調味,熱量近乎零,不影響血糖

.用易潔鑊可減少用油量;若想減肥,整個餐盒的用油量不應多於1茶匙

.用已完全煮熟食材帶飯,如蛋卷,而非半熟蛋,避免細菌滋生

 

蒜香雞扒(1人分量)

材料:

去皮雞扒肉……100克

蒜頭……3粒(切成蓉)

 

醃料:

日式料理酒/紹興酒……1茶匙

生粉……1茶匙

羅漢果糖……半茶匙

減鹽日式醬油……半茶匙

 

步驟:

1.)除去雞扒表面脂肪,用刀在雞肉表面畫出格仔紋

2.)加入醃料及蒜蓉,放入雪櫃醃約兩小時

3.)以中小火加蓋煎焗雞扒約3分鐘,至表面完全無血色

4.)翻轉雞扒,用小火加蓋煎約2分鐘

5.)將雞扒兩面煎成金黃色、略為收乾汁液即成

 

營養師貼士:

.雞肉畫紋,會更入味及易煎熟

.去皮雞扒脂肪低、蛋白質高

]]>
低卡meal plan 減新陳代謝更易肥 自製有營便當 飽肚不增磅 //www.afterroberto.com/%e4%bd%8e%e5%8d%a1mealplan-%e6%b8%9b%e6%96%b0%e9%99%b3%e4%bb%a3%e8%ac%9d%e6%9b%b4%e6%98%93%e8%82%a5-%e8%87%aa%e8%a3%bd%e6%9c%89%e7%87%9f%e4%be%bf%e7%95%b6-%e9%a3%bd%e8%82%9a%e4%b8%8d%e5%a2%9e%e7%a3%85/ Mon, 23 Nov 2020 10:36:4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9514 【明報專訊】外賣、帶飯變成抗疫新常態。為了避免外出食飯增感染風險,不少人選擇留在公司捱飯盒。有商家乘勢推出膳食計劃(meal plan),以低卡健康為賣點,餐盒直送工作地點;免卻自備飯菜、排隊買飯的煩惱,更聲稱可減重增肌。

不過營養師提醒,小心這些低熱量餐盒的飽肚感不足,會減慢新陳代謝,或導致忍不住亂吃零食填肚,減肥變增磅

坊間的膳食計劃五花八門,有的要求訂購前輸入用家的身高、體重、運動習慣等,再按需要選擇餐單;有的只需按減磅、增肌等目標來選擇。查看各款膳食計劃提供的餐單,香港中文大學營養研究中心註冊營養師冼雯菁指,這類膳食計劃的每餐熱量都有規定,舉例以減重為目標的餐盒,熱量平均約400千卡,屬低熱量。按這些餐單減重,早餐吃紫薯、午、晚兩餐吃低卡餐盒,一天吸收熱量不足1000千卡,是「超低卡餐單」。

以一個體重55公斤、低活動量女士為例,每天所需熱量約1900千卡。若跟隨這類膳食計劃,熱量攝取不足,會容易肚餓及疲倦。冼提醒,每人體型及活動量都不一樣,不是所有人也適合低熱量餐單。

低卡meal plan 減新陳代謝更易肥 自製有營便當 飽肚不增磅
注意比例 —— 自製飯盒時,應留意蔬果、全穀食物和蛋白質的比例。盲目戒食澱粉質,未必有助減肥,不如參考營養師介紹的香煎豆腐蛋及蒜香雞扒食譜。(賴俊傑攝)

 

熱量不足 易餓反多吃零食

坊間一些膳食計劃為了將熱量控制在低水平,減少碳水化合物,飯盒分量相對較少;故一開始時,或因肚餓感而不適應,難以長期跟隨計劃,減重效果未必持久;有人甚至要吃更多零食維持飽足感,或令體重不跌反升。冼強調若想減重,建議三餐要吃飽,避免因肚餓而多吃零食。

這些膳食計劃更有指定脂肪、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比例,可否提供均衡營養?冼雯菁指,部分餐盒脂肪比例約30%至40%,較食物安全中心建議,成人每天脂肪攝取量應為20%至35%偏高;加上部分餐單提供曲奇餅、蛋糕等作為小食,大多以牛油、植物牛油及砂糖製作,當中含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不建議食太多。

 

低碳飲食 易倦影響專注力

另外,為了減低餐盒熱量,有餐單會用椰菜花代替白飯,降低整體碳水化合物含量。惟冼認為,有關進食低碳水化合物幫助減肥、控制血糖等說法仍具爭議,成效未知。她提醒碳水化合物可為身體提供葡萄糖,有助維持體力;攝取量不足會較易倦,不夠體力應付一天活動量,亦會影響專注力,令情緒變差。

至於蛋白質,這類膳食計劃的每日累計攝取量普遍足夠,惟細看逐餐分佈,例如早餐的蛋白質便未必足夠。冼又指,為了令餐盒多元化,生產廠用上不同食材,如海鮮或雞蛋;不過海鮮的蛋白質含量較肉類低,若以海鮮代替肉類,要食更多分量。攝取不足蛋白質會讓人容易肚餓,亦會加快碳水化合物吸收,影響血糖穩定。

冼雯菁亦提醒,這些膳食計劃大多沒列明詳細營養分佈,如鈉含量;擔心部分商家為了令餐盒味道較好,增長保存時間,加入較多的鹽調味。若一整個月進食「高鈉」飯盒,或會影響血壓及水分平衡,出現水腫,令體重增長。每天鈉攝取上限為1800毫克,「愈低愈好」。

低卡meal plan 減新陳代謝更易肥 自製有營便當 飽肚不增磅
帶飯小貼士 —— 帶飯時應該用保溫袋保存飯盒,可以的話應加入雪種,令飯盒在上班過程保持低溫,防止細菌滋生。翻熱飯盒時,應留意飯盒中心溫度要達75℃或以上。(賴俊傑攝)

 

飲脫脂奶 加配水果

要有減重效果,持續食低卡飯盒,對健康會否有影響?

冼雯菁指,熱量只有約400千卡的餐盒,飽足感有限;要延長飽足感,建議飲脫脂奶來吸收蛋白質,令人感覺較飽肚;亦可配搭水果,補充餐盒沒有的營養元素,她建議每天吃兩個拳頭大小的水果,以及1、2杯脫脂奶。亦要留意這些餐盒缺少的元素,如蔬菜量不多,就要額外多吃蔬果增加纖維攝取;若碳水化合物含量低,則額外吃脫脂芝士三文治、粟米粒、薯仔等,或吃茶葉蛋、煠蛋補充蛋白質。

不過,即使額外多食水果及牛奶,估計一天總熱量只有約1300千卡,相較一個體重55公斤、低活動量女士一天所需的1900千卡,仍是偏低水平。長期按低卡餐單進食,女士或會經期不準、情緒不穩。另外,長期攝取不夠熱量,身體或會認為是「饑荒」,抑制新陳代謝率;身體先運用熱量應付運作基本功能,如心跳,不將能量用於燃燒脂肪,令消脂速度變慢,導致體重更難下降。而長期維持低卡飲食會令肌肉流失,進一步減慢新陳代謝速度。

低卡meal plan 減新陳代謝更易肥 自製有營便當 飽肚不增磅
冼雯菁(賴俊傑攝)

 

文:姚穎彤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趴牀睇文件 戙腳覆電郵 錯姿WFH 虐待腰頸 //www.afterroberto.com/%e8%b6%b4%e7%89%80%e7%9d%87%e6%96%87%e4%bb%b6-%e6%88%99%e8%85%b3%e8%a6%86%e9%9b%bb%e9%83%b5-%e9%8c%af%e5%a7%bfwfh-%e8%99%90%e5%be%85%e8%85%b0%e9%a0%b8/ Wed, 19 Aug 2020 04:34:5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7914 【明報專訊】香港居住環境狹窄,家中未必容得下書桌和辦公椅。抗疫期間在家工作,餐枱、茶几、沙發,甚至睡牀,都變成了辦公室。置身家中,趴在牀上看文件、戙高腳覆電郵,結果換來頸痛及腰痛。

趴牀睇文件 戙腳覆電郵 錯姿WFH 虐待腰頸
當安樂窩變成工作場地,不合適的環境,加上不正確的姿勢,較易造成頸痛、腰痛。(設計圖片,Masafumi_Nakanishi、Satoshi-K@iStockphoto)

WFH想避免腰痠背痛,除了要注意坐姿及家具器材配置外,每天簡單的伸展運動,亦有助改善問題。

在家工作,電郵、文書紀錄、視像會議,統統搬到蝸居處理,欠缺合適的桌椅配備,甚至沒有下班時間。註冊物理治療師何淑玲(Horlick)指出,近期每天都有1個有關在家工作的新痛症求診,比例都算高。

趴牀睇文件 戙腳覆電郵 錯姿WFH 虐待腰頸
何淑玲(受訪者提供)

 

餐枱茶几太高太矮皆有問題

家中的家具一般未必符合職安需要,Horlick舉例,如餐枱及餐椅過高,雙腳無法平放在地,長時間在此工作,可增加腰部壓力;相反在較矮身的餐枱、茶几及椅子工作,背部長時間處於彎曲及拉緊狀態。加上手提電腦屏幕跟鍵盤兩者的距離較近,視線角度長期低於水平,頸部下彎,增加頸椎壓力。

適合的枱及椅,對在家工作非常重要。枱的高度應配合手肘的水平,讓手腕及手臂得以承托,肩膊放鬆,減少手部承受壓力。椅的高度亦要適中,否則使用時便要彎身遷就,增加腰部壓力。有扶手的椅子更加理想,用來托住手肘,肩膊亦得以放鬆。

在家工作時可以不顧儀態,趴在牀、窩在沙發、戙高腳、盤腿蹺腳等。若只是半小時或1小時,可能不覺有問題,但維持不正確坐姿一整天,便較易形成頸痛、腰骨痛等脊椎問題,還可致手臂痛、腳痛。

 

頭前傾1英寸 頸椎受壓增5公斤

Horlick說:「要解釋錯誤坐姿與上述痛症的關係,可從人體結構比例說起。頭部大概是身體重量十分之一,假設50公斤重的人,頭部約有5公斤重。坐直時,頭部在頸椎的重力相對為一對一。但當頭部向電腦屏幕傾前,每前伸1英寸,頸椎受壓力增加5公斤,頭前伸愈長,頸椎受壓愈大愈容易受傷,而頸椎第6、7節比較容易勞損,肩頸的負擔愈重,肩膊附近的肌肉亦特別容易痛楚及疲倦。如果頭部長時間持續同一姿勢,甚至會令相關肌肉繃緊發脹而發炎,有可能壓住附近神經線,影響手臂,產生痛症。」

 

坐骨神經痛 下背麻痛至腳掌

Horlick表示,在家工作坐得太隨便,對腰椎亦構成壓力,最常見可引致坐骨神經痛。「人體各部分都有重力,基於槓桿原理,不同姿勢會產生不同的壓力點。站立時,腰椎成180度,壓力點較平衡分佈在身體各部分,所以腰骨所受的壓力較小。坐下時,腰椎成90度,加上曲膝姿勢,壓力點落在腰間,所以比站立時承受多50%重力。至於不良的坐姿,如坐下時前傾20度,因為上身及下身形成一個更細的夾角,在人體工學上受壓點集中在腰椎的第4、5節,壓力高達站立時的兩倍。」而躺下時,大概是站立時的25%。換言之,坐得耐,對腰椎、椎間盤以及附近的肌肉,都帶來較大的壓力。趴牀睇文件 戙腳覆電郵 錯姿WFH 虐待腰頸

不知大家有否試過,坐得耐,腰骨「硬晒」,腳又麻又痛?這可能是坐骨神經痛。Horlick指出,坐骨神經痛不是一個疾病,而是一個病徵。疼痛是由下背到臀部,一直伸延到大腿、小腿及腳掌,刺痛阻礙站立或走動,有時還會帶麻刺感、麻痹或無力等徵狀。坐骨神經痛有很多不同成因,包括椎間盤退化、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症、肌肉勞損等,其中姿勢不良如蹺腳太耐亦是常見的成因。要確保腰椎健康,必須遵守「3個90度」的黃金守則:(見圖)

鞋盒厚書背墊 臨時應急改善

在家工作想做得舒服,可借助一些輔助物件,以減低頸椎及腰部承受壓力。餐枱及餐椅並非以工作用途為設計目標,如果要在餐枱、餐椅工作,擔心會腰痠背痛?Horlick建議,可找家人留意一下坐姿。從側邊觀察,耳朵與肩膊垂成直線,頭部並無過度向前伸,便算理想。若餐枱高度不合適,需要彎曲背部,以配合視線角度,可在餐椅放個背墊,或在腳下加張櫈仔,雙腳得以平放,可減低背部壓力。又或者用幾本厚書放在電腦下面,升高屏幕,減低肩膊拉扯的壓力。

沙發並非理想的「工作椅」,把電腦放在茶几上,工作時,頭部便向前傾,增加肩膊壓力。但如果並無其他選擇,一定要坐在沙發工作,建議放個背墊,再用幾個鞋盒升高電腦,減低肩膊拉扯的壓力。如果真的出現痛症,就要找家庭醫生或物理治療師詳細檢查及治療。
文:黎雅麗
編輯/林曉慧
美術/謝偉豪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留家抗疫 物理治療師拆解居家運動 3 大陷阱 兼教你紓緩周身痛 6 式 //www.afterroberto.com/%e7%95%99%e5%ae%b6%e6%8a%97%e7%96%ab-%e7%89%a9%e7%90%86%e6%b2%bb%e7%99%82%e5%b8%ab%e6%8b%86%e8%a7%a3%e5%b1%85%e5%ae%b6%e9%81%8b%e5%8b%95-3-%e5%a4%a7%e9%99%b7%e9%98%b1-%e5%85%bc%e6%95%99%e4%bd%a0/ Fri, 31 Jul 2020 08:23:3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7681 【明報專訊】第3波疫情來勢洶洶,大家都不敢怠慢。重回留家抗疫的日子,很多人選擇在家運動,強身健體。但其實家居作健身房,一不留神易招損傷。

今次找來註冊物理治療師拆解,居家運動的3大陷阱。另外,教大家幾招強化肌肉的運動,對抗在家工作引致的痛症。

註冊物理治療師藍芳(Ida)指,適量運動可增強免疫力,大家留家避疫期間,也應維持一定的運動量。不過家中空間有限,而且設備不及健身中心,稍有不慎,容易受傷。她請大家提防以下3大陷阱。

留家抗疫 物理治療師拆解居家運動 3 大陷阱 兼教你紓緩周身痛 6 式
(設計圖片,黃志東攝/terng99、gamespirit@iStockphoto)

 

赤腳彈跳受壓 韌帶易發炎

為保家居清潔,不少人做運動時不穿鞋子,赤腳上陣,但其實會傷害足部。Ida表示,她有一名中年女病人,平日甚少運動,早前留家抗疫時玩體感遊戲,經常要跑、跳及抬腿,將遊戲變成運動。玩上一段日子後,發現腳腕韌帶及足底筋腱受傷。「在家赤腳運動,沒有運動鞋承托及吸震,直接用腳踏在地板上,腳掌長時間受撞擊及受壓下,腳底韌帶容易受傷或發炎,腳掌肌肉較少的人更是高危一族。」

即使是體格強健的運動老手,赤腳運動一樣容易受傷。Ida指另有一名中年男士,本身熱愛長跑,有運動底子,早前在家赤腳做HIIT(高強度間歇式訓練),雖然已鋪上瑜伽墊,但仍扭傷足踝。「HIIT是一種在短時間內達到高效能的運動訓練,有不少跑跳及上下彈跳的動作,腳掌會長時間受壓;加上做快速及高強度運動,未必可把每個動作姿勢也做得標準。鞋子有穩定及保護足踝作用,但赤腳下,即使姿勢輕微不當,也容易令人受傷。」她建議運動內容如果包括踏步及跳躍多的動作,要穿一對舒適及鞋底不太薄的運動鞋。

 

包裝米當啞鈴 抓拿不當扭傷手

相信並非每個家庭也有齊啞鈴等健身用品,很多人在家做負重運動,會「就地取材」隨意選上家中物件代替,如大盒包裝紙包飲品或一大包米。「水樽算是相對理想的選擇,因較合手形,不易滑落,但紙包飲品、包裝米等,欠缺良好的手握位,當作啞鈴拿上手,郁動時容易扭傷手腕韌帶,或令手指過度用力受傷。」若真的要用這些物品訓練,避免過重,建議最多2公斤,寧願負重輕些,增加訓練次數,可以由20次開始,慢慢遞增。

這個做法可以提升肌肉耐力,以及保持一定運動量,減低肌肉流失。但如果目標是肌肉增大,變成大隻佬,在家健身則未必可如願。「因肌肉增大是要做負重運動,其間負重量需逐漸遞增,甚至重達數十公斤,一來家中未必有這重物,二來抓拿姿勢不當更易受傷。」

 

梳化難借力 椅桌易移位招意外

有些健身運動,需要借助固定物件支撐身體,不少在家中健身的人選擇以梳化、餐椅或桌子代替,其實潛藏危機。先講梳化,通常物料較為柔軟,未必適合借力支撐,容易導致姿勢錯誤和受傷,如果沒有合適物件或借力點,寧願改做其他動作。

至於餐椅及桌子,雖然質料較硬,可以支撐身體,但其重量較輕容易移位,或造成意外。建議用椅桌借力時,最好靠牆和加防滑墊,避免移動。

Ida又提到,在家運動時留意有無足夠空間,避免撞到家俬,尤其是有尖角的物件更為危險。最好雙手向兩邊伸直成一直線畫一圈,沒有撞到任何物件,便是合適空間。

 

簡易運動:6式強肌 紓緩WFH周身痛

 

雖然在家運動暗藏危機,但始終適量運動對身體非常重要,特別在抗疫期間,很多打工仔都在家工作,久坐不動下更易患上痛症。註冊物理治療師藍芳解釋,家居環境相對辦公室狹窄,亦未必有專為工作而設的裝置配合,工作時容易出現不良姿勢,例如長時間打側身用電腦,導致勞損,增加痛症風險。要預防傷患,建議最好先增強肌肉,當有一定肌力時,便可支撐身體維持良好姿勢,紓緩痛症。

今次她推介的6式運動,佔用空間不多,適合家居做,讓大家強身健體,減少痛症。6式為1個循環,共做3個循環,若能一口氣完成,成效最理想;如體力不夠,可在每式之間休息約1分鐘。完成每個循環後如有需要也可稍為休息,但盡量要連續做,減少停頓時間。「這些運動可以日日做,約1星期後體能應有所增強,之後可按能力加快速度及增加次數。完成後,可做些靜態伸展,放鬆肌肉。」她也提醒大家,在家做運動要保持空氣流通,以及注意飲水量,運動前後也要飲水。

留家抗疫 物理治療師拆解居家運動 3 大陷阱 兼教你紓緩周身痛 6 式
(黃志東攝)

1. 抬腿踏步

目的:提升血液循環,具熱身作用
動作:站直,雙腳靠近。同時提起右腳及左臂,膝蓋及手肘成90度。兩邊交替,原地踏步,每邊各做20次

注意:眼望前方,上身挺直,切忌過度用力踏地,腳落地時要輕放

 

2.左右深蹲

目的:提升血液循環,具熱身作用
動作:企直,雙腳靠近,雙手持毛巾或帶子兩端。然後左腳向左踏出一大步至比肩膊寬,雙手也向前伸直,再蹲下至膝蓋成90度。完成後企直返回開始姿勢,換邊再做,每邊各做20次

注意:眼望前方,手持毛巾有助身體平衡,可改持2支水樽(由500毫升開始)增加難度。蹲下時膝蓋不過腳尖,腰背保持挺直

 

3. 雙人阻力運動

目的:練雙方的腰腹、肩膀、背部及手臂肌肉
動作:兩人面對面站立,雙方雙手各拉毛巾一端,一方(甲)前後腳企,微蹲及把重心移至臀部位置,雙手向前方伸直;另一方(乙)雙腳站直,上身向後挨至雙手伸直,拉起上身至手肘屈曲,緩緩返回開始姿勢,做20次

注意:雙方上身挺直,(甲)把毛巾在手掌繞一圈,避免甩手;(乙)向後挨的斜度愈高,難度愈高

 

4. 平板支撐加抬腿

目的:練腰腹及臀部肌肉
動作:俯臥地上,雙膝貼地,手肘與肩同寬,提起雙膝,伸直雙腳,以手肘及腳尖撐起身體,雙腳輪流提起約1呎高,每邊做20次

注意:眼望地面,下巴靠向頸,肩膀要放鬆,避免縮起,腰背及臀部成一直線。後踢時不用踢太高,否則易令腰部下墮變成壞姿勢,增加受傷風險

 

5. 推壓3式

目的:訓練肩膀及胸部肌肉
初階動作:牆上壓
雙腳與牆保持約1呎多的距離,雙手與肩同寬,依在牆上,上身向牆壓至手肘屈曲90度後,返回開始姿勢,做20次

注意:眼望前方,上身挺直,收緊腹部。拉遠雙腳與牆身距離,增加上身傾斜度,難度也提升

中階動作:膝上壓
雙手打開至肩膀闊,膝蓋貼地,腳尖觸地。上身向下壓至手肘屈曲90度角後,返回開始姿勢

注意:眼望地面,上身挺直,手腕與肩膀成直線

高階動作:掌上壓
把膝上壓的姿勢由膝蓋貼地轉為伸直雙腿,膝蓋離地

注意:眼望地面,上身挺直,手腕與肩膀成直線

 

6.上肢訓練

目的:訓練頸、肩膀及手臂肌肉
簡易版:站立,雙手各持約800毫升水樽或啞鈴(重量因人而異)放腰間,手肘成90度,提起雙臂至與肩水平,手肘一直保持90度,然後返回開始姿勢,做20次

進階版:手持水樽或啞鈴,雙手垂下放兩旁,緩緩提起至肩膀位置,然後放下返回開始姿勢,做20次

注意:張開肩膀,避免肩膀縮起,上身挺直

 

示範:藍芳(註冊物理治療師)、Kon(健身教練)
文:許朝茵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抗疫你要知】 新冠肺炎疫情下 新手爸媽抗疫兼湊BB 好辛苦? 醫生教你 5 個照顧錦囊 //www.afterroberto.com/%e6%8a%97%e7%96%ab%e4%bd%a0%e8%a6%81%e7%9f%a5-%e6%8a%97%e7%96%ab%e5%85%bc%e6%b9%8abb-%e5%a5%bd%e8%be%9b%e8%8b%a6-%e6%96%b0%e6%89%8b%e7%88%b8%e5%aa%bd-5-%e5%80%8b%e7%85%a7%e9%a1%a7%e9%8c%a6%e5%9b%8a/ Thu, 23 Apr 2020 05:45:5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5569 【抗疫你要知】 新冠肺炎疫情下 新手爸媽抗疫兼湊BB 好辛苦? 醫生教你 5 個照顧錦囊

藝人楊怡剛誕下B女,恭喜恭喜!對於一眾新手爸媽來說,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既要全心抗疫又要兼顧湊BB,會否忙亂得「雞手鴨腳」、自顧不暇呢?betway体彩 兒科專科醫生黃嘉賢醫生提醒新手爸媽,切勿過度緊張疫情而影響了照顧BB的質素,例如擔心餵哺母乳傳染BB、稍為嘔奶已害怕BB「中招」⋯⋯不想事倍功半,便要留意黃醫生提供以下5個實戰錦囊,新手爸媽隨時都可以派上用場!

相關文章:

【抗疫你要知】無懼新型冠狀病毒? 孕婦、新手爸媽防疫攻略 15招傍身開心迎BB

1. 切忌坐月不洗澡、不洗頭

黃醫生不諱言,即使在非疫情下,都不建議媽媽在坐月期間不洗澡、不洗頭,更遑論是在抗疫時期,必須加強個人衛生,保障BB的健康。

 

2. 疫情下鼓勵繼續餵哺母乳

【抗疫你要知】 新冠肺炎疫情下 新手爸媽抗疫兼湊BB 好辛苦? 醫生教你 5 個照顧錦囊
betway体彩 兒科專科醫生黃嘉賢醫生提醒新手爸媽, 切勿過度緊張疫情而影響了照顧BB的質素,只要 做足個人衛生、注意作息和情緒管理,便可以跟 BB共渡「疫」境。(陳國良攝)

黃醫生十分鼓勵新手媽媽餵哺母乳,即使在疫情下,只要在餵哺前後做好個人和手部衛生等基本程序便可以。「若媽媽有輕微的流鼻水或感冒,其實也不用擔心,可以繼續餵哺,因媽媽在這時期會製造很多抗體經母乳傳輸給BB,對BB對抗感染、增強抵抗力都十分有幫助。」

3. 出街BB袋準備要充足

初生BB需要接受身體檢查或注射疫苗,故必須外出時,爸媽要做足準備!不過,黃醫生提醒,1歲以下的BB基本上呼吸較淺和急促,BB呼吸不暢順卻沒有能力自行移動口罩,加上沒有適合的口罩,故不建議為他們戴口罩。

不少新手爸媽都會為BB車準備了「雨檔」,黃醫生強調這是正確做法,因可減低其他人的飛沫傳染。不過,還要注意的是,爸爸媽媽每次在接觸BB前,必須以酒精搓手液清潔雙手,因在路途上難免會按過升降機掣、碰到門柄等,因此切勿疏忽。

另外,BB袋內除了有BB所需的物品、抗疫產品外,更要多準備數件BB衣服。「建議是開胸衣服,而非『過頭笠』款式,因可減低換衣服時BB口鼻沾上衣服上的細菌或病毒。」

 

4. 勿讓寵物太親近BB

有新手爸媽擔心在疫情下要減少錫錫BB?!黃醫生表示,在自己家中,爸媽若已做足清潔措施,亦沒有特別跟有感染人士的接觸史,相信跟BB有身體接觸是沒有問題的。反而勉強與BB保持距離,可能會影響親子關係,或令爸媽情緒更緊張。

值得注意的是,若家中有飼養寵物,黃醫生則建議要避免讓牠們跟BB太接近,因本港已有動物有感染病毒機會的病例。

 

5. 注射小兒疫苗部分不可免

小兒疫苗有助保障BB的健康,因此黃醫生表示,BB出院後醫生會視乎其身體狀?、是否足月、黃疸等再作覆診安排。至於注射疫苗方面,有些如百日咳疫苗必須準時注射,因感染病情會較嚴重;有些疫苗也不可延遲太久。故可以跟醫生溝通,盡量按時注射會較為理想。

孕婦、新手爸媽抗疫日常做好啲

【抗疫你要知】 新冠肺炎疫情下 新手爸媽抗疫兼湊BB 好辛苦? 醫生教你 5 個照顧錦囊
陳煥堂醫生(左);黃嘉賢醫生(右)

綜合陳煥堂醫生和黃嘉賢醫生的意見,做足以上15招外,更要注意個人作息和情緒管理,包括:

  • 要注意吃得好、睡得好,保持正面思維,有助加強個人的抵抗力及提升照顧胎兒或BB的質素。
  • 疫情下,資訊氾濫,故要學懂過濾資訊,明辨是非。
  • 若遇到困難或情緒問題,要及早向信任的親朋、熟手媽媽、醫生或專業人士尋求協助、傾訴,有助紓緩壓力、穩定情緒。

]]>
誰明學子心:病毒威脅 打亂生活 重整心態 焉知非福 //www.afterroberto.com/%e8%aa%b0%e6%98%8e%e5%ad%b8%e5%ad%90%e5%bf%83%ef%bc%9a%e7%97%85%e6%af%92%e5%a8%81%e8%84%85-%e6%89%93%e4%ba%82%e7%94%9f%e6%b4%bb-%e9%87%8d%e6%95%b4%e5%bf%83%e6%85%8b-%e7%84%89%e7%9f%a5%e9%9d%9e/ Tue, 14 Apr 2020 01:00:5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6021 【明報專訊】疫情持續,生活都變得不一樣,很多人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明白有些東西不再是人生中唯一可以倚重,又或發現一直忽略自己真正的需要。

現在,香港人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個都市的每一個人,都要面對這些突變。怎樣才可以在逆境中保持安穩的心境?怎樣作出適當改變?

社會的突變,也令我近來的工作方式改變了。門診病人減少,但家長的諮詢卻絡繹不絕。

誰明學子心:病毒威脅 打亂生活 重整心態 焉知非福
疫情下,大家的生活習慣被迫改變了。少出街、少聚會、少購物;多了在家吃飯、多了與家人溝通、多了親子活動,發現原來生活可以這樣簡單。(STASK@iStockphoto)

ADHD童 悶到發脾氣

「孩子兩個多月在家悶到發晒脾氣,又不可以帶他外出,大家困在家中,我也快要發瘋!」

誰明學子心:病毒威脅 打亂生活 重整心態 焉知非福
孩子長期困在家,影響情緒,也影響親子關係,但只要換個心情,作出彈性調節,親子關係有增無減。(maroke@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文中所提個案無關)

 

停課女兒 「可以不再返學嗎?」

「沒有上學的壓力,我的女兒在家中過得非常快樂。由於疫情,我在家工作,可以整天陪伴着她。昨天她竟然告訴我,她以後都不想再返學,怎麼辦?」

 

應屆DSE考生 患得患失

「許多患得患失的感覺,前陣子不知道考試是否可以如期舉行,當知道了如期舉行後又擔心考試期間受感染。今天又再公布考試延期,心情又再次反覆起來,覺得身邊的事物也不在掌握中,心情很不安。加上考試壓力,我們這屆考生實在面對太多挑戰。」

 

強迫症患者 家人壓力大

「疫情轉趨嚴重,兒子洗手洗澡的情况變本加厲。我們每天回家也被他立即趕去洗澡,然後他會徹底清潔我們走過的地方,用過的浴室,穿過的衣物,接觸過的物品。他整天不停地清潔,雙手也潰爛了。他拒絕外出,還堅持把家中所有窗戶關上,說避免細菌飄進家中。他整天坐立不安,又不肯去看醫生,我們實在非常擔心。」

 

焦慮症兒子 擔心醫護媽媽

「我在醫院工作,每天接觸不同病人,兒子十分擔心我會染病。每天當我離家上班,他總會大哭,抱着我,不讓我出門,說擔心媽媽病了以後就再見不到我……」

 

困頓父親 哭訴女兒被迫退學

「每天的生意額近乎零,還要交租,出糧給員工,實在不能再支撐下去,擔心要破產。最難受的是被迫要就讀國際學校的女兒退學,因為我實在沒有能力負擔學費,其實我真的不想行到這一步……」

過去的一年,確實是不容易過的一年。香港人面對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社會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轉變。這個都市的每一個人,不論年齡、性別,或在學或工作,或貧或富都被迫要面對這些突變。然而,怎樣才可以在逆境中保持安穩自在的心境?怎樣可以在轉變中作出適當的改變?

在這陣子的諮詢過程,除了分擔來電者的憂慮和壓力外,有時他們也會分享被「困」在家的意外收穫和他們在疫情中的抗逆智慧。

 

母女互訴喪親痛 哭泣擁抱

母親是女強人,女兒是高材生。疫情發生之前,兩母女每天見面的時間不足10分鐘。媽媽非常能幹,在公司身居要職,每天努力工作,很晚才回家。女兒懂事又自律。自從家中的男主人去世後,母女二人各自「專心」工作和上學,很少觸碰喪親的感受。這次疫情,媽媽在家上班,女兒在家中網上學習,大家的見面時間多了。「留在家中的日子,我和女兒多了聊天的時間。彷彿又回到女兒年幼時每天故事時間後『訴心事』時段。」母女二人難得有這個機會,訴說這些年大家遇到的生活問題和經歷,最後終於說出自丈夫/父親去世後各自怎樣面對哀傷,感動的眼淚和親切的擁抱讓母女二人再次連繫起來。

 

毋須催促做功課 親子關係變融洽

學校停課期間,孩子和家長每天不用再跟時間競賽。「孩子早上起牀的吵吵鬧鬧,做功課的拖拖拉拉,隨着停課已沒有再出現。連我自己也發現自己斯文了,少了催促囉嗦孩子,親子關係融洽多了。」孩子不需要上學,雖然不能外出,但多了時間休息玩樂,精神好了,情緒也自然好。父母子女暫時把學業壓力拋諸腦後,重拾久違了的親子時間,一家人一起玩玩桌上遊戲、發掘室內活動、一起看書、打機、看劇集……「原來快樂就在身邊,原來家人的笑容是這麼可愛!」 自認虎媽的媽媽說。

疫情下,大家的生活習慣被迫改變了。少出街,少聚會,少購物,才發覺原來生活是可以這樣簡單。「多了在家吃飯,多了與家人溝通,多了親子活動,還多了獨處時間,才發覺家人的相處是多麼珍貴,孩子是多麼可愛,家中的長輩是多麼渴望有家人陪伴,自己是多麼需要時間沉澱一下,思考自己真正的需要。在疫症的陰霾下,又再發現生命原來真是很脆弱,所以一家人齊齊整整簡簡單單地在一起已是一種幸福。」以往早出晚歸,被工作侵蝕了生活的打工族說。

 

保持平靜專注 看清真正需要

在這次經歷中,或許很多人都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明白到有些事情和生活方式不再是人生中唯一可以倚重,又或者發現自己真正的需要其實是自己一直都忽略了。在這動盪的社會環境中,面對突如其來的轉變,最能令我們保持心境平靜的就是專注察覺當下此刻自己的狀態、情緒、需要,接納暫時不能改變的狀况,認清自己可以掌握的事情。在平穩的情緒下,我們才能看到希望,才能明智地在思想上、行為上作出有彈性的選擇和調節,培養出心理抗逆的智慧。

 

文:陳穎儀(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王翠麗

美術/謝偉豪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