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Wed, 22 Nov 2023 04:59:40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孤獨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世衛:孤獨如每日吸食15支香煙般致命  增認知障礙症風險50% //www.afterroberto.com/%e4%b8%96%e8%a1%9b-%e5%ad%a4%e7%8d%a8%e5%a6%82%e6%af%8f%e6%97%a5%e9%a3%9f%e9%a6%99%e7%85%99%e8%88%ac%e8%87%b4%e5%91%bd-%e5%a2%9e%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7%97%87%e9%a2%a8%e9%9a%aa/ Wed, 22 Nov 2023 04:57:2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375

【明報專訊】世界衛生組織(16日)宣布孤獨為「迫切全球衛生威脅」,致死效果如同每日吸食15支香煙。世衛將就孤獨問題成立國際委員會,由美國醫務總監穆爾蒂(Vivek Murthy)和非洲聯盟青年特使姆彭巴(Chido Mpemba)帶領。[編按:穆爾蒂指出,對老年人來說,孤獨會令罹患失智症(認知障礙症)風險增加50%,罹患冠狀動脈疾病或中風的風險增加30%。]

世衛:孤獨如每日吸食15支香煙般致命  比肥胖風險更高

姆彭巴說:「(孤獨)超越國界,正成為影響健康、福祉和發展每一方面的全球公共衛生關切,社會孤立沒有年齡和邊界的限制。」穆爾蒂則形容孤獨是「被低估的公共衛生威脅」,指其健康風險與每天吸食15支香煙一樣嚴重,甚至比與肥胖和缺乏運動相關的風險還要高。

世衛:孤獨如每日吸食15支香煙般致命  增認知障礙症風險50%
世衛指孤獨的致死效果儼如每日吸食15支香煙。

相關閲讀:【抑鬱】節日氣氛成壓力?易生孤獨感距離感 毋須強迫自己歡樂(醫賢心事)


孤獨增長者失智症風險50% 破壞年輕人生活

雖然孤獨通常被視為發達國的問題,但穆爾蒂指出,全球各地四分之一的老年人經歷社會孤立的比例相似。對老年人來說,孤獨會令罹患失智症風險增加50%,罹患冠狀動脈疾病或中風的風險增加30%。孤獨也破壞年輕人的生活,5%到15%的青少年感到孤獨。在非洲,12.7%的青少年感孤獨,而歐洲則為5.3%。

國際委員會成員還包括日本孤獨對策擔當相加藤鮎子。


相關閲讀: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 避免認知功能衰退 關心患者及照顧者(附7個 防老養生法則)


(衛報)

]]>
【精神健康】調查:18至25歲青年新冠疫情下35%感孤獨 研究:逾八成受訪者疫下現抑鬱徵狀 預防「孤獨病」3個貼士 //www.afterroberto.com/%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8%aa%bf%e6%9f%a5-18%e8%87%b325%e6%ad%b2%e9%9d%92%e5%b9%b4%e6%96%b0%e5%86%a0%e7%96%ab%e6%83%85%e4%b8%8b35-%e6%84%9f%e5%ad%a4%e7%8d%a8-%e7%a0%94%e7%a9%b6-%e9%80%be/ Mon, 13 Sep 2021 07:24:1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4252 【明報專訊】不少研究指出,疫情下限制聚會等防疫措施,以至經濟前景不明、家庭暴力風險增加等因素已對民眾的精神健康形成負面影響。其中歐盟委員會今年7月公布去年4月至7月進行的調查顯示,歐盟成員國18至25歲的青年有35%表示在疫下感到孤獨,較2016年高4倍。另外,美國邁阿密大學去年10月發表報告亦顯示,約1000名完成網上問卷的18至35歲人士中,多達八成在疫下出現顯著抑鬱徵狀,61%出現中等至嚴重焦慮,30%有酗酒問題。

(圖片資料來源:網上圖片)
(圖片資料來源: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精神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精神健康 容易誘發抑鬱症 你屬高危人士嗎? 5個簡單方法助你應對壓力

 

歐盟委員會調查:18至25歲青年35%疫下感孤獨 研究:逾八成受訪者疫下現抑鬱

歐盟委員會今年7月公布去年4月至7月進行的調查顯示,歐盟成員國18至25歲的青年有35%表示在疫下感到孤獨,較2016年高4倍。

另外,美國邁阿密大學去年10月發表報告亦顯示,約1000名完成網上問卷的18至35歲人士中,多達八成在疫下出現顯著抑鬱徵狀,61%出現中等至嚴重焦慮,30%有酗酒問題。多名醫學專家在《英國醫學期刊》撰文警告疫情對精神健康長遠可能構成損害,對發育階段的兒童及青少年的影響尤惹關注,即使暫未見抑鬱徵狀亦應多加留意。

 

預防疫下「孤獨病」3個貼士

。透過視像電話、社交媒體等不同方式與親友保持聯絡

。多與信任的人分享孤獨的感受,有助放鬆並緩解負面情緒

。多花時間做自己喜愛的事情,可令人暫忘孤獨

(明報資料圖片)
(明報資料圖片)

 

(資料來源:NHS、紅十字會。詳見圖)

 

相關文章:【新冠肺炎】疫情仍反覆 積極自救精神健康 留意3大情緒警號 嚴重者及早求醫

 

受排擠者變聚會搞手 齊抗疫下孤獨

美國一名女子遭朋友暗中排擠,事發經過被目擊者拍片公開,掀起網上熱話。女子未有因友誼破裂而消沉,除了獲支持她的大量網民邀請在現實生活上見面,她亦主辦聚會,讓不少因新冠病毒疫情限制感到孤獨的網民有機會建立全新的人際網絡,期盼藉以與更多有需要的人同行。

「如果你的名字是瑪麗薩(Marissa),請你聽好:我聽到你的朋友故意選你出遠門的那個周末舉行生日派對。」23歲的戲服設計師梅茲(Marissa Meizz)今年5月中收到多名友人通知,收看這段累計點擊率逾1400萬的TikTok短片後,未幾便確認自己就是那位被朋友排除在生日派對以外的女主角。梅茲難過之餘亦透過TikTok影片交代自己友情破裂的始末,隨即引爆大量網民回應。

梅茲向《紐約時報》稱,自白過後的數天裏接獲超過5000個信息,不少陌生人邀請她出席生日派對與婚禮等宴會,亦有人希望與她成為筆友,令她思及因疫情令人長期無法與親友親身互動之際,「我如何能利用這些影響力去幫助別人?」隨着各地疫情限制放緩,她在6月首次呼籲希望認識新朋友的網民在某個周末到紐約中央公園碰頭,吸引約200人出席,成為她設立網上社群「告別寂寞朋友」(No More Lonely Friends,NMLF)的契機。

NMLF以頌揚友誼為宗旨,希望在安全環境下讓全國各地民眾認識新朋友,為彼此人生帶來正面影響。組織至今已曾在洛杉磯、三藩市和華盛頓等地舉行多次免費聚會,聚會資訊主要透過TikTok發布。為免聚會成爆疫起點,梅茲只選在疫苗接種率較高地區的戶外舉辦,期望疫情放緩後將聚會擴展至其他國家。她形容參與聚會者「已成大家庭」,直言沒再跟排擠自己的舊朋友交談,「我現在擁有的朋友已夠多了」。

 

參與者稱認識新面孔感釋放

曾出席三藩市聚會的糕點師格勞爾(Max Grauer)說,因疫情接連被困在家中數月後,能出門認識新臉孔令他「感到釋放」,「在某些時刻,所有人都會出現孤獨感,或覺得自己沒有朋友」。來自費城的精神健康顧問米蘇拉科(Makenna Misuraco)對梅茲被排擠並將難堪經驗轉化為正面動力的做法深以為然,「社交媒體可以是非常糟糕的地方,但同樣能幫助渴求良好人際互動的人」。

 

(紐約時報/衛報)

(環球熱話)

]]>
e代精神:孤獨傷身=日吸15支煙? //www.afterroberto.com/e%e4%bb%a3%e7%b2%be%e7%a5%9e-%e5%ad%a4%e7%8d%a8%e5%82%b7%e8%ba%ab%e6%97%a5%e5%90%b815%e6%94%af%e7%85%99/ Mon, 13 Jan 2020 03:22:0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3316
e代精神:孤獨傷身=日吸15支煙?
毫無養分——作者指現代人依賴社交網絡的溝通模式,毫無養分可言。(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科技日益進步,過去十多年間,互聯網和手機發展迅速,社交網絡成為了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偏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愈來愈遠。2018年有大型普查顯示,有超過七成受訪者認同感覺與別人疏離,更有近八成受訪者表示偶爾感覺到極孤獨,結果比十多年前之同樣研究為差。更有研究指出,孤獨對健康帶來的影響,堪比每日吸15支煙。

 

被動孤獨≠主動獨處

孤獨是一種被動和消極的情緒,不能和主動去選擇及享受的獨處混為一談。根據社交需要理論(Social needs theory),人生來就需要與人聯繫,需要相互關愛。如果現有人際關係滿足不了這種需要,人便會感到孤獨。而孤獨不僅是指找不到可傾訴的知己,還有作為旁觀別人高興的孤立感。而這正是社交網絡所帶來的問題:現代人依賴社交網絡的溝通模式,可以稱之為「零食式社交」(Social snacking),無論是睡前、醒來,或乘車,只要一有空閒,便會覺得無聊,拿出手機掃社交網絡。只是,所看的總離不開朋友的吃喝玩樂,隨便「派like」、一個emoji,比應酬更形式、更膚淺、更單向,恍似零食一般只為滿足口慾,卻毫無養分可言。

 

沉迷網絡失社交能力 惡性循環

網絡和孤獨亦可以是一種惡性循環的關係。長期依賴社交網絡和emoji,社交技巧便會生疏,當面對面時不懂打開話題、交談不知怎麼應對,便會出現社交恐懼,尤其是當發現想像和現實不符,自己並不像幻想般成功、完美、受歡迎,為了尋求情感上的支持和滿足,便唯有轉投網絡世界,躲在手機背後當意見領袖,甚至沉湎於遊戲、短訊、拍照等,影響了工作或學習等正常生活,成為了一種行為上的癮,要放下手機時就更容易感到孤獨。

不要沉淪在不必要的比較。害怕在人前展露自己拙劣的社交技巧,因而消極地把自己收起來逃避現實,對於孤獨而言根本無濟於事。有時,當被孤獨感覺所籠罩,可試試從生活的細節中找尋積極的證據,想想過往成功的經驗,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成就,也是自己努力的見證;當看見別人孤獨,更可以主動上前,積極伸出友誼之手,不計較地付出,增加自己被認識和接納的機會之餘,說不定可獲得到最真摯的友誼。

文:傅子健(精神科專科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