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照顧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Fri, 19 Jan 2024 08:03:41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安寧照顧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預設醫療指示、安寧照顧未聽過?港大調查團隊:生死教育不足 多與家人溝通 //www.afterroberto.com/%e9%a0%90%e8%a8%ad%e9%86%ab%e7%99%82%e6%8c%87%e7%a4%ba-%e5%ae%89%e5%af%a7%e7%85%a7%e9%a1%a7%e6%9c%aa%e8%81%bd%e9%81%8e-%e6%b8%af%e5%a4%a7%e8%aa%bf%e6%9f%a5%e5%9c%98%e9%9a%8a-%e7%94%9f%e6%ad%bb/ Fri, 19 Jan 2024 08:03:4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990

【明報專訊】(編按:邱婆婆今年80歲,已患柏金遜症逾廿年,3年前見病情轉差,覆診時向醫生提出希望簽署「預設醫療指示AMD」:「我問醫生,如果最差之時,你會點對我」……)政府正擬就「預設醫療指示(AMD)」及「不作心肺復蘇術命令」立法,港大社會科學學院一項調查發現,約75%受訪者未聽過AMD,近七成從未聽過「安寧照顧」(專為晚期病人而設的身心照顧服務),不過經調查人員簡單解說,三分之二的人表示接受設立AMD。港大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周燕雯指出,結果反映受訪者對有關議題認識十分貧乏,呼籲加強生死教育,「讓市民及早認識,未雨綢繆」。

預設醫療指示、安寧照顧未聽過?港大調查團隊:生死教育不足 多與家人溝通
「賽馬會安寧頌」計劃服務使用者邱婆婆(左)是晚期柏金遜患者,她早年了解到預設醫療指示,一直關注該議題,自己已簽署,表明病危時不用急救。(楊晨攝)

港大調查 75%市民未聞「預設醫療指示」 團隊:生死教育不足

是次調查屬「賽馬會安寧頌」計劃一部分,於去年7至10月訪問到1506名本港成年市民。結果顯示,約76%受訪者談論生死話題時並未感到不自在,當中近40%表示樂意;然而大部分人未聽過「預設照顧計劃」或AMD。當受訪者簡單了解有關資訊後,大多數人均願意接受安寧照顧和預設照顧計劃(見表)。調查顯示,74.4%的受訪者願為自己設立AMD。

預設醫療指示、安寧照顧未聽過?港大調查團隊:生死教育不足 多與家人溝通

相關閲讀:【柏金遜症】手震成因多 兼有行動緩慢、肌肉僵硬徵狀 早求醫長期服藥紓緩病情

家人意願三成取態中立  建議多與家人溝通

身兼安寧頌項目總監的周燕雯說,調查發現受訪者較能確定自己的AMD需要,但對於家人意願,有三成受訪者取態中立,顯示受訪者對家人取向並不十分了解,強調多與家人溝通的重要。她續稱,本港生死教育不足,令市民難接觸該議題,是次調查顯示死亡非忌諱話題,政府就相關議題立法正值適當時機,今年1至4月安寧頌將圍繞有關立法議題,舉辦社區教育講座。

預設醫療指示、安寧照顧未聽過?港大調查團隊:生死教育不足 多與家人溝通
港大社會科學學院昨日發布一項關於本港市民對安寧照顧等概念的調查結果,社科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主任周燕雯(右二)說,調查顯示受訪者對有關議題陌生。80歲邱婆婆(中)早前簽署預設醫療指示,表明不接受插管等侵入性治療及急救,希望「順其自然」。(港大社會科學學院提供)

相關閲讀:【預設醫療指示】表明不搶救 不插胃喉 不撳心口 擔心簽紙後有病不醫?什麼情况下生效?

柏金遜婆婆:不想電擊及侵入性治療 盼順其自然

安寧頌服務使用者邱婆婆今年80歲,已患柏金遜症逾廿年,早年從報章了解AMD,3年前有見病情轉差,在一次覆診向醫生提出希望簽署AMD,「我問醫生,如果最差之時,你會點對我」。邱婆婆自言想順其自然,表明不想接受電擊及侵入性的治療,「我已經很老,不需要再救,這個柏金遜病都令我幾辛苦,現在腳都在震」。安寧頌服務團隊向她進一步介紹有關知識,並幫助她與身在加拿大的胞弟溝通,達成共識。

邱婆婆的醫生、律敦治醫院及鄧肇堅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副顧問王自強醫生說,預設照顧計劃是個全面溝通的過程,讓晚期病患者精神上仍有能力自行做決定時,預先與家人或醫護表達日後不能自決時的醫療及個人計劃,透過AMD可決定在指定情况下拒絕哪些維生治療。

]]>
安寧頌:晚期病人厭食勿勉強 迎合喜好以食傳情 //www.afterroberto.com/%e5%ae%89%e5%af%a7%e9%a0%8c-%e6%99%9a%e6%9c%9f%e7%97%85%e4%ba%ba%e5%8e%ad%e9%a3%9f%e5%8b%bf%e5%8b%89%e5%bc%b7-%e8%bf%8e%e5%90%88%e5%96%9c%e5%a5%bd%e4%bb%a5%e9%a3%9f%e5%82%b3%e6%83%85/ Mon, 07 Sep 2020 03:13:0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8142
安寧頌:晚期病人厭食勿勉強 迎合喜好以食傳情
少食多餐——晚期病人因為身體不適及情緒影響食慾,醫生會建議病人吃高蛋白質、高熱量及容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kazoka30@iStockphoto)

【明報專訊】晚期病人因身體不適及情緒影響而食慾不振。針對他們厭食徵狀的管理,包括以下幾方面:

1. 營養諮詢

第一步是與晚期病人及家人溝通。從食物種類入手,防止病人出現營養不良。為了讓病人在日常飲食上吸收足夠營養,醫生通常建議病人進食高蛋白質、高熱量及容易消化的食物,亦宜少食多餐。如經諮詢後,病人吸收的營養仍未能達標,會建議服用營養補充劑,例如營養奶、營養飲品、蛋白粉等。

值得注意是,坊間經常流傳透過戒口、斷食或一些極端飲食方式去「餓死腫瘤」,這些方法未經研究證實,不但沒有科學根據,更會導致營養不良,恐怕得不償失。

相關文章:對不起,我吞不下你的愛 晚期病人食慾降 家人關懷添壓力

 

2. 治療可逆轉因素

造成「無胃口」成因很多,某些成因在適當治療後可以逆轉,包括:

腸胃不適:病人可能因惡心想吐、胃脹、消化不良、便秘等,令胃口減少。這些徵狀或與生活及飲食習慣有關,例如因為吃了不容易消化的食物而引起胃脹、消化不良,亦可能因為行動不便、活動量減少而造成便秘。

口腔問題:受到疾病或治療副作用影響,病人出現口腔潰瘍或發炎等,令進食時痛楚。病人亦有可能因為舌頭出現厚厚脷苔,影響對食物味道的覺知,食而無味,因而降低食慾。

其他身體及情緒問題:疼痛、疲倦等徵狀都會影響胃口。另外,情緒不安、焦慮、憤怒、憂鬱等,都會令病人將進食放在次要位置。嚴重的話,病人甚至會因情緒問題而出現厭食徵狀。

若能及早識別及妥善處理上述問題,可有效提升病人的進食意欲。

 

3. 了解癌症惡病質 提升生活樂趣

隨病情惡化,病人食慾不振的情况愈來愈明顯。癌症厭食症惡病質(cancer anorexia cachexia)是其中一個導致病人食慾不振的情况,此時身體進入分解代謝(catabolism)階段,無法單純通過補充營養來逆轉,病人體重漸減、肌肉和脂肪流失、胃口變差及厭食情况只會逐漸加劇。

除了晚期癌症,受惡病質影響的晚期疾病還包括慢阻肺病、腎衰竭心臟衰竭等。由於病人的活動能力會同時下降,他們需要消耗的能量都會比正常人低。病人毋須太多能量,只需足夠能量去維持心跳、呼吸等身體機能運作便可。

除非病人食道或腸道有阻塞,歐洲臨牀營養與代謝學會及美國臨牀腫瘤學會都不支持使用鼻胃管或以靜脈注射方式提供營養。這些營養補充方法不但沒有預期效果,靜脈注射方式更增加感染或併發症風險。

在教育病人及家人有關癌症惡病質資訊時,醫生會同時與家人重新釐定照顧目標,讓家人明白自己的責任不是增加病人食量、體重,而是要提供病人喜歡的食物,令病人感受到樂趣,提升生活質素。當目標變得清晰後,病人和家人為「食」而感到的壓力及困擾也會減少。

 

周旋於食與不食 影響關係

病人和家人往往對「無胃口」有很多誤解,例如以為「無胃口」純粹是病人主觀感覺,只要鼓勵病人進食,他便能夠多吃一點,完全忽略導致食慾不振的生理或心理因素。有時候,病人和家人甚至會周旋於進食與否,影響雙方關係,又犧牲了病人生活質素。

事實上,若病人持續出現「無胃口」,最理想做法是盡早告知醫生,了解原因,再由醫生對症下藥及作出有效管理。若病人情况可以逆轉,可及早介入;若情况不可逆轉,亦要對病人多一份理解及體諒,而非強迫他們進食。另外,病人及家人切勿過分將「無胃口」視作正常,或只單單留意治療進度及其他身體徵狀,而錯過可以改善病人生活質素的機會。

無論醫護人員或病人家屬,都應該改變思考角度,將重心放到病人生活質素方面。比起增加食量,尊重病人喜好反而顯得更加重要;與其強迫病人進食,不如把時間心機花在食物的選擇上;可減少衝突,也可增進溝通,以「食」傳情。

文:陳煒嬋(基督教靈實司務道寧養院紓緩醫學專科醫生)

]]>
對不起,我吞不下你的愛 晚期病人食慾降 家人關懷添壓力 //www.afterroberto.com/%e5%b0%8d%e4%b8%8d%e8%b5%b7-%e6%88%91%e5%90%9e%e4%b8%8d%e4%b8%8b%e4%bd%a0%e7%9a%84%e6%84%9b-%e6%99%9a%e6%9c%9f%e7%97%85%e4%ba%ba%e9%a3%9f%e6%85%be%e9%99%8d-%e5%ae%b6%e4%ba%ba%e9%97%9c%e6%87%b7/ Fri, 28 Aug 2020 01:00:0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8021 【明報專訊】「我吃不了,你聽到了嗎?」

家人之間表達愛的方法有很多種,華人家庭就傾向透過食物來表達對家人關懷。然而,晚期病人食慾下降;病人「吃不了」及家人不停要求「多吃一點」,就變成了不安和壓力。

「王伯,90歲,患有晚期肺癌 ,因跌倒而經急症室入院……」放下手上的「排版」,醫生轉頭面向這名剛從洗手間回來的故事主人翁,發覺身形比上一次見面時明顯消瘦,步履亦變得不穩。再看看桌上滿滿一碗已冷掉變稠的肉碎粥,醫生似乎看懂了王伯跌倒的原因,想進一步確定一下:「王伯,你不多吃兩口嗎?」王伯盯着眼前的粥,緩緩道出:「我……吃不下,我真的吃不下;你再問,但我也沒有辦法把它吞下去。」正如醫生所想,伯伯因為「無胃口」而令身體變得虛弱,因而跌倒入院。但在醫生意料之外的是,伯伯因為「無胃口」而承受的一股壓力。

對不起,我吞不下你的愛 晚期病人食慾降 家人關懷添壓力
食慾下降——食慾不振在晚期癌症病人身上十分常見。無胃口成因很多, 可能是情緒問題,或口腔疾病等身體問題;亦可能出現了「癌症厭食症惡病質」。(明報製圖)

「癌症厭食症惡病質」影響胃口

事實上,正如疼痛及疲勞一樣,食慾不振在晚期病人身上十分常見。「無胃口」成因很多,再三檢查後,醫生發現令王伯「無胃口」主要成因並不是情緒問題,亦不是口腔疾病等身體問題。原來,因為病情惡化,王伯身體很大可能出現了「癌症厭食症惡病質」,以致食慾下降。

與厭食症不同的是,王伯的「無胃口」很難靠現有藥物和治療方法來逆轉。「導致你胃口變差的原因是身體出現了這些惡病質,令你想吃也吃不了。你不用強迫自己多吃,想吃多少便吃多少!」醫生慢慢向王伯解釋,希望減少他的壓力與不安。誰知道,王伯聽後,先是鬆一口氣,但很快便再皺起眉頭,盯着眼前家人買來的蛋糕、生果、盒裝鮮奶等,低頭不語。醫生見王伯不願多談,便拍一拍王伯的膊頭,先行離去。

為進一步了解王伯情况,紓緩治療科護士在王伯出院後兩星期上門家訪,怎料到,甫進門便給眼前的大陣仗嚇了一跳。王伯的飯枱上,堆滿了林林總總、大包小包的食物,還未計他吃剩的飯餸,一碟碟用保鮮紙包好排在枱面。 王伯一坐下,他瘦削的身軀便恍似被一座「食物山」包圍,這讓人窒息的感覺任誰也感受得到。深深吸一口氣後,王伯一臉無奈:「老婆及子女給我準備的食物,但是姑娘,我吃不了那麼多。」原來,自從王伯患病後,王伯的家人準備大量他喜歡的食物,希望他多吃一點。而當王伯因為無胃口而變得虛弱和跌倒入院後,家人更是愈買愈多、愈煮愈多,一直叫王伯多吃一點。為了讓王伯能夠隨時隨地進食,家人還把他每一次吃剩的飯餸一直放在枱上,直到食物變冷都不會收起來。

「我知道他們花很多時間和心機,想我多吃一點,但我吃不了。上一次,他們又買了很多食物給我,又堆滿了枱面,我又再說一次!但他們也是不明白。姑娘,我可以怎樣做?」王伯一邊嘆氣,一邊說出心中的糾結,家人的不明白令他氣憤。但作為一個病人,自己能夠為家人做的都不多了。眼看就連「把食物吃掉」這件「小事」也做不了,一股內疚又湧上心頭。說着說着,王伯更感觸落淚,只希望為這個「吃不了」及「多吃一點」的僵局找一個出口。

這個因為「食」引致的僵局,對從事紓緩治療科多年的護士來說,原來並不陌生。

相關文章:【Young Old 健康】留家防疫注意!老友記經常胃口欠佳?味蕾退化? 營養師教你均衡飲食方法

 

改變「一餐飯」觀念

受到傳統觀念影響,很多華人家庭都認為「一餐飯」一定要有一碗白飯和一客清湯;甜品和點心等吃不飽的小食不能當作正餐。王伯家人亦不例外,自從王伯病情轉差後,很久都沒有吃過「一餐飯」,非常擔心他會缺乏營養令身體衰退得更快。但原來,晚期病人的「一餐飯」並不如家人所想的那樣。身體機能衰退,活動量下降,王伯的「一餐飯」其實只是喝幾口湯或營養奶,便非常足夠了。

老爺車機能退 入滿油也行不快

在家庭會議上,醫生舉了一個例子去幫助王太和子女明白以上的道理:「伯伯就像一部老爺車,愈行愈慢,不可能因為我們為它入滿油箱而愈行愈快,機能上它沒有辦法協調得到。」這個比喻讓家人明白到無論在身體或心情方面,過多食物對伯伯來說都只是一種負擔。沉默過後,王伯大兒子忍不住問醫生:「我們沒有事可以為阿爸做?」家人之間表達愛的方法有很多種,而華人家庭就傾向於透過提供食物來表達自己對家人的關懷,尤其當家人患上重病,自己無法幫助家人恢復健康的時候。醫生明白家人對伯伯的一份愛,便繼續解釋:「其實,傳遞愛的方式不在於食物數量,而是食物品質。正如那一輛老爺車,它不需要我們為它加滿油,加滿了也不能夠愈走愈快。究竟它想要什麼?如何令它慢慢走,慢慢享受餘下的路程呢?」「或者,給它少許柴油,已足夠了。」大兒子邊想邊答,然後與醫生和家人相視而笑。

不久之後,護士再次到王伯家探訪。這次,她見到了一個不同的景象,飯枱收起了,剩下一個茶几,上面放了小量精緻點心及一杯熱茶。 王伯坐在沙發上,雖然看起來有些疲倦,但不見愁容了。

尊重理解 小量多元吃得開懷

家人理解王伯的情况後,學會了尊重他的意願及口味,不再強迫他進食大量食物,只要王伯想吃什麼,家人會買小量給他品嘗。「我現在經常吃自助餐,很難想像,對吧?」王伯自豪地說。原來,家人在準備食物過程中加了一點創意,為了讓王伯吃得更開心,便逐少把不同種類食物擺放在一個精緻的碟上,讓每頓飯化身成迷你自助餐!當家人的照顧目標變得清晰後,王伯不但感到輕鬆不少,還在過程中找到樂趣。家人的愛,他終於吃得下了。

文:劉芷詠(賽馬會安寧頌訓練主任)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人生下半場】交流活動:社區安寧照顧 交流分享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4%ba%ba%e7%94%9f%e4%b8%8b%e5%8d%8a%e5%a0%b4%e3%80%91%e4%ba%a4%e6%b5%81%e6%b4%bb%e5%8b%95%ef%bc%9a%e7%a4%be%e5%8d%80%e5%ae%89%e5%af%a7%e7%85%a7%e9%a1%a7-%e4%ba%a4%e6%b5%81%e5%88%86%e4%ba%ab/ Mon, 30 Sep 2019 08:27:3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766

 

安寧頌
資料來源:香港賽馬會 安寧頌

【明報專訊】安寧頌在10月將舉行研討會及講座,為醫療專業人員、安老院舍職員、病患者與家人,以及其他公眾人士提供一個平台,促進交流分享社區安寧照顧的抉擇及政策方向。

■「賽馬會安寧頌」社區公眾講座系列:

日期:10月17、29日及11月8、11、12、23、28日

詳情及登記:www.jcecc.hk/sem2019

■「賽馬會安寧頌」研討會

2019 Symposium on Concerted Efforts in Advance Care Planning: Regional and Local Experiences

日期:10月24日

地點:香港大學研究生堂王賡武講堂

詳情及登記:www.jcecc.hk/sym2019

]]>
醫生意見:安寧照顧……從來不是一份工 //www.afterroberto.com/%e9%86%ab%e7%94%9f%e6%84%8f%e8%a6%8b%ef%bc%9a%e5%ae%89%e5%af%a7%e7%85%a7%e9%a1%a7%e5%be%9e%e4%be%86%e4%b8%8d%e6%98%af%e4%b8%80%e4%bb%bd%e5%b7%a5/ Sun, 28 May 2017 16: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guid=7ca4d451ff6cd6080185ef1f241f80f5 【明報專訊】照顧晚期病人的工作殊不簡單,照顧者往往面對不同的挑戰及壓力。

在安寧照顧工作中,專業照顧者全心全意,投入時間和精力照顧晚期病人,你又有沒有想過,其實他們也需要關懷和照顧?

非親非故情緒也會受困

翻查文獻,照顧者經常面對的壓力有三種:專業哀傷、悲憫疲憊及創傷後壓力。

「專業哀傷」是照顧者因為晚期病人的離世而出現哀傷反應,包括不捨、傷心、憤慨等。不要以為哀傷反應只限於自己親人離世時才出現,照顧者在日常工作和貼身照顧中,亦與晚期病人建立起深厚感情,當院友步向死亡,哀傷反應是最自然不過。

「悲憫疲憊」主要來自與晚期病患者接觸。在生命晚期,病患者或多或少受到疾病及各種徵狀的困擾。面對這些困擾,照顧者很多時候是感同身受,想出手相助卻束手無策,感到無助、孤獨、焦慮及抑鬱,甚至出現身體不適。

對部分照顧者來說,目擊晚期病人或院友過身可以是一個創傷經驗,尤其是當死亡來得突然,事前沒有太多心理預備。不少照顧者都提及,曾經在晚期病人過身後出現創傷後壓力反應,包括失眠、情感麻木、重複想起院友過身的畫面等。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站在安寧照顧服務最前線的照顧者,他們的身心社靈健康亦需要適切支援。這可以從以下五方面入手:

1、教育照顧者自我關顧的技巧(詳見右表),並鼓勵他們在工作及生活中實踐

2、在工作環境中建立支援小組

3、建立互相信任及支持的工作環境

4、提供培訓,提升照顧者知識及技巧,讓他們更有信心照顧晚期病患者或院友

5、引入紀念儀式,為同事提供宣泄情緒的渠道

賽馬會安寧頌「安寧在院舍」計劃正依從以上五大方向,為參與計劃的安老院舍制訂培訓教材,並提供培訓,提升安老院舍的安寧服務質素。

文:梁萬福(老人科專科醫生、香港老年學會會長)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529/news/_29YC004_.jpg不捨分離——晚期病人的照顧者,面對病人身體日逐漸衰弱,卻束手無策,會感到無助和焦慮。(aLittleSilhouetto@iStockphoto);]]>
【明報專訊】照顧晚期病人的工作殊不簡單,照顧者往往面對不同的挑戰及壓力。

在安寧照顧工作中,專業照顧者全心全意,投入時間和精力照顧晚期病人,你又有沒有想過,其實他們也需要關懷和照顧?

非親非故情緒也會受困

翻查文獻,照顧者經常面對的壓力有三種:專業哀傷、悲憫疲憊及創傷後壓力。

「專業哀傷」是照顧者因為晚期病人的離世而出現哀傷反應,包括不捨、傷心、憤慨等。不要以為哀傷反應只限於自己親人離世時才出現,照顧者在日常工作和貼身照顧中,亦與晚期病人建立起深厚感情,當院友步向死亡,哀傷反應是最自然不過。

「悲憫疲憊」主要來自與晚期病患者接觸。在生命晚期,病患者或多或少受到疾病及各種徵狀的困擾。面對這些困擾,照顧者很多時候是感同身受,想出手相助卻束手無策,感到無助、孤獨、焦慮及抑鬱,甚至出現身體不適。

對部分照顧者來說,目擊晚期病人或院友過身可以是一個創傷經驗,尤其是當死亡來得突然,事前沒有太多心理預備。不少照顧者都提及,曾經在晚期病人過身後出現創傷後壓力反應,包括失眠、情感麻木、重複想起院友過身的畫面等。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站在安寧照顧服務最前線的照顧者,他們的身心社靈健康亦需要適切支援。這可以從以下五方面入手:

1、教育照顧者自我關顧的技巧(詳見右表),並鼓勵他們在工作及生活中實踐

2、在工作環境中建立支援小組

3、建立互相信任及支持的工作環境

4、提供培訓,提升照顧者知識及技巧,讓他們更有信心照顧晚期病患者或院友

5、引入紀念儀式,為同事提供宣泄情緒的渠道

賽馬會安寧頌「安寧在院舍」計劃正依從以上五大方向,為參與計劃的安老院舍制訂培訓教材,並提供培訓,提升安老院舍的安寧服務質素。

文:梁萬福(老人科專科醫生、香港老年學會會長)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529/news/_29YC004_.jpg不捨分離——晚期病人的照顧者,面對病人身體日逐漸衰弱,卻束手無策,會感到無助和焦慮。(aLittleSilhouetto@iStockphoto);

]]>
照顧自己:停一停 鬆一鬆 //www.afterroberto.com/%e7%85%a7%e9%a1%a7%e8%87%aa%e5%b7%b1%ef%bc%9a%e5%81%9c%e4%b8%80%e5%81%9c-%e9%ac%86%e4%b8%80%e9%ac%86/ Sun, 28 May 2017 16: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guid=328b9911d541aab9194fcd352833b445 【明報專訊】正在照顧晚期病人的家屬或從事安寧照顧服務的人,可從身體、心靈、思想及社交等層面自我關顧多一點︰

■身體上

‧定時作簡單運動

‧保持均衡飲食

‧作鬆弛練習

‧參與休閒的活動(如茶道、種花、烹調)

■心靈上

‧讓自己停一停(安靜/退修)

‧寫心靈札記

‧從安寧照顧中尋找意義

‧多接觸大自然

‧嘗試尋找靈性上的支持

■思想上

‧設立合理的期望

‧了解自己的能力與限制

‧認清和接受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接受不可改變的,將注意力放在可改變的

■社交上

‧嘗試建立穩定的支持系統和傾訴對象

‧在工作與家庭間尋找平衡點

‧參加支援團體或同路人小組,減低孤獨感

‧與家人保持良好溝通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529/news/_29YC002_.jpgpaylessimages@iStockphoto;]]>
【明報專訊】正在照顧晚期病人的家屬或從事安寧照顧服務的人,可從身體、心靈、思想及社交等層面自我關顧多一點︰

■身體上

‧定時作簡單運動

‧保持均衡飲食

‧作鬆弛練習

‧參與休閒的活動(如茶道、種花、烹調)

■心靈上

‧讓自己停一停(安靜/退修)

‧寫心靈札記

‧從安寧照顧中尋找意義

‧多接觸大自然

‧嘗試尋找靈性上的支持

■思想上

‧設立合理的期望

‧了解自己的能力與限制

‧認清和接受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接受不可改變的,將注意力放在可改變的

■社交上

‧嘗試建立穩定的支持系統和傾訴對象

‧在工作與家庭間尋找平衡點

‧參加支援團體或同路人小組,減低孤獨感

‧與家人保持良好溝通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529/news/_29YC002_.jpgpaylessimages@iStockphoto;

]]>
誰說又老又病就無用? //www.afterroberto.com/%e8%aa%b0%e8%aa%aa%e5%8f%88%e8%80%81%e5%8f%88%e7%97%85%e5%b0%b1%e7%84%a1%e7%94%a8%ef%bc%9f/ Sun, 14 May 2017 16: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guid=34ae54e60dc3ee7c433a578e40c94ee3 【明報專訊】「醫生說那次手術很成功,又稱讚我堅強,我身體已經沒大礙了!」

「現在最麻煩的是尿喉和尿袋,你可以幫我想想辦法嗎?」

林伯經常對社工重複這兩句話。

長者不時重提同一番話,可能是認知能力下降的先兆,或是性格使然,但亦可能是反映着一種掙扎呼喊。

醒目長者因病自覺失「價值」

在林伯與護士、社工和義工認識的初期,幾乎每次家訪他都會重複這兩句話。

林伯沒有兒女,自妻子早年離世後便一直獨居,後來他因肺癌病情步入晚期,被轉介到靈實司務道寧養院的「賽馬會安寧頌——安居晚晴照顧計劃」,接受社區安寧照顧服務。事實上,林伯的情况並非如他所說的「已沒大礙」,他的身體因病變得虛弱,日常生活如煮食、打掃、洗澡等活動,亦變得愈來愈困難。最近,他的情緒更見低落、時常失眠。

從前林伯很喜歡到長者中心當表演義工,娛己娛人。他認為自己能夠服務別人,是「醒目有用」的老人家,覺得自己很有價值;而與義工朋友們的相處和友誼,也為妻子已逝並且沒有親人的他,帶來充實的社交生活,在關懷別人付出愛的同時,又能夠接受別人對他的關愛。但現在林伯不能再當義工了,失去了生活樂趣,人也變得沒有自信,常常覺得自己「無用」,沒有價值。義工朋友見面的機會少了,孤單的感覺隨之而生,更擔心其他人會否繼續愛護這個「無用」的他。

身插尿喉打擊社交信心

有一次,剛開始使用尿喉的林伯一個人到茶樓吃早點,看到同枱的茶客不時掩鼻,並投以奇異的目光;他行動緩慢,被路人責罵「阿伯,咪阻住晒啦」……旁人厭棄的目光和態度對林伯心靈帶來很大的傷害,打擊了他過正常社交生活的信心。而當護士和社工想跟他探討心願、預設醫療指示等課題時,他都默不作聲,或轉移話題,對晚期生活及死亡顯得忌諱。愈認識林伯,計劃團隊便愈發覺那些重複說話背後潛藏的孤單、恐懼、無奈……了解到他內心的靈性需要。一個人走到人生這個階段,生命繼續下去到底是怎樣一回事?

我們怎樣可以為一位基層年老患者提供「靈性關懷」?

家訪時,同工細心地聆聽着林伯自豪地分享過去人生經歷及義工生活,從中引導他欣賞自己過往的付出,肯定他自己在義工服務的貢獻。雖然林伯已經不能再當義工,但是他仍然是昔日那個肯付出和有愛心的人。

快樂想當年 不鑽牛角尖

同工得悉他的義工朋友仍有主動聯絡林伯,便進一步引導他反思義工朋友的聯絡和關心背後的原因,讓他明白到自己並不會因為患病而被人遺棄,肯定自己是被愛。

由於林伯對基督教信仰有所認識,同工也邀請他參與教會聚會。在信仰的幫助下,林伯學會饒恕,不把被陌生人厭惡的傷害記存心內。

隨病情惡化,林伯的身體變得愈來愈虛弱了,面容也比從前消瘦了很多。一次,他主動跟社工說︰「雖然孤身一人來到這階段,但想到仍有一些好友和你們關心,又有主帶領,我就心滿意足了。」接着他一一數算探訪他的朋友、義工、醫院同工的名字,心中充滿感恩,最後更在醫院接受洗禮,完成了最後的心願。

文:李瑞昌(靈實司務道寧養院註冊社工)

編輯:林信君

]]>
【明報專訊】「醫生說那次手術很成功,又稱讚我堅強,我身體已經沒大礙了!」

「現在最麻煩的是尿喉和尿袋,你可以幫我想想辦法嗎?」

林伯經常對社工重複這兩句話。

長者不時重提同一番話,可能是認知能力下降的先兆,或是性格使然,但亦可能是反映着一種掙扎呼喊。

醒目長者因病自覺失「價值」

在林伯與護士、社工和義工認識的初期,幾乎每次家訪他都會重複這兩句話。

林伯沒有兒女,自妻子早年離世後便一直獨居,後來他因肺癌病情步入晚期,被轉介到靈實司務道寧養院的「賽馬會安寧頌——安居晚晴照顧計劃」,接受社區安寧照顧服務。事實上,林伯的情况並非如他所說的「已沒大礙」,他的身體因病變得虛弱,日常生活如煮食、打掃、洗澡等活動,亦變得愈來愈困難。最近,他的情緒更見低落、時常失眠。

從前林伯很喜歡到長者中心當表演義工,娛己娛人。他認為自己能夠服務別人,是「醒目有用」的老人家,覺得自己很有價值;而與義工朋友們的相處和友誼,也為妻子已逝並且沒有親人的他,帶來充實的社交生活,在關懷別人付出愛的同時,又能夠接受別人對他的關愛。但現在林伯不能再當義工了,失去了生活樂趣,人也變得沒有自信,常常覺得自己「無用」,沒有價值。義工朋友見面的機會少了,孤單的感覺隨之而生,更擔心其他人會否繼續愛護這個「無用」的他。

身插尿喉打擊社交信心

有一次,剛開始使用尿喉的林伯一個人到茶樓吃早點,看到同枱的茶客不時掩鼻,並投以奇異的目光;他行動緩慢,被路人責罵「阿伯,咪阻住晒啦」……旁人厭棄的目光和態度對林伯心靈帶來很大的傷害,打擊了他過正常社交生活的信心。而當護士和社工想跟他探討心願、預設醫療指示等課題時,他都默不作聲,或轉移話題,對晚期生活及死亡顯得忌諱。愈認識林伯,計劃團隊便愈發覺那些重複說話背後潛藏的孤單、恐懼、無奈……了解到他內心的靈性需要。一個人走到人生這個階段,生命繼續下去到底是怎樣一回事?

我們怎樣可以為一位基層年老患者提供「靈性關懷」?

家訪時,同工細心地聆聽着林伯自豪地分享過去人生經歷及義工生活,從中引導他欣賞自己過往的付出,肯定他自己在義工服務的貢獻。雖然林伯已經不能再當義工,但是他仍然是昔日那個肯付出和有愛心的人。

快樂想當年 不鑽牛角尖

同工得悉他的義工朋友仍有主動聯絡林伯,便進一步引導他反思義工朋友的聯絡和關心背後的原因,讓他明白到自己並不會因為患病而被人遺棄,肯定自己是被愛。

由於林伯對基督教信仰有所認識,同工也邀請他參與教會聚會。在信仰的幫助下,林伯學會饒恕,不把被陌生人厭惡的傷害記存心內。

隨病情惡化,林伯的身體變得愈來愈虛弱了,面容也比從前消瘦了很多。一次,他主動跟社工說︰「雖然孤身一人來到這階段,但想到仍有一些好友和你們關心,又有主帶領,我就心滿意足了。」接着他一一數算探訪他的朋友、義工、醫院同工的名字,心中充滿感恩,最後更在醫院接受洗禮,完成了最後的心願。

文:李瑞昌(靈實司務道寧養院註冊社工)

編輯:林信君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07/5-1.jpg;

]]>
大限到,點解唔話我知? //www.afterroberto.com/%e5%a4%a7%e9%99%90%e5%88%b0%ef%bc%8c%e9%bb%9e%e8%a7%a3%e5%94%94%e8%a9%b1%e6%88%91%e7%9f%a5%ef%bc%9f/ Sun, 02 Apr 2017 16: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guid=ba4a8834d89206a1112f71e16c02b96b 【明報專訊】死亡是人生必經階段,但談死是社會的禁忌,很多人面對死亡時會不知所措,甚至束手無策。談「死」這個難題,不但一般市民大眾不知如何面對,有時專業人士也未必能夠恰當地處理。當生命因疾病的折磨而來到尾聲的時候,我們又真的懂得開口討論嗎?

■個案一﹕主診醫生不談死 錯失完成心願時間

三十多歲的陳女士患有腸癌,雖然以手術切除部分腸臟,可惜身體狀况未見好轉。腸癌影響消化能力,令身體吸收不到營養。陳女士病情每况愈下,經常出入醫院。身為兩子之母,陳女士不想孩子看見自己辛苦難看的樣子,畢竟孩子們也不到十歲。可是她的身體一天比一天虛弱,主診醫生嘗試向她解釋病况,卻從不正面提及病情已達晚期。

時間無多才知 難接受

及後,陳女士被轉介到紓緩治療科,當紓緩治療科醫生告訴她餘下日子不多時,還有一絲希望的她立刻崩潰。陳女士完全不能接受自己的生命已經接近盡頭,心中亦怪責主診醫生為什麼一直沒有跟她坦誠討論。對於眼前這位剛認識的醫生的說話,她不想去相信,身旁的丈夫亦不懂反應。這種反應可以理解;當一個重要的信息在毫無預兆下出現,誰也沒法接受。

經過一晚的沉澱,陳女士終能平靜下來,但當她想到自己各樣未完的心願,心裏十分難過,因為生命時間已經不多。最後她選擇了先回家好好告訴孩子們自己的情况,然後再到療養院。丈夫每天來陪伴。她也參與了一些活動,努力做一些特別的紀念物品留給兒子。

假如時光可以倒流,病人會希望早一點知道一切,因為能做到的可以更多。可是當初有誰肯主動談死,誰能接受死亡逼近的事實?大家心裏反而認為延遲一天開口,生命就好像多了一天。學習如何討論死亡話題是必須的。當初主診醫生不懂開口,沒有告訴陳女士真相,直到由一位素未謀面的醫生告訴實情時,情况不但不理想,還延後了病人知道事實的時機。當知道死亡已經不遠矣,我們更應該爭取機會坦誠溝通,以有限的時間去完成心願。

■個案二﹕自主最後旅程 與家人互動享時光

「孝」這一個字,每人都有不同演繹方法。子女面對生病的父母,有的因以前沒有珍惜相處時光而感到遺憾,要求醫生盡力搶救,希望病者活多一天;有的則以為不要讓父母知道病情,就會令他們開心過每一日。可是,父母亦應該擁有自己生命及處理疾病的自主權,他們往往希望了解自己的狀况,在餘下日子活得更有意義,而不是漫無目的躺在病牀上度日,無法交代心願或身後事。

八十歲的王伯伯,一生充滿歡樂,兒孫成群,閒時修理家具電器,享受家庭之樂。可是他患有心臟衰竭,病况到了中後期時,經常出入醫院。王伯伯有時需要用正壓呼吸機協助呼吸,隨病况慢慢變差,使用儀器的時間愈來愈頻密。有一次醫生告訴王伯伯的家人,伯伯的病情轉差,可是兒女擔心伯伯接受不到事實而情緒低落,希望醫生保守秘密。醫生明白家人的心情,但提議家人先詢問王伯伯是否想知道自己的病况才決定做法,家人亦同意醫生說法。

王伯伯是一個對於自己的生活很有主見的人,希望了解自己的情况,並計劃如何度過餘下的日子。對一些病人來說,使用正壓呼吸機不是一種舒適的治療,擔心佩戴之後,未能隨時隨地暢所欲言。王伯伯知道自己的狀况,決定用鼻管方式吸入氧氣,因為在他心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與家人分享有趣的事。儀器雖然能延長生命,但卻帶來痛苦,不能與家人正常溝通。王伯伯認為有質素的生活就是能與家人互動,做自己想做的事。即使生命不能延長,王伯伯也決定不使用正壓呼吸機,只接受紓緩治療。王伯伯在人生的最後階段,雖然身處療養院,但有家人的陪伴,共聚最美的時光,離世時也顯得很安詳。

隱瞞病情就是盡孝道?

子女有時擔心父母知道真實病情後,會情緒低落,所以選擇隱瞞病情,這是不是盡孝道呢?與父母坦誠溝通後,能完成父母的心願,會否是較好的選擇?如果當初家人隱瞞王伯伯的病情,沒有與他討論過離世前的意願,王伯伯未必能安詳地離世。「賽馬會安寧頌」就是希望加強醫護人員、病人、家屬三方面的溝通,提升病人的生活質素,提供更適切的醫療服務。

文:盧時楨醫生(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賽馬會安寧頌計劃顧問)

圖:設計圖片

編輯:梁小玲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403/news/_03yc101.jpg隱瞞帶來遺憾——對晚期病人隱瞞病情,會令他們錯過處理重要事情及與家人相處的時機,抱着遺憾離世。(設計圖片);]]>
【明報專訊】死亡是人生必經階段,但談死是社會的禁忌,很多人面對死亡時會不知所措,甚至束手無策。談「死」這個難題,不但一般市民大眾不知如何面對,有時專業人士也未必能夠恰當地處理。當生命因疾病的折磨而來到尾聲的時候,我們又真的懂得開口討論嗎?

■個案一﹕主診醫生不談死 錯失完成心願時間

三十多歲的陳女士患有腸癌,雖然以手術切除部分腸臟,可惜身體狀况未見好轉。腸癌影響消化能力,令身體吸收不到營養。陳女士病情每况愈下,經常出入醫院。身為兩子之母,陳女士不想孩子看見自己辛苦難看的樣子,畢竟孩子們也不到十歲。可是她的身體一天比一天虛弱,主診醫生嘗試向她解釋病况,卻從不正面提及病情已達晚期。

時間無多才知 難接受

及後,陳女士被轉介到紓緩治療科,當紓緩治療科醫生告訴她餘下日子不多時,還有一絲希望的她立刻崩潰。陳女士完全不能接受自己的生命已經接近盡頭,心中亦怪責主診醫生為什麼一直沒有跟她坦誠討論。對於眼前這位剛認識的醫生的說話,她不想去相信,身旁的丈夫亦不懂反應。這種反應可以理解;當一個重要的信息在毫無預兆下出現,誰也沒法接受。

經過一晚的沉澱,陳女士終能平靜下來,但當她想到自己各樣未完的心願,心裏十分難過,因為生命時間已經不多。最後她選擇了先回家好好告訴孩子們自己的情况,然後再到療養院。丈夫每天來陪伴。她也參與了一些活動,努力做一些特別的紀念物品留給兒子。

假如時光可以倒流,病人會希望早一點知道一切,因為能做到的可以更多。可是當初有誰肯主動談死,誰能接受死亡逼近的事實?大家心裏反而認為延遲一天開口,生命就好像多了一天。學習如何討論死亡話題是必須的。當初主診醫生不懂開口,沒有告訴陳女士真相,直到由一位素未謀面的醫生告訴實情時,情况不但不理想,還延後了病人知道事實的時機。當知道死亡已經不遠矣,我們更應該爭取機會坦誠溝通,以有限的時間去完成心願。

■個案二﹕自主最後旅程 與家人互動享時光

「孝」這一個字,每人都有不同演繹方法。子女面對生病的父母,有的因以前沒有珍惜相處時光而感到遺憾,要求醫生盡力搶救,希望病者活多一天;有的則以為不要讓父母知道病情,就會令他們開心過每一日。可是,父母亦應該擁有自己生命及處理疾病的自主權,他們往往希望了解自己的狀况,在餘下日子活得更有意義,而不是漫無目的躺在病牀上度日,無法交代心願或身後事。

八十歲的王伯伯,一生充滿歡樂,兒孫成群,閒時修理家具電器,享受家庭之樂。可是他患有心臟衰竭,病况到了中後期時,經常出入醫院。王伯伯有時需要用正壓呼吸機協助呼吸,隨病况慢慢變差,使用儀器的時間愈來愈頻密。有一次醫生告訴王伯伯的家人,伯伯的病情轉差,可是兒女擔心伯伯接受不到事實而情緒低落,希望醫生保守秘密。醫生明白家人的心情,但提議家人先詢問王伯伯是否想知道自己的病况才決定做法,家人亦同意醫生說法。

王伯伯是一個對於自己的生活很有主見的人,希望了解自己的情况,並計劃如何度過餘下的日子。對一些病人來說,使用正壓呼吸機不是一種舒適的治療,擔心佩戴之後,未能隨時隨地暢所欲言。王伯伯知道自己的狀况,決定用鼻管方式吸入氧氣,因為在他心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與家人分享有趣的事。儀器雖然能延長生命,但卻帶來痛苦,不能與家人正常溝通。王伯伯認為有質素的生活就是能與家人互動,做自己想做的事。即使生命不能延長,王伯伯也決定不使用正壓呼吸機,只接受紓緩治療。王伯伯在人生的最後階段,雖然身處療養院,但有家人的陪伴,共聚最美的時光,離世時也顯得很安詳。

隱瞞病情就是盡孝道?

子女有時擔心父母知道真實病情後,會情緒低落,所以選擇隱瞞病情,這是不是盡孝道呢?與父母坦誠溝通後,能完成父母的心願,會否是較好的選擇?如果當初家人隱瞞王伯伯的病情,沒有與他討論過離世前的意願,王伯伯未必能安詳地離世。「賽馬會安寧頌」就是希望加強醫護人員、病人、家屬三方面的溝通,提升病人的生活質素,提供更適切的醫療服務。

文:盧時楨醫生(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賽馬會安寧頌計劃顧問)

圖:設計圖片

編輯:梁小玲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403/news/_03yc101.jpg隱瞞帶來遺憾——對晚期病人隱瞞病情,會令他們錯過處理重要事情及與家人相處的時機,抱着遺憾離世。(設計圖片);

]]>
樂而忘病 死都要玩 //www.afterroberto.com/%e6%a8%82%e8%80%8c%e5%bf%98%e7%97%85-%e6%ad%bb%e9%83%bd%e8%a6%81%e7%8e%a9/ Sun, 11 Dec 2016 16: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guid=bc7494ba5114182ed862f6e76bdb8ce6 【明報專訊】編按﹕90歲的棠婆婆受心臟衰竭及乳癌困擾,身體慢慢走下坡,決意不接受任何入侵性治療,堅持回家寧養。

香港調查顯示,癌症病人死前兩星期內,只有36.2%需要完全臥牀。末期病人不一定要躺在牀上等候「死神」。棠婆婆的選擇是:橫豎都是等日子,當然選擇開心快樂過。

90歲的棠婆婆,獨居,家人為生活奔波難以時常相伴。她一生為帶大孩子,老來朋友也不多。近年受心臟衰竭及乳癌困擾,身體漸漸變差,聽力退化,必須戴起耳機才能聽到電話響聲,更曾幾次因跌倒和肺炎而住院療養。棠婆婆雖然身體虛弱,卻決意不接受任何入侵性治療,於是院方安排她到紓緩科繼續接受照顧。棠婆婆堅持回家寧養,她形容住院的日子是「空框框」的,時間就像停頓了一樣,每天起牀雙眼放空,等着鐘面的時針滴答滴答的走,等着一個又一個「空框框」的日子,實不好受。

陪伴「夜蒲」睇大戲

寧養中心明白棠婆婆的心意,希望她出院後有更好的生活質素,於是向她介紹賽馬會安寧頌計劃——「安.好」居家寧養服務。照顧主任阿瑩與棠婆婆傾談舊事與逸事,很快便熟稔起來。阿瑩除了陪婆婆到醫院覆診,也會陪她逛街市買餸,做糕點,到公園做運動,甚至晚上外出看大戲。「年輕時我常去看大戲,我已很久沒有上過夜街。阿瑩,你要多點帶我去呀。」棠婆婆開心地說。

每次往返醫院,棠婆婆從不介意是最先上車又最後下車的乘客。當大家擔心車程勞累時,她卻自得其樂:「回家的路程愈長愈好!我可以慢慢欣賞風光,看看新樓房。阿瑩陪着我,聽聽昔日生活趣聞,讓我細說當年華貴邨的面貌。我好像參加了南區一天遊,時間過得很快。」同事還安排棠婆婆每星期到醫院參加活動,有醫生、護士和社工相伴,又可與院友參加活動,身體是否有病,「死神」何時降臨,她已不再多想了。

大展廚藝 分享食譜

棠婆婆有一手很好的廚藝,最拿手就是做馬蹄糕。在阿瑩的鼓勵下,她做了患病以來第一次的馬蹄糕:「要做很多人的菜就困難,但做馬蹄糕就容易了。」的確,婆婆做的馬蹄糕很美味,透過同事與寧養中心合作,安排婆婆在醫院大顯身手。分享活動當天,不論長者、義工及醫護人員,都給棠婆婆豎起拇指,大為讚賞,爭着想要棠婆婆的馬蹄糕食譜。棠婆婆開心得笑不攏嘴,成為當天的超級巨星。同事見棠婆婆的食譜大受歡迎,即乘勢邀請她多做幾款糕點,為她製作一本「棠婆婆食譜」,讓她繼續享受烹飪的樂趣,傳承手藝。

近月,棠婆婆已甚少提起自己的病况,她忙於尋找樂趣,不同的節目及任務充實了她的生活。她更向阿瑩提議煲秋冬糖水和其他院友分享。她滿足的笑容告訴我們:病不能醫好,但它不是整個人生,橫豎都是等日子,這個玩法好玩多了!

文:余樂天(賽馬會安寧頌 「安 ‧ 好」居家寧養服務計劃經理)

編輯:蔡曉彤

圖﹕Verzh、gmast3r、rms164、monkeybusinessimages@iStockphoto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61212/news/_12YC001_.jpg開心過日子——棠婆婆決意不接受任何入侵性治療,堅持回家寧養,選擇開心快樂「等日子」。;]]>
【明報專訊】編按﹕90歲的棠婆婆受心臟衰竭及乳癌困擾,身體慢慢走下坡,決意不接受任何入侵性治療,堅持回家寧養。

香港調查顯示,癌症病人死前兩星期內,只有36.2%需要完全臥牀。末期病人不一定要躺在牀上等候「死神」。棠婆婆的選擇是:橫豎都是等日子,當然選擇開心快樂過。

90歲的棠婆婆,獨居,家人為生活奔波難以時常相伴。她一生為帶大孩子,老來朋友也不多。近年受心臟衰竭及乳癌困擾,身體漸漸變差,聽力退化,必須戴起耳機才能聽到電話響聲,更曾幾次因跌倒和肺炎而住院療養。棠婆婆雖然身體虛弱,卻決意不接受任何入侵性治療,於是院方安排她到紓緩科繼續接受照顧。棠婆婆堅持回家寧養,她形容住院的日子是「空框框」的,時間就像停頓了一樣,每天起牀雙眼放空,等着鐘面的時針滴答滴答的走,等着一個又一個「空框框」的日子,實不好受。

陪伴「夜蒲」睇大戲

寧養中心明白棠婆婆的心意,希望她出院後有更好的生活質素,於是向她介紹賽馬會安寧頌計劃——「安.好」居家寧養服務。照顧主任阿瑩與棠婆婆傾談舊事與逸事,很快便熟稔起來。阿瑩除了陪婆婆到醫院覆診,也會陪她逛街市買餸,做糕點,到公園做運動,甚至晚上外出看大戲。「年輕時我常去看大戲,我已很久沒有上過夜街。阿瑩,你要多點帶我去呀。」棠婆婆開心地說。

每次往返醫院,棠婆婆從不介意是最先上車又最後下車的乘客。當大家擔心車程勞累時,她卻自得其樂:「回家的路程愈長愈好!我可以慢慢欣賞風光,看看新樓房。阿瑩陪着我,聽聽昔日生活趣聞,讓我細說當年華貴邨的面貌。我好像參加了南區一天遊,時間過得很快。」同事還安排棠婆婆每星期到醫院參加活動,有醫生、護士和社工相伴,又可與院友參加活動,身體是否有病,「死神」何時降臨,她已不再多想了。

大展廚藝 分享食譜

棠婆婆有一手很好的廚藝,最拿手就是做馬蹄糕。在阿瑩的鼓勵下,她做了患病以來第一次的馬蹄糕:「要做很多人的菜就困難,但做馬蹄糕就容易了。」的確,婆婆做的馬蹄糕很美味,透過同事與寧養中心合作,安排婆婆在醫院大顯身手。分享活動當天,不論長者、義工及醫護人員,都給棠婆婆豎起拇指,大為讚賞,爭着想要棠婆婆的馬蹄糕食譜。棠婆婆開心得笑不攏嘴,成為當天的超級巨星。同事見棠婆婆的食譜大受歡迎,即乘勢邀請她多做幾款糕點,為她製作一本「棠婆婆食譜」,讓她繼續享受烹飪的樂趣,傳承手藝。

近月,棠婆婆已甚少提起自己的病况,她忙於尋找樂趣,不同的節目及任務充實了她的生活。她更向阿瑩提議煲秋冬糖水和其他院友分享。她滿足的笑容告訴我們:病不能醫好,但它不是整個人生,橫豎都是等日子,這個玩法好玩多了!

文:余樂天(賽馬會安寧頌 「安 ‧ 好」居家寧養服務計劃經理)

編輯:蔡曉彤

圖﹕Verzh、gmast3r、rms164、monkeybusinessimages@iStockphoto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61212/news/_12YC001_.jpg開心過日子——棠婆婆決意不接受任何入侵性治療,堅持回家寧養,選擇開心快樂「等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