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護工場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11 Feb 2019 12:20:55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庇護工場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心病來襲 迷失虛擬世界 //www.afterroberto.com/%e5%bf%83%e7%97%85%e4%be%86%e8%a5%b2-%e8%bf%b7%e5%a4%b1%e8%99%9b%e6%93%ac%e4%b8%96%e7%95%8c/ Mon, 11 Feb 2019 12:20:3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6968 【明報專訊】對很多青少年而言,當無法在現實世界中找到支撐點,虛擬遊戲世界無疑很吸引。光怪陸離的虛擬空間裏,可以憑着一己的戰鬥力寫下成績,透過不斷升級引來網友的艷羨,從而獲得自我滿足。

然而,沉迷打機容易令人錯失美好的風景,要享豐盛人生,還是需要返回現實,從工作和親友關係中領略人生趣味。

現年30歲的偉進,日間有固定工作,下班後與家人晚餐,每周兩天到學校進修英文。他最大心願是學好英語,流利地與外國人溝通。有誰想到,這樣一個上進青年,年少的路曾經滿途荊棘。

共融,精神科,精神病,精神病康復者,庇護工場,思覺失調,新生精神康復會,打機
▲mikkelwilliam@iStockphoto/明報製圖

耳邊「聲音」在罵我
中學年代的偉進無心向學,成績不佳;加上與同學關係疏離,令他失去生活趣味,漸漸沉迷遊戲世界。「那時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目標及支持,覺得沒有生存意義,根本不是自己想過的生活。但在遊戲世界內,我可以升到好高級別;其他人會羨慕我,我就會感到快樂。」偉進廢寢忘食,每天至少花8小時打機,即使父母嚴詞責備,恫嚇要趕他離家,亦無阻他投身虛擬世界尋找心靈寄託。

與此同時,偉進持續出現幻聽,後來到醫院求診,被轉介至精神科,確診患上思覺失調。「我經常聽到有把聲音在罵我,不斷地在我耳邊說話。有一次我在北區醫院覆診時,情緒失控不斷責罵醫生,後來被保安員制服,再安排入院。後來又有一次,我在家中三日三夜也睡不着,到了晚上不斷大叫,爸媽翌日只好送我入院。」多年來,偉進因病發而頻頻進出醫院,日子過得迷糊,令他對人生更感無奈。

工場提供思考空間
及至2013年,偉進被轉介至新生精神康復會(新生會)旗下的庇護工場,在車縫組內任職;工場規律的作息生活,讓他開始反思人生。「工場是一個讓自己思考的地方,我會反省過去,並思考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

偉進發覺自己過去沉迷打機,對世界感到厭倦,或許正是病發所致。他亦漸漸明白,昔日情緒容易波動,腦海中經常對別人有敵意,想征服他人以突顯自己地位較高,必須時刻抑制自己不可以動手或出口,結果變得非常焦慮,內心充滿掙扎及矛盾。

共融,精神科,精神病,精神病康復者,庇護工場,思覺失調,新生精神康復會,打機
▲沉迷遊戲——有些人在遊戲世界內,獲得現實世界中得不到的滿足感,容易沉迷其中。(設計圖片,圖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個案無關)(imtmphoto@iStockphoto)

日子久了,偉進在工場適應下來,與其他服務使用者及職員相處甚好,慢慢重建社交生活,更負責帶領小組活動,例如帶領新服務使用者參加導向小組、舉辦羽毛球活動等。近年,偉進的病情逐漸受控,在醫生同意下逐步減藥,嗜睡的問題明顯減輕,心跳較以前平穩,人亦精神多了。

過去的經歷,讓偉進深諳身邊人的扶助,可讓病者及早認知病情,尋找合適的治療方法。因此,他亦積極以過來人身分出席分享會,希望以自身經驗啟發更多人,亦讓家長學會如何與患病子女相處。「有時我會想,如果能夠早一點發現自己患病,可能我就不會花了幾年時間封閉自己,沉迷打機。如果我的親身經驗,在其他人身上行得通,就可以令他們減少痛苦。我不想其他人和我一樣,再浪費十年時間。有時他(病者)可能只需要小小的提點,已經足夠改變他的心態。」

偉進早前與數個康復者一同出席新生會與香港城市大學合辦的分享會,一行人除了參觀大學校園、體會上莊文化及觀察民主牆外,亦在交流會上主動訴說自己的故事。席間眾人交流甚多,有效消除社會對精神病康復者的歧視。現在的偉進對未來有了盼望,努力追回失去的時間,專心學好英文,甚至希望取得英文學士學位,擁有一技之長。他亦計劃參與更多分享會,期望能成為朋輩支援員,以過來人身分幫助其他病者,走進人群建立共融社會。

患有精神病的經歷,是偉進人生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這份經歷曾經令他跌倒,在後來卻讓他能夠加以發揮,以回饋社會。只要懷抱希望,才能走向全新的明天。

共融,精神科,精神病,精神病康復者,庇護工場,思覺失調,新生精神康復會,打機
▲打機成癮——去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打機成癮」列入《國際疾病分類》,視為精神疾病。(設計圖片)(AH86@iStockphoto)

文:區倡豪(新生精神康復會註冊社工)
編輯:陳淑安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知多啲:藉工作訓練 重新融入社群 //www.afterroberto.com/%e7%9f%a5%e5%a4%9a%e5%95%b2%ef%bc%9a%e8%97%89%e5%b7%a5%e4%bd%9c%e8%a8%93%e7%b7%b4-%e9%87%8d%e6%96%b0%e8%9e%8d%e5%85%a5%e7%a4%be%e7%be%a4/ Mon, 11 Feb 2019 12:13:4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6963 【明報專訊】新生精神康復會開設4間庇護工場,包括新生農場及3間工業式工場,提供特定設計的工作環境,讓康復者及不同能力的殘疾人士參與多元化的工作訓練,並可獲取訓練津貼。社區融合的工作訓練促進康復者發揮潛能,提升自信,為公開就業作準備,並透過工作融入社會。庇護工場屬社會服務,服務提供者與康復者之間並無僱主與僱員的關係。

庇護工場,精神康復會,新生農場,殘疾人士,社區融合,
▲ALotOfPeople@iStockphoto

為康復者提供工作訓練,讓康復者建立個人的優勢、提升自信,並透過工作融入職場和社群;工作訓練:烘焙、車縫、木工、手工藝、零售、餐飲、豆品製作及有機蔬菜和香草種植等,並按康復者個人能力、興趣和發展需要,選擇適合的訓練項目。

新生會庇護工場的服務對象:
‧滿15歲
‧具基本自我照顧能力
‧穩定之身體及精神狀况
‧並非嚴重智障人士
‧通過收納前評估,並評定為具有工作動機或工作能力
‧在過去並無嚴重暴力行為、傳染病、酗酒、濫藥、嗜賭及危害性的紊亂行為

網址:https://bit.ly/2L0LYh3

 

]]>
智障人士就業 不是過日辰! 一份工 創四贏 //www.afterroberto.com/%e6%99%ba%e9%9a%9c%e4%ba%ba%e5%a3%ab%e5%b0%b1%e6%a5%ad-%e4%b8%8d%e6%98%af%e9%81%8e%e6%97%a5%e8%be%b0%ef%bc%81-%e4%b8%80%e4%bb%bd%e5%b7%a5-%e5%89%b5%e5%9b%9b%e8%b4%8f/ Mon, 07 Jan 2019 03:59:4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6218 【明報專訊】編按:電影《非同凡響》中,就讀名校的中學生跟智障學生接觸後,即時徹底洗手。這一幕反映了大眾對智障人士欠缺認識。

智力障礙,智障,發展遲緩,智障人士就業,陳綺文,共融,非同凡響,庇護工場,
▲學以致用——經過培訓的智障人士如能就業,便能夠讓他們將學到的東西應用在職場上,不會很快忘掉技能。(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內文提及個案無關,recep-bg@iStockphoto)

智障人士離開校園,如能成功就業,對他們自己、家人、職場環境及社會,都可帶來不同的好處。但礙於公眾對智障人士缺乏了解或帶有偏見,以致成功就業率偏低。

對未能成功就業的智障人士,家長應該如何幫助他們自處,以免令社交技巧及就業技能急遽退步?

■真實個案

「我好唔開心,一直以來都無朋友,連關心我嘅人都無。無人無物,自己一個人孤孤單單上路。我成世人都咁無用,對社會毫無貢獻。其實我做呢份唔係真工,只係安排畀我哋過日辰……我繼續喺庇護工場咁落去,都唔知點辦好。」

以上短訊,由一個廿六歲智障年輕人發給師長,側寫了智障人士普遍面對的困難,包括:

一、孤立無助

特別是離校一段時間的人,他們已經脫離了學校或職業培訓系統,沒有師長及社工的關顧,遇到困難時得不到專業意見及支援。

二、缺少社交

智障人士的朋友圈很窄,他們跟一般人無異,需要正常的群體生活和社交活動,但社會在這方面未能滿足他們,久而久之,亦影響到他們的精神健康。

三、強烈挫敗感

大部分輕度智障畢業生都會報讀職業訓練課程,為未來就業作準備;但當智障青年滿以為有機會工作掙錢時,卻要面對求職及工作上的重重困難,那種挫敗和無力感實在可想而知。

智力障礙,智障,發展遲緩,智障人士就業,陳綺文,共融,非同凡響,庇護工場,
▲改變氣氛——不少聘用智障人士的僱主及主管,都認為會為公司文化 . . . . . . (明報製圖)

接觸智障學生後洗手?

一般人少有機會接觸智障人士,對他們認識不多,所以普遍以為所有智障人士都行為怪異,不單無法表達自己,亦不了解身邊的事情。

在近期上映的電影《非同凡響》中,幾個就讀於名校的中學生跟智障學生接觸後,即時趕往徹底洗手,彷彿要洗掉「污穢」。這一幕反映了大眾對智障人士欠缺認識,從而產生了多種誤解及標籤。其實智障並非疾病,亦分為不同程度(見下表)。對於擁有智障子女的家庭,家長不單要面對外來壓力,更需陪同子女面對成長過程中不同的挑戰,承受巨大心理及精神壓力。

職場建自尊 處事更成熟

事實上,工作是成年人生活重要一環,智障人士亦然。根據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剛發表的「探討香港智障人士公開就業的困難:現况及建議」報告,智障青年、家長、特殊學校的校長、社工和教師、提供職前訓練機構的導師及社工,以及聘用智障人士的僱主及主管,均指出智障人士成功就業會為家庭及社會帶來更多好處。

其中一名家長說: 「一方面他感覺自己有用,對家庭有貢獻,而且他就業亦好像解放了屋企,令父母及弟弟可以繼續自己的生活,不用擔心他,一家人都輕鬆得多。」

一名公開就業三至四年的智障青年,曾經在一間連鎖快餐店工作,主管很有耐性教他,他亦盡力去學及做好工作,即使每天要花三小時上班亦堅持做下去。雖然因為主管不久被調走而經歷了一段不好的日子,但他對於上班仍然毫不猶豫地說:「唔返工喺屋企好悶。返工後可以儲錢,同媽咪去旅行。」可見就業給他帶來自尊和目標。對他媽媽而言,就業是兒子成長及持續學習的一部分:「始終學校跟工作環境不一樣,返工後他反應快咗,待人處事都成熟咗。」

同事共融 促成友善工作間

一名聘用智障人士的餐廳老闆亦說:「因為聘用智障人士,同事對職安的要求及警覺程度都提升了。」另一個工場經理亦感覺到職場氣氛變得更為友善及包容。

無所事事 身心健康倒退

現時,很多未能就業的智障人士只好賦閒在家,無所事事。所有受訪的教師、社工和家長都為此而痛心,因為他們退步神速,很快便將在學校所學拋諸腦後,接着無論身體和心靈健康都向下滑,結果導師的心力白費了,家人的擔憂更不言而喻。要避免這個情况發生,家長可以多鼓勵子女參與社區活動,非牟利組織如匡智會、樂智協會和香港唐氏綜合症協會等,都有為智障人士舉辦文娛康樂及社區共融活動,增加他們接觸社群的機會,不單對自身有益,亦能令社會更認識他們。

智障人士就業當然並非什麼靈丹妙藥,吃下去便能醫治個人心靈,促進家庭和諧,它的優點卻又顯而易見,更重要是鼓勵各人多點體諒及學習與智障同事溝通。其實相處下來,智障人士的率性與真誠,往往能打動同事,甚至為公司文化帶來正面影響,長遠來說亦有利於建立一個包容的社會。

文:陳綺文(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名譽副教授)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