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14 Nov 2024 10:31:29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思覺失調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長者精神健康】是抑鬱、情緒低落或是認知障礙?了解長者抑鬱症成因和6個警號 //www.afterroberto.com/%e9%95%b7%e8%80%85%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4%ba%86%e8%a7%a3%e9%95%b7%e8%80%85%e6%8a%91%e9%ac%b1%e7%97%87%e6%88%90%e5%9b%a0%e5%92%8c%e8%ad%a6%e8%99%9f/ Fri, 15 Nov 2024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393

根據2023年中文大學醫學院發表的「長者精神健康調查」,逾4800位居於社區或安老院舍的60歲以上本地受訪者中,有8.6% 患有抑鬱及焦慮症。長者受生理、心理及社會因素的影響,在精神健康上面對不少挑戰。有些長者會傾向將問題訴說成身體不適或記憶力變差的問題,往往較難表達自己的情緒。如何及早發現長者患上抑鬱症?若長者出現以下6個警號,家人及照顧者便要提高警覺及及早求醫。

長者抑鬱成因涉生理、心理、社會不同因素

betway体彩 精神科專科醫生潘佩璆醫生指,長者抑鬱的成因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而部分與年老後的身心變化有關,情况與一般成年人或有分別。

【長者精神健康】是抑鬱、情緒低落或是認知障礙?了解長者抑鬱症成因和6個警號
長者抑鬱的成因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因素,部分更與年老後的身心變化有關。

生理因素:
1. 家族遺傳:抑鬱症具遺傳性,如果家族內有抑鬱症病史屬高風險。惟長者未必可以追溯到家族病史。

2. 其他疾病:某些疾病的患者有較大機會患上抑鬱症,如柏金遜症及中風等。甲狀腺分泌過少亦容易令人情緒低落,因為甲狀腺分泌負責控制身體的新陳代謝,猶如身體的「火爐」產生能量,如分泌過少會令人的動力減低情緒低落。

3. 藥物副作用:有些藥物如應用不當,其副作用可引致抑鬱的反應,例如某些治療高血壓的傳統藥物及部分精神科藥物等。

4. 受老化影響:各種老化的表徵,如體能轉差、外貌變老等,都會令人情緒低落。

5. 身體機能衰退引致「孤獨感」:視力、聽力、行動力隨年老轉差,影響長者與外界的接觸及溝通,會引致孤獨感。而「孤獨感」與抑鬱情緒關係密切。

心理因素:容易憂慮、悲觀、處事過度執着、完美主義等性格特徵,患上抑鬱症的風險較高。

社會因素:孤獨感、貧困,或伴侶摯親患病離世,以至近年的移民潮,對長者的挑戰頗大。有些長者未能適應子女移民後,失去一家人相處、見面的機會,或照顧兒孫、家人膳食等精神寄托,較易出現抑鬱,而這種影響可迅速浮現。

長者眉頭深鎖?留意抑鬱表徵:Omega sign表情

情緒高低起伏,在所難免。然而,長者看來悶悶不樂、沉默寡言、沒有笑容,是否便等同患上抑鬱症?潘醫生表示,長者如有上述迹象可理解為有某程度的情緒低落。醫學上形容這種「眉頭深鎖」的表情為Omega sign(即如希臘字母Ω),是抑鬱的表徵,它亦可能伴隨易哭、食慾不振、睡眠欠佳、對事物及活動失去興趣等情况。

嚴重抑鬱症:身體行為出現不同徵狀

若為更嚴重的抑鬱症,長者還會出現身體徵狀,如疼痛、心胸如被壓;有些抑鬱症的長者會同時有焦慮情緒,有機會被誤以為是焦慮症,卻忽略了其源頭可能是由抑鬱症所引發。潘醫生續稱,無法處理日常事務,如個人物品亂放、無法作出決定、難以集中精神思考都是常見的病徵。若出現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甚至會計劃實行、安排後事等,是非常嚴重的抑鬱症徵狀,必須正視。

認知障礙症患者 或出現「假性抑鬱」

另一方面,即使長者看來情緒低落,有可能是認知障礙症帶來的「假性抑鬱」。他解釋,認知障礙症的的其中一個病徵是「冷漠」,患者會沒有表情、沒有笑容,似是對周遭所有事物沒有反應,不瞅不睬、不感興趣。但若仔細傾談,患者會表示並沒有感覺抑鬱。「假性抑鬱」容易與抑鬱症混淆。如有懷疑,需及早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對症下藥。

治療抑鬱症身心兼顧

潘醫生表示,現已有廣泛證明,心理治療對輕度抑鬱症的療效不俗,甚或可媲美藥物,當中最常見的有認知行為治療或人際關係治療(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至於藥物治療則以抗抑鬱藥為主,有時會輔以安眠藥改善長者睡眠狀况。新一代的抗思覺失調藥物也適用於重性抑鬱症患者,因它有良好的抗抑鬱功效。如長者有緊張情緒,可使用鎮靜劑作為輔助。另外,情緒穩定劑適用於躁狂抑鬱症,有助減低復發機會。

潘醫生補充,長者常見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生理上亦更易受藥物副作用的影響,所以使用任何藥物都要份外謹慎。醫生在處方及調校藥物劑量時,亦必須考慮長者的身體狀况、原有疾病及因年老而產生的身體變化,盡量減少藥物種類、劑量以最低而有效為目標。


相關閲讀:情緒困擾非朝夕 留意8個行為表徵 減長者患抑鬱症焦慮症風險


抑鬱症的顱外刺激療法(TMS)

另外,一些透過醫療儀器施行的治療亦開始應用於治療抑鬱症,包括近年使用愈趨廣泛的「腦磁激療法」(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簡稱TMS)。潘醫生解釋,此療法是在頭顱外的指定位置,透過儀器發出電磁脈衝,調節大腦皮層神經細胞活度,影響腦部負責情緒調節的功能,屬於一種非創傷性而安全的治療方法。

另外亦有傳統的「腦電盪療法」,方法是在頭顱外以儀器發出的微量電能刺激腦部,產生與腦癎相近的腦電活動,屬非入侵性的治療。醫學界已應用腦電盪療法多年,它對嚴重抑鬱症的療效正面,惟至今醫學界尚未完全了解其療效背後的原理。潘醫生指出,醫生會因應患者的病情及需要,作出合適的診治與轉介。


相關閲讀:照顧者以老護更老壓力大 精神健康急救五部曲


TIPS:留意長者抑鬱6個警號 及早求醫

潘醫生表示,人生總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正常情况下多屬短暫性,即使因為喪親等人生事件而影響情緒,總會漸漸恢復過來。然而,抑鬱症不單時間持續較長,程度亦會愈來愈嚴重,當事人會感到情緒未有好轉的迹象。如出現下列症狀更屬警號,需及早求醫:

  • 睡眠欠佳:早醒,相比日常習慣提早超過一個小時醒來,而醒後不能再入眠;
  • 情緒低落具時間性通常在清晨時分特別感到情緒低落;
  • 食慾不振胃口轉差,體重明顯下降;
  • 思覺失調有妄想、認為有其他人要傷害自己、認為自己做錯事而受到懲罰等病徵;
  • 幻聽聽到有聲音在責罵自己、怪責自己做錯事;
  • 自殺的意念。

家人及朋友應多加留意長者的情緒,幫助他們表達自己,並鼓勵他們多參與社交活動,及早介入以防病情惡化。

]]>
知多啲:精神健康中心 一站式復元為本 //www.afterroberto.com/%e7%9f%a5%e5%a4%9a%e5%95%b2-%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4%b8%ad%e5%bf%83-%e4%b8%80%e7%ab%99%e5%bc%8f%e5%be%a9%e5%85%83%e7%82%ba%e6%9c%ac/ Mon, 12 Aug 2019 10:19:0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0890 【明報專訊】安泰軒是由新生精神康復會開設的全港首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提供一站式、復元為本的綜合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跟進精神病康復者、懷疑精神健康受困擾人士,舉辦各類興趣班、社交康樂活動、治療及支援小組,促進參加者的生理、心理、社交和靈性健康的平衡發展。中心亦提供家屬及照顧者的支援,推行公眾教育,推動社區共融及睦鄰和諧,加強公眾對身心靈健康的關注。

思覺失調, 職業治療, 精神健康中心,
培養自信——工作讓人更有自信,遇到沒辦法解決的難題時,還可以找身邊同事幫助。(JohnnyGreig@iStockphoto,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

現時共有7間安泰軒,分別於天水圍、深水埗、油尖旺、沙田、葵涌、屯門及離島區。安泰軒駐有臨牀心理學家、社會工作員、職業治療師、精神科護士、精神健康教育主任、朋輩支援工作員及活動工作員提供社區支援,每年服務超過6600人。

■服務對象:

  • 年滿15歲、居住服務區內人士
  • 精神病康復者、精神科醫院或診所的門診病人
  • 懷疑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
  • 患者家屬或照顧者
  • 有興趣改善精神健康的區內居民
  • 居住私營殘疾院舍而有精神健康問題的舍友

■網址:bit.ly/2WsqrR5

相關文章
全面職業治療 走出思覺失調

]]>
全面職業治療 走出思覺失調 //www.afterroberto.com/%e5%85%a8%e9%9d%a2%e8%81%b7%e6%a5%ad%e6%b2%bb%e7%99%82-%e8%b5%b0%e5%87%ba%e6%80%9d%e8%a6%ba%e5%a4%b1%e8%aa%bf/ Mon, 12 Aug 2019 10:10:0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0888 【明報專訊】「工作讓人更有自信,當遇到問題而自己沒辦法解決時,可以找身邊的同事,他們都會願意幫助你的。」

阿芝2011年確診患上思覺失調,3度入院接受治療。出院後,她由社工跟進,接受職業治療和輔助就業,參加了寵物美容和咖啡調配員課程,一步一步重投社會。

思覺失調, 職業治療,
走出陰霾——透過不同培訓、職業治療和輔助就業,加上身邊人支持,讓精神病康復者一步一步走出陰霾,重投社會。(Tatiana_Stulbo@iStockphoto)

漫長的人生旅途上,總會遇上無數高低起伏,我們或許會失去尋找快樂的能力。但身邊人的一句說話、一刻扶持,已經足夠支持我們走出幽谷,繼續譜寫自己的人生。

人生路不熟致病 和右手「說話」

阿芝的經歷也是如此。阿芝在香港出生,但自幼在內地由外婆照顧,於廣州完成大學課程後才返港生活。因為文化背景和經歷不同,令她覺得難以融入港式生活。儘管她已主動閱讀一些有關香港歷史的書籍,希望與旁人減少隔膜,然而這對她的精神狀態並無太大幫助。阿芝憶述:「那時我很容易哭,不知為什麼就會流淚。每當我上教會時更是哭得厲害,於是我訓練自己不要哭;上教會之前也會提早到埗,看看當日講的是哪段經文,做好心理準備,盡量讓自己投入崇拜而不是哭着。」

另一邊廂,阿芝與家人之間的交流愈來愈少,甚至分開吃飯。阿芝說,當時因為家人曾瞞着她更改了她的覆診日期,令她對家人失去信任,一度拒絕求診及用藥,後來更開始出現幻覺。「我會覺得人們都在談論我,而且會知道我內心在想什麼,我的右手更會代表另一個人和我說話。」此時的阿芝彷彿置身沒有出路的巷子裏,看不見生活中任何快樂的元素。幾經掙扎,她在教會導師的建議下,自願入院接受治療。她共入院3次,並於2011年確診患上思覺失調。

寫下病歷日記 沉澱思緒

住院期間,阿芝每晚也會寫下病歷日記,協助她沉澱思緒之餘,亦方便讓醫生了解她的想法,病况慢慢好轉過來。出院初期,態度積極的阿芝為了融入社會,接受新生精神康復會多項服務,包括社工跟進和個人心理面談,還有職業治療和輔助就業服務等。阿芝亦參加了僱員再培訓計劃的課程,包括寵物美容和咖啡調配員,並在新生會轄下的社會企業接受培訓。

各種培訓讓阿芝重拾自信,一步一步重投社會,終於在勞工處找到政府外判工作。獲得朋友和身邊人的支持後,阿芝更邀請她的社工擔任自己的提名人,參加由香港再生會舉辦的2013-14年度「十大再生勇士選舉」,獲得「傑出生命獎」。現在的她不再視工作為洪水猛獸:「工作讓人更有自信,當遇到問題而自己沒辦法解決時,可以找身邊的同事,他們都會願意幫助你的。」

思覺失調, 職業治療,
培養自信——工作讓人更有自信,遇到沒辦法解決的難題時,還可以找身邊同事幫助。(JohnnyGreig@iStockphoto,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

「工作要負責 心事要分享」

自己的經歷,讓阿芝明白到維持身心靈健康的重要。現時,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外,她在公餘時間亦參與不同活動,例如運動、閱讀及教會活動等。從前無法專注看書的她,透過朗誦及做筆記的方式,現在已經能夠靜下來讀書。此外,她更積極擴展人際網絡,例如參加相片展覽,以葉與藍天的構圖,表達她對自然的愛好,獲得同事一致讚賞。「同事們對我很好,當我參加了新生會相片展覽時,把大會宣傳卡給上司看,他很替我高興,還叫我『加油!』。」阿芝笑着說。

阿芝對攝影很感興趣,未來希望成為一個能為精神病患者發聲的攝影師,拍攝患者們所認知的世界。阿芝勉勵同樣面對精神困擾的朋友,工作上要做個負責任的人,心事則要學懂分享,「把一些你覺得身邊的人應該要知道的事都告訴他們,讓他們懂得關心自己。有了朋輩及身邊人的支持,我們必定可以再次走入人群,過着多姿多采的生活」。

文:黃宗保(新生精神康復會專業服務經理(社區服務)、註冊社工)

編輯:蔡曉彤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知多啲:精神健康中心 一站式復元為本

]]>
丈夫猝逝兒子患病 結伴同路人 重拾生活動力 //www.afterroberto.com/%e4%b8%88%e5%a4%ab%e7%8c%9d%e9%80%9d%e5%85%92%e5%ad%90%e6%82%a3%e7%97%85-%e7%b5%90%e4%bc%b4%e5%90%8c%e8%b7%af%e4%ba%ba-%e9%87%8d%e6%8b%be%e7%94%9f%e6%b4%bb%e5%8b%95%e5%8a%9b/ Mon, 08 Jul 2019 06:21:3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0209 【明報專訊】人生漫長路上,找到另一半分享快樂固然幸福,若然失去另一半,接下來的人生又應該如何面對?人生際遇無法預測,要在逆境中自強不息,當中的困苦難為外人道,適時向外尋找幫助,尋找動力走出悲傷,為人生下半場打開一扇窗。
 

不吃不睡不說話 怕與陌生人接觸

2014年的一個早上,阿敏忽然迎來人生的巨變。剛完成輪班工作的她拖着疲倦身軀回家,一如往常般喚醒仍然熟睡的丈夫,二人一起享用早餐。不料,她發現丈夫全身發硬,怎樣呼喚也沒有反應,赫然發現對方已然離世。

 

思覺失調, 鬱躁症, 精神病, 情緒困擾,
走出傷痛——丈夫猝逝,失去至親帶來巨大創傷,要在逆境自強,當中困苦不足為外人道。與同路人交流,互相勉勵,有助走出傷痛。(XiXinXing@iStockphoto,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
 
失去至親的切膚之痛,為阿敏帶來巨大創傷,情緒久久不能平息:「當時,我一個星期也沒有吃飯,幾個星期也沒有說話,有好長一段時間也無法抽離出來。」家人擔心她的狀况,帶她出外求診,當時醫生說阿敏受了過度刺激,患上了抑鬱症。

及至2016年,徘徊在人生谷底的阿敏再次面臨考驗。她育有一子一女,其中就讀初中的長子患上精神病,而且病情嚴重。阿敏記得,兒子曾向她訴說,指街上有很多人跟他說話、注視着他。有一次,兒子要參加學校活動,但事後卻說找不到地點,身上的物品也不翼而飛,整個人陷入混亂。阿敏苦無良方,遂帶兒子求醫,結果證實患上思覺失調鬱躁症,需要住院接受治療。阿敏憂心兒子的病况,害怕他出意外或被欺凌,遂對子女嚴加管教,結果常與子女發生衝突,繼而令自己壓力更大,夜不能寐,甚至不敢外出及接觸陌生人。
 

互相勉勵 宣泄壓抑情緒

去年,她在社工轉介下,加入了由新生精神康復會與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合辦的家牽希望計劃多元家庭小組,情况慢慢改善。多元家庭小組的服務對象為受精神病情緒困擾的人士、父母、配偶及其家庭成員;阿敏在小組內認識了不同背景的家庭,透過定期活動與傾談,大家互相交流處理家庭衝突的方法、與子女或配偶相處之道等,成員亦會互相勉勵彼此走出傷痛,壓抑的情緒終於得到宣泄。
 
思覺失調, 鬱躁症, 精神病, 情緒困擾,
改善親子關係——學習欣賞孩子的優點,有助改善親子關係。(PRImageFactory@iStockphoto,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
 
眾多活動中,教阿敏最深刻的是其中一次即場表演,各個家庭都要派成員參與,結果她的兒子表現備受讚賞:「我長年與兒子一同生活,未必看到他的優點,反而旁人看得更真。」這次經歷令她反思,更懂得欣賞兒子的長處。

參與不同小組活動,阿敏重拾與人交流的動力與自信,情緒得到平靜,能夠冷靜與子女相處。以往她極少外出,害怕與陌生人說話的問題也大有改善,現在回憶起丈夫猝逝的往事,她也比較能夠面對。

阿敏現時仍要定期覆診及服藥,但身心已煥然一新,臉上重現昔日的光彩:「我曾經害怕兒子遇上突發事情,即使他讀中學了,我仍堅持要送他上學。然而,現在的我開始學懂放鬆一點,早前兒子參加了海外交流團離港數天,我見他能夠照顧自己,也就放心多了,未來我會讓子女自己體驗和學習。」
 
文:譚子麟(新生精神康復會賽馬會家牽希望計劃主任、註冊社工)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知多啲:你抑鬱嗎?網上自我測試

]]>
心病來襲 迷失虛擬世界 //www.afterroberto.com/%e5%bf%83%e7%97%85%e4%be%86%e8%a5%b2-%e8%bf%b7%e5%a4%b1%e8%99%9b%e6%93%ac%e4%b8%96%e7%95%8c/ Mon, 11 Feb 2019 12:20:3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6968 【明報專訊】對很多青少年而言,當無法在現實世界中找到支撐點,虛擬遊戲世界無疑很吸引。光怪陸離的虛擬空間裏,可以憑着一己的戰鬥力寫下成績,透過不斷升級引來網友的艷羨,從而獲得自我滿足。

然而,沉迷打機容易令人錯失美好的風景,要享豐盛人生,還是需要返回現實,從工作和親友關係中領略人生趣味。

現年30歲的偉進,日間有固定工作,下班後與家人晚餐,每周兩天到學校進修英文。他最大心願是學好英語,流利地與外國人溝通。有誰想到,這樣一個上進青年,年少的路曾經滿途荊棘。

共融,精神科,精神病,精神病康復者,庇護工場,思覺失調,新生精神康復會,打機
▲mikkelwilliam@iStockphoto/明報製圖

耳邊「聲音」在罵我
中學年代的偉進無心向學,成績不佳;加上與同學關係疏離,令他失去生活趣味,漸漸沉迷遊戲世界。「那時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目標及支持,覺得沒有生存意義,根本不是自己想過的生活。但在遊戲世界內,我可以升到好高級別;其他人會羨慕我,我就會感到快樂。」偉進廢寢忘食,每天至少花8小時打機,即使父母嚴詞責備,恫嚇要趕他離家,亦無阻他投身虛擬世界尋找心靈寄託。

與此同時,偉進持續出現幻聽,後來到醫院求診,被轉介至精神科,確診患上思覺失調。「我經常聽到有把聲音在罵我,不斷地在我耳邊說話。有一次我在北區醫院覆診時,情緒失控不斷責罵醫生,後來被保安員制服,再安排入院。後來又有一次,我在家中三日三夜也睡不着,到了晚上不斷大叫,爸媽翌日只好送我入院。」多年來,偉進因病發而頻頻進出醫院,日子過得迷糊,令他對人生更感無奈。

工場提供思考空間
及至2013年,偉進被轉介至新生精神康復會(新生會)旗下的庇護工場,在車縫組內任職;工場規律的作息生活,讓他開始反思人生。「工場是一個讓自己思考的地方,我會反省過去,並思考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

偉進發覺自己過去沉迷打機,對世界感到厭倦,或許正是病發所致。他亦漸漸明白,昔日情緒容易波動,腦海中經常對別人有敵意,想征服他人以突顯自己地位較高,必須時刻抑制自己不可以動手或出口,結果變得非常焦慮,內心充滿掙扎及矛盾。

共融,精神科,精神病,精神病康復者,庇護工場,思覺失調,新生精神康復會,打機
▲沉迷遊戲——有些人在遊戲世界內,獲得現實世界中得不到的滿足感,容易沉迷其中。(設計圖片,圖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個案無關)(imtmphoto@iStockphoto)

日子久了,偉進在工場適應下來,與其他服務使用者及職員相處甚好,慢慢重建社交生活,更負責帶領小組活動,例如帶領新服務使用者參加導向小組、舉辦羽毛球活動等。近年,偉進的病情逐漸受控,在醫生同意下逐步減藥,嗜睡的問題明顯減輕,心跳較以前平穩,人亦精神多了。

過去的經歷,讓偉進深諳身邊人的扶助,可讓病者及早認知病情,尋找合適的治療方法。因此,他亦積極以過來人身分出席分享會,希望以自身經驗啟發更多人,亦讓家長學會如何與患病子女相處。「有時我會想,如果能夠早一點發現自己患病,可能我就不會花了幾年時間封閉自己,沉迷打機。如果我的親身經驗,在其他人身上行得通,就可以令他們減少痛苦。我不想其他人和我一樣,再浪費十年時間。有時他(病者)可能只需要小小的提點,已經足夠改變他的心態。」

偉進早前與數個康復者一同出席新生會與香港城市大學合辦的分享會,一行人除了參觀大學校園、體會上莊文化及觀察民主牆外,亦在交流會上主動訴說自己的故事。席間眾人交流甚多,有效消除社會對精神病康復者的歧視。現在的偉進對未來有了盼望,努力追回失去的時間,專心學好英文,甚至希望取得英文學士學位,擁有一技之長。他亦計劃參與更多分享會,期望能成為朋輩支援員,以過來人身分幫助其他病者,走進人群建立共融社會。

患有精神病的經歷,是偉進人生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這份經歷曾經令他跌倒,在後來卻讓他能夠加以發揮,以回饋社會。只要懷抱希望,才能走向全新的明天。

共融,精神科,精神病,精神病康復者,庇護工場,思覺失調,新生精神康復會,打機
▲打機成癮——去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打機成癮」列入《國際疾病分類》,視為精神疾病。(設計圖片)(AH86@iStockphoto)

文:區倡豪(新生精神康復會註冊社工)
編輯:陳淑安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知多啲:神經衰弱不會變成思覺失調 //www.afterroberto.com/%e7%9f%a5%e5%a4%9a%e5%95%b2%ef%bc%9a%e7%a5%9e%e7%b6%93%e8%a1%b0%e5%bc%b1%e4%b8%8d%e6%9c%83%e8%ae%8a%e6%88%90%e6%80%9d%e8%a6%ba%e5%a4%b1%e8%aa%bf/ Mon, 04 Jun 2018 06:28:1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3593 神經衰弱這病症在過去經常聽聞,近年卻少了報道,原因並非患病的人數減少,而是被分類更仔細的情緒病所取代。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表示,神經衰弱是較舊的醫學名詞,美國最新的診斷手冊已經刪除此病名,並按徵狀及情况分為不同的情緒病,以便針對治療。

麥永接說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盛行以鎮靜劑治療神經衰弱,本來療效不俗;但後期發現有上癮問題,而且治標不治本,現時已改為使用針對的藥物及心理輔導。有患者擔心神經衰弱或情緒病會惡化成為思覺失調,但麥永接強調,後者是因為思想及感覺上與現實世界脫離,而神經衰弱或情緒病的病因跟患者的現實生活有一定關連,所以兩者完全不同,並不會由神經衰弱演變成思覺失調。

至於治療方案,現在會根據病情的輕重而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

輕微:運動、深呼吸、改變思維

可嘗試透過運動促進安多酚分泌,學習放鬆技巧,例如深呼吸;改變思維亦很重要,正面及多角度的思維能避免鑽牛角尖,學習管理壓力,同時要有充足睡眠。

中度:跟醫生「處方」做運動

找家庭醫生初步診斷,家庭醫生可給予更多實際建議,運動方面亦會按病人情况開出「處方」,例如做哪種運動、如何做及做運動的規律等。如未有改善,就會轉介精神科專科醫生處理。

嚴重:服藥、接受心理輔導

精神科專科醫生會為病人精確診斷,確診屬於哪類情緒病再對症下藥。如屬於生理問題會處方情緒藥物,病人要有心理準備,治療效果在起初兩星期不明顯,反而又暈又嘔等藥物副作用會首先出現,感覺較辛苦,但實際療效會慢慢變得顯著;如屬心理問題,則配合心理輔導。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6/c40ab9d3b40f7343eeda420ae62b2184-1.jpg;

]]>
思覺失調康復者 近四成自我標籤 //www.afterroberto.com/%e6%80%9d%e8%a6%ba%e5%a4%b1%e8%aa%bf%e5%ba%b7%e5%be%a9%e8%80%85-%e8%bf%91%e5%9b%9b%e6%88%90%e8%87%aa%e6%88%91%e6%a8%99%e7%b1%a4/ Wed, 20 Dec 2017 04:05:3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1309 【明報專訊】港大醫學院與慈善團體思覺基金進行一項思覺失調康復者的研究,追蹤一批思覺失調的年輕康復者,當中近四成仍有中至高度自我標籤情况。有醫生指出,有不少患者出現明顯病徵一段時間才獲治療,其間一些行為已留下不好記憶,導致康復後仍有自我標籤,建議增加醫護人手,縮減輪候時間。

六成怕被知道患者身分

研究追蹤了136名15至25歲年輕康復者,包括72名男性,64名女性。結果發現,36.8%康復者有中度至高度的自我標籤,61.8%康復者「同意或非常同意」害怕別人知道自己是思覺失調患者;56.2%人認同思覺失調患者身分為日常生活帶來不便;53.2%人認同思覺失調患者身分是一種負累。

思覺基金﹕他人看法令康復者看低自己

思覺基金主席暨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系主任陳友凱表示,他人的看法不自覺影響康復者對自身的判斷,令他們自我標籤和看低自己,部分康復者視服藥為提醒自己患病,情况惡化更會停藥,令舊病復發。

陳友凱補充,不少患者在患病初期有明顯病徵,約3個月後才獲治療,其間不少行為已為患者留下不好記憶,導致康復後仍有自我標籤,影響往後生活和病情。陳友凱說,社會對患者的標籤較難處理,惟自我標籤可以有克服空間,建議當局增加精神科醫生人手,減少輪候時間。

見工曾被問是否有精神病 幸遇好僱主

思覺失調康復者邵思敏(圓圖)在中學時曾遭欺凌3年,19歲起確診患思覺失調,出現妄想和幻覺等徵狀,一度不敢向人坦白病情,亦曾於見工時被問到是否有精神病,「無端端問你有沒有精神病,好難堪,不聘請自己,更難堪」,又不想向朋友解釋,害怕對方的回應令自己傷心,故減少與外間接觸,覺得人生沒有意義。

經過心理治療後,邵思敏開始接納自己,幸好遇上體諒她的僱主,不會因為她請病假而不滿。她憶述老闆當時曾說:「每個同事都會有發燒感冒的時候,請病假覆診,之後回來上班便可。」邵思敏現時寫書分享經歷,期望為同路人帶來支持和鼓勵,亦希望政府增加對精神病患者的配套。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2/5fbb909791a094e3ddfc58e6b6c4bd7e.jpg;

]]>
走入患者視角 VR親歷思覺失調 //www.afterroberto.com/%e8%b5%b0%e5%85%a5%e6%82%a3%e8%80%85%e8%a6%96%e8%a7%92-vr%e8%a6%aa%e6%ad%b7%e6%80%9d%e8%a6%ba%e5%a4%b1%e8%aa%bf/ Mon, 09 Oct 2017 04:06:1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0314 【明報專訊】Fion中四時,確診患上思覺失調,上課時因幻聽而自言自語,受到同學歧視和排擠。經過一連串的治療,Fion病情終於穩定下來。她從自己患病、治療、復康過程中,深切體會身邊人的歧視,對精神病患者的傷害,決定以「過來人」身分再次踏進校園,將自己的故事拍攝成「虛擬實境」影片,讓學生親身感受精神病人的處境,培養同理心。

Fion的家人從小對她期望很高,形成了她追求完美的性格,發病前的她一直在精英班就讀,至中四時確診患上思覺失調。藥物的副作用令她時常感覺疲累,難以集中精神,最終會考失利,無法繼續升學。Fion選擇投身社會,當起鋼琴老師。在工作上,Fion的表現受到學生和家長的賞識,當生活漸趨穩定時,她以為病情已好轉,於是自行停藥,卻導致再度病發而需要入院。

經過9個月治療,Fion出院後得到媽媽的鼓勵,參加新生精神康復會(新生會)日間訓練,及後經輔助就業服務轉介,到新生會屬下的社會企業「紅白藍330」及「農社330」擔任銷售員,再轉到「cafe 330」擔任清潔工作。Fion覺得清潔工作不適合自己,適逢「思健」朋輩支援計劃招生,感到興趣的她於是報名參加,完成計劃及經過不同機構7次面試後,最終於新生會當上朋輩支援工作員一職。

康復者親述內心世界

「思健」朋輩支援工作員,主要是透過個人復元經驗及「過來人」角色,與其他康復者同行,提供支援和分享經驗,促進彼此的復元。Fion與康復者分享保持身心健康知識和技巧、申請各種社會資源的心得及遇到困難時的自處方法。她亦到學校分享自己的經歷,讓學生了解康復者的處境,培養同理心。Fion回想自己在中學階段發病,上課時因幻聽而自言自語,又時常因病缺課,受到同學排擠和欺凌,讓她感到很孤立。她深刻感受到精神健康教育的重要,希望同學多一點認識,減少在校園內出現的歧視。

分享會遭遇人身攻擊

不過,對於Fion來說,公衆教育的工作並不容易,「每次向公眾人士分享自己的故事時,都不能預計觀眾的反應」。處理觀眾即時反應,需要很高的情緒智商與逆境商數,否則可能變成「在傷口上灑鹽」。曾遇到一些反叛的中學生,甚至作出人身攻擊,讓工作難上加難。但Fion將心比己,想到自己做學生的時候也曾經反叛,加上其他同事們在場的配合與支援,增加她的信心去應付難題。公餘時間,Fion也會不斷進修自我增值,她將入讀大學的心理學學士課程,完成自己的大學夢,也希望可以學以致用。

公眾教育是推廣精神健康重要的一環,透過不同活動,讓公眾對精神病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關注自己及身邊人的精神健康,從而減少誤解,消除對康復者的歧視。公眾教育活動除了由社工等專業人士負責帶領,近年康復者在公眾教育的活動上亦扮演重要的角色,康復者透過分享自己的復元經驗,讓公眾更能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經歷拍成VR影片 體會更貼身

精神健康公眾教育工作常以講座、研討會、展覽、教材、工作坊等一些較傳統的模式進行,難免令公眾有距離感。新生會嘗試運用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技術,讓公眾親歷其境,設身處地體會康復者的經歷,代入康復者的角色,培養同理心。Fion的生命故事拍攝成虛擬實境影片,讓學生及老師代入Fion的故事中,了解她的內心世界。Fion認為,虛擬實境技術讓觀眾立體地觀看整個故事,以一種不帶偏見、較客觀的態度去理解康復者。

■知多啲

10月體驗會 你係我,會點做?

精神病康復者(復元人士)近年在社會上透過不同渠道分享自己的復元故事。有研究發現,分享復元故事能有效減低社會上對精神病的標籤,同時提升康復者的自信心。

每一個復元人士的故事,皆是一個寶貴及獨特的經歷。新生會於10月正式啟動「親歷‧思‧覺」計劃,將復元故事融入虛擬實境中,參加者透過以360度拍攝之虛擬實境影片,以第一身的角度去感受復元人士的生命故事,了解思覺失調的徵狀,代入其中,親歷其境,建立同理心,設身體會復元人士的經歷,消除誤解。

玩角色扮演 條路由你揀

透過體驗活動,可了解病人初期的經歷及診斷過程、患病後與親友及社會人士的互動,並以故事主人翁身分作重要的生命抉擇,直接影響復元故事之發展。體驗完結後,工作坊將引導參加者反思復元人士之經歷,並以同理心去理解復元人士的故事。

新生會將於10月21日(下午2:30至4:00)及27日(晚上7:30至9:00)舉行兩場「親歷‧思‧覺」計劃公眾參與場次,歡迎任何公眾人士參與。

查詢電話:3552 5193

網上報名:https://bit.ly/2eRX4U4

文:饒欣怡(註冊社工/新生精神康復會社會工作主任)

圖:相關機構提供

編輯:蔡曉彤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0/e3e49bb6d8bcaab2c4d03448ffa6e8c2.jpg培養同理心——運用VR技術,讓公眾設身處地體會思覺失調康復者的第一身經歷,培養同理心。(圖:AH86、SIphotography@iStockphoto,設計圖片);//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0/e3e4b649fde5858df5b0f2adc59871e0.jpg設身處地——新生會團隊製作VR影片,並讓學生立體地觀看整個故事,希望他們更理解康復者。(圖:相關機構提供);

]]>
思覺失調特點﹕自覺無病! 爭拗有無病 火上加油 //www.afterroberto.com/%e6%80%9d%e8%a6%ba%e5%a4%b1%e8%aa%bf%e7%89%b9%e9%bb%9e%ef%b9%95%e8%87%aa%e8%a6%ba%e7%84%a1%e7%97%85%ef%bc%81-%e7%88%ad%e6%8b%97%e6%9c%89%e7%84%a1%e7%97%85-%e7%81%ab%e4%b8%8a%e5%8a%a0%e6%b2%b9/ Mon, 04 Sep 2017 04:55:4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9368 【明報專訊】病識感低,是思覺失調的特點。病人不覺得自己患病,認為不需要醫治,更對自己的妄想和幻覺深信不疑,無論家人如何解釋、勸說,病人只會認為別人不明白,不信任他,令家人十分頭痛。

與病人爭拗,只會令雙方關係惡化;放棄爭拗,表達關心,才有望得到病人關注,踏出求醫第一步。

深信幻覺是真實

一般人求醫都是因為擔心自己有病或是希望得到治療。但思覺失調的病人很多時候並不覺得自己有病,這正正是思覺失調的特點,也就是缺乏病識感。據統計,思覺失調的流行病率約3%。當病人開始發病時,產生妄想(覺得不存在的事情是真實的)和幻覺 (不存在的感覺是真實的)。病人像活在另一個世界,即使身邊朋友和家人努力勸說引導,病人對自己的妄想和幻覺仍然深信不疑。病者覺得只是別人不明白,不信任他,而不是他自己有問題。這些想法和感覺,再加上因思覺失調而影響認知功能,都會影響到病人的情緒、行為和生活,例如失眠、焦慮、恐慌,工作學習能力倒退,又因為誤會別人的意圖而破壞人際關係。眼見病人不斷經歷因病而導致精神和生活上的煎熬,家人自然焦慮萬分。但卻怎麼勸也勸不動病者去求助,因為病者覺得這不是病而是他不被接受和明白,很多時候這就是引起家人間不和的主因。

大學生受「聲音」威脅 不肯出房

父母爭吵 無計可施

陳女士的女兒小晴剛上大學,小晴本來學習勤奮自覺,但最近一直躲在房間裏,只出來吃飯或去洗手間。一開始,陳女士以為女兒只是非常努力地溫習,但當這情况持續超過一個月,有時候聽到女兒自言自語,說什麼害怕呀,要小心呀,半夜不睡把音樂放得很大聲。有一次陳女士敲門想進女兒的房間看看,問問她到底是怎麼回事,女兒卻大發脾氣,說這都是她的事,不用陳女士管。陳女士開始不知所措,又想知道女兒究竟有什麼事,又怕和女兒有爭執。她想和丈夫商量,但他早出晚歸,而且覺得小晴長大了,在家也安全,就由她吧,有事女兒自己也會找幫忙。夫妻間為這事也吵了幾次,可是情况卻愈來愈嚴重,有時候小晴一整天都不出房間,飯菜也只能放在房門口。陳女士覺得很無助,亦不敢問學校,又怕問她的親戚,會影響丈夫和女兒的面子。這幾個月陳女士也因為擔心女兒,睡不好吃不好。

表姊開導 傾訴困擾

有一天,陳女士的妹妹來看她,問了很久,陳女士才把憂慮說出來。她們商量了一下,覺得問題不輕,最重要是可以找一個和小晴說得上話的人,了解她的情况。她們想起小晴表姊一向和她很要好,當天晚上就把表姊找來,了解之後發現,原來小晴覺得有一個權力很大的機構串通她同學監視她的一舉一動,要逼她退學,她還會聽到不同的男人聲音來威脅她。小晴覺得很害怕,不敢出門,而且晚上經常睡不着,感覺很焦慮。表姊耐心地表達了她們的擔心,小晴也明白,認同長期如此不是辦法,更會影響她的健康。最後通過學校社工轉介看了醫生,得到幫助。

家人首要表達關心 爭取信任

因為對思覺失調這個病有不同理解或因為害怕被標籤,家人間或會因而產生矛盾。有些家人覺得也許這只是性格或壓力問題,不用小題大做;有些家人則害怕有精神病會影響病人的前途,因而諱疾忌醫。另一方面,家人擔心在求醫問題上,和病人有太多爭執,影響彼此感情。由此可見,思覺失調不但影響病人,全家人也同時承受很多壓力,經歷着因病而產生的痛苦。

其實,家人不必在病者是否有病,或病者想法是否真實的問題上和病者爭執。在這時候病者最需要的是家人的關心,所以只要坦誠和病者分享自己的擔憂,讓他感受到這是出於關心,病者會更容易接受家人的建議和幫助。最重要的是,雖然病者不一定有完整的病識感,卻仍然體會到自己情緒的變化和其他生活方面的問題。

對於病人而言,家人是感情上的依靠,家人之間的信任是最難能可貴。雖然彼此可能對一些事情有不同看法,亦應盡量找到彼此共通之處,再作討論,而且也不必太快做決斷。有需要可以尋求專業人士幫助,有關思覺失調和家人可如何照顧病者的詳細資料可查詢香港大學愛思覺網站www.ipep.hk

以下是部分提供相關服務的機構:
1. 醫院管理局精神健康專線(24小時)﹕2466 7350
2. 醫院管理局思覺失調熱線﹕2928 3283
3. 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goo.gl/tD3EJC

近年來,病者家人的需要也逐漸得到各方關注,不同機構也提供了更多的相應服務。當家人間的溝通是以關心愛護為基礎,再配以適當的方式,和專業人士的幫助,即使在困難時也能保持家家好心情。

文﹕陳喆燁(精神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09/d98f396dbbcdc568ce027d71a4e18695.jpg;

]]>
【了解躁鬱症】情緒低迷、失眠、脾氣差 狡猾大麻 靜靜雞成癮 //www.afterroberto.com/%e6%83%85%e7%b7%92%e4%bd%8e%e8%bf%b7%e3%80%81%e5%a4%b1%e7%9c%a0%e3%80%81%e8%84%be%e6%b0%a3%e5%b7%ae-%e7%8b%a1%e7%8c%be%e5%a4%a7%e9%ba%bb-%e9%9d%9c%e9%9d%9c%e9%9b%9e%e6%88%90%e7%99%ae/ Sat, 17 Jun 2017 16: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guid=d1e5f39066672dc5402ba544ab7f69db 【明報專訊】韓國男團BigBang成員T.O.P,早前因被揭發吸食大麻而轟動全城,之後更服用過量鎮靜劑,一度昏迷,令一眾粉絲痛心。

大麻的殺傷力一直被低估,令人掉以輕心,以為不易上癮兼沒有副作用;但其可怕之處正是副作用並非即時顯現,而是慢慢侵蝕身心,有人變得情緒低落,有人失去性慾,有人出現幻聽,甚至思覺失調。

以往香港流行的K仔(氯胺酮),經政府大力打擊及宣傳其禍害,大家害怕失禁、鼻穿窿,吸食人數下跌,相反吸食大麻的人數則上升。根據禁毒處藥物濫用資料中央檔案室的數字,香港吸食大麻人數由2013年的306人,上升至2016年的427人,但相信這只是冰山一角。

很多人認為大麻屬「天然」,誤以為傷害較輕,更有社交群組以大麻為主題,忽視禍害。香港基督教服務處PS33藥物濫用者輔導服務中心主任吳新健說﹕「吸食大麻的人,不少是知識分子,認為自己對大麻有一定認識,辯稱大麻的傷害低於香煙,又引用外國大麻合法的例子。他們更普遍不認為自己吸大麻成癮,認為自己可控制幾時食幾時停,經輔導後才了解自己不知不覺間成癮。」

吳新健指出,中心所接觸的大麻吸食者普遍是20至30歲,當中不少是有高學歷,從海外大學畢業回港的專業人士。「通常他們在外國生活期間已吸食過大麻,當地吸食大麻頗普遍,就如我們一班朋友聚會時,有人取出糖果互相分享,他們吸食那一刻不會有猶豫,大麻其中一個效果是令人放鬆,開懷大笑。加上他們以為吸大麻沒有負面影響,既然吸了會開心些,自然繼續吸食。」

影響性慾 記憶力日差

曾有廿多歲的設計師,被家人發現吸食大麻後,帶到中心接受戒毒輔導。起初他否認成癮,聲稱大麻可令他和女友性交時更持久;但經輔導後了解自己不吸大麻時,性交的歡愉度會降低,甚至失去性慾,領悟到:「自己才廿多歲,難道以後都要靠大麻?」另外,他也反思到與女朋友的關係過於集中在肉體上,鮮有溝通交流,影響雙方感情。同時他亦察覺,自己的記憶力愈來愈差,加上沒有大麻時情緒變得很低落,睡眠質素很差,各種因素加起來影響生活及工作,終於明白大麻的壞影響。

吳新健說:「濫用其他毒品,身體即時出現副作用。有名少女只食過一次『冰』,即時有幻覺幻聽,知道有問題便向我們求助。但從我們前線工作的經驗,很少大麻吸食者是自願前來戒毒,因其副作用較少會即時顯現。普遍是被父母或伴侶發現有毒癮後,向我們求助;部分是被法庭強制戒毒,交給我們處理。」

入門後易追求更強勁毒品

此外,別小看大麻的影響,因為它可說是「入門毒品」。從吳新健經驗所知,很多人接觸大麻後之後,會進一步吸食其他毒性更強烈的毒品。有一名餐廳老闆本身吸食大麻,後來因太太有外遇離婚,但又羞於向人傾訴,聽失戀情歌抒發之餘,更開始服用可卡因,最後成癮。吳新健補充,這些人通常經過挫折後,自己處理不到情緒,便轉向其他毒性更強的毒品。

有吸食大麻習慣的人,本身朋友圈子可能都有吸食。吳新健建議,如果想戒掉,出席聚會時可以約法三章,先聲明自己戒癮中,有大麻的聚會便拒絕出席或離場,要靠自己控制。不過吳強調要戒毒癮,並非純粹停止用藥,「應要處理濫藥者的核心問題,輔導時要以洋葱式的手法,逐層解開他們的內心世界,最終找到內裏的傷痛或需要。只要處理這核心問題,藥癮也可以解開」。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PS33藥物濫用者輔導服務

電話﹕2368 8269(尖沙嘴中心)

靠大麻紓壓 反墮情緒漩渦

每個人服用大麻後的反應不一樣,普遍是放大感官反應,令人開心興奮放鬆。不過當藥效消退,會變得更沉鬱。精神科專科醫生何浩賢指出,如果本身已有情緒病,例如焦慮症患者,更會加深病情,吸食後覺得所有人都留意自己,情緒更緊張。有些人就算戒掉大麻後,仍有幻聽等問題,最終成為思覺失調,要向精神科求助,後患深遠。

「起初吸食大麻時,雖然沒有即時負面反應,但持續服用終歸會成癮,影響生活及工作,而且控制不到分量,愈食愈多,就算戒食一段時間亦會再吸食。成癮後,如沒有大麻,會、情緒低落、焦慮、食慾不振、肚痛、頭痛、身震、標汗、失眠等。」

戒癮難靠藥物 視乎決心

曾經有一名三十出頭從事金融業人士,因工作壓力很大,在酒吧消遣時被朋友游說下吸食第一口大麻,情緒得以紓緩,因而一試愛上;但食了三四個月後,發現停食後出現焦慮和失眠,影響工作,脾氣愈來愈差,經常罵女朋友。女朋友因受不了便帶他去求醫,發現原來他早已有焦慮及抑鬱,成癮後變成了躁鬱症,最終要服精神科處方藥物治療。何浩賢說:「大麻成癮沒有藥物醫治,主要靠心理治療,成功戒除要視乎個人的決心。」

■知多啲

戒安眠藥、咳水 由減用量開始

除了大麻殺傷力被低估外,安眠藥和咳藥的副作用亦常被輕視。

吳新健指出大部分安眠藥濫用者,第一次都是從醫生處方取得,醫生通常只開兩星期分量,但之後他們會到不法藥房自行配藥,慢慢耐藥性增加,會愈食愈多。吳新健曾接觸一個案服用了100粒安眠藥。

濫藥後「斷片」 購物忘記付錢

濫用安眠藥,令人對任何事情提不起勁,最大副作用是「斷片」,忘記自己所做的事。曾經有個案外出購物後返家,但忘記整個購買過程,連有否付款也記不起,不少個案被誤當偷竊。

至於濫用咳藥水個案,吳新健所接觸的通常已濫用十年以上,不少個案一邊打機一邊飲咳水,聲稱會令自己更專注。常被濫用的咳水,成分包含可待因,屬鴉片類藥物,以及含麻黃素,是冰毒原料之一,即等於同時吸食兩類毒品。濫用咳藥水除了會令人焦慮不安、心律失常,最大的副作用是失去性慾。

要戒斷安眠藥及咳藥水,吳新健坦言並非易事,「因為太易買到這些藥品,有時行經藥房便會心思思,特別是咳藥水,他們大多數是混合可樂一起飲,見到可樂自然聯想到咳藥水。要戒掉上述藥品,建議由減少服用量開始,一下子停掉,擔心會出現骨痛等身體不適,也誘發潛在的精神問題。有一名濫用咳藥水的設計師一停用便企圖燒炭自殺,送院後始發現他有抑鬱症,但究竟是濫藥前或後患病,已難以考究。」

文:許朝茵

圖:stocksnapper、SKapl、eggeeggjiew@iStockphoto,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統籌: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619/news/_19yd101.jpg大麻成癮——很多人低估大麻的禍害,以為不會上癮;當發覺有副作用時,已經大麻成癮,後患無窮。;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619/news/_19yd102.jpg名人吸毒——T.O.P被揭發吸大麻後,不久再因服藥過量昏迷留醫,早前已蘇醒並坐輪椅離開ICU。(資料圖片);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619/news/_19yd103.jpg吳新健(圖:受訪者提供);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619/news/_19yd104.jpg何浩賢(圖:受訪者提供);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619/news/_19yd105.jpg濫藥後遺——安眠藥與咳水同樣會令人上癮外,更有各種副作用,如焦慮、心律失常,失去性慾等。(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個案無關);]]>
【明報專訊】韓國男團BigBang成員T.O.P,早前因被揭發吸食大麻而轟動全城,之後更服用過量鎮靜劑,一度昏迷,令一眾粉絲痛心。

大麻的殺傷力一直被低估,令人掉以輕心,以為不易上癮兼沒有副作用;但其可怕之處正是副作用並非即時顯現,而是慢慢侵蝕身心,有人變得情緒低落,有人失去性慾,有人出現幻聽,甚至思覺失調。

以往香港流行的K仔(氯胺酮),經政府大力打擊及宣傳其禍害,大家害怕失禁、鼻穿窿,吸食人數下跌,相反吸食大麻的人數則上升。根據禁毒處藥物濫用資料中央檔案室的數字,香港吸食大麻人數由2013年的306人,上升至2016年的427人,但相信這只是冰山一角。

很多人認為大麻屬「天然」,誤以為傷害較輕,更有社交群組以大麻為主題,忽視禍害。香港基督教服務處PS33藥物濫用者輔導服務中心主任吳新健說﹕「吸食大麻的人,不少是知識分子,認為自己對大麻有一定認識,辯稱大麻的傷害低於香煙,又引用外國大麻合法的例子。他們更普遍不認為自己吸大麻成癮,認為自己可控制幾時食幾時停,經輔導後才了解自己不知不覺間成癮。」

吳新健指出,中心所接觸的大麻吸食者普遍是20至30歲,當中不少是有高學歷,從海外大學畢業回港的專業人士。「通常他們在外國生活期間已吸食過大麻,當地吸食大麻頗普遍,就如我們一班朋友聚會時,有人取出糖果互相分享,他們吸食那一刻不會有猶豫,大麻其中一個效果是令人放鬆,開懷大笑。加上他們以為吸大麻沒有負面影響,既然吸了會開心些,自然繼續吸食。」

影響性慾 記憶力日差

曾有廿多歲的設計師,被家人發現吸食大麻後,帶到中心接受戒毒輔導。起初他否認成癮,聲稱大麻可令他和女友性交時更持久;但經輔導後了解自己不吸大麻時,性交的歡愉度會降低,甚至失去性慾,領悟到:「自己才廿多歲,難道以後都要靠大麻?」另外,他也反思到與女朋友的關係過於集中在肉體上,鮮有溝通交流,影響雙方感情。同時他亦察覺,自己的記憶力愈來愈差,加上沒有大麻時情緒變得很低落,睡眠質素很差,各種因素加起來影響生活及工作,終於明白大麻的壞影響。

吳新健說:「濫用其他毒品,身體即時出現副作用。有名少女只食過一次『冰』,即時有幻覺幻聽,知道有問題便向我們求助。但從我們前線工作的經驗,很少大麻吸食者是自願前來戒毒,因其副作用較少會即時顯現。普遍是被父母或伴侶發現有毒癮後,向我們求助;部分是被法庭強制戒毒,交給我們處理。」

入門後易追求更強勁毒品

此外,別小看大麻的影響,因為它可說是「入門毒品」。從吳新健經驗所知,很多人接觸大麻後之後,會進一步吸食其他毒性更強烈的毒品。有一名餐廳老闆本身吸食大麻,後來因太太有外遇離婚,但又羞於向人傾訴,聽失戀情歌抒發之餘,更開始服用可卡因,最後成癮。吳新健補充,這些人通常經過挫折後,自己處理不到情緒,便轉向其他毒性更強的毒品。

有吸食大麻習慣的人,本身朋友圈子可能都有吸食。吳新健建議,如果想戒掉,出席聚會時可以約法三章,先聲明自己戒癮中,有大麻的聚會便拒絕出席或離場,要靠自己控制。不過吳強調要戒毒癮,並非純粹停止用藥,「應要處理濫藥者的核心問題,輔導時要以洋葱式的手法,逐層解開他們的內心世界,最終找到內裏的傷痛或需要。只要處理這核心問題,藥癮也可以解開」。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PS33藥物濫用者輔導服務

電話﹕2368 8269(尖沙嘴中心)

靠大麻紓壓 反墮情緒漩渦

每個人服用大麻後的反應不一樣,普遍是放大感官反應,令人開心興奮放鬆。不過當藥效消退,會變得更沉鬱。精神科專科醫生何浩賢指出,如果本身已有情緒病,例如焦慮症患者,更會加深病情,吸食後覺得所有人都留意自己,情緒更緊張。有些人就算戒掉大麻後,仍有幻聽等問題,最終成為思覺失調,要向精神科求助,後患深遠。

「起初吸食大麻時,雖然沒有即時負面反應,但持續服用終歸會成癮,影響生活及工作,而且控制不到分量,愈食愈多,就算戒食一段時間亦會再吸食。成癮後,如沒有大麻,會、情緒低落、焦慮、食慾不振、肚痛、頭痛、身震、標汗、失眠等。」

戒癮難靠藥物 視乎決心

曾經有一名三十出頭從事金融業人士,因工作壓力很大,在酒吧消遣時被朋友游說下吸食第一口大麻,情緒得以紓緩,因而一試愛上;但食了三四個月後,發現停食後出現焦慮和失眠,影響工作,脾氣愈來愈差,經常罵女朋友。女朋友因受不了便帶他去求醫,發現原來他早已有焦慮及抑鬱,成癮後變成了躁鬱症,最終要服精神科處方藥物治療。何浩賢說:「大麻成癮沒有藥物醫治,主要靠心理治療,成功戒除要視乎個人的決心。」

■知多啲

戒安眠藥、咳水 由減用量開始

除了大麻殺傷力被低估外,安眠藥和咳藥的副作用亦常被輕視。

吳新健指出大部分安眠藥濫用者,第一次都是從醫生處方取得,醫生通常只開兩星期分量,但之後他們會到不法藥房自行配藥,慢慢耐藥性增加,會愈食愈多。吳新健曾接觸一個案服用了100粒安眠藥。

濫藥後「斷片」 購物忘記付錢

濫用安眠藥,令人對任何事情提不起勁,最大副作用是「斷片」,忘記自己所做的事。曾經有個案外出購物後返家,但忘記整個購買過程,連有否付款也記不起,不少個案被誤當偷竊。

至於濫用咳藥水個案,吳新健所接觸的通常已濫用十年以上,不少個案一邊打機一邊飲咳水,聲稱會令自己更專注。常被濫用的咳水,成分包含可待因,屬鴉片類藥物,以及含麻黃素,是冰毒原料之一,即等於同時吸食兩類毒品。濫用咳藥水除了會令人焦慮不安、心律失常,最大的副作用是失去性慾。

要戒斷安眠藥及咳藥水,吳新健坦言並非易事,「因為太易買到這些藥品,有時行經藥房便會心思思,特別是咳藥水,他們大多數是混合可樂一起飲,見到可樂自然聯想到咳藥水。要戒掉上述藥品,建議由減少服用量開始,一下子停掉,擔心會出現骨痛等身體不適,也誘發潛在的精神問題。有一名濫用咳藥水的設計師一停用便企圖燒炭自殺,送院後始發現他有抑鬱症,但究竟是濫藥前或後患病,已難以考究。」

文:許朝茵

圖:stocksnapper、SKapl、eggeeggjiew@iStockphoto,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統籌: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619/news/_19yd101.jpg大麻成癮——很多人低估大麻的禍害,以為不會上癮;當發覺有副作用時,已經大麻成癮,後患無窮。;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619/news/_19yd102.jpg名人吸毒——T.O.P被揭發吸大麻後,不久再因服藥過量昏迷留醫,早前已蘇醒並坐輪椅離開ICU。(資料圖片);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619/news/_19yd103.jpg吳新健(圖:受訪者提供);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619/news/_19yd104.jpg何浩賢(圖:受訪者提供);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619/news/_19yd105.jpg濫藥後遺——安眠藥與咳水同樣會令人上癮外,更有各種副作用,如焦慮、心律失常,失去性慾等。(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個案無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