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毅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07 Dec 2023 06:59:09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孔繁毅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新冠教訓 港大4學者倡及早為大流行做準備預防爆發 //www.afterroberto.com/%e6%96%b0%e5%86%a0%e6%95%99%e8%a8%93-%e6%b8%af%e5%a4%a74%e5%ad%b8%e8%80%85%e5%80%a1%e5%8f%8a%e6%97%a9%e7%82%ba%e5%a4%a7%e6%b5%81%e8%a1%8c%e5%81%9a%e6%ba%96%e5%82%99%e9%a0%90%e9%98%b2%e7%88%86%e7%99%bc/ Thu, 07 Dec 2023 06:55:5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569

【明報專訊】4名港大學者包括前政府抗疫專家顧問袁國勇和孔繁毅今日在本報撰文,針對外防輸入、鞏固公私營醫療系統、安老院、樓宇等範疇提出建議,包括於非疫情時嚴格篩查發熱或生病入境旅客,用鼻咽拭子篩檢發燒旅客;研究逐漸淘汰舊式安老院和重新定下硬件標準;研究新建高層住宅訂立防疫標準。他們指出,防疫全盤戰略應適用於應對不同潛在病源,措施不管任何病源均能抵禦,以「平時如戰時,戰時如平時」態度,在軟件、硬件甚至心態建立足夠抗疫韌性,即使疫症重臨仍生活如常。

新冠教訓 港大4學者倡及早為大流行做準備預防爆發

新冠後大流行隨時再臨 港大4學者:公院提升防疫硬件 私院須分擔壓力

新冠疫情受控,惟大流行隨時再臨。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名譽副教授龍振邦、名譽助理教授趙晞揚,以及港大內科學系講座教授孔繁毅撰文回顧新冠教訓並提出建議。文章指出,現在應開始外防輸入,於非疫情時嚴格篩查發熱或生病的入境旅客,在邊境口岸準備好檢測設施,用鼻咽拭子篩檢發燒旅客,以多重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常見呼吸道病原體,成為常規,特別是來自非洲和中東等爆疫熱點者。常規制度可隨時擴至來自疑似爆疫地的入境者。

新冠教訓 港大4學者倡及早為大流行做準備預防爆發
袁國勇

文章稱要提升基礎設施、公共衛生標準,公院及實驗室檢測應急能力,醫管局及衛生署應具備快速擴大各種核酸檢測的設備、人手及技術,短時間啓動大流行模式,才能盡檢無症狀和輕症病例,隔離和檢疫接觸者,及早控疫。

新冠教訓 港大4學者倡及早為大流行做準備預防爆發
去年第五波新冠疫情衝擊公營醫療系統,公院急症室外曾放置病牀讓病人等候入院。袁國勇等4名港大學者撰文提到私營醫療機構須與公院看齊,在大流行時分擔公院壓力,部分私院病牀可轉為負壓隔離病牀。(資料圖片)

適當投資整合院舍 須重訂標準

安老院是去年第五波疫情重災區。文章提到安老院水準良莠不齊,一般環境擠迫,通風欠佳,防疫設施不足,不利感染控制;本港人口老化日趨嚴重,千瘡百孔的系統若只小修小補,當疫症再臨,慘劇必重現,建議適當投資及重新整合護老服務,以防第五波慘况再現。

他們建議政府研究逐漸淘汰舊式安老院,重新訂立硬件標準,研究興建大型一站式安老城,讓安老服務提供者營運,並具備駐場醫護及醫療設施,減少院友因小病到公院,為公院減壓。硬件標準須從感染控制角度出發,包括個人空間充足,例如只提供單人或雙人房,有足夠鮮風供應及獨立抽風系統。

公院在第五波疫情近乎崩潰,文章建議私院、私營診所及門診防疫設備須與公院看齊,於大流行分擔公院壓力,私營醫療機構既有盈利可用於改善院內、診所及門診感染控制硬件,例如提升鮮風供應及病房換氣率,增加負壓隔離病房。公院病房應盡量區隔,增加鮮風供應、通風換氣率和牀位距離。

新冠教訓 港大4學者倡及早為大流行做準備預防爆發

相關閲讀:肺炎支原體潛伏期長需長時間接觸 袁國勇:成人有抵抗力 鍾南山:內地1%屬多發感染


新建住宅須符抗疫準則 舊樓改設計減垂直傳播

文章亦建議研究新建高層住宅訂立防疫標準,另改善舊大樓如排污水管和天井設計,減少垂直傳播。

應變措施適用抵禦任何病源  大疫再臨生活可如常

文章強調措施不止針對某細菌或病毒,不管任何病源均能扺禦,毋須為每種病草擬應變計劃,以「平時如戰時,戰時如平時」態度,不論軟件、硬件甚至心態,都要建立足夠抗疫韌性,即使大疫再臨,終極目標是有藥物及疫苗供應前,毋須長期停工停課,讓生活如常。

全文詳見:

龍振邦、趙晞揚、孔繁毅、袁國勇:復常備疫如戰時 瘟君再臨如平時

https://link.mingpao.com/81190.htm

]]>
孔繁毅:第五波兩類高危群組染疫後體內病毒難清除 或需集中照顧 曾祈殷倡長者接種四價重組流感疫苗 //www.afterroberto.com/%e5%ad%94%e7%b9%81%e6%af%85%e7%ac%ac%e4%ba%94%e6%b3%a2%e5%85%a9%e9%a1%9e%e9%ab%98%e5%8d%b1%e7%be%a4%e7%b5%84%e6%9f%93%e7%96%ab%e5%be%8c%e9%ab%94%e5%85%a7%e7%97%85%e6%af%92%e9%9b%a3%e6%b8%85%e9%99%a4/ Tue, 28 Mar 2023 04:20:3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888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感染在港已演變成風土病,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臨牀教授孔繁毅提到,第五波疫情起發現曾接受器官移植病人、80歲以上長者等高危群組,染疫後較難清除體內病毒,估計佔整體感染人數約5%,日後或需較集中照顧相關病人。他亦估計新冠疫情6、7月或輕微反彈。他另倡議在港、九及新界3區各設傳染病中心,提供負壓病牀及較佳的實驗室設施,以防疫情再次爆發。另外,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建議政府可為長者優先接種四價重組流感疫苗,及加大疫苗資助計畫金額,使長者可毋須支付額外費用亦可選擇更適合他們的疫苗。


相關閲讀:【傳染病】認識4類兒童常見傳染病:急性腸胃炎、流感、手足口病、水痘 家長要知道的預防方法


孔繁毅:曾接受器官移植、80歲以上長者等高危群組難清毒 炎症持續或需集中照顧

孔繁毅:第五波兩類高危群組染疫後體內病毒難清除 或需集中照顧 曾祈殷倡長者接種四價重組流感疫苗
曾祈殷(左)呼籲公眾於疫後勿掉以輕心,應每年接種流感疫苗,李輝(右)建議政府優化院舍防疫注射計劃,引入對長者較好的四價重組流感疫苗。

孔繁毅提到,第五波疫情起發現曾接受器官移植病人、80歲以上長者等高危群組,染疫後較難清除體內病毒,估計佔整體感染人數約5%,日後或需較集中照顧相關病人。他補充,相關患者炎症會持續一段時間,多數須處方3至4周類固醇,痊癒率達七至八成,港大正蒐集相關數據展開研究。


孔繁毅料疫情6、7月輕微反彈 倡設傳染病中心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孔繁毅(資料圖片)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孔繁毅(資料圖片)

身兼政府專家顧問的孔繁毅接受港台專訪稱,第五波疫情結束後6個月,部分患者體內抗體或已降至低水平,料年中疫情或輕微反彈,但料大部分個案病徵輕微。他倡議在港、九及新界設傳染病中心,各提供300至500張負壓病牀、增設實驗室設施,另大幅增加內科病牀及醫護人手等,以防再爆疫。

醫管局回覆本報時,未有正面回應會否考慮增設傳染病中心;發言人稱局方在SARS疫情已提升防治大型事故及傳染病能力,包括各聯網已設感染控制組,安排前線醫護的感染控制培訓等,而去年6月亦成立「緊急應變指揮中心」,加強對外協調和聯繫工作。醫衛局則稱,政府會持續總結經驗,將已優化和有效的方案常規化。(明報記者)


相關閲讀:新冠+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夾攻 了解3病毒


研究指新冠與甲型流感雙重夾擊 死亡率高6倍

另外,本港經歷3年新冠疫情後終復常,縱觀過往經驗,有安老院舍代表指剛過去冬季,院舍面對新冠及流感高峰期雙重夾擊,長者與員工面對歷來最艱鉅時刻。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呼籲應每年接種流感疫苗;安老事務委員會委員李輝則建議政府優化院舍防疫注射計劃,考慮採購對長者保護力更好的四價重組流感疫苗。

本港每次有傳染病爆發時,院舍總是首當其衝。曾祈殷表示院舍長者較多患有長期疾病及缺乏自理能力,以過往流感高峰期為例,院舍爆發情況亦會較嚴重,長者送院率較其他高風險群組高。新冠病毒尚未完全消失,若同時感染流感病毒,情況令人擔憂。本港及外國都有研究顯示,新冠與甲型流感雙重感染,兩種病毒互相干擾,壓抑免疫系統,增加病毒破壞力,令患者病情更嚴重,死亡率甚至高6倍。


曾祈殷倡長者接種四價重組流感疫苗 加強保護

目前已有3款不同技術的流感疫苗已在港註冊使用,包括滅活流感疫苗、減活流感疫苗及重組流感疫苗,各款疫苗生產技術有異,當中最常見的滅活流感疫苗及重組流感疫苗,均適用於包括院友在內的長者。美國CDC及英國JCVI等衛生部門亦建議65歲以上長者應優先接種高劑量四價流感滅活疫苗、四價佐劑疫苗或四價重組流感疫苗。

為提高長者健康保障,曾祈殷建議政府可利用科學數據為基礎,為長者優先接種四價重組流感疫苗,及加大疫苗資助計畫金額,使長者可毋須支付額外費用亦可選擇更適合他們的疫苗。

]]>
生蛇7大症狀 孔繁毅引述研究:確診新冠者免疫力降 半年內生蛇風險仍增 籲接種「蛇針」 //www.afterroberto.com/%e7%94%9f%e8%9b%877%e5%a4%a7%e7%97%87%e7%8b%80-%e5%ad%94%e7%b9%81%e6%af%85%e5%bc%95%e8%bf%b0%e7%a0%94%e7%a9%b6%ef%bc%9a%e7%a2%ba%e8%a8%ba%e6%96%b0%e5%86%a0%e8%80%85%e5%85%8d%e7%96%ab%e5%8a%9b%e9%99%8d/ Fri, 25 Nov 2022 04:00:3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9966 【明報專訊】「生蛇」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致,痛楚可持續數年,患者會出現包括發燒、頭痛、皮疹、凸起的水疱形成帶狀致患處劇痛等7大症狀。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兼臨牀教授孔繁毅昨引述研究稱,新冠患者「生蛇」風險與醫院錄得個案的差距可達5倍,免疫力缺陷者「生蛇」的風險更高,建議高風險者接種新冠及流感疫苗,並在兩周後接種俗稱蛇針的帶狀疱疹疫苗。他另引述最新一項本地「生蛇」問卷調查稱,市民對「生蛇」存有不少謬誤,近30%認為接觸「生蛇」者可感染;近20%從來沒聽過或不清楚「生蛇」。孔強調,除了新冠病毒,免疫力缺陷者亦是「生蛇」高危一族,包括曾接受器官移植、糖尿病、紅班狼瘡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


相關文章:【新冠後遺症】研究:74%確診者30天後始恢復嗅覺 女性、有鼻塞者較難恢復


生蛇7大症狀 研究:確診新冠者免疫力降 半年內風險仍增 孔繁毅:高風險者打「蛇針」

孔繁毅表示,感染水痘後病毒會潛伏體內,當免疫力下降時會重新活躍,而多項外國研究顯示,感染新冠會可令患者T淋巴細胞減少,即降低免疫力,或會重新激活疱疹病毒,引致「生蛇」。他引述研究稱,新冠患者「生蛇」風險與醫院錄得個案的差距可達5倍,免疫力缺陷者「生蛇」的風險更高,建議高風險者接種新冠及流感疫苗,並在兩周後接種俗稱蛇針的帶狀疱疹疫苗。


生蛇7大症狀 孔繁毅引述研究:確診新冠者免疫力降 半年內生蛇風險仍增 籲接種「蛇針」
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兼臨牀教授孔繁毅昨引述外國研究稱,感染新冠會令T淋巴細胞減少,即降低免疫力,或會誘發「生蛇」等疾病,建議有需要者打針預防「生蛇」。(李紹昌攝)

外國研究:50歲以上新冠感染者生蛇風險增15%

孔繁毅引述一項美國研究稱,889名新冠患者有16人同時「生蛇」,比率約1.8%,較醫院錄得「生蛇」個案的0.43%高1.37個百分點,而基於年齡、性別、慢性病的不同調整,兩者差距最高可達5倍。另一項外國研究分析200萬名50歲或以上新冠或非新冠患者,發現前者「生蛇」風險高15%,逾半「生蛇」個案是在確診新冠或因新冠而住院的一周內「生蛇」,有部分個案則在8至10周內,而確診半年內「生蛇」的風險仍增加。


本港97% 39歲以上人士帶水痘帶狀疱疹病毒  3人中1人或生蛇

孔表示,本港有97%的39歲以上者帶有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每3人就有一人有可能生蛇,風險隨年齡增加。他稱,除了新冠病毒,免疫力缺陷者亦是「生蛇」高危一族,包括曾接受器官移植、糖尿病、紅班狼瘡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


相關文章:【生蛇】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起 先感刺痛麻痹 數天後出現紅疹膿疱 小心「惡蛇」作怪(醫學滿東華)


對生蛇存謬誤 調查:三成以為接觸可傳染

生蛇風險高,但市民認識卻不足。孔繁毅引述最新一項本地「生蛇」問卷調查稱,市民對「生蛇」存有不少謬誤,近30%認為接觸「生蛇」者可感染;近20%從來沒聽過或不清楚「生蛇」,甚至有人誤以為「飲用白牡丹茶」、「少些外出」、「出過水痘」等可降低「生蛇」風險。

談及治療及預防方法,孔稱患者可服用抗病毒藥物,但需於病發72小時內使用才有最佳效果,且未必有效阻截「後遺神經痛」。他建議市民接種俗稱蛇針的帶狀疱疹疫苗,其中較新的重組疫苗成分是結合抗原及佐劑,需完成接種兩針。他稱由於免疫力缺陷者注射傳統的減活疫苗或誘發水痘病毒,故可選用重組疫苗,兩者副作用相近。


生蛇7大症狀 孔繁毅引述研究:確診新冠者免疫力降 半年內生蛇風險仍增 籲接種「蛇針」

預防生蛇 倡長遠考慮疫苗計劃納「蛇針」

一項本地研究顯示,「生蛇」入院個案的平均住院日數為5至14日,每次直接醫療成本為3.2萬至7.7萬元不等。孔繁毅認為,因「生蛇」而住院的成本大,或加重醫療負擔,建議長遠可考慮將「蛇針」納入政府疫苗接種計劃。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
【二價疫苗】復必泰二價疫苗針對Omicron BA.4/5 12歲以上人士可作為第4針加強劑 許樹昌料1月到港 //www.afterroberto.com/%e4%ba%8c%e5%83%b9%e7%96%ab%e8%8b%97-%e5%be%a9%e5%bf%85%e6%b3%b0%e4%ba%8c%e5%83%b9%e7%96%ab%e8%8b%97%e9%87%9d%e5%b0%8domicron-ba-4-5-12%e6%ad%b2%e4%bb%a5%e4%b8%8a%e4%ba%ba%e5%a3%ab%e7%ac%ac4%e9%87%9d/ Tue, 08 Nov 2022 09:07:0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9841 【明報專訊】新冠疫苗顧問專家委員會昨(7日)開會檢視有關早前復必泰(BioNTech)針對Omicron BA.4、BA.5研發的二價疫苗加強針的認可申請,認為在現時疫情下,認可使用相關新冠疫苗作為加強針的效益大於風險,會將有關建議交予醫衛局長考慮。專家委員會成員許樹昌稱,會上未有討論疫苗供港日期,但他預計將於明年1月到港。政府專家顧問孔繁毅早前(10月14日)建議,優先為長者等高危群組接種,相信最終所有市民都可注射,亦預料日後每年冬季前需打加強劑。另一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亦建議,年滿60歲長者優先,其後逐步調低年齡層。


相關文章:XBB.1亞系變種傳播速度快 暫未見致更多重症 許樹昌:二價疫苗可擴闊保護 盡快為高風險者接種


專家委員會倡認可復必泰二價疫苗作為第4針加強劑 許樹昌料1月到港

復星醫藥早前根據《預防及控制疾病(使用疫苗)規例》(第599K章)(《規例》)向醫務衞生局局長就認可復星醫藥/德國藥廠BioNTech的復必泰原始株/Omicron變異株BA.4-5二價疫苗作緊急使用提交了申請,同時亦提交了有關疫苗於海外批核的情况,以及疫苗的安全、效能及質素相關的資料。顧問專家委員會認為,在現時的疫情下認可使用復必泰原始株/Omicron變異株BA.4-5二價新冠疫苗作為加強劑,對預防新冠病毒的效益大於風險。


【二價疫苗】復必泰二價疫苗針對Omicron BA.4/5 12歲以上人士可作為第4針加強劑 許樹昌料1月到港
法新社資料圖片

12歲以上合資格人士可作為第4針

專家顧問團早前建議復必泰Omicron變異株BA.4-5二價新冠疫苗可供12歲或以上合資格人士使用,按現時的接種時間表用作第4劑原始病毒株疫苗的替代(原始病毒株疫苗亦可用作第4劑)。醫務衞生局局長會盡快就批准認可疫苗作緊急使用作出決定。重申接種疫苗對預防感染者出現重症或死亡高度有效,呼籲仍未接種疫苗的人士盡早接種疫苗。顧問專家委員會亦建議加入要求申請人繼續提交最新的臨牀數據、安全更新報告、藥廠生產每批疫苗的品質證明文件等條件。顧問專家委員會將上述建議交予醫務衞生局局長考慮。


專家倡二價疫苗長者優先

此外,衛生署聯合科學委員會早前已通過建議,年滿12歲者可接種復必泰二價疫苗,作為第4針。政府專家顧問孔繁毅(10月14日)提出建議,優先為長者等高危群組接種,相信最終所有市民都可注射,亦預料日後每年冬季前需打加強劑。另一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亦建議,年滿60歲長者優先,其後逐步調低年齡層。


相關文章:【疫苗接種】50歲以上人士可同時接種新冠疫苗及流感疫苗 長者打肺炎球菌疫苗等的9個問題(更新10月10日)


孔繁毅料每年冬季前需打加強劑

聯合科學委員會之一的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成員的孔繁毅(10月14日)於港台《千禧年代》表示,委員會檢視近期科學期刊數據,發現復必泰二價疫苗對現時流行的Omicron亞系產生中和抗體水平較初代更好,惟暫未有數據分析保護力。他期望趕及冬季前引入,讓長者等高危群組先接種。他預計,疫苗廠每年會按當時流行的病毒株更新,做法如同流感針每逢冬季前接種,提升抗體水平和T細胞反應。

聯合科學委員會之一的新發現及動物傳染病科學委員會主席許樹昌認為,當復必泰二價疫苗抵港後,應優先讓年滿60歲長者接種,其後逐步調低年齡,與去年引入初代疫苗的接種優次原則相同。港大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金冬雁認同,優先為長者和長期病患作為加強劑接種,若供應穩定及採購足夠劑量,可安排距離上一針超過半年的年輕市民接種。

(新冠疫情)

]]>
【二代疫苗】許樹昌:接種Omicron BA.1疫苗抗體不足對抗BA.5 孔繁毅:可作加強劑 料國藥疫苗12月可打 //www.afterroberto.com/%e4%ba%8c%e4%bb%a3%e7%96%ab%e8%8b%97-%e8%a8%b1%e6%a8%b9%e6%98%8c%e6%8e%a5%e7%a8%aeomicron-ba-1%e7%96%ab%e8%8b%97%e6%8a%97%e9%ab%94%e4%b8%8d%e8%b6%b3%e5%b0%8d%e6%8a%97ba-5/ Mon, 08 Aug 2022 04:15:0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9029 【明報專訊】衛生署公布,7月31日至8月6日期間BA.4或BA.5佔本地個案8.2%,較7月25日至31日的4.4%上升近一倍,而昨(7日)佔單日本地個案10.4%,衛生防護中心料BA.5或成本地主流病毒株。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表示,若BA.5成本地主流,屆時或日增逾萬宗個案。至於有關第二代疫苗,他認為現有數據顯示接種BA.1疫苗後,產生的抗體不足對抗BA.4和BA.5,故不建議採購BA.1疫苗,建議當局毋須急於採購針對Omicron BA.1的第二代疫苗,今年冬季前可先安排更多年齡層打第4針初代疫苗;專家顧問孔繁毅則認為,今年冬季12月前應接種針對BA.1疫苗作加強劑,明年底前再打BA.4或BA.5疫苗。


相關文章:【快測】港新冠陽性個案呈上升趨勢 BA.5個案全球佔52% 附確診後患者或家人7個注意事項 


BA.5或成本港主流 許樹昌指Omicron二代疫苗針對BA.1 數據:接種後抗體難抗BA.5

本港新冠變異病毒株Omicron BA.4或BA.5佔比續升。港大最新數據顯示,截至7月30日病毒即時有效繁殖率維持約1.15,即每1人可傳染1.15人。衛生署公布,7月31日至8月6日期間BA.4或BA.5佔本地個案8.2%,較7月25日至31日的4.4%上升近一倍,若只計昨天公布單日個案,BA.4或BA.5佔本地個案10.4%。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參考世衛和外國數據,BA.4或BA.5佔比將逐漸增加,其中BA.5較易取代其他病毒株,不排除將成本地主流,暫難評估發展速度。張又補充,最近每天均出現二次感染個案,暫佔少於1%。

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昨出席無綫節目《講清講楚》時稱,按最新病毒繁殖率估計,本地個案仍會慢慢上升,若BA.5成主流病毒株,或出現單日破萬宗的「小高峰」。至於需否收緊社交距離措施,他稱參照新加坡近期每天新增數千至逾萬宗個案,仍能維持「輕症多、重症少」,相信本港醫療系統亦能負擔,毋須收緊。

多間疫苗廠正研發針對Omicron第二代疫苗,主要以BA.1亞系作研究,部分亦正開發針對BA.4和BA.5的疫苗,例如輝瑞和莫德納。許樹昌認為,現有數據顯示接種BA.1疫苗後,產生的抗體不足對抗BA.4和BA.5,故不建議採購BA.1疫苗,惟若待疫苗廠研發BA.4和BA.5疫苗,或最快6個月後才能供港,屆時或有新變異病毒株流行。

許樹昌向本報表示,若今年冬季前未能採購第二代疫苗,可全民接種第四針初代疫苗(即現有疫苗),有關疫苗對BA.4和BA.5仍有效減重症和死亡風險。至於60歲或以上長者需否打第五針,他稱留待日後討論,又提到英國和加拿大等地亦已為高危群組打第五針,並非沒先例。


【二代疫苗】許樹昌:接種Omicron BA.1疫苗抗體不足對抗BA.5 孔繁毅:可作加強劑 料國藥疫苗12月可打
資料圖片

孔繁毅倡二代疫苗冬季前作加強劑 稱國藥BA.1疫苗少不良反應 料12月可打

港大醫學院正與國藥和科興就Omicron疫苗作臨牀研究,有份參與的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臨牀教授孔繁毅向本報稱,兩間內地疫苗廠均以BA.1研發第二代疫苗,初步數據顯示有效防感染BA.4和BA.5。他認為可於今年冬季前讓市民接種BA.1疫苗作加強劑,明年再採購BA.4和BA.5疫苗,並於明年底前開始接種。他補充,國藥Omicron BA.1疫苗第三期臨牀研究已向逾1200人打首針,很少人有不良反應,正分析有關情况和免疫效用,有信心如期11月在港申請緊急註冊,12月讓市民打針。

【二代疫苗】許樹昌:接種Omicron BA.1疫苗抗體不足對抗BA.5 孔繁毅:可作加強劑 料國藥疫苗12月可打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孔繁毅(資料圖片)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第4針保護力僅多兩月?劉宇隆:18至59歲人士接種3針染疫出現重症及死亡機率接近零 長者長期病者宜打4劑


許引述數據: 曾感染BA.2加上接種疫苗 有效減低感染BA.4或BA.5風險 混合免疫作保護

此外,許樹昌引述本地研究數據稱,曾感染Omicron BA.2加上接種疫苗,可有效減低感染BA.4或BA.5的風險,效果較單是感染或單是打針更佳,反映出現混合免疫的保護。

【二代疫苗】許樹昌:接種Omicron BA.1疫苗抗體不足對抗BA.5 孔繁毅:可作加強劑 料國藥疫苗12月可打
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資料圖片)

相關文章:【第二代新冠疫苗】莫德納擬申請在港用二代疫苗 輝瑞BioNTech新疫苗研究:對Omicron免疫反應增19倍


抗體水平隨時間下跌 或調低第4針接種年齡

政府近日容許50至59歲人士接種第4針,許樹昌於節目後提到,針後產生的抗體水平會隨時間下跌,不排除日後建議再調低第4針接種年齡,強調接種3或4針仍可對BA.4或BA.5產生T細胞反應,減低重症和死亡風險。

另外,半歲至3歲幼童上周四起可打科興疫苗,政府發言人表示,截至昨晚8時共1353人打首針,佔該年齡層約1.3%,網上系統累計接獲1799宗預約;5間相關接種中心昨沒接獲幼童針後不適的報告。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
【新冠疫情】混合免疫是什麼?接種3針疫苗後再感染是方法?港人第五波後抗體水平正下跌 冬季病毒更活躍?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6%96%b0%e5%86%a0%e7%96%ab%e6%83%85%e3%80%91%e6%b7%b7%e5%90%88%e5%85%8d%e7%96%ab%e6%98%af%e4%bb%80%e9%ba%bc%ef%bc%9f%e6%8e%a5%e7%a8%ae3%e9%87%9d%e7%96%ab%e8%8b%97%e5%be%8c%e5%86%8d%e6%84%9f/ Mon, 18 Jul 2022 10:58:3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768 【新冠疫情】混合免疫是什麼?接種3針疫苗後再感染是方法?港人第五波後抗體水平正下跌 冬季病毒更活躍?
「混合免疫」即感染和打疫苗帶來的免疫,避免醫療系統崩潰。4名港大學者建議,除了維持戴口罩措施外,有需要繼續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

【明報專訊】4名港大學者包括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及孔繁毅等日前(15日)撰文,認為本港要在今年冬季前達至最佳保護的「混合免疫」,即感染新冠和注射新冠疫苗帶來的免疫,並提出放棄「圍封強檢」和學校每日快測。獲續任政府專家顧問的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回應查詢時認同港大學者稱,病毒在冬天較活躍,夏天為推行「混合免疫」較好時機。政府專家顧問劉宇隆則認為,打3針新冠疫苗後再感染,是獲得混合免疫好方法,但不是先感染、再打針,故要先將長者3針接種率提升到愈高愈好。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昨回應稱,群體免疫或混合免疫「始終仍是一個理論」,強調政府絕不能在這剎那「躺平」,需保衛醫療系統及長者。


混合免疫是什麼?學者:即感染和接種新冠疫苗帶來的免疫力 冬季前達最佳保護

本港受新型冠狀病毒影響逾兩年半。4名港大學者日前在港大「AsiaGlobal Online」發表文章,包括兩名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臨牀教授孔繁毅,以及微生物學系名譽臨牀副教授龍振邦和臨牀助理教授薛達撰文,認為要在今年冬季前達至最佳保護的「混合免疫」,即感染和打疫苗帶來的免疫,避免醫療系統崩潰。除了維持戴口罩,有需要繼續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

【新冠疫情】混合免疫是什麼?接種3針疫苗後再感染是方法?港人第五波後抗體水平正下跌 冬季病毒更活躍?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孔繁毅(資料圖片)

讓社區低度傳播?學者:夏季病毒存活力低 空氣傳播較少

專家又提倡放棄圍封強檢,學校亦應取消快測,讓社區有低度傳播,令人群透過自然感染加強防重症的免疫力。4名學者指出,若所有社交距離措施都取消,入境者改為家居檢疫,根據新加坡經驗,每日個案數字或在3000至21,000宗之間上落,需聞氧氣住院者最高約1000人,死亡個案主要是未完成疫苗接種者及有嚴重自身疾病者。他們認為,在夏季病毒存活能力較低、空氣傳播較少,趁此時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和邊境措施較好。

4名港大學者認為要在等待針對Omicron疫苗的同時,有需要繼續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透過自然感染持續加強人群中防重症的「背景免疫」(background immunity),包括感染Omicron BA.2、BA.2.12.1、BA.2.75、BA.4或BA.5等亞系,不過戴口罩措施要維持。


建議圍封強檢、學校快測可取消?學者:須維持戴口罩

因內地仍繼續實施清零策略,他們建議優先和海外通關,逐步縮短入境檢疫期,並改為家居檢疫;不論感染什麼變種,在社區感染者也應盡量在家隔離,除非家居環境不適合,或密切接觸者是高危者。

至於檢測,他們認為核酸檢測應集中在邊境、醫院和安老院舍等,圍封及強制檢測不僅昂貴,還會打亂生活及造成浪費,需要放棄,因為社區需要有低度傳播,令市民黏膜免疫力加強。至於學校,他們認為應取消快速測試,參考現有的流感監察機制,制定機制監察學校、幼稚園等的新冠疫情。


相關文章:【快測】港新冠陽性個案呈上升趨勢 BA.5個案全球佔52% 附確診後患者或家人7個注意事項


同步推高接種率增驗核酸檢測?許樹昌:夏天推混合免疫較好時機

對於群體或混合免疫,盧寵茂回應稱,政府絕對會在防疫政策中考慮,但「始終仍是一個理論」,政府需考慮「會否不能保護我們的市民」。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稱,「混合免疫」非只是理論,有國家已「實戰」成功,如英國及新加坡,問題只是香港「夠唔夠膽做」,而推行「混合免疫」亦應同步推高高危群組接種率及加強核酸檢測,故不會是「躺平」。

許樹昌又稱,病毒在冬天較活躍,夏天為推行「混合免疫」較好時機,認為只要當局做好分流,無症狀或輕症者送往亞博等社區隔離設施,缺氧或有多種長期病患者才收入急症醫院,早些給高危但輕症者處方口服抗病毒藥物,毋須太擔心本港醫療系統無法承受。

【新冠疫情】混合免疫是什麼?接種3針疫苗後再感染是方法?港人第五波後抗體水平正下跌 冬季病毒更活躍?
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資料圖片)

接種3針後再感染是方法?劉宇隆:非先感染後接種疫苗

政府專家顧問劉宇隆則認為,打3針後再感染,是獲得混合免疫好方法,但不是先感染、再打針,故要先將長者3針接種率提升到愈高愈好。他又認為,戴口罩措施最短要維持到明年,亦要維持學校每日快測安排,減低學童間傳播。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疫苗通行證第三階段實施 關於兒童、成人、長者、康復者未或已接種疫苗的7個問題 注意康復紀錄二維碼有效期6個月


港人第五波高峰後抗體水平正下跌?專家:冬季染疫「更弊」 抗病毒藥保護未打針長者

另一不願具名專家分析,感染後的抗體水平隨時間下跌,過4個月抗體會跌75%,本港第五波高峰在3月,若到今年冬季、高峰已過9個月,屆時才感染會「更弊」,現時社區抗體水平已下跌,但大部分個案仍是輕症,是好時機開始推混合免疫,雖然英國、新加坡、以色列等地放寬措施後都有一浪接一浪疫情,但每浪嚴重程度都低過上一浪。

該專家說,雖仍有長者未打針,但接種計劃推出一年多,又經歷第五波逾9000人死亡,這些長者仍不打針,相信很難說服他們,要靠抗病毒藥物來保護他們,且疫苗研發永遠追不上病毒變種速度,需靠自然感染才能鞏固人口混合免疫,不認同混合免疫是「躺平」。


現新冠即時傳播率達1.68 盧寵茂稱老幼接種低未必可保護

【新冠疫情】混合免疫是什麼?接種3針疫苗後再感染是方法?港人第五波後抗體水平正下跌 冬季病毒更活躍?
圖為早前需圍封強檢的大埔富亨邨亨裕樓,有居民落樓檢測。(林靄怡攝,明報圖片)

新任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日前稱,本港「動態清零」是要維持個案數目向着零的方向,他在商台《政經星期六》稱,政府不能單憑免疫屏障或混合免疫概念就「乜都唔做」,因「呢一種理論未必咁實在可保護市民」,強調政府需繼續做好減感染工作,不可能「躺平」。盧於節目後晤傳媒時再被問到政府會否推行4名港大專家建議,他稱上任前已聯同特首李家超與新委任的6名政府專家顧問會面,會上有充分聆聽專家意見及作分析。對於群體或混合免疫,政府絕對會在防疫政策中考慮,但「始終仍是一個理論」,政府需考慮「會否不能保護我們的市民」,特別是某些重點人群,如80歲以上仍有三成未打針、3歲以下未能打針,亦要考慮醫療系統負擔。

盧又引述數據稱,現時本港新冠即時傳播率達1.68,兩周後個案數字或升兩倍,即每日約6000至7000宗甚至更高,以此趨勢,本月底新冠病人或將佔用近2400張病牀,為公營醫療系統的約10%,屆時四分之一醫療服務會受影響,需延遲或暫停。政府會按照疫情發展,制定精準應對策略和措施,務求以最小的代價達致最大效果,在保障巿民生命安全及健康的同時,減低對社會正常活動影響。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
【新冠疫苗】科學委員會倡18至59歲未染疫兼風險較高者可接種第四劑疫苗 距第3針6個月 專家:港逾七成人口具防重症屏障 把握時間接種疫苗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6%96%b0%e5%86%a0%e7%96%ab%e8%8b%97%e3%80%91%e7%a7%91%e5%ad%b8%e5%a7%94%e5%93%a1%e6%9c%83%e5%80%a118%e8%87%b359%e6%ad%b2%e6%9c%aa%e6%9f%93%e7%96%ab%e5%85%bc%e9%a2%a8%e9%9a%aa%e8%bc%83/ Fri, 20 May 2022 08:51:0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7883 衛生防護中心轄下聯合科學委員會認為18至59歲未染疫人士若有較高暴露風險或個人需要,考慮風險和益處後,與第3針相距6個月後,可接種第四劑新冠疫苗。此外,港大3名專家包括袁國勇估算本港社區在第五波疫情後,七至九成人口具備防重症屏障,再現第五波規模大爆發的可能極低,並以新加坡及英國為例,指市民毋須因個案波動而恐慌,須把握時間盡快接種新冠疫苗。至於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孔繁毅在電台節目稱,對本港疫情感樂觀,若7月沒有新型變種病毒,市民屆時在室外可不戴口罩、熔斷機制可取消、訪港旅客可居家檢疫。

【新冠疫苗】科學委員會倡18至59歲未染疫兼風險較高者可接種第四劑疫苗 距第3針6個月 專家:港逾七成人口具防重症屏障 把握時間接種疫苗

 

科學委員會:18至59歲未染疫兼風險較高者可接種第4針新冠疫苗 與第3針相距6個月

衛生防護中心轄下聯合科學委員會昨聯同行政長官專家顧問團開會,今日(20日)更新暫擬共識建議,認為接種第四劑或能對較年輕的成年人提供短暫的額外保護,指未曾受感染的18至59歲的成人若有較高暴露風險,如安老或殘疾院舍員工,或個人需要如到海外升學等,經考慮對自身的風險和益處後,可選打第4針,惟須與第三劑相距最少6個月,而相同的做法可適用於同年齡組別的康復者。

專家強調,本地數據顯示接種三劑復必泰或科興疫苗對預防重症和死亡高度有效,其保護力一般可於數個月內維持高水平。由於第五波疫情死亡個案中大多數為60歲或以上人士,專家上月已建議他們接種第四劑疫苗。

 

袁國勇及港大專家指港七至九成人具防重症屏障 提4緩解策略

【新冠疫苗】科學委員會倡18至59歲未染疫兼風險較高者可接種第四劑疫苗 距第3針6個月 專家:港逾七成人口具防重症屏障 把握時間接種疫苗
袁國勇

此外,本港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後新冠病毒個案膠着,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名譽臨牀副教授龍振邦、臨牀助理教授薛達今日在本報撰文,以接種及自然感染情况,粗略估算第五波後社區七至八成人口具防重症屏障,如包括無打針或未完成基本接種的自然感染者,應介乎七至九成人口具備防重症屏障,故再現第五波規模大型社區爆發可能極低,並以新加坡及英國為例,指市民毋須因個案波動而恐慌,須把握時間盡快接種疫苗。

他們建議今夏分階段放寬防疫措施,提出四大緩解策略,包括取消熔斷機制並逐步放寬入境旅客檢疫、容許完成接種的緊密接觸者以連續7日抗原測試代替檢疫等(見表)。針對上述建議,食物及衛生局昨回應稱,政府會繼續留意最新疫情發展及Omicron特性,適時調整及檢視策略。

 

孔繁毅對疫情樂觀 新冠病毒不會離開社區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孔繁毅在商台《在晴朗的一天出發》稱,對本港疫情感樂觀,若7月沒有新型變種病毒,市民屆時在室外可不戴口罩、熔斷機制可取消、訪港旅客可居家檢疫。他續稱,新冠病毒不會離開社區,市民毋須太關注每日新增個案數,重症及死亡個案方能真實反映疫情嚴重性及醫療系統壓力。他說,瑪麗醫院現只有3名患者因新冠病毒入院,較高峰期的500人大減,反映疫情已「控制得好好」。

歐家榮昨稱,現難預料暑假疫情,屆時須視乎單日個案數、第三針接種率、本地會否出現新變種病毒、死亡個案等因素檢視防疫措施,但提醒市民現時在室內外均要佩戴貼面口罩。

 

何栢良:BA.4及BA.5與BA.2棘突蛋白僅2處差異 不算「太大變種」

另外,衛生防護中心昨(19日)公布12宗輸入個案帶有非本地流行的Omicron亞系,包括1宗BA.4及10宗BA.2.12.1;本港至昨錄得9宗BA.4個案及35宗BA.2.12.1個案,全部均在機場或檢疫酒店發現,並無流入社區。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引述世衛資料表示,目前全球有20個國家或地區有BA.4個案,佔所有流行變異病毒株約0.5%,其中南非有九成個案涉相關病毒株;而美國有近50%個案屬BA.2.12.1。

何栢良在同一電台節目稱,相比第五波前,市民接種新冠疫苗情况大有改善,目前只要聚焦向長者推動接種疫苗能繼續復常。他另引新加坡及新西蘭為例,稱除非本港出現有「重大轉變」的新變種病毒株,否則即使染疫人數增加,重症比例都不會大升。他補充,BA.4或BA.5與本地流行的BA.2的棘突蛋白只有兩處差異,故不算「太大的變種」。

(新冠疫情)

]]>
【新冠疫苗】孔繁毅:每10萬年輕人接種新冠疫苗後10人出現心肌炎 港大袁國勇團隊研究:或靜脈注射有關(附疫苗接種方式知多啲) //www.afterroberto.com/%e5%ad%94%e7%b9%81%e6%af%85-%e6%af%8f10%e8%90%ac%e5%b9%b4%e8%bc%95%e4%ba%ba%e6%8e%a5%e7%a8%ae%e6%96%b0%e5%86%a0%e7%96%ab%e8%8b%97%e5%be%8c10%e4%ba%ba%e5%87%ba%e7%8f%be%e5%bf%83%e8%82%8c%e7%82%8e/ Mon, 23 Aug 2021 04:44:0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3951 【明報專訊】截至昨日( 22日),本港合共接種超過700萬劑新冠疫苗,其中接種首針者佔合資格人口58.30%。此外,新冠疫苗臨牀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共同召集人孔繁毅表示,年輕人接種疫苗出現心肌炎屬預期之內,約每10萬人中有10人,其中男性較多。目前科興及復必泰疫苗均採用肌肉注射,港大專家袁國勇團隊以小鼠研究,發現以靜脈注射復必泰的小鼠,心包出現明顯白斑;而肌肉注射的小鼠沒上述情况。團隊稱現時注射前毋須先抽吸注射器,或令疫苗意外注射入靜脈,引發心肌炎或心包炎,建議注射前應抽吸注射器檢視,以確保針頭不會插入靜脈。

相關文章:疫苗接種方式知多啲 肌肉注射、皮內注射、皮下注射有何分別?拆解3個打針迷思

【新冠疫苗】孔繁毅:每10萬年輕人接種新冠疫苗後10人出現心肌炎 港大袁國勇團隊研究:或靜脈注射有關(附疫苗接種方式知多啲)
明報製圖

港大研究:小鼠靜脈注射後48小時內出現心肌炎 袁國勇倡肌肉注射抽吸針頭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團隊研究,以標準肌肉注射途徑將屬mRNA疫苗的復必泰接種到小鼠大腿肌肉,並比較和對照小鼠接受靜脈注射的結果。團隊發現,接受靜脈注射的小鼠接種後24至48小時內,出現明顯的心肌炎和心包炎,而相隔14天接種第二劑後,心臟損傷更嚴重。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12-15歲青少年接種BioNTech復必泰疫苗後勿做劇烈運動 專家指臨牀研究針後常見副作用:注射部位疼痛、疲倦、頭痛、發燒

 

小鼠肌肉注射 無心肌炎

團隊表示,涉及心肌炎及心包炎病變包括炎症細胞浸潤、細胞死亡,甚至心包鈣化。小鼠血清肌鈣蛋白水平亦升高,屬於心臟損傷的客觀迹象。至於接受肌肉注射的小鼠,心臟沒上述變化,血清肌鈣蛋白水平亦與注射生理鹽水的小鼠相似。

團隊相信,意外靜脈注射mRNA疫苗,如有足夠分量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可能導致心肌炎和心包炎。團隊續稱,在極少數情况下,注射液可能不經意通過靜脈被注入血管,因此,團隊建議接種新冠疫苗應恢復到常規接種方式,即在注射前短暫抽吸注射器,以排除吸入血液,確保針頭不會意外插入靜脈。另可改為接種大腿肌肉位置,但該方法相對不便,因接種者必須穿短褲、裙或寬長褲。

復必泰疫苗
復必泰疫苗(法新社資料圖片)

袁國勇打針後大部分心肌炎患者能康復 接種mRNA疫苗安全

袁國勇指出,接種mRNA後出現心肌炎或心包炎的風險,約為每100萬計有50宗個案,尤其是在12至29歲的年齡組別中,並在接種第二針之後;但大部分患者都能康復,因此接種mRNA疫苗相當安全,死於感染新冠的風險明顯大於疫苗的副作用。

【新冠疫苗】孔繁毅:每10萬年輕人接種新冠疫苗後10人出現心肌炎 港大袁國勇團隊研究:或靜脈注射有關(附疫苗接種方式知多啲)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資料圖片)

孔繁毅每10萬年輕人打針後有10人出現心肌炎 男性較多

此外,新冠疫苗臨牀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共同召集人孔繁毅昨在無綫節目《講清講楚》表示,年輕人接種疫苗出現心肌炎屬預期之內,約每10萬人中有10人,其中男性較多。他說大部分個案都輕微,即使出現胸口痛等病徵須入院治療,患者一星期可痊癒。

]]>
新冠肺炎 | 康復者身上收集「恢復血漿」 6成人康復 孔繁毅: 重症病人死亡率減半 //www.afterroberto.com/%e6%96%b0%e5%86%a0%e8%82%ba%e7%82%8e-%e5%ba%b7%e5%be%a9%e8%80%85%e8%ba%ab%e4%b8%8a%e6%94%b6%e9%9b%86%e6%81%a2%e5%be%a9%e8%a1%80%e6%bc%bf-6%e6%88%90%e4%ba%ba%e5%ba%b7%e5%be%a9/ Tue, 27 Oct 2020 03:50:4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9049 【明報專訊】新型冠狀病毒康復者身體產生的抗體,除可避免自己再受感染,更可幫助垂危病人擊退病毒。公立醫院從康復者身上收集「恢復血漿」,並已在50名留醫深切治療部的重症確診者身上使用,60%病人康復,並將重症患者死亡率減半至22%。有曾患癌的確診老婦對各種抗病毒藥物無反應,每毫升樣本病毒量一度高達10億顆,並有嚴重肺炎需插喉供氧,接受兩次血漿治療後病毒清除並出院。

相關文章:【新冠肺炎】港大孔繁毅:新冠患者康復出院後仍有乾咳、肌肉痛徵狀 少數肺部長期纖維化

新冠肺炎 | 康復者身上收集「恢復血漿」 6成人康復 孔繁毅: 重症病人死亡率減半
抗體水平足夠和符合指定條件的新型冠狀病毒康復者,可捐出血漿救助其他重症患者,本港至今已有50名康復者捐出恢復血漿。(瑪麗醫院提供)

藥無效轉輸血漿 插喉老婦6周出院

瑪麗醫院一名67歲曾患淋巴腫瘤的女病人,曾接受免疫治療和化療,康復一年後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用過抗病毒藥物蛋白酶抑制劑、利巴韋林和瑞德西韋,病情無改善,身體一直未能產生抗體對抗病毒,肺部達七、八成現炎症,需持續插喉和使用呼吸機,體內病毒量更達每毫升樣本10億顆病毒。醫療團隊遂嘗試向她輸康復者捐出的「恢復血漿」,3至4日後病毒量大跌至每毫升100萬至1000萬顆,肺炎亦有兩三成改善,但未能脫離呼吸機。

團隊再向病人輸第二次恢復血漿,一星期內病毒檢測已轉陰性,再隔一星期就離開深切治療部,女病人共留院約6星期可出院,5個月後肺纖維化問題大致康復,肺功能恢復至原來的七八成。

新冠肺炎 | 康復者身上收集「恢復血漿」 6成人康復 孔繁毅: 重症病人死亡率減半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瑪麗醫院內科榮譽顧問醫生孔繁毅表示,50名接受恢復血漿治療的重症確診者中,60%康復,22%死亡,但死亡率較不接受治療者減一半。(朱韻斐攝)

22%病人死亡 主為長者長期病患者

部分新冠病毒患者會出現嚴重肺炎甚至肺衰竭,需入住深切治療部,公立醫院曾向50人使用恢復血漿,當中17人(34%)已出院,13人情况穩定,即共30人(60%)治療後康復;另9人情况仍然嚴重和11人(22%)死亡。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瑪麗醫院內科榮譽顧問醫生孔繁毅表示,在英國牛津大學一項類固醇治療重症新冠肺炎病人的研究中,沒接受治療的對照組重症病人死亡率是41%,若以此比較,本港使用血漿治療的深切治療患者死亡率為22%,即血漿治療能將深切治療患者的死亡率減半,而且本港50名接受血漿治療的病人均無觀察到任何副作用。

恢復血漿為何能幫助重症病人?孔繁毅解釋,部分免疫力差的病人無法自行清除體內病毒,康復者血漿內的抗體能阻止病毒入侵細胞和繁殖,當病毒數量減少自然可減身體炎症,而抗體本身亦有調節免疫功能,助進一步減少身體發炎,減低細胞因子風暴風險。

22%病人接受恢復血漿仍返魂乏術,孔解釋主要是75歲以上和有長期病患者;部分年輕患者雖免疫系統反應不佳,但免疫系統仍有「三四成功力」,在外來抗體幫助下就能去除病毒,但如果長期病患和長者本身免疫系統很差,只單靠外來抗體亦不足夠清除病毒,炎症亦易失控。

血漿存量少 入院先用抗病毒藥物

不過,目前恢復血漿存量少,不能輕率使用。孔繁毅表示,一般病人入院首星期會先處方抗病毒藥物並觀察,如無效,會考慮在第二周向重症者使用恢復血漿,一般在病發後第10至14日使用。他說大多病人接受了一次,即500毫升血漿的5至7日後病情會改善,但如上述女病人第一次輸血漿後改善情况未夠理想,會輸第二次血漿。


一成康復者適合捐血漿 留學生趁離港前屢捐

不是每個新型冠狀病毒康復者都適合捐血漿救人,只限男性、無病、年輕和抗體水平夠高等,整體只有約10%康復者適合捐贈。本港至今約有50康復者捐出血漿,有康復者更一連捐5次,也有康復留學生趁回英美開學前多次捐血漿救人。港大專家孔繁毅預期,留學生回港度聖誕可能引起本港第四波疫情。公立醫院目前有約足夠40名病人使用的恢復血漿存量,希望能增至60、70人份存量。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瑪麗醫院內科榮譽顧問醫生孔繁毅表示,找到適合的恢復血漿捐贈者很難,捐贈者要抗體濃度水平達1:80或以上,一般是重症、病毒載量高、相對年輕的病人,無病徵者大多抗體水平較低;整體約只有五分之一確診病人抗體水平達1:80。

存量回升至40人份

曾懷孕的女性體內會有HLA抗體,有3000分之一的可能令受贈者出現嚴重肺炎,但HLA抗體測試昂貴且結果要等一至兩星期,因此本港只接受男性康復者捐血漿,加上捐贈者的年齡需介乎18至60歲、體重超過50公斤、靜脈血管粗、已康復超過兩星期、無長期病患和其他傳染病等,整體只有約10%康復者適合捐贈。

本港至今約有50康復者捐出血漿,年齡中位數為45歲,康復者可以每兩星期捐血漿一次。孔繁毅表示,第二波疫情過後,公立醫院只有足夠15名病人使用的血漿存量,第三波一開始就幾乎用盡,幸符合條件者中約七八成人願意捐血漿,有一名康復者更捐了5次、5人捐了3次;有康復留學生趁回英美開學前,多次捐血漿救人。孔說目前公立醫院血漿存量已回升至約40人使用的分量,但當中AB血型的血漿最短缺,他希望能增至60、70人份的存量。

稱疫廈高危應強制檢測

孔繁毅預期,若出現第四波疫情,將以輸入個案為主,預期聖誕前夕留學生回港高峰期有可能引起第四波,如病毒無大改變加口岸控制做得好,他相信第四波疫情確診人數會相對少。孔又認為,在機場執行強制檢測重要,而疫廈居民相對風險高,亦值得做強制檢測。


康復6個月 半數人驗不到抗體

新冠病毒疫症來臨初期,專家曾期望隨愈來愈多人感染後形成「群體免疫」,疫症隨之遠離,但結果不似預期。瑪麗醫院發現約400名覆診病人中,一般康復後3個月抗體水平已大跌四分之三,一半人抗體在6個月後已跌至量度不到的水平,反映康復者非終身免疫。

年輕人抗體維持更久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瑪麗醫院內科榮譽顧問醫生孔繁毅表示,瑪麗醫院約400個覆診康復者中,一般康復後3個月抗體水平就會大跌四分之三,例如抗體水平由1:320跌至1:80;如病人康復初期抗體水平較低,例如只有1:40,3個月後抗體可能已跌至量度不到,整體上約有一半康復者在康復後6個月,抗體水平已跌至量度不到的水平。但孔說這情况因人而異,「有些人的抗體水平3個月間都無下降過,有些人卻跌得快,視乎年紀、健康狀况和有否服藥,年輕人的抗體一般維持得更久」。

康復非終身免疫應戴罩

孔繁毅提醒康復者,產生了抗體不代表終身免疫,輕症者的抗體可能3、4個月已消失,仍可再度受感染,因此康復後亦要戴口罩和保持個人衛生。他又指出,目前未有新冠疫苗接種超過半年後是否仍有效的數據,但估計日後亦需如流感疫苗般每年接種。他又相信,待有效疫苗推出後,社區上約七成人口有群體免疫力才可回復較正常的生活。

瑪麗醫院400多個覆診病人中,約30人有後遺症,部分人味覺和嗅覺未完全恢復,5人肺有纖維化,主要是曾接受深切治療的嚴重肺炎病人,當中2人已於3個月後完全康復;另有病人剛出院時行樓梯只能行半層樓,幾個月後進步至可行2層樓。他估計,七八成有肺部後遺症者肺功能於一年後完全康復。

 

]]>
【新冠肺炎】港大孔繁毅:新冠患者康復出院後仍有乾咳、肌肉痛徵狀 少數肺部長期纖維化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6%96%b0%e5%86%a0%e8%82%ba%e7%82%8e%e3%80%91%e6%b8%af%e5%a4%a7%e5%ad%94%e7%b9%81%e6%af%85%ef%bc%9a%e6%96%b0%e5%86%a0%e6%82%a3%e8%80%85%e5%ba%b7%e5%be%a9%e5%87%ba%e9%99%a2%e5%be%8c%e4%bb%8d/ Mon, 05 Oct 2020 04:37:4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8548 【明報專訊】截至10月2日,香港已有4843名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康復出院。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孔繁毅指,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約九成出院後兩星期已經接近完全康復,但約一成患者需要更長時間。在他接觸的病例中,大部分康復者在頭一個月容易疲累、肌肉痛、乾咳,2至4星期後徵狀慢慢消退。本身運動量大的康復者,3至6個月後仍未能恢復原先的運動量,有心悸、氣喘的徵狀。有5%康復者需要較長時間,或超過6個月才能恢復。部分人有味覺和嗅覺失調、輕微肺纖維化;而1%至2%患者肺部出現長期纖維化。

【新冠肺炎】港大孔繁毅:新冠患者康復出院後仍有乾咳、肌肉痛徵狀 少數肺部長期纖維化
新冠後遺——大部分新冠康復者在頭一個月容易疲累、肌肉痛、乾咳,部分人更出現味覺、嗅覺失調。(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miya227、liza5450@iStockphoto)

新冠康復者 2%患者肺部長期纖維化

孔提醒康復者不要心急,要多休息,可每日早午晚在平路行半小時,不要急於做劇烈運動。

有研究指新冠康復者的心臟健康受影響,孔繁毅指,第一、二波疫情康復者在覆診時,須照心電圖和超聲波檢查,約5%有心律不整,但未知是否在患病之前已出現。目前為患者處方干擾素,希望在短時間內抑壓病毒,減低炎症和心臟疾病風險。

【新冠肺炎】港大孔繁毅:新冠患者康復出院後仍有乾咳、肌肉痛徵狀 少數肺部長期纖維化
康復出院——住院兩個多月的鄺先生(右)康復出院,感謝醫生孔繁毅(左)和醫護團隊的照料。(李祖怡攝)

康復者出院頭一個月未完全復原 或有抑鬱風險

出院只是康復的開始。大多數康復者在頭一個月仍感到疲累、肌肉痛、活動量大不如前;當中5%需要超過6個月才能復元,2%肺部出現長期纖維化,還可能出現味覺與嗅覺失調,以及抑鬱、創傷後壓力等精神問題。

今年3月,鄺家一家三口先後感染新冠病毒,連家中愛貓亦對病毒測試呈陽性反應。最先發病的是25歲女兒,接着是59歲鄺太和病情最嚴重的鄺先生,全屬本地感染個案。

好動爸爸入ICU 65日瘦35磅

62歲的鄺先生一直有運動習慣,每星期至少游水或跑步兩次。今年3月染疫,在深切治療部住了65日,其間瘦了35磅。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孔繁毅表示,鄺先生病毒指數偏高,治療早期處方干擾素、利巴韋林、蛋白酶抑制劑,用藥一星期,停藥後病毒指數便上升,肺部炎症加重。醫生改用類固醇欲抑壓炎症,病情卻愈來愈嚴重,即使給予高流量氧氣都仍未有改善,需轉送深切治療,用呼吸機協助呼吸。

最後,輸入兩包恢復血漿,鄺先生的病况終有明顯改善。「短時間內個肺清番晒,一星期左右病毒轉陰,但因為肺有纖維化,仍需要氧氧治療。」孔繁毅說,由於鄺先生肺部出現纖維化,故建議口服抗纖維化的藥物。孔補充,各類肺部感染都有可能引致肺部纖維化,一般會隨時間改善,服食抗纖維化藥物可加快康復進度。經歷兩個多月,鄺先生終於康復出院。

【新冠肺炎】港大孔繁毅:新冠患者康復出院後仍有乾咳、肌肉痛徵狀 少數肺部長期纖維化
肺部感染——各類肺部病毒感染都有可能引致纖維化,服食抗纖維化藥物,可減低纖維化的風險。(Udom Pinyo@iStockphoto)

出院回家後,鄺家面對另一挑戰。有康復者出現味覺、嗅覺失調,鄺太是其中之一。她直言,初時連煎魚都聞不到味道,差不多2、3個月後才聞到貓兒的「臭臭」。而鄺先生出院後,體力和肌力仍未恢復,「一跑就覺得身體好重,行樓梯即刻氣喘,要停一停,歇一歇」。不過他堅持早午晚都在家中慢行、踏櫈子上上落落,循序漸進鍛煉,現在已可以慢跑200米,與太太行山。另外,他留意到大便習慣改變了。孔繁毅認為,可能因服食抗生素令腸道微生菌群改變,導致肚瀉或便秘,建議吃乳酸菌、乳酪改善。

鄺氏一家康復過來,有街坊親友替他們高興;但亦有鄰居顯得避忌。鄺太說:「染病前,大家會打開大門,出入都會打招呼;現在有的把大門緊閉,有次見到我搭升降機,還即刻避開。」雖然被街坊標籤,鄺太和丈夫都坦然面對,最感謝醫護團隊的努力,令他們一家三口康復過來。

拆解謬誤:康復者也要打疫苗

不時聽到「復陽」個案!康復者可再次被感染?他日疫苗出現,曾經感染要不要注射?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孔繁毅拆解當中謬誤。

出院1個月內 不宜做社區檢測

問:康復者檢測呈陽性,是再度感染?
答:早前參與全民檢測的康復者並不是「復陽」,無論是大學實驗室,抑或是全民檢測,都是利用PCR技術偵測病毒核酸,由於PCR敏感度高,連死病毒(即病毒死亡後的「屍體」)都可以檢測出來,導致檢測呈陽性。因此,不建議剛出院1個月內的康復者再做社區的新冠病毒測試。

問:曾感染新冠病毒,毋須打疫苗?
答:香港早前出現一名染疫男子一度康復後,相隔4個月再次確診;所以,康復者有再度感染的風險。體內抗體會隨時間下跌,部分人抗體水平約3個月後便所剩無幾,但亦有部分人在康復後半年仍處於高水平。

當抗體水平降低,去高危地方不戴口罩,便有可能再感染。因此即使是新冠康復者,都需要打疫苗。期望疫苗在年底面世,可讓長期病患者、長者、醫護人員優先注射。

文:李祖怡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