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疲勞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25 Sep 2023 09:20:20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抗疫疲勞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精神健康】第五波疫情令港人情緒不安焦慮壓力爆煲 源於對未知的恐懼 專家教你如何面對 //www.afterroberto.com/%e7%ac%ac%e4%ba%94%e6%b3%a2%e7%96%ab%e6%83%85%e4%bb%a4%e6%b8%af%e4%ba%ba%e6%83%85%e7%b7%92%e4%b8%8d%e5%ae%89%e7%84%a6%e6%85%ae%e5%a3%93%e5%8a%9b%e7%88%86%e7%85%b2-%e6%ba%90%e6%96%bc%e5%b0%8d%e6%9c%aa/ Tue, 08 Mar 2022 09:25:1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6763 【明報專訊】每日確診數字創新高,同事、朋友,甚至家人陸續受感染,要到處蒐購中西成藥、快速檢測包,又要去超市搶購糧食,擔心隨時被禁足,更害怕被送入方艙醫院和竹篙灣……

第五波疫情下,香港人受不安、焦慮、憤怒、無力感困擾,壓力爆煲。情緒支援機構的求助飈升,今年首兩個月的個案已達去年全年四成!疫情未見終結,如何紓緩壓力和情緒?

「第五波疫情令到整個社會都很差,經濟差過之前很多,而政府政策令市民手足無措,社會氣氛非常慘淡,市民情緒亦因而惡化。」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總幹事曾展國指,他們的24小時情緒支援熱線接獲與疫情相關求助飈升,今年首兩個月有272宗,相當於去年全年655宗的四成。

(設計圖片,Ju Photographer、taticnak1983@iStockphoto/明報製圖)
(設計圖片,Ju Photographer、taticnak1983@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第五波怕強檢隔離 源於對未知的恐懼 3點建議

求助者最受困擾的問題,依次序為:對政府處理手法不滿,疫情影響情緒、日常生活及工作。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表示,他接觸過不少人害怕要強制檢疫、入隔離營、居所被圍封等;這種緊張、驚慌情緒源於對未知的恐懼,「例如不知道竹篙灣情况,食物、被鋪足夠嗎?又擔心會孤立無援」。

面對未知恐懼時,他建議有3點可做,以擔心被送入隔離營為例:

1. 行為上令「未知」清晰一點,例如問朋友有沒有經驗,或執好「走佬袋」作少許準備也有幫助

2. 心理上先預計最壞情况,例如入隔離營很沉悶,其實可以打電話給朋友解悶;同時想像實際情况,未必會中招

3. 自己並不是孤單一人,還有家人支援

相關文章:【精神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精神健康 容易誘發抑鬱症 你屬高危人士嗎? 5個簡單方法助你應對壓力

身邊人囤積物資 體諒勿責怪

另外,近日大家搶購物資,也是出於焦慮和驚慌,「焦慮時,人便會很想有所行動,希望增加對事件的掌控」。麥永接表示,如果身邊人囤積物資,「不要責怪對方」,應理解他這樣做只是未雨綢繆,因運輸受阻、超市提早關門,加上假消息散播、羊群心理影響。此時此刻應互相諒解,亦要互相提醒不要買過火、囤積大量物資;因可能會造成浪費,以及令物價上漲,恐慌情况更惡化。

 超市搶購——近日多區超市出現搶購物資情况,專家指囤積行為源於焦慮與緊張,疫下大家宜多體諒少責怪。(資料圖片)
超市搶購——近日多區超市出現搶購物資情况,專家指囤積行為源於焦慮與緊張,疫下大家宜多體諒少責怪。(資料圖片)

適量讀資訊 「頂唔順」要停一停

每天新聞令人愈讀愈心慌,確診數字一再飈升、超市抗疫物品被搶購一空……曾展國表示,因需留意政府最新的抗疫政策,很難叫大家完全遠離新聞,但在接觸相關消息時,應只看資訊的部分;評論、留言等則盡量避免,尤其情緒本身已受困擾的人。「社交媒體、論壇有很多不同留言,有些中聽有些不中聽,讀到與自己立場不脗合,容易加劇本身的負面情緒。」當看到這些留言時,情緒變差,甚至哭、激動、失控時,就應避免閱讀,或可刪除這些手機應用程式。麥永接亦指出,如看得太多疫情新聞和資訊而「頂唔順」,應適可而止,每日最多看1至2次;也可考慮把社交群組通知轉至靜音,不立即查看信息,留有心理上的喘息空間。

注意身體變化——專家提醒,突然失眠、食慾不振等身體變化可能是情緒問題的徵兆,要多聆聽身體的「聲音」。(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amenic181@iStockphoto)
注意身體變化——專家提醒,突然失眠、食慾不振等身體變化可能是情緒問題的徵兆,要多聆聽身體的「聲音」。(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amenic181@iStockphoto)

聆聽傾訴 忌說「正面啲」「無事的」

睇新聞,有人愈睇愈心慌,有人則忍不住破口大罵,與家人朋友一起大罵或放負,會否令到負面情緒擴大?曾展國認為,這是一種發泄方法,「但罵完之後,都要有些安慰對方、給予支持的說話,讓對方感覺到有人同行」。作為朋友、家人,在聆聽對方傾訴時,不應說「正面啲」、「無事的」、「可以過去的」,「我們不能否定他的負面情緒,別讓他感到有負面情緒是錯誤,而是要認知與接納這種情緒」。

抗疫政策多變、醫療系統不勝負荷、無法接通政府熱線……求助無門,令很多人都徬徨無助。「我們感覺無力、害怕,是因為感覺只有自己一個人面對問題,沒有人能提供協助。」曾展國表示,冷靜想一想,目前困境其實是大家一同經歷,可參考其他人應對疫情的方法,學習自救。當見到很多人都在另尋方法,自己親身嘗試發現可行時,「情緒上會感覺大家在這條路上同行,而不是獨自一人」,相對能減低害怕和無力感。

 應對恐懼——青衣方艙醫院落成啟用,專家指不少人害怕被強檢隔離,源於對未知的恐懼,可執定「走佬袋」作準備,心理上預計最壞情况,讓「未知」清晰一點。(法新社)
應對恐懼——青衣方艙醫院落成啟用,專家指不少人害怕被強檢隔離,源於對未知的恐懼,可執定「走佬袋」作準備,心理上預計最壞情况,讓「未知」清晰一點。(法新社)

相關文章:【新冠肺炎】疫情仍反覆 積極自救精神健康 留意3大情緒警號 嚴重者及早求醫

個案:情緒病復發風險高

「疫情是導火線,很多人以往有一些情緒困擾,加上疫情就會有較高風險發病。」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指,有情緒病歷的人也有復發的風險。一個曾患抑鬱症的中年人,原本已康復毋須用藥,生活積極活躍,常做瑜伽、耍太極、跳舞等。但疫情令所有活動暫停;加上擔心做醫護的家人工作繁重,甚至染疫,導致情緒病復發。

「他起初沒有發現問題,突然發覺睡得很差,又出現驚恐情緒和身體徵狀才求醫。」所以除了要留意情緒狀况,也應注意身體發出的信號,如睡眠模式、食慾等變化,或出現不明原因的身體不適,「有些病人不知道為什麼喉嚨時常乾涸,檢測過又沒有事,有些呼吸不暢順要『唞大氣』……要嘗試聆聽身體的聲音」。

長、闊、深 尋情緒病迹象

「有情緒好正常」,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表示,新冠疫情持續兩年,大家像橡筋一樣拉緊,不能放鬆,都會造成精神困擾。有緊張、驚慌、嬲怒等情緒不等於患上情緒病,但當有長、闊、深度影響就需注意。

長度:若看完新聞,短暫出現情緒很正常,但多於兩星期都持續有情緒困擾,就要留意

闊度:除了情緒低落、失去動力,或會出現其他身體和認知問題,例如睡眠困擾、精神不振、集中力變差、思考遲緩,甚至無端出現頭痛、頸梗膊痛、腸胃不適等

深度:情緒問題影響日常生活,如睡眠、上班或上學,以及出現負面的想法

如有需要,應尋求專業人士幫助。

麥永接(資料圖片)
麥永接(資料圖片)

■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24小時情緒支援熱線

查詢:2389 2222

■ 醫院管理局24小時精神科熱線

查詢:2466 7350

相關文章:【精神健康】 營養師教你「疫」境中吃出快樂 7種提升情緒的營養素(下)

抗疫貼士:在家保持社交 一動一靜免「屈到病」

疫情嚴峻,日常生活大受影響,長時間困在家中,隨時「屈到病」!要保持情緒健康,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和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總幹事曾展國有以下建議。

 曾展國(受訪者提供)
曾展國(受訪者提供)

.在家工作或上課,都盡量保持生活規律,作息定時,攝取充足營養

.保持社交,與同住家人加強互動,如一起玩卡牌遊戲、下棋、運動等;與朋友通電話或視像通話

.趁機做一些平日沒時間做,而又喜歡的事情,找回以前的興趣

.與家人相處時間多了,或會增加摩擦,溝通時應多諒解和關心,減少責備

.子女在家學習,教學壓力來到家長身上,家長應降低對子女學習的要求,讓大家輕鬆一點

.嘗試每天寫下1至3項感恩事項,即使是很微細東西,也能增添正面思想

.讓自己有獨處時間,安靜身心

.留意自己和家人情緒狀况,如有問題,致電情緒熱線或向專業人士求助

麥永接又建議,在家抗疫時嘗試「一動一靜」。動,跟網上教學影片或購買簡單器材在家運動;靜,如看書、煲劇、整理家中物件,或看看舊照片回想開心事。有些人覺得「疫情沒完沒了」,感到「看不到明天」,麥指「就算專家也未必能夠準確預測疫情,所以應學習放下,嘗試活在當下」,可配合靜觀訓練,如呼吸、打坐等,感受身體感覺和情緒。

情緒困擾——疫下接收大量負面信息,有情緒很正常,但若長時間受情緒困擾,並影響日常生活,就應尋求專業協助。(Tirachard@iStockphoto)
情緒困擾——疫下接收大量負面信息,有情緒很正常,但若長時間受情緒困擾,並影響日常生活,就應尋求專業協助。(Tirachard@iStockphoto)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新冠肺炎】變種病毒肆虐 加上抗疫疲勞 亞洲多國疫情反彈 印度菲律賓孟加拉確診急升 //www.afterroberto.com/%e6%96%b0%e5%86%a0%e8%82%ba%e7%82%8e-%e8%ae%8a%e7%a8%ae%e7%97%85%e6%af%92%e8%82%86%e8%99%90-%e5%8a%a0%e4%b8%8a%e6%8a%97%e7%96%ab%e7%96%b2%e5%8b%9e-%e4%ba%9e%e6%b4%b2%e5%a4%9a%e5%9c%8b%e7%96%ab/ Wed, 07 Apr 2021 09:20:4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1856 【明報專訊】在變種病毒及抗疫疲勞等因素影響下,亞洲多國最近的新冠病毒疫情大幅反彈。印度周一(5日)新增病例突破10萬宗,是繼美國後第二個單日新增確診破10萬的國家,多個邦要再度實施限制措施,當局亦加速施打疫苗速度。菲律賓3月起確診個案亦急升,上周單日新增破紀錄的逾1.5萬宗確診,首都區醫院瀕臨崩潰,有參議員形容菲律賓瀕臨「人道主義危機」。孟加拉疫情同樣惡化,周一起實施7天封城。

【新冠肺炎】變種病毒肆虐 加上抗疫疲勞 亞洲多國疫情反彈 印度菲律賓孟加拉確診急升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科興/BioNTech疫苗接種中心地點分佈、預約6個步驟你要知(附兩款疫苗副作用一覽)

 

印度單日新增確診逾10萬

印度正面對第二波疫情,周一新增103,558宗新症打破紀錄。西部重災區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過去兩周的確診個案佔全國近六成,印度10個疫情最嚴重地區,8個在馬哈拉施特拉邦,包括其首府孟買。馬哈拉施特拉邦周一起再度實施限制措施,包括宵禁及周末封城,公眾地方如公園、購物商場、戲院及宗教場所關閉直至另行通知,所有餐廳只准外賣。

印度2月初確診下見多月新低後,3月初急速反彈,不足兩月日增個案暴增逾10倍。專家指出,冬天抗疫成功、展開疫苗接種及抗疫疲勞,令印度陷入危險的自滿境地,當局警惕性降低,民眾防疫鬆懈。一名新德里電動三輪車司機說:「人們對新冠病毒恐懼已消失, 大部分人都沒適當地佩戴口罩,包括許多乘客。」專家稱,印度今波確診個案較去年春天急升得更快,科學家正留意新變種病毒蔓延情况,截至3月底,當局確認逾770宗「令人擔憂的變種病毒」個案,專家正調查它們是否更具傳染性及致命,及現有新冠疫苗是否有效。政府正致力達至疫苗接種目標,希望在8月能施打6億劑疫苗,現時45歲以上民眾可接種疫苗,惟迄今只注射約7600萬劑,全國少於1%人口完成接種。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接種科興疫苗和BioNTech疫苗 7大禁忌 專家:疫苗有效率低群體免疫數年才達到(附:疫苗接種途徑和預約流程安排)

 

菲律賓恐臨人道主義危機

菲律賓疫情亦告急,去年10月至今年2月日增少於3500宗確診,但3月中疫情反彈,上周五(2日)錄得破紀錄15,298宗病例。馬尼拉大都會及附近省份封城最少兩周,至4月11日。馬尼拉大都會的深切治療部負荷量已近八成、六成呼吸機及七成隔離病牀已被使用。有馬尼拉染疫民眾未獲安排入院,被迫自購氧氣瓶。副總統羅布雷多(Leni Robredo)上周稱,許多人在等候入院或在家中沒有任何醫療幫助下死亡。反對派參議員潘希利南(Francis Pangilinan)上周六(3日)發聲明稱,除非政府加強檢測、追蹤及治療,否則菲律賓將面臨人道主義危機。衛生當局歸咎變種病毒令病例急增,惟該國疫苗接種速度亦較鄰國慢,截至上月中,每100人僅接種0.2劑,較印尼2.4劑和馬來西亞1.1劑少。

 

孟加拉全國封城 航班暫停

孟加拉周日及周一連續兩天錄得逾7000宗確診,周一起全國封城7天,國內旅遊包括航班暫停,商場和商店關閉。鄰國巴基新坦個案亦增加,上周六錄得逾5000宗確診,接近去年6月高峰。

 

(法新社/CNN/彭博)

(抗疫新階段)

]]>
【新冠肺炎】第三波病毒變種愈變愈惡? 5個防疫問題你要知 //www.afterroberto.com/%e6%96%b0%e5%86%a0%e8%82%ba%e7%82%8e-%e7%ac%ac%e4%b8%89%e6%b3%a2%e7%97%85%e6%af%92%e8%ae%8a%e7%a8%ae%e6%84%88%e8%ae%8a%e6%84%88%e6%83%a1%ef%bc%9f%e3%80%805%e5%80%8b%e9%98%b2%e7%96%ab/ Thu, 20 Aug 2020 09:00:4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7927 新冠肺炎在本港爆發第三波,令已抗疫逾半年的香港人不禁問,是這冠狀病毒變種變得愈來愈惡?還是防疫措施失效?疫苗有機會加快面世嗎?betway体彩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徐詩駿醫生指出,現時每天的確診個案仍多,加上病毒已出現基因突變,因此在等待有效疫苗面世的同時,市民必須繼續正確佩戴口罩、勤洗手及保持社交距離,盡力減低病毒傳播的機會,生活才有望「正常多一些」!以下5個防疫問題你又知道多少呢?

相關文章:

【新冠肺炎】港人出現抗疫疲勞?穿雨衣戴手套有效防疫?時刻警剔做好個人衛生 勿忽略生活細節

【新冠肺炎】全民檢測在即  市民對病毒檢測四大謬誤  專科醫生逐一拆解

【新冠肺炎】第三波病毒變種愈變愈惡? 5個防疫問題你要知
徐詩駿醫生

相關文章:明報健康網 – 新冠肺炎

第三波疫情持續 抗疫勿鬆懈

徐詩駿醫生指出,本地專家研究估計,第三波疫情源於海外人士將病毒帶入本港,加上當時社會氣氛較為鬆懈和放寬了相關措施,市民的警覺性下降,令病毒有機可乘。他解釋,現時社區存在不少的隱形病人,可能病徵輕微甚或完全沒有徵狀,但經檢測卻證實確診。加上從群組感染的個案可見,除掉口罩的聚會有機會增加病毒傳播的機會,因此必須避免。

面對第三波疫情,徐醫生深明不少市民已感到「抗疫疲勞」,但現時每日的感染確診個案仍多,故此防疫措施仍不可鬆懈!在抗疫的同時,市民難免會感到憂慮或曾產生以下種種疑問,即看徐醫生為大家解答。

 

病毒已變種變得愈來愈惡?

徐醫生表示,病毒會為了適應環境及生存而不斷變種,不少研究亦發現引發是次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已持續出現基因突變,其中D614G區域出現變異,令病毒的傳染性更高,並且傾向令病人體內有較高的病毒量,促使這種D614G變異病毒成為流行的病毒株。

「另有文獻亦指出,COVID-19頗為適應於人類的環境,不但傳染性高,更可以在炎熱天氣下仍無阻其傳播力,而即使受到感染後,患者可以毫無徵狀,令社區出現更多隱性病人,為病毒傳播提供有利條件。幸而目前出現的變種,未令病毒的致命性增加。」

 

 

新冠肺炎有機會受到控制,甚至消失嗎?

徐醫生相信,要控制病毒傳播需要60至70%人口都有免疫抗體,但考慮到醫療系統的承受能力等因素,要達致社區免疫(Herd immune)並不可行,因此估計要待疫苗面世,幫助人們產生抗體,才有望能真正解決問題。

他強調,全球正全力研發相關疫苗,期望有機會於短時間內面世。目前最受注目的兩種疫苗,分別由牛津大學及內地研究,兩者均利用病毒的棘突蛋白植入腺病毒,從而刺激身體產生抗體。初步臨床測試顯示疫苗基本上安全,亦能夠幫助身體製造抗體,但仍需要進行大型的試驗,以確定疫苗的預防效力及副作用等。

【新冠肺炎】第三波病毒變種愈變愈惡? 5個防疫問題你要知
betway体彩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徐詩駿醫生指出,現時每天的確診個案仍多,加上病毒已出現基因突變,因此在等待有效疫苗面世的同時,市民必須繼續做足防疫措施,盡力減低傳播病毒和中招的機會。

 

我需要做病毒檢測嗎?

政府計劃短期內進行全民檢測,但在食肆、街市、院舍等先後爆發疫情階段,市民應如何自處呢?徐醫生認為,如果完全沒有徵狀或沒有跟確診病人有接觸史的人士,可暫時毋須急於進行檢測。但若有發燒、咳嗽、氣喘、嗅覺下降或傷風感冒等疑似徵狀,又或曾接觸確診病人,或屬於高危群組,則值得進行病毒測試。

「近月市民佩戴口罩及洗手等防疫措施做足,已有效令病毒及病菌所造成的傳染病數字大減,如流感,故現時若出現任何上述不適,都值得檢測一下是否跟新冠肺炎有關。」

 

確診患者康復出院後,是否已不會傳染別人?

確診患者經診斷及治療後康復出院,徐醫生表示,即表示康復者體內已產生抗體,加上徵狀輕微的話,其傳染性已不高。「一般冠狀病毒在人體內大約10日,我們的免疫系統便會產生抗體,抗體會逐步消滅病毒,故此病毒數量會不斷減少,而康復後體內的病毒大部分為殘餘病毒或病毒屍體,已不具傳染性。」當然康復後仍需繼續做足防疫保護措施。

 

疫情前景未明下,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徐醫生坦言,在一波又一波的疫情下,過去半年已見港人在抗疫路上的努力和合作,近期更見連跑步人士都戴上口罩,努力抗疫。事實上根據港大分析有關新型冠狀病毒個案的病發時間等數據可見,本港感染個案數字有機會在未來數星期內見頂,故必須繼續堅守防疫措施,包括勤洗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切勿鬆懈。

 

「是次病毒所影響的年齡層很廣泛,由小朋友、年輕人到長者都有,故此即使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看似被動,但仍必須嚴格遵守,只有這樣才能夠好好保護抵抗力較弱的群組,如長者。以免他們一旦受感染後,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增加死亡風險。」徐醫生深信,只要繼續堅持下去,市民便可有望回復較正常的生活。

]]>
【新冠肺炎】港人出現抗疫疲勞?穿雨衣戴手套有效防疫?時刻警剔做好個人衛生 勿忽略生活細節 //www.afterroberto.com/%e6%b8%af%e4%ba%ba%e5%87%ba%e7%8f%be%e6%8a%97%e7%96%ab%e7%96%b2%e5%8b%9e-%e7%a9%bf%e9%9b%a8%e8%a1%a3%e6%88%b4%e6%89%8b%e5%a5%97%e6%9c%89/ Mon, 10 Aug 2020 04:23:4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7789 本港的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續超過半年,部分市民或有所鬆懈,出現「抗疫疲勞」!本港已出現第三波疫情,為預防「中招」,除了佩戴口罩外,不少人還會穿上雨衣或長期戴手套,究竟是否有效呢?要預防新冠肺炎來襲,市民必須繼續做好各項防疫保護措施,還要再次提醒自己和家人要時刻做好個人衛生,才能有效預防病毒感染。

相關文章:

【新冠肺炎】全民檢測在即  市民對病毒檢測四大謬誤  專科醫生逐一拆解

【新冠肺炎】第三波病毒變種愈變愈惡? 5個防疫問題你要知

新冠肺炎
本港新冠肺炎疫情已逾半年,不少人已出現「抗疫疲勞」,但防疫措施卻不可鬆懈,謹記要注意生活細節,做好個人衛生,才能有效預防病毒。

相關文章:明報健康網 – 新冠肺炎

預防新冠肺炎 做足防疫保護措施

betway体彩 高級護理主任(品質及安全)、感染控制統籌主任陳惠玲指出,過去不少個案都反映,受感染者未必出現病徵,令他們有機會在不知情下傳播病毒,成為「隱形傳播者」,因此個人衛生和防疫保護尤其重要,包括出外戴口罩及勤洗

陳惠玲提醒,雙手觸摸四周物件後,要避免接觸五官,尤其眼睛、鼻和口,以防病毒經黏膜感染自己;也要謹記佩戴口罩時,切忌觸摸口罩表面,如因咳嗽、說話、打噴嚏等令口罩沾濕,或口罩受到外界污染或損壞,就應該更換。她亦提醒,應由個人及家居的細節做起,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注意生活細節 培養良好衛生習慣

  • 用餐時使用公筷,有效預防交叉感染
  • 外出回家後,最好立即洗手、洗澡及洗頭
  • 如廁後習慣冚蓋沖廁,留意廁蓋及坐廁邊的衛生
  • 使用1:99稀釋家用漂白水清潔家中地板、家具、地墊和玩具表面
  • 定期更換床單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穿雨衣、戴手套不等於安全 手部有傷口妥善處理

疫情期間也會見到不少人選擇穿上雨衣或長期戴手套,陳惠玲表示,如果雨衣沾有污物或病毒,脫下雨衣時隨手觸摸,反而無補於事。而戴手套會予人一種錯誤的安全感,或會增加觸摸五官的機會。因此最有效的預防方法,都是時刻做好個人衛生,例如在公眾地方觸碰欄桿、電梯按鈕後盡可能洗手,或用酒精搓手液搓手至少20秒。如果手部有傷口,必須妥善處理及清潔後,再貼上防水膠布才外出。

 

家長以身作則 由「細」做起

子女未必會明白戴口罩及勤洗手的重要性,因此父母應以身作則,也可透過較生動方式教導子女相關知識,例如利用娃娃指導他們如何正確佩戴口罩、保持雙手清潔等。

與子女外出或到遊樂場玩耍時,家長應確保他們接觸任何設施後都要清潔雙手,以免他們無意間觸摸雙眼及口鼻;外出後衣服及鞋子表面都有機會沾有病毒,建議盡快更換衣物及鞋子;如果家中有嬰幼兒,也應該沐浴後、確保雙手乾淨才觸摸他們。

 

]]>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料以年計肆虐 哈佛:或需限社交至2022年 張竹君:戴口罩和社交距離或成常態 //www.afterroberto.com/%e6%96%b0%e5%9e%8b%e5%86%a0%e7%8b%80%e7%97%85%e6%af%92%e7%96%ab%e6%83%85%e6%96%99%e4%bb%a5%e5%b9%b4%e8%a8%88%e8%82%86%e8%99%90-%e5%93%88%e4%bd%9b%ef%bc%9a%e6%88%96%e9%9c%80%e9%99%90%e7%a4%be%e4%ba%a4/ Thu, 16 Apr 2020 04:57:3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6042 【明報專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料以年計肆虐,港大醫學專家袁國勇稱要有心理準備今年底前天天戴口罩,美國最新研究更估計,間歇性限制社交距離的措施或要維持至2022年。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稱,戴口罩和社交距離或都會變常態,籲巿民家有心理準備「會是漫長戰爭」。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認為,要交替實施嚴格及寬鬆的措施,否則社會會「抗疫疲勞」,隨着疫情近日放緩,公務員在家工作可考慮解除,亦可有限度重開部分設施如運動場及圖書館,惟限聚令及邊境防疫措施暫未有空間調整。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料以年計肆虐 哈佛:或需限社交至2022年 張竹君:戴口罩和社交距離或成常態

哈佛研究推算新型冠狀病毒

未來 5 年傳播情况

哈佛大學研究團隊利用美國的數據,推算新冠病毒未來5年可能的傳播情况,研究報告周二(14日)刊於《科學》期刊,報告指出,若免疫力可永久持續,報告估計新冠肺炎或會於首次爆發後消失5年或更長時間;若免疫力只能維持約一年,就可能會每年爆發。研究人員估計,除非新的治療方法或疫苗問世,或提升深切治療部接收病患的能力,否則間歇性的限制社交距離措施或需持續至2022年;即使明顯消除今次疫情,亦應繼續監控病毒,因為疫情有可能在2024年捲土重來。

英國政府的緊急事件科學顧問小組(SAGE)上月中亦發表文章,提出交替實施嚴格及較寬鬆的限制社交距離措施需至少實施一年,其中有半年時間採取嚴格標準。

 

林正財:措施嚴格寬鬆交替 防「抗疫疲勞」

本港限制社交距離措施要實施到何時?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相信,本港交替實施嚴格及較寬鬆的限制社交距離措施或要延至2021年底至2022年初,視乎疫苗、藥物等供應。關閉處所、規管食肆及4人限聚令的新例至下周四(23日)屆滿,林正財認為,暫時無空間放寬有關措施,但可以在公務員留家工作及關閉康文設施的措施上放寬,例如圖書館可限制人流及探體溫後重開,部分運動場亦可在可控下重開,他估計政府會考慮,「完全維持(現况)的話,社會會有抗疫疲勞,疫情嚴重時應嚴點,之後放鬆吓,讓巿民有點盼望,否則點捱到202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