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正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ue, 26 Sep 2023 10:53:20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心律不正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血氧機】消委會提醒影響血氧計準確度的5個因素 指甲太長手太冷太濕、心房顫動不宜使用(附使用技巧短片) //www.afterroberto.com/%e8%a1%80%e6%b0%a7%e6%a9%9f-%e6%b6%88%e5%a7%94%e6%9c%83%e6%8f%90%e9%86%92%e5%bd%b1%e9%9f%bf%e8%a1%80%e6%b0%a7%e8%a8%88%e6%ba%96%e7%a2%ba%e5%ba%a6%e7%9a%845%e5%80%8b%e5%9b%a0%e7%b4%a0-%e5%bf%83/ Thu, 16 Jun 2022 09:05:0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303 【明報專訊】本港今年初爆發第五波新冠疫情期間,血氧計一度成為市民追捧的醫療產品。消委會提醒消費者,血氧計所顯示的血含氧量只是監察身體狀况的其中一個參考指標,容易受多種因素影響,或出現誤差,例如手太冰冷或太濕、指甲太長、手震或心律不正/心房顫動患者,均會影響血氧計準確度,消費者不能只依賴血氧計數值作健康指標。


相關文章:【新冠疫情】血氧含量跟新冠病毒有何關係?了解低血氧4個徵狀 注意長者、兒童出現「隱形缺氧」解讀血氧機數據


消委會提醒:5個因素或影響血氧計準確度 手太冷太濕指甲長心房顫動患者不宜用

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嫺表示,消費者選購血氧計時可參考衛生署「醫療儀器行政管理制度」下的表列產品,亦可透過產品說明書、標籤,分析血氧計是否屬於醫療使用。

消委會指出,衛生署2004年開始推行上述自願制度,安全、品質及性能方面符合要求的產品會獲表列,目前有超過20款血氧計獲表列,但制度採用將近20年,本港現時並無特定法例規管指式脈搏血氧計在內的醫療儀器,消委會認為應引入法例嚴格規管,保障醫療儀器質素。

消委會又提醒消費者,血氧計所顯示的血含氧量只是監察身體狀况的其中一個參考指標,容易受多種因素影響,或出現誤差,例如手太冰冷或太濕、指甲太長等,均會影響血氧計準確度,消費者不能只依賴血氧計數值作健康指標。可能影響血氧計準確度的5個因素如下:

【血氧機】消委會提醒影響血氧計準確度的5個因素 指甲太長手太冷太濕、心房顫動不宜使用(附使用技巧短片)
血氧計使用技巧(消委會圖片)

1. 指甲太長或塗了指甲油

2. 手太冰冷、太濕

3. 量度時說話或手震

4. 夾上手指頭後太鬆或不穩

5. 心律不正或心房顫動患者未必適合使用


相關文章:【心臟病與三高】心房顫動無先兆 心跳可達200下?隨時致中風 治療康復添變數(預防必做的5個任務)


1款血氧計標籤資料遺漏 消委倡立法規管

消委會今年4月檢視3款市面上的指式脈搏血氧計,發現其中一款血氧計標示有衛生署醫療儀器科的編號,與署方網頁上的產品名稱不對應,僅本地負責人的公司名稱相同。衛生署回覆本報查詢稱,涉事產品於「醫療儀器行政管理制度」的表列型號為「FS20D」,製造商為「Hunan Accurate Bio-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初步調查顯示事件涉標籤資料遺漏,但不涉產品安全問題。

【血氧機】消委會提醒影響血氧計準確度的5個因素 指甲太長手太冷太濕、心房顫動不宜使用(附使用技巧短片)
消委會血氧計大拆解(消委會)

(消委報告)

]]>
心臟起搏器知多啲 24小時監察心跳 自動急救心臟 心律不正、心臟衰竭患者植入起搏器有不同 //www.afterroberto.com/%e5%bf%83%e8%87%9f%e8%b5%b7%e6%90%8f%e5%99%a8%e7%9f%a5%e5%a4%9a%e5%95%b2-24%e5%b0%8f%e6%99%82%e7%9b%a3%e5%af%9f%e5%bf%83%e8%b7%b3-%e8%87%aa%e5%8b%95%e6%80%a5%e6%95%91%e5%bf%83%e8%87%9f-%e5%bf%83/ Fri, 29 Apr 2022 10:28:4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7606 身體機能隨着年齡增長而逐步退化,心臟功能亦有機會受到影響,以致心跳次數減少或過慢;亦有部分人士患有心律不正、心房顫動等心臟問題,由於未必可透過服用藥物來控制病情,按病人實際需要植入心臟起搏器或除顫器是可行的方法。現時植入手術已發展成熟,有新型號更可透過微創手術經大腿植入,毋須在胸口開刀,惟有一定的限制,未必適用於所有病人。

 

相關文章:【心臟病與三高】心房顫動無先兆 心跳可達200下?隨時致中風 治療康復添變數 (預防必做的5個任務)

 

心臟起搏器監察心臟漏跳 即時輸出電流調整

betway体彩 心臟科專科醫生鄭翊侃醫生解釋,心臟的竇房結負責控制心跳,隨年齡增長,心臟機能亦有機會退化,竇房結傳送的信號會變弱,造成心跳次數減少、心跳過慢等問題,而因為心臟傳導阻滯而衍生的心臟問題,則較難透過藥物來調節心跳,控制病情,需要倚靠植入心臟起搏器來協助調節心跳至正常頻率。

心臟起搏器能全天候監察患者的心跳,如監察到有漏跳問題,會即時以電流刺激患者的心臟跳動,補充缺少的心跳,以助調整至正常水平。概括而言,心臟起搏器大致分為「單腔型」及「雙腔型」:

類型 導線 適宜植入的病人種類
單腔型 1條 只有心房或只有心室的問題
雙腔型 2條 涉及竇房結或房室結協調問題

 

心臟起搏器能全天候監察患者的心跳,如監察到有漏跳問題,會即時以電流刺激患者的心臟跳動,補充缺少的心跳,以助調整至正常水平。
心臟起搏器能全天候監察患者的心跳,如監察到有漏跳問題,會即時以電流刺激患者的心臟跳動,補充缺少的心跳,以助調整至正常水平。

 

心律不正 電流除顫防昏厥

至於有心律不正的病人,尤其是有心室顫動或心室心搏過速,有較大機會出現突然昏厥、休克等危險情况,甚至有相對較高的猝死風險,這類病人則未必適合植入只有起搏功能的心臟起搏器,而是考慮安裝植入式心臟除顫器,除顫器同時有起搏功能,一旦監察到心律不正,會即時輸出電流刺激心臟,以調整心律恢復正常跳動,有助減低突然猝死的風險。

而罹患心臟衰竭的病人,一般會建議植入雙室型同步起搏器,有助協調左右心室不同步跳動。

 

相關文章:世界心臟日丨常見心臟病 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心律不整成因、徵狀你要知 及早預防併發症

 

新無線型號經大腿植入 毋須開胸

上述提及的起搏器或除顫器,傳統上一般需在胸口開刀,並通過兩邊手的靜脈植入,術後需要時間護理及待傷口癒合,現時醫學界已推出了新型號的無線心臟起搏器,可透過微創手術,從大腿靜脈進入,並在X光的監察下,將一個長約2厘米的無線起搏器由大腿位置沿靜脈傳送至心臟,勾在心室中隔(interventricular septum)的位置,同樣可全天候監察心臟情况,適時輸出電流調節。

 

功能限制 非適用所有病人

部分病人可能過去曾接受手術、放射治療等療程,無可避免地令兩邊手的靜脈受損而出現阻塞,傳統的植入方式存在困難,而無線心臟起搏器的技術,則有助解決這個難題,令病人受惠。然而,無線心臟起搏器亦有其限制,其功能與單腔型心臟起搏器相似,只適用於間中出現心臟漏跳、毋須長期倚賴起搏器的病人;如果病人屬完全倚賴起搏器刺激或是需協調雙心室跳動,則需要考慮利用其他技術,植入雙腔型起搏器或雙室型同步起搏器。

]]>
玩刺激機動遊戲「心都離一離」或暈眩?注意有心律不正家族病史人士 驚嚇可致病發 //www.afterroberto.com/%e7%8e%a9%e5%88%ba%e6%bf%80%e6%a9%9f%e5%8b%95%e9%81%8a%e6%88%b2%e6%9a%88%e7%9c%a9-%e6%b3%a8%e6%84%8f%e6%9c%89%e5%bf%83%e5%be%8b%e4%b8%8d%e6%ad%a3%e5%ae%b6%e6%97%8f%e7%97%85%e5%8f%b2%e4%ba%ba%e5%a3%ab/ Wed, 06 Oct 2021 05:04:0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4586 【明報專訊】水上樂園的機動遊戲或遊樂設施愈來愈多,也愈來愈刺激,例如天梯不但由初代的五彩升級至八彩,玩法亦改變了,玩家以俯衝式趴在滑水墊上,頭部向前衝,也有與水平成70°的巨型滑板……不少人玩完都話「心都離一離」。究竟點解個心會離一離?是否就是所謂的「離心力」作怪?對身體有沒有傷害?會否令水上活動變得更危險?急症科專科醫生李明明表示,若玩家本身有心律不正病史,驚嚇可能會引致病發,甚至有生命危險。

(黃志東攝 / IgorShishov@iStockphoto)
(黃志東攝 / IgorShishov@iStockphoto)

 

相關文章:世界心臟日丨常見心臟病 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心律不整成因、徵狀你要知 及早預防併發症

 

玩機動遊戲「心都離一離」非離心力 失重作怪

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高級講師湯兆昇指,玩過山車、海盜船、跳樓機等從高處急墮時,感到「心都離一離」,其實不是離心力作怪,而是「失重」所致,「例如玩跳樓機,椅子和你一同下墜,在地心吸力下自由落體(free fall),因此你會像失去承托,屁股離開椅子懸空了,就是失重狀態」。離心力則指,人因「慣性」而向前運動,但過山車或咖啡杯等急速旋轉或轉彎,因此有「被拋出去」的感覺,有人會暈眩

湯兆昇(資料圖片)
湯兆昇(資料圖片)

 

急症科醫生:有心律不正家族病史 驚嚇可致病發

急症科專科醫生李明明表示,「玩機動遊戲的短暫失重狀態,對身體沒有負面影響」。但若玩家本身有心律不正病史,驚嚇可能會引致病發,甚至有生命危險。

 

短暫昏厥的兩個可能

另外,有人玩刺激的機動遊戲時短暫昏厥,李明明指有兩個可能。

第一、玩過山車時360度旋轉會令血液被「扯」到下肢,腦部短暫缺血而短暫昏厥;

第二、失重狀態過於驚嚇,刺激血管迷走神經,導致心跳減慢血壓下降,令腦部血液供應減少,因而「嚇到暈」。

如曾經出現上述情况,李都建議求醫,因為自己難以判斷是上述兩個原因導致,還是有其他隱疾。

從超高速滑水梯或在水道中左右搖晃滑盪,同樣令人失重,但湯估計水上活動的高度和速度都不及機動遊戲,失重感相對較弱。然而驚嚇接受程度因人而異,也有可能嚇到暈,故李提醒,如果曾經因驚嚇而突然昏厥,玩水上樂園遊戲應加倍小心。

李明明(受訪者提供)
李明明(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頭暈】暈眩原因多 月經痛? 低血鈉? 心臟有問題? 臨床問診助找出致暈元兇(附緊急應變方法)

 

物理治療師:俯衝式滑水梯 收緊下巴頸部

滑水梯是水上樂園大熱的遊樂設施,水上樂園的天梯不但由初代的五彩升級至八彩,玩法亦改變了,玩家以俯衝式趴在滑水墊上,頭部向前衝。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員事務委員暨註冊物理治療師魏志榮表示,「頭向下俯衝的新玩法,當衝力大,而玩家沒有收緊肩頸肌肉,有可能如車禍般『擢』一下頸,出現揮鞭傷(whiplash injury)」。

揮鞭傷常見於車禍中,因身體急停,頭頸被大力前後甩動,有如揮動的鞭子一樣。當玩滑梯時,趴在滑水墊上,頭部昂起,如果沒有收緊肌肉,頸部放軟,高速向下滑行時頸部就有可能擢到,形成揮鞭傷,扯傷,或撕裂頸部肌肉、韌帶或軟組織,導致發炎。由於不是嚴重撕裂或骨折,當下未必有嚴重不適,但一般數小時至1天後,軟組織開始腫脹,頸部會愈來愈緊。魏志榮指,如果頸部只是痠痛、腫,仍能正常轉動,手部沒有出現麻痹,基本上敷冰休息已可處理,可按需要每次敷10分鐘。

但若衝力過大,傷及負責頸部旋轉動作的第一、二節頸椎(寰椎及樞椎),就未必是揮鞭傷這麼簡單,可能是骨折!正常情况下頸部應能左右各90°轉動,但傷及這兩節頸椎,兩邊轉動角度合共少於90°,或出現手腳麻痹,影響到神經線,就需馬上求醫。雖然玩水上遊戲很少出現如此嚴重情况,但為免傷及頸部肌肉,滑下時應該收緊下巴,鎖緊頸部,別到處張望。

急症科專科醫生李明明補充,「因為俯衝滑下時衝力頗大,有可能令頸部過度屈曲或伸展,引致受傷,患有頸椎疾病人士,應盡量避免玩頭向下入水的遊戲」。

魏志榮(受訪者提供)
魏志榮(受訪者提供)

 

坐式滑水梯 交叉手疊胸前 交叉腳

坐着滑下的傳統滑水梯,也不一定較安全。常見意外是水流將雙腳分開,扯傷髖關節、大腿內側肌肉。外國更曾有泳客因沒有做好安全姿勢,結果水流衝力過大引致子宮撕裂!雖然此意外實屬罕見,卻也不可掉以輕心。所以魏志榮提醒玩家,滑下時必須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做好安全姿勢,將雙手交叉疊胸前,避免撞到周圍硬物,並全程交叉雙腳,避免被水流分開。如果不幸拉傷肌肉,可以RICE方式處理,即休息(rest)、冷敷(ice)、包紮(compression)及抬高患肢(elevation)。

 

衝浪 趴或跪 跌倒雙手抱頭

水上樂園增添不少新設施,其中一個是室內衝浪場,模擬真實衝浪快感。室內衝浪設施在外國常見,魏志榮指衝浪時如選擇用站姿,對於沒有衝浪經驗的人而言會構成一定危險,因他們未必懂得怎樣跌,最常見會扭傷膝關節、內側韌帶、十字韌帶;趴着或跪着玩可大大降低危險程度,但當跪在板上,身體失平衡時向外跌,被水流冲去後方,有可能使頭部或頸部受傷。「因此跌倒時需收緊下巴、收縮頸部肌肉,並且雙手抱頭,保護頭和頸。」如果擔心會扭傷頸部,事前可做頸部熱身運動,放鬆頸部肌肉。

 

漂流嬉水 忌獨行 勿喝酒服藥

如不玩激烈水上活動,在漂流、嬉水等淺水的休閒區域,可以放鬆吧?李明明卻警告:「所有水上活動都有遇溺風險!」淺水區貌似沒有深水區那麼危險,但防範意識下降,也會出現危機,「尤其是小朋友,因為大人會覺得很淺水,就放心讓小朋友自己玩,但如果跌一跌,就會沉下去」。一旦小朋友誤闖深水區會非常危險,所以大人應時刻注意小童安全。

就算是大人也應提高警覺。李指出,如果中途雙腳突然無力或抽筋,也會沉下去遇溺;加上嬉水區一般較多人和嘈吵,就算有人掙扎、求救,救生員也未必即時察覺,要靠身邊的人互相留意。

所以,李強調要注意一般的水上活動安全守則:留意自己身體狀况,有不適就不要落水;應結伴同行,不要獨自玩水上活動;喝酒會影響判斷力、服藥令人昏睡或精神欠佳,皆不應下水;遵守設施規則和聽從工作人員指示,「最好學識游水,會較安全」。

 

簡易運動:趁排隊熱身 玩後伸展紓緩不適

到水上樂園玩滑梯和衝浪容易傷及頸部,一些遊樂設施需雙手抓緊水泡,姿勢不正確或過度用力都可能拉傷肌肉。註冊物理治療師魏志榮教大家,趁排隊時做簡單熱身,玩後若肌肉繃緊亦要伸展,緩和不適。

 

■ 頸肩熱身

1. 向前轉動雙肩,持續10秒;再向後轉動雙肩,持續10秒

2. 右手放頭右側,頭與手鬥力;然後左手分別放頭左側、後側及額頭,同樣鬥力;每個動作維持10秒

3. 頭右轉,右手放左臉,向右推,維持10秒。換邊再做

 

■ 伸展前臂

1. 伸直手,手掌向天,另一手將手掌向下拉,維持10秒,返回準備動作;然後手掌向下,另一手將手掌向下拉,維持10秒。換邊再做

2. 左右手指尖貼指尖,手肘撐開;手指互相鬥力,掌心保持距離;重複10次

(受訪者提供)
(受訪者提供)

]]>
【減壓症會好嗎?】潛水前出現8種情况勿下水 提防減壓症 嚴重者可誘發心臟病 //www.afterroberto.com/%e6%b8%9b%e5%a3%93%e7%97%87%e6%9c%83%e5%a5%bd%e5%97%8e-%e6%bd%9b%e6%b0%b4%e5%89%8d%e5%87%ba%e7%8f%be8%e7%a8%ae%e6%83%85%e5%86%b5%e5%8b%bf%e4%b8%8b%e6%b0%b4-%e6%8f%90%e9%98%b2%e6%b8%9b%e5%a3%93/ Fri, 21 May 2021 02:30:2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2677 減壓症會好嗎?不少人都喜歡潛水探索海底世界,然而,水底壓力與地面不同,潛水後急速上浮或當時身體出現以下8種情况不適合潛水等風險因素,都有機會導致潛水者患上俗稱「潛水夫病」或「沉箱病」的減壓症,嚴重可以導致傷殘,甚至可誘發心臟病等問題,如心臟衰竭,有機會致命。急症科專科醫生提醒,當潛水者發現自己上水後有不適,應盡快到急症室求醫,按情况或需接受高壓艙純氧治療,減低引發致命併發症的機會。

 

相關文章:肥胖易致三高 加速心臟病、全身血管粥樣硬化、中風風險(附:減肥與運動實戰Tips)

 

減壓症成因 潛水時身體積聚氮氣氣泡

betway体彩 急症科專科醫生徐道誠醫生指出,空氣中約有78%的氮氣,當潛水時,氮氣會溶於血液、皮膚和其他身體組織中,如果潛水後急速上浮、沒有適當地分階段進行減壓;又或是在水底谷氣、無法適應溫差等,體內氮氣的氣泡便不能正常排出體外,遺留在身體組織內,導致減壓症。

 

減壓症輕則關節痛、紅疹 嚴重可誘發心臟衰竭、致命

減壓症的相關症狀一般會在潛水上水面後15分鐘才陸續出現,並可大致區分為輕微及嚴重兩種程度。輕微的減壓症症狀有機會令潛水者有關節痛、皮膚出現紅疹、有麻痺感;至於嚴重的減壓症,會影響到腦部、中樞神經及肺部,令潛水者全身無力、氣促、咳嗽及感到窒息等,部分人的皮膚會出現雲石紋的疹,甚至有可能誘發心臟衰竭,出現心痛、昏迷等嚴重情况,最後有機會致命。徐醫生引述個案指出,曾有病人因為減壓症影響到中樞神經,最後不良於行,排泄功能亦出現問題。

 

相關文章:轉季氣管敏感或是哮喘發作? 咳嗽、痰多少、喘鳴聲音症狀有不同

 

潛水上水15分鐘後症狀出現 高壓艙純氧治療

徐醫生提醒,一旦出現減壓症的相關症狀,應盡快到急症室求醫,經過醫生評估後,按情况接受高壓艙純氧治療。他解釋,患者進入高壓艙吸入純氧氣,可以令身體內的氣泡縮細,減低氣泡引致併發症的機會,一般需時90至200分鐘不等,約一半患者只需進行一次高壓艙純氧治療,便可痊癒;惟亦有一半患者需多次接受相關治療,最後仍有持續症狀,例如演變成長期的肩膊和背部痛症。現時本港的東區醫院有提供高壓艙純氧治療。

 

注意8個身體狀况 應避免潛水

潛水活動其實未必人人合適,徐醫生指出,潛水前需了解自己的身體狀况,如果有以下問題,應避免潛水:

  • 傷風、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
  • 未經治療的心臟病
  • 心律不正
  • 未經受控哮喘
  • 慢性氣管阻塞病
  • 肺氣腫
  • 潛水前血糖度數低過9的注射胰島素糖尿病患者
  • 肥胖

【減壓症會好嗎?】潛水前出現8種情况勿下水 提防減壓症 嚴重者可誘發心臟病
要減低出現減壓症的風險,潛水前必須注意自己的身體狀况,若有以下問題,則不建議潛水。

 

徐醫生補充,建議40歲或以上有心臟病風險人士,在進行潛水活動前,應先進行運動式心臟功能測試,以了解是否患有隱性心臟問題;至於需注射胰島素糖尿病患者,若病情控制穩定,則必須在潛水前確保血糖度數不低於9,而沒有其他不適,這是由於胰島素的反應在水底時會比較強烈,需確保潛水者在水底時血糖不會過低而導致昏倒,如有需要可在潛水前先諮詢醫生意見;而肥胖人士則由於身體脂肪組織在加壓後,會儲存較多氮氣而有較高的減壓症風險。

 

減低誘發減壓症 潛水前做帶氧運動有保護作用

為減低潛水時誘發減壓症的風險,徐醫生建議,潛水前不應喝酒,因酒精會導致缺水,從而增加患上減壓症的風險;在潛水前2個半小時至24小時進行中等程度帶氧運動,對減壓症有保護作用。潛水期間應避免體溫過高,減少水底劇烈運動。上水時應分階段循序減壓,上水後應多喝水,密切留意身體情况,並至少在1至2天後才乘飛機。一旦發現已跟足所有潛水程序仍出現減壓症,應盡早求醫,或需詳細檢查心臟及肺部。

]]>
【中風可以預防嗎?】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壓力大易誘發 注意小中風病徵 做好3件事減中風機會 //www.afterroberto.com/%e4%b8%ad%e9%a2%a8%e5%8f%af%e4%bb%a5%e9%a0%90%e9%98%b2%e5%97%8e-%e4%b8%89%e9%ab%98-%e9%ab%98%e8%a1%80%e5%a3%93-%e9%ab%98%e8%86%bd%e5%9b%ba%e9%86%87-%e9%ab%98%e8%a1%80%e7%b3%96-%e5%a3%93%e5%8a%9b-2/ Thu, 21 Jan 2021 10:00:0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117 【明報專訊】現年59歲的社署副署長(服務)林嘉泰昨早8時許於灣仔胡忠大廈社署辦公室內暈倒,昏迷被送往律敦治醫院留醫深切治療部,下午2時許再被轉送東區醫院進行緊急手術。消息指,他腦部出現缺血性中風,涉及大血管。社署發言人證實事件,並表示十分關心林嘉泰的情况,已即時聯絡其家人並會提供適切協助。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黃家星表示,有高血壓、高膽固醇及高血糖的「三高」人較易出現缺血性中風,血塊易堵塞血管,其中四分之一患者中風前會出現「小中風」,病徵包括視覺重影、天旋地轉等,工作壓力大亦有可能誘發中風。

 

相關文章:慎防中風來襲 了解中風徵兆、成因、高危因素與治療 把握復康黃金期 預防有法做足3件事

 

醫生:三高易誘發中風 小中風病徵:視覺重影、天旋地轉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黃家星表示,有高血壓、高膽固醇及高血糖的「三高」人較易出現缺血性中風,血塊易堵塞血管,其中四分之一患者中風前會出現「小中風」,病徵包括視覺重影、天旋地轉等,工作壓力大亦有可能誘發中風。

另外,曾撞傷或扭傷頸椎者,亦有可能因血管受損而出現缺血性中風。黃指出,輕微中風者會手腳麻痺、平衡力差、口齒不清等,嚴重者有可能影響呼吸及四肢無力,小部分患者會昏迷不醒。他建議年逾50歲者定期身體檢查,飲食清淡,多做運動預防中風。

 

知多啲:

急性中風:出血性與缺血性 成因有不同

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指出,經年齡調整的中風病發率及死亡率雖呈下降趨勢,但隨着人口老化問題持續,中風仍然是主要的疾病殺手,其中急性中風分為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

出血性中風多與血壓高、腦血管畸形或藥物影響等有關;至於最常見的缺血性中風則多因三高,即血壓高、血糖高及膽固醇高,導致血管出現粥樣斑塊而堵塞血管。

【中風可以預防嗎?】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壓力大易誘發 注意小中風病徵 做好3件事減中風機會
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表示,任何人若出現或懷疑中風,應盡快求醫接受評估,以選取最佳及可以幫助病人治療的方法,減低中風後遺症。

 

相關文章:【三高與中風】高血壓患者運動前中後3大宜忌 慎防血壓藥物副作用

 

注意心房纖顫致中風 致命及致殘率高

不過,吳醫生指,近年缺血性中風的入院個案中,值得注意一個新趨勢。「大約每4人便有一人是由心房纖顫等心律不正問題而引致中風,這類中風通常也較嚴重,致命及致殘率亦較高;若病人及早發現,服用薄血藥物已有助減低中風的機會。」

針對急性中風的治療近年有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缺血性中風方面更有顯著的進步。吳醫生表示,現時大部分急症醫院都有提供24小時溶栓治療,而治療關鍵時間亦由早期的黃金3小時有所延長,主要是針對一些發生大血管阻塞、掃描檢查顯示腦細胞未完全壞死的病人,可利用藥物溶栓,或以介入式手術取走血栓,令血管回復暢通。

 

接受溶栓或手術取栓治療 康復見成效

他引述研究顯示,每6至7名病人接受溶栓治療,或每2至3名病人接受手術取栓治療後,便有多於一名病人可以康復至能夠自理而毋須倚靠別人照料的程度。至於出血性中風的急救,則着重於控制血壓,以阻止血塊增大,有助提高病人癒後康復的機會,並可減低死亡風險。

 

急救錦囊:談笑用兵 注意小中風來襲

一旦懷疑中風或出現中風徵狀,必須分秒必爭,並要緊記「談笑用兵」的急救中風錦囊:「談」即出現言語不清;「笑」即面部表情不對稱;「用」即一邊手腳乏力和「兵」即立即求診,以便得到及時和適切的救治。

此外,部分病人中風前會出現小中風徵狀,只是這類小中風的徵狀會於一、兩小時後消失,容易令人忽視,但吳醫生提醒,在出現過小中風的個案中,多達一成人可於3個月內發生真正的中風。

「小中風其實已是一個提示腦部血管出現問題的警號,目前已有足夠證據顯示,及早接受評估及針對性治療,可以把中風機會減半。」

【中風可以預防嗎?】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壓力大易誘發 注意小中風病徵 做好3件事減中風機會
一旦懷疑中風或出現中風徵狀,必須分秒必爭,及早治療,有助提高癒後康復的機會。(網上圖片)

 

醫生Tips:中風可以預防嗎?

吳醫生強調,要預防中風,只要身體力行做好以下3件事,人人都可以降低中風風險:

1.) 要好好控制三高

2.) 要提防心房纖顫

3.) 改善生活習慣。

 

「有研究報告顯示只要注意均衡飲食、多做運動及情緒管理等方面有所改善,便可以將整體中風風險降低八至九成。」

 

]]>
【三高與中風】治療急性中風 藥物溶栓及手術取栓增康復成效 醫生教路做好3件事 減9成中風機會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4%b8%89%e9%ab%98%e8%88%87%e4%b8%ad%e9%a2%a8%e3%80%91%e6%b2%bb%e7%99%82%e6%80%a5%e6%80%a7%e4%b8%ad%e9%a2%a8-%e8%97%a5%e7%89%a9%e6%ba%b6%e6%a0%93%e5%8f%8a%e6%89%8b%e8%a1%93%e5%8f%96%e6%a0%93/ Mon, 21 Oct 2019 09:13:2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040
【三高與中風】治療急性中風 藥物溶栓及手術取栓增康復成效 醫生教路做好3件事 減9成中風機會
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表示,任何人若出現或懷疑中風,應盡快求醫接受評估,以選取最佳及可以幫助病人治療的方法,減低中風後遺症。

每年10月29日是世界中風日。又再一次提醒我們:中風是本港第四號疾病殺手,每年奪去3000至3500人的性命,若沒有及時救治後果可以十分嚴重!近年在治療急性中風的藥物和技術已有很大進步,如透過「藥物溶栓」及「手術取栓」等都可幫助更多中風病人康復過來。決心要預防中風,何不身體力行,做好以下3件事,人人都可以將中風的機會大幅減低八至九成!

急性中風:出血性與缺血性 成因有不同

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指出,經年齡調整的中風病發率及死亡率均呈下降趨勢,但隨着人口老化問題持續,中風仍然是主要的疾病殺手,其中急性中風分為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

出血性中風多與血壓高、腦血管畸形或藥物影響等有關;至於最常見的缺血性中風則多因三高,即血壓高、血糖高及膽固醇高,導致血管出現粥樣斑塊而堵塞血管。

 

注意心房纖顫致中風 致命及致殘率高

不過,吳醫生指,近年缺血性中風的入院個案中,值得注意一個新趨勢。「大約每4人便有一人是由心房纖顫等心律不正問題而引致中風,這類中風通常也較嚴重,致命及致殘率亦較高;若病人及早發現,服用薄血藥物已有助減低中風的機會。」

 

針對急性中風的治療近年有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缺血性中風方面更有顯著的進步。吳醫生表示,現時大部分急症醫院都有提供24小時溶栓治療,而治療關鍵時間亦由早期的黃金3小時有所延長,主要是針對一些發生大血管阻塞、掃描檢查顯示腦細胞未完全壞死的病人,可利用藥物溶栓,或以介入式手術取走血栓,令血管回復暢通。

 

接受溶栓或手術取栓治療 康復見成效

他引述研究顯示,每6至7名病人接受溶栓治療,或每2至3名病人接受手術取栓治療後,便有多於一名病人可以康復至能夠自理而毋須倚靠別人照料的程度。至於出血性中風的急救,則着重於控制血壓,以阻止血塊增大,有助提高病人癒後康復的機會,並可減低死亡風險。

 

急救錦囊:談笑用兵 注意小中風來襲

一旦懷疑中風或出現中風徵狀,必須分秒必爭,並要緊記「談笑用兵」的急救中風錦囊:「談」即出現言語不清;「笑」即面部表情不對稱;「用」即一邊手腳乏力和「兵」即立即求診,以便得到及時和適切的救治。

 

此外,部分病人中風前會出現小中風徵狀,只是這類小中風的徵狀會於一、兩小時後消失,容易令人忽視,但吳醫生提醒,在出現過小中風的個案中,多達一成人可於3個月內發生真正的中風。

 

「小中風其實已是一個提示腦部血管出現問題的警號,目前已有足夠證據顯示,及早接受評估及針對性治療,可以把中風機會減半。」

 

醫生Tips:中風可以預防嗎?

吳醫生強調,要預防中風,只要身體力行做好以下3件事,人人都可以降低中風風險:

  1. 要好好控制三高;
  2. 要提防心房纖顫;
  3. 改善生活習慣。

「有研究報告顯示只要注意均衡飲食、多做運動及情緒管理等方面有所改善,便可以將整體中風風險降低八至九成。」

]]>
【有片】腹肌首植除顫器 救心律不正4歲女 免開胸肋骨減創傷 //www.afterroberto.com/%e8%85%b9%e8%82%8c%e9%a6%96%e6%a4%8d%e9%99%a4%e9%a1%ab%e5%99%a8-%e6%95%91%e5%bf%83%e5%be%8b%e4%b8%8d%e6%ad%a34%e6%ad%b2%e5%a5%b3-%e5%85%8d%e9%96%8b%e8%83%b8%e8%82%8b%e9%aa%a8%e6%b8%9b%e5%89%b5/ Mon, 12 Mar 2018 03:38:3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2535 【明報專訊】瑪麗醫院心胸外科與兒童心臟科的團隊,去年7月進行全球首創手術,在一名心律不正的4歲女童的腹肌下安裝心臟除顫器S-ICD,除顫器的電極線在皮下連接心臟,較傳統要打開胸骨及肋骨的手術創傷大減,避免以往血管因連接電極線,產生血管堵塞和感染等問題。女童術後曾心跳過速至每分鐘180次,除顫器S-ICD成功令其心律回復正常,生活至今未受病患影響。是次手術為全球首宗及最年輕病例,團隊已將經驗在醫學文獻發布。

瑪麗醫院兒童心臟科部門主管翁德璋指出,每日都有不少人因心臟病而猝死,如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結構性心臟病及未知因素等,有關疾病可產生心室心搏過速或心室纖維性顫動,令心臟停頓而猝死;病人如病發,需要立即進行心肺復蘇或除顫法,將心律跳動變回正常,如7至10分鐘內不做除顫法或復蘇法便會失救;而除顫法有兩種,一是體外除顫器,由第三者操作儀器搶救,若患者病發時單獨便會很危險,故有另一種是體內除顫器。

傳統除顫器 更換有風險

翁德璋續指安裝心臟植入式除顫器ICD可在病人發生心律不正時,助他們將心律回復正常,但傳統手術需打開患者的胸骨及肋骨,ICD電極線再經血管連接心臟,有關手術不但產生血管易損壞及堵塞等問題,當ICD無電需移除電極線更換時,有關問題亦增加手術的風險,對患者也帶來重大創傷。

新機毋須經血管 可磁力共振

針對有關缺點,醫療界研發全皮下心臟植入式除顫器S-ICD,特點是電極線植於皮下,毋須經過血管進入心臟,減低手術風險,也不影響血管和心臟,有關手術將S-ICD安裝在左胸膛附近,S-ICD增加過濾零件後可進行磁力共振掃描。

該部門副顧問醫生郭爕義指出,患者芊懿去年在家中病發昏迷時4歲,體重僅20公斤,屬較瘦小;父母將她送往私家醫院,經約12分鐘搶救後始恢復意識,及後獲悉女兒曾出現心室纖維性顫動,隨即轉送瑪麗醫院兒科深切治療部,其間再出現心室纖維性顫動;在藥物控制下,其心律始回復穩定。

腹肌做口袋 胸骨兩小切口

當院方與其父母商討替她植入內置除顫器以防止心臟病發時,其父母擔心傳統ICD會對女兒造成嚴重創傷;而芊懿心臟曾停頓逾10分鐘,或對腦部發展造成影響,害怕安裝ICD後不可進行磁力共振檢查,結果決定試用新除顫器S-ICD;而為減低傳統安裝在胸膛位置時,需打開胸骨及肋骨所帶來的創傷,團隊首創在腹肌放置S-ICD,電極線在皮下連接心臟。

協助進行手術的瑪麗醫院心胸外科主管區永谷表示,手術先在患者腹肌內做一個口袋放置S-ICD,在胸骨附近做兩個分別約2厘米的小切口,以穩固電極線位置,再在皮下將電極線植入連接心臟,確認位置可準確感應心室心律不正及電擊除顫動便完成手術;類似手術是全球首度進行,而且患者體型較細小,需時找出確認S-ICD的位置,增加挑戰,整個手術約花2.5小時。

翁德璋指2016年至今包括芊懿,共有5宗安裝皮下除顫器S-ICD,其他病人年齡由11歲至成年不等。其他病人將S-ICD安裝於左胸膛位置,芊懿是首人將S-ICD安裝於腹肌下。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https://video3.mingpao.com/inews/201803/20180308heart.mp4;//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3/de76e1ccbed1d262d805d291db2f324d.jpg今年5歲的芊懿(右一)去年在家昏迷,後來確認患有心室纖維性顫動,屬心律不正的一種;及後接受在腹肌下植入全皮下心臟植入式除顫器S-ICD手術,手術後至今7個多月沒有出現心室心律不正問題,生活未受影響。有關手術為全球首案及最年輕病例。左一為瑪麗醫院兒童心臟科部門主管翁德璋,左二為該院兒童心臟科副顧問醫生郭爕義。(郭慶輝攝);//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3/de76f782debb28b550b78c8b1c9ded69.jpg;

]]>
【了解中風】心房顫動致中風增3倍 高血壓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長者倡定期心電圖檢查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4%ba%86%e8%a7%a3%e4%b8%ad%e9%a2%a8%e3%80%91%e5%bf%83%e6%88%bf%e9%a1%ab%e5%8b%95%e8%87%b4%e4%b8%ad%e9%a2%a8%e5%a2%9e3%e5%80%8d-%e9%ab%98%e8%a1%80%e5%a3%93%e5%86%a0%e5%bf%83%e7%97%85%e9%95%b7/ Wed, 26 Jul 2017 03:22:0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9450 【明報專訊】中文大學研究發現,本港心房顫動(房顫)致缺血性中風的患者在15年間增近3倍,建議有高血壓或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長者定期做心電圖檢查,及早診斷並服用新型抗凝血藥物,減中風風險。

房顫屬心律不正,即心跳不規律,影響心臟血液循環,並形成血塊,當血塊流至腦血管或造成阻塞,令腦細胞缺血,可致缺血性中風。房顫病人中風風險較一般人高5倍,死亡率為24%,較其他中風者死亡率高9個百分點。

新抗凝血藥可減七成風險

研究團隊於1999至2014年,每5年檢示因缺血性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並於威爾斯醫院接受治療的病人(共3894人)資料,發現因房顫中風的患者增加2.8倍,當中65至72歲患者增幅最顯著,80歲以上患者佔總數逾半。

負責研究的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臨牀專業顧問蘇藹欣表示,七成因房顫中風病人,病發前無接受抗凝血藥治療,估計與傳統抗凝血藥華法林可致出血有關。蘇又指出,新型抗凝血藥「非維生素K拮抗劑抗凝血藥」(NOAC)出血風險比服用華法林低約一半,服後能減七成中風風險,患缺血性中風的風險為2.5%,副作用則包括出血和腸胃不適等。

蘇續說,新藥只向心瓣健全者測試,故患二尖瓣狹窄、植入金屬心瓣,或中度至嚴重腎衰竭或肝衰竭者,不適合用新藥。現年63歲、患高血壓和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的駱先生上月中風入院,確診房顫,左腦有血塊要做手術,現服NOAC防再中風。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學副教授梁慧康形容駱先生「幸運」,能在短時間內成功搶救。

料7萬房顫患者 逾三成無病徵

蘇表示,估計香港有7萬名房顫患者,三分之一無病徵,建議有高血壓或患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的65歲或以上長者,定期做心電圖檢查,及早診斷房顫並服用新型抗凝血藥預防中風。新型抗凝血藥平均每日需30元,而華法林則少於1元,病人在公院用新藥要自費。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09/cd87dc05f81c2bb6a6c7ebabf0400baa.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