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21 Sep 2023 09:48:54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心理學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新冠疫情】容易哭、發脾氣 = 情緒病?壓力爆煲致「適應障礙症」 了解臨床兩大指標 //www.afterroberto.com/%e5%ae%b9%e6%98%93%e5%93%ad-%e7%99%bc%e8%84%be%e6%b0%a3-%e6%83%85%e7%b7%92%e7%97%85-%e5%a3%93%e5%8a%9b%e7%88%86%e7%85%b2%e8%87%b4%e9%81%a9%e6%87%89%e9%9a%9c%e7%a4%99%e7%97%87-%e4%ba%86%e8%a7%a3/ Fri, 25 Mar 2022 11:58:1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7047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社交活動可免則免,不少市民因為疫情關係,日常生活、工作、學習都受影響。面對種種壓力,如果一直累積而未有適當處理,可能會導致出現類似抑鬱、焦慮症等徵狀。有臨床心理學家指出,因壓力所致的短期情緒問題,可能是適應障礙症,臨床上有兩大指標助判斷適應障礙症的嚴重程度,而接受認知行為治療有助改善徵狀,但最重要的是身邊人支持。

 

相關文章:查找負面情緒「元兇」 疫情持續傷身又傷「心」 4個提升抗逆力方法

 

壓力過大致「適應障礙症」 易情緒化、發脾氣

betway体彩 臨床醫療心理學中心主任李永浩博士表示,適應障礙症患者很多時是在最近3個月內經歷無法處理的壓力,因為出現某些事件而令其承受巨大壓力。患者會變得情緒化,包括容易不開心、激動、脾氣暴躁、有危機感等,若一直沒有妥善處理、情况嚴重的話有機會演變成嚴重的精神疾病,例如恐慌症。

與抑鬱症、焦慮症等情緒病不同,適應障礙症患者多有明顯的壓力來源,而且壓力是突如其來及患者無法適應的,當壓力得到紓解後,一般約6個月就能平復。

跟抑鬱症、焦慮症等情緒病不同,適應障礙症患者多有明顯的壓力來源,壓力更是突如其來及患者無法適應……
跟抑鬱症、焦慮症等情緒病不同,適應障礙症患者多有明顯的壓力來源,壓力更是突如其來及患者無法適應……

 

兩大指標判斷適應障礙症嚴重程度

臨床上有兩大指標幫助判斷適應障礙症的嚴重程度:

一、壓力令患者造成什麼程度的痛苦、會否改變其原本性格,引致巨大的情緒及行為變化。

二、會否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例如大幅度收窄日常活動範圍、對日常喜好失去興趣、容易與人爭執等。

 

相關文章:新冠肺炎患者後遺研究:1/3患者半年內出現腦部疾病 更涉焦慮症、情緒失調等

 

認知行為治療 學習面對壓力 重拾信心

臨床心理學家一般會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引導患者思考和分析所面對的壓力,例如引導他們思考所憂慮的事情有多大機會發生、若事情發生會有何後果、有何方法解決等,希望確立患者的信心,讓他們明白即使事情發生自己也有能力應對,誘導患者從最壞情况的牛角尖中抽離,重新專注日常生活。醫生亦會因應情况處方藥物,但由於適應障礙症的源頭是外來壓力,非生理原因,因此藥物主要有助減低徵狀,對治療適應障礙症本身幫助不大。

 

待訴苦後 給予支持

李博士指出,社交支援對適應障礙症患者而言甚為重要,提醒若果發現身邊親友出現情緒困擾,變得容易哭、發脾氣,應該待他們發泄情緒後,主動向他們表達關懷及放鬆傾談,聆聽他們的煩惱,讓積累的壓力得以釋放,不應避之則吉或採取放任態度。與患者傾訴時,亦應要比平時更有耐性,在患者釋放情緒時,毋須給予任何意見或建議,應待他們「吐完苦水」後,再表達支持及鼓勵,最重要是讓他們知道身邊有人在「撐住」,並非孤軍作戰。

 

3個小貼士面對壓力 保持樂觀心境

.面對生活壓力,李博士給予小貼士,學習改變對事件和壓力的看法,保持樂觀心境,有助避免適應障礙症:

.人生中的事情好壞參半,總不可能只有壞事發生。嘗試改變自己的視野,把目光集中在一些現有的美好事物,盡量不過分思考未來可能發生的壞事。

.即使正面對巨大壓力,如果不能改變外在環境,則學習接受壞事既已發生,但仍然有其他美好的事情可以選擇,盡可能不要過分執着與擔心。

學會活在當下,很多時壓力都是源於自己定下的目標,當與目標有距離時,無形的壓力便會由此衍生,嘗試令生活簡單化,減少無謂貪婪,珍惜現在擁有的事物,有助減低自己承受的壓力。

]]>
衛生處方:憶快樂時光 正向面對DSE放榜 //www.afterroberto.com/%e8%a1%9b%e7%94%9f%e8%99%95%e6%96%b9%ef%bc%9a%e6%86%b6%e5%bf%ab%e6%a8%82%e6%99%82%e5%85%89-%e6%ad%a3%e5%90%91%e9%9d%a2%e5%b0%8ddse%e6%94%be%e6%a6%9c/ Mon, 06 Jul 2020 03:22:5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7288 【明報專訊】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即將放榜啦!

同學可能會為考試成績而感到焦慮,這也是人之常情。放榜令大家的目光聚焦在學業成績,但我們不要單單以一次成績高低來評價自己。

借用「正向心理學」角度回顧自己多年來的中學經歷,可能會得出另一張「成績單」,從中找到一些「小確幸」。

現在,大家不妨嘗試想想以下問題。哪些可以引起你的共鳴?

放榜, 心理學,正向心理學,健康,衛生處方,中學文憑試

正面情緒

在校園經歷過快樂和有趣的時光嗎?有遇上感到欣喜的人和事嗎?例如與友好一起談笑、大合唱、去旅行;當跌倒時,有人慰問和關心;遇到困難或挫折時,得到支持和鼓勵。這些珍貴經歷不但讓我們感到愉悅,也使我們充滿正能量。

全情投入

大家試過面對挑戰,集中精神,全力以赴,達到近乎忘我境界嗎?例如努力溫習,全神貫注地應考;和隊友積極參與比賽,與對手爭持;在歌唱比賽中全情投入地發揮。透過全情投入活動,發揮所長並獲得滿足感。

爭取成就

大家曾經為目標努力,追求進步,而感到自豪嗎?例如在學業上獲得理想成績;與隊友們一起艱辛訓練,在比賽中奮力求勝;表演完畢後,獲得台下熱烈歡呼和掌聲。這些成就不但提升自信,也代表我們曾為自己的目標而奮鬥,不論得失都感到驕傲。

正面關係

同學有良師益友或家人陪伴嗎?有知己一起溫習、一起玩樂,互相信任和支持嗎?例如與同學坦誠相處,建立友誼,互相欣賞和學習;和師長關係良好,可以暢所欲言;家人充分支持,在比賽或表演時到場打氣。這些正面關係令我們感到溫暖,即使在艱難時刻仍不感到孤單。

找到意義

同學有發自內心,想去追求的目標嗎?為他人積極付出,幫助別人,自己也感到生活充實和快樂嗎?例如服務同學,主動擔任要職,舉辦活動;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做義工、探訪地區長者中心,傳達愛心與關懷。找到有意義的目標,令我們有努力的方向並且自發地排除萬難,實現理想。

從以上眾多角度看,無論DSE成績如何,各位在中學生活裏總會有所得着。DSE放榜,象徵各位同學已經完成中學旅程,人生踏入另一階段。不論日後選擇繼續升學或向其他方向發展,希望以廣闊目光看待自己的經歷,繼續開創精彩人生。

如希望了解更多有關DSE放榜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困擾資訊,可瀏覽衛生署精神健康資訊站;如需尋求專業幫助,可致電醫院管理局精神科電話諮詢服務:2466 7350

文:何宗偉(衛生署健康促進處高級臨牀心理學家)

]]>
情緒診所:於不如意中活得愜意 //www.afterroberto.com/%e6%83%85%e7%b7%92%e8%a8%ba%e6%89%80-%e6%96%bc%e4%b8%8d%e5%a6%82%e6%84%8f%e4%b8%ad%e6%b4%bb%e5%be%97%e6%84%9c%e6%84%8f/ Mon, 21 Oct 2019 06:28:5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993  

 

情緒診所:於不如意中活得愜意
(明報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不論年齡,每人每日都會遇上形形色色的挑戰。即便是小學生,做好學生本分之餘,同時要面對大大小小生活上的問題:對老師的評分標準不滿、朋友之間意見不合甚而鬧翻、遭朋輩杯葛或霸凌等。我們年幼時都對世界充滿憧憬,但隨着成長,慢慢會發現個人及現實環境中有着不同的制約,很多問題往往無法處理或改變。

俊熹是一個熱愛足球的學生,遇上意外後仍冒着腳傷加劇的風險堅持練習,令家人十分擔心。父母不但阻止他外出練習,又罵他固執和反叛,令俊熹感到非常失望和無助,心想:「人生就此完了。」

受傷被禁踢波 人生完了?

人很容易把一個因情緒而起的念頭或想法,誤當成客觀事實或全面真相,繼而未能觀察事情的整體,掉進了情緒陷阱。在俊熹的故事中,放棄足球讓他感到人生的主要支柱遭擊毁,但這不等於他的人生真的「就此完了」或失去意義和價值。因此,當腦裏浮起「沒出路了」或「死一死算了」等念頭時,你可以先覺察它,跟它保持一個觀察的距離。當你處理好情緒帶來的影響,便有空間擴闊思維,讓自己發現其他可能,而非衝動或盲目跟隨固有想法。當你開始認清客觀事實和限制,可以慢慢嘗試將心神和力氣轉移到你真正重視的價值,而不是在死胡同裏掙扎。

睇清價值觀 彈性而堅定實踐

困擾你的事或許違背了你的價值觀,但糾結在苦無結果的掙扎或逃避,只會讓你容易忽略人生其他範疇的價值。回到俊熹的故事,父母的反對令他更堅持練習球技,除了藉此迴避與父母的衝突,他更希望向父母證明自己的理念和能力。然而每個人於家庭、朋輩、社群、成就、個人發展、身心健康、信仰等各方面,均有着不同的價值觀和優次。價值觀,就像漆黑大海中的燈塔,給我們方向,引導我們彈性地實踐有意義的生活。俊熹對足球活動的熱愛源於兩個價值觀:「成就感」和「社交聯繫」。但過於側重球場上的成就,令他忽略了康復的重要,以及球隊和家庭內均需要有互相協調的時候。

最後,俊熹轉為協助球隊招攬和訓練新球員,透過啟發他人繼續追求成就感,同時讓父母安心。這就是彈性而堅定地於人生不同範疇中實踐自己的每個價值:先認清個人價值觀,覺察客觀事實和限制,再訂立即時、短期、和長遠的目標,跟隨個人價值而行,生活自然有意義。

文:張敬斯(新生精神康復會臨牀心理學家)

]]>
【精神健康】「你是什麼顏色?」 立場掛帥 不敢講真心話 //www.afterroberto.com/%e3%80%8c%e4%bd%a0%e6%98%af%e4%bb%80%e9%ba%bc%e9%a1%8f%e8%89%b2%ef%bc%9f%e3%80%8d-%e7%ab%8b%e5%a0%b4%e6%8e%9b%e5%b8%a5-%e4%b8%8d%e6%95%a2%e8%ac%9b%e7%9c%9f%e5%bf%83%e8%a9%b1/ Tue, 08 Oct 2019 07:37:5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844 【精神健康】「你是什麼顏色?」 立場掛帥 不敢講真心話
什麼顏色?——「你是什麼顏色?」「什麼立場?」面對不同聲音和意見,我們有不同的選擇,也應該尊重和接納彼此的立場。(Benjavisa@iStockphoto)

【明報專訊】近幾個月見過很多不同背景、不同行業的人,有學生、家長、教師、新移民、專業人士、家庭主婦……不少人坐下不久就會問:「你是什麼顏色?」「什麼立場?」他們不是帶着挑戰的態度來提問,反而很多是出於憂慮和恐懼:「我現在很害怕講錯話,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坐在你身邊的人是否跟你同一立場,會否接受不同意見。」

「我甚至不想跟人說話,很怕最終會演變成爭執。」

差不多每個人也有這些擔心。我感受到他們真實的恐懼。

有求助人說了這樣的一句話,令我感受至深:「我希望在這個社會環境下,有一個人在沒有任何立場和偏見下真心聆聽我心裏的感受。」他是森仔。

森仔一向沉默寡言,而且患有社交焦慮症,當處身社交場合或者跟別人對話時會感到壓力和非常緊張。他總是覺得自己的說話技巧笨拙,別人會看得出他表現緊張、表情奇怪,所以他很少說話,當然朋友也不多。

升上大學之後,森仔決心改變自己,嘗試積極參與不同活動,希望衝破自己的障礙。一年級的時候,他認識了自己學系裏的一個男同學。二人性格很相似,也較為沉默內向。森仔與他在一起時感覺安穩,因為這個同學通常都很有耐心地聆聽他的說話,也沒有因為森仔說話拘謹、表情繃緊而表現不耐煩。從同學身上,森仔感覺到被接納。

 

說出內心想法 惹好友抨擊

這年夏天,社會動盪,森仔一直感到非常不安。在一次由大學學生會舉辦有關這次社會運動的活動中,他跟這位同學一同參加。森仔以為大家性格相近,立場應該也很相似,因此鼓起勇氣表達一些自己的想法,以及對政府、警察執法的不滿,怎料原來同學的看法完全不一樣,還以森仔所形容的那種「極為偏頗」的立場,激動地反駁森仔,然後拂袖而去。森仔整個人呆着,「又失敗了!」怪責自己不應該坦白地表達己見,應該一如以往繼續沉默寡言,繼續躲在自己的安全網,那就不會受到衝擊……

經此一役,森仔在社交方面的信心大受打擊。連唯一以為可以成為好友的關係也不能維持,令他對自己、對人的信心動搖起來。本身已經在社交方面很容易感到不安的他,經歷了這次遭遇後心情變得更差。看見一臉無奈的他,很難用三言兩語令他重拾面對人的信心,再次勇敢地在人前表達自己。

 

表達意見 勿以說服為目標

每個人對事物也有自己的看法,這並不代表只是黑白或對錯的二元對立。在表達自己的意見時,首要目標不是為了說服別人,也不要期望別人跟自己的想法完全一樣,首要是建立互信基礎,然後坦然接受彼此不同看法和立場,仍能維持友好關係,這才是成熟的社交表現。此外,採用適當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立場,避免長期壓抑感受,心理才會健康。

我告訴森仔,在這件事上,他並沒有犯錯,也不是失敗。反而我十分欣賞他衝破自己的障礙,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還懂得尊重他人,沒有強迫別人認同自己的立場。

【精神健康】「你是什麼顏色?」 立場掛帥 不敢講真心話
有口難言——近月不少人帶着憂慮和恐懼,害怕說錯話。(PRImageFactory@iStockphoto,設計圖片)

■ 知多啲:尊重不同立場 接納≠同意

每個人也是獨立個體,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學習建立自己的想法和決定自己的路向。而我們每個人在一生中不同的階段也遇見過不同的同行者,為我們的生命帶來不同的影響。然而,每個人最終也要為自己的人生負上責任。在面對不同聲音和意見的同時,我們有不同的選擇,也應該尊重和接納彼此的立場。然而,接納不等於同意,而是嘗試從他人角度了解他人的想法,尊重他們的選擇。先放下自己既定的想法和立場,才能在深度聆聽中達至真正的尊重和共融。

我十分喜歡電視劇《天與地》以下這段對白:「和諧唔係100個人講同一說話,和諧係100個人講100句唔同的說話之餘,而又互相尊重。」

求同存異 不着眼分歧

在過去的暑假,我聽了牛津大學學者Professor Mark Williams主講一個關於靜觀與宗教的研討會。在答問環節中,有一名參加者問了教授這個問題:「教授,我與太太在靜觀方面有不同意見,你可否教我怎樣維繫我的婚姻?」在場幾百名參加者頓時起哄,大家都靜待教授的回應。教授沉思了一會,然後氣定神閒地說:「我建議你們致力鞏固雙方的共同點,而不要着眼於彼此的分歧。」求同存異,可能是我們這世代最需要學習的生活態度。

願我們的香港重回正軌。

文:陳穎儀(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精神健康】知多啲:撕裂了想修補 先為溝通尋共識 //www.afterroberto.com/%e7%9f%a5%e5%a4%9a%e5%95%b2-%e6%92%95%e8%a3%82%e4%ba%86%e6%83%b3%e4%bf%ae%e8%a3%9c-%e5%85%88%e7%82%ba%e6%ba%9d%e9%80%9a%e5%b0%8b%e5%85%b1%e8%ad%98/ Mon, 09 Sep 2019 09:40:2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379 【精神健康】知多啲:撕裂了想修補 先為溝通尋共識
來源: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反修例事件已持續3個月,家人朋友間可能早已爆發過衝突,想修補關係亦是一大學問。踏出第一步不容易,李昭明提議,父母子女暫時放下政見,向對方重申自己重視這段關係,並坦白自己的感受,同時亦要處理對方的感受:

「最近的事令到大家都好不開心,但不希望這影響到我們的關係。我知道此刻很難讓大家明白彼此的想法,但我希望你知道我着緊你。」

「我知道你很難受,但就算我們有不同的意見、想法或立場,我都好重視你。」

然而,社會紛爭持續,同一屋簷下的家人難免再次談到相關話題。李昭明認為,不妨就日後的溝通方式尋求一個共識,「問一下對方,之後想大家怎樣溝通。想不想討論?抑或想多說說彼此的想法?怎樣相處你會覺得舒服些?」

 

討論非政治議題試水溫

不過,最終如何溝通亦視乎大家本來的相處模式。例如,有些家長採用權威型的管教方式,傾向期望子女服從,一旦子女與他們意見不合,甚或是在政治立場上對立,雙方關係容易變得緊張。李昭明建議:「作為子女可先在其他事件上,嘗試表達自己的感受,讓父母慢慢明白子女是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再觀察父母的反應。」譬如跟媽媽說:「我知道你擔心我,我長大了,下次夜歸我會打電話給你。看,今次晚回家我也很安全呢。」相處不是一下子可以改變,大家都需要時間調節,可循序漸進,先在非政見問題上試試水溫,再逐漸在政治議題上向表達想法。

相關文章:
黃藍家人飯敘炒大鑊? 管理情緒 中秋團圓不撕裂

]]>
【精神健康】黃藍家人飯敘炒大鑊?管理情緒有方法 //www.afterroberto.com/%e9%bb%83%e8%97%8d%e5%ae%b6%e4%ba%ba%e9%a3%af%e6%95%98%e7%82%92%e5%a4%a7%e9%91%8a-%e7%ae%a1%e7%90%86%e6%83%85%e7%b7%92-%e4%b8%ad%e7%a7%8b%e5%9c%98%e5%9c%93%e4%b8%8d%e6%92%95%e8%a3%82/ Mon, 09 Sep 2019 09:31:3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378  

【精神健康】黃藍家人飯敘炒大鑊?管理情緒有方法

【明報專訊】中秋是親朋戚友飯敘時節,飯桌上,話題難免觸及近日社會紛爭。一圍枱總有紅黃藍綠不同政見,黃藍是否誓不兩立?如何應對?

專家教路,飯敘前學習「積極聆聽」、「非暴力溝通」等技巧,並安排同一陣線的「和事老」在大家說得激動時作調和,不要把中秋團圓變成割席!

無論是每逢過年過節才見面的親戚,或是朝夕相對的家人,大家總有不同政見,同枱食飯時一旦論及政治,難免擔心發生爭執。

臨牀心理學家李昭明指,中秋節是家人朋友相聚的好時光,未必合適深入討論政治。不妨跟大家閒話家常,聊聊生活近况,或者專注眼前的菜餚,「這道菜都幾好食!你食多點啊!」

 

【精神健康】黃藍家人飯敘炒大鑊?管理情緒有方法
李昭明(資料圖片)

 

然而,近日社會紛爭實在太貼身,閒話家常也難免觸及政治,究竟沉默是金?還是要捍衛自己立場?則視乎對方的親疏關係。

 

情景1:疏離親友飯局

積極聆聽

不常見面的親友難得在節日聚首,當然不想在飯局裏為政治問題吵架傷和氣。李昭明認為,不談政治都是一個選擇,可以聊一下其他話題。當然,難免有人會提及當前社會爭拗,各人對政治議題有不同的看法,容易觸動情緒。建議食飯前做些心理準備,提一提自己,「當聽到政治話題的時候,嘗試去理解對方的感受。聆聽不代表認同,純粹做一個聆聽者。如果不想吵架,可以做一個聆聽者角色,給予簡單回應,如『嗯』、『唔』、『OK』」。

 

代入對方角度 摒棄預設立場

李昭明建議嘗試積極聆聽(active listening),將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專注地聽說話內容,並留意他的面部表情或者狀態,嘗試了解當中的信息,盡量不帶預設去聆聽。在情感上,試着代入對方角度,感受對方情緒。在行為上,以肢體語言或說話讓對方知道你正在聆聽,如點頭、給予對方空間表達、不打斷對方。此舉有助了解對方的看法、感受,亦提供一個場合讓對方表達想法。

 

轉移話題

親友飯局不是一個去改變對方想法的場合,亦未必一時三刻說得清楚自己的想法。萬一聽到一些觸動自己的說話時,不要直斥其非,也不要反枱離場。可以嘗試轉移話題:「這道菜都幾好食!你食多點啊!」或離開座位一會,如去洗手間洗臉。

李昭明表示,最好事先了解有什麼人出席飯局,若知道某些親友與你的想法比較相近,或者平時擔當調和角色,可以跟他「夾定」,例如是「如果我比較激動的話,你提一提我」之類的提醒。萬一出現爭吵,就要有人充當和事老。和事老要避免火上加油,只宜處理雙方當下的感受,然後再開展其他話題,舉例說:

「對喇!大家有不同看法,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也很自然。」

「大家都嬲,大家都辛苦。」

「是的,大家都不舒服。」

情景2:親密家人食飯

大時大節親戚飯敘,聽到不同的言論,情緒忍一下便過去。但若是同住家人,天天見面,當大家立場不同,如何化解衝突?

 

互相尊重

不少家庭「電視送飯」,但看到某些新聞片段可能會令自己或家人情緒激動,李昭明建議,不妨轉台看新聞以外的節目。當提及某些話題時發現不對勁,便轉移話題。「每個人接收的信息、成長背景、追求的東西都不同,要尊重大家有不同看法。如果對方感受到我們想改變他,他反而會抗拒呢!」她強調,根深蒂固的想法和感受,不能一下子便互相明白了解。

 

抱「說服」心態 反招抗拒

李昭明指出,我們很多時就着政見想說服對方,但抱着「說服」的心態,反而難以了解對方,對方也會容易抗拒接收你的想法。如果想向對方解釋自己的看法,可以先了解對方的想法和他重視的事情,再就對方所重視的範疇提供一些你知道的資料,「有些人比較着重經濟,有些則關心社會安全或穩定,可讓他們知道有關方面的資料,大家或會較容易展開討論」。

 

非暴力溝通

不少人溝通時,容易依主觀印象或過往經驗,投射想法於對方身上,造成衝突;註冊社工陳源裕曾在民間機構教授「非暴力溝通」,指出非暴力溝通正正是鼓勵溝通者帶着意識,留意當下,觀察對方,「留意對方有何感受?自己又有何感受?」非暴力溝通又名為「愛的語言」,有助溝通者更了解自己及對方的需要。

 

【精神健康】黃藍家人飯敘炒大鑊?管理情緒有方法
陳源裕(受訪者提供)

 

「愛的語言」包含四大要素,依次序為: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假設一對母子共膳時,為近日的示威風波爭論,母親喋喋不休,兒子感到不耐煩及憤怒。陳源裕建議其中一方平靜下來,觀察及聆聽對方。他續指,面對近日社會事件,大部分父母的核心情緒多為恐懼、憂心,與子女溝通時,容易把恐懼情緒投射在子女身上。子女與父母交談時,若觀察到對方有類似感受,不妨嘗試描述、肯定對方的感受,讓對方得悉自己確有認真聆聽。舉例說:「媽媽,我感受到你很憂心,擔心我的安全。我都知道你好惜我。」

當觀察到對方心情稍為平靜下來,可嘗試進入非暴力溝通的最後兩個步驟,表達自己的需要及請求。舉例說:「但你每次重複講及同一件事,令我感覺好困擾。我需要一些空間,請問你願不願意先放下這話題一會兒?」

 

【精神健康】黃藍家人飯敘炒大鑊?管理情緒有方法
自我觀察——社工提醒,如果意會到自己正在發脾氣或有激烈情緒,可先冷靜下來,不需急於申辯立場。(davidf@iStockphoto,設計圖片)

停一停 給自己的3問

運用非暴力溝通,有助雙方了解彼此的情緒及感受,減少誤解。但陳源裕坦言,非暴力溝通並非隨時適用,若溝通者自我覺察能力不足,尚未了解自己的情緒及感受,便難以與他人展開非暴力溝通。面對衝突,運用非暴力溝通前可以先詢問自己3個問題:

  1. 我是否在發脾氣?
  2. 我是否處於激烈、難以自控的情緒中?
  3. 我是否已經預備好,應對眼前的溝通衝突?

如果意會自己正在發脾氣或有激烈情緒,未預備好應對溝通衝突,不需急於展開非暴力溝通;而是先冷靜下來,了解及聆聽自己的感受及需要。「在這狀態,溝通不是向外,而是向內。舉例說,情緒高漲時,試試感受自己的情緒,跟自己說話,『我明白你現在好??、好激動,因為媽媽好似不太明白自己,所以你會有這些反應』。」

文:李祖怡、鄧安琪
統籌: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兒童健康】焦慮兒睡不好 「爸媽死了怎辦?」 //www.afterroberto.com/%e7%84%a6%e6%85%ae%e5%85%92%e7%9d%a1%e4%b8%8d%e5%a5%bd-%e7%88%b8%e5%aa%bd%e6%ad%bb%e4%ba%86%e6%80%8e%e8%be%a6/ Tue, 21 May 2019 10:18:3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8959 【明報專訊】「如果爸媽死了……」原來很多小朋友都擔心如果父母死了,自己以後不知怎樣生活,沒人叫起牀、沒人送返學、沒人教做功課……這些生活上的基本需求,是建立個人安全感、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感的重要基礎。

 

【兒童健康】焦慮兒睡不好 「爸媽死了怎辦?」
擔心無人照顧——不少孩子擔心父母會死,以後沒有人照顧,要一個人面對「怪獸」和「賊人」。(real444@iStockphoto/明報製圖,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版提及個案無關)

 

現今父母照顧無微不至,小朋友有這些憂慮實在可以理解。焦慮不單影響睡眠,也影響學習,父母要替孩子裝備好,提升自我能力感,培養面對困難的能力。

8歲的康康臉上一對黑眼圈,令我最印象深刻。康康媽媽說他從小就睡不好,很難入睡,也經常半夜醒來。康康最怕黑,特別是獨個兒的時候,他會不期然地想到有人爬進家裏,襲擊他和家人,或者有賊人潛入打劫…… 所以他經常在半夜走到父母的房間,要求他們陪伴。媽媽總是安慰說:「孩子,不要怕,有爸媽在,我們必定會打敗任何怪獸和趕走賊人,保護你啊!」「但是……如果……」康康欲言又止,心裏又往下沉。這個「但是」就是康康心裏最害怕的一幕。

 

生活能力低 化成焦慮

在診所裏,部分來見我的孩子心中都懷着這個「如果」。記得有一年,我在兒童情緒管理小組訓練中,邀請孩子用圖畫分享他們最擔心的事情,6個孩子中有5個擔心「父母會死」。他們絕大部分都是擔心如果父母死了,不知以後怎樣生活。他們都不敢告訴父母自己有這個擔心,即使透露了一點,父母通常都只叫他們不要多想。在小組中,我請他們再具體說多點他們的擔心,他們就說:如果父母死了,就沒有人叫我起牀、送我返學、教我做功課、幫我執書包、幫我熨校服、幫我搵補習姐姐……有些甚至說:幫我穿衣、綁鞋帶、洗澡、梳頭、叫我飲水……也有些會說:如果我被人欺負、被教師責罵,那麼誰幫助我……而康康最擔心的是晚上沒有人陪他入睡,他一個人要面對「怪獸」和「賊人」。

有些父母可能會想,原來我們在孩子心中只是處理起居飲食、解決問題的人。但其實這些生活上的基本需求,是建立一個人的安全感、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感的重要基礎(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這些孩子的焦慮,源於他們擔心有很多事情自己做不來,父母是他們的「百合匙」,沒有了父母,他們什麼也做不到,遇到何事都不能解決,生活就會完全失去依靠。如果孩子想像這樣的情况真的發生,他們的擔心確實可以理解。但是否所有孩子的能力感都這樣低?

我也在一些兒童院舍服務。入住兒童之家或院舍的孩子,各有不同的家庭問題或困難而需要離家居住。當然,他們也有擔心和焦慮的事情,但不同的是,他們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感較高,而且生活的堅韌力也較高。或許有人認為這些孩子是因為「生活逼人」而「沒有選擇」,不管原因如何,這些年紀小小的孩子做得到,為什麼一般家庭的孩子做不到?關鍵是家長有沒有給予學習機會,從中培養那份生活上的自我能力感。

 

【兒童健康】焦慮兒睡不好 「爸媽死了怎辦?」
學懂自理——按部就班地教導孩子生活技能和解決問題的技巧,可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real444@iStockphoto,設計圖片)

 

過度保護 無機會學生活技能

康康的父母很愛他,一家人感情很要好。父母都全職工作,康康的起居飲食,事無大小也有嫲嫲悉心照顧。父母了解康康是個容易緊張的孩子,所以盡量「過濾」一些容易令他焦慮或不知所措的場合和考驗,例如從來不讓他參與有表演或比賽成分的活動,怕他面對不了;在家也很少看帶有懸疑和緊張成分的片集,即使是新聞,也不讓他看有關死亡或天災人禍的報道。如果康康在學校發生什麼事,例如被同學推倒或取笑,媽媽都會向學校反映,未至於是投訴,只想教師多關注康康,保護他。

康康的焦慮影響了他上課時的專注力,因為他經常擔心自己會做錯事,會被教師發現或者給同學取笑,所以在學校的他十分繃緊,放學就是他最放鬆的時候。但是一到傍晚,他的焦慮又來了,特別是下大雨和颱風的時候,他格外緊張,因為爸爸是一名巴士司機,大雨和颱風時也要工作。

 

訓練解難技巧 提升自我效能感

人生有很多不確定,日常生活也一樣,沒有人知道今天擁有的東西,明天會否仍然屬於你;一家人今天一起吃飯,明天又會否齊人?人生無常,即使是成年人也很怕面對,何况是孩子。既然人人都不能逃避這個事實,那麼裝備好自己,提升自己面對的能力,就是我們在當下此刻做得到的事。

孩子對生活的掌控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感當然仍未成熟,因此確實需要父母的愛護和培育。但是,更愛護孩子的做法,就是按他們成長階段教導合適的生活技能和解決問題的技巧。年幼的孩子,可按部就班地教導他們生活技巧,例如自己吃飯,吃完飯收好自己的碗筷交給成人清洗,自己穿衣著鞋等;到小學階段,家長應及早訓練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這樣,孩子便學習到怎樣一步一步達至解決問題的目標,遠勝過父母長篇大論地分析或直接講出解決方法來得更實際。

 

【兒童健康】焦慮兒睡不好 「爸媽死了怎辦?」
學懂自理——按部就班地教導孩子生活技能和解決問題的技巧,可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real444@iStockphoto,設計圖片)

 

經常焦慮 影響學習、社交、健康

經常擔心和表現緊張的孩子,不但有可能出現睡眠問題,也會影響學習和社交發展。例如焦慮會影響專注力和記憶力,也令他們對新事物、新挑戰卻步。對別人的說話和眼光過於敏感,也影響他們結交朋友。身體方面,焦慮的孩子較容易出現痛症,例如肚痛,頭痛、肌肉繃緊等。

面對不同性格的孩子,家長應以不同的教養態度去培育。世上沒有不好的性格,只要配合適當的管教模式和態度,加上良好的親子關係,即使孩子天生易焦慮,也可以擁有健康快樂的人生。

 

文:陳穎儀(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斷食可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但非人人適合 //www.afterroberto.com/%e6%96%b7%e9%a3%9f%e5%8f%af%e6%8f%90%e9%ab%98%e8%87%aa%e6%88%91%e6%8e%a7%e5%88%b6%e8%83%bd%e5%8a%9b-%e4%bd%86%e9%9d%9e%e4%ba%ba%e4%ba%ba%e9%81%a9%e5%90%88/ Tue, 14 May 2019 10:24:2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8793 【明報專訊】古代中國,皇帝祭天前要齋戒沐浴,而伊斯蘭教齋戒月則是傳統習俗。齋戒不單是生理上節制飲食,精神上也有表示莊重、克己、修煉意志的意思,究竟有沒有根據?

 

斷食可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但非人人適合
心理挑戰——臨牀心理學家提醒,情緒病患者或容易緊張的人,採用斷食法前宜多加考慮。(nikoniko_happy@iStockphoto,設計圖片)

 

臨牀心理學家陳雅文表示,無論是齋戒或斷食,人們為了不同的目標,抑制進食的衝動,從中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即心理學中的「延遲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理論。有實驗發現,延遲滿足能力愈高,會有愈好的情緒管理及心理質素。

但陳雅文又指出,不少宗教齋戒不單禁食,同時停止娛樂,甚至禁止傾談等,藉此減少對大腦的外界刺激,令齋戒者更易「自我對話」,因此不能定論是單憑斷食達至心境平和。她補充,齋戒或斷食具心理挑戰,並非人人適合,情緒病患者或容易緊張的人,宜先評估自己能否應付斷食期間可能引發的情緒反應,應先確保有充足支援,「如果選擇自行斷食,最好告知身邊朋友,一旦他們發現你有不適時,也可提醒你。」

斷食可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但非人人適合
陳雅文(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

【有片】年紀大、情緒緊張 荷爾蒙失職致夜尿多

瘤言情深:地球很危險? 勿被飲食謬誤所困

驚搭巴士 嚇到手震肚痛

【都市壓力】溫書緊張 特別貪吃 增壓食物 考生必戒!

]]>
踢走電子奶嘴 低頭族從小杜絕 //www.afterroberto.com/%e8%b8%a2%e8%b5%b0%e9%9b%bb%e5%ad%90%e5%a5%b6%e5%98%b4-%e4%bd%8e%e9%a0%ad%e6%97%8f%e5%be%9e%e5%b0%8f%e6%9d%9c%e7%b5%95/ Mon, 15 Apr 2019 09:41:4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8225 【明報專訊】「沒有手機或平板電腦播着卡通,真的很難令孩子合作地吃飯。」一個幼兒的家長無奈地說。

「現在的小學生對玩具沒有興趣,也不願意參加課外活動,整天只顧着打遊戲機。」

「考試過後已很少看到學生結伴去玩,反而更多的是各自趕回家跟同學聯網打機。」

以上的情景,在現今香港社會已是見怪不怪。究竟家長如何在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學習與娛樂之間取得平衡?實在是一個難題。

 

電子奶嘴 低頭族 手機 陳穎儀 心理學
(yaoinlove@iStockphoto)

 

電子奶嘴——家長為求孩子合作,以手機或平板電腦作「催吃劑」,貪一時之利卻種下「電子奶嘴」的種子。

 

不得不承認,智能手機平板似乎已變成了都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它的出現,取代了不少生活用品:相機、計算機、錄音機、字典……還有層出不窮的Apps,為人帶來不同的影音體驗、社交網絡、消閒娛樂等。

雖然這些智能產品為人類帶來不少方便,但其實也一直在削弱人類的智能,例如記憶力,大部分人都已經倚賴電話記着親人朋友的電話號碼、約會日期等。此外,智能產品的出現也侵佔了人類的思考、社交、親子等方面的空間和時間。漸漸地就連自己也不再懂得和自己相處,少了很多靜下來思考的時間,也愈來愈難忍受沉悶的感覺。當人類開始覺得被這些智能產品弄得愈來愈不智的時候,又出現了很多呼籲「放下手機」的溫馨提示。但現實卻是:「拎得起,但放唔低」。

 

打機不是洪水猛獸 自律是關鍵

在電子產品的普及和廣泛應用下,不得不承認,就連兒童玩具也漸漸被智能Apps代替。如果家長能把這些產品看成是玩具的進化版,就不會把「打機」當作洪水猛獸,關鍵只在於怎樣訓練孩子學習控制遊戲的時間,這跟孩子玩實體玩具的道理一樣。究竟家長如何在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學習與娛樂之間取得平衡?這實在是現今家長在管教孩子方面的一個難題。

 

幼兒篇

唱歌餵飯 好過播卡通

先從幼兒說起,一般家長對幼兒使用電子產品有較高的警覺性。由於幼兒仍然對實物玩具感到好奇,家長相對上較容易控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但是有些家長會在一些「非常時刻」,例如吃飯時為求孩子合作,便在手機或平板電腦播放卡通當「催吃劑」,在孩子看得入神的時候,就一口一口飯塞進他們的嘴裏。也就是貪這一時之利,種下了「電子奶嘴」的種子。試問有多少家長能夠堅持,無論孩子哭得怎樣,鬧得多狠勁,也能堅定地用其他方法「招呼」孩子?

 

電子奶嘴 低頭族 手機 陳穎儀 心理學
(kiankhoon@iStockphoto)

 

對幼兒來說,日常生活中任何事物也新奇有趣,不是智能裝置可以代替。

 

是的,家長需要有很大的耐力和持續的創造力,才能抵擋這種比「鎮定劑」更快更有效收服孩子的「魔法」。但是只要家長(或家傭)繼續堅持,最終也會成功,因為幼兒期的孩子都能透過「訓練」培養出合適的行為。與其每次吃飯都給他們電子產品,倒不如換上一些快樂的親子活動,例如唱一些他喜歡的兒歌,用一兩件簡單的玩具創作一些故事……只要父母夠創意,孩子就會期待每餐飯跟父母互動,不再倚賴手機上的卡通伴吃。

幼兒期是一個探索的時期,也是建立孩子安全感和親子感情的最好時間。家長值得花多點時間陪伴孩子探索世界,對小朋友的社交溝通和心智發展十分重要。大自然中的一樹一木、自然景色和現象,以至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事物,對幼兒來說也是知識的來源和新奇有趣的玩意,絕非手機Apps可以代替。

小學篇

訂時間表 讓孩子學自律

到了小學階段,家長與孩子在電子產品的使用和控制方面,就愈來愈容易產生分歧和爭執。其實這個時期,正是孩子學習自律的好時機,與其由父母完全控制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倒不如培養子女學習「收放自如」的技巧。尤其對於高小子女,因為他們升中在即,學好拿揑控制,並在學業和娛樂之間取得平衡,對青少年期的發展十分重要。

 

電子奶嘴 低頭族 手機 陳穎儀 心理學
(資料圖片)

小學生要學習「收放自如」,拿揑控制使用電子產品,在學業和娛樂之間取得平衡。

 

策略

  • 一同訂立使用智能產品之目的和時間,並以時間表列出來,例如逄周五、六、日有打機時間,每天半小時,可以累積。
  • 遊戲時間要合理,例如15分鐘就太短了,因為遊戲剛開始就差不多要結束。一般來說半小時較合理,寧願在次數方面酙酌。
  • 跟孩子商量,每星期列出在「無機時間」可以選擇做什麼愉快的活動。讓孩子明白手機遊戲只是眾多娛樂活動的其中一項,而非唯一選擇。
  • 在議訂的打機時間內,家長盡量避免囉嗦孩子,例如不宜說:「你要玩就快啲玩,唔好等陣間夠鐘你又唔肯擺低部機!」
  • 如果孩子能在預定時間停止手機遊戲(可以有幾分鐘寬限期,讓他完成手頭遊戲部分),應以口頭讚賞他們的控制能力;甚至給予獎勵,例如下節遊戲時間可增加5分鐘。這樣可以強化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 家長可以跟孩子一同打機,從中分享他們在遊戲中的樂趣,讚賞他們的能力,例如手眼協調、反應敏捷、創造力等。另外,在陪伴孩子的過程,家長可以理解孩子在遊戲中得到的信息,從而作出適當的引導。切記不要在遊戲時段教訓孩子,以免掃興。

中學篇

放下手機以身作則

如果孩子在年幼和小學階段已建立了使用智能產品的好習慣,到了中學階段,就更能掌握收放自如的技巧。反之,在中學以前如果只是家長作出單方面的控制,到了中學,孩子就如「甩繩馬騮」,因為自小沒有學習過自律技巧,加上中學生對智能產品的需求更大,不止在消閒娛樂、社交聯繫方面,更多時間是用於學習上,家長就更難控制。

在「提醒」子女不應「成日打機」之前,必須了解清楚他們的需要,避免不必要的摩擦。除了跟他們分析過度使用智能手機和電腦的利弊外,有時需要讓他們承擔過度使用的害處,讓他們從失敗中學習,遠較每天跟他們糾纏更奏效。畢竟他們已經長大,學習處事要取中庸之道,才是他們生命中要學習的其中一個重要課題。

 

電子奶嘴 低頭族 手機 陳穎儀 心理學
(Tomwang112@iStockphoto)

 

中學生對智能產品的需求大,除消閒娛樂、社交聯繫,還有用於學習,所以家長必須了解清楚他們的需要,避免不必要的摩擦。

 

在管教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同時,作為家長也要不時檢視自己能否做到好榜樣。當孩子做功課的時候,如果家長可以拿出一本書閱讀,而非拿着手機,在管教孩子方面就更具說服力。

為人父母,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經歷,就讓我們與孩子一起放下手機,增加親子時間,讓孩子感受到手機遊戲以外的快樂。

 

文:陳穎儀(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陳志暘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小朋友手機上癮 精神科醫生:父母應先自我檢討

【有片】溝通技巧差,失眠,坐立難安-「無手機恐懼症」症狀!醫生教5階段治療手機成癮

【睡眠與疾病】你有失眠嗎?安睡貼士:養成好習慣KO失眠

抄寫慢 讀漏字 只因懶? 雙眼唔合拍 孩子食死貓

]]>
波波池藏31種細菌 //www.afterroberto.com/%e5%a2%9e%e5%bb%a3%e5%81%a5%e8%81%9e%ef%bc%9a%e6%b3%a2%e6%b3%a2%e6%b1%a0%e8%97%8f31%e7%a8%ae%e7%b4%b0%e8%8f%8c/ Mon, 01 Apr 2019 04:38:5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7886 波波池有幾毒?美國北喬治亞大學抽查6個物理治療中心內波波池的塑膠波,作微生物分析,結果找到31種細菌和1種真菌,當中9種細菌和1種真菌可以令人感染致病,如:心內膜炎、敗血症、尿道感染、腦膜炎、肺炎及皮膚感染。

 

波波池藏31種細菌

 

研究員指出,不同波波池的細菌含量差別很大,其中一個波波池蒐集的波波,97%含有大量微生物,另一個只有37%找到微生物。研究員強調,有人的地方就有細菌,不足為奇;但位於物理治療中心的波波池,一般人相信會定期清潔,較少細菌,今次研究卻發現不同波波池細菌含量差別大,相信原因是清潔標準不同。英國國民保健署建議,家長帶小朋友玩波波池前,應向職員查詢設施多久清潔一次,如何清潔;另外提醒小朋友,玩波波前後都要徹底清潔雙手,如果皮膚有傷口就要避免進入波波池。

資料來源:英國國民保健署

醫言有理:中性細胞數量減 細菌感染風險增

 

天天感恩 生活更美好

多個研究證實,察覺生活美好事情,將感恩變成習慣,不但改善情緒,還對身體健康有好處。學習感恩第一步,就是要找出每天生活中的好事,簡單如找到一個泊車位、一杯香濃咖啡,或好朋友一個問候;然後好好回味這些好事,為自己注入正能量。

 

美國西北大學心理學家Judith T. Moskowitz鼓勵大家每天練習感恩,幫助你應付壓力、改善心情。Moskowitz研究顯示,當人受壓時,往往忽略了身邊的好人好事;只要透過持續每天的感恩練習,有助提升正能量。

資料來源:美國衛生研究院

 

增廣健聞,波波池,細菌,真菌,心內膜炎,敗血症,肺炎,心理學,自閉症,世界自閉症關注日,協康會,World Autism Awareness day
▲(資料圖片)

自閉關注日 聽「星星」戀事

自閉症人士常被稱為「星星的孩子」,他們在社交、溝通上有不同程度的困難,看似令人難以接近,其實他們一樣渴望與人建立友誼,亦有追求戀愛的自由和權利。

明天(4月2日)是「世界自閉症關注日」,協康會舉行「星星戀事多」小型展覽,聯同「癲噹」向大眾呈現自閉症人士典型特徵,以及他們在談戀愛時會遇到的困難,讓大家認識自閉症的獨特之處。

知多啲:自閉症人士社交困難

 

「星星戀事多」小型展覽

展期:即日至4月7日

時間:上午10:00至晚上8:00

地點:觀塘海濱道90號發現號VESSEL 02

查詢:www.heephong.org

 

增廣健聞:打齊疫苗 遠離麻疹、食菇防輕度認知障礙、腰背痛免費講座

增廣健聞:益生菌預防葡萄球菌,幹細胞移植或可根治愛滋病,免費中醫食療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