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復蘇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16 Dec 2019 04:50:32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心肺復蘇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兒言自得:預設醫療指示 免臨終「做大戲」 //www.afterroberto.com/%e5%85%92%e8%a8%80%e8%87%aa%e5%be%97%ef%bc%9a%e9%a0%90%e8%a8%ad%e9%86%ab%e7%99%82%e6%8c%87%e7%a4%ba-%e5%85%8d%e8%87%a8%e7%b5%82%e3%80%8c%e5%81%9a%e5%a4%a7%e6%88%b2%e3%80%8d/ Mon, 16 Dec 2019 04:15:1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968 兒言自得:預設醫療指示 免臨終「做大戲」
(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當年在急症室工作,遇到有病人送院途中不治,即到醫院前明顯已經死去,依例不會被送進急症室,救護車人員會向急症室醫生說「病人唔落車」,醫生便心裏有數,登車證實病人的確已一命嗚呼後,救護車會直接把死者送往殮房。要是病人送到醫院時還未氣絕,會馬上給送進急症室施心肺復蘇。不管病人是急症還是有重症前科,或是十成中已死了九成九九,醫生都盡力希望把病人「搓」到上病房,以免他魂斷急症室,為急症室添上許多手續和麻煩。

在病房逝世的病人,也不是「說死便死」。哪管是末期癌症,還是根本已全無生機,或者即使救活了也會變成植物人的病人,復蘇急救是例行公事:氣管插喉、人工呼吸、心臟按壓、注射強心劑,以及抽取大量血液作檢查,都是指定動作。總之病人臨終時還要經過一番無謂的折騰,絕對談不上「安詳辭世」。

不論在急症室還是在病房,明知病人無法救治,也要死馬當活馬醫,大費周章地作復蘇急救,當年醫護人員稱之為「做大戲」,是明顯做「show」的意思。這齣「大戲」主要是做給病人的家人看:咱們醫護人員已盡了力搶救,病人救不活,也不要怪罪到我們頭上。

時移世易,現在人權高漲,病人權益,特別是病人自主權,特別受到重視。病人有權參與決定治療方案,當然也有權選擇以什麼方式離開這個世界(當然不合法的方式,例如安樂死是例外)。許多病人都希望自己離世時,能夠在安詳、有尊嚴,以及無痛苦的狀態下和塵世告別,要是他們有權選擇,肯定會拒絕演出「做大戲」這場鬧劇。可是希望歸希望,病人臨終時多已神志不清,甚至不省人事,沒可能為自己的權益發聲。有見及此,「預設醫療指示」(advance directives in relation to medical treatment,簡稱AD)便應運而生。

 

無法定效力引起糾紛

2010年當局推出AD,讓任何成年人可以在自己思想健全和神志正常的情况下,書面指明自己一旦無能力作決定時,在下列身體狀况下,拒絕接受任何維持生命治療:(一)病情到了末期、(二)陷於不可逆轉的昏迷,或(三)處於持續植物人狀况。可是現行的AD,雖然把病人的意願記錄在案,但卻沒有法定效力,於是問題來了,而且引起的糾紛不少。

我曾認識一名患末期癌症的病人,彌留時醫生依隨她的意願,不打算使用呼吸機等維生器具,但和她相依為命的女兒卻堅持使用任何方法維持她性命,最後醫生唯有就範。我的一名遠親80多歲時離世,早已簽定了AD拒絕臨終時「做大戲」。他有一子一女,兒子認同父親意願,但篤信天主的女兒卻堅持搶救,兩人爭持不下,終於兄妹反目,事隔數年後還心存芥蒂,關係疏離。還有一個很不堪的例子:我朋友的母親高齡中風,成了植物人,根據老太的AD,本不應進行維生治療,哪知她的醫生竟游說我朋友的姊姊,容許他為老太在深切治療部駁上呼吸機和其他維生器材,如是一用就用了一年多,老太才過身。龐大的醫療費用,一大部分進了醫生的口袋。

沒有法定效力的預設醫療指示,發揮的作用不大。現在政府有意立法,賦予AD法定效力,值得支持。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
急救須知:先檢查呼吸脈搏 患者側卧免窒息 //www.afterroberto.com/%e6%80%a5%e6%95%91%e9%a0%88%e7%9f%a5%ef%bc%9a%e5%85%88%e6%aa%a2%e6%9f%a5%e5%91%bc%e5%90%b8%e8%84%88%e6%90%8f-%e6%82%a3%e8%80%85%e5%81%b4%e5%8d%a7%e5%85%8d%e7%aa%92%e6%81%af/ Mon, 15 Jul 2019 09:15:1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0438 【明報專訊】身邊有人突然昏倒,熱心人用上不同急救方法,如捽藥油、送水送糖、敷退熱貼,邊個方法最有效?

林:林永和

蕭:蕭粵中

 

抬腳助血液回流心臟

熱心人:「要抬高腿部,讓血液回流心臟。」

蕭:抬腳作用是增加腦部的血液供應。若患者臉部朝天,舌頭會墜下,閉塞氣道,宜將患者側臥,但只適用於脊髓沒有受傷的人。然而,急救時切勿調亂次序,應先檢查昏厥者有否呼吸及脈搏,以免錯失拯救的黃金時機。

 

未完全清醒餵食易嗆到

熱心人:「畀粒糖或飲電解質飲料,補充血糖。」

蕭:如昏厥者並非完全清醒,不宜餵食任何食物或飲料,以免嗆到,食物可能會閉塞氣道,液體則可能入肺,兩種情况都幾麻煩。

 

藥油刺激嗅覺或醒神

熱心人:「用藥油捽下額角、後頸」

蕭:此方法效果成疑,暫無科學數據證實藥油能協助昏厥者蘇醒。

林:對於輕微頭暈的人士,譬如能夠自己恢復意識的迷走神經昏厥,藥油提供嗅覺刺激,可能令患者醒神一點。

 

退熱貼致皮膚血管收縮 難散熱

熱心人:「在額頭、頸後貼上退熱貼」

林:將退熱貼貼在額頭、腋下或頸後等發熱部位,可帶來冰涼的感覺,紓緩不適,但對於預防或治療中暑,可能有反效果。原因是皮膚上的血管會在退熱貼下收縮,令體內的高熱沒法有效流失,溫暖的血液回流入體內各器官,進入中樞神經更會令人頭昏腦脹、倦怠乏力。

 

急救,復原卧式,昏厥,血管收縮,心肺復蘇
「復原卧式」姿勢(明報製圖)

 

心跳停頓 即施心肺復蘇

當身邊有人突然昏倒,蕭粵中提醒,首先觀察現場環境是否安全,繼而檢查患者是否神志清醒,有無心跳及呼吸,一旦患者心跳停頓,就需要施行心肺復蘇法。

假若昏厥者有呼吸及脈搏,但神志仍未清醒,蕭建議可安置患者至空氣流通的陰涼地方。他提醒,昏厥時全身肌肉鬆弛,若患者臉部朝天,舌頭會墜下閉塞氣道;因此可調校昏厥者至「復原卧式」姿勢,即身體側卧,頭部稍稍朝下(見圖)。即使昏厥者事後恢復神志清醒,表面無大礙,仍需求醫接受評估,因突然暈倒或為潛在疾病所引致。

]]>
心跳停頓復蘇後 死亡率仍可高達七成 //www.afterroberto.com/%e5%bf%83%e8%b7%b3%e5%81%9c%e9%a0%93%e5%be%a9%e8%98%87%e5%be%8c-%e6%ad%bb%e4%ba%a1%e7%8e%87%e4%bb%8d%e5%8f%af%e9%ab%98%e9%81%94%e4%b8%83%e6%88%90/ Tue, 10 Apr 2018 03:54:3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2910 心跳突然停止,患者經急救後恢復心跳(即復蘇),表面上看來是可喜的消息。不過,原來患者停止心跳時,腦部已開始缺氧被破壞。加上心肺復蘇後的72小時,是最關鍵的黃金救援期,如果處理不當,患者即使重新恢復心跳,往後出現的後遺症,仍然大大降低患者的存活率,甚至最終死亡。

betway体彩 深切治療科主任李衛全醫生指,突發性心跳停止的患者,經心肺復蘇法急救後恢復心跳,出現的一連串症狀,稱之為「急救後症候群」。它是一種結合心跳停止後的腦部損傷、循環功能異常、缺氧及再灌流反應所導致的傷害,而不單純是缺氧造成。而後遺症多與少,主要視乎患者心臟停止至復甦的時間有多少,以及心跳復甦後的各個器官支持處理是否恰當。

有研究指出,心跳停止後,由於全身的血液亦同時停止流動。而這個時間如果多於兩分鐘,大腦細胞便會開始缺氧破壞。所以從心跳停止到恢復的時間很重要,時間越長復蘇後遺症越多。李衛全醫生強調,每延遲1.5分鐘心跳的恢復,神經學的預後亦會降低百分之十四。另外,腦神經細胞除了因為缺氧即時壞死外,在恢復自發性的循環後,大腦的再灌流會產生自由基,也會造成不良的神經學預後。這種缺氧及再灌流反應,加上血流動力不穩,亦同時對於心臟及其他器官造成損害,例如腎衰竭及肝衰竭等。所以現時急救復蘇後的死亡率仍然可高達七成,情況令人關注。

另外,醫學界指出,除了要縮短急救復甦的時間,對於患者復蘇後的72小時是關鍵的救援時期。在復蘇後的首20分鐘非常重要,必須要監察着患者情況,因隨時會再一次心跳停止。而30分鐘到6至12小時是心肌和腦梗塞搶救的黃金時間。其後的時間至72小時內是穩定患者期,由於腦部及其他器官可能因缺氧和再灌流而受損,故要在這階段穩定患者的血壓及心跳等器官功能。過高或過低的血壓和過高的血氧對預後可能會產生不良影響,而偏高的血二氧化碳或有助改善預後。

至於腦部,可進行低溫或冷凍治療。低溫治療是要將患者的體溫降至32至36度。李衛全醫生指出,降低患者的體溫可減慢其新陳代謝,這樣同時可以減慢腦部被破壞及傷害的速度。而腦水腫及發炎的情況亦可減低,從而降低死亡率達百分之二十六。

現時醫學界仍研究及改良治療方法,希望提升「急救後症候群」患者的存活率。李衛全醫生強調,急救後由專門處理這種症候群的專科醫護人員治療,對患者存活有極大幫助,但仍不及患者心跳停止後即時得到心肺復甦的救援,減低腦部受損的機會。所以他鼓勵市民應該參加一些急救課程,學習心肺復甦的簡單技巧,對突發心跳停止的患者有極大幫助。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4/01-1-1.jpg養和李衛全醫生指,市民可學習心肺復甦的簡單技巧,對突發心跳停止的患者有極大幫助。;

]]>
【有片】腹肌首植除顫器 救心律不正4歲女 免開胸肋骨減創傷 //www.afterroberto.com/%e8%85%b9%e8%82%8c%e9%a6%96%e6%a4%8d%e9%99%a4%e9%a1%ab%e5%99%a8-%e6%95%91%e5%bf%83%e5%be%8b%e4%b8%8d%e6%ad%a34%e6%ad%b2%e5%a5%b3-%e5%85%8d%e9%96%8b%e8%83%b8%e8%82%8b%e9%aa%a8%e6%b8%9b%e5%89%b5/ Mon, 12 Mar 2018 03:38:3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2535 【明報專訊】瑪麗醫院心胸外科與兒童心臟科的團隊,去年7月進行全球首創手術,在一名心律不正的4歲女童的腹肌下安裝心臟除顫器S-ICD,除顫器的電極線在皮下連接心臟,較傳統要打開胸骨及肋骨的手術創傷大減,避免以往血管因連接電極線,產生血管堵塞和感染等問題。女童術後曾心跳過速至每分鐘180次,除顫器S-ICD成功令其心律回復正常,生活至今未受病患影響。是次手術為全球首宗及最年輕病例,團隊已將經驗在醫學文獻發布。

瑪麗醫院兒童心臟科部門主管翁德璋指出,每日都有不少人因心臟病而猝死,如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結構性心臟病及未知因素等,有關疾病可產生心室心搏過速或心室纖維性顫動,令心臟停頓而猝死;病人如病發,需要立即進行心肺復蘇或除顫法,將心律跳動變回正常,如7至10分鐘內不做除顫法或復蘇法便會失救;而除顫法有兩種,一是體外除顫器,由第三者操作儀器搶救,若患者病發時單獨便會很危險,故有另一種是體內除顫器。

傳統除顫器 更換有風險

翁德璋續指安裝心臟植入式除顫器ICD可在病人發生心律不正時,助他們將心律回復正常,但傳統手術需打開患者的胸骨及肋骨,ICD電極線再經血管連接心臟,有關手術不但產生血管易損壞及堵塞等問題,當ICD無電需移除電極線更換時,有關問題亦增加手術的風險,對患者也帶來重大創傷。

新機毋須經血管 可磁力共振

針對有關缺點,醫療界研發全皮下心臟植入式除顫器S-ICD,特點是電極線植於皮下,毋須經過血管進入心臟,減低手術風險,也不影響血管和心臟,有關手術將S-ICD安裝在左胸膛附近,S-ICD增加過濾零件後可進行磁力共振掃描。

該部門副顧問醫生郭爕義指出,患者芊懿去年在家中病發昏迷時4歲,體重僅20公斤,屬較瘦小;父母將她送往私家醫院,經約12分鐘搶救後始恢復意識,及後獲悉女兒曾出現心室纖維性顫動,隨即轉送瑪麗醫院兒科深切治療部,其間再出現心室纖維性顫動;在藥物控制下,其心律始回復穩定。

腹肌做口袋 胸骨兩小切口

當院方與其父母商討替她植入內置除顫器以防止心臟病發時,其父母擔心傳統ICD會對女兒造成嚴重創傷;而芊懿心臟曾停頓逾10分鐘,或對腦部發展造成影響,害怕安裝ICD後不可進行磁力共振檢查,結果決定試用新除顫器S-ICD;而為減低傳統安裝在胸膛位置時,需打開胸骨及肋骨所帶來的創傷,團隊首創在腹肌放置S-ICD,電極線在皮下連接心臟。

協助進行手術的瑪麗醫院心胸外科主管區永谷表示,手術先在患者腹肌內做一個口袋放置S-ICD,在胸骨附近做兩個分別約2厘米的小切口,以穩固電極線位置,再在皮下將電極線植入連接心臟,確認位置可準確感應心室心律不正及電擊除顫動便完成手術;類似手術是全球首度進行,而且患者體型較細小,需時找出確認S-ICD的位置,增加挑戰,整個手術約花2.5小時。

翁德璋指2016年至今包括芊懿,共有5宗安裝皮下除顫器S-ICD,其他病人年齡由11歲至成年不等。其他病人將S-ICD安裝於左胸膛位置,芊懿是首人將S-ICD安裝於腹肌下。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https://video3.mingpao.com/inews/201803/20180308heart.mp4;//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3/de76e1ccbed1d262d805d291db2f324d.jpg今年5歲的芊懿(右一)去年在家昏迷,後來確認患有心室纖維性顫動,屬心律不正的一種;及後接受在腹肌下植入全皮下心臟植入式除顫器S-ICD手術,手術後至今7個多月沒有出現心室心律不正問題,生活未受影響。有關手術為全球首案及最年輕病例。左一為瑪麗醫院兒童心臟科部門主管翁德璋,左二為該院兒童心臟科副顧問醫生郭爕義。(郭慶輝攝);//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3/de76f782debb28b550b78c8b1c9ded69.jpg;

]]>
指針表隱藏智能 長氣測心率記運動 //www.afterroberto.com/%e6%8c%87%e9%87%9d%e8%a1%a8%e9%9a%b1%e8%97%8f%e6%99%ba%e8%83%bd-%e9%95%b7%e6%b0%a3%e6%b8%ac%e5%bf%83%e7%8e%87%e8%a8%98%e9%81%8b%e5%8b%95/ Tue, 30 Jan 2018 04:28:3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2049 【明報專訊】智能手表在市場上一直未算普及,其中一個阻礙因素,非電量莫屬。始終功能「食電」,又輕觸屏幕,又顯示信息,充電一次可使用兩天已是極限。想玩多功能又不想經常充電,市面上其實還有「半智能表」可供選擇,這一類表除了以傳統指針顯示時間,同時內置不同智能功能,最近更有半智能手表加入小型顯示屏,既能顯示資訊,也能省電,充電一次可用10多天,甚至長達25天;加上外形走斯文路線,方便襯西裝恤衫,更適合上班族日常佩戴。

◆Nokia Steel HR 用足25天 50米防水
對於不想常常充電的用家,Nokia Steel HR是不錯選擇,因為充電一次,一般可使用25天,就算連續不停做運動,也可用5天,相比現時不少智能手表,電量算相當高。而外形上,可說表不可貌相,看似和傳統指針手表一樣,但設自動心率監測功能,配合內置運動識別能力,可自動分辨用家正進行的運動種類,包括網球、舉重、跳舞等10種不同運動。

為方便用家了解運動狀態及手機通知,表盤上方設小型的圓形單色顯示屏,除可即時看到心跳率數值,亦可看到現時用家所消耗的熱量、步行步數、來電號碼及通知提示。此外,手表支援50米防水功能,就算戴着游水都沒有問題。雖然功能眾多,但手表以傳統指針設計,「運動味」大減,日常上班襯西裝、恤衫亦合適。

售價﹕$1688(36mm)/$1888(40mm)

網址﹕health.nokia.com/hk

◆Garmin vívomove HR 隱芒快拆表帶 偵測壓力

將圓形小屏幕融入表盤之內,可令手表外形更加斯文,而隱藏屏幕也是另一不錯設計。例如Garmin旗下首款傳統指針的運動手表vívomove HR,最大特點是採用全新隱藏屏幕,當用家舉起手腕作「睇表」動作時,便可啟動隱藏屏幕顯示資料,而用手指雙點擊屏幕,便可將指針指向10時20分的位置,以免遮蓋屏幕;用手指在表面左右上下滑動,便可切換顯示的資訊。

作為Garmin旗下的手表,除設心率監測功能,更有壓力偵測功能,以及監測最大攝氧量(VO2Max)的功能,用家做運動時,可記錄更多數據。為了令手表更加適合平日佩戴,表帶使用專用快拆設計,用家可隨意更換成運動膠帶或是人造皮表帶,襯衫更方便。雖然在功能上比Nokia Steel HR略勝一籌,但電池一般只可使用14天,而運動模式下只能提供5天使用時間,防水能力亦只有游泳級,潛水時不能使用。

售價﹕$1999(運動款)/ $2799(典雅款)

查詢﹕3568 3786

文﹕勞耀全

圖﹕劉焌陶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1/9f4df21acc07102faba2a8e543ae06c6-1.jpg(圖﹕劉焌陶攝);//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1/9f4e0ad8ae03e85a6be397d5d568904f.jpg表面設小型屏幕,用家按下表冠位置的按鍵,便可更改顯示資料。(圖﹕劉焌陶攝);//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1/9f4e1c5d93bc43fa89b2bda76ddad0a9.jpg充電需配合專用底座,以磁力自動校正位置,減少接觸不良而無法充電問題。(圖﹕劉焌陶攝);//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1/9f4e2f12dd8ce997f19deef3a75675aa.jpg表內設有隱藏屏幕顯示資料,除可顯示時間及心率,亦可顯示壓力指數。(圖﹕劉焌陶攝);//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1/9f4e409a967364f9f7fcb24e3c952a86.jpg表帶支援快拆設計,用家可依服飾更換表帶,現約有8款表帶供另購,每款約$250。(圖﹕劉焌陶攝);

]]>
植心臟去顫器 減猝死風險 //www.afterroberto.com/%e6%a4%8d%e5%bf%83%e8%87%9f%e5%8e%bb%e9%a1%ab%e5%99%a8-%e6%b8%9b%e7%8c%9d%e6%ad%bb%e9%a2%a8%e9%9a%aa/ Wed, 25 Oct 2017 06:46:3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0558 【明報專訊】今次研究中,6名年輕猝死者均帶SADS基因變異,在他們合共11名直系親屬中,逾五成家屬帶SADS基因變異,需要跟進及視乎個別情况接受預防治療。3年前,孫先生年僅23歲、不煙不酒的弟弟突然死亡,成為今次研究其中一個個案,孫兄亦因此參與研究,發現自己平靜時有心律不正情况,妻子憂慮他會突然暈倒,「去廁所多一陣,(妻子)都驚我暈倒」。

23歲弟弟猝死 兄驗出心律問題

現年32歲任文職的孫先生,其弟2014年在家中休息時無故猝死,終年23歲。其弟生前不煙不酒,也不熱愛劇烈運動,初步驗屍指死因未明。

孫先生說,因為參加今次研究,始知弟弟死因或與SADS有關,故研究團隊為他做基因檢測及心臟檢查,發現他亦可能有SADS基因變異。孫先生回想,其母在他小學時無故猝死,家族有猝死病史,參加研究期間,佩戴儀器檢測心跳,發現其心跳率有不正常情况,在平靜時每分鐘心跳達140次,遠高於每分鐘跳60至100次的正常水平。為預防突發猝死,與醫生商討後,孫先生今年7月安裝了植入式心臟去顫器作預防治療,若心跳出現異常,會即時電擊使心跳回復正常。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0/1c033f1fc47956f58aa83bab3799985d.jpg母親及弟弟均無故猝死的孫先生,經診斷後亦懷疑患有SADS基因變異致心律不正,確診後其妻常擔心他昏倒洗手間,「去廁所多一陣,也會拍門」。孫先生說,希望更多市民了解SADS,呼籲家族有猝死病史的人士及早尋求專業協助。(曾映妹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