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支援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ue, 26 Sep 2023 10:32:01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心理支援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精神健康】港大陳友凱:精神科覆診5分鐘「問用藥也未必夠時間」 //www.afterroberto.com/%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6%b8%af%e5%a4%a7%e9%99%b3%e5%8f%8b%e5%87%b1%ef%bc%9a%e7%b2%be%e7%a5%9e%e7%a7%91%e8%a6%86%e8%a8%ba5%e5%88%86%e9%90%98-%e5%95%8f%e7%94%a8%e8%97%a5%e4%b9%9f/ Fri, 23 Jun 2023 09:10:5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635 【精神健康】港大陳友凱:精神科覆診5分鐘「問用藥也未必夠時間」

【明報專訊】醫管局精神科人手短缺,病人覆診或如走馬看花,醫生只有數分鐘會診,部分病友如阿Wing(化名,詳見下文)更要頻密轉醫生。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講座教授陳友凱稱,醫管局人手流失快,病人難免轉由不同醫生診斷,然而病人在「公海」不斷轉醫生是絕不理想,醫患將無法建立互信,「連病歷都唔夠時間睇」,醫生不能全面掌握病人情况,即使安排臨牀心理學家等跟進,因下次不再見面亦無法評估成效,最終只好「有咩藥食緊就繼續食」。(編者按:個案阿Wing20多年來飽受幻覺困擾,他說最初根本意識不到那些焦慮和抑鬱病徵,直至……)

醫管局精神科缺人 陳友凱:覆診5分鐘「問用藥也未必夠時間」

陳友凱稱,精神科病人初次診症最理想應花約一小時,以評估、診斷及訂立個人化治療方案,首兩至三個月應隔一至兩周覆診,靠向病人問診檢視病徵及副作用,以便及早調校藥量和處方;用藥一段時間後,醫生便要在取得病人共識下決定不再大改處方,覆診間距可長些。

陳:覆診時間短 難作出情緒及心理支援

不過陳友凱指出,醫管局門診覆診一般僅5至6分鐘,單是問病人用藥情况已未必夠時間,「唔係問一句『你有無幻覺』咁簡單,病人好多時係唔知邊啲係幻覺」,或因而令藥物調校不宜,使病人有感「病徵未清」或長期受強勁副作用影響。他說,醫生有責任兼顧患者多方面病情,惟現實是每次覆診時間短,談何情緒及心理支援,問診或只能流於表面。


相關閲讀:【情緒病】7個香港人1人有精神健康問題 家人伴侶如何陪伴照顧、應對助復元?


個案經理支援非僅行政 阮淑茵促醫社整合

同為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的社協幹事阮淑茵稱,情緒支援需多方配合,社康護士或醫務社工作為個案經理,需聯繫不同系統為病人提供支援,不應只負責行政工作如審批醫療費用減免。她認為若能及早從輔導層面介入,可減低病人對醫學支援的需要,建議政府整合醫社服務並組成網絡,讓個案經理充分發揮聯繫角色,否則「幾多人都唔夠用」。

陳友凱補充,個案經理可協助病人處理家庭關係、教導應付壓力,並透過家訪評估病人實際精神狀况、有否服藥及副作用等。

他認為不應歸咎病人是否願意分享感受,個案經理有責任為病人提供自由及安全空間分享,否則便是失敗。

個案:幻覺纏廿載 種植修心「最想有得返工」

阿Wing(化名)20多年來飽受幻覺困擾,不時聽見令人煩擾的「聲音」,「好似酒樓、地盤好多好多人傾偈咁,好近嘅!好似喺身邊咁」;又見過街上有「人」穿過他人身體,種種幻象令他驚怕又厭倦。病情反覆嚇得他不敢上班,生怕幻覺忽爾出現,令他驚惶失措要躲進廁所逃避。他家窗台擺放8盆植物長得茂盛,是他悉心照料的心肝,他每日定時灌溉,看着葉莖漸長,葉子蒼翠欲滴,恍如提醒自己堅持總有成果,「我最想有得返工」。

訪問當日算是阿Wing狀况較佳之日,甫開門迎接已面帶笑容,溫婉地將引進記者屋內。見記者臉頰汗珠徐徐滴下,他開冷氣又多次問要不要冰茶,生怕招呼不周。

【精神健康】港大陳友凱:精神科覆診5分鐘「問用藥也未必夠時間」
阿Wing家中窗台擺放8盆植物,他興奮地着記者摸摸毛絨絨的葉,手指沾上如檸檬或百里香般的淡淡香氣,他說這叫「檸檬香」,花了一年悉心栽種。(朱安妮攝)

初期未意識焦慮抑鬱病徵 後惡化 「睡眠癱瘓」夜難寐

他淡然談起當年察覺患病經過,說最初意識不到那些焦慮和抑鬱病徵,相識多年的太太亦不理解,半年後妻子提出離婚,令他再受打擊,病情急劇轉差。有時夜晚躺在牀上徹夜難眠,雙目半張,幻聽聲音嘈吵煩擾,四肢控制不了,後來聽醫生診斷始知,這叫睡眠癱瘓症。


相關閲讀:【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日服10多顆藥丸 感睏倦暈眩副作用

醫生當年提出3種治療選項:入院、打針或服藥。他向記者展示裝藥膠盒,一盒早晚服,一盒每晚一次,另一盒安眠藥睡前服,每日要嚥下10多顆大小藥丸。他說服藥後會異常睏倦、暈眩和水腫,有時副作用強勁,「見到啲藥想嘔」,試過偷偷停藥一兩天,卻令病徵加劇,頭痛和幻覺難當,最後只能乖乖服藥。

【精神健康】港大陳友凱:精神科覆診5分鐘「問用藥也未必夠時間」
多年來與阿Wing形影不離的是3個藥盒,上方兩盒藥物分別是早晚服及晚上服,其中一款是「濃縮版」鎮靜藥,以往每次服用8粒,現在減至兩粒;紫色盒是安眠藥,同樣要每晚睡前服,阿Wing說否則徹夜難眠。(朱安妮攝)

冀「社區治療令」勿太苛

他很明白精神病人有時會抗拒治療,期望政府亦理解,將來即使推行強制病人治療的「社區治療令」也不能過於嚴謹,若病人拒絕治療一兩次不應立即「捉入醫院」,最重要是讓病人明白治療的好處。

近日新聞不停播放荷里活廣場兇案,阿Wing說,每次傳媒報道傷人案,總提及疑兇有否精神病紀錄,「咁樣係唔啱,唔係個個精神病都斬人……唔好當我哋係傻佬,一話精神病就話係傻嘅」。

]]>
【人生下半場】解決之道:理解患者避談病情「真」理由 //www.afterroberto.com/%e4%ba%ba%e7%94%9f%e4%b8%8b%e5%8d%8a%e5%a0%b4-%e8%a7%a3%e6%b1%ba%e4%b9%8b%e9%81%93-%e7%90%86%e8%a7%a3%e6%82%a3%e8%80%85%e9%81%bf%e8%ab%87%e7%97%85%e6%83%85/ Mon, 04 Nov 2019 03:45:0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168 【明報專訊】既然醫護必須向病人透露病情,那麼應當如何平衡病人意願和法律需要,又避免違背自己的道德原則?以上述個案為例,醫護可按照以下建議的步驟,按部就班地與郭女士和忠文展開討論:

第一步:醫護可先與忠文討論應否替郭女士安排手術。由於這是清醒病人的要求,所以討論不會構成保密問題。若忠文同意,便可到第二步。

第二步:醫護可向忠文詳細解釋,法律要求郭女士須親自同意治療,否則醫生不可施行手術,並強調會向病人告知診斷結果及小心解釋手術過程。若忠文同意向郭女士告知病情,便可到第三步。

第三步:醫護可向郭女士表示已遵照其意願,與忠文討論治療方案,並已徵得其同意。

第四步:醫護可向郭女士詳細解釋,法律要求她須親自同意治療,因此醫生仍須與她直接討論病情。若郭女士同意,便可到第五步。

第五步:醫護可謹慎地向郭女士告知病情,並商討治療方案。過程中醫護應將心比心,嘗試理解郭女士的想法,並提供適切的心理支援。

 

勿強破「防禦機制」免錯失治療良機

當然,以上步驟只供參考,未必適用於所有個案。若家人反對建議,或病人堅拒討論病情,可以交由經驗豐富和溝通技巧良好的資深醫生跟進,切忌在缺乏適當支援下,倉卒地強行打破病人的「防禦機制」。

為了直接與病人打開病情的話匣子,醫護應留意與病人和家人的溝通技巧,特別要了解病人拒絕討論病情的背後原因。研究顯示,大部分中國籍病人其實均希望了解自己的診斷結果,某些病人雖然口說不願了解,暗地裏卻可能對自己身體狀况甚為關注,只是礙於種種因素﹙例如郭女士認為醫療事項過於繁瑣複雜﹚而沒有向醫護表達自己的真正意願。

若醫護未能確切掌握病人的真實想法,因而隱瞞病情,可能令病人更為擔憂,甚至因法律上的限制而錯失施行治療的良機;反之,醫護若能針對病人拒絕溝通的源頭,對症下藥,則可更有效地誘導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

或非抗拒全盤資訊 了解真正需要

病人其實有可能只對某部分的病情資訊感到抗拒,但並非完全不願了解所有診斷結果。例如,病人或因懼怕死亡而不願得悉自己的預期壽命,但未必抗拒所有關於徵狀和治療方案的資訊。醫護若能仔細了解病人已知多少和欲知多少,便能更準確地提供病人希望獲得的醫療資訊,亦能避免耽誤治療。

雖然看似老生常談,但適當的溝通正正是解決此類問題的良方妙藥。醫護若能與病人和家人多作溝通,理解病人的真正想法,找出他們焦慮和忌諱,並釐清當中可能存在的誤解,定必能令兩難局面迎刃而解。在毋須作出醫療決定的前提下,醫護可基於對病人的尊重而不告知病情,但無論如何,都絕不能向病人或家人說謊。

如欲參閱更多有關醫學倫理的個案和分析,請瀏覽:www.ioa.cuhk.edu.hk/zh-tw/casebook

]]>
英「康復套餐」為確診者規劃護理 //www.afterroberto.com/%e8%8b%b1%e3%80%8c%e5%ba%b7%e5%be%a9%e5%a5%97%e9%a4%90%e3%80%8d%e7%82%ba%e7%a2%ba%e8%a8%ba%e8%80%85%e8%a6%8f%e5%8a%83%e8%ad%b7%e7%90%86/ Wed, 21 Nov 2018 04:16:5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5763 【明報專訊】近年英國英格蘭和澳洲新南威爾斯先後提出癌症策略,旨在減少新症、提升患者存活率和生活質素,亦有觸及癌症康復者照顧(cancer survivorship)的建議,英格蘭提倡為每名癌症病人提供「康復套餐」,作個人化護理。

英格蘭國民保健署2015年7月提出「2015至2020年癌症策略」,其中一個目標是在2020年或之前為所有確診癌症的英格蘭患者提供「康復套餐」(Recovery Package),包括在患者確診31日內作整全的需求評估及護理規劃、為患者建議獨立管理自己健康的方法等一系列幫助癌症患者和康復者的個人化護理流程。

澳洲「癌症計劃」提升患者生活質素

至於澳洲新南威爾斯的「2016至2020年癌症計劃」,目標是提升癌症患者的生活質素,並提出多項措施,包括加強復康治療、心理支援、戒煙服務、紓緩治療等。

港大外科學系臨牀副教授及乳腺外科主任鄺靄慧表示,現時癌症患者存活率高(見表)、生存時間長,她認為癌症康復者照顧計劃(survivorship programme)應包括制訂如何長時間跟進患者復發情况,為病人提供藥物副作用紓緩服務、運動和飲食建議等支援,全面照顧病人需要。鄺靄慧續說,未來大方向應由個案經理跟進每一名癌症患者不同階段的需要,再轉介至心理學家、物理治療師、社工等。

社區組織促資助病友組織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表示,坊間已有不同病友組織為癌症患者提供支援,但缺乏資金,港府可考慮為這些組織提供資源,並在患者確診癌症時提供相關資訊。彭又認為,除了康復者照顧支援,本港癌症策略應進一步研究需否篩查其他常見癌症,以及加快新癌症藥物納入藥物名冊。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11/health-news-11212018-a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