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情緒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13 Aug 2018 08:35:57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子女情緒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完美小姐 因贏得輸 //www.afterroberto.com/%e5%ae%8c%e7%be%8e%e5%b0%8f%e5%a7%90-%e5%9b%a0%e8%b4%8f%e5%be%97%e8%bc%b8/ Mon, 11 Jun 2018 03:19:5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3735 一句「贏在起跑線」,令不少父母爭相為子女安排不同課程,務求孩子多才多藝,英語流利,提升獲心儀學校錄取的機會。然而,成功入學只是開始,功課、考試事事求分數,期望子女脫穎而出,前途似錦。雖說對子女抱有期望實屬正常,但部分家長的管教過於嚴格,有可能導致子女害怕面對失敗,進而過分要求自己的表現。特別是天生容易緊張焦慮、性格敏感執著的孩子,極易誘發各種情緒問題。

事事優異 卻自覺不及別人

眼前的思思,有着令人羨慕的條件。樣子標致可人,自幼聰明伶俐,深受父母師長疼愛,以近乎狀元的公開考試成績考入英國著名大學學府攻讀法律……

然而,她對自己的看法卻是完全相反。她覺得自己什麼都比不上別人,性格沒有別人那麼外向活潑,不擅辭令,樣子平凡,即使有很多同學欣賞她,卻沒有知心好友。她認為沒有人真心喜歡她,她也很討厭自己,甚至有時覺得自己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

思思自小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學業上,一絲不苟的完成每份功課,嚴於律己,例如要求自己一次過完成所有假期功課,才去休息;又或覺得自己寫的字不夠工整,就把功課全部擦掉,重新再做。做完功課後,必會把書桌執得整整齊齊,抹得一塵不染。偶爾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完美,就會十分焦慮不安,有時更會大發脾氣。

自我要求高 不達標焦慮擔憂

對於不能預計的事情,思思尤其焦慮,例如她每次考試前都擔心自己不能考到滿意的分數,因此她差不多把所有時間都放在學業上,不敢休息。準備考試過程中,她往往會想到自己的表現很差,愈想就愈緊張,最後不由自主地緊張起來,有時甚至會大哭大叫。父母看見她這樣,也反省了自己以往是否對她管教太嚴,造成了她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雖然父母已經放鬆對思思的要求,但仍無助於改善她對學業、對自己的執著。

對於自己的情緒反應,思思也十分困擾,但總是不能控制自己。每次考試過後,她總是得到非常優異的成績,但那份喜悅只會持續一剎那,很快又會開始對下一次挑戰的擔憂。

控制食量求安心 招厭食症

思思認為,生命中唯一能控制的就是食量。從中三開始,她透過控制每天的食量來令自己安心。她限制自己每天只能進食800至1000千卡的食物,而且不吃糖分和澱粉質食物,堅持只吃「健康」食物,例如蔬菜、藜麥、蛋白、魚類等,也堅持只用蒸和煠的方法煮食。她的食量很小,無論父母如何規勸,她仍堅持這是合適分量。為此,她與父母有很多爭拗,關係有時會很緊張。

漸漸地,思思連跟朋友相聚的時間也減少了,特別是避免和朋友外出,因為少不免在聚會時與朋友一起進食。她怕別人看出她的食量很小。自此,她的生活更孤單,人也變得愈來愈自我。

結果從中四開始,她的體重一直下降,父母十分擔心,但思思堅持自己沒有問題,只認為自己過着非常有節制而又健康的生活模式。身形日漸消瘦的她,漸漸變得更堅持和更執著。父母觀察到思思的情緒變得不穩定:有時十分低落,有時十分暴躁,連父母也會避開,擔心被追問她的進食情况,然後又會強迫她增加食量。

縱使思思的成績仍然維持優異水平,但除了成績和纖瘦的身體,生活上就沒有其他可以讓思思滿意的地方。這個負面循環從中學到大學,像個揮不去的心魔,一直纏繞着她。父母面對思思的情况,看到她的身體狀况愈來愈差,也不知怎樣幫助她脫離這個心魔。在思思大學一年級的暑假,父母半拖半拉地帶她去見醫生,證實她患上了厭食症。

厭食症是其中一種進食失調的疾病,與心理和生理因素有關。這種疾病的成因有多方面,包括個人的性格較偏執、堅持、自我要求高或追求完美,着重自我形象,自信心和自尊感較低。情緒方面:較容易擔心緊張、焦慮和低落。家庭方面:父母管教嚴苛,或過分保護。

厭食症是一種危險的病症,因為會直接影響身體功能,嚴重者甚至會死亡。患者需要一個團隊的幫助,包括內分泌科醫生、精神科醫生和臨牀心理學家,還要父母家人配合治療,從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合力帶患者走出「深淵」。

樂觀面對失敗 平衡身心

面對一些天生容易緊張焦慮,性格敏感執著的孩子,父母應從小培養孩子建立樂觀的思維模式,就是面對任何問題,都能抱着樂觀的心態。對於一些本身已經很自律,對自己要求很高的孩子,父母要多訓練他們的彈性,學習在生活上取得平衡。此外,也要培養孩子面對逆境和解決困難的能力,教導他們學習面對失敗,接受不完美的結局。父母也要以身作則,對於孩子的錯,避免過分執著和責難,要以正面的方法去解說,告訴他們失敗是人生中寶貴的經驗,誰也不能倖免,要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才是取得身心平衡的良方。

文:陳穎儀(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6/2ce8a438ec91a9af3d72fbae2453666b.jpg情緒爆發——如學生凡事追求完美,面對不能預計的事情,陷於焦慮不安,長期下去可誘發各種情緒問題。(Tomwang112@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版提及個案無關);//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6/2ce8bc0ac46bddf8d7e4b7041a7f1b03.jpg厭食症——厭食症的成因有很多,其中一種為自我要求高或追求完美。(vadimguzhva@iStockphoto);//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6/2ce8c780da54690736e8aebde428d30d.jpg害怕失敗——一味指摘孩子,只會令他們害怕失敗,變得容易擔心緊張。(akasuu@iStockphoto);

]]>
孩子黐身怕生暴 當眾扭計 見「焦」拆「焦」 //www.afterroberto.com/%e5%ad%a9%e5%ad%90%e9%bb%90%e8%ba%ab%e6%80%95%e7%94%9f%e6%9a%b4-%e7%95%b6%e7%9c%be%e6%89%ad%e8%a8%88-%e8%a6%8b%e3%80%8c%e7%84%a6%e3%80%8d%e6%8b%86%e3%80%8c%e7%84%a6%e3%80%8d/ Mon, 05 Mar 2018 03:14:4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2429 【明報專訊】編按:孩子面對陌生環境,容易因焦慮、恐懼而在公眾場合失控,而父母在外人的眼光和壓力下,往往會對這些反應作出妥協,或嚴厲責罵子女企圖讓他們就範。其實,父母這些反應與行為,無助子女面對焦慮,甚至會變本加厲。要讓子女戰勝焦慮,家長除了要陪同子女漸進式面對問題,還要以身作則,不要表現得比子女更擔心及害怕。

■個案

◆每分鐘不讓媽媽離開半步

康康,還記得第一次在診所見你,你怎樣也不肯讓我看你的正面,堅持將臉埋在媽媽懷裏,邊哭邊叫嚷:「媽媽我們走了,我不要再留在這裏!我什麼人也不要見,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啊!」看着你爸媽那份無奈和無助的表情,我決定要多留你一會,就在你的叫嚷聲中聆聽你父母的擔心……

五歲的你,幾乎每分鐘也不願媽媽離開你半步,每次見到「陌生人」(包括祖父母、姨姨叔叔、爸媽經常見面的朋友)也會表現得十分不安,你會躲在媽媽身後,不讓媽媽離開半步。

你很怕在人前說話,即使跟祖父母和親友問好,你也會搖頭拒絕;你也很害怕別人注視和談論你,就算是欣賞和讚美,你也感到不安。

子女當眾嚎哭尖叫 父母束手無策

上學初期,簡直就是你媽媽的噩夢,每天早上跟你角力,在校門拉扯,你好不容易才「願意」上學。連上學也有困難,更遑論上興趣班。你好不容易才肯跟媽媽去「看看」什麼是興趣班,但通常只肯「看」幾分鐘,就堅持要即時離開。媽媽見你反應激動,只好無奈地帶你回家;即使你肯留下來上課,也不讓媽媽離開半步,堅持要她一起上課,媽媽只有無奈地接受。

你的焦慮經常會演變成很大的脾氣:嚎哭、尖叫,甚至是肢體碰撞。父母也知道你這些行為背後,其實是充滿着焦慮、恐懼和不安,但不知道怎樣安撫,束手無策。

在家中的你就最自在了。表現「正常」,有說有笑,聽話乖巧。但當有別人來拜訪,無論是親友、父母的朋友,送貨的叔叔、你從小認識的同學和朋友,只要家人一開門,你就會像隻小貓一樣瘋狂地躲起來。

◆不靠惡不遷就 鼓勵孩子逐步挑戰焦慮

我和你父母的堅持終於起了作用。雖然你繼續緊緊地摟着媽媽,但是哭鬧聲漸漸減弱了,也沒有再叫我走,還偶然轉過頭來看看我,發覺我原來並非你想像中「恐怖」,留下來跟我見面亦並非你想像中不能接受。這次實驗,是我們往後治療的一個重要的開始。我讚賞你勇敢地面對焦慮不安的感覺,你也跟我回眸一笑,我知道這是個好開始了。

對分離感到不安的孩子,往往會對日常生活構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例如拒絕上學、逃避社交和群體活動,也會影響學習表現以至身心健康。這些孩子處於新環境或他們認為不安全、不穩定的情况下,會感到十分焦慮,認為只有跟自己最信任的人一起才有安全感,才有信心面對生活上的問題。

遷就只會強化孩子逃避心態

面對孩子如此強烈的情緒反應,大部分家長都會盡量避免令孩子的情緒再升溫,盡量安撫他們;特別是當孩子在公眾地方失控,在人們的眼光和壓力下,家長有時難免方寸大亂。就像康康的個案,孩子跟媽媽在學校門口或興趣班門外拉扯,不肯進去上學,媽媽多少都會感到尷尬和不知所措,或無奈遷就,放棄堅持;有些家長則嚴厲責駡,軟硬兼施,強推孩子入校門,或假裝拋下孩子不理,期望他們最後就範。

其實,「遷就」只會強化孩子逃避的心態,下次面對近似的情况時,孩子只會更焦慮,也間接鼓勵了孩子逃避的習慣。至於用嚴厲的方式「停止」孩子的焦慮,強迫他們在未有準備好的情况下面對他們認為恐怖的場合,又或者管教方法反覆無常(有時遷就,有時嚴苛),亦只會令孩子更焦慮,因為他們以為連最親的家人也不理會自己的感受,只會令他們更缺乏安全感。

讓孩子親歷情况 非想像中可怕

協助孩子面對焦慮的有效方法,是以堅定和溫婉的語氣鼓勵孩子面對挑戰,循序漸進地讓孩子接觸令他們感到不安的情况。那怕起初只是練習數分鐘,也讓孩子親身體驗情况不如想像中那麼可怕。面對「挑戰」前,家長可以跟孩子做些準備,例如一起預計可能遇到的困難和情况,商量解決辦法,或者一起找證據,證明孩子的焦慮想法出現的可能性不大,也可回顧一些他們曾成功面對焦慮的例子,然後逐漸延長孩子接觸焦慮情境的時間,配合一些正面說話和獎勵,欣賞他們嘗試面對挑戰的勇氣,持續的鼓勵和練習,情况就會漸漸改善。

父母調節自己情緒 免子女習染

另外,家長也要調節自己的情緒。如果孩子觀察到父母對一些情况和事物表現出過分擔心和恐懼,甚至刻意迴避,孩子有可能習染。例如有家長對昆蟲十分恐懼,面對昆蟲後尖叫逃跑,孩子也會認為昆蟲是十分恐怖的動物,日後見到可能也會作出類似的激烈反應。所以家長應先行處理自己的焦慮,才更有效地幫助孩子戰勝恐懼。只有見「焦」拆「焦」,才是真正培養孩子戰勝生活中各種挑戰的有效方法。

■後記

現在的康康,活潑快樂,信心大增,跟其他孩子一樣愉快地上學。每次見我的時候,都滔滔不絕地訴說自己的「勇敢事件」。最近,康康參加花式跳繩的公開大賽,在評判和衆多觀眾面前比賽跳繩,還贏得了獎項呢!整個家庭都為康康的進步感到安慰。

文:陳穎儀(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蔡曉彤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3/776712ecb5d8777ad6d7f8c8fb407456.jpg (圖:szefei@iStockphoto設計圖片);//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3/77672f65dc981a77a464c5446325a998.jpg(圖:康康);

]]>
女兒升小性情大變 一屋交戰 //www.afterroberto.com/%e5%a5%b3%e5%85%92%e5%8d%87%e5%b0%8f%e6%80%a7%e6%83%85%e5%a4%a7%e8%ae%8a-%e4%b8%80%e5%b1%8b%e4%ba%a4%e6%88%b0/ Mon, 08 Jan 2018 03:38:5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1569 【明報專訊】媽媽投訴說:婷婷升上小一後,變成了另一個人,做功課馬虎不專心,常常發脾氣。

婷婷投訴說:媽媽變了,十分掛念以前那個溫柔和疼愛我的媽媽。

爸爸無奈說:無法令太太與女兒好好相處,自己好像什麼也幫不上。

這一家三口,都成為輸家。

■個案

媽媽勸做功課 女兒尖叫嚎哭

「婷婷:在學校是個乖巧的小女孩,但回到家中,卻變成了另一個人。」這是媽媽對婷婷的描述。

過去的兩個月,媽媽每天都帶着既緊張又擔心的心情,到校車站接婷婷放學,心裏想着:不知道婷婷今天的心情又會怎樣呢?原來婷婷自從升上小一後,以往天真活潑、無憂無慮的笑臉漸漸消失了,取而代之,是那種反覆無常、近乎失控的極端情緒。

每逢做功課,都是她大發脾氣的時刻。每天放學後回到家中,媽媽都會先讓婷婷吃些茶點,休息一下才開始做功課。但是婷婷總是希望將那半個小時的休息時間一直延長下去,所以每當媽媽叫她做功課的時候,她的脾氣就來了,要不就是借故離開座位,要不就是不停地說做功課很悶,又或抱怨遊戲時間太少……

女:媽媽你變了

最初,媽媽還可以容忍,好言相勸,哄着婷婷做功課;但擾攘久了,媽媽的容忍度也到了頂峰,大罵婷婷不聽話,做功課不專心、態度馬虎、不努力盡學生本分還諸多藉口……那邊廂,婷婷在媽媽的連珠炮發下也失控地尖叫嚎哭,控訴媽媽每天催逼她做功課,抄寫功課又要求字體必須整齊端正,否則就要擦去重做,做完功課後又要經常做練習、溫習詞語、準備默書,根本沒有玩耍的時間。她一邊哭,一邊說:「媽媽你變了,不再像以前那麼溫柔,經常大聲責罵我,你不愛我了!」

看到這個場面,就連爸爸也感到十分無奈,有時見婷婷太無理太失控,也忍不住罵她幾句;但有時又見太太罵女兒罵得太兇,就出面勸阻,結果「大戰更加升溫」,一家人都成為輸家。

爸爸逃避「戰場」

漸漸地,家中少了歡樂的氣氛,多了對抗的局面。兩母女緊張的關係,除了發生在學習方面外,就連其他日常瑣事,有時也變成了爭拗點。媽媽覺得很委屈,一心只想盡教養孩子的責任,但女兒不配合,丈夫又怪責她,覺得很無助。婷婷的情緒也變得不穩定,有時因為很小的事就暴躁起來,晚上又經常發噩夢;有時又整天纏着媽媽,希望得到她多一點的關心。但是媽媽始終無法忍受婷婷散漫的學習態度和反覆的情緒變化,對於管教婷婷實在束手無策。爸爸對着兩個女性,也不知如何是好,索性逃之夭夭,放工後盡量延遲返回「戰場」,希望盡量得到一點寧靜。

結果我的辦公室就出現了三個很無奈的人:媽媽覺得自己很失敗,自己一番心思照顧孩子,現在就每天跟孩子交戰;爸爸覺得很無奈,無法令太太與女兒好好相處,自己好像什麼也幫不上手;婷婷對我說她很傷心,說媽媽變了,十分掛念以前那個溫柔和疼愛她的媽媽。

■過分保護 適得其反

對於首次有子女升讀小學的家長,他們一般都明白孩子正進入人生另一個階段。有些父母除了希望子女開心學習之外,亦十分擔心他們無法跟隨學習進度而感到挫敗,甚至失去競爭力,所以不自覺地多番催促孩子,希望他們「做到又要做好」,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態度,甚至要有好成績,才不會被其他孩子比下去。其實,這些家長也是擔心自己的孩子,會因為學習進度和成績不如人而感到不快樂。

屢勸不改 放手讓孩子承擔後果

有時父母的過分保護,過分地以「孩子的開心」作為孩子人生唯一的成長養分,反而適得其反。特別是對於那些需要較長時間適應新環境,但卻很有主見的孩子,家長愈是催逼,他們愈是反抗,最終就像婷婷和媽媽那樣兩敗俱傷,毫無益處。所以,如果家長經過耐心的勸告和指導,孩子仍然不肯配合,家長便要放手,讓孩子去承擔後果。例如屢勸孩子也不肯做功課,那麼就讓孩子獨自面對不做功課的後果,例如被老師責罵、重做和留堂完成。希望他們藉着教訓,學習面對因自己的選擇而帶來的痛苦。這樣總好過跟孩子硬碰,既傷害親子感情,孩子又無法學習負責任的道理。說到底,家長的出發點都是為了保護孩子,希望減少他們的痛苦,但是,適當地面對痛苦,是孩子學習提升抗逆力的重要經驗。

誠然,家長面對孩子每一個成長轉捩點,難免有時會感到「教養迷失」或「管教無助」。家長應該首先明白孩子的性格和自己的期望,在教養方面須加以調校。如果孩子是那種需要多一點時間適應新環境的類型,父母就要按照他們的成長進度,予以適當的引導,並要衡量孩子的承載力,才能作出合理的期望。

學習要求避免過高

像婷婷般的小一生,對學習的概念可能仍然停留在輕鬆玩樂的心態,那麼家長在小一階段中可用輕鬆的手法對待做功課這項「活動」,例如在功課時段引入輕鬆的「學習遊戲」,將做功課變成一個快樂的學習時段,培養孩子對學習的動力。此外,避免過高的學習要求,例如對字體整潔有過高標準,或對做功課效率諸多要求和挑剔,令孩子對做功課形成一個先入為主的厭惡感。

初升小一的孩子,無論在學習環境、學習模式和社交等方面都需要時間適應,有一定的壓力,情緒難免會有起伏。他們都希望家長明白多於指摘,接納多於批評。多聆聽,分擔他們對學習上的困難;多接納,理解他們在學習上仍然處於摸索的階段。

教養方式 切合孩子性格

一切從關係開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化解一切矛盾、分歧和爭拗的基礎。平日與孩子要多說笑、多玩耍、多親子活動時間。父母子女之間融洽相處,子女更能接納和服從父母的教導和規則。父母也更有能力反思自己教養的方式是否切合孩子的性格,並在子女不同的成長階段中調節管教模式,配合孩子的成長步伐。

文:陳穎儀(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蔡曉彤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1/32255c47dd40ee09653998d75e0cf187.jpg關係破裂——子女升讀小一後,家長會更注重子女的讀書成績,擔心他們無法跟上學習進度。但過分強硬,有可能導致反效果,甚至破壞親密關係。(圖:PRImageFactory@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版提及個案無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