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病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ue, 25 Jun 2024 09:12:55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情緒病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精神健康】及早辨識兒童及青少年情緒困擾個案  適時介入遊戲治療助解困 //www.afterroberto.com/%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5%85%92%e7%ab%a5%e5%8f%8a%e9%9d%92%e5%b0%91%e5%b9%b4%e6%83%85%e7%b7%92%e5%9b%b0%e6%93%be-%e9%81%a9%e6%99%82%e4%bb%8b%e5%85%a5%e9%81%8a%e6%88%b2%e6%b2%bb%e7%99%82/ Tue, 25 Jun 2024 03:29:5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230

近年學童自殺事件接連發生,單在2023年全港中、小學向教育局匯報 32 宗學生懷疑自殺身亡個案,屬五年新高。及早辨識受情緒困擾的兒童及青少年十分重要,惟他們未必能夠透過言語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如何能夠從他們的日常行為和表現了解背後的問題呢?有臨床心理學家和遊戲治療師指出,情緒受困擾的兒童可能會成績變差、經常發脾氣、發惡夢、封閉自己,甚至出現自殘等不同行為或情緒等變化。除了臨床治療外,也需要家庭及學校方面的配合和協作,亦可考慮適時透過遊戲治療介入,讓孩子以非言語方式表達內心所想,解開他們的心鎖,讓父母或家人了解和明白他們的心聲和需要,減少悲劇發生。

【精神健康】及早辨識兒童及青少年情緒困擾個案  適時介入遊戲治療助解困
受情緒困擾的兒童及青少年未必能夠透過言語表達其內心世界,作為家長或師長,如何能夠從他們的日常行為和表現了解背後的問題呢?

兒童及青少年情緒困擾不容輕視  源於父母情緒及學業壓力

betway体彩 臨床醫療心理學中心副主任馮淑敏引述香港中文大學一項研究顯示,大約兩成半6至17歲學童在過去一年內曾受到至少一種精神疾病困擾,包括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對立性反抗症和品行障礙、焦慮症、抑鬱症及睡眠問題等,情况跟外國研究相若。當中最令人關注是近4%受訪學童過去一年曾有自殺想法,中學生的比率更達8.4%,情况不容忽視。

她指出,學童的情緒會受到父母、朋輩等影響,常見導致負面情緒的原因包括學業壓力、人際關係及家庭問題等,若一直未有妥善處理,便有機會漸漸萌生自殺念頭。

【精神健康】及早辨識兒童及青少年情緒困擾個案  適時介入遊戲治療助解困
betway体彩 臨床醫療心理學中心副主任馮淑敏,呼籲家長多加留意子女的行為及情緒變化,當子女出現負面情緒時,應避免批判、質問或指責他們。

注意子女行為、情緒、身體表現變

當小朋友或青少年面對情緒困擾,未必懂得清晰表達,需要父母或師長從他們的日常表現尋找蛛絲馬迹。馮淑敏表示,孩子有可能在不同方面出現變化,例如行為方面會出現成績變差、無精神,甚至封閉自己、不說話等;情緒表現則可能經常坐立不安、反應過敏、容易煩躁及哭鬧,覺得自己無能力應付一切人和事,甚或對將來失去希望;身體方面亦可能出現各種不適,如經常失眠及發惡夢等,甚至有鎅手、鎅大腿等自殘行為。

個案分享父母、學校欺凌 萌自殺念頭 

她分享了17歲芷君(化名)的個案。「芷君與父母的關係疏離,在學校亦受到欺凌,加上面對重要的大學入學考試,種種壓力令她出現難以集中精神、逃避上課等情况,更有過『想被車撞死掉便算』的悲觀念頭。」馮淑敏表示,芷君後來被診斷為適應障礙及抑鬱症,除了臨床心理輔導幫助疏導情緒和引導她的想法外,也約見她的父母了解情况,希望加強他們之間的溝通,修補關係,並聯絡學校駐校社工幫助在校內協調。馮淑敏強調,在輔導情緒受困的學童,最重要是找出問題所在,明白他們出現負面情緒的原因,再制訂適合的治療方案,同時需要家庭及學校方面的配合和協作。

行為表現不等內心真正想法 家長應了解背後原因

「開心大本營」行政總裁、遊戲治療師鍾雅芬表示,兒童或青少年同樣面對不少壓力,但由於未必找到適當渠道宣洩,遂以不同行為「求救」,例如用打火機燒自己、掹頭髮、打頭及搣手指等自殘行為最為明顯。

「在知悉孩子打人、在學校不守規矩亂跑或有尿床等行為時,部分家長都會很直接地認定小朋友是頑皮或不聽話,但要明白這背後可能隱藏着不同程度的情緒問題。有些孩子會因為讀書壓力過大,見到擦膠便會大叫、咬斷鉛筆,也有個案是每當看到0字或圓形物件便十分害怕,因為擔心考試得『零雞蛋』。」

【精神健康】及早辨識兒童及青少年情緒困擾個案  適時介入遊戲治療助解困
「開心大本營」行政總裁、遊戲治療師鍾雅芬表示,遊戲治療利用各種工具,包括玩偶、繪畫、沙盤等,讓孩子透過玩樂的方式抒發內心情緒。

臨床治療+遊戲治療 助學童走出情緒困擾

兒童及青少年未必懂得透過言語表達內心感受和想法,尤其是年紀較小的兒童,因此可透過遊戲治療等方式,了解及紓緩他們的情緒。鍾雅芬強調,遊戲治療師所用到的遊戲及工具都經過精心設計,當中會運用到隱喻、投射、角色扮演及治療性故事等作為「鎖匙」,遊戲治療師會因應小朋友的需要使用合適的「鎖匙」解開孩子心鎖。

【精神健康】及早辨識兒童及青少年情緒困擾個案  適時介入遊戲治療助解困
遊戲治療師會因應小朋友的情况,為他們設計不同的遊戲治療方案,透過隱喻、投射、角色扮演及創作故事等方式,讓孩子以非言語的方式表達內心感受。

相關閲讀:【睡眠與疾病】睡眠質素好 深層睡眠少惡夢

個案分享:父親離世表面冷靜 發惡夢尿頻  遊戲治療抒發內心感受

陳女士(化名)的女兒,親眼目擊陪伴在側的父親突然心臟病發去世,加上從外地回港居住,需要重新適應學校生活,遇到不少壓力。陳女士表示女兒一直「很冷靜、沒有經常哭喊,7、8歲已表現如大個女,更會安慰我。」惟漸漸女兒經常發脾氣及搣手指,更常發夢見到喪屍,並且有尿頻情况,一小時內已要多次上廁所,最令陳女士驚慌的是女兒曾在逛商場時從高層望向地下說「想跳下去找爸爸……」。

鍾雅芬表示,女孩輾轉獲轉介接受遊戲治療,在治療過程中了解到她不哭泣並不代表不傷心,而是出於愛錫媽媽不想他人擔心,故刻意避談父親。經過治療後,女孩的情緒、尿頻等問題都得以改善,要尋死見爸爸的念頭也沒有再出現。

家長注意:從小培養健康生活模式 勿動輒批判指責

馮淑敏直言,明白大部分家長當知道孩子有情緒問題必定會十分緊張,但要妥善處理小朋友的情緒,家長首先要管控自己的情緒,並且要給予空間和時間,耐心聆聽孩子的需要和感受,不應以批判、質問或指責孩子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否則只會更難了解子女遇到的問題,甚至令他們覺得自己「無用」而封閉起來。

馮淑敏強調,家長可以幫助子女從小建立健康生活的模式,建立緊密的親子關係,以及培養其獨立處理能力,日常相處宜帶出正向人生的道理,包括樂觀、正面及懂得感恩的思維,以及學習面對挫敗及逆境的能力。


相關閲讀:小孩表達抑鬱焦慮情緒或跟成人不同 家長注意6個表現3大壓力來源

親子時間要專注 多戶外活動有效溝通

鍾雅芬稱,這一代父母都講求親子時間,但要注意與子女日常相處,關鍵在於「專注」,親子時間應放下電話,專注地進行交流和互動,謹記打遊戲機及看電視等都並不是合適的親子活動,建議家長多與子女到戶外走動接觸大自然,她表示曾有個案家長透過定期與孩子露營等戶外活動,成功令小朋友戒除打機癮。

為及早辨識及支援有需要的學童,養和醫療集團成立的「養和山村義工隊」,今年選定「開心大本營」為受惠機構,今年三月透過步行籌款籌得近50萬元,旨在用於資助小一至中六受情緒困擾的學童,參與學童情緒健康計劃,讓他們適時接受精神科醫生、遊戲及創意藝術治療師、心理輔導員及社工等的綜合心理及情緒支援服務,早日擺脫情緒困擾,健康地成長。

養和醫療集團首席醫療總監、betway体彩 副院長暨養和山村義工隊總隊長陳煥堂醫生表示,養和一直以不同方式關懷弱勢社群,積極履行社會企業責任,此乃秉承betway体彩 創辦人之一、前任院長李樹芬醫生成立「李樹芬醫學基金會」的其中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致力支援醫療相關的慈善項目。除了透過與不同基金會合作,資助有經濟需要的病人在養和接受醫療服務,養和亦鼓勵醫護及員工參與義工活動服務社群,如上門探訪為長者量血壓及解釋藥物用途、舉辦公眾健康教育講座等,善用自身專業回饋社會。  

]]>
過度遷就別人或致自我壓抑 失去自主權 要學懂尊重自己的界線(醫賢心事) //www.afterroberto.com/%e9%81%8e%e5%ba%a6%e9%81%b7%e5%b0%b1%e5%88%a5%e4%ba%ba%e6%88%96%e8%87%b4%e8%87%aa%e6%88%91%e5%a3%93%e6%8a%91-%e5%a4%b1%e5%8e%bb%e8%87%aa%e4%b8%bb%e6%ac%8a-%e8%a6%81%e5%ad%b8%e6%87%82%e5%b0%8a%e9%87%8d/ Thu, 02 May 2024 08:12:2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868

【明報專訊】(編按:為什麼有些人會不自覺地遷就別人?是因為渴望被接受?害怕不和諧?擔心失去關係?作者提到,過度遷就別人有可能導致自我壓抑、失去個人自主權、情感疲憊和不平等的關係。要懂得建立健康的界線和學會尊重自己的需求,是發展健康關係和保護自己的重要一環。)

過度遷就別人或致自我壓抑 失去自主權 要學懂尊重自己的界線(醫賢心事)
有些人總會不自覺地過度遷就別人,或者是因為渴望被接受、害怕不和諧,甚至是擔心失去關係?長遠對個人情緒健康或發展健康關係未必是好事。

無止境遷就別人並非長久相處之道

無止境地遷就別人並不是相處長久之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界線和底線,這是保護自己和維護內心平衡的重要機制。情緒、時間、物質、心力、氣力和肉體都是我們界線的要素,它們構成了個人空間和自主權。

在情緒方面,尊重自己的界線意味着要學會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我們有權利在與他人互動時保持情緒的平穩和舒適。如某人的言行觸碰到我們的情感底線,我們有權利表達出來,讓對方了解我們的感受,並尋求達成共識的方式。

學會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

時間也是界線的一部分。學會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並尊重個人節奏和需要。這意味着有權利拒絕過度的工作壓力或他人的時間侵犯,維護屬於自己的休息和私人時間。

物質界線是指對於個人財產和資源的保護。我們有權利決定如何使用自己的財物和資源,並有權利拒絕他人的不合理索取。這包括財務上的要求、個人隱私和個人空間的尊重。


相關閲讀:釋放情緒助減壓 聆聽內心聲音 培養重視自己感受的4個方法

適度分配和保護自己的心力氣力

心力和氣力的界線能保護我們的精神能量。應學會適度分配和保護自己的心力和氣力,不過度耗竭自己。這意味着我們有權利拒絕不合理的工作負荷、不必要的壓力或他人的過度依賴,並學會將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對自己有意義和重要的事物上。

肉體界線是關乎身體和個人空間的尊重。我們有權利決定與別人接觸的方式和程度,包括身體接觸、個人空間保護和自主決定身體健康和福祉。

學會尊重自己的界線,同時,也要學會尊重他人的界線,建立互相理解和接納的關係。


相關閲讀:情緒困擾非朝夕 留意8個行為表徵 減長者患抑鬱症焦慮症風險

過度遷就致自我壓抑 情感疲憊

為什麼有些人會不自覺地遷就別人?

1.渴望被接受和喜愛:有些人渴望被他人接受和喜愛,因此願意不斷遷就他人,以獲得認可和愛戴。他們可能擔心如果不遷就他人,就會被拒絕或孤立

2.害怕衝突和不和諧:有些人對於衝突和不和諧感到不安和害怕,因此選擇遷就他人,以避免引起矛盾或爭執。他們可能希望保持和諧,甚至把自己的需求放在他人之後,以避免引發衝突

3.缺乏自信和自我價值感:有些人可能缺乏自信和自我價值感,不相信自己的意見和需求有價值,因此願意不斷遷就他人。他們認為自己的意見不重要,或者擔心表達自己的需求會被他人拒絕或嘲笑

4.擔心失去關係:有些人非常重視與他人的關係,不願意因為不遷就他人而失去關係。他們害怕被孤立或疏遠,因此為了維持關係,願意不斷迎合他人

5.無法設定健康的界線:有些人缺乏設定健康界線的技巧和意識,不知道如何平衡自己的需求和他人的需求。他們習慣於遷就他人,無法辨識何時應該停止遷就,並尊重自己的界線

過度遷就可能導致自我壓抑、失去個人自主權、情感疲憊和不平等的關係。建立健康的界線和學會尊重自己的需求,是發展健康關係和保護自己的重要一環。

想了解更多情緒病資訊,可瀏覽www.heartfulmedical.com.hk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醫賢心事)

(關心社會,關心時事,透過文字為大家解憂打氣)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精神健康】認識情緒病症狀3大範疇 有別壓力反應 //www.afterroberto.com/%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8%aa%8d%e8%ad%98%e6%83%85%e7%b7%92%e7%97%85%e7%97%87%e7%8b%80%e7%af%84%e7%96%87-%e6%9c%89%e5%88%a5%e5%a3%93%e5%8a%9b%e5%8f%8d%e6%87%89/ Tue, 19 Mar 2024 04:50:4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570

【明報專訊】情緒病通常可以分為情緒症狀、心理症狀和身體症狀3個主要範疇。以下是這些範疇中常見症狀。 (編按:情緒病的症狀和壓力反應有一些相似之處,但亦存在區別,壓力反應是面對壓力時出現短暫和輕微的不適;情緒病症狀則是持續、影響身體多方面,患者不一定能夠自行分辨……)

【精神健康】認識情緒病症狀3大範疇 有別壓力反應
情緒病可以分為情緒症狀、心理症狀和身體症狀等3個主要範疇,跟壓力反應有分別。

分辨情緒病症狀3大範疇 跟壓力反應有不同

1.情緒症狀
這是情緒病最明顯表現之一,症狀可能包括:憂鬱、無助感、焦慮、恐懼、易怒、情緒低落或情緒不穩定等。

2.心理症狀
情緒病會對心理狀態產生影響,症狀可能包括:自責、自我價值感下降、無法集中注意力、記憶力減退、負面的自我評價、有自殺念頭或自殺企圖等。

3.身體症狀
情緒病可以對身體產生各種症狀和不適感,症狀可能包括:失眠或睡眠困擾、食慾減少、體重驟降、疲勞、頭痛、消化不良、肌肉緊張或疼痛等。


相關閲讀:小孩表達抑鬱焦慮情緒或跟成人不同 家長注意6個表現3大壓力來源


兩者分別可考慮4元素

這些症狀和壓力反應有一些相似之處,但它們之間存在區別,我們可以考慮以下元素:

‧持續度
壓力反應通常是短期。當壓力源減少或消失時,徵狀通常會減輕或消失。例如,上班時可能頭痛,但下班後照樣可以享受生活;而情緒病症狀則可能持續數周、數月甚至更長時間,且可能逐漸惡化。

‧嚴重度
壓力影響比較輕微,不太影響正常運作。但情緒病影響廣泛且持續,對生活各方面都構成影響,例如持續失眠,引致疲倦和不能集中,影響工作,甚至產生不想生存等負面思想。

‧影響日常功能
壓力反應的不適,通常不會顯著干擾日常生活功能。例如,壓力大時可能會胃痛,但大致還是能夠繼續工作。情緒病則可能對日常生活造成持久影響,包括工作、學習、社交和人際關係等方面。情緒病可能影響動力和集中力,使我們不能應付工作或學業,也可能使我們對社交感到抗拒或害怕。

‧症狀多樣化
壓力反應徵狀相對較小,例如可能只有頭痛,但不會對情緒、心理、身體等多方面產生影響。但要留意,不是要出現所有症狀才是情緒病,如果症狀令你感到辛苦或擔心,便是警號。


相關閲讀:【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壓力反應影響短暫 情緒病症狀持續影響身心

總括來說,壓力反應是我們面對壓力時出現短暫和輕微的不適,普遍人都會遇上,對生活影響不太大。而情緒病症狀則持續、影響身體多方面,亦對生活構成多方面影響。患者有時不一定能夠自行分辨,如有疑問,可以找醫生評估。

想了解更多情緒病資訊,可瀏覽www.heartfulmedical.com.hk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關心社會,關心時事,透過文字為大家解憂打氣)

(醫賢心事)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精神健康】男士情緒困擾藏心內 留意7個徵兆 內向、自我、完美主義者易鑽牛角尖 //www.afterroberto.com/%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7%94%b7%e5%a3%ab%e6%83%85%e7%b7%92%e5%9b%b0%e6%93%be%e8%97%8f%e5%bf%83%e5%85%a7-%e7%95%99%e6%84%8f%e5%be%b5%e5%85%86/ Thu, 18 Jan 2024 03:42:2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967 【明報專訊】韓國演員李善均、本港前新聞主播柳俊江,近日先後走上輕生的不歸路,令人惋惜之餘,同時喚起大眾對男士情緒健康的關注。受傳統性別定型規範,男兒有淚不輕彈,還要堅強、勇敢、成功。當情緒出現問題,很多男士傾向藏在心內,或以高風險行為逃避問題,結果谷至爆煲,甚或作出極端選擇。據港大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統計,2022年男士自殺率為19.6(每10萬人口),較女性的9.7高出1倍。當發現身邊男士的言談或行為隱藏情緒困擾,如何伸出援手?(編按:男士不擅長表達負面情緒,身邊人可以留意蛛絲馬迹,例如持續失眠、情緒波動大、失去食慾、無法集中精神工作等7個徵兆,有助及早伸出援手。)

【精神健康】男士情緒困擾藏心內 留意7個徵兆 內向、自我、完美主義者易鑽牛角尖
(SpicyTruffel@istockphoto)

男士情緒困擾7個徵兆 港男自殺率比女士高1倍

柳俊江生前活躍於社交平台,予人正面、積極感覺,不少人得悉其死訊後都感到愕然。香港心理衛生會總主任(服務)、註冊社工陳國溪解釋,「一個人對外展現的形象,尤其在社交媒體上,未必實際反映真實內心」,特別是公眾人物,他們或受社會期望、職業壓力影響,要隱藏真實感受,「如他們『放負』,或被批評博同情、吸引人關心」。即使內心飽受情緒困擾,往往難以傾訴。

近年港人精神健康響起警號,不同年齡層的男性,在學業、工作、社交、健康等各有不同壓力。其中,中年男士承受的壓力不容小覷;陳國溪解釋,他們在事業上或陷入樽頸,對自己能力或前景抱有懷疑;在家庭上可能面對子女管教、夫妻相處等問題;健康上感覺體力大不如前,甚至有前列腺健康、三高等困擾。除此以外,生活轉變都帶來很大挑戰,比如子女升學、照顧退休父母等。「華人社會把男士塑造成一家之主,這些壓力都會落在他們身上,加上近年經濟環境不佳,未來難料,亦增加男士的負擔。」

【精神健康】男士情緒困擾藏心內 留意7個徵兆 內向、自我、完美主義者易鑽牛角尖
求助即示弱?–傳統社會男士形象傾向獨立、堅強,求助被視為示弱,因此習慣隱藏情緒,累積至最後易演變成情緒病。(stnazkul@iStockphoto)

多留意男士情緒困擾蛛絲馬迹

●情緒波動大、易怒、無助、悲傷等

●言談間透露「留在世界上沒有意思」、「做人很辛苦」

●失眠,睡得差,每日斷續只睡兩三小時,持續兩周便屬警號

●社交生活突然減少,拒絕朋友、同事的邀約

●無法集中精神工作

●突然做一些高風險行為,如豪賭、酒駕等

●失去食慾

(資料來源:註冊社工陳國溪)

【精神健康】男士情緒困擾藏心內 留意7個徵兆 內向、自我、完美主義者易鑽牛角尖
(明報製圖)

 

男士求助意欲較低

由香港心理衛生會推出的賽馬會「再闖男天」計劃,去年就男士情緒健康作問卷調查,發現逾三成受訪男性有中度或嚴重精神健康風險,逾半介乎35至54歲。有34%人有較高焦慮症風險,27%有較高抑鬱症風險。

陳國溪引述香港心理衛生會轄下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求助數據指出,中心近七成求助者是女性,男性僅三成,反映男士求助意欲較低。他曾向男士們了解,對方表示社會期望男士要獨立、不能示弱,習慣有事自己解決,「有男士反映,找人幫助令自尊大受影響」;此外,社會對精神病仍有污名化狀况,「與人講自己不開心,旁人可能覺得你有精神病,令人卻步」。

面對負面情緒,男士常採用「不處理、不理會」的方法,以為過一段時間就會沒事,「但這是錯誤想法。無助感、不開心只會累積,不知何時爆發」;有男士埋首在工作、興趣,藉此逃避負面情緒;或藉飲酒、賭博、濫藥等麻醉自己。陳續指,女性較擅長表達自己感受,相反男士傾向只說事實,較少分享情緒,身邊人較難捕捉到他們的情緒困擾。

【精神健康】男士情緒困擾藏心內 留意7個徵兆 內向、自我、完美主義者易鑽牛角尖
陳國溪(受訪者提供)

相關閲讀:了解失眠7大成因 注意睡眠衛生Do’s and Don’ts 解決輾轉難眠之苦

內向、自我、完美主義者小心

精神科專科醫生歐陽國樑補充,男士習慣匿藏情緒,當突然變得無耐性、脾氣暴躁,可能已經有情緒困擾。情緒病成因普遍是外在壓力,再因自身性格影響,將問題放大,思想變得負面,惡性循環演變成情緒病。通常性格內向、追求完美、自我意識太強、難忍失敗、人際關係疏離的人,較容易鑽牛角尖。而當出現輕生念頭,通常已有嚴重的抑鬱症狀。

對於男性自殺率比女性高1倍,歐陽國樑指,男性選擇的自殺方式一般都較危險,例如跳樓,他們通常死意堅決或十分衝動;而女性或會選用安眠藥等搶救成功率較高的自殺方法。另外,男性拖延求醫的時間和年齡成正比,年輕人較願意求助,年齡愈大則可能自殺風險愈高。

【精神健康】男士情緒困擾藏心內 留意7個徵兆 內向、自我、完美主義者易鑽牛角尖
歐陽國樑(受訪者提供)

相關閲讀:查找負面情緒「元兇」 疫情持續傷身又傷「心」 4個提升抗逆力方法

知多啲:倘拒訴心事 勿施壓批評

男士不擅長表達負面情緒,身邊人可以留意蛛絲馬迹,及早伸出援手。若男士願意分享和傾訴,註冊社工陳國溪認為,旁人的聆聽和表達理解很重要,並鼓勵他們尋求協助,甚至陪伴踏出這一步,「對男士而言,要他主動求助很難,如果身邊人協助並陪伴,相信效果更好」。

「讓他靜一靜」恐錯失救人機會

不過,精神科專科醫生歐陽國樑表示,有時身邊人想幫助,反令當事人更不願透露自己的事情,免得讓人擔心或連累他人。他提醒,如果對方堅決不承認有情緒困擾,身邊人千萬不要繼續施壓或批評,只會令他更抗拒求助。此時或可嘗試了解他正面對什麼問題,商量解决策略,令他較容易接受幫助或處理問題。

另一方面,有些人察覺到身邊男士有異常,卻心存僥倖,「認為『只是鑽牛角尖』、『過一段時間就沒事』、『讓他靜一靜』,製造一堆藉口,可能錯過一個幫助他的機會,令事情無法及早處理」。歐陽國樑提醒,若察覺情况嚴重,應立即求助。

求助途徑:手機App傾心事 不怕無面

「再闖男天」計劃去年推出Men’s Space手機應用程式,內有精神健康資訊,提升男士對情緒健康的關注,還可以在平台上預約社工或臨牀心理學家安排線上輔導。註冊社工陳國溪表示,要男士主動致電求助,他們或覺得沒面子,動機較低;透過手機App不但方便快捷接觸到所需服務和資訊,而且透過文字溝通,看不到樣貌、聽不到聲音,無法辨識身分,能讓當事人放心傾訴。「當同事發覺他的情况不太理想,甚至有危機,便會邀請面談。」「再闖男天」亦不時舉辦各種運動、興趣小組,如跑步訓練班、靜觀咖啡工作坊、情緒管理課程,費用全免,希望參加者放鬆地與其他男士相處、傾訴。

【精神健康】男士情緒困擾藏心內 留意7個徵兆 內向、自我、完美主義者易鑽牛角尖
(網上截圖)

下載程式

iOS:apple.co/48RWaQe

Android:bit.ly/45R6RRA

自學平台建連繫尋寄託

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為男士提供社交及情緒支援服務,中心主任鍾斯曉指,中心強調給予男性學習成長過程,了解處理問題的方法。現時中心服務主要分為3類,第一、網上自學平台「愛之語」,分享簡單資訊、講座或影片,讓男性隨時按自己需要,了解有興趣的內容;第二、舉辦社交接觸活動,幫男士建立興趣與社交網絡,從而建立連繫和寄託,「人的生活或自尊感依靠很多事物支撐,包括家庭、興趣、朋友……以此讓人覺得生活有價值及意義」;第三、精神科醫生單次諮詢服務,提供簡單的初步評估。

【精神健康】男士情緒困擾藏心內 留意7個徵兆 內向、自我、完美主義者易鑽牛角尖
 鍾斯曉(受訪者提供)

網上自學平台「愛之語」

網址︰bit.ly/3O00WTO

明愛賽馬會思達計劃

網址︰bit.ly/3TXJzqt

文:陳真紀、張淑媚

編輯:黃振宇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小孩表達抑鬱焦慮情緒或跟成人不同 家長注意6個表現3大壓力來源 //www.afterroberto.com/%e5%b0%8f%e5%ad%a9%e8%a1%a8%e9%81%94%e6%8a%91%e9%ac%b1%e7%84%a6%e6%85%ae%e6%83%85%e7%b7%92%e6%88%96%e8%b7%9f%e6%88%90%e4%ba%ba%e4%b8%8d%e5%90%8c-%e5%ae%b6%e9%95%b7%e6%b3%a8%e6%84%8f%e8%a1%a8%e7%8f%be/ Mon, 08 Jan 2024 04:53:5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872

【明報專訊】小朋友可能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情感,但仍然可能經歷壓力、焦慮、憂鬱等情緒困擾。(編按:小孩比較難於表達自己情緒和感受,故抑鬱、焦慮的表現也可能與成人不同,所以家長要細心觀察孩子以下6個表現,也要明白孩子的壓力來源,常見的包括:學業、家庭和朋輩關係。還要多聆聽他們的內心世界,少批評他們的情緒……)

了解焦慮症、抑鬱症徵狀 小孩表達情緒或不同 家長細心觀察6個表現

焦慮症徵狀包括過度擔心,無法控制這些擔憂。對於新的或陌生的情景,可能感到極度不安和害怕。患者可能過度擔心失去親人或重要人物,以及出現危險或不幸事情。此外,他們可能會試圖避開引起焦慮的情景或活動。

小孩表達抑鬱焦慮情緒或跟成人不同 家長注意6個表現3大壓力來源
小孩未必懂得表達自己情緒和感受,家長要細心觀察孩子的表現。

抑鬱症徵狀包括持續情緒低落、悲傷和絕望感;對以前感興趣的活動失去興趣,可能出現睡眠問題,包括入睡困難、早醒或過度睡眠。食慾問題也常見,如食慾減少或增加。疲勞和缺乏精力也是抑鬱症的徵狀。小孩子抑鬱、焦慮的表現可能與成人不同,因為他們比較難於表達自己情緒和感受,所以家長要小心觀察孩子的表現:

注意:持續情緒低落、選擇獨處、自責、成績變差

情緒變化:出現持續悲傷、沮喪、情緒低落或易怒的情緒,亦可能失去對平常活動的興趣,或者無法從以前喜歡的事物中獲得樂趣。

社交退縮:抑鬱可能使孩子變得孤立,他們可能減少與朋友和家人的交流,不願參與社交活動,並選擇孤單和獨處。

身體徵狀:有些孩子可能表現出頭痛、胃痛、食慾改變、睡眠困擾等身體徵狀,甚至因而不能上學。

自責與無價值感:表現出過度自責,並感到無價值或缺乏自信。他們可能常常說負面的自我評價,並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沮喪。

注意力和學習問題:情緒問題可能影響孩子的注意力和記憶力,他們可能在學習方面出現困難,引致成績變差。

欠缺生氣:孩子可能變得沒精打采,動作緩慢,缺乏動力和活力,或可能減少參與體育活動和遊戲,並顯得消極。

小孩表達抑鬱焦慮情緒或跟成人不同 家長注意6個表現3大壓力來源
留意子女情緒–小孩子較難表達自己情緒和感受,抑鬱、焦慮的表現可能與成人不同,所以家長要加倍留意。(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jittawit.21@iStockphoto)

相關閲讀:【精神健康】逾24%學童有精神疾病 3大風險因素:父母精神健康、睡眠質素、學業 及早識別介入 

3大壓力來源:學業 家庭 朋輩

孩子常見壓力來源包括學業、家庭和朋輩關係:

學業壓力:學業壓力是常見的壓力來源。香港對孩子的學習要求甚高,要面對大量功課、考試、測驗,和與同輩競爭等壓力。要注意,即使家長沒有向孩子施加壓力,但孩子對自己的期望也可以是壓力來源

家庭關係:家庭關係是孩子情緒問題的重要因素。家庭衝突、不和諧、溝通問題、父母離異、家庭暴力等,都可能對孩子情緒和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缺乏支持、關愛和穩定的家庭環境,使孩子感到不安全和情緒不穩定

朋輩關係:朋輩關係是孩子發展中的重要因素,也可能引起情緒問題。孩子可能遇到欺凌、排斥、孤立、好友分離等社交問題,可能對他們的自尊心和情緒產生負面影響

家長多聆聽孩子內心世界 建立信任和安全感

當孩子主動訴說情緒問題時,代表他們信任你並希望獲得支持和幫助。我們可以給予孩子足夠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情感。聆聽他們的內心世界,並向他們表達關心和在意他們的情緒狀態。聆聽時,要對孩子表達的情緒和感受保持開放和接納態度,不要評價或批評他們的情緒。讓他們感到獲得理解和接納,這有助於建立信任和安全感。

孩子甚至家長,有時都不能夠分辨一般壓力和情緒病的分別,一般如果問題持續超過兩星期,或小朋友出現希望消失、傷害自己的想法,便應該尋求協助。


相關閲讀:【精神健康】DSE放榜勿讓負面情緒累積 家長宜先肯定子女努力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醫賢心事)

]]>
【精神健康】做一個好的聆聽者:理解、支持和陪伴情緒病患者 釋放壓力減輕孤獨感 //www.afterroberto.com/%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5%81%9a%e4%b8%80%e5%80%8b%e5%a5%bd%e7%9a%84%e8%81%86%e8%81%bd%e8%80%85-%e7%90%86%e8%a7%a3%e6%94%af%e6%8c%81%e5%92%8c%e9%99%aa%e4%bc%b4%e6%83%85%e7%b7%92%e7%97%85/ Wed, 06 Dec 2023 06:33:5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546

【明報專訊】情緒病患者面臨情緒困擾、心理壓力或精神健康問題,他們需要獲理解、支持和陪伴。聆聽對他們的支援非常重要。做一個好的聆聽者,有助情緒病患者找到可以傾訴和表達自己的安全空間,宣泄情緒、釋放壓力,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納,減輕孤獨感。(編按:筆者提醒,陪伴他人感受情緒的過程並不容易,需要耐心和同理心;避免試圖輕率地解決問題或給予不適當建議,只需聆聽、肯定和理解。)

支援情緒病患者 聆聽者:開放思維 勿過分理性

聆聽時先不用過分理性。

有時候,過於理性和邏輯思考,可能會忽略情感和情緒層面,是影響與他人建立深層連結的關鍵。通過給予情感空間,可以更加敏銳地捕捉到對方情感狀態、需求和意圖,有助於建立共鳴感和深入理解。

同時,放下過分理性的分析,意味着你能更加開放地接納不同觀點和意見。人們的觀點往往受到個人經歷、價值觀和情感的影響;因此理解他人的觀點,需要超越純粹的邏輯分析,並願意接納他們的感受和觀點。這種開放思維方式可以促進深入對話,增進與他人的連結。

【精神健康】做一個好的聆聽者:理解、支持和陪伴情緒病患者 釋放壓力減輕孤獨感
開放接納–聆聽時不用過分理性,開放地接納不同觀點和意見,可增進與他人的連結。(Anastasia Borodavkina@iStockphoto)

相關閲讀:【情緒病】7個香港人1人有精神健康問題 家人伴侶如何陪伴照顧、應對助復元?


陪伴理解 予對方釋放情感出口

接納他人感受和觀點並不一定意味着必須完全認同他們,而是給予對方表達自己的空間,陪伴他們感受情緒,聆聽他們的經歷、情感和觀點,並尊重他們作為獨特個體的權利。

給予對方抒發感受的空間非常重要。有時候,受困者只是想要有人聽他們傾訴,表達情緒,而不一定需要解決方案或建議。他們可能正在經歷壓力、困惑、悲傷或其他情緒,你的陪伴和理解可以成為他們情感釋放的出口。

在這樣情景中,你可提供一個安全、支持的環境,讓對方表達感受,發泄情緒,包括傾聽他們的故事、情緒、擔憂或挑戰,並確保他們知道你在身邊,願意陪伴他們度過這段時間。

【精神健康】做一個好的聆聽者:理解、支持和陪伴情緒病患者 釋放壓力減輕孤獨感
耐心陪伴–陪伴他人感受情緒,需要耐心和同埋心,避免輕率地給予不適當建議。(設計圖片,Liubomyr Vorona@iStockphoto)

相關閲讀:【抑鬱】節日氣氛成壓力?易生孤獨感距離感 毋須強迫自己歡樂(醫賢心事)


耐心+同理心 勿輕率提出建議

陪伴他人感受情緒的過程並不容易,需要耐心和同理心;避免試圖輕率地解決問題或給予不適當建議,只需聆聽、肯定和理解。

最重要是,緊記每個人都有不同感受和觀點,這是人類多樣性的體現。透過接納和陪伴他人感受情緒,可以建立更深層次的連結,增強彼此之間的信任和尊重。同時,也是一個學習和成長的機會,讓你更好地理解他人的獨特和多樣性。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美術:張欲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精神健康】逾24%學童有精神疾病 3大風險因素:父母精神健康、睡眠質素、學業 及早識別介入   //www.afterroberto.com/%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9%80%be24%e5%ad%b8%e7%ab%a5%e6%9c%89%e7%b2%be%e7%a5%9e%e7%96%be%e7%97%85-3%e5%a4%a7%e9%a2%a8%e9%9a%aa%e5%9b%a0%e7%b4%a0/ Thu, 30 Nov 2023 08:23:5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462

【明報專訊】中大醫學院針對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調查發現,約四分之一學童過去一年出現精神疾病,當中近半數更有多於一種精神疾病(見圖)。另有6.9%的人過去一年曾有自殺念頭或行動,中學生比率更達14.5%。中大心理學系教授梁永亮稱,學童精神病大多屬早期或輕微,較難察覺,而父母精神健康、睡眠質素及學業是三大風險因素,及早識別和介入可扭轉。(編按:如何及早識別和介入?及早查找負面情緒或壓力源頭是重要一環,以下輯錄了不同專家提出的建議和方法,讓我們與學生和年輕人同行,成為他們身邊一個好的聆聽者。)

【精神健康】逾24%學童有精神疾病 3大風險因素:父母精神健康、睡眠質素、學業 及早識別介入  

盼學校首重精神健康 黃仁龍籲反思「一試定生死」

學童自殺問題近期響起警號。調查數據未涵蓋近期自殺潮,醫衛局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大學者熊思方認為,自殺只是「冰山尖端」,反映下層有千絲萬縷問題須解決,避免學童「有問題不求助,跳了你先知」。

諮委會主席黃仁龍期望學校將精神健康放首位,放輕追進度等其他事項,他形容本港教育制度「一個考試定生死」,促反思如何令學童對成功有不同標準,而非單看重學業。

14%中學生曾想輕生或行動 未涵近期數據

中大醫學院受前食衛局委託,於2019年1月至今年6月30日,招募126間不同地區及辦學模式的學校約6000名6至17歲學童及其家長,做單對單臨牀面談及問卷調查等,內容涵蓋全部逾31種精神疾病。

黃仁龍說,是次調查未涵蓋開學之後,但他近日與不同校長溝通,發現學校努力追趕復常步伐和進度,學生卻不能適應,「可能(學生)原本已有好多問題,加上疫情將問題積壓,現在復課時有挑戰、有適應期,適應不到的時候,加上家庭、經濟各方面問題,一時間想不通(而輕生)」。

學者倡增家庭支援青年服務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名譽臨牀教授熊思方認為,社會不應只聚焦學童自殺,政府須在底層多做工夫,包括教育、家庭支援及青少年服務等,並要克服學童求助障礙。他引述以往研究稱,過半精神病患者早於14歲前已現徵狀,另八成有焦慮或抑鬱症病史的成人於20歲前已有病徵。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教授陳秀雯說,不論教育制度如何,精神健康是不可避免的公共衛生問題,社會包括家長須去除對精神病的標籤,在家庭和學校入手建立學童健康心理。

1/4學童有精神疾病 7%想死曾試 「自殺屬冰山尖端」 諮委會促解下層問題

https://link.mingpao.com/81137.htm

查找負面情緒「元兇」提升抗逆力4個方法

有臨牀心理學家表示:「人的最大戰場是自己的腦袋,而人的重要特質之一是懂得改變,故此要學會接受凡事不會完美的現實環境,培育自己正面的心態,定能否極泰來。」他們強調,要突破困難或逆境,「抗逆力」尤其重要。以下4個提升抗逆力的實戰方法,人人都可以做到「苦中有樂事」!

查找負面情緒「元兇」 疫情持續傷身又傷「心」 4個提升抗逆力方法

中學生面對DSE 勿讓負面情緒累積 家長宜先肯定子女努力

學友社學生輔導顧問吳寶城表示,同學的成績未如理想,有情緒屬正常,但注意勿讓負面情緒累積,如發現自己開始陷入低谷,要找人傾訴陪伴,亦可關注其他出路。他建議家長可在情感上支援考生,「例如話見到你嘅付出,唔好淨係將關心放喺分數、入唔入到(院校),唔使話大家估估吓,(子女)又以為家長唔滿意」。若家長發現子女變得寡言,「唔見人、收埋自己」,就要多加留意,避免只關注升學,以免加重子女壓https://link.mingpao.com/81139.htm

積極自救精神健康 留意3大情緒警號

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指出,大多數人一般只會有很輕微的精神狀况,徵狀包括失眠、輕微焦慮、緊張等,有短暫且溫和的情緒發泄十分正常,一般數個月後可自行康復。然而,需留意3個警號,若察覺出現這些狀况,最好及早求醫,防止病情持續惡化。

【新冠肺炎】疫情仍反覆 積極自救精神健康 留意3大情緒警號 嚴重者及早求醫

「求助非軟弱」年輕人、大學生請關愛自己跨過逆境

8間資助大學的學生事務代表鼓勵年輕人「請關愛自己」,照顧個人身心健康,在生活和學習之間取得健康平衡,做讓自我感到快樂和放鬆的活動,如運動、聽音樂或幫助他人,更重要的是向信任的人傾訴表達個人感受,「尋求幫助是堅強和認識自我的表現,絕非軟弱。」
https://link.mingpao.com/81141.htm

1/4青年受失眠困擾 睡眠、壓力與精神健康有關 助你解「睏」

有研究顯示,接近四分之一受訪青少年受到失眠困擾,睡眠、壓力與精神健康關係密切。專家指出,學業、家庭、社交等都是年輕人常見壓力源;不當使用手機亦影響睡眠。針對青少年失眠問題,有社福機構設計了「解睏」空間,協助他們處理情緒,照顧身心健康。

https://link.mingpao/com/81142.htm

情緒降溫:3招分散注意力 重拾心理資源

有臨牀心理學家表示,當壓力尚可承受時,日常可做一些滋養身心活動。例如平時可多專注五官感覺,例如吃飯時專注味覺、嗅覺,數一下吃了幾多口飯;洗澡專注水的溫度、力度;拉筋時留意身體拉緊放鬆的感覺等。另外,朋友間互相聆聽,社交支援亦有助釋放情緒。如壓力反應超出負荷或持續一個月,可考慮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https://link.mingpao.com/81143.htm

營養師教你「吃」出快樂 原來大腦需要這些紓緩情緒

情緒與飲食息息相關,有營養師表示,我們的情緒由大腦控制,所以大腦所吸收的營養,與心情有莫大關係。大腦和身體其他器官一樣,需要有足夠營養才能正常運行。她表示,「一日之計在於晨」每天早上的第一餐是保持心情好的重點,建議可以為自己準備簡單又健康的早餐,例如……

【精神健康】 營養師教你「疫」境中吃出快樂 原來大腦需要這些有助紓緩情緒(上及下)

【精神健康】 營養師教你「疫」境中吃出快樂 原來大腦需要這些有助紓緩情緒(上)
【精神健康】 營養師教你「疫」境中吃出快樂 7種提升情緒的營養素(下)
]]>
邊緣人格障礙9個主要徵狀 渴愛被愛惜害怕被遺棄 知多啲:藥物以外的治療 //www.afterroberto.com/%e9%82%8a%e7%b7%a3%e4%ba%ba%e6%a0%bc%e9%9a%9c%e7%a4%999%e5%80%8b%e4%b8%bb%e8%a6%81%e5%be%b5%e7%8b%80-%e6%b8%b4%e6%84%9b%e8%a2%ab%e6%84%9b%e6%83%9c%e5%ae%b3%e6%80%95%e8%a2%ab%e9%81%ba%e6%a3%84/ Thu, 16 Nov 2023 06:50:1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330

【明報專訊】今年7月刊登於醫學期刊BMC一篇學術文獻,是本港少數有關邊緣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的調查研究。研究成功訪問了376名市民,當中16%出現相關徵狀。當然,有徵狀並不等於有病,但此病多始於青少年時期,患者自我傷害行為比率較高,情况令人關注。(編按:邊緣人格障礙的9個主要徵狀是什麼呢?若符合其中5項或以上,有可能被確診。治療方法除了透過藥物控制外,還有哪些呢?)

邊緣人格障礙9個主要徵狀 渴愛被愛惜害怕被遺棄 知多啲:藥物以外的治療
(francescoch@iStockphoto)

知多啲:邊緣人格障礙9個主要徵狀

•非常害怕被親近的人拋棄,會歇斯底里阻止其發生

•人際關係緊張而不穩定,對人看法盤旋於過分理想化或全盤否定之間

•自我形象與價值持續不穩定

•至少展現兩類對自己有害的行為(過度消費、危險駕駛、厭食、濫藥或性濫交等)

•持續展現,或要挾作出自我傷害的行為,包含自殺及自殘

•情緒不穩定,持續展現暴怒、焦慮、驚恐或絕望沮喪等

•長期感到空虛或無聊

•不適當展現,以及無法控制發怒

•間歇存有被迫害想法,以及出現解離情况

(註:只要符合其中5項或以上,就有可能被確診)

資料來源:《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 (DSM-V)

強烈情感需要 全情投入關係 害怕被遺棄

多年前一名社工系教授預計,基於家庭結構變化,多了很多單親或並非由父母直接照顧子女的家庭,本地邊緣人格障礙個案會愈來愈多。

邊緣人格障礙患者的核心情感,就是渴望被愛惜(thirsty for love and care),同時也極度害怕被遺棄 (fear of abandonment)。正因為這強烈的情感需要,當事人可以很快投入一段愛情或友情關係,不止全神貫注,也會展現極大的需索,要求對方無時無刻陪伴自己。

出於害怕被遺棄的心理,每當見到伴侶或好友與他人接觸,他們很容易嫉妒,甚至懷疑對方是否就此拋棄自己,因此大發雷霆。另外,患者也會透過極端方式,例如自殘去引發關注,力圖縛住喜歡的人,令對方無法離開。

記得多年前入行不久,曾遇上一名中年單身男士,久不久便因服食過量藥物入院。而每次住院,他都會要求見同一名女社工,也很享受對方的噓寒問暖,倘若醫院安排另一名社工,他會大發脾氣拒絕合作。我當年年資尚淺,未能理解該男士的心態,回頭再看這段助人經歷,才體會到案主寂寞難耐;在外人眼中,他的行為極不理性,甚至有點自欺欺人,但當代入他的心態,其不惜自殘,是為了剎那的溫暖,縱使出院後又回復孑然一身,他仍然感到非常值得。

邊緣人格障礙9個主要徵狀 渴愛被愛惜害怕被遺棄 知多啲:藥物以外的治療
渴望愛惜–邊緣人格障礙患者渴望被愛惜,同時極度害怕被遺棄;患者難以建立長久又穩定的關係,身邊人無論有多大包容,多會吃不消而離去。(PRImageFactory@iStockphoto)

相關閲讀:【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對人看法呈兩極 眼中只有「大好人」或「大壞蛋」

邊緣人格障礙患者對人的看法兩極,他們看不到一個人同時可以有好壞兩面,只會將遇到的人分為「大好人」(all good) 或「大壞蛋」(all bad) 。有趣的是,同一個人,無論是伴侶、朋友甚至社工,曾幾何時被視為天使,但轉瞬間又被當作魔鬼。曾見證一名年輕女子,原本視好友為閨密,及後因對方未能全程陪伴自己,並為她不喜歡的人講說話,觸發了她的暴怒情緒,更在社交媒體公開討伐,昔日閨密最終變成陌路人,好友亦因此感到受傷。

可以想像得到,上述激烈舉措,令邊緣人格障礙患者難以建立既長久又穩定的關係,身邊人無論有多大包容,多會吃不消而離去。由於他們喜怒無常的表現,在生活圈子中很容易被視為「麻煩人」。而每一次關係的終結,都會加強患者「被遺棄」的失落感。

可以想像得到,上述激烈舉措,令邊緣人格障礙患者難以建立既長久又穩定的關係,身邊人無論有多大包容,多會吃不消而離去。由於他們喜怒無常的表現,在生活圈子中很容易被視為「麻煩人」。而每一次關係的終結,都會加強患者「被遺棄」的失落感。

肉體痛楚掩蓋內心煎熬

人際關係持續挫敗,觸發了患者的空虛感,感到自己存在毫無價值與意義,部分或會透過吸毒或酗酒排解苦悶,也有不少自殘行為,尤其是年輕一代,𠝹手行為並不罕見,他們期望借此宣泄苦悶,以肉體痛楚掩蓋內心痛苦,找到存在感。


相關閲讀:查找負面情緒「元兇」 疫情持續傷身又傷「心」 4個提升抗逆力方法


■治療方法:學習控制憤怒  免升「三級大火」

邊緣人格障礙患者的治療方法,主要是透過藥物去控制情緒,同時有「辯證行為治療」,協助患者了解並接受負面情緒,學習以正確方式控制憤怒,從而避免每次都演變成「三級大火」,「燒傷」別人之餘也「燒傷」自己。

除了上述方法,研究同時指出,邊緣人格障礙多源於患者在成長過程遭受創傷,因為曾經被遺棄或傷害,不安與憤怒在內心不斷累積,並無法肯定自己。研究提倡推行「創傷知情照顧」模式:助人者(包括心理學家、社工、輔導員)致力營造安全而不批判的氛圍,與患者一起回顧生命歷程,讓對方了解創傷與病情的關係,減少自我批判與標籤。

此外,基於患者對人的情感有很大需索,接手這類個案時,社工多強調「約法三章」,例如一早規定見面密度或時間,不過此舉強調建立界限,會令對方嗅到社工的防衛心,進一步感到被排斥,互信無從建立。

輔導者放下心防 拉近距離

從事個案工作多年,深深感受社工同業對邊緣人格障礙患者的固有看法,認為他們要求過高,甚至戲謔他們是「VIP」,強調相處時要加倍小心,避免被對方「食住」。然而,這種處處設防的態度,令患者難以感到被接納。而無論是嚴重或輕微個案,他們的內心深處,只是渴望與人連結。

所以說,輔導工作萬變不離其宗「旨」:真誠、接納、肯定與理解,遠遠比醫療標籤來得重要。

文:丁惟彬(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講師 )

編輯:王翠麗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精神健康】 「求助非軟弱」 倡年輕人、大學生關愛自己 家長多陪伴克服逆境 //www.afterroberto.com/%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6%b1%82%e5%8a%a9%e9%9d%9e%e8%bb%9f%e5%bc%b1-%e5%80%a1%e5%b9%b4%e8%bc%95%e4%ba%ba-%e5%a4%a7%e5%ad%b8%e7%94%9f%e9%97%9c%e6%84%9b%e8%87%aa%e5%b7%b1/ Tue, 24 Oct 2023 06:54:1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111

【明報專訊】8間資助大學的學生事務代表(22日)發表聯合聲明,稱最近發生數宗大學生及年輕人不幸離世事件,深表哀痛。他們呼籲大學生重視個人心理健康,並明白自我傷害不能解決問題;另鼓勵學生尋求幫助,向信任的人傾訴表達個人感受,以及在校內以至校外與友輩互相關懷和支持,「我們共同努力確保每位學生在其大學生涯,都感受到校方的關懷和支持,及聆聽他們的聲音」。

籲重視心理健康「求助非軟弱」倡家長多陪伴增克服逆境技能

聲明來自八大的學務長、輔導長或副校長等,分別向大學生、社會上的年輕人、家長呼籲,其中向年輕人提及「請關愛自己」,照顧個人身心健康,在生活和學習之間取得健康平衡,做讓自我感到快樂和放鬆的活動,如運動、聽音樂或幫助他人。「尋求幫助是堅強和認識自我的表現,絕非軟弱。」

「致家長的話」則提醒透過給予子女更多鼓勵和陪伴,父母能有助引導子女以更堅強的意志應對困難,而年輕人克服逆境所需的技能,往往源自家長的指導和陪伴。


相關閲讀:【情緒病】7個香港人1人有精神健康問題 家人伴侶如何陪伴照顧、應對助復元?


葉兆輝稱疫後建立人與人關係需時

港大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昨向本報稱,一直都有監察有關情况,對近日事件感憂慮,擔心是「2016年的翻版」(當年連續數月發生多宗事件)。他認為現時學生面對後疫情時期,而他們疫情時自身精神健康、與朋輩關係未必理想,升大學新環境使其迷惘、需時建立關係,認為八大對近一兩年入學的新生更需多關注。


相關閲讀:查找負面情緒「元兇」 疫情持續傷身又傷「心」 4個提升抗逆力方法


葉兆輝稱,除了導師可更主動關心學生情况,大學層面上,可於保護私隱前提下藉問卷了解學生入學時的精神健康問題,提供合適支援。他又稱,過去曾讓大學生組織精神健康活動,他們更理解同輩情况,成效理想,建議可再推動。至於中學生,葉稱亦留意到發生數宗事件,不論高中趕公開試進度、初中面對新環境適應皆面對困難,認為整體來說後疫情時代需下工夫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
完美主義者出現焦慮症而不自知?對己對人標準過高怕出錯致壓力大  //www.afterroberto.com/%e5%ae%8c%e7%be%8e%e4%b8%bb%e7%be%a9%e8%80%85%e5%87%ba%e7%8f%be%e7%84%a6%e6%85%ae%e7%97%87%e8%80%8c%e4%b8%8d%e8%87%aa%e7%9f%a5-%e5%b0%8d%e5%b7%b1%e5%b0%8d%e4%ba%ba%e6%a8%99%e6%ba%96%e9%81%8e%e9%ab%98/ Thu, 12 Oct 2023 09:02:0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4993

【明報專訊】完美主義是一把雙刃劍,具有正面和負面影響。完美主義者一方面追求卓越,為確保工作取得優質成果,努力不懈;但另一方面因為對自己和別人要求過高,導致壓力過度,影響人際關係。完美主義和焦慮症關係密切,完美主義者漸漸發展出焦慮徵狀而不自知。(編按:大家可以留意自己是否能夠放鬆,會否常常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亦可以留意會否出現焦慮或不適徵狀,又會否出現睡眠問題等……)

完美主義易陷焦慮惡性循環 標準過高怕出錯壓力大

生活上,完美主義對人生不同階段、不同範疇都有影響。學業上,由於完美主義者對自己設定非常高的標準,追求完美成績和表現,會花很多時間和精力來準備作業、考試和研究;但亦可能因為害怕犯錯而過度擔心和焦慮,情况嚴重可能弄巧反拙,成績倒退,甚至害怕上學。

進入職場後,他們追求卓越和完美成果,對工作細節和品質非常注重,並努力避免出錯。然而,這可能帶來過度壓力。當付出了努力,結果不被欣賞時,可能感到沮喪,甚至憤怒。

生活其他範疇上,他們可能對自己外貌、體重和健康狀態要求過高,因此對飲食、運動和外貌有強烈控制欲望,甚至對自己身體感到不滿意或不安。當身體出現毛病,他們往往難以接受,繼而引發情緒問題。

完美主義者出現焦慮症而不自知?對己對人標準過高怕出錯致壓力大 
或致焦慮–完美主義者因為對自己和別人要求高,在生活和人際關係中承受壓力,或會引起焦慮。(設計圖片,PRImageFactory、saifulasmee chede@iStockphoto/明報製圖)

注重細節 助取優秀成績

◆完美主義正面影響:

‧追求卓越:通常對自己和他人的工作有高度標準和動力,追求卓越並致力做到最好

‧優質成果:常常注重細節,努力確保工作達到高水平。這種關注細節的態度有助在工作和學業上取得優秀成果

‧積極動力:內在驅動力強大,對自我成長和改進持有積極態度。希望不斷進步,並為了目標而努力奮鬥

自我嚴厲評判 幸福感低

◆負面影響:

‧過度壓力:常常給自己帶來過度壓力,設定的標準要求過高,無法容忍任何錯誤。這種過度壓力可能導致焦慮、壓力和心理健康問題

‧降低自尊:會對自己作嚴厲的評判,對失敗或不完美部分感到沮喪,這可能降低自尊心和幸福感

‧社交困難:對自己和他人的期望非常高,可能對他人提出過高要求,甚至對他人的錯誤或不完美部分持批評態度,導致人際關係上出現困難


相關閲讀:【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與焦慮症關係密切

完美主義者因為對自己和別人要求高,在生活和人際關係中承受一定壓力。因此,完美主義和焦慮症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

‧高度自我要求:因對自己設定非常高的標準,追求完美和無錯誤,這種傾向可能令焦慮的風險增加,因為無法達到標準,引發焦慮和自我批評

‧擔憂和懷疑:經常擔心自己是否能夠達到高標準,並對自己表現感到懷疑;亦可能不斷擔心自己的能力、成就,十分介意外界評價,這種擔憂和不安可能導致焦慮症

‧避免風險和失敗:為了不令自己失敗和犯錯,因而過度謹慎,甚至避免冒險或面對不熟悉情景。但生活中有時會出現不能預計的情况,當他們無可避免地要面對這些情况時便更焦慮

‧反覆檢查:對自己的工作、表現或選擇反覆思考,作嚴格的自我批評。這種反覆思考和自我批評亦可能增加焦慮的程度

完美主義者出現焦慮症而不自知?對己對人標準過高怕出錯致壓力大 
不容有錯–完美主義者無法容忍任何錯誤,過度壓力影響心理健康。(設計圖片,songsak chalardpongpun@iStockphoto)

知多啲:改善焦慮 漸漸接受不完美

完美主義者高度自我要求和擔憂可能引發焦慮,而焦慮則增加他們對完美主義的追求,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不能放鬆 睡眠困難

值得注意的是,完美主義和焦慮症不一定是同時存在,但它們之間的關聯很大。很多時候,完美主義者漸漸發展出焦慮徵狀而不自知。大家可以留意自己是否能夠放鬆,會否常常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亦可以留意會否出現焦慮或不適徵狀,又會否出現睡眠問題等。

如果你認為自己有完美主義傾向並且焦慮徵狀嚴重,建議尋求專業心理健康評估和治療。當焦慮症得到治療後,患者會發現即使生活中出現不完美的事情,亦沒有那麼難接受,不用事事完美生活也可以過得很好!


相關閲讀:了解失眠7大成因 注意睡眠衛生Do’s and Don’ts 解決輾轉難眠之苦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