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侵犯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03 Aug 2023 02:16:42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性侵犯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性侵受害人平均啞忍3.8年才求助 強暴迷思誤解受害人 創傷反應:經歷3心理階段 //www.afterroberto.com/%e6%80%a7%e4%be%b5%e5%8f%97%e5%ae%b3%e4%ba%ba%e5%b9%b3%e5%9d%87%e5%95%9e%e5%bf%8d3-8%e5%b9%b4%e6%89%8d%e6%b1%82%e5%8a%a9-%e5%bc%b7%e6%9a%b4%e8%bf%b7%e6%80%9d%e8%aa%a4%e8%a7%a3%e5%8f%97%e5%ae%b3/ Tue, 11 Jul 2023 07:00:2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792

【明報專訊】台灣#MeToo事件,愈來愈多遭受性侵犯的受害者站出來舉報。有人同情受害者的遭遇,但亦有網民留言評論「即晚就應該去報警」、「他/她在說謊」、「她穿著暴露」,更質疑受害者為什麼當年不說。這些「強暴迷思」(rape myth)淡化或合理化性暴力,對強暴行為存有錯誤想法和偏見。(編者按:根據風雨蘭的一項報告,性侵受害人平均延遲約3.8年始向風雨蘭求助,其中逾一成受害人延遲10年或以上。另外,性侵受害者,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創傷反應。有學者早於1974年提出「性侵創傷綜合徵」(Rape Trauma Syndrome,RTS),描述性侵受害者情緒和心理不適的徵狀。受害者一般經歷3個心理階段:急性階段、向外適應階段、回復正常階段……)

誤解性侵受害者 或致負面情緒堆積

性侵受害者為何當刻不發聲?又應否趁這一波#MeToo站出來討回公道?「強暴迷思」是大眾對強暴受害者的誤解,例如「穿得性感才會被性侵,受害者有責任」。精神科專科醫生黃宗顯表示,這些指控可能會影響受害者情緒,甚至責備自己,感到內疚、羞恥,或覺得沒有人會相信自己的經歷,因而選擇不將事件告知他人,令負面情緒堆積。

「社會對性暴力存有迷思及偏見,有時將事件發生原因歸咎於受害者,認為他們沒有盡責任保護自己,大大減弱受害者主動求助意欲,甚至會內疚、自責。」風雨蘭總幹事莊子慧表示,有不少個案事主反映,曾因身邊人忽略、質疑、責怪等負面反應而感到受傷,甚至令他們不敢再向人透露性侵經歷。不恰當的回應或會對受害人造成更大傷害,身邊人對受害者無條件的支持、陪伴、聆聽和鼓勵,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幫助。首要做的是照顧受害者的情緒,而非分析事發經過。

性侵受害人平均啞忍3.8年才求助 強暴迷思誤解受害人 創傷反應:經歷3心理階段
(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tiratus phaesuwan、liza5450@iStockphoto/明報製圖)
性侵受害人平均啞忍3.8年才求助 強暴迷思誤解受害人 創傷反應:經歷3心理階段
黃宗顯(受訪者提供)

遇性侵內疚羞恥 有苦難言

要說出被性侵並非簡單的事,臨牀心理學家鄭寶君補充,「性」在傳統社會難以宣之於口,令性侵受害者選擇不說,「有別於被人打劫、交通意外去報警,遭遇性侵那種內疚和羞恥感是近距離且強烈」。我們從小到大被教育「性」和「愛」是有關聯,但性侵是將性與愛割裂。對受害者而言,性侵經歷衝擊其價值觀、安全感,以及對世界的認知,尤其是涉及親屬、職場上權勢關係的性侵,因害怕被威脅、報復令受害者有苦難言,引致無法在安全環境下說出經歷。

「為什麼當時不反抗、不懂拒絕?」 這類質疑,常常在#MeToo事件中被提出。莊子慧表示,當一個人遭受性侵時,未必能夠即時做出理性的分析。遇到突如其來的狀况時,腦袋可以一片空白、身體僵硬而不懂反抗,都屬自然反應。鄭寶君補充,當遭遇創傷事件如性侵、自然災害、意外事故時,身體會自動啟動4F反應:戰(Fight)、逃(Flight)、僵(Freeze)、討好(Fawn)。


相關閲讀:【情緒病】7個香港人1人有精神健康問題 家人伴侶如何陪伴照顧、應對助復元?


性侵受害人平均啞忍3.8年才求助 強暴迷思誤解受害人 創傷反應:經歷3心理階段
莊子慧(受訪者提供)

舉報與否屬個人意願 無對錯

受害者是否願意談及性侵事件,因人而異,黃宗顯解釋,每個人對創傷事件的心理應對機制不同。有些人會不斷地述說事件的經過,或是高調公開性侵經歷;有些人拒絕重提、避而不談;有些人會當作沒事發生,生活如常;亦有些人會理性分析事件。

受害者要不要趁着這波#MeToo行動站出來舉報?鄭寶君表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過去,也有權利選擇是否公開自己難過的經歷,是個人的取捨,沒有應不應該,「你可以欣賞或羨慕他們說出來的勇氣,但如果你還沒有準備好說出來,這並不代表軟弱,只是大家有不同的考慮,無對錯之分」。受害人要尊重自己的需要,有人需要更多私隱,有人需要爭取公義。「每個選擇都有它的『辣』度;想爭取公義,就要有心理準備可能換來無情的網絡留言;選擇保護自己私隱,則公義可能未能彰顯。」而社會大眾應該對願意站出來的受害者給予支持,讓他們爭取應有的公義。

性侵受害人平均啞忍3.8年才求助 強暴迷思誤解受害人 創傷反應:經歷3心理階段
 鄭寶君(受訪者提供)

■求助熱線

性暴力受害人士及其支援者,可向下列機構尋求專業協助:

•風雨蘭熱線/ WhatsApp:2375 5322

•東華三院芷若園24小時危機熱線:18281

•明愛向晴軒24小時危機熱線︰18288

•護苗基金兒童性侵犯熱線 護苗線:2889 9933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熱線:2572 2222

•平等機會委員會反性騷擾熱線︰2106 2222

性侵受害人平均啞忍3.8年才求助 強暴迷思誤解受害人 創傷反應:經歷3心理階段
(明報製圖)

知多啲:平均啞忍3.8年才求助

根據風雨蘭2000年至2018年上半年度的報告,性侵受害人平均延遲約3.8年始向風雨蘭求助,其中逾一成受害人延遲10年或以上,最嚴重的個案更長達58年。風雨蘭總幹事莊子慧表示,部分受害者遭性侵時年紀小,不懂得界定性暴力,亦不知道如何處理。此外,缺乏合適的聆聽者,不知道有哪些資源和服務可以幫助他們,擔心透露被性侵會帶來負面後果等,都是阻礙受害者將事件揭露的原因。

當中,男性受害人往往更難啟齒。男性往往被假定更有能力保護自己,或被誤解有生理反應等於同意。莊強調,侵犯過程中的生理反應,並非當事人能夠控制,卻經常被演繹為「同意」甚至浪漫化有關侵犯行為,使當事人更自責及懷疑自己;加上,大眾對性別刻板形象,男性受害者更害怕被嘲笑,認為自己不符合社會期望的陽剛氣質,因此當遭遇性暴力後,願意求助的男性比女性少。

性侵受害人平均啞忍3.8年才求助 強暴迷思誤解受害人 創傷反應:經歷3心理階段
不被信任——男性往往被假定有能力保護自己,引致他們的性暴力經歷可能不被信任。(設計圖片,nito100@iStockphoto)

創傷反應:受害人經歷3心理階段 或出現解離

性侵受害者,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創傷反應。精神科學者Burgess和社會學家Holmstrom在1974年提出「性侵創傷綜合徵」(Rape Trauma Syndrome,RTS),描述性侵受害者情緒和心理不適的徵狀。受害者一般經歷3個心理階段:急性階段(acute stage)、向外適應階段(outer adjustment stage)、回復正常階段(renormalization stage);由起初出現許多不同徵狀,到逐漸適應,但中間可能會出現解離狀態,最後將事情或情緒慢慢整合,回復至較少負面情緒的階段。


相關閲讀:【創傷後壓力症】睇恐怖血腥畫面後情緒不安持續 誘發ASD或PTSD 徵狀失眠、麻木、閃回、負面認知…


性侵受害人平均啞忍3.8年才求助 強暴迷思誤解受害人 創傷反應:經歷3心理階段
怕被報復——若是涉及職場上權勢關係的性侵,受害者可能因為害怕被威脅、報復而不敢說出自己的經歷。(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Nuttawan Jayawan@iStockphoto)

與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類似

精神科專科醫生黃宗顯表示,RTS未被納入世界衛生組織編製的《國際疾病分類》(ICD),並非正式醫學名稱,但與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CPTSD)有類似之處。CPTSD已列入《國際疾病分類》成為正式診斷的疾病,患者經歷一個或一連串具有極其威脅的壓力事件,並長期或重複暴露於該類事件,例如酷刑、長期家庭暴力、多次被性侵、反覆發生童年性虐待或身體虐待等。

CPTSD與創傷後壓力症(PTSD)的主要分別是,前者因重複或多次創傷事件而造成,後者通常是單一創傷事件所致。創傷事件發生後,PTSD患者會出現侵入性徵狀(intrusion symptoms)持續超過1個月,​​譬如不斷憶起事件或出現回閃(flashback),或會逃避接觸與事件有關的人物、地點、情境,避免勾起回憶,以及出現負面或麻木情緒等;至於CPTSD除具有一般PTSD徵狀之外,患者也會出現情緒不穩、對個人想法負面、維持人際關係有困難等徵狀。

性侵受害者的創傷反應,不一定會發展成PTSD或CPTSD,要視乎個人心理狀態,事後如何面對自己情緒等。某些因素令人較容易患上PTSD,包括生理上對創傷事件反應較大,令腦分泌出現不正常的改變,又或者童年不愉快經歷,以及創傷、性格、遺傳因素等。童年創傷、經歷多重創傷、傷害由關係密切的人造成等因素,都可能增加患CPTSD的風險。

文:利楚兒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醫賢心事:父母慣性貶低控制 埋情緒病伏線 //www.afterroberto.com/%e9%86%ab%e8%b3%a2%e5%bf%83%e4%ba%8b%ef%bc%9a%e7%88%b6%e6%af%8d%e6%85%a3%e6%80%a7%e8%b2%b6%e4%bd%8e%e6%8e%a7%e5%88%b6-%e5%9f%8b%e6%83%85%e7%b7%92%e7%97%85%e4%bc%8f%e7%b7%9a/ Mon, 01 Jun 2020 07:51:1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6968 【明報專訊】童年陰影對我們的影響深遠。比較明顯的「童年陰影」可以是來自身體,甚至性侵犯;但更常見的,是父母慣性的批評、貶低、控制,或者是有意或無意的忽略、情感上的要脅,又或是父母之間不和,使到還是小孩的我們承受着大人之間的情緒。

醫賢心事:父母慣性貶低控制 埋情緒病伏線

童年是建立信任、自立、自律、自我發展和身分認同的時候。如果童年時遭父母不斷批評、控制,我們便會潛意識地自覺得一無是處,什麼也做不好。情感上被忽略的小孩會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容易產生自卑、倔強、孤獨的個性。小孩子對父母之間的問題和對父母的情緒亦十分敏感,會長遠地影響他們對親密關係的觀念,例如害怕建立親密關係、不能信任親密關係而害怕被丟棄等等。

這些童年陰影會留下烙印,影響我們對自己、對別人和對世界的觀感。這些都會成為情緒病的伏線。當我們自卑,我們可能會強迫自己付出加倍努力。但當遇到批評的時候,我們便會分外敏感,容易怪責自己,又或是因為覺得不被理解而感到憤怒。這些不會是單一事件,因為童年陰影會使我們對這些情感上的侵犯分外敏感,所產生的自卑、孤獨感會反覆出現,影響着我們與自己和與其他人的互動。當這些模式反覆出現總有一天令情緒出現問題。焦慮症、抑鬱症等會使負面思想更嚴重,更難感受到愛。

 

反覆感到自卑孤獨

我們不能改變過去。童年不愉快的影響深遠,亦增加患上情緒病的風險。治療情緒病十分重要,否則便更難累積正面思想和更難感受到別人的關愛。而在治療情緒病的同時,當病人慢慢跟醫生建立關係,感受到原來有人關心自己,這種關係本身亦是一種靈丹妙藥。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