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輕生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21 Sep 2023 09:49:00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學童輕生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e代精神:只說「唔係啩」、「諗多咗」 無助打消負面念頭 //www.afterroberto.com/e%e4%bb%a3%e7%b2%be%e7%a5%9e-%e5%8f%aa%e8%aa%aa%e5%94%94%e4%bf%82%e5%95%a9-%e8%ab%97%e5%a4%9a%e5%92%97-%e7%84%a1%e5%8a%a9%e6%89%93%e6%b6%88%e8%b2%a0/ Mon, 15 Jun 2020 04:04:2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7110 e代精神:只說「唔係啩」、「諗多咗」 無助打消負面念頭
(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近日接連出現學生輕生個案,引發社會關注。每個個案背景和所面對問題都不盡相同,沒有周全的解決公式。不過,家長或許可透過平日留意子女一言一行,嘗試及早找出端倪加以防範。

預防勝於治療,作為家長,平日應和子女保持良好溝通,建立互信並成為傾訴對象,讓孩子即使遇上挫折亦會主動暢所欲言。有時留意到孩子心不在焉、寢食難安、對遊戲失去興趣等,便要多加關心。若發現孩子在朋友間談及生死話題,或是在網絡搜尋自殺資訊,以至出現自殘行為,家長更要提高警覺。

在子女面前,許多家長即使心存懷疑卻仍迴避談及,怕會觸動孩子。但事實上,開放的討論反而可以讓孩子衝破內心禁忌,給予他們談論自身感受的機會,令他們感到身邊有人願意聆聽。若然難於啟齒,可以嘗試用以下方式打開話題:

「我留意到你最近無乜心機。我明白人心情低落嘅時候,可能連生存都覺得好攰。你最近有無類似諗法?」

「你話好攰,意思係唔係想放棄,唔想做人?」

相關文章:e代精神︰自殺有迹可尋(二)

 

「有無幻想過會點做?」

這些話題雖然沉重,作為家長亦總希望答案是否定。但緊記,一些負面的想法可能早已存在,不會因為避而不談而無故消失;家長主動打開心窗說亮話,反而能為孩子解決問題創造開端,共同尋找出路。因此,身為家長事前必須做好心理準備,無論什麼情况下盡量保持鎮定,以免讓孩子感到壓力。

 

「共情」態度應對 共同尋出路

若不幸發現孩子確實心存輕生之意,家長應以「共情」的態度來應對,即與孩子主動分享情緒。須明白孩子能說出內心鬱結,必定鼓起相當勇氣,家長更應予以肯定和認同其感受。「多謝你對我嘅信任,我完全感受到你嘅痛苦。」

相反,「唔係啩」、「你諗多咗啫」、「唔好咁諗啦」等否定語氣說話不僅並非安慰,反而會終止話題,令孩子更加孤獨和窘困。

孩子萌生輕生念頭原因眾多,但他們的圈子不外乎家庭、學校和網絡,要了解其心理狀况其實亦非大海撈針。若有父母間感情問題、家庭暴力、朋輩欺凌,以至學業壓力等,只要平日稍加留意,意識到危機,透過學校、社工和家庭3方合作,於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往往可避免悲劇發生。

文:傅子健(精神科專科醫生)

 


支援貼士:保持冷靜 聆聽不批判

誰都有可能遇上身邊人情緒受困或失落,此時如何做一個合適的支援者?黃宗顯及利民會提供以下貼士:

內心平穩

聆聽者須保持冷靜,宜謹慎控制聲線緩急。若聆聽者自身情緒激動或過急回應,可能令求助者的心情更為煩躁。

積極聆聽(active listening)

聆聽他人訴苦時,別急於提供意見或回應,如「睡一覺便會無事」;學習以不批判、尊重的態度來聆聽,當對方分享後,可嘗試覆述其說話內容,或進一步詢問了解,展示自己願意及有興趣了解對方的內心感受。

結伴活動

親友情緒受困時,不妨與對方結伴活動,如一同吃早餐、散步等。除了讓親友感受被陪伴,亦可轉移專注力,不會一直陷於負面思緒。

保持警覺

一旦親友萌生輕生念頭,並開始周詳計劃,便需找社工等專業人士跟進。

 

專題系列文章

]]>
知多啲:情緒病、ADHD易混淆 //www.afterroberto.com/%e7%9f%a5%e5%a4%9a%e5%95%b2%ef%bc%9a%e6%83%85%e7%b7%92%e7%97%85%e3%80%81adhd%e6%98%93%e6%b7%b7%e6%b7%86/ Mon, 03 Dec 2018 08:40:0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5873 【明報專訊】近年不時聽到學童輕生的新聞,社會更加關注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大森指出,本港兒童或青少年精神科患者中,超過一半為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而患情緒病及行為問題約佔20%至25%。

知多啲:情緒病、ADHD易混淆
(資料圖片)

他補充指,因應傳媒多報道兒童精神健康,家長開始正視問題。以往求診的高峰期為每年10月,隨着學生開始測驗、考試而增加;現時家長較為緊張,在暑假期間已希望評估子女是否適合或能否上學。加上很多學校都已設有特殊學習支援,為有需要的學生作考試或功課上的調適,相比以前,家長已較少逃避問題。

情緒及專注力都會影響兒童的表現,兩者治療方法不同,嚴重程度也不一樣,所以要及早診斷,分清患者的病因。黎大森表示,父母不但可從翻閱小朋友的手冊、功課等,判斷其是否有情緒問題,也可觀察孩子專注力的情况。有情緒問題的小朋友表現會突然變差,而專注力不足的小朋友因為從小到大都有同樣問題,學業表現會持續欠佳,也多因課堂表現不理想,手冊一直出現很多評語。此外,專注力不足小朋友一般在閱讀理解、組合句子或段落、數學文字題等「甩漏」較多,表現較弱。

專注力與情緒問題可互為影響,黎大森指,有專注力問題的人,小部分會同時患有抑鬱或焦慮。有些小朋友因專注力不足,學習表現不好,導致被同學取笑,影響情緒。所以要治療其專注力不足,才可根治情緒問題。

網上評估問卷質素參差

現時網上有不少聲稱可評估情緒問題的問卷,黎大森認為這些問卷的質素參差,但整體來說,總有幾條問題會提及患者的睡眠、胃口、興趣問題,至少可以提供一些方向讓家長參考。如有任何疑問,可以積極聯絡家庭醫生、社工或專科醫生等,有助及早得到適切治療,如果能夠在病情初期治療,可免於使用大量藥物,對患者生活的影響都會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