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ue, 18 Jun 2024 03:58:14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手術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沉默的膽石 要做膽囊切除手術嗎? //www.afterroberto.com/%e6%b2%89%e9%bb%98%e7%9a%84%e8%86%bd%e7%9f%b3-%e8%a6%81%e5%81%9a%e8%86%bd%e5%9b%8a%e5%88%87%e9%99%a4%e6%89%8b%e8%a1%93%e5%97%8e/ Tue, 18 Jun 2024 03:56:4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154

【明報專訊】(編按:有長者例行驗身,發現膽囊內有幾粒膽石,卻從來沒有徵狀,但醫生看了保險單後,便說如果膽石跌落膽管內便後果嚴重,會有生命危險,所以應該盡早把膽囊切除,以防後患?面對「沉默的膽石」,必須要做手術嗎?究竟是「治未病」或是「過度治療」的商機呢?)

沉默的膽石沒有徵狀 不構成健康威脅

今天返電台做直播,剛好一名電台同事徵詢我的意見。原來他的媽媽早前例行驗身,發現膽囊內有幾粒膽石。這名女士大約70歲,身體素來健康,從來沒有任何患有膽石的徵狀,這份驗身報告令她感到十分詫異。她根據保險公司提供的資料尋求專科醫生的意見。

「那個醫生翻閱了媽媽的保險單後,便建議她接受切除膽囊手術。」這名同事向我轉述那個醫生的說話,接着問:「陳教授,是否檢查出錯呢?我媽媽什麼徵狀也沒有。」

「其實膽石是常見的現象,很多健康人士也有一些『沉默的膽石』,對健康並不構成威脅。」我毫不含糊地回答。

「為什麼那個醫生卻說如果膽石跌落膽管內便後果嚴重,會有生命危險,所以應該盡早把膽囊切除,以防後患?」同事追問。

沉默的膽石 要做膽囊切除手術嗎?
膽石是常見現象,很多健康人士也有「沉默的膽石」,對健康並不構成威脅。(XH4D@iStockphoto)

相關閲讀:【身體檢查】有關體檢的6個問題 檢查項目愈多愈好?如何解讀檢身報告?一表解讀主要體檢項目

為什麼要切除膽囊?「小事化大」 增不必要醫療開支

我嘆了一口氣,便嘗試向他解釋:「我不能夠推測那個醫生的背後理念,但是醫學數據告訴我們有關的風險極低,我並不認同這種沒有臨牀數據的『治未病』理論,正如我不會切除沒有徵狀的盲腸去預防盲腸炎的道理一樣。因為手術風險及可能出現的後遺症是不可忽視。」

醫學技術進步讓我們在檢測過程中發現很多沒有嚴重後果的「不正常」情况,例如一些低精準度的基因生物標誌物(genetic biomarkers)、輕微收窄(<50%)的冠狀動脈/心臟血管造影、低風險或甚至模稜兩可的掃描影像等。不少人卻誤以為這些「不正常」報告是「治未病」的信號,其實這些「及早治療」往往沒有醫學證據支持,反而增加了治療所引致的副作用或併發症的風險。

由於私營市場可能出現的商業誘因,過度治療容易導致「小事化大」,增加了不必要的醫療開支,令私人保險費不斷上升。過度治療亦耽誤了醫管局醫院的輪候時間,這並不只是香港的問題,也是全球正面對的嚴峻威脅。


相關閲讀:胃痛?膽石?心臟病?拆解上腹痛5大成因及徵狀

不應視過度治療為商機

社會對醫療的期望愈來愈高,動不動便訴諸法律,促使不少醫生抱着「唔怕一萬,最怕萬一」、以防走漏眼的心態行醫,有個別行醫者藉此風氣尋找商機,進一步扭曲醫患關係。

要減輕過度治療,社會期望、醫療制度,以及行醫態度三方面都需要共同正視這個問題。身為醫生,我認為首要做好本分,用心醫病總比「大包圍」式的檢查和治療有效,更不應視過度治療為一種商機。

文:陳家亮(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中大醫學院教授,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吾生有杏—255)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脊椎側彎】輕微可做「跳水」伸展改善姿勢 嚴重側彎30度以上或需手術(好zone動)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8%84%8a%e6%a4%8e%e5%81%b4%e5%bd%8e%e3%80%91%e8%bc%95%e5%be%ae%e5%8f%af%e5%81%9a%e3%80%8c%e8%b7%b3%e6%b0%b4%e3%80%8d%e4%bc%b8%e5%b1%95%e6%94%b9%e5%96%84%e5%a7%bf%e5%8b%a2-%e5%9a%b4%e9%87%8d/ Wed, 05 Jul 2023 07:40:1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736

【明報專訊】提到脊椎側彎,很多人會問是否脊椎歪了,或是脊椎變S形等。實際上,脊椎側彎細分不同類型,常聽到C形,甚至S形的脊椎側彎,可能是簡化脊椎側彎了。(編者按:較嚴重的脊椎側彎,要視乎側彎度數而定治療方法。10度以上可能需要接受物理治療,30至40度以上則可能需做手術。若經過檢查後發現情况較輕微,或者小朋友有脊椎側彎傾向,可以嘗試做以下「跳水」伸展運動,改善姿勢。)

脊椎側彎從上看脊椎或呈扭動狀態 側彎30度以上或需手術

事實上,人體活動不單是前後或左右的單平面活動,很多時都會結合前後左右,甚至旋轉扭動等動作。因此,常聽到C或S形,可能只是從背面觀察到的狀况,如果由上至下角度看,脊椎有可能是扭動的狀態。

較嚴重的脊椎側彎,可能需要物理治療,甚至做手術處理,視乎側彎度數而定。10度以上可能需要接受物理治療,30至40度以上則可能需做手術。

【脊椎側彎】輕微可做「跳水」伸展改善姿勢 嚴重側彎30度以上或需手術(好zone動)
(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AASFP)提供)

小朋友側彎情况輕微 可做「跳水」伸展改善姿勢

若經過檢查後發現情况較輕微,或者小朋友有脊椎側彎傾向,可以嘗試做以下運動,改善姿勢。

■「跳水」伸展動作

準備動作:

‧站立,雙腳與肩同寬;雙手伸直向上舉,手掌相疊,像跳水動作(圖A)

‧盡量企直,好像將整個人拉長的感覺

訓練動作:

‧雙手帶動上身向右側,至左側有拉扯感覺,停留10秒(圖B);換邊再做。重複3至4次

注意事項:

‧注意呼吸,不要閉氣;過程中要微微收腹,否則很容易用錯腰力

‧運動期間如有不適,馬上停止,並尋求專業意見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周錦浩(註冊物理治療師)

]]>
中晚期肝癌不適合做手術 局部治療+藥物治療有效控制病情增存活率 //www.afterroberto.com/%e4%b8%ad%e6%99%9a%e6%9c%9f%e8%82%9d%e7%99%8c%e4%b8%8d%e9%81%a9%e5%90%88%e5%81%9a%e6%89%8b%e8%a1%93-%e5%b1%80%e9%83%a8%e6%b2%bb%e7%99%82%e8%97%a5%e7%89%a9%e6%b2%bb%e7%99%82%e6%9c%89%e6%95%88/ Thu, 23 Mar 2023 04:22:1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831 【明報專訊】肝癌是全球第6號最常見癌症,在香港,肝癌致死率位列第三,僅次於肺癌和大腸癌。七成確診肝癌的病人,因為腫瘤太大、肝功能太差,或已擴散至其他器官等不同原因,不適合手術切除根治。根據國際指引,中期肝癌應採用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晚期則以藥物為一線治療,但效果難以兩全其美。 近兩年愈來愈多研究發現,結合局部治療和藥物治療,能更有效控制病情及提高病人存活率。


相關閲讀:【肝癌】醫生拆解四大迷思:不喝酒、無症狀即不會肝癌 九成患者帶乙肝病毒 早發現臨牀治癒率近八成


中晚期肝癌病人因腫瘤大不適合做手術

中晚期肝癌不適合做手術 局部治療+藥物治療有效控制病情增存活率
原發性肝癌——香港每年有近1800宗原發性肝癌,僅三成人適合手術根治,其餘七成病人因腫瘤太大、已入侵血管,甚至已擴散其他器官,只能接受非根治性治療控制病情。(設計圖片,peterschreiber.media@iStockphoto)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庫,每年有近1800宗原發性肝癌新症。當中僅三成人適合做手術根治,其餘七成病人因腫瘤體積較大,腫瘤入侵血管,已擴散至其他器官,或肝功能太差等原因,只能接受非根治性治療來控制病情。


局部治療難阻腫瘤擴散

根據國際指引,中期肝癌應以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TACE)治療,而如患者腫瘤已屆晚期,則應以藥物(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為一線治療。近年藥物治療已取得不少進展,但整體治療效果仍有顯著改善空間。

中晚期肝癌治療的挑戰極大,首先病人腫瘤體積一般較大,如不及時控制病情,病人肝功能便會轉差;其次,腫瘤很多時已入侵血管,較容易擴散;最後,病人一般都患有肝硬化、肝炎等影響肝功能的疾病,大大增加治療難度。因此,臨牀上我們經常遇到顧此失彼的情况——當單用TACE或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的局部治療時,即使成功將肝腫瘤縮小,但腫瘤卻很快便擴散至其他器官;而單用藥物治療,往往又未能針對性地有效將肝內腫瘤縮小。


相關閲讀:【大腸癌篩查】3大方法比併:大便隱血測試、驗糞便血液+基因、M3檢測驗細菌 高風險人士應定期照大腸鏡?


3綜合方案有效控病情

中晚期肝癌不適合做手術 局部治療+藥物治療有效控制病情增存活率
局部放射治療——中晚期肝癌治療的挑戰極大,使用局部放射治療能將腫瘤縮小,但腫瘤很快擴散至其他器官。(設計圖片,Mark Kostich@iStockphoto)

直至近兩年,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結合局部治療(local treatment)和藥物治療(systemic treatment)的綜合治療方案,能更有效控制病情及提高病人存活率:

1. 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sation,TACE)結合標靶治療:

剛於去年發表多中心、第三期大型臨牀研究,共招募了338名晚期肝癌病人。研究將病人分成兩組,比對現時標準一線標靶藥治療,及將動脈化療栓塞術結合標靶藥(實驗組)的治療成效。研究發現,接受綜合治療的病人不論是平均存活期(17.8個月 vs. 11.5個月)、無惡化存活期(10.6個月 vs. 6.4個月)及有效率(54% vs. 25%),都比單以標靶藥治療優勝,而研究亦證實了綜合治療的安全度。

2.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結合標靶藥治療:

去年美國放射腫瘤學會年會發表了另外一篇重磅研究,此全球多中心研究於2013年開始,於23間醫院招募177名晚期肝癌患者。研究將病人分成兩組,第一組病人接受標靶藥治療,另外一組則將接受SBRT結合標靶藥的綜合治療。結果發現,接受綜合治療的病人不論是平均存活期(15.8個月 vs. 12.3個月)及無惡化存活期(9.2個月 vs. 5.5個月)均有改善,而兩組病人的副作用大致相若。

3. 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Selective Internal Radiation Therapy,SIRT)結合免疫治療:

此於2021年發表的研究,共招募了36名中晚期的肝癌病人,病人接受一次性SIRT,之後每兩星期接受1次免疫治療,有效率超過30%,而病人存活期比單用SIRT或免疫治療更佳。


兩類治療產協同效應 1+1>2

中晚期肝癌不適合做手術 局部治療+藥物治療有效控制病情增存活率
助控病情——近兩年愈來愈多研究顯示,藥物治療結合局部治療,能更有效控制病情,提高存活率。(Talaj@iStockphoto)

總括而言,綜合治療最大好處是能同時發揮局部治療和藥物治療的好處,雙劍合璧,攻擊癌細胞。兩類治療更往往有協同效應,例如電療能刺激免疫系統加強免疫治療功效,或標靶藥能促進血管健康增生,改善動脈栓塞化學療法的功效,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治療效果。而最重要,最新研究均顯示結合兩類治療沒有增加副作用,是安全的治療方案。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關於綜合治療的大型研究面世,不斷改善病人的存活率,為病人帶來新希望。

文:蔣子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腦腫瘤徵狀繁多 未必直接從腦部反映 須細心留意 透過掃描求證 //www.afterroberto.com/%e8%85%a6%e8%85%ab%e7%98%a4%e5%be%b5%e7%8b%80%e7%b9%81%e5%a4%9a-%e6%9c%aa%e5%bf%85%e7%9b%b4%e6%8e%a5%e5%be%9e%e8%85%a6%e9%83%a8%e5%8f%8d%e6%98%a0-%e9%a0%88%e7%b4%b0%e5%bf%83%e7%95%99%e6%84%8f/ Mon, 03 Jan 2022 11:04:1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5854 腦腫瘤種類繁多,病徵及治療方法各有不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在2016年的分類,腦腫瘤有超過150種,2021年再新增逾20種,可見將來有機會有更多種類出現。betway体彩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余仲平醫生在明報副刊網上講座指出,腦腫瘤會損害神經系統,一般認為會有頭痛或嘔吐等徵狀,亦有機會引致癱瘓及腦癇;然而,部分病徵卻可能難以聯想到與腦部有關,必須小心。如果50歲以上人士突然出現頭痛問題、四肢有時不靈活、記憶力減退或其他不尋常的病徵,應及早求醫。

 


 

腦腫瘤主要分為良性及惡性,以良性較多,但因應腫瘤位置及呈現的病徵不同,部分良性腫瘤亦可能有侵略性,未必表現得「良性」。余醫生解釋,最常見的良性腦腫瘤是腦膜瘤,較常出現在顱面。至於惡性腦腫瘤,他表示,可分為原發性或轉移性。原發性最常見是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屬「最惡」的一種。轉移性的惡性腦腫瘤亦愈來愈常見,可由肺癌、乳癌、腸癌或其他器官轉移,這些惡性腦腫瘤可以只出現一個,亦可同時出現數個至數十個不等,但在原本器官出現的原發性腫瘤仍可以毫無徵狀,如非檢查可能難以發現。

余醫生續指,腦腫瘤的病徵多樣性比想像中廣泛,會因應位置、體積及生長速度而各有不同。例如出現在右額葉,可能會影響情緒及性格,引起頭痛及腦癇;若出現在左顳葉位置,會影響語言、表達及記憶能力,也有機會引致幻聽或幻覺;如果出現在頂葉,或會引致半身偏癱。

此外,腦的底部有12對腦神經,若腫瘤影響顱底的神經線,例如第一對會影響嗅覺、第二對會影響視覺等。曾經有病人逐漸失去嗅覺但不自知,或未有理會,到出現食慾不振及消瘦時,才發現是由腦腫瘤引起。

 

相關文章:腦腫瘤逾150種 徵狀多變頭痛非必然 良性惡性治療方法大不同

 

臨牀「望聞問切」及影像掃描助診斷

由於腦腫瘤病徵高度多樣性,余醫生指出,醫生須高度警覺性,透過臨上「望、聞、問、切」了解病人病歷及情況。如有需要,會安排腦部影像掃描,例如磁力共振掃描(MRI)、電腦斷層掃描(CT)。他舉例解釋,較細小的腦下垂體瘤或聽覺神經瘤,未必可單靠常用的掃描便能發現,因此醫生須從臨上了解病人的徵狀,再詳細考慮檢查及掃描方案,例如是否要應用特定區域的磁力共振掃描。

此外,部分病人須要接受特定同位素正電子掃描(PET),為其癌症病情作出分類。如病人要接受外科切除手術,會同時做活組織切片檢查,進行病理分析,再配合近年的最新標準,進行分子與基因測試,有助未來制訂化療及標靶治療方案。

betway体彩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余仲平醫生表示,腦腫瘤的病徵有高度多樣性,呈現的病徵未必令人聯想到與腦部有關,因此必須警惕。
betway体彩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余仲平醫生表示,腦腫瘤的病徵有高度多樣性,呈現的病徵未必令人聯想到與腦部有關,因此必須警惕。

 

相關文章:認識偏頭痛4大病徵 服止痛藥可了事?拖延治療影響控制痛症、減藥效

 

跨專科團隊 制訂個人化治療方案

雖然現時有很多國際指引及臨制訂治療流程供醫生或病人參考,但由於腦腫瘤種類繁多,須要為病人度身訂造個人化治療方案。余醫生解釋,治療選項須針對腫瘤狀況及分類來制訂,例如偶然發現、體積小的良性腫瘤,可作臨觀察及定期磁力共振檢查;惡性腫瘤或已引起徵狀的良性腫瘤,須要進行跨專科會診,很多時要進行外科手術,在安全情況下將腫瘤作最大範圍的切除,以紓解徵狀。另外,抽取組織作病理及分子分析非常重要,有助促進及制訂後續輔助治療;有需要亦可能會安排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化療合併放射治療、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視乎情況考慮不同的治療配搭。

腦部掌管著人體不同功能,手術會有一定風險,對人體造成影響。余醫生表示,現時可利用科技令手術變得更安全,例如透過神經導航進行定位,由於它精準至腦內任何一個部位,施手術的範圍可更準確;同時可利用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在手術時留意神經系統變化。

由於靠近神經線及大血管的腫瘤不可完全切除,餘下腫瘤須進行立體定位放射手術,例如應用伽瑪刀或導航刀。另外,應付難度高的手術,可以採用團隊式做法,同時有兩位神經外科醫生進行手術,有助更有效應對突發事件;也應參考航空界的安全飛行方案,在手術前核對安檢項目。另外,手術室內參與的任何醫護人員可主動提出意見,不再由一位醫生完全主導,冀令手術更安全。

病人在手術後要經歷長時間化療、放射治療及覆診,很多時會對後遺症及復原感到憂慮,所以腦神經系統復康也很重要。余醫生坦言,即使是良性腫瘤,亦未必可以完全切除及根治,目標可能是紓緩病情及延長存活期;至於晚期惡性腫瘤,醫生會盡力為病人減輕痛苦,一起走過艱苦路程。

]]>
【髖關節炎】常見4大成因:關節退化、骨折 痛楚持續發炎惡化 需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www.afterroberto.com/%e9%ab%96%e9%97%9c%e7%af%80%e7%82%8e-%e5%b8%b8%e8%a6%8b4%e5%a4%a7%e6%88%90%e5%9b%a0-%e9%97%9c%e7%af%80%e9%80%80%e5%8c%96-%e9%aa%a8%e6%8a%98-%e7%97%9b%e6%a5%9a%e6%8c%81%e7%ba%8c%e7%99%bc%e7%82%8e/ Mon, 20 Dec 2021 08:35:5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5625 【明報專訊】對運動愛好者來說,關節炎屬常見病症。關節需要承受人體重量及外來重力,例如跳躍、負重及重複運動姿勢,都會為關節帶來沉重負擔。髖關節是承受最大重量的關節,主宰日常起立、走路、坐下等基本動作。一旦患上髖關節炎,對日常生活影響甚大。初期患者主要接受藥物或物理治療,但若發炎情况惡化,保守治療未能減輕痛楚,最終可能需要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影響生活——患上髖關節炎,影響走路和彎身動作,對日常生活影響甚大。(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Japanese Ethnicity@iStockphoto)
影響生活——患上髖關節炎,影響走路和彎身動作,對日常生活影響甚大。(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Japanese Ethnicity@iStockphoto)

 

相關文章:腰痛有原因 久坐勞損退化傷腰椎? 治療有法 強化核心肌肉要小心

 

髖關節炎是什麼?常見4大成因:退化、骨折

髖關節由股骨末端的球狀體(股骨頭)和髖臼關節組合而成,由一撮韌帶將兩者連在一起,令髖關節穩固起來。兩個骨頭匯合之處由關節軟骨覆蓋,在骨頭移動及摩擦時有潤滑作用。

若是一個運作良好健康髖關節,滑膜會製造適量潤滑液,以減低髖關節的摩擦。相反,若患上退化性關節炎,關節之間的軟骨表面長期磨損,變得不再光滑甚至粗糙。沒有了髖關節軟骨作為中間的緩衝,骨頭之間只好硬碰硬,長此下去甚至會長出骨刺,整組關節亦會變得僵硬,甚至喪失關節功能。

 嚴重骨枯——患者右邊髖關節出現嚴重骨枯(紅圈),導致不良於行。(作者提供)
嚴重骨枯——患者右邊髖關節出現嚴重骨枯(紅圈),導致不良於行。(作者提供)

 

1. 原發性關節退化

多發生於年過50歲人士身上,部分患者親屬可能有此病史,或先天性髖關節結構發育不全。患者髖關節抗壓力較弱,關節承受的壓力較大,令關節滑膜及軟骨比正常人較早出現退化迹象,骨頭直接摩擦而引起痛楚。

 

2. 缺血性股骨頭壞死

長期服用類固醇或飲酒過量,嚴重會發生缺血性股骨頭壞死。逾10年酗酒史,每日酒量超過2支大啤酒之人士,更會大大增加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機率。

 

3. 類風濕性髖關節炎

因自身免疫系統出現問題而引起的關節炎,屬於慢性炎症疾病,患者關節會腫脹、疼痛、僵硬等,嚴重會失去關節功能。

 

4. 髖關節骨折

年長人士因肌肉及骨骼功能退化,加上反應及平衡力下降,跌倒及骨折的風險大增。而部分人因吸煙、酗酒、飲食不均而令骨質變得疏鬆及脆弱,就算輕輕跌倒也有可能引發嚴重骨折。

增骨折風險——吸煙、酗酒、飲食不均導致骨質流失,增加髖關節骨折風險。(Tomwang112@iStockphoto)
增骨折風險——吸煙、酗酒、飲食不均導致骨質流失,增加髖關節骨折風險。(Tomwang112@iStockphoto)

 

相關文章:【肩關節脫位】慣性甩骱 伸懶腰都出事? 20歲前受傷 再脫位風險近90%

 

初發病藥物及物理治療止痛

為患者建議合適的治療方法之前,醫生首先要清楚知道患者工作性質、日常生活習慣、關節受傷原因、痛楚維持時間等;再透過臨牀檢查進一步了解患者體重、痛楚位置、關節靈活度等;最後需要X光檢查,進一步區分關節痛成因及病况,以制訂適合治療方案,一般分為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兩種。

 

.保守治療——適合初期患者

對於初期患者,醫生一般會處方口服藥物或外用貼布治療,另配合物理治療,如超聲波治療止痛。

 

.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

適合持續痛楚患者

若痛楚持續甚至有惡化迹象,則需接受磁力共振檢查關節結構。當關節功能下降至影響日常生活,或面對以下幾種情况,均建議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 疼痛影響走路和彎身等日常活動

- 關節僵硬影響走路和屈曲雙腳等活動

- 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亦未能有效減輕痛楚

髖關節置換——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一般人工髖關節可使用逾20年。(作者提供)
髖關節置換——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一般人工髖關節可使用逾20年。(作者提供)

 

假體用逾20年 磨損嚴重可換

鈷鉻合金、鈦金屬、陶瓷及高密度聚乙烯(塑膠)都是近年常見的假體材料。醫生會視乎病人年紀及日常需要,選擇合適物料作股骨假體物料,令患者康復後活動更加順暢自然。

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與保守治療法相比,治療時間比較短,成效更快彰顯。而隨人工髖關節耐磨技術進步,大部分人工髖關節可使用逾20年,即使是磨損嚴重亦可更換,能為患者日常生活解憂。

 

兩新科技 減人工關節脫骱風險

不少受關節炎痛楚困擾的患者,於考慮是否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時,對手術存有一些疑問,包括術後復元期、人工關節靈活度及脫骱風險等。雖然近年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愈趨成熟,但仍有約5%脫骱風險。而關節置換手術兩大新科技,包括「雙界面活動髖關節」及「機械人手臂」,有效增加術後滿意度、靈活度、精準度,減低人工關節脫骱風險。

 

文:李崇義(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退化性膝關節炎三大高危因素 減重10磅膝關節退化率減50% 4招可避免 全膝或半膝置換術點揀好? //www.afterroberto.com/%e9%80%80%e5%8c%96%e6%80%a7%e8%86%9d%e9%97%9c%e7%af%80%e7%82%8e%e4%b8%89%e5%a4%a7%e9%ab%98%e5%8d%b1%e5%9b%a0%e7%b4%a0-%e6%b8%9b%e9%87%8d10%e7%a3%85%e8%86%9d%e9%97%9c%e7%af%80%e9%80%80%e5%8c%96/ Mon, 06 Dec 2021 10:06:0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5404 【明報專訊】運動鞋穿得多,底部磨損,跑起步來力不從心,容易出意外。身體也是一樣,尤其是經常郁動的膝關節,因體重、傷患、不良姿勢或長期勞損,日積月累引起不同程度耗損,形成退化性膝關節炎,令患者無法正常運動,連步行亦會受限制,影響日常生活。

若止痛藥未能緩解痛楚,或膝關節開始嚴重變形或僵硬,就需考慮膝關節置換手術。全膝或半膝置換術,點揀好?

很多人以為退化性膝關節炎是年老引起的病症,其實生活習慣影響甚大。香港中文大學調查426個男士和621個女士,得出三大退化性膝關節炎高危因素:體重過重(64%)、重複搬重物(56%)、膝關節曾受傷(26%);具備以上因素,患上退化性膝關節炎風險率比正常人高出5至7倍。

退化性膝關節炎——過重、重複搬重物或膝關節曾受傷的人士,患上退化性膝關節炎風險率比正常人高5至7倍。(tofumax@iStockphoto)
退化性膝關節炎——過重、重複搬重物或膝關節曾受傷的人士,患上退化性膝關節炎風險率比正常人高5至7倍。(tofumax@iStockphoto)

 

減重10磅 膝關節退化率減50%

想避免因退化性膝關節炎影響運動甚至步行,應由日常生活着手:

1. 減重:減去10磅體重可減低50%膝關節退化的機率

2. 防傷:日常需注意保護膝關節,避免受傷,如受傷需盡快由專業人員醫治,避免長年積患

3. 注意提重:需經常搬運重物人士,膝關節負荷比一般人大,需依從職安健規例,以及強化腿部肌肉,減低耗損

4. 運動:任何人都要注重運動,適量運動可強化腿部肌肉,有效幫助膝關節紓緩負重壓力

減磅預防——減去10磅體重可減低50%膝關節退化的機率。(iammotos@iStockphoto)
減磅預防——減去10磅體重可減低50%膝關節退化的機率。(iammotos@iStockphoto)

 

相關文章:膝蓋痛|每日上落一兩層樓梯 打好膝關節根基(姿治通鑑)

 

較換全膝靈活 3日內可出院

當懷疑病人膝痛是因退化而引起,醫生一般會以X光或磁力共振了解退化情况,治療方法視乎病况而定。如退化較輕微,可利用保守治療,包括服用葡萄糖胺保健產品、藥物治療、減體重、強化及伸展物理治療或注射透明質酸等,以減輕關節疼痛及改善活動能力。當痛症持續或病况較嚴重時,需考慮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以長遠有效地解決退化性膝關節炎問題。

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分為全膝關節及半膝關節置換,前者將整個膝關節換成人工關節;後者則只置換損壞部分,保留正常功能的十字韌帶及半月板等組織,以更換磨蝕較多的內側關節為主。無論全或半膝置換術,都需要視乎病况決定全身或半身麻醉。

 

選擇置換術,除了視乎膝關節磨蝕程度外,亦可從創口、康復期、靈活度三方面考慮:

.創口:全膝置換術傷口15至20厘米,半膝置換術傷口約10厘米

.康復期:接受全膝置換術後,一般需住院7天;半膝置換術2至3天可出院,不少患者術後翌日已可下牀嘗試活動,適合需要盡快重投日常生活之人士

.靈活度:半膝置換術保留十字韌帶、軟骨等較多自然組織,術後關節活動能力較高,無論蹲下或日常步行的姿勢亦更為順暢,當中九成能達到「忘記」有問題的關節,意味着靈活度與原本活動能力無異;而接受全膝置換術患者則只有一半能達到「忘記」情况,有兩成未感滿意。

不過,半膝置換術只能置換局部退化的膝關節,患者需要有正常功能的十字韌帶及健康組織;若病情過於嚴重,或關節有持續退化迹象,則可能需要置換全膝關節。

 

人工關節壽命可達15年

數據顯示,近年人工膝關節壽命增長,而全或半膝人工關節的壽命相若,超過90%接受半膝置換術的患者,人工膝關節壽命長達15年;而90%全膝關節置換患者,人工膝關節壽命達20年。惟需留意全或半膝關節置換會因人工關節耗損或鬆脫,或保留的組織開始退化而需要復修。

 

相關文章:中央肥胖增糖尿病風險 營養師教你轉化白色脂肪為棕色脂肪(附減重控糖4大重點)

 

知多啲:機械臂切割關節組織 精準減翻修

接受半膝關節置換術,病人康復期較短,術後關節靈活度也較高,活動更順暢,日常步行姿勢亦比較自然。然而,半膝關節置換術因為要保留較多組織,醫生施行手術時需更加精準,無疑增加手術難度。利用機械臂輔助關節置換技術,令準確度、翻修率、術後痛感都有所改進。

機械臂系統引入香港逾10年,技術發展至今已相當普及。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其中一種相當成熟的機械臂輔助手術,機械臂有助醫生於切割關節組織角度、膝蓋骨及放置人工關節時,更加精準,減低人為錯誤。

傳統手術是由醫生人手切割耗損的關節組織,再換上人工關節,過程依賴醫生的經驗和臨牀判斷。利用機械臂輔助,醫生於手術前先用3D電腦掃描患者關節,經電腦分析,具體及精確地計算出適合患者的人工關節形狀、尺寸及位置,再利用機械臂鋸掉原有關節組織。

 

術後痛感減55.4%

研究顯示,超過99%機械臂輔助關節置換手術的準確度誤差少於3%,而接受傳統手術的患者,只有75%能達到這個水平,可見機械臂的確提升手術準確度。

手術前,機械臂系統預先計算並設定截骨手術安全範圍,若手術過程超出範圍,機械臂會自動停止操作,避免傷到周邊完好組織,令整個手術準確度大大提升,健康的關節組織亦能保存得較好。當組織損傷較低,患者康復期亦能縮短。傳統半膝置換術後住院時間約3日,5年內翻修率為7%;而機械臂置換手術因精準度高,出院時間可少於3日,5年內翻修率下降至3%。又因手術準確度提升,延長了人工膝關節壽命,由15年增加至更長時間。

另外,美國研究數據指出,患者於手術後8星期內的痛感,機械臂置換手術比傳統手術減低了55.4%。新技術減低術後痛楚和創傷,部分病人可考慮兩邊膝蓋同時更換人工關節,節省住院、康復及手術時間。

預先計算——手術前,機械臂系統預先計算截骨手術安全範圍,避免傷及周邊完好組織,令手術準確度大大提升。(作者提供)
預先計算——手術前,機械臂系統預先計算截骨手術安全範圍,避免傷及周邊完好組織,令手術準確度大大提升。(作者提供)

 

文:李崇義(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年近90歲 應否開刀治癌症?誰掌管明天?(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45) //www.afterroberto.com/%e5%b9%b4%e8%bf%9190%e6%ad%b2-%e6%87%89%e5%90%a6%e9%96%8b%e5%88%80%e6%b2%bb%e7%99%8c%e7%97%87-%e8%aa%b0%e6%8e%8c%e7%ae%a1%e6%98%8e%e5%a4%a9-%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9%99%a2%e9%95%b7/ Wed, 14 Apr 2021 09:36:4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2004 【明報專訊】年將90的張伯,今天首次到我的診所求醫,陪張伯到診的還有他的家人。原來張伯同時患上3種不同的癌病,分別是直腸癌前列腺癌及罕見的纖維組織癌,已經有多名專科醫生評估張伯的狀况。他們認為3個腫瘤都有機會以開刀根治,可是所有醫生都擔心張伯年紀老邁,增加了手術的風險,所以沒有醫生願意建議張伯開刀與否,只是叫他自己決定。

年近90歲 應否開刀治癌症?誰掌管明天?(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45)
(圖片資料來源:網上圖片)

 

年近90 應否開刀治癌?

面對如此兩難局面,最後張伯「選擇」紓緩治療,放棄開刀。可是家人感到徬徨無助,希望徵詢其他醫生的意見。

「那些醫生說全身麻醉可能導致中風,又可能心臟停頓……又說開刀可能會流血不止、傷口可能受感染……每當我追問醫生關於手術的風險有多高?成功機會有多大?應否選擇開刀?醫生的答案總是『這個很難說,我已經把所有可能發生的問題都告訴你們,醫生不能代你們選擇,你們自己決定吧』!」張伯的女兒繪影繪聲地覆述醫生的說話。她接着說:「我們沒有醫學知識,怎可能作什麼決定?」

我首次見張伯,發覺他精神飽滿、步履平穩、腦筋清晰,一點也不像90歲老翁。張伯一向身體健康,每天都到街市買餸,照顧自己的起居飲食。其實張伯是一名老兵,當年曾參加抗美援朝戰役,體魄可想而知。我問張伯為何選擇電療,他回答說:「我也不太清楚,只是年紀大了,醫生說開刀危險,又覺得自己對社會再也沒有什麼貢獻,活到這個年紀也差不多吧!」他的說話平淡,似乎再沒有什麼會令他感到畏懼。

我不肯定張伯這個選擇是否他想要的結果,於是嘗試了解他的病歷及家庭背景,發覺張伯的健康狀况比一般同年紀人士好得多。他來自一個「長壽家族」,父親活到近百歲,那個年代十分罕見。

 

不單以歲數判斷風險

沉思良久,我便對張伯及家人說:「雖然醫生不能夠代你作決定,但我建議你重新考慮動手術,因為開刀的確可以根治你3個癌病。其實你相當健康,我不會單以你的歲數判斷手術的風險。當然,這並不是小手術,亦可能需要分階段開刀。但我相信你的身體可以承受這一連串的手術,康復能力也比一般長者高。若然一切順利的話,健康快活地活到百歲也是合理期望。我也明白長者承受併發症的能力比年輕人低,容易出現骨牌效應,一旦出現嚴重併發症便容易致命或導致永久傷殘。醫生沒有水晶球,不能夠預知未來,但我有理由相信開刀帶給你的好處大過風險,况且電療只能暫時控制腫瘤,治療的副作用亦不好受。」

我接着解釋:「我的建議是基於經驗作出的判斷,亦加上我的個人價值觀,對生命意義的想法。但是每個人都有獨立思想,所以我只可以把我的建議給你們作為參考,希望張伯能夠選擇一條心安理得的路。在這條路上,醫生會竭力協助你及家人面對重重難關,盡力活好每一天。」

張伯及家人未有即時作出決定,希望這番交談能夠減輕他們的重擔,幫助張伯選擇他要走的路。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
知多啲:二尖瓣狹窄不可用微創 //www.afterroberto.com/%e7%9f%a5%e5%a4%9a%e5%95%b2%ef%bc%9a%e4%ba%8c%e5%b0%96%e7%93%a3%e7%8b%b9%e7%aa%84%e4%b8%8d%e5%8f%af%e7%94%a8%e5%be%ae%e5%89%b5/ Mon, 15 Jan 2018 04:00:3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1748 【明報專訊】人的心臟共有四個房室,要確保血液單向流通而不倒流,便靠內裏四個心瓣──包括三尖瓣、肺動脈瓣、二尖瓣及主動脈瓣,在不同時間發揮開合功能,令血液向正確方向流動。除了主動脈瓣會出現狹窄,二尖瓣是另一個較常出現病變的心瓣。

心臟科專科醫生陳良貴指出,以十宗心瓣狹窄個案計算,當中大約八成是主動脈瓣問題,二尖瓣狹窄則佔兩成。二尖瓣狹窄成因與主動脈心瓣不同,較少由退化引起,多與類風濕性心瓣炎
或病菌感染有關,但同樣會影響血液供應,病人也會有氣促、體力下降及頭暈等徵狀。

結構複雜 或須刺穿心臟

不過,二尖瓣狹窄暫時未能如主動脈瓣嚴重狹窄般以微創方式處理。陳良貴解釋,二尖瓣的結構比較複雜,它位於左心室與左心房之間,若以導管進入便要先通過主動脈瓣再進入左心室,又或須刺穿心臟才能進入。現時國外已有不少專家正研究相關微創手術,或在不久的將來會有突破。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1/9a5e789ab87d91403c86b124d5a5d52e.jpg(圖:黃志東);

]]>
多管齊下抗戰 胃癌末期延存活 //www.afterroberto.com/%e5%a4%9a%e7%ae%a1%e9%bd%8a%e4%b8%8b%e6%8a%97%e6%88%b0-%e8%83%83%e7%99%8c%e6%9c%ab%e6%9c%9f%e5%bb%b6%e5%ad%98%e6%b4%bb/ Mon, 08 Jan 2018 03:24:0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1556 【明報專訊】新趨勢:手術+多線化療+標靶藥

編按:晚期癌症患者及其家人要面對的問題,很多時不單是病患本身,更因為治療選擇相對較少,副作用大,經常會掙扎應不應該接受。但隨着醫療科技進步,存活率已比以往延長了不少,為病人帶來新希望。

■個案

78歲患末期胃癌 3年後精神依舊

2014年聖誕前夕,78歲的伯伯確診末期胃癌,是他當醫科教授的小兒子先拿報告來找我。由於都是醫學內行,早已對病情心中有數,所以再三交代務必以紓緩為主,以平常心去看待生命長短;但假若有合適抗癌治療,還是願意試試。

不少癌症患者,也有伯伯和他兒子相似的考慮和掙扎,一旦診斷出末期癌症,都會擔心治療太辛苦太難受,擔心身體捱不住,寧可選擇較保守的紓緩治療;但另一方面,又想試試一些合適治療,希望活得好一點,活得長一點。

伯伯確診時,癌細胞已擴散至多處淋巴,最初以為治療選擇不多,慶幸過去十年末期胃癌治療進步顯著,他接受了紓緩性胃切除手術,接着也用過多線化療、標靶藥;其間又經歷骨轉移肝轉移,電療、手術加起來也做過了四五次……

轉眼2017年聖誕,伯伯精神依舊,一星期三次麻將耍樂,一級級走上在二樓的私人會所,每次必玩上六七小時,比起我處方的治療更有規律。這次回來覆診,伯母投訴的是伯伯前天打了7小時麻將而不休息……我心安矣!

不能根治≠不能醫治

胃癌是全球第五最常見癌症,每年約有100萬新症,超過七成患者在發展中國家,差不多一半個案發生於東亞地區,主要是中國;死亡人數更是全球第三,僅次於肺癌腸癌。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報告,胃癌乃香港十大癌症之一,2015年常見癌症中排名第六,每年有接近1200個新症,死亡個案接近700。煙、酒、醃製食物及幽門螺旋菌為致癌元兇,也有極少數屬於家族遺傳。偶有胃癌患者毫無徵兆,更多是因胃痛、腹脹、內出血、吞嚥困難、消瘦等徵狀求醫。早期胃癌主要以手術治療,中期患者要加上化療或電療等輔助治療。早、中期患者治療目標均為根治。

末期胃癌,癌細胞已轉移至其他器官,以致不能靠當今醫學技術根治,2005年的數據顯示存活中位數不足一年。回想筆者2005年畢業之時,末期胃癌標準治療只有一兩種化療藥物,毒性高療效低。猶幸末期胃癌的治療在過去十年間進步顯著,不能根治實在不等同於不能醫治!

個人化治療 減副作用

現在第一線治療已有個人化考慮,腫瘤若為HER2+(陽性),標準應考慮在化療基礎上,加上抑制HER2蛋白過度表現的標靶藥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此藥有效緩解病情,延長壽命,但不適合有嚴重心衰竭的病人。不過,末期胃癌病人當中只有六分之一的病人為HER2+。

至於HER2-(陰性)病人則主要用化療,以鉑類和氟尿嘧啶類藥物為主。鉑類也分順鉑、卡鉑和草酸鉑;氟尿嘧啶亦有5FU、卡培他濱(Capecitabine)和S1等,效果相若但服用方法、毒性各異,選擇起來比挑選標靶藥更花心思和功力,也要看病人體質和意願。

一般來說,年紀較大或身體較虛弱的病人,醫生大多會選口服化療和療程周期較長、覆診次數較少的方案,有需要時更會相應減少劑量以提高耐受性,減少副作用。

大約四至六成病人會受惠於一線治療,其餘一線治療效果欠佳的病人便要考慮二線或其他治療方案。二線化療以單藥化療為主,常用的有紫杉醇類及伊立替康(Irinotecan),有助控制病情和維持病人的生活質素,耐受性較高,但兩者都會引致脫髮及骨髓抑制,增加感染和出血風險等化療常見副作用。雷莫蘆單抗(Ramucirumab)是新一類的標靶藥,用於阻截癌細胞血管生成;於二線治療單用或配合紫杉醇均有數據支持,不過有嚴重心血管疾病或剛接受完大手術的病人都不適合。

免疫治療尚待成熟

免疫治療是癌症治療新貴,原理在於增強自身免疫細胞對癌細胞的識別和剷除。雖然有證據顯示免疫治療可控制部分標準治療無效的末期胃癌,可是現階段對篩選合適病人還在摸索階段,與化療或電療的最佳配搭還未定位,因此免疫治療在胃癌的數據尚未完全成熟,有待進一步的臨牀研究發揮其最大效用。另外,基因排序偵測癌細胞病變機理,再對「變」下藥也是未來科研大方向,有望將今天之不治變成明天的可治!

化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及基因突變相關治療,都是這幾年間胃癌治療的進展里程,還有未詳述的立體定向電療及癌症手術的最新發展,大大增加了末期胃癌病人的治療選擇。特別是伯伯這類過往被傳統化療拒諸門外的年老病人,現在都能受惠科研發展的成果!話雖如此,81歲始終不是18歲,伯伯偶有治療不適之時,仍需時刻警惕,留意任何需要停止現正接受中的治療的信號。

文:林嘉安(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1/32264ecba1665c06b274c892260392cc.jpg忽略徵狀——不少胃癌患者以為胃痛、腹脹、消瘦等徵狀只是一般身體問題,錯過治療最佳時機。(圖︰juststock@iStockphoto,設計圖片);//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1/32263aaefe54454852b1473ac47cd390.jpg早中期或可根治——胃癌在香港每年有接近1200個新症,死亡個案亦接近700,而早、中期患者可透過手術、化療或電療,以根治為目標。( 圖︰yodiyim@iStockphoto);

]]>
【讀者MailBox】心臟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8%ae%80%e8%80%85mail-box%e3%80%91%e5%bf%83%e8%87%9f%e8%a1%b0%e7%ab%ad%e6%82%a3%e8%80%85%e7%9a%84%e8%87%aa%e6%88%91%e7%ae%a1%e7%90%86/ Sun, 06 Aug 2017 16: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guid=75600a2886b74f6bfafb01ebd78db496 【明報專訊】問:我有一個朋友,約四十歲時因心臟肌肉退化引致心臟衰竭,需要植入心臟起搏器,經治療後情况保持穩定。直至最近,他因情况變差而需要入院接受治療,原來他的體重在一個月內增加了10公斤,而且出現心律不整。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他再次發病?

勿忽視非典型病徵:食慾不振

答:心臟其實就如一個泵,負責將充滿養分的血液輸送到身體不同部分。但心臟衰竭病人的心臟因出現毛病,無法把血液有效地帶到身體。心臟衰竭通常由冠心病導致的心臟肌肉受損而引起,但亦可由心瓣疾病、心律不整、甲狀腺疾病或不良生活習慣如酗酒等引起。心臟衰竭的典型徵狀包括氣喘、肢體水腫及體重在短時間內急增等。但臨牀所見,不少病人都容易忽略一些非典型病徵,如食慾不振,病人宜增加對疾病的認知,以免因忽略病徵而增加入院風險。

一周增5磅應求醫

自我管理在眾多病症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一環,而心臟衰竭亦不例外,病人假若能積極自我管理,住院機會及死亡率都能大大減低。假若在日常生活中監察自己的病况,就可以及早察覺出身體的異常,採取行動紓緩自己的病徵,避免入院。

心臟衰竭病人的良好自我管理,包括良好生活習慣、監察病情及出現病徵時的正確行為。病人可先從生活習慣入手,水分攝取每日不宜超過2公升;鹽分或鈉質亦不宜過量,普通病人每日進食鈉質不宜超過1.5克,而嚴重病人每日則不宜超過3克。

此外,我們亦建議病人每天運動約30分鐘,不用過分劇烈,運動至有少許氣喘便已足夠。若果仍然出現病徵,可進一步減少流質及鹽分攝取,亦可考慮多服半粒至一粒去水丸。病人亦要懂得監察自己的病情,每天量度體重,檢查足踝,並將結果記錄。一旦出現異常,如體重在一星期內增加5磅或肢體水腫增加,就應盡早求醫。

文:陳藝賢(心臟科專科醫生)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807/news/_07YG007_.jpg注意運動強度——心臟衰竭病人應每天運動30分鐘,但注意不必過分劇烈。(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問:我有一個朋友,約四十歲時因心臟肌肉退化引致心臟衰竭,需要植入心臟起搏器,經治療後情况保持穩定。直至最近,他因情况變差而需要入院接受治療,原來他的體重在一個月內增加了10公斤,而且出現心律不整。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他再次發病?

勿忽視非典型病徵:食慾不振

答:心臟其實就如一個泵,負責將充滿養分的血液輸送到身體不同部分。但心臟衰竭病人的心臟因出現毛病,無法把血液有效地帶到身體。心臟衰竭通常由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導致的心臟肌肉受損而引起,但亦可由心瓣疾病、心律不整、甲狀腺疾病或不良生活習慣如酗酒等引起。心臟衰竭的典型徵狀包括氣喘、肢體水腫及體重在短時間內急增等。但臨牀所見,不少病人都容易忽略一些非典型病徵,如食慾不振,病人宜增加對疾病的認知,以免因忽略病徵而增加入院風險。

一周增5磅應求醫

自我管理在眾多病症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一環,而心臟衰竭亦不例外,病人假若能積極自我管理,住院機會及死亡率都能大大減低。假若在日常生活中監察自己的病况,就可以及早察覺出身體的異常,採取行動紓緩自己的病徵,避免入院。

心臟衰竭病人的良好自我管理,包括良好生活習慣、監察病情及出現病徵時的正確行為。病人可先從生活習慣入手,水分攝取每日不宜超過2公升;鹽分或鈉質亦不宜過量,普通病人每日進食鈉質不宜超過1.5克,而嚴重病人每日則不宜超過3克。

此外,我們亦建議病人每天運動約30分鐘,不用過分劇烈,運動至有少許氣喘便已足夠。若果仍然出現病徵,可進一步減少流質及鹽分攝取,亦可考慮多服半粒至一粒去水丸。病人亦要懂得監察自己的病情,每天量度體重,檢查足踝,並將結果記錄。一旦出現異常,如體重在一星期內增加5磅或肢體水腫增加,就應盡早求醫。

文:陳藝賢(心臟科專科醫生)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807/news/_07YG007_.jpg注意運動強度——心臟衰竭病人應每天運動30分鐘,但注意不必過分劇烈。(資料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