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生睇醫生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24 Jun 2024 09:34:24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家庭醫生睇醫生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血癌】分為3大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 持續骨痛與疲勞 小心骨髓瘤作怪 //www.afterroberto.com/%e8%a1%80%e7%99%8c%e5%88%86%e7%82%ba3%e5%a4%a7%e9%a1%9e-%e7%99%bd%e8%a1%80%e7%97%85%e6%b7%8b%e5%b7%b4%e7%98%a4%e9%aa%a8%e9%ab%93%e7%98%a4/ Mon, 01 Feb 2021 07:56:2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0845 【明報專訊】多發性骨髓瘤常見徵狀是持續骨痛、疲勞。無論年輕人或長者,同樣難察覺。年輕人因為手機不離手,姿勢又不良;長者則因勞損和退化,大家都將周身骨痛「合理化」。即使骨骼持續疼痛,亦未必聯想到是血癌作怪。

【血癌】分為3大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 持續骨痛與疲勞 小心骨髓瘤作怪
血癌警號——腰痠背痛一定是低頭工作,姿勢不良所致?別忽略長期背痛可能是血癌的警號!(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Doucefleur@iStockphoto)

◆江:江志恒(betway体彩 駐院醫生)
◆詹:詹楚生(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血癌不止白血病?

問:血癌等於白血病?
江:不少人以為血癌即是白血病,其實血癌可分3大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血癌與固體腫瘤不同,癌細胞會在骨髓或淋巴生長,並循血液全身流動。

詹: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2018年有1988宗血癌新症,白血病佔606宗,淋巴瘤佔1096宗,而骨髓瘤有286宗。白血病和淋巴瘤分為急性、慢性;而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再各自分為骨髓性和淋巴性。急性白血病徵狀來得急,可能兩三星期內突然高燒、皮下出血點、流牙血等;慢性白血病初期無任何徵狀,部分病人或脾臟脹大。急性淋巴瘤臨牀表現很多時包括發燒、夜汗、消瘦;慢性淋巴瘤則可能沒什麼病徵,較難察覺。

■骨頭受侵蝕 致持續骨痛?
問:周身骨痛,是血癌徵兆?
江:若癌細胞在骨髓內,患者可能會感到骨痛。腰痠背痛在都市人身上頗為常見,雖然未必是血癌所致,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如果病人一向沒有痛症問題,突然間感到痛楚,家庭醫生會處方簡單的藥物。若服藥後仍沒有改善,短期內又再周身骨痛,或出現其他徵狀,便要進一步檢查,例如X光、抽血。由於血癌沒有特定病徵,醫生未必第一時間會聯想到血癌,有時是透過身體檢查發現,若血常規指數有異常,便會轉介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詳細檢查。

【血癌】分為3大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 持續骨痛與疲勞 小心骨髓瘤作怪
容易骨折——骨髓瘤患者可能出現溶骨性病變,容易骨折。(Artfully79@iStockphoto)

詹:多發性骨髓瘤其中一個臨牀常見徵狀是持續骨痛,原因是漿細胞異常增生並沉澱在骨髓,而且分泌不同因子溶解附近的骨頭,導致溶骨性病變,造成骨折、骨痛、高鈣血症等問題。不少人將周身骨痛「合理化」,如長者覺得年紀大腰骨痛很普遍,年輕人長時間對着電腦便覺得腰痠背痛亦屬正常,未必會聯想到骨髓瘤。曾遇過一名年約40歲病人因胸口痛到急症室求診,X光檢查未發現不妥,醫生處方止痛藥後出院,但病情沒有改善,咳嗽時胸骨有「爆裂」感覺。再次到急症室,檢查後仍沒發現異常。數天後,她再因疼痛問題到急症室,醫生安排電腦掃描,發現胸骨受侵蝕,再經多個檢測後,確診患上多發性骨髓瘤。

■驗血以外,還要驗尿?
問:如何診斷多發性骨髓瘤?
詹:主要做以下幾項檢測:血液檢測、骨髓檢查、醫學掃描。由於病人多數有貧血,需要檢測血球指數。多發性骨髓瘤內的漿細胞會分泌同一種免疫球蛋白,導致患者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加,可透過血清蛋白電泳檢測幫助診斷。溶骨性病變引致高鈣血症,影響腎功能,因此亦需抽血檢查。另外,患者小便後,馬桶內會產生很多泡沫;透過尿液檢查,判斷是否有蛋白尿。

骨髓檢查是在盆骨做局部麻醉,提取小量樣本,化驗有無異常漿細胞,並對細胞作遺傳學分析,作為預後指標。

醫學掃描方面,癌細胞新陳代謝率較高,在正電子掃描(PET)下反應較活躍,影像「着燈一樣」顯示出來;而電腦掃描(CT)則比較容易檢測溶骨性病變。

■多發性骨髓瘤易復發?
https://video3.mingpao.com/preview/HET20210119_04.mp4;
問:多發性骨髓瘤,「多發性」是指經常復發嗎?

詹:不少病人誤以為多發性骨髓瘤是「不停復發」,其實「多發性」是指不正常的漿細胞沉澱在骨髓不同地方。不過,患者即使做了骨髓移植,仍可能有微量癌細胞殘餘在骨髓,故長遠而言多發性骨髓瘤亦有復發風險。研究又發現,骨髓瘤有許多基因突變,如染色體17p13斷裂,不論用什麼治療方案,患者預後都比較差。原因是這個位置有TP53抑癌基因落腳點,這裏斷裂,便失去為身體「撲火」的抑癌基因。利用CD38單克隆抗體混合口服藥物作維持治療,可減低復發風險。

■血癌患者慎選流感疫苗?
問:血癌患者日常生活有什麼要注意?
詹:病症本身或是治療方案(如使用抑制免疫能力藥物),都抑壓了患者的免疫能力。一旦有細菌入侵,便容易受感染。

【血癌】分為3大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 持續骨痛與疲勞 小心骨髓瘤作怪
忌食魚生——血癌患者要注意食物安全,避免食用生冷、未經煮熟的食品,如刺身、壽司。(資料圖片)

進食未熟透食物有可能感染沙門氏菌,可致嚴重感染。因此,血癌患者日常要注意清潔衛生,不吃未煮熟的食物如魚生,建議食「新鮮滾熱辣」的食物,水果去皮後亦最好用滾水淥約1分鐘殺菌。

另外,患者要小心選擇疫苗。以季節性流感疫苗為例,分為減活疫苗及滅活疫苗。由於噴鼻式流感疫苗屬減活疫苗,含弱化流感病毒,不建議血癌患者接種;應選擇滅活注射式流感疫苗,當中不含活流感病毒。至於新冠疫苗,暫時仍缺乏臨牀數據驗證對癌症患者是否安全有效。

知多啲:混合新型藥物+骨髓移植 整體存活期8至10年
傳統化療對治療骨髓瘤的成效較差。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詹楚生表示,僅約5%患者病情達到完全緩解(副蛋白及致癌漿細胞完全消失,骨髓內的漿細胞<5%),整體存活年期約2年;就算配合自體骨髓移植,存活年期也只增加至3年。

現時,混合新型藥物治療,包括蛋白解體抑制劑、免疫調節劑、CD38單克隆抗體等,再加上自體骨髓移植,完全緩解率提升至70%,整體存活年期約8至10年。

免疫治療方面,利用PD-1抑制劑治療骨髓瘤效果不佳,但另一款免疫療法CAR-T細胞治療正積極研究當中,數據似乎相當理想,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正在審批,尚待批准使用。詹楚生寄望未來有更多治療方案,提升骨髓瘤治療效果。

【血癌】分為3大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 持續骨痛與疲勞 小心骨髓瘤作怪
(劉焌陶攝)

文:丁寶兒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https://video3.mingpao.com/preview/HET20210119_01.mp4;https://video3.mingpao.com/preview/HET20210119_02.mp4;https://video3.mingpao.com/preview/HET20210119_03.mp4;https://video3.mingpao.com/preview/HET20210119_04.mp4;https://video3.mingpao.com/preview/HET20210119_05.mp4;

]]>
糖尿病|7類口服糖尿藥副作用有不同?服藥後會增磅?醫生拆解5個關於糖尿藥的問題 //www.afterroberto.com/%e7%b3%96%e5%b0%bf%e7%97%85-7%e9%a1%9e%e5%8f%a3%e6%9c%8d%e7%b3%96%e5%b0%bf%e8%97%a5%e5%89%af%e4%bd%9c%e7%94%a8%e6%9c%89%e4%b8%8d%e5%90%8c-%e6%9c%8d%e8%97%a5%e5%be%8c%e6%9c%83%e5%a2%9e%e7%a3%85/ Mon, 04 Jan 2021 05:33:5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0307 【明報專訊】糖尿病人需服藥控制血糖水平,年輕病人擔心服藥後增磅,年長病人則擔心藥物導致血糖過低暈倒,自行減藥。糖尿藥是否一定會有副作用?

現時有7類口服糖尿藥,控糖之餘,各有不同優點和副作用,應如何選擇?新藥一定勝舊藥?

糖尿病|7類口服糖尿藥副作用有不同?服藥後會增磅?醫生拆解5個關於糖尿藥的問題
擔心副作用 —— 糖尿病人服糖尿藥控制血糖十分重要,惟不少人擔心藥物副作用而自行減藥,令血糖水平未如理想。(chachamal、undefined undefined@iStockphoto)

◆ 楊:楊俊業(betway体彩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

◆ 曾:曾尚賢(家庭醫生)

糖尿病|7類口服糖尿藥副作用有不同?服藥後會增磅?醫生拆解5個關於糖尿藥的問題
(黃志東攝)

7類口服藥副作用不同?

問:不同類型口服糖尿藥,降血糖的方法不同?
曾:現時口服糖尿藥約有7種類,降血糖方法不同,如有一些可提升身體對胰島素敏感度,有的會增加胰島素分泌,有的則會減慢身體吸收糖分的速度等。由於藥物降血糖方法不同,副作用不會完全一樣。

藥後未及時吃飯致低血糖?

問:糖尿藥會引起過低血糖,對長者危險?
曾:不是每一種均會導致血糖過低,常見會導致血糖過低的糖尿藥為磺胺尿素劑(sulphonylurea),其作用是增加胰臟細胞分泌胰島素。出現血糖過低,很多時候是因為服藥及正餐時間未能配合。一般而言,醫生建議病人在飯前15至30分鐘服藥,令身體增加胰島素分泌,控制進食後的血糖水平。若糖尿病人服藥後未能及時吃飯,藥物已發揮作用,當體內胰島素分泌增多,就有可能出現血糖過低的情况。

低血糖對長者十分危險,輕則跌倒受傷,嚴重會失去知覺;若長者長時間獨留家中,血糖過低未能及時發現,或會有生命危險。有長者經歷低血糖後自行減藥,屬不理想的做法;不建議病人因擔心有低血糖風險而不服藥,如有需要應找醫生商討,避免使用有低血糖副作用的藥物。

糖尿病|7類口服糖尿藥副作用有不同?服藥後會增磅?醫生拆解5個關於糖尿藥的問題
血糖過低 —— 若服糖尿藥與正餐時間未能配合,有可能會血糖過低,輕則暈倒跌傷,嚴重或有生命危險。(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comzeal@iStockphoto)

食糖尿藥也可控體重?

問:糖尿藥會愈食愈肥?
曾:服糖尿藥後胰島素分泌增加,或令人有血糖低的感覺;當有手震、頭暈等低血糖徵狀時,不少病人會「唔理三七廿一」吃梳打餅,變相令他們「食多咗嘢」,導致體重增加。另外,部分糖尿藥會引起副作用如水腫、增磅,但非所有糖尿藥也會致肥,有些對體重沒有影響。如果在體重方面有考慮,可先與醫生商討,按個人體質,決定用藥。如病人本身有肥胖問題,可選擇同時控制體重的糖尿藥。

揀啱藥唔止控糖咁簡單?

問:選擇糖尿藥,除了控糖效果,還有什麼考慮?

楊:​不同糖尿藥有不同控糖效果,醫生需要根據病人身體狀况及藥物副作用等全面考量。以常用糖尿藥二甲雙胍(metformin)為例,若用在晚期腎病病人上有可能有乳酸中毒風險,不宜使用。另一類糖尿藥噻唑烷二酮(thiazolidinedione)會導致體重上升,肥胖病人未必適合使用。

另一方面,醫生會考慮糖尿藥帶來的好處,如口服SGLT-2抑制劑(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及非胰島素皮下注射藥物GLP-1受體促效劑(GLP-1 receptor agonist),除了控制血糖,亦可保護心臟、腎臟,減低主要心臟血管疾病風險,故有心臟病及腎病病人可以優先考慮使用這兩種藥物。

長服單一藥物會失效?

問:糖尿病人要先用傳統藥物,未能控制血糖,才可轉藥?

楊:視乎情况而定。不少糖尿病用藥指引均以二甲雙胍(metformin)為一線藥物,因二甲雙胍已有超過60年歷史,安全及成效高。不過只服用單一藥物,約3至5年便會失效,醫生會考慮加上二線或三線藥物,幫助控制血糖。另外,如患者病發時血糖水平已十分高,因每款糖尿藥降血糖能力有限,使用單一類藥物未必可有效降低血糖至目標水平,醫生或會考慮同時使用2至3種藥物;待病人血糖水平有改善,再視乎情况決定有沒有減藥空間。

知多啲:研究:新藥可護心保腎

糖尿藥有不同副作用,如低血糖、體重上升等,令不少患者卻步。惟血糖水平控制得未如理想,長期高血糖會影響身體各器官,如心臟、腎臟,引起併發症。betway体彩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楊俊業表示,有研究指出,每減低一度糖化血紅蛋白,糖尿病患者的眼底、腎、神經線等微血管併發症可減少40%。

近年推出的糖尿藥,如注射式GLP-1受體促效劑(GLP-1 receptor agonist)及口服SGLT-2抑制劑(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聲稱控糖同時可以減重、保護心臟,是否屬實?楊俊業指出,GLP-1受體促效劑可在餐後刺激胰島素分泌,控制血糖,可減慢胃部消化過程,令病人飽足感增加並在腦部減低其食慾。被稱為「排糖藥」的SGLT-2抑制劑,則可令血糖從尿液排走;由於排糖過程可減少身體熱量,所以既可幫病人控糖,又可減重。

糖尿病|7類口服糖尿藥副作用有不同?服藥後會增磅?醫生拆解5個關於糖尿藥的問題
控糖機理不同 —— 口服糖尿藥有七大類,控糖機理和副作用略有不同,病人可與醫生商量選擇哪一類藥物。(ADragan@iStockphoto)

或增皮膚感染、尿道炎風險

不少研究均指出,這兩種糖尿藥可有效保護心臟,減少15%至30%心肌梗塞、心衰竭入院及心臟死亡的風險。SGLT-2抑制劑亦可減低腎病惡化40%至50%,減少因腎衰竭而洗腎。故對於心臟衰竭、腎病病人,可用作治療糖尿病的一線藥物。

惟楊俊業亦提醒,服用SGLT-2抑制劑後,尿液中糖分會增加,或會增加下半身皮膚感染、患尿道炎風險。另外,新一代糖尿藥成本亦較高,傳統糖尿藥磺胺尿素劑(sulphonylurea)1顆只需幾角,1顆SGLT-2抑制劑成本則約10多元,部分病人未必可負擔。另亦有人對注射式藥物抗拒。醫生與病人應好好溝通,視乎情况決定用藥。

文:陳所願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有片】「鴛鴦眼」矯視非人人適應 白內障手術咪早咪遲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6%9c%89%e7%89%87%e3%80%91%e3%80%8c%e9%b4%9b%e9%b4%a6%e7%9c%bc%e3%80%8d%e7%9f%af%e8%a6%96%e9%9d%9e%e4%ba%ba%e4%ba%ba%e9%81%a9%e6%87%89-%e7%99%bd%e5%85%a7%e9%9a%9c%e6%89%8b%e8%a1%93%e5%92%aa/ Wed, 09 Dec 2020 04:00:4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9731 【明報專訊】白內障手術,是否「早做早享受」?手術後視力再度模糊,是否復發?

【有片】「鴛鴦眼」矯視非人人適應 白內障手術咪早咪遲
(Sakramir@iStockphoto)

手術是目前治療白內障的唯一方法,白內障手術一般需時15分鐘,簡單風險低。不過,何時做手術?選擇哪一款晶體?手術前,必須做「睛」明選擇!

◆李:李凱揚(betway体彩 急症科專科醫生)

【有片】「鴛鴦眼」矯視非人人適應 白內障手術咪早咪遲
(蘇智鑫攝)

◆陳:陳偉民(眼科專科醫生)

【有片】「鴛鴦眼」矯視非人人適應 白內障手術咪早咪遲
(蘇智鑫攝)

■青壯年確診愈來愈多?
問:白內障有無年輕化趨勢?

李:未看到白內障有年輕化趨勢,整體患病數字維持正常增長。不過,接受白內障手術患者就有年輕化,病人不會等到70歲才做手術,因為現時手術成熟,而市民健康意識亦提高,傾向較早接受晶體置換手術。

陳:現時很多人每日對着電腦和手提電話,對視力要求較高;當發現視力模糊不清,便會尋求醫治,所以確診白內障的年齡較以往年輕。

【有片】「鴛鴦眼」矯視非人人適應 白內障手術咪早咪遲
(明報製圖)

 

■長者才高危?
問:白內障有何病徵?誰是高危?

李:白內障是指眼球內晶體開始渾濁,初時未必有病徵,但當病情惡化,病人會逐漸感到影像模糊、變黃變暗;其他徵狀還有近視度突然加深、光暈、重影等。雖然白內障大都發生在長者身上,但嬰孩亦可能患病,估計與遺傳有關。另外,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眼部曾經受傷、長期服用類固醇、長期吸煙,都有較高風險患上白內障。

【有片】「鴛鴦眼」矯視非人人適應 白內障手術咪早咪遲
慢性病影響——糖尿病、黃斑病變的病人,接受白內障手術後,未必可以百分百回復視力。(設計圖片,Kriangsak Koopattanakij@iStockphoto)

 

■手術幾時做至好?
問:白內障手術是否「早做早享受」?推遲手術有沒有風險?

陳:坊間有所謂「早做早享受」,不過我很抗拒這說法。雖然白內障手術安全、可回復視力,但始終是手術,這說法過於輕率。事實上,手術時機因人而異,最基本條件是病情開始影響患者日常生活或工作,醫生才建議做晶體置換手術。

【有片】「鴛鴦眼」矯視非人人適應 白內障手術咪早咪遲
重拾視力——白內障手術可改善因晶體老化所引致的視力模糊。(設計圖片,Pornpak Khunatorn@iStockphoto)

另一方面,以往很多人以為白內障只會影響病眼視力,當另一隻眼看得清楚,便選擇遲一點才接受手術。不過,晶體會隨時間變硬,如晶體「過熟」,可能堵塞眼前房去水位,淚水排出受阻,有可能引致急性青光眼;晶體過熟也可能爆開,流出物質可引發急性虹膜炎,兩者都有可能導致視力全失。幸好現時相關健康教育做得不錯,而白內障手術只需時約15分鐘,及早診斷及適時治療,很少發生上述情况。

■人工晶體 單焦、多焦點揀?
問:白內障手術後,視力百分百回復?

陳:晶體置換手術包括兩部分,先清走渾濁晶體(白內障),再植入人工晶體。手術後,可改善因晶體老化所引致的視力模糊,其他效果就要視乎所選擇的晶體而定。

人工晶體最基本有兩個要求,首先是可防紫外光,其次是可永久使用。市面上有不同種類人工晶體,如單焦距晶體提供單一焦點,可選擇看遠或看近,如經常閱讀的人,可以選擇看近的晶體。不過由於焦距單一,看遠時就要戴近視眼鏡。

多焦距人工晶體則可同時兼顧遠近視力需求,晶體上有不同焦距環應付不同視力需要,毋須額外戴近視或老花鏡;但這一類晶體的缺點是,患者需學習適應,影像不及單焦距晶體清晰,夜間會見到重影或光暈等。

另外,有一些人工晶體可過濾藍光,理論上可減少電子屏幕對黃斑點的傷害,但影像會變得微黃,如工作涉及調色便不太適合。選擇哪一款人工晶體,視乎患者生活習慣或工作需要,醫生在手術前必須與患者溝通清楚。

■做完手術,隔兩年又矇?
問:白內障手術後,為何不能恢復視力?是否復發?

陳:患者若有其他慢性病或眼疾,手術後的視力回復程度可能與預期有落差,如患有糖尿病、黃斑病變,術後便未必可回復百分之百視力;或患者曾接受激光矯視(LASIK),眼角膜弧度改變,增加計算人工晶體度數的難度,術後有可能出現50至100度偏差。

白內障不會復發,但有部分人手術後兩年開始覺得視力模糊,是由於支撐人工晶體的「窗框」——囊袋後方,因新陳代謝出現細胞增生,令視力變得模糊,屬於常見現象,愈年輕愈容易出現。由於植入的人工晶體與囊袋在兩年後已變得穩固,所以只要接受數分鐘激光手術,移走有細胞增生的囊袋部分,便可回復正常。

知多啲:手術「調校」雙眼度數 分工看遠近

接受白內障手術,不少人都希望能重拾良好視力,令近視、老花不出現。惟如果選擇單焦距人工晶體,手術後或還需要佩戴近視鏡或老花鏡;而選擇多焦距人工晶體,晚間則可能出現光環或眩光問題,應該怎樣選擇?

眼科專科醫生陳偉民指,需要先評估患者的適應能力及需要,再作判斷。手術植入多焦距人工晶體基本可以解決近視、老花的問題,惟大約每1000人接受手術,會有數人到最後無法適應,甚至要求醫生取出晶體。他解釋,因晚間會有眩光問題,非常影響晚上需要駕車的人,部分患者亦可能不習慣眼睛有一圈圈光環而要求取出晶體,「就好像學游泳一樣,有些人很快學懂,但有些人怎樣也無法掌握,因人而異,有快有慢」。

如果多焦距人工晶體不適合,陳偉民指可選擇單視覺矯視法(monovision),即俗稱「鴛鴦眼手術」,手術「調校」眼睛的度數,令一邊眼可負責看近物,另一邊眼看遠景。不過,這個方法要左右眼協調,適應需時,一般需1至3個月。

視力適應力低 不宜做「鴛鴦眼」

但始終這是手術,要盡量避免患者有不適應的問題,需要靠一些客觀條件,評估患者的適應能力。陳偉民舉例說,當患者佩戴眼鏡的度數與本身視力相差100度,仍可應付日常生活或工作,代表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可應付單視覺;相反如患者一年內多次驗配眼鏡,仍指視力不清,就未必可以應付單視覺矯視法。

另外,如果患者眼鏡有花痕,或鏡片度數未夠精準,而病人仍不覺視力受阻,他的調節能力相對較高,較容易適應單視覺矯視法。

文:wongyim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益生菌】腸菌「三歲定八十」 失衡招病致肥 移植好菌 改善自閉醫腸炎 //www.afterroberto.com/%e8%85%b8%e8%8f%8c%e4%b8%89%e6%ad%b2%e5%ae%9a%e5%85%ab%e5%8d%81-%e5%a4%b1%e8%a1%a1%e6%8b%9b%e7%97%85%e8%87%b4%e8%82%a5-%e7%a7%bb%e6%a4%8d%e5%a5%bd%e8%8f%8c-%e6%94%b9%e5%96%84/ Mon, 16 Mar 2020 08:10:3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5289
腸炎
腸道健康——3歲前是建立腸道菌群的黃金時期,多食新鮮食物,避免過量添加劑,勿濫用抗生素,以免腸道微生物失衡。(joey333、sorbetto@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明報專訊】「臭臭」能治療腸胃病、評估大腸癌風險,甚至預防自閉症?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群對健康影響重大,而且腸菌「三歲定八十」,從懷孕期至孩子3歲前腸道微生物容易受環境影響,3歲前建立有益腸道菌群,對孩子日後健康影響深遠;而透過破解腸道微生物群的奧秘,就能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

中大成立糞便庫,捐糞者的健康要求比捐血者更嚴格,而且每天要到醫學院的指定廁所「捐便」。

 

◆黃:黃秀娟(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肝臟科教授、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益生菌】腸菌「三歲定八十」 失衡招病致肥 移植好菌 改善自閉醫腸炎
(鄧宗弘攝)

 

腸道微生物防病控情緒?

問:什麼是腸道微生物?

黃:一提到腸道微生物,總會想到有害、令人生病的「惡菌」,其實腸道微生物對身體健康十分重要。人體內有40萬億的微生物,包括了細菌、病毒和真菌,主要住在小腸和大腸內,我們和微生物互惠互利,它們幫助我們吸收營養、增強免疫系統、防止病菌入侵,甚至控制情緒。

不少研究發現,當腸道微生物失衡,惡菌增多、益菌減少的時候,會引致不同疾病,例如:炎症性腸病、糖尿病、肥胖,嚴重可引致癌症。有研究亦指出,兒童疾病如皮膚過敏、自閉症,都與腸道細菌的關係密切。

 

3歲前建益菌黃金期?

問:腸道菌群「三歲定八十」?
黃:俗語說「三歲定八十」,原來從母親懷孕至孩子3歲前人體內腸道微生物十分不穩定,容易受環境影響,因此3歲前是建立有益腸道菌群的黃金時期,可對孩子日後的健康帶來長遠和正面作用,甚至影響一生。

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腸道微生物群,媽媽懷孕時會傳給嬰兒,要保護腸道微生物,孕婦要注意飲食,最好以新鮮食材自家煮食,避免攝取過量添加劑,勿濫用抗生素,以免損害腸道中有益的微生物。

【益生菌】腸菌「三歲定八十」 失衡招病致肥 移植好菌 改善自閉醫腸炎
展開研究——中大展開研究,定期量度從孕婦懷孕至嬰兒3歲的腸道微生物群,分析日後患上疾病的風險。(RyanKing999@iStockphoto,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中大醫學院將展開一項針對孕婦及其嬰兒腸道菌群的研究,會為研究對象從懷孕至嬰兒3歲前,定期量度他們的腸道微生物種類和組合,分析其患上疾病的風險。評估風險後,嘗試以始創方法來改變微生物組群,例如補充缺少的益菌,以減低患上自閉症、糖尿病、嬰兒肥胖等疾病風險。

 

自閉童多5、6種惡菌?

問:腸道細菌能治自閉症?
黃:中大醫學院一項研究,比較150名患有自閉症和健康兒童的腸道細菌群,發現有自閉症的兒童腸道多出5至6種「惡菌」和少了3至4種「益菌」,因此,如果能盡早發現腸道菌群不平衡,可望預防和治療自閉症。

另外,歐洲一個研究顯示,有七成自閉症病人接受過3至4次腸胃微生物移植後,情緒和腸胃問題都得以改善。由於遺傳因素也是自閉症成因之一,相信難以完全根治,能夠改善病情已經是很好的成效。

 

飲食、運動逆轉腸菌?

【益生菌】腸菌「三歲定八十」 失衡招病致肥 移植好菌 改善自閉醫腸炎
蔬果有益——蔬果、高纖食物能增加腸道益菌。(e-anjei@iStockphoto)

問:「三歲定八十」,所以過了3歲就已成定局,不可逆轉?

黃:雖然過了「黃金時期」,但腸道微生物不如基因般不可改變,我們可用不同方法改變腸道微生物,以保持健康和預防疾病:

  • 不要胡亂服用抗生素,以免破壞腸道益菌
  • 注意飲食習慣,多食蔬果,高纖維食物能增加腸道益菌
  • 少食含添加劑和加工食品,因為添加劑亦會破壞腸道益菌,引致腸道發炎,更可能導致肥胖或炎症性腸病
  • 多做運動,有研究指出,跑馬拉松的人腸道菌群中的益生菌比沒有跑馬拉松的人多

 

移植一次KO難辨梭菌?

問:移植腸道微生物可以治療什麼疾病?
黃:最新研究發現,移植腸道微生物可以改善和治療不同疾病。其中成效最顯著是難辨梭菌(也稱艱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患者會嘔吐及肚瀉,無有效方法根治;但九成病人做了一次腸道微生物移植,就能完全康復。

鄭:難辨梭菌正常存活在大約5%人的腸道中,一般情况下不會引起疾病。但若服用了廣譜抗生素,抗生素把腸道細菌殺死,卻無法殺死難辨梭菌,它們便會大量繁殖,並釋出毒素,引致患者身體出現腸胃炎的病徵,包括發燒、腹瀉、嘔吐等,更可能引致嚴重腸炎。

黃:另外,中大醫學院初步研究及英國有研究顯示,有七成患有腸易激綜合症的病人做了3次腸道微生物移植後,腹痛、腹瀉和情緒問題都得以改善。未來5年,我們希望能改變腸道微生物來預防和治療如肥胖、糖尿病和自閉症等疾病。

 

驗菌助防大腸癌?

問:移植腸道微生物可以治療大腸癌嗎?
黃:研究發現,有幾種惡菌會與大腸癌有關。老鼠實驗發現,排除了那些惡菌後,可以預防瘜肉;但暫時未有方法排除人體內這些惡菌。不過,它們可作為biomarker(生物指標)檢驗出病人有沒有患上大腸癌的風險。如果在病人的腸道細菌群中發現到該3種惡菌,患上大腸癌的風險達80%至90%,病人便應盡早做大腸鏡檢查。

另外,腫瘤科也有很大的突破,大腸癌病人接受免疫治療之前,可以先檢查腸道細菌群,並根據其細菌組合來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

 

未來可預測患病風險?

問:驗測腸道微生物,可否預告患病風險?
黃:中大醫學院已收集幾千名健康及有不同疾病人士的糞便樣本,整理成數據庫,大概1年後就可正式推出以腸道微生物評估疾病風險的服務。有需要人士只需把大便樣本交給我們,24小時後就能得出腸道微生物的評估報告,得知其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並與數據庫中的資料對比,評估有沒有某幾種疾病的風險。由於大便在腸道中吸收了不同細菌,所以能很準確驗出腸道微生物。

 

知多啲:捐糞助治病 研藥丸植菌

移植腸道微生物是近年炙手可熱的研究,但醫生如何把腸道微生物移植到人體?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黃秀娟解釋,目前的技術暫未能在實驗室培植菌群用作治療,「現時最直接方法是抽取健康人糞便中的微生物樣本,以內視鏡、胃鏡、大腸鏡或灌腸的方法移植到病人體內」,醫學界亦正研究將微生物製成藥丸,用口服的方式移植入病人腸道。

 

要求嚴格 目前僅約5人合適

「健康糞便」又從何而來?中大醫學院成立了一個糞便庫,當有難辨梭菌感染的病人入院,就可即時從攝氏負80度的存庫中拿取細菌樣本,以灌腸或大腸鏡的方法移植到病人體內。要成為捐贈者殊不簡單,現時只有4至5人是合適的捐贈者。黃秀娟指,挑選糞便捐贈者的要求相當嚴格,除了年齡介乎18至45歲,身體亦必須十分健康,「每10人僅1人符合要求,比捐血更嚴格。要抽血檢查他們有沒有傳染病,檢驗糞便細菌樣本,亦不能經常外遊、沒有敏感病歷、沒有家族病史」。另外,為確保細菌樣本新鮮,捐贈者每天都要在指定廁所「捐便」,所以現時的捐贈者都是鄰近中大的沙田居民或醫院職員,黃秀娟稱將來會招募更多捐贈者。

 

中大招募定期捐糞者

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招募腸道微生物移植(FMT)的大便捐贈者。FMT是將健康人士腸道微生物移植到患者體內,已應用於日常治療復發性難辨梭菌感染,許多研究顯示FMT也可用於治療其他疾病。

腸道微生物的原材料是健康人士的大便。為確保FMT安全,大便捐贈者需要符合嚴謹的捐贈標準,並需要接受簡單面試和生物樣本化驗。通過測試後,需要星期一至五連續5天到威爾斯親王醫院捐贈大便。每次捐助獲得100元現金交通津貼。捐贈者的資料亦會用於腸道微生物研究。

文:杜欣勇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醫賢心事:你上司有人格障礙嗎? //www.afterroberto.com/%e9%86%ab%e8%b3%a2%e5%bf%83%e4%ba%8b%ef%bc%9a%e4%bd%a0%e4%b8%8a%e5%8f%b8%e6%9c%89%e4%ba%ba%e6%a0%bc%e9%9a%9c%e7%a4%99%e5%97%8e%ef%bc%9f/ Mon, 17 Feb 2020 03:24:4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4266 醫賢心事:你上司有人格障礙嗎?

【明報專訊】正所謂「三歲定八十」,性格從小時候漸漸形成,一般不會有突變。性格的形成由多方面因素影響,如基因、親子關係、小時候朋輩影響等等。而性格影響人的思想、情感反應和行為,亦影響我們對自己和別人的觀感,以及我們與人相處的溝通模式。正因為性格對我們的影響是如此廣泛和深層次,因此才會有「性格決定命運」這個說法。

如果性格極端,使一個人在不同的層面,例如人際關係、工作、家庭、情緒反應等等都出現問題,引起困擾,甚至衍生其他情緒病、藥物濫用、暴力行為等等,這種情况便可以稱之為「人格障礙」。有人格障礙的人,不一定像電影裏的變態狂魔般恐怖,有很多甚至是有一種表面上的魅力 (superficial charm),第一印象可能會使人感覺討好,但當相處日久,身邊的人才會發現問題。這類人很可能是所謂的「高功能人格障礙」,藉着自己表面的魅力,犧牲別人、爬上高位,因此,公司高層、政客等等也不乏這類人。

 

不理別人批評 自己永遠是對

自戀型人格障礙——這類人很多也是高功能的人格障礙。他(她)們喜歡以自己成為世界的中心、自我感覺良好、對自己充滿信心。但反過來,他們對別人的批評都不放在眼裏,不能從別人的角度思考,不明白下屬的難處,因而給人「離地」或「沒有常識」的感覺。遇上問題時,他們往往把問題怪罪於別人,自己永遠是對的。這類人因為非常自我中心,因而他們的伴侶往往是相對上隨和的,才能和他們相處。

反社會人格障礙——這類人缺乏同理心,在小時候可能已經會欺負小動物,或者其他較弱小的同伴。他們可能會因為自己的利益而不擇手段,不惜犧牲別人,而對自己傷害了別人完全不會感到悔意。因為他們不重視別人的感受,所以無論在工作、在感情上都可能給人不負責任的感覺,而當別人批評他們的時候,他們反而會用傲慢的方法來回應。

這些不同性格的元素可以同時出現,而共通點是都會使身邊的人覺得難受。可惜的是,因為性格是不會改變的,所以當我們遇上這類上司、社會領袖時,如果制度上沒有適當的制衡,還是自求多福好了!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
【有片】孩子持續噴嚏鼻塞 誤當感冒醫 鼻敏感拖得耐 棚牙合唔埋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6%9c%89%e7%89%87%e3%80%91%e5%ad%a9%e5%ad%90%e6%8c%81%e7%ba%8c%e5%99%b4%e5%9a%8f%e9%bc%bb%e5%a1%9e-%e8%aa%a4%e7%95%b6%e6%84%9f%e5%86%92%e9%86%ab-%e9%bc%bb%e6%95%8f%e6%84%9f%e6%8b%96%e5%be%97/ Mon, 03 Feb 2020 03:35:4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3968
【有片】孩子持續噴嚏鼻塞 誤當感冒醫 鼻敏感拖得耐 棚牙合唔埋
(mokuden-photos@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明報專訊】踏入流感高峰期,小朋友持續打噴嚏、流鼻水及鼻塞,吃了傷風感冒藥也不斷尾,何解?

香港每4名兒童便有1人患上鼻敏感;如果父母誤把鼻敏感當作感冒看待,延誤醫治,持續性鼻敏感可演變成睡眠窒息症鼻竇炎中耳積水,甚至下顎咬合不正。

【網購Power Up】擊退致敏原!Smartech UV除蟎吸塵機助你保持家居清潔,減輕皮膚痕癢、氣管敏感。

 

◆馮:馮加恆(betway体彩 駐院醫生)
◆吳:吳國強(兒童呼吸科專科醫生)

 

  • 感冒鼻敏感易混淆?

問:鼻塞塞,究竟是感冒還是鼻敏感?

馮:鼻敏感與感冒的病徵相似,容易混淆。當小朋友鼻塞以致呼吸困難時求診,可從徵狀及持續時間,診斷是感冒還是鼻敏感。感冒是由於上呼吸道受病毒感染引起,鼻水分泌較濃稠呈黃色,通常伴隨發燒喉嚨痛等病徵,持續數天至一周。

鼻敏感是過敏反應,患者沒有發燒徵狀,但會持續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等。在早晚及轉季時病情特別明顯,難以斷尾。

小朋友因鼻塞求診,家庭醫生會為患者做耳鼻喉檢查,查看鼻腔內有沒有異物如玩具或擦膠等堵塞,同時檢查皮膚及呼吸系統有沒有濕疹及哮喘等過敏徵狀。如診斷是鼻敏感,會提供生理鹽水洗鼻,並配合口服藥或類固醇噴鼻劑紓緩病情,如沒改善便需轉介專科進一步檢查。

 

  • 奶粉也會誘發鼻敏感?

問:鼻敏感一定是遺傳?

吳:在香港每4名兒童便有1人患鼻敏感,十分普遍。半數患者遺傳了父母的過敏體質,容易因進食或吸入致敏原引起過敏,出現持續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發癢及流眼水等徵狀。如果小朋友屬「過敏底」,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最早由嬰幼兒時期開始;嬰兒鼻腔細小很容易有持續鼻塞;到2、3歲時因奶粉或牛奶等食物誘發過敏而經常流鼻水及鼻塞;至幼年大多數是吸入致敏原如塵蟎及貓狗毛引起鼻敏感。尤其在天氣潮濕的香港,約七成患者是因為家居塵蟎而產生過敏反應。

治療鼻敏感,除了藥物治療控制徵狀,最有效方法是找出致敏原從而避免接觸。現時較常用的有血液測試(blood tests for sIgE)及皮膚點刺測試(skin prick testing),前者可以測試10至20種致敏原;後者是將小量懷疑致敏原刺入皮膚測試過敏反應,即時可知結果。

【有片】孩子持續噴嚏鼻塞 誤當感冒醫 鼻敏感拖得耐 棚牙合唔埋
洗鼻紓緩——用生理鹽水洗鼻腔,有助清除鼻黏膜的致敏原,紓緩鼻內發炎及鼻水倒流等徵狀。(yaoinlove@iStockphoto,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網購Power Upflo 深層鼻竇沖洗系列沖洗鼻腔內花粉及過敏原,適合鼻咽手術後,或日常護理之用。立即網上訂購。

  • 嚴重患者用類固醇噴鼻?

問:治療鼻敏感,一定要用類固醇?

吳:輕微患者只須使用口服抗組織胺藥(antihistamines),有效減少打噴嚏、流鼻水及眼睛痕癢等徵狀。目前第二代抗組織胺藥物效果比第一代更佳,不會產生昏睡副作用。另外,亦可按嚴重程度使用生理鹽水或高濃度鹽水冲洗鼻腔,有助清除鼻黏膜的致敏原,紓緩鼻內發炎及鼻水倒流等徵狀。

如病情未有改善,1年超過4星期或每星期超過4天出現鼻敏感徵狀,可定性為中度至嚴重的持續鼻敏感。患者先用生理鹽水洗鼻,再用血管收縮劑(decongestants)減少鼻膜充血,達到通鼻塞效果;類固醇噴鼻劑(intranasal steroids)有效消炎及減輕敏感徵狀,需要使用1至2星期才可達最佳藥效。噴鼻劑的類固醇含量低,很多病人用幾個月至幾年也沒有問題。如有需要可加上口服藥如白三烯受體阻斷劑(leukotriene receptor antagonist)減低炎症及敏感反應,它同時可有效控制哮喘。鼻敏感與哮喘關係密切,約九成哮喘患者同時患有鼻敏感,如能控制鼻敏感,治療哮喘也會事半功倍。

 

  • 用口呼吸影響顎骨生長?

問:鼻敏感久未治理,會有何併發症?

吳:誤把鼻敏感當作感冒來看待而延誤治療,增加併發症危機。有一個家長說6歲女兒一年有6至8次傷風感冒,吃了感冒藥也不斷尾,長年流鼻水、打噴嚏及鼻塞,檢查發現女孩鼻黏膜呈青白及腫脹、眼睛發炎,還曾受濕疹困擾。經確診為鼻敏感,而且已持續了一段時間,嚴重影響了她的睡眠、日常生活及情緒;又因長時間鼻塞而用口呼吸,影響顎骨生長,下顎骨特別細小,牙齒咬合不正。

小孩因鼻敏感久未治理而患上睡眠窒息症、鼻竇炎或中耳積水等併發症,案例相當普遍,尤其是睡眠窒息症。由於鼻敏感造成呼吸道堵塞,需長期用口呼吸,令上呼吸道變得狹窄,容易引起睡眠窒息。如果小朋友睡覺時經常有鼻鼾、輾轉反側及出大汗,日間嗜睡及專注力差,有可能是患上睡眠窒息症。治療鼻敏感可改善睡眠窒息症,如有需要可透過牙科矯正的裝置擴張顎骨,有助改善鼻塞及鼻鼾徵狀。

持續鼻敏感亦容易引發鼻竇炎及中耳積水。鼻敏感會令鼻黏膜腫脹,阻塞鼻竇通道,分泌物積聚於鼻腔及鼻竇而滋生細菌,造成亞急性鼻竇炎。患者鼻涕倒流、嗅覺功能減退而影響味覺,令胃口變差,同時有口臭。鼻竇炎患者需要使用類固醇和抗生素治療。鼻敏感也可影響咽扁桃體發大,堵塞中耳出口造成中耳積水。如果發現小朋友有鼻敏感又經常聽不清楚,應盡快睇醫生。

 

  • 想斷尾勿自行停藥?

問:鼻敏感可以斷尾嗎?

吳:鼻敏感是慢性病,及早正視及配合治療可增加斷尾機會。有很多家長以為鼻敏感不發作便自行停藥,結果很快又復發。幼兒一旦患上鼻敏感,需要持久地做預防措施以防止復發,包括改善環境避開致敏原、定時用鹽水洗鼻,並以藥物來控制病情;讓小朋友可過正常生活並能經常運動,運動有助強化肺部及氣管,減少氣管發炎及氣喘,大大提高日後斷尾的機會。我們鼓勵家長每日寫「鼻敏感日記」,記錄孩子日夜間的徵狀,幫助我們量化及監察病情,只要病情受控便可逐步減藥。

患者亦可嘗試脫敏治療(immunotherapy)。原理是通過皮下注射或舌底口服方式持續吸收微量致敏原,慢慢改變免疫系統對致敏原的反應,療程需時2、3年才有效果。不過,只限於致敏原種類不多的病人。

【有片】孩子持續噴嚏鼻塞 誤當感冒醫 鼻敏感拖得耐 棚牙合唔埋
(林靄怡攝)

 

知多啲:七成兒童過敏 由家居塵蟎誘發

家居塵蟎是鼻敏感的真正「元兇」?兒童呼吸科專科醫生吳國強指出,研究發現,超過七成過敏體質的兒童,因對塵蟎過敏而誘發不同程度的鼻敏感徵狀。肉眼難以看見的塵蟎,最愛藏於潮濕溫暖的棉被、牀褥、地氈等,其排泄物容易令人過敏。家長可以從家居環境入手,減低塵蟎的數量,有效減低小朋友的鼻敏感徵狀。

減少家居塵蟎方法:

  • 定期用攝氏60度的熱水清洗牀單、枕套、毛氈及冷氣機隔塵網
  • 使用緊密編織的抗過敏牀罩及枕頭套,以阻隔塵蟎及其排泄物
  • 使用抽濕機或打開窗戶令家居空氣流通,降低濕度
  • 定期以濕布或吸塵機清潔家居,避免用乾布或掃帚打掃以免塵埃飛揚
  • 趁小朋友上學將毛公仔放在雪櫃冰格殺死塵蟎
  • 家居東西擺放整齊,避免放置易堆積灰塵的物品
  • 移除地氈及其他塵蟎易於生長的家居用品

 

文:吳敏霞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https://video3.mingpao.com/202001/HET20200102_01.mp4;
https://video3.mingpao.com/202001/HET20200102_02.mp4;
https://video3.mingpao.com/202001/HET20200102_03.mp4;
https://video3.mingpao.com/202001/HET20200102_04.mp4;
https://video3.mingpao.com/202001/HET20200102_05.mp4;

]]>
e代精神:集體歇斯底里 //www.afterroberto.com/e%e4%bb%a3%e7%b2%be%e7%a5%9e%ef%bc%9a%e9%9b%86%e9%ab%94%e6%ad%87%e6%96%af%e5%ba%95%e9%87%8c/ Mon, 09 Dec 2019 03:36:2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739
e代精神:集體歇斯底里
(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上世紀初,著名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提出,創傷會在人的潛意識裏,造成某種心理「情意結」。所謂情意結,是指藏在人的心理狀態中,一種強烈而無意識的衝動,即使相隔多年,只要有任何資訊出現或提示,哪怕是極少的相關度甚或是牽強的解讀,都可能觸發極端情緒和行為。這些情緒和行為有時可以是一股正面推動力,比如童年時受虐待,長大後對受欺凌的事情特別關注,最後投身相關社會工作,這些情意結便是正面。當然,當情意結帶來負面影響,例如曾經受傷害的人,長大後把負面經歷發泄在別人身上,這便是心理病。

歷史中政權交替,社會總會出現意識形態上的轉型,人民往往因改變而產生疑慮。若這些疑慮無法被釋除,變成某些人的創傷,即使當權者因束手無策而採取鴕鳥政策,亦會被視為冷暴力,予人溫水煮蛙的感覺,形成「情意結」。因此每次社會動盪,不論根源是政治或是經濟問題,這些「情意結」都會引發社會運動,形成新的創傷。當大眾情緒一次又一次被挑起,每每卻在熱情過後逐漸冷卻消失,表面上,社會秩序回復平靜,但歷史帶來的創傷會造成新的「情意結」,在集體潛意識裏牢固植根。

 

暴力破壞 背後藏恐懼

多次社會運動後,當大眾經歷了多次希望幻滅,感覺一切原地踏步,內心自然生出更多懷疑,開始對現實失去信任,也因此對於任何大台的號召難以投入。相反地,對於一些能夠讓人耳目一新的說法,不論是嘩眾取寵,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言論,只要敢說,敢跟主流意見不一樣,就可以引起注目甚至是喝彩,亦就是所謂的後真相(post-truth)。

在這種意識下,社會慢慢走向一個什麼都不信任的氛圍,加上當廣泛瀰漫着不安之感覺,任何謠傳亦會引起恐慌,當情緒和感覺主導思想和判斷,而非事實根據,最終便出現集體歇斯底里(Mass hysteria),繼而便是展示式的暴力,肆意破壞。表面上像是表達不滿,但本質上更可能只是掩飾內裏的恐懼。

從來長治久安並非靠鐵腕抑壓,當權者充耳不聞更非等同無為而治。最重要還是因應經濟周期或是政治風向帶來的震盪,了解對市民帶來之創傷。創傷本身並沒有客觀定義,有人覺得打針是苦事,亦有人認為紋身是快感。要真正了解,便要像心理學家般,以同理心代入主觀感受,解開負面「情意結」,方可令之不再成為溝通和相處的障礙。唯有真正的溝通、對話及和解,社會方能和諧。

文:傅子健(精神科專科醫生)

]]>
【有片】上天下海氣壓變 谷穿耳膜點「補」救? //www.afterroberto.com/%e6%9c%89%e7%89%87-%e4%b8%8a%e5%a4%a9%e4%b8%8b%e6%b5%b7%e6%b0%a3%e5%a3%93%e8%ae%8a-%e8%b0%b7%e7%a9%bf%e8%80%b3%e8%86%9c%e9%bb%9e%e8%a3%9c%e6%95%91/ Mon, 18 Nov 2019 03:39:0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382 【有片】上天下海氣壓變 谷穿耳膜點「補」救?
(kimberrywood@iStockphoto/明報製圖,設計圖片)

【明報專訊】潛入深海,忽然耳朵劇痛、暈眩,要立即撤退,到底是什麼原因?出海遊船河,跳水時側身「撻」入水,「噗」一聲撞穿耳膜,莫非從此失聰?傷風感冒搭飛機,落機後一兩日依然耳痛、聽力下降,應如何處理?

上天下海,氣壓驟變,耳咽管一時未能調節氣壓,谷穿耳膜,輕則一兩日內自行復元,重則須手術修補,否則破損耳膜容易受細菌感染發炎,進一步影響聽力。

陳:陳琳(betway体彩 駐院醫生)

何:何頌偉(耳鼻喉科專科醫生)

耳痛閉塞點紓緩?

問:為什麼潛水、跳水、搭飛機,易出現耳朵不適?

陳:潛水後,出現耳朵疼痛、閉塞、聽力下降等不適徵狀。這主要因氣壓不平衡導致。耳朵構造分為外耳、中耳及內耳,外耳與中耳之間有一塊耳膜阻隔,並有一條耳咽管通向外耳,以平衡外耳與中耳之間的氣壓。

潛水時受水壓影響,耳咽管容易水腫、充血,導致外耳與中耳之間的氣壓不平衡。下潛愈深,氣壓愈大,當耳咽管不暢通,未能平衡中耳壓力,便有可能導致中耳積水、發炎,嚴重會令耳膜穿孔。此外,亦有人跳水時因姿勢不當,耳朵拍向水面造成壓力,猶如被摑而迫爆耳膜。

至於不少人在搭飛機後覺得耳痛、耳朵閉塞或流水、流膿,原理跟潛水後出現的耳膜損傷一樣,乃由壓力不平衡所致。傷風感冒、鼻敏感時搭飛機,因耳咽管黏膜水腫,加重壓力不平衡,增加中耳積水、耳膜穿孔風險。

上機前,可預先服用抗敏感藥、通鼻塞藥物,減少耳咽管水腫。正常情况下耳咽管會關閉,當吞嚥時便會打開,故食糖、吞口水的動作可幫助打開耳咽管,平衡氣壓。而做反壓動作,手揑鼻翼、閉口,用力呼氣,亦有助打開耳咽管。

【有片】上天下海氣壓變 谷穿耳膜點「補」救?
(明報製圖)

睇家庭醫生抑或耳鼻喉專科?

問:醫生如何診斷是耳膜破損?或只是中耳發炎?

陳:家庭醫生可透過耳窺鏡觀察耳內,初步評估病情。如病人只是普通黏膜水腫,情况輕微,便毋須接受治療,休息一兩天可自行痊癒;如發現外耳道發炎,醫生會處方抗生素滴耳藥水,用藥後可於一星期內復元;若是中耳發炎或中耳積水,則須處方口服抗生素。而出現較嚴重情况,如耳膜穿孔,則須轉介耳鼻喉科專科,有可能要手術修補耳膜。

耳膜穿孔會否自行癒合?

問:耳膜穿孔,是否一定要做手術?

何: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會利用顯微鏡,仔細檢查病人耳膜穿孔的情况,若檢查時發現耳道有異物及血塊,會一併清理。此外,透過聽力測試,可評估病人聽力受損程度。

確診耳膜穿孔,醫生會建議病人保持耳道清潔,避免感染。例如:勿用棉花棒採耳、避免佩戴入耳式耳機、冲涼洗頭時宜以棉花球阻擋,以免污水入耳。此外,醫生會處方抗生素滴耳藥水,如情况嚴重或會處方口服抗生素,以避免發炎,影響耳膜自我復修能力。一般情况下,超過一半病人於病發1個月後,耳膜會自行癒合,但亦有部分病人傷口癒合的時間較長(如糖尿病人),醫生會採取保守療法跟進,若超過3個月耳膜仍未能癒合,就建議手術修補。

相關文章:知多啲:聽骨移位比穿耳膜更傷

微創修補成功率有多大?

問:修補耳膜手術如何進行?

何:醫生會利用一個顯微鏡或內窺鏡做微創手術,在病人耳道抽取筋膜,填補耳膜穿孔位置,並放置填塞物,讓耳膜自然癒合,成功率約90%。手術切口細小,大概1厘米。手術過程約1小時30分鐘,一般以全身或局部麻醉的方式進行。若用局部麻醉,其間病人的身體需要保持穩定,胡亂郁動會影響手術效果。大部分病人可即日出院,小部分因頭暈或需留院1天。術後,醫生會處方抗生素,避免傷口發炎。其後病人需要覆診,讓醫生清理耳道內的填塞物,並觀察耳膜修補後的復元情况。

【有片】上天下海氣壓變 谷穿耳膜點「補」救?
(郭慶輝攝)

不做手術會否失聰?

問:耳膜穿孔如不修補,會有什麼風險?

何:耳膜穿孔若於3個月內沒有自行癒合,醫生一般會建議病人做修補手術,因發炎風險高。冲涼洗頭時不慎耳道入水,可引起中耳發炎,除了會出現流膿、流水等徵狀,亦可能會引致聽覺下降。當每次發炎會逐少影響聽覺,長此下去可導致深度聽障,影響日常生活及社交。若因此而須戴助聽器,也會造成不便。

假如病人為潛水愛好者,若不接受耳膜修補手術,此後便不能再參與這類活動,因潛水期間,當冰凍的海水自耳道、破裂耳膜走入內耳,可引發劇烈的頭暈,這情况在漆黑的海底發生,可引起性命危險。

相關文章:知多啲:聽骨移位比穿耳膜更傷

文:吳穎湘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壓力不平衡 令聽覺受損

做基本檢查 視嚴重程度予治療

檢查穿孔情況 留意有否異物血塊

成功率達九成 可即日出院

較容易中耳發炎 或引致聽覺下降

]]>
問醫生:疫苗非100%保護 仍可緩病情 //www.afterroberto.com/%e5%95%8f%e9%86%ab%e7%94%9f%ef%bc%9a%e7%96%ab%e8%8b%97%e9%9d%9e100%e4%bf%9d%e8%ad%b7-%e4%bb%8d%e5%8f%af%e7%b7%a9%e7%97%85%e6%83%85/ Mon, 26 Feb 2018 03:57:4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2348 【明報專訊】:家庭醫生鄭志文醫生 :老人科專科黃惠康醫生 :facebook Live觀眾

觀:接種流感疫苗後是否不會染上流感?一般傷風感冒也會減少嗎?

黃:一般的傷風感冒與季節性流行性感冒是有分別的。我們呼籲大家接種疫苗,因為一旦染上流感,出現併發症、入院和死亡的風險都比其他過濾性病毒較高。常見的過濾性病毒有腺病毒、鼻病毒等,它們通常引發輕微感冒;接種流感疫苗,對於預防它們沒有幫助。

鄭:接種流感疫苗不能提供百分百的保護,但它是現時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即使受感染,亦有助紓緩病情以及減低出現併發症(如:肺炎、心瓣炎、心肌炎等)的風險。

■建議「左流右肺」 先13價後23價

觀:流感疫苗及肺炎球菌疫苗可否同時接種?是否每年都要接種?

黃:世界衛生組織每年都會預測下一季流感疫苗病毒株組合,以便製作流感疫苗。由於每年疫苗配方有所不同,建議長者每年接種。至於肺炎球菌疫苗,建議長者先打13價,令身體產生可靠抗體。1年之後,再打23價,增加額外保護。13價只需接種1次,23價有可能要在5至10年後再打加強劑。

鄭:流感疫苗及肺炎球菌疫苗可以同時接種。「左流右肺」是政府的宣傳口號,左手右手沒有限制;使用不同針筒在不同部位注射即可。

■長者產生抗體慢 早打針更着數

觀:長者應該在什麼時候接種流感疫苗最為適合?

黃:冬季流感高峰通常1至3月。年輕人士接種流感疫苗,大約需要2個星期產生抗體。長者因為「免疫退化」關係(他們對於外來細菌、病毒的反應較慢),或許需要1個月才能製造抗體。政府的「疫苗資助計劃」會在每年10月中展開,建議長者應該盡早接種。

鄭:大家應該養成習慣,每年10月尾、11月接種流感疫苗。流感高峰大約維持12星期,市民往往等到高峰期間中段才去接種,而疫苗需2至3個星期才會有效。這不是好的做法,不能獲得最大的預防效用。

■疫苗含雞蛋成分 過敏者先問醫生

觀:接種流感疫苗有什麼副作用?

黃:接種流感疫苗,可能感到少許痛楚,皮膚少許紅腫。疫苗的目的是刺激身體產生抗體,過程之中可能出現微燒;但不用擔心,簡單用藥也可解決。至於大家擔心的吉巴氏綜合症,根據統計,100萬個約有1至2個,風險很低。

鄭:流感疫苗含有雞蛋成分。以往醫生特別關注雞蛋敏感人士,擔心出現過敏反應。現在最新說法是流感疫苗內雞蛋蛋白含量很低,以及於過敏反應的相關性很低,毋須過分擔憂。不過,雞蛋過敏人士在接種流感疫苗前一定要告訴醫生;醫生可能需要個別考慮和評估。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2/0e69191a94c313cf061499b37a2ad767.jpg (設計圖片);

]]>
知多啲:老少染肺炎球菌 數小時足喪命 //www.afterroberto.com/%e7%9f%a5%e5%a4%9a%e5%95%b2%ef%bc%9a%e8%80%81%e5%b0%91%e6%9f%93%e8%82%ba%e7%82%8e%e7%90%83%e8%8f%8c-%e6%95%b8%e5%b0%8f%e6%99%82%e8%b6%b3%e5%96%aa%e5%91%bd/ Mon, 26 Feb 2018 03:41:4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2345 【明報專訊】除了季節性流感疫苗,衛生防護中心也建議長者接種肺炎球菌疫苗,加強保障。「肺炎球菌常見於鼻孔或喉嚨;當身體健壯時,我們跟細菌是『好鄰居』。但當免疫力下降,它有可能入侵身體,引致中耳炎、肺炎、腦膜炎、敗血病等。」黃惠康說。

「假如幼童或長者受入侵性肺炎球菌感染,情况可以相當嚴重,短短數個小時,可以致命。」鄭志文說,每當遇上高燒加上咳嗽的病人,醫生需要詳細問症,仔細檢查;除了診斷有否肺炎徵狀,(一旦懷疑)也須判斷肺炎的種類。

23價5至10年後或需打加強劑

現時市場上有兩種類型的肺炎球菌疫苗:13價肺炎球菌結合疫苗及23價肺炎球菌多醣疫苗。黃惠康說:「對於從未接種肺炎球菌疫苗的長者,建議先打13價。1年之後,再打23價。23價有可能要再打加強劑,不過注射時間在5至10年以後。」

他解釋,13價肺炎球菌結合疫苗的功效(於預防由肺炎球菌引致的非侵入性肺炎)比23價肺炎球菌多醣疫苗較好。至於23價肺炎球菌多醣疫苗比起13價包含多10種血清型,長者可以得到額外的保護。

「衛生防護中心鼓勵長者『左流右肺』,意思是同時接種流感疫苗與肺炎球菌疫苗。」黃惠康指出,繼發性細菌性肺炎是導致流感患者發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根據香港大學的研究,同時接種流感疫苗及肺炎球菌疫苗,可大大減低長者的入院率及死亡率。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2/0e69aabd0909730e058bfdf56c2f2713.jpg(圖:馮凱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