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16 Sep 2024 04:18:41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抗生素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慎防侵入性乙型鏈球菌ST283 處理淡水魚後傷口發炎、發燒應即求醫 3招預防 //www.afterroberto.com/%e6%85%8e%e9%98%b2%e4%be%b5%e5%85%a5%e6%80%a7%e4%b9%99%e5%9e%8b%e9%8f%88%e7%90%83%e8%8f%8cst283-%e8%99%95%e7%90%86%e6%b7%a1%e6%b0%b4%e9%ad%9a-%e9%a0%90%e9%98%b2%e6%84%9f%e6%9f%93/ Mon, 16 Sep 2024 04:17:1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912

【明報專訊】侵入性乙型鏈球菌ST283近月再度在港爆發,至今證實27人感染,當中兩人死亡。衛生防護中心14日晚回應本報查詢稱,由於感染個案曾到訪分佈全港7區共14個街市,當局懷疑有問題的淡水魚或涉及批發層面,而中心13日得悉石湖墟街巿一個零售淡水魚檔的樣本基因序列與個案脗合後,隨即聯同漁護署到供應該魚檔的長沙灣淡水魚批發市場視察,並採集環境樣本化驗分析。要預防感染乙型鏈球菌ST283,中心提醒以下3點要注意,包括:在接觸或處理生的淡水魚時應戴上手套,如在接觸或處理淡水魚後出現傷口發炎或發燒等病徵,應立即求醫。同時,亦應避免食用未徹底煮熟的淡水魚。

慎防侵入性乙型鏈球菌ST283 處理淡水魚後傷口發炎、發燒應即求醫 3招預防
記者昨點算石湖墟街市內有24個魚檔,其中5個賣淡水魚。有魚檔員工說工作時會盡量戴手套,但有時為方便也會除下。(曾憲宗攝)

近4年3次爆發侵入性乙型鏈球菌  

翻查資料,本港近4年有3次侵入性乙型鏈球菌爆發,集中於9至10月,3次爆發至少11人死亡。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副會長林緯遜認為,3次ST283集中在9至10月爆發因夏季水溫升高,有利細菌在養殖場繁殖。

中心表示,於上月28及29日到較早發病個案曾到訪的街市,包括石湖墟街市蒐集樣本化驗。石湖墟街市淡水魚檔東主林先生向本報記者憶述,8月27日後有人員到場向每名魚販派發印有關於ST283資訊的紙張。數日後,有檢測人員到其攤檔檢走一塊淡水魚魚肉,其後到每個魚檔掃拭砧板及刀採集樣本,並詢問魚檔人員是否有發燒等症狀,同日下午再有人員到場以漂白水洗地及擦抹魚檔內外。他說不知道哪一魚檔樣本與個案脗合,不見有魚檔淡水魚被銷毁及帶走。

食環署回應稱,9月11日及12日為石湖墟街市內所有淡水魚檔清潔消毒。防護中心回覆稱,9月13日始得悉石湖墟街市一個零售淡水魚檔內採集的環境樣本和魚樣本ST283基因序列型與部分個案脗合。

慎防侵入性乙型鏈球菌ST283 處理淡水魚後傷口發炎、發燒應即求醫 3招預防
石湖墟街市淡水魚檔東主林先生說,政府人員上月底曾到場派發印有關於乙型鏈球菌的單張,內容包括其病原體、病徵及傳播途徑等。單張顯示日期為2024年8月27日。(曾憲宗攝)

患者多於發病前曾接觸淡水魚

防護中心披露更多患者資料,27名病人當中沒有從事魚販、養漁相關工作,當中兩人需進一步確認病發前的暴露史,其餘在發病前皆曾處理或接觸淡水魚。兩名死者分別為75歲女及74歲男,當中一人有長期病患,而中心正向醫管局索取另一人的進一步臨牀資料。

中心綜合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及基因分析結果後,認為是次ST283群組與淡水魚有關,由於病人遍佈各區,認為受影響的淡水魚並非來自個別街市,而可能涉及批發層面。現階段調查發現個案曾到訪7區共14個街市,不排除涉及的街市會隨個案數字上升而增加。中心已聯同食環署加強相關街市的清潔消毒,並監察從業員健康狀况。


相關閲讀:扁桃腺炎症狀發燒咽喉兩側痛 勿混淆傷風感冒 積膿嚴重可致心臟受損

曾祈殷倡乙鏈列須呈報病 及時以抗生素治療

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聯席主席曾祈殷認為,政府可考慮將ST283納入《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內須呈報傳染病,要求所有醫生若發現懷疑或證實個案,須通知衛生防護中心,以作流行病學監察及控制。他又建議衛生署應盡早公布相關資訊,提醒市民感染乙鏈的病徵。他引述外國文獻稱,如患者未獲及時並適切抗生素治療,死亡率可達三成至五成。

醫衛局長盧寵茂昨呼籲巿民應戴手套處理淡水魚,以避免感染。本報記者昨早到石湖墟街市,不少魚販及市民都說不知乙鏈感染爆發,有買淡水魚的市民說不會戴手套處理淡水魚。

慎防侵入性乙型鏈球菌ST283 處理淡水魚後傷口發炎、發燒應即求醫 3招預防
石湖墟街市昨仍見有市民徒手揀魚,包括揀鹹水魚(圖)。有淡水魚檔東主稱已盡量洗淨淡水魚,並提醒顧客回家戴手套處理。(曾憲宗攝)

有市民赤手摸魚 魚販:會戴手套 受傷難免

徐太稱每周會到街市買淡水魚一次,當得知乙鏈爆發奪命,她說:「係咩?我經常幫襯魚檔。」她說戴手套處理生的魚無法徹底清除魚鱗,不會考慮,笑言不擔心,但會盡量小心。淡水魚檔員工陳先生說工作時會戴手套,但切割淡水魚有時無可避免會受傷,「就算戴手套都會被魚鰭插傷」。

盧寵茂籲勿徒手碰 免食淡水魚生

盧寵茂昨提醒巿民不要徒手觸碰淡水魚,尤其若手有傷口就應戴手套,亦不要進食未經煮熟的淡水魚或淡水魚魚生,如有不適應盡早求醫,接受抗生素治療。他說,2021年本港亦曾爆發約50宗感染ST283侵入性乙型鏈球菌個案,ST283本存在於環境中,尤其是淡水魚,當局是次經常規監察在醫院病例中發現個案,強調十分重視事件。


相關閲讀:乙型鏈球菌感染增9人 原因部分曾接觸淡水魚 可引發腦膜炎、敗血症 死亡率可達11% 預防感染乙型鏈球菌4個貼士

預防感染 3點要注意

衛生防護中心會向醫生發信,呼籲他們提高對乙型鏈球菌感染個案的警覺。要預防感染乙型鏈球菌(ST283),中心提醒,應經常保持個人、食物及環境衞生,並經常保持手部清潔和適當處理傷口,尤其注意以下3點:
1.處理水產時應戴上手套:無論是水產或食肆的從業員、市民等,應避免徒手直接接觸水產或污水為減低感染風險;即使在選購水產時應避免直接觸碰水產,亦不應使用店鋪提供的毛巾。若雙手接觸過未經完全烹煮的水產,應盡快使用梘液和清水洗手。建議在家中處理水產時亦應戴上手套,處理有關食物後應充分潔手;

2.切勿進食任何淡水魚刺身、未經烹煮或未完全煮熟的淡水水產:若進食火鍋食物或含有水產的粥品,應確保食物徹底煮熟,食物的中心溫度須至少達到攝氏75度,以消滅致病菌;

3.雙手有傷口切勿直接接觸水產:若在處理水產的過程中造成傷口,須立即徹底清潔傷口,並以防水敷料妥善覆蓋。若發現傷口感染,應立即求醫。

]]>
5種運動創傷:潛水致耳膜穿破 撞擊傷及耳鼻軟骨致血腫 手術及治療全面睇 //www.afterroberto.com/%e9%81%8b%e5%8b%95%e5%89%b5%e5%82%b7-%e6%bd%9b%e6%b0%b4%e8%87%b4%e8%80%b3%e8%86%9c%e7%a9%bf%e7%a0%b4-%e6%92%9e%e6%93%8a%e5%82%b7%e5%8f%8a%e8%80%b3%e9%bc%bb%e8%bb%9f%e9%aa%a8%e8%87%b4%e8%a1%80%e8%85%ab/ Tue, 23 Jul 2024 08:16:4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456

踏入夏天兼暑假來臨,大家都希望盡情享受各種運動的樂趣。無論是水上運動抑或在球場競技,玩至興奮投入之際,稍有不慎可能會導致受傷。運動創傷在耳鼻喉科並不罕見,潛水、球類運動,以至拳擊等都可引致不同嚴重程度的傷患,例如以下5種運動創傷:耳膜穿破、耳廓裂傷、耳廓血腫、鼻中膈血腫和鼻骨骨裂,是否動輒要進行手術治療呢?有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提醒,運動前的充足準備、受傷後的正確處理及跟進治療,均對患者日後康復及繼續享受該項運動十分重要。

5種運動創傷:潛水致耳膜穿破 撞擊傷及耳鼻軟骨致血腫 手術及治療全面睇
運動創傷在耳鼻喉科並不罕見,以下5種運動創傷的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

5種運動創傷 耳鼻喉科不罕見

耳膜穿破潛水前「反壓」不可忽視 

betway体彩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何頌偉醫生指出,一到夏天,許多人都熱愛潛水運動,但要留意潛水屬於高危運動,因為水底的水壓驟變,如果沒有妥善應對,可以令耳膜受損。他提醒,每次潛水前都應做好準備,包括適當地利用反壓(Equalisation),以減少及平衡耳膜內外的氣壓差異。

他指出,若潛水時未有做好反壓,或在患上傷風感冒時潛水均會增加危險性,當潛入較深水的區域時,有機會導致耳膜破裂及海水灌耳,令潛水者在水底突發暈眩,十分危險。

一般耳膜受損,近八至九成個案的傷口可以在1個月內自行癒合。醫生會先為患者清除耳內異物,並處方抗生素防止發炎,幫助耳膜自行修復。這段期間,病人切勿挖耳,洗頭時亦要避免耳朵入水。若發炎情况嚴重,傷口會難以癒合。如病情在3個月後仍未有改善,便需採取手術治療。

何醫生提醒,潛水屬高危運動,不論是初學者或資深的潛水愛好者,緊記要量力而為及接受專業教練的在場指導,潛水前要確保做好反壓動作。如潛水時發現雙耳漲痛不適,便應上水稍作休息,再作反壓。

耳廓裂傷:嚴重撞擊令軟骨外露 可致耳廓變形

耳廓裂傷在撞擊性的運動項目頗為常見。何醫生指出,運動時的嚴重撞擊(如撞傷或刮傷)可令耳廓皮膚爆裂,甚至軟骨外露。耳廓皮膚受傷一般只影響外觀,未必會影響聽覺。然而,軟骨需要有皮膚的滲透與滋潤,一旦軟骨外露,有可能導致缺血壞死,令耳廓皺起變形。何醫生續指,醫生一般會為患者作局部或全身麻醉,以清潔及修補耳廓,約1周後便可拆線。

耳廓血腫常見於職業拳手 纖維化須手術放血

耳廓血腫是另一類耳廓創傷,常見於職業拳手,又稱「Boxing Ears」。患者雖然耳朵皮膚表面沒有破損,但其實耳廓已有血腫,反映內部耳骨斷裂,積聚血水。如血腫不能在1至2周內處理便可能出現「纖維化」,即由軟變硬,需要透過手術割開放血。


相關閲讀:【聽力障礙】50歲後聽覺變差?耳朵不同位置原因 有別長者為何不願佩戴助聽器?


鼻中膈血腫:感覺如鼻塞、鼻兩側隆起

如血腫情况發生在鼻中膈(鼻部軟骨),則屬於需要即時緊急處理的情况。何醫生表示,鼻中膈血腫也是一種運動創傷,正常情况下,鼻部軟骨會依靠兩邊黏膜滲透滋潤,一旦軟骨碎裂便會引致血腫,令軟骨與黏膜分離,軟骨會因血液供應斷絕而壞死,導致鼻樑塌陷(稱為「馬鞍鼻(Saddle Nose)」)。如傷者有鼻塞及鼻中膈部兩側隆起,須馬上施行手術放血,然後縫針。若術後成功消腫止血,病人宜斜躺休息及冰敷,待5至7天後覆診。


相關閲讀:滑雪有風險 跌倒可致拇指骨折 膝關節最易傷 新手老手要注意


鼻骨骨裂傷後宜斜躺休息及冰敷

至於最常見的鼻骨骨裂,醫生會透過臨床診斷與鼻腔內窺鏡,輔以造影檢查,判斷鼻骨塌陷的情况,包括有否碎骨或歪斜,以判斷需否採用復位手術。患者一般在受傷後第3或4日最為紅腫,建議休息時斜躺或冰敷患處。

如X光顯示鼻骨有裂痕,但外觀依舊筆直,未必一定要接受手術;但若外觀明顯偏斜,而X光卻顯示正常,則仍有可能需以手術矯正鼻骨。

鼻骨復位手術大部分需在全身麻醉下進行,理想為受傷後10至14天、或最遲21天內進行,否則傷口癒合會有所偏差,難以簡單地經鼻孔進行復位,要改以整形手術進行。手術後,醫生會使用敷料,如打石膏般固定位置,術後1周後便可拆除。

]]>
米酵菌酸中毒者惡心嘔吐腹痛 致命率可達100%  服用紅麴有禁忌誤服傷肝腎 //www.afterroberto.com/%e7%b1%b3%e9%85%b5%e8%8f%8c%e9%85%b8%e4%b8%ad%e6%af%92%e8%80%85%e6%83%a1%e5%bf%83%e5%98%94%e5%90%90%e8%85%b9%e7%97%9b-%e6%9c%8d%e7%94%a8%e7%b4%85%e9%ba%b4%e6%9c%89%e7%a6%81%e5%bf%8c/ Wed, 03 Apr 2024 04:58:1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669

【明報專訊】(編按:近期台灣的寶林茶室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兩名死者體內驗出的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有註冊營養師表示,米酵菌酸中毒後,患者會出現胃部不適、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嚴重可致肝功能異常甚至死亡,致命率更可達40%至100%。至於早前日本小林製藥旗下紅麴保健品的傷腎風波亦愈演愈烈,據報部分批次驗出含高毒性物質「軟毛青黴酸」,但暫未確認它是否事件元兇,以及為何會混入保健品之中。紅麴被視為有助降低膽固醇,不少高膽固醇病人都聽過甚至服用這類產品。專家強調,若不清楚紅麴的功效、副作用和用藥禁忌,分分鐘補身變傷肝腎功能。)

米酵菌酸中毒者惡心嘔吐腹痛 致命率可達100%  服用紅麴有禁忌誤服傷肝腎
台北信義區寶林茶室(中央社).jpg

米酵菌酸中毒患者出現胃不適惡心嘔吐腹痛 致命率可達100%

近期台灣有累計兩死的寶林茶室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兩名死者體內驗出的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亦常見於長時間發酵的澱粉類食物中。

米酵菌酸是來自椰毒伯克霍爾德氏菌(Burkholderia cocovenenans)的毒素,小量足以致命。註冊營養師陸肇麟指,此菌主要存在於土壤和植物中,當環境溫度介於22℃至30℃、pH值中性至微鹼性等條件下,椰毒伯克霍爾德氏菌就可迅速繁殖,並產生大量米酵菌酸,尤其常見在椰子、粟米、穀類等澱粉類食物與發酵製品。

米酵菌酸中毒者惡心嘔吐腹痛 致命率可達100%  服用紅麴有禁忌誤服傷肝腎
陸肇麟(受訪者提供)

粿條、河粉添加粟米澱粉 久泡木耳易招米酵菌酸

內地、印尼都曾有米酵菌酸食物中毒個案,與發酵椰子、粿條、米粉等濕米麵製品或粟米產品等有關。黑龍江曾有家庭進食由粟米發酵而成的自製「酸湯子」,導致9人死亡。而今次台灣食物中毒事件中,多名顧客曾在店內進食過炒粿條、滑蛋河粉等,兩者在製作過程為增加韌度,常添加粟米澱粉。此外,過長時間浸泡黑木耳等菇菌,亦會產生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中毒者惡心嘔吐腹痛 致命率可達100%  服用紅麴有禁忌誤服傷肝腎
河粉之「危」–米酵菌酸常見於椰子、粟米、穀類等澱粉類食物與發酵製品,處理不當的河粉也是高危食物之一。(Thai Liang Lim@iStockphoto)

無解藥嚴重可傷肝或致死 清洗、高溫烹調毒性無法消除

米酵菌酸中毒後,患者會出現胃部不適、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嚴重可致肝功能異常甚至死亡。由於未有解毒藥物,致命率可達40%至100%。陸肇麟指,「高溫無法消除米酵菌酸,食物即使經烹調後,毒性仍在」,清洗、浸泡幫助不大。因此他提醒,任何經發酵處理的食物,都不應長時間放在室溫下,而且一旦保存期已過,就不宜再食用。食物安全中心亦提醒,浸泡黑木耳不宜過長時間,若要浸過夜,應放在雪櫃內;處理食物的範圍、設備、工具及接觸食物的表面,都應保持清潔。

(資料來源: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澳門市政署食品安全資訊)

紅麴可傷肝腎 生產不當或添毒

除了台灣近期發生嚴重食安致命事件外,日本小林製藥紅麴保健品(截至3月30日)已有5宗懷疑相關死亡個案,逾百人入院。

小林製藥早前陸續接獲消費者報告,服用旗下3 款紅麴保健品後,出現腎臟問題,其中有死者生前連續3年服用保健品「紅麴コレステヘルプ」(意譯:紅麴膽固醇幫助)。小林製藥宣布回收多款涉事產品;另外其他使用小林製藥紅麴原料的食品生產商,亦主動回收產品。在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在銅鑼灣一家零售店,發現有售懷疑使用有問題紅麴原料的黑醋產品「紅糀黒酢」,已下架及展開回收。

米酵菌酸中毒者惡心嘔吐腹痛 致命率可達100%  服用紅麴有禁忌誤服傷肝腎
 (設計圖片,koosen、Mohammed Haneefa Nizamudeen@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紅麴雙面刃 可助降膽固醇 可致腎衰竭損肝功能

今次食安風暴的主角紅麴,又稱紅麴米,由米加入紅麴菌發酵而成。註冊藥劑師陳志鵬指,發酵後的紅麴產生出活性物質莫那可林K(Monacolin K),與降膽固醇藥物他汀類(statins)的活性成分相近,可助降低壞膽固醇。註冊營養師陸肇麟補充,曾有小型研究指紅麴可抗發炎,對心臟健康、代謝系統帶來好處。

「紅麴其實是雙面刃,有他汀類的好處,亦可帶來他汀的副作用」,陳志鵬續說,副作用包括消化不良、肌肉痛或發炎,嚴重可致橫紋肌溶解症,破壞肌肉組織,令大量肌紅蛋白釋放到血液中,加重腎臟負荷,引致腎衰竭;亦可致肝酵素上升,影響肝臟功能。「紅麴活性成分的藥理、副作用與他汀類藥物相似,其實紅麴類產品不應該放在貨架上,讓消費者自行購買。」

米酵菌酸中毒者惡心嘔吐腹痛 致命率可達100%  服用紅麴有禁忌誤服傷肝腎
 陳志鵬(受訪者提供)

驗出青黴菌代謝產物 毒性強

據日媒報道,受小林事件影響人士大多出現腎臟功能下降,雖然紅麴可傷腎,但陳志鵬和陸肇麟都指,實際上引致腎病的情况並不常見。今次為何有大量用家腎功能受損?小林製藥上周五表示,在部分批次驗出軟毛青黴酸(puberulic acid),據厚生勞動省資料,軟毛青黴酸是青黴菌(penicillium)的代謝產物,毒性甚強。陳志鵬指暫未有太多研究指出它對人體的影響。但很多黴菌的代謝產物都對人體有害,如可致肝臟或腎臟衰竭,因此推斷軟毛青黴酸對人體健康可構成一定風險;相信可能是在發酵過程條件控制不佳,導致出現活性成分以外的化合物;暫時它與腎病的確切關連,仍然未明。


相關閲讀:食物中毒是腸胃炎、消化不良作怪?專家拆解嘔吐、腹瀉背後的患病信號


同服抗生素、抗真菌藥 或增副作用

除了保健品的食安因素,他指用家若本身有急性腎衰竭的風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齡等,長期或高劑量服用受污染的紅麴產品,或進一步加重腎臟負荷,「當腎臟失去過濾血液雜質的功能,不能夠將毒素排出體外,毒素累積在血液內,就有可能出現急性腎衰竭」。

另外,同時服用影響肝臟分解功能的藥物,包括免疫力抑制劑(如cyclosporine)、抗真菌藥物(如ketoconazole)、抗生素(如clarithromycin)等,因藥物抑制肝臟代謝功能,增加血液中紅麴活性成分濃度,副作用或更多。

不少慢性病人,雖獲醫生處方降膽固醇藥物,但因希望減藥而自行服用保健品。陳志鵬直指是錯誤觀念,「有人擔心藥物有副作用,尋求藥物以外的方法;保健品看似天然,但不能取代醫療方案」。處方藥物經嚴謹研究,有統一標準,可清楚知道不同劑量的效果、不同歲數服用風險等;但在香港部分保健品不受管制、毋須註冊,每款產品的活性成分差異可以很大。美國有機構比較12款紅麴產品的活性成分莫那可林K,含量從每粒0.10至10.09毫克不等。另外,生產過程有沒有攙入其他物質而導致化學作用,無從可知。他再三提醒正服用降膽固醇藥物的人士,不應以紅麴保健品取代。

陳志鵬近日亦接到市民查詢紅麴保健品的安全風險。他表示,若正服用其他品牌的紅麴保健品,未必需要立即停用,但建議評估有沒有服用的需要。不少人對保健品有謬誤,以為吃保健品後毋須運動和注重飲食,其實是本末倒置,「保健品不能夠取代健康生活方式」。陸肇麟補充,「除非經醫生或營養師評估過需服用保健品,否則很多保健品對大家健康而言都不是必要」。

腐乳、清酒都見紅麴蹤影

紅麴除了用於保健品,還常用作食用色素、增味劑、釀酒原料等添加在食物或飲品中,如腐乳、米酒、清酒等都見紅麴蹤影。陸肇麟指,食物安全中心禁止使用紅麴作食用色素,「而用於食物原料的紅麴濃度相對保健品低許多,進食使用紅麴製作的食物,對身體影響不大」。

米酵菌酸中毒者惡心嘔吐腹痛 致命率可達100%  服用紅麴有禁忌誤服傷肝腎
紅麴應用廣泛,腐乳也見其蹤影。(資料圖片)

紅麴食用宜忌:活血 孕婦哺乳婦女忌吃

紅麴常見於針對膽固醇的保健品上,而在中醫角度,紅麴應用廣泛、歷史悠長。註冊中醫莫茸式指,《本草綱目》記載紅麴性味甘溫,可健脾、消食杜滯、活血化瘀,臨牀上較常處方予過飢過飽、吃太多生冷或煎炸食物的病人,緩解胃脹、胃痛、肚瀉等;亦會用於治理血瘀氣滯的疾病,如血瘀型腹痛、婦女產後惡露(產後分泌物)不盡等情况。不過,陰虛火旺、無積滯、沒有血瘀的人不應服用。紅麴具活血功效,孕婦忌吃,哺乳婦女亦應避免。

米酵菌酸中毒者惡心嘔吐腹痛 致命率可達100%  服用紅麴有禁忌誤服傷肝腎
莫茸式(受訪者提供)


相關閲讀:膽固醇的奇妙「實用數字」


肝腎功能差者不宜服 避免與西柚同吃

註冊營養師陸肇麟補充,肝腎功能較差者不宜服用紅麴保健品。此外,紅麴與部分食物、藥物有相互作用,應避免同吃,「如西柚,可使紅麴活性成分停留在身體較長時間,從而副作用也可能增加」。正服用他汀類藥物或抗真菌、抗生素藥物等人士,亦應避用紅麴保健品。他建議購買保健品前,先諮詢醫生或藥劑師意見,看看個人健康狀况是否適合。註冊藥劑師陳志鵬提醒,服用後若出現肌肉痛、疲累、皮膚變黃、小便呈茶色等肝臟受損徵狀;又或小便多泡,小便量突然減少,可能是腎功能減弱的徵狀,應停止服用紅麴保健品,並應求醫。

文: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耳念珠菌跟念珠菌有什麼關係?感染途徑、治療和預防方法? 醫生拆解耳念珠菌常見5大問題 //www.afterroberto.com/%e8%80%b3%e5%bf%b5%e7%8f%a0%e8%8f%8c%e8%b7%9f%e5%bf%b5%e7%8f%a0%e8%8f%8c%e6%9c%89%e4%bb%80%e9%ba%bc%e9%97%9c%e4%bf%82-%e6%84%9f%e6%9f%93%e9%80%94%e5%be%91-%e6%b2%bb%e7%99%82%e5%92%8c%e9%a0%90%e9%98%b2/ Fri, 24 Nov 2023 10:14:2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0454

[編按:抗生素耐藥性是全球公共衛生一大議題。醫管局總感染控制主任賴偉文(11月23日)表示,今年耳念珠菌個案顯著增加,截至上月底,篩查及臨牀樣本逾300宗,多近兩倍,患者多為長者、長期病患及用導管或插喉的病人。他稱,九成耳念珠菌對治療真菌藥物耐藥,一旦入侵感染,死亡率為五至八成,耳念珠菌可在皮膚繁殖,存活數周至數月。他強調耳念珠菌是緊急公共威脅,必須嚴肅應對。]究竟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跟念珠菌(Candida)有什麼關係呢?本港自2019年6月底出現首宗耳念珠菌個案後,相繼出現零星個案,至2020年7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管局九龍西醫院聯網出現耳念珠菌爆發……即看專科醫生拆解關於耳念珠菌的常見5大問題。
 
耳念珠菌跟念珠菌有什麼關係?感染途徑、治療和預防方法? 醫生拆解耳念珠菌常見5大問題
betway体彩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徐詩駿醫生表示,耳念珠菌是念珠菌的一種,屬真菌類別。要預防耳念珠菌,最重要是注意個人衛生、控制已有疾病,從而增強免疫力。

相關文章:【念珠菌】 陰部痕癢難忍 求醫辨清念珠菌 5類情况女士容易受感染

什麼是耳念珠菌?

betway体彩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徐詩駿醫生表示,耳念珠菌是念珠菌(Candida)的一種,屬真菌類別。念珠菌一般存在於人體的黏膜,包括口腔、皮膚、腸道、女性陰道,社區中的念珠菌感染,通常會造成陰道炎、尿道炎等。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首次於2009年在日本一名病人的耳道中發現,因此命名為耳念珠菌,但它也可以寄居於人體其他器官,現時大部分耳念珠菌都不是在耳道中找到。

為何會感染耳念珠菌?

耳念珠菌主要存在於醫院環境中,帶菌者經共用物件,例如牀欄、量血壓器、探熱器等醫療儀器,把耳念珠菌傳給其他人。大部分耳念珠菌帶菌者都沒有病徵,當醫院發現有病人受感染後,都會進行追蹤、篩查,從而發現其他帶菌者。徐醫生指,耳念珠菌一般不會影響到健康人士,但當人體的抵抗力差,例如是長期病患者、癌症病人、正服用抑壓免疫系統藥物的病人等,則較大機會感染。

感染耳念珠菌有何後果?

當人們接觸到耳念珠菌,若只是停留在皮膚表面的話,一般都不會引發感染或出現病徵。然而,如果皮膚上有傷口或者身上連接導管,例如尿喉、中心靜脈導管或其他入侵性醫療用具,耳念珠菌就有機會進入血液,引起入侵性感染,會出現頭暈、發燒、血壓偏低等病徵,免疫力較差人士甚至可能引致敗血症。數據顯示耳念珠菌入侵性感染,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三十至六十。

耳念珠菌難以對付?

徐醫生指出,耳念珠菌入血造成的入侵性感染,徵狀與其他細菌性敗血症很相似,例如會出現發燒、血壓下降等。如果醫生早期只處方抗生素而非抗真菌藥物,臨牀上就沒有效用。若等待抽血種菌後確定為耳念珠菌,醫生再處方抗真菌藥物對付,屆時或已延誤治療。

耳念珠菌亦具有多重抗藥性,常用的抗真菌藥物未必有效,或需要同時採用多種抗真菌藥物治療。根據外國經驗,目前有3種抗真菌藥能對付耳念珠菌,分別是棘白菌素類、兩性黴素B及氟康唑,但耳念珠菌對氟康唑、兩性黴素B分別有約九成及三成抗藥性,會減低治療效果。至於耳念珠菌對棘白菌素的抗藥性少於百分之五,最大機會有效對付耳念珠菌,而且副作用較少。

如果病人出現耳念珠菌入侵性感染,通常需服用兩星期抗真菌藥物;若只是耳念珠菌帶菌者,並沒有受感染及明顯病徵,則毋須服用抗真菌藥物。

如何預防耳念珠菌?

耳念珠菌的生命力頑強,一般消毒劑未必能把它消除。徐醫生表示,在環境中的耳念珠菌可以用1:49稀釋漂白水清除,然而外國報告指出,一旦有耳念珠菌寄居於醫療設施的環境中,就很難完全消除。要預防耳念珠菌,要重要的仍是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維持健康生活及飲食習慣、控制已有疾病,從而增強免疫力。

耳念珠菌跟念珠菌有什麼關係?感染途徑、治療和預防方法? 醫生拆解耳念珠菌常見5大問題
要預防耳念珠菌,要重要的是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維持健康生活及飲食習慣、控制已有疾病,從而增強免疫力。(明報資料圖片)
]]>
肺炎支原體感染潛伏期1至4周 病徵如傷風感冒持續咳嗽 兒童感染留院9月倍增 //www.afterroberto.com/%e8%82%ba%e7%82%8e%e6%94%af%e5%8e%9f%e9%ab%94%e6%84%9f%e6%9f%93%e6%bd%9b%e4%bc%8f%e6%9c%9f-%e7%97%85%e5%be%b5%e5%a6%82%e5%82%b7%e9%a2%a8%e6%84%9f%e5%86%92%e6%8c%81%e7%ba%8c%e5%92%b3%e5%97%bd/ Thu, 26 Oct 2023 04:27:3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124

【明報專訊】內地近月爆發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本港衛生防護中心前日向醫生發信提醒需留意情况,並透露今年因肺炎支原體感染而需留醫公立醫院的兒童自8月起急增,1月至7月平均每月0至16人入院,8月增至57人,9月再升近倍至106人 (詳見附表) ,迫近2017年月均高峰,但較2016及2019年本地爆發高峰期少。有專家指,大部分感染肺炎支原體患者會有類似傷風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病徵,部分或有支氣管炎,可持續咳嗽數周甚至以月計。除了迫爆醫院,有兒科醫生亦提及治療問題。根據衛生防護中心資料,2019年本地肺炎支原體感染七成屬抗藥性。該名兒科醫生稱,患者或需短期用更強抗生素治療,惟長期使用或影響兒童骨骼及牙齒。

肺炎支原體感染潛伏期1至4周 病徵如傷風感冒持續咳嗽 兒童感染留院9月倍增

 

劉宇隆:肺炎支原體感染病徵如傷風感冒咳嗽數周 潛伏期1至4周

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21日在商台節目《政經星期六》稱,大部分感染肺炎支原體患者會有類似傷風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病徵,部分或有支氣管炎,可持續咳嗽數周甚至以月計,5%至10%出現肺炎,少數會有腦炎及過敏性皮膚發炎等。他說肺炎支原體潛伏期約1至4周,由於潛伏期長,爆發時間亦較長,本港對上一次感染高峰為2019年,他形容本港未來或如內地般需「還債」,不可忽視;而現時沒疫苗可預防肺炎支源體感染,呼籲市民做好個人衛生。

肺炎支原體感染潛伏期1至4周 病徵如傷風感冒持續咳嗽 兒童感染留院9月倍增

相關閲讀:【新冠患者】發燒、頭痛、咳嗽 撲熱息痛、布洛芬、止瀉藥、止咳藥、複方西藥服食方法要注意 藥劑師:忌過量重複用藥


學者:2019個案七成抗藥 或需更強抗生素

據衛生防護中心前日向醫生發信,因肺炎支原體感染而留醫公院的兒童人數於2016年及2019年的5月至8月為高峰,2016年平均每月180至289宗、2019年則月均184至255宗。

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牀副教授葉柏強昨向本報稱,肺炎支原體為常見微生物感染,本港兒童感染情况不算嚴重,大部分毋須入院,入院個案亦不算重症。對於中心向醫生發信提到大環內酯類抗生素(macrolides)可用作治療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惟2019年衛生署有七成肺炎支原體化驗樣本對該類藥物呈抗藥性。

抗生素長期服用影響兒童骨骼及牙齒

葉柏強稱該抗生素為首選藥物,如服用2至3天病况沒好轉,或需轉用其他藥效更強的抗生素,但只可供短期使用,長期服用或影響小朋友骨骼及牙齒。


相關閲讀:【呼吸道感染】研究:包膜細菌、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4類傳染病較新冠爆發前減 團隊倡續戴口罩 防細菌爆發控抗生素用量


衛署:未見社區學校爆發

衛生署回覆,今年暫未發現有社區或學校院舍爆發肺炎支原體感染。

16歲少年流感併發腦病變 沒打流感疫苗

另外,繼上周(19日)一名20個月大幼兒感染新冠病毒後併發急性壞死性腦病等死亡,衛生防護中心21日晚公布,一名過往健康良好的16歲少年21日被發現昏迷,送往屯門醫院急症室,出現發燒及抽搐,經化驗及診斷證實感染甲型流感(H3)病毒,併發腦病變,情况嚴重,正留醫兒童深切治療部。

據了解,少年沒打流感針,其學校沒爆發。中心指少年上周19日開始流鼻水,潛伏期內沒外遊,其家居接觸者暫沒病徵,將繼續調查。


相關閲讀:【流感疫苗】 不要等 快打針 防流感 (衛生處方)


醫管局表示正密切監察各種呼吸道傳染病情况及服務需求,已制定一系列應對措施,包括加強監察、調動額外人手、病牀及資源。截至20日急症醫院兒科病牀整體住用率約95%。

]]>
【呼吸道感染】研究:包膜細菌、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4類傳染病較新冠爆發前減 團隊倡續戴口罩 防細菌爆發控抗生素用量 //www.afterroberto.com/%e5%91%bc%e5%90%b8%e9%81%93%e6%84%9f%e6%9f%93-%e7%a0%94%e7%a9%b6-%e5%8c%85%e8%86%9c%e7%b4%b0%e8%8f%8c-%e7%8c%a9%e7%b4%85%e7%86%b1-%e6%b0%b4%e7%97%98%e5%8f%8a%e8%82%ba%e7%b5%90%e6%a0%b8%e7%ad%894/ Mon, 06 Jun 2022 07:39:1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139 【明報專訊】港大研究發現,對比新冠疫情爆發前,本港近兩年抗生素供應量顯著下跌,由4種具呼吸道傳播潛力的包膜細菌所引起的敗血病發生率下降,同時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疾病呈報數字亦減少(詳見附表),不過,非經空氣傳播的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引起的敗血病發生率則無下降。團隊認為是防疫措施、尤其戴口罩所致,助降低抗藥性細菌流行程度,但若未來放寬措施,呼吸道感染個案或反彈,未來或要考慮維持戴口罩等防疫措施。

【呼吸道感染】研究:包膜細菌、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4類傳染病較新冠爆發前減 團隊倡續戴口罩 防細菌爆發控抗生素用量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疫苗通行證第三階段實施 關於兒童、成人、長者、康復者未或已接種疫苗的7個問題 注意康復紀錄二維碼有效期6個月

 

港大研究:新冠疫下抗生素用量減 包膜細菌、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4類傳染病跌

過度使用抗生素可能增加耐藥細菌滋生風險,港大微生物學系、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與護理學院的團隊研究分析2012至2021年間衛生防護中心的抗生素批發及供應數據,與猩紅熱、水痘和肺結核的呈報個案,以及醫管局住院病人血液種菌數據,研究論文上周二(5月31日)已在期刊Antibiotics發表。

研究發現,以疫前2014至2019年的數據對比2020至2021年,本港抗生素供應量跌幅顯著,按每1000名港人的平均規定每日劑量計算,私家醫生供應量由10.4減至6.74,社區藥房供應量則由2.75減至0.91,反映抗生素消耗量下降。

 

相關文章:小心猩紅熱  徵狀:紅疹+「士多啤梨脷」

 

非經空氣傳播 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引起敗血病無下降

研究檢視2012至2021年公立醫院住院病人血液種菌數據,發現4種具呼吸道傳播潛力的包膜細菌,包括甲型化膿鏈球菌、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和腦膜炎奈瑟菌,其引起的社區發病之敗血病發生率,在疫情期間持續下降,同時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經飛沫或空氣傳播疾病的呈報個案亦減少。不過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引起的敗血病發生率則無下降。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團隊倡考慮續戴口罩 減上呼吸道感染

研究團隊分析,上述4種包膜細菌一直被視為可經飛沫或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傳播,而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均非經空氣傳播,認為結果顯示廣泛佩戴口罩、保持手部衛生及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不但有助預防新冠病毒,更可能有效預防上述細菌爆發,避免出現致命個案,同時因應上述措施,上呼吸道感染減少,進而減少私醫或社區藥房抗生素供應量,顯示措施或有助控制抗生素用量。

 

相關文章:【傳染病】認識4類兒童常見傳染病:急性腸胃炎、流感、手足口病、水痘 家長要知道的預防方法

 

憂放寬防疫措施掀反彈

本港新冠疫情放緩,港府提出「復常」路線圖,團隊在論文提到,若放寬防疫措施,上述呼吸道感染及抗生素用量很大機率出現反彈。領導團隊的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認為,今次結果主要受佩戴口罩影響,由於本港人口長期未有接觸上述細菌及疾病,預期放寬措施後感染水平可能較10年前更高,若冬季感染個案急增,令醫院牀位及深切治療部接近飽和,可能要再考慮維持上述防疫措施。

 

(新冠疫情)

]]>
【生蛇】帶狀疱疹病毒潛伏神經節 擊退「惡蛇」服用抗生素黃金72小時(膚見) //www.afterroberto.com/%e7%94%9f%e8%9b%87-%e5%b8%b6%e7%8b%80%e7%96%b1%e7%96%b9%e7%97%85%e6%af%92%e6%bd%9b%e4%bc%8f%e7%a5%9e%e7%b6%93%e7%af%80-%e6%93%8a%e9%80%80%e6%83%a1%e8%9b%87%e6%9c%8d%e7%94%a8%e6%8a%97%e7%94%9f%e7%b4%a0/ Wed, 06 Apr 2022 08:35:4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7245 【明報專訊】最近走入港鐵站,都會看到燈箱播放以下廣告:一名年輕女孩,右手拿着串燒,左手拿着一瓶「清熱」飲品。我從這廣告收到的信息就是,有了這飲品,便可以盡情多食串燒而不用擔心了。我並不是想評論這飲品是否有效清熱,因為我不懂中藥,不會亂作解釋;但我從這廣告所收到的信息,如果其他人也有同樣看法,問題就出現了。無論從哪個角度去探索,就算是日常生活、健康飲食習慣等,大家都不會因為得到可以減輕副作用的工具(飲品),而不斷重複引起副作用的動作(食串燒),這是本末倒置,不應該鼓勵。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港大計算科興、復必泰兩疫苗接種一針、兩針和第三針 預防死亡及重症成效

 

同一道理,早前很多長者和其家人都反對接種新冠疫苗,原因是害怕接種疫苗後所產生的副作用。就算政府很努力解釋這些副作用出現機率非常低,而且接種好處遠大於壞處,都不肯接受。直到最近Omicron肆虐,很多安老院舍都有感染個案,需要隔離。在當中大部分長者有長期病及沒有接種疫苗,錯失早前接種的機會,把自己處於非常危險位置,或甚至賠上性命。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生蛇 帶狀疱疹病毒潛伏神經節 伺機發病

預防和治療帶狀疱疹,即大家所說「生蛇」,同樣也要早着先機。

簡單說,引起水痘和帶狀疱疹是同一種病毒。早年未出現水痘疫苗,大部分小朋友都曾經出水痘,但大家未必記得或只有少許印象。水痘痊癒後,病毒會停留在皮膚上某一個感覺神經或自主神經節內,也有些病毒會慢慢移向腸神經系統;醫學界相信這病毒或許會一世停留在神經節中,等待宿主免疫力下降,就會沿着「寄居」的神經節到神經線再走向皮膚表面,這時病人可能會感覺到一陣陣像閃電般不適,或是痕癢或疼痛,也可以兩種徵狀同時出現;約過1至2天,水疱會沿神經線出現。

 

相關文章:【有片】惡蛇上頭 增中風之險 纏神經線一再復發 高危族打針預防

 

早用藥減日後痛症風險 服用抗生素黃金72小時

但當水疱還未出現,病人只感到一陣一陣痛楚時,視乎神經線的位置,如在腰部,病人或誤作是扭傷,找跌打醫師敷藥,之後皮膚出現水疱,又可能誤當是對跌打藥過敏,因而延遲了服用抗生素。治療帶狀疱疹,最佳服用抗生素的時間是在出水疱後黃金72小時,愈早愈好;如果推遲服用,會增加神經線的破壞程度,加長康復時間。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是指患者「生蛇」後的持續神經痛,一般是3個月到1年,有時甚至1年以上。痛楚亦與年齡有關,愈年長會愈感覺痛楚,尤其是如果患者同時有慢性病,如糖尿、高血壓及高膽固醇,正服用藥物。如果能把握黃金72小時,早着先機,可減低日後痛症機率。另外,透過接種疫苗加強對病毒免疫力,滿50歲人士可預防「生蛇」,下次再談。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黃偉傑(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

]]>
【肺癆】肺結核5大症狀 4個常用檢測方法查找潛伏結核桿菌 抗生素療程可根治 //www.afterroberto.com/%e8%82%ba%e7%99%86-%e8%82%ba%e7%b5%90%e6%a0%b85%e5%a4%a7%e7%97%87%e7%8b%80-4%e5%80%8b%e5%b8%b8%e7%94%a8%e6%aa%a2%e6%b8%ac%e6%96%b9%e6%b3%95%e6%9f%a5%e6%89%be%e6%bd%9b%e4%bc%8f%e7%b5%90%e6%a0%b8/ Fri, 25 Jun 2021 02:00:4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3163 患上肺癆?大部分人可能以為是五、六十年代的不治疾病,或僅是粵語長片中的劇情。事實上這種可致命的疾病,在今日的香港仍然常見,每年有約4000宗新症,較以往不同的是現有藥物治療成效高,患者只要及早接受為期6個月抗生素療程,大多都可以根治,不用太擔心病菌繼續影響健康。要及早發現患病與否,現時有4種常用的檢測方法,有助找出結核桿菌,減低傳播風險。

肺結核5大症狀 可影響其他器官

俗稱肺癆的肺結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是由透過空氣傳播的結核桿菌引起的結核病之一,除了常見於肺部外,淋巴結、腎、腦、骨、心臟及腸道等也可能受此菌影響。

betway体彩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關俊文醫生指出,患上肺結核可能有咳嗽、咳血、發燒、體重下降及夜間冒汗等症狀,亦可視乎受影響器官而出現其他症狀,如淋巴腫脹、骨痛、頭痛、腹痛及排便異常等。

患上肺結核可能出現咳嗽、咳血、發燒、體重下降及夜間冒汗等症狀,如何檢測是否染上肺結核呢?
患上肺結核可能出現咳嗽、咳血、發燒、體重下降及夜間冒汗等症狀,如何檢測是否染上肺結核呢?

相關文章:新咳?舊咳?咳嗽成因多 咳不停元兇 支氣管擴張(醫學滿東華)

長者、糖尿病患者免疫力弱屬高危族群

關醫生提醒,免疫力較好的人士若接觸到病菌未必會受感染,即使染病者也不一定會出現症狀。「每10名染病人士中約有一人會發病,而發病的時間可能是感染後數星期、數個月,甚至是數年、數十年後。」

至於免疫力較弱的人士,如長者、糖尿病、癌症、酗酒、營養不良、矽肺病及免疫疾病等患者,則屬於染病的高危族群。

肺結核傳播力高、潛伏期長 4種常用檢測方法

除了出現症狀人士或需要透過檢查了解是否患病外,由於肺結核的傳播力高而且潛伏期長,加上香港又位處高發地區,故此若港人移居海外或出國留學時,都有可能需要接受結核病檢查,出示健康證明才能入境。目前有很多方法可以檢測是否染上肺結核,包括以下4種常用檢測方法:

.肺部X光

.痰液抹片及結核菌培植(種菌)

.結核菌素皮下測試

.血液檢查(IGRA)

關醫生表示,診斷肺結核時,通常會先安排病人進行肺部X光,按個別情况再考慮進行痰液抹片和結核菌培植、電腦掃描、以氣管鏡抽取組織化驗。另外,結核菌素皮下測試及血液檢查(IGRA)亦可以幫助診斷是否有結核菌潛伏。

他續稱,皮下測試需要在皮膚注射藥劑,待48至72小時後再觀察注射部位反應,但結果可能受接種卡介苗、曾受感染及服用藥物等影響,因此即使檢測陽性亦不等於確診,需要進一步檢查才能確定。

betway体彩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關俊文醫生指出,患上肺結核可能有咳嗽、氣喘、咳血、發燒及夜間冒汗等症狀,患者可以透過空氣傳播結核桿菌予其他人,其傳播力高和潛伏期亦長。
betway体彩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關俊文醫生指出,患上肺結核可能有咳嗽、氣喘、咳血、發燒及夜間冒汗等症狀,患者可以透過空氣傳播結核桿菌予其他人,其傳播力高和潛伏期亦長。

治療肺結核 必須按時完成服用抗生素療程

現時藥物治療肺結核的成效相當理想。關醫生強調,大部分患者接受為期6個月治療後已可以痊癒。

「患者在首兩個月需要服用4種抗生素,餘下療程則服用另外兩種抗生素。衞生署胸肺科診所有提供免費治療,有關治療採取『全監督』方式,一來可讓醫護人員視乎患者服藥後的情况而適當調校藥物;二則能夠確保患者正確服用處方劑量,避免有患者因病情好轉而自行停藥,帶來復發及抗藥性等問題,屆時療程便需延長至9個月至兩年不等。」

肺結核死亡率雖大減 保持健康生活模式助預防

由於治療成效較高,肺結核在香港造成的死亡病例,已由50年代的每10萬人中有100人死亡,降低至現時約2人,但關醫生仍提醒市民要提防肺結核。

「感染肺結核或會令肺部組織受損,有機會引致急性氣胸(俗稱爆肺)、肺炎等,也有可能引起支氣管擴張等長遠令肺功能下降的情况,因此需要做好預防措施,首要是及早發現患病和接受治療,避免病情惡化或傳播他人。」

關醫生強調,保持健康的生活模式,包括均衡飲食,戒煙戒酒、有適量的運動等都是有助鞏固身體免疫力的方法,也要注意個人衞生及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等,都是人人做得到的預防結核病方法。

]]>
嚴重肺炎引發胸腔積膿【肺腑之言】 //www.afterroberto.com/%e8%82%ba%e8%85%91%e4%b9%8b%e8%a8%80%ef%bc%9a%e5%9a%b4%e9%87%8d%e8%82%ba%e7%82%8e%e5%bc%95%e7%99%bc%e8%83%b8%e8%85%94%e7%a9%8d%e8%86%bf/ Mon, 23 Nov 2020 06:35:3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9494 【明報專訊】一個40餘歲的男士,身體一向健康,卻因持續一星期發燒和左邊胸痛入院,X光顯示他整個左邊肺部「白茫茫」一片,臨牀和超聲波檢查發現他左邊胸腔積了大量液體。抽取胸腔樣本化驗時,發現是呈淡黄色膿狀液體,化驗分析發現有大量白血球和細菌,診斷出他患上「胸腔積膿(empyema)」。

 

 

病徵:發燒、咳嗽、濃痰、氣喘

「胸腔積膿」是「胸腔積液(pleural effusion)」 的一種,即有膿水積存於肺和胸壁之間,被兩層「胸膜」包圍於「胸腔」(pleural space)的虛位。大多數個案都是因為肺部細菌感染引致肺炎而產生,但有小部分是胸部手術和介入醫療程序引起的併發症。除了發燒、咳嗽、濃痰和胸部不適等較「傳統」的肺部感染病徵外,大量液體積聚在胸腔會霸佔了肺部活動的空間,令病人較易氣喘。然而,在一些年老體弱和受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或藥物影響而功能下降的病人,病徵可能不甚明顯。

抗生素是治療這個疾病的必然骨幹,所需治療時間通常要長至數周,而首段治療通常會採用靜脈注射的抗生素,直至病况穩定和各項檢查數據改善才考慮轉口服藥,藥物選擇亦會根據膿液微生物培植報告調整。此外,胸腔插管引流(intercostal drainage)亦是一個重要的介入步驟,把胸腔裏的膿液排出體外,從而加快復元進度。然而,如果膿液已經積聚在體內一段較長時間,增加了它的黏稠度,甚至產生黏連(adhesions),就可能需要經胸腔管引進特別藥物,嘗試加快分解胸腔內的膿液和黏連,從而達到更有效的引流。

最後,在一些嚴重個案,當以上治療方法都未能有效控制病情,便可能需要手術把胸腔內因感染和發炎而積聚的厚硬物質移走,使肺部得以恢復正常擴張。

死亡率達30%

「胸腔積膿」是一種嚴重疾病,在醫學文獻中約有10%至30%死亡率。而長遠來說,由於胸膜會因積膿和纖維化而變厚變硬,從而影響日後呼吸系統的功能。由肺炎引致胸腔積液(parapneumonic effusion),再發展成「胸腔積膿」,是要經過3個發展期。如果較早接受有效的抗生素治療,可以有效阻止由早期較稀的積液進化成「纖維化膿性」階段(fibro-purulent phase),避免引流或手術等較「侵入性」治療的需要。因此,如果有肺部感染病徵,應及早就醫,切勿怠慢。

文:陳偉文(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

 

]]>
退伍軍人症致細菌性肺炎 抵抗力弱人士易受感染 空調、食水系統是「元兇」? //www.afterroberto.com/%e9%80%80%e4%bc%8d%e8%bb%8d%e4%ba%ba%e7%97%87%e8%87%b4%e7%b4%b0%e8%8f%8c%e6%80%a7%e8%82%ba%e7%82%8e-%e6%8a%b5%e6%8a%97%e5%8a%9b%e5%bc%b1%e4%ba%ba%e5%a3%ab%e6%98%93%e5%8f%97%e6%84%9f%e6%9f%93/ Sat, 30 May 2020 02:00:0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6913 踏入夏季,冷氣成為不少人抵抗炎熱天氣的「恩物」,然而若疏於清潔、或是空調系統陳舊,對於抵抗力較弱人士,例如長者,或許是影響健康的惡夢。退伍軍人症是由一種細菌引起的傳染病,嚴重會引致肺炎,通常透過水或霧氣傳播。要預防感染,需要加強食水、空調系統的清潔,以防細菌滋生。

退伍軍人症致細菌性肺炎 抵抗力弱人士易受感染 空調、食水系統是「元兇」?
患上退伍軍人症的患者,會出現發燒、咳嗽、有痰及呼吸困難等徵狀,嚴重者會有細菌性肺炎。

退伍軍人症非人傳人 長者及抵抗力弱人士易染病

betway体彩 駐院醫生曾尚賢醫生表示,退伍軍人症於1976年發現,屬一種肺病,當時一群退伍軍人於會議後不約而同患上肺炎,因而得名。

 

引致退伍軍人症的「元兇」是退伍軍人桿菌,主要生存於水及泥土中,患者可透過吸入含菌的霧氣、或處理含菌的土壤而受感染;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或共同飲食則不會傳播。例如長者等抵抗力較弱人士,比較容易染病;但身體健康人士,即使接觸到該菌,亦未必會患上退伍軍人症。

 

細菌適合溫水中生存滋長 食水系統易成傳播源頭

退伍軍人桿菌最適合在攝氏20至45度的溫水中生長,因此舊樓的水箱、中央水塔的冷氣系統、舊熱水器、濾水器、溫泉、按摩池、噴水池等水源,若水長期未有更換或系統未有經常清潔,均容易成為退伍軍人桿菌的傳播源頭。

 

徵狀:發燒、咳嗽、呼吸困難 種菌可確診

曾醫生指出,患上退伍軍人症通常會出現發燒、咳嗽、有痰及呼吸困難等徵狀,嚴重者會有細菌性肺炎,醫生一般會為病人種菌,如確認是退伍軍人桿菌,可以抗生素治療。他又解釋,一般如未能判別屬細菌性還是病毒性肺炎,都會先處方抗生素,以防病毒性肺炎令身體轉差時,令其他細菌有機可乘。

 

預防退伍軍人症貼士

要預防感染,曾醫生有以下5個貼士:

  • 濾水器的濾芯必須勤更換
  • 酒店水喉在使用前先開水一分鐘左右作沖洗
  • 在酒店洗面及刷牙使用樽裝水或凍滾水
  • 食水、空調系統勤清洗
  • 保持良好個人衛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