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錯能改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ue, 26 Sep 2023 10:24:28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姿錯能改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痛症】烏龜頸即頸椎前傾 嚴重者拿碗都無力 拍照檢視(姿錯能改)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7%97%9b%e7%97%87%e3%80%91%e7%83%8f%e9%be%9c%e9%a0%b8%e5%8d%b3%e9%a0%b8%e6%a4%8e%e5%89%8d%e5%82%be-%e5%9a%b4%e9%87%8d%e8%80%85%e6%8b%bf%e7%a2%97%e9%83%bd%e7%84%a1%e5%8a%9b/ Mon, 26 Dec 2022 00: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202 【明報專訊】早前,某本地唱片公司在港鐵站展示一幅巨型橫幅廣告,跨越整條行人通道。廣告上有不同新進本地歌手的肖像,不少市民察覺其中一名男歌手有明顯「烏龜頸」,有網民關心他的頸椎健康。所謂「烏龜頸」,醫學上稱為頸椎前傾,上頸椎處於伸長,而下頸椎處於屈曲的狀况,伴隨圓肩及駝背,耳珠在肩膀前方,側面看起來像烏龜探頭。找個朋友拍張側面照,便能得知自己有沒有烏龜頸。

【痛症】烏龜頸即頸椎前傾 嚴重者拿碗都無力 拍照檢視(姿錯能改)

相關文章【痛症】頭痛原因多 注意頭顱重逾4公斤足見頸椎壓力大 致頸椎退化非罕見


烏龜頸=頸椎前傾 嚴重痛症時拿碗都無力

烏龜頸雖然未必會引起痛楚,但必定會減少頸椎的活動幅度。當頸椎長期向前屈,頸部旋轉及伸展幅度會大大受限。大家嘗試向左右兩邊及天花望望,然後擺出烏龜頸的姿勢,重複以上動作,比較一下有什麼分別。我有一個朋友長期慣性烏龜頸,結果考車牌路試時因頸部旋轉幅度不足,導致回頭望鏡察看交通的動作不明顯,被考官判定不及格,真是十分可惜!


長期烏龜頸 或可引至關節軟骨易耗損、骨刺增生

長期烏龜頸,超過痛楚臨界點,便會引起痛症。在烏龜頸的狀態下,一部分關節卡實無法活動,另一部分關節則過度使用,這些關節軟骨會較容易耗損,繼而退化及骨刺增生。患者輕則感到頸部活動幅度減小、不順暢及有響聲;嚴重會有椎間管狹窄問題,如果神經線被卡壓,有可能出現手麻痹、上肢無力等徵狀,如沒有力量拿起碗吃飯、無法拿穩細小物件,更會影響睡眠,嚴重困擾患者生活。


阻血液上腦 抬頭即頭暈

除了關節受影響,烏龜頸亦會導致肩頸肌肉繃緊。頭部約有一個大西瓜的重量,當頭部前傾,肩頸肌肉需要受力穩定頭部。如果肌肉長期受力,會在肩膊及頸後形成痠痛的壓痛點,甚至牽連頭頸筋膜,有可能形成頭痛。另外,頸椎附近肌肉繃緊,也有可能收窄血管在頸椎通過的空間,影響腦部血液供應而頭暈。曾有一名求診者,上班時輕微抬頭看投影幕,不到3分鐘便感到頭暈,無法專心開會。當放鬆了頸部肌肉後,情况便慢慢緩解。


相關文章突頸、圓肩、寒背 不良姿勢易致勞損兼退化 物理治療師教路 5 組伸展運動容易學


低頭族、長期對電腦工作人士易有烏龜頸

烏龜頸的形成,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常見於低頭族、長期對電腦工作的人及職業司機。治療烏龜頸帶來的不適,需要處理患者過緊的肌肉,例如胸鎖乳突肌、枕下肌群,並鍛煉弱化的肌肉,如深層頸屈肌,亦要教導患者對頸部的本體感覺,建立良好的使用手機及電腦習慣。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有為頸痛而設的物理治療評估服務,詳情可閱https://bit.ly/3UfmxZA或致電2783 3616查詢。

文:方杰(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註冊物理治療師)

]]>
筋膜炎|練臀部小腿肌肉 踢走足底筋膜炎 //www.afterroberto.com/%e7%ad%8b%e8%86%9c%e7%82%8e%ef%bd%9c%e7%b7%b4%e8%87%80%e9%83%a8%e5%b0%8f%e8%85%bf%e8%82%8c%e8%82%89-%e8%b8%a2%e8%b5%b0%e8%b6%b3%e5%ba%95%e7%ad%8b%e8%86%9c%e7%82%8e/ Fri, 20 Nov 2020 04:00:4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9423 【明報專訊】腳跟痛,很多人都會「自」療,腳底踩網球滾動有助放鬆筋膜,紓緩痛楚,但似乎未能根治痛症。近期研究卻指出,足底筋膜炎並非炎症,而一直治不好的原因,是你沒做到「這件事」!

筋膜炎|練臀部小腿肌肉 踢走足底筋膜炎
雙足中招——研究指出,約三分之一的足底筋膜炎患者雙足會同時痛楚。(RyanKing999@iStockphoto)

當足底近腳跟位置感到痛楚,大家普遍認知是足底筋膜炎,即是支撐足弓的足底筋膜發炎。然而臨牀上,有一部分患者服用消炎藥後效果並不明顯。近年研究指出,足底筋膜炎可能是退化引起,而不是炎症。

 

高危:長企、常跑、行山

筋膜炎|練臀部小腿肌肉 踢走足底筋膜炎
長企高危——逾八成足底筋膜炎患者是25至65歲,需長期站立或步行的上班族,反映足底筋膜炎跟我們日常生活或工作習慣息息相關。(chee gin tan@iStockphoto)

超過八成足底筋膜炎患者是25至65歲,需要長期站立或步行的上班族,反映足底筋膜炎跟我們日常生活或工作習慣息息相關,需要長期站立,和經常跑步、行山人士容易患上。

足底筋膜在受到重複撞擊後會逐漸纖維化,產生疤痕組織及骨質鈣化。當附近肌肉同時有過緊或乏力的問題,便會導致足底疼痛。這個發現的重要在於提醒患者,應避免會導致足底筋膜勞損的動作,還有小腿拉筋十分重要。

 

下牀首15分鐘腳跟刺痛

足底筋膜炎的痛點多見於腳跟中間或偏內側。多半患者會感到,由起牀至落地的數步至首15分鐘,足跟位置有明顯刺痛或緊繃感覺;在久坐後(約15分鐘以上)也會有類似感覺,但通常痛楚較輕。活動時痛楚不太明顯,但多站或多步行後,例如下班回家後痛楚有可能加劇。研究指出,約三分之一患者會同時在雙側足底均患上足底筋膜炎,臨牀所見,雙側都有痛楚的亦不在少數。

 

冷熱敷 踩網球 紓緩不治本

網上流傳不少足底筋膜「自」療方法,如急性時冰敷、慢性時熱敷;再配合小腿拉筋及腳掌滾網球放鬆筋膜,以上方法都能有效紓緩問題,但多半不能根治痛症。要根治足底筋膜炎,患者必須從生活、運動各方面着手。

首先,改變習慣很重要,大多數足底痛患者經常需要久站或步行多於數小時。患者應避免穿著高跟鞋、人字拖、鞋底較硬或較薄的鞋款(包括部分帆布鞋及平底鞋),轉而多穿波鞋等減壓效果較好的鞋。同時,使用適當矯形鞋墊能改變步行時足跟落地的受力分佈,從而減輕足底筋膜進一步受傷的機率。

 

臀部小腿肌力弱 步姿不佳致痛

足底痛患者都會從網上或親友中得到資訊,要做小腿拉筋以減輕痛楚,但往往忽略了訓練肌肉的重要。近年研究指出,一直都不能康復的足底痛,其中一大元兇是由於臀部及小腿肌肉力量不足,導致步姿不佳,間接令足底筋膜承受更大壓力。

簡易運動:踮腳拱橋強肌

筋膜炎|練臀部小腿肌肉 踢走足底筋膜炎
(作者提供)

無論有無足底痛,都可嘗試以下數項運動,每天早午晚做,強化相關肌肉預防痛症產生。假如有任何疑問或於運動後效果不明顯,應諮詢物理治療師或骨科醫生的專業意見。

  1. 腳尖站立或步行
    踮起腳尖站立,維持1分鐘,1組做5次,時間及次數可因應個人能力調整。假如平衡力較差,建議扶着牆壁。如腳尖站立1分鐘沒有問題,可以踮着腳尖步行50步,同樣地1組做5次;主要訓練小腿腓腸肌的肌力,以減輕足底筋膜的壓力。
  2. 拱橋
    平躺,曲起雙膝,放鬆肩膊,手部不應用力,慢慢提起臀部,維持30秒後回到原位,1組做5次。如可輕鬆完成以上1組運動,可嘗試提起單腳,只用單邊力量完成整組運動,但需留意身體及大腿應成一直線,同時肩頸應完全放鬆,避免借力;可紓緩下背痛,同時為一直未能康復的足底痛紓緩徵狀。
  3. 腳底滾球
    站立,將按摩球或網球放在痛點附近,慢慢將球滾到痛點,在每個痛點維持2分鐘。此外,按摩球在足底筋膜時,慢慢將腳趾向上及向下屈曲;動作有助完全放鬆深、淺層筋膜。
  4. 小腿拉筋
    站立,足底痛腳在後,另一腳在前,雙腳腳趾向前指,兩手扶着牆壁,後腳慢慢向後移,直至小腿有拉扯感,維持30秒,每組做5次。

文:關文浩(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員、註冊物理治療師)
示範:關文浩(註冊物理治療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長者運動處方:樂齡科技 邊玩邊運動 //www.afterroberto.com/%e9%95%b7%e8%80%85%e9%81%8b%e5%8b%95%e8%99%95%e6%96%b9%ef%bc%9a%e6%a8%82%e9%bd%a1%e7%a7%91%e6%8a%80-%e9%82%8a%e7%8e%a9%e9%82%8a%e9%81%8b%e5%8b%95/ Mon, 08 Jun 2020 04:48:4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7047 【明報專訊】面對全球人口老化,世界衛生組織倡導「健康老齡化」的概念,呼籲長者強化個人「內在能力」及建立合適生活環境,以達到保健功效。樂齡科技結合了老年學及科技,提升年長人士生活質素、獨立生活和自理能力;不少樂齡科技產品亦適用於康復訓練。即使是體弱長者,亦可配合樂齡科技,減緩乃至逆轉內在能力下降,讓身體最大限度地發揮功能。

長者運動處方:樂齡科技 邊玩邊運動
互動訓練牆——互動訓練牆由多個燈箱組成,配以感應器及發聲器,並加入趣味元素,令到做運動變成樂趣。使用者在接收到視聽信號後,須盡快將指定燈箱「拍」熄,視聽信號再引導使用者執行下一個動作,肢體運動變成有趣的互動遊戲,讓使用者在不知不覺間延長運動時間及按能力調節其運動強度。(作者提供)

腦力衰退 視聽力差行得慢

人類壽命不斷延長,據政府統計處推算,香港65歲以上人口比例將由2016年17%攀升至2036年31%,對公共醫療系統構成壓力。長者步行速度減慢、手握力減弱、視力聽力變差、腦力退減、活力或活動意欲下降等,都是「內在能力」衰退的徵狀,是老齡化正常現象。研究顯示,當內在能力下降至一定水平,功能發揮會顯著減退;即是說內在能力減退在先,隨後才影響功能。到功能發揮出現問題時,內在能力已急劇下降至甚低水平,嚴重者會因自理能力不足而需要他人照護。換言之,及早強化內在能力可減低將來需要他人照護的需要。

氣壓式運動器械 低風險操肌

要預防或延緩進入衰弱狀態,規律的運動習慣是有效途徑,不僅改善內在能力,亦有助穩定情緒。一般來說,帶氧運動、抗阻運動、伸展及平衡運動都可緩減甚或逆轉有關狀况,但由於年長人士一般都出現肌肉及骨質流失,軟組織亦容易因重複創損引發慢性疼痛,削弱運動的意欲,因此,安全介入方案十分重要。

長者運動處方:樂齡科技 邊玩邊運動
氣壓式運動器械——氣壓式運動器械使用電動氣泵,以壓縮空氣提供阻力,無論使用者動作快速或緩慢,均可提供固定不變的阻力,有效減低因不當用力而受傷的風險。(作者提供)

從40歲開始,肌肉量每10年約流失8%,老年化帶來整體肌力下降與長者活動量息息相關。傳統抗阻訓練(如:舉啞鈴),啞鈴重量會因應提舉速度而產生動量,從而減低肌肉負荷;很多時使用者會不自覺地愈舉愈快,讓肌肉放鬆;但在放鬆狀態下,肌肉容易在提舉動作停止或轉向時被啞鈴的動量拉傷。長者鍛煉肌力較適宜使用氣動阻力,利用壓縮氣體產生穩定阻力,不論提舉速度快慢,都讓使用者在整個過程承受等量阻力;一方面確保肌肉得到充分鍛煉,亦減少因動作停止或轉向時不慎拉傷肌肉的風險。

安全的抗阻運動,除增加肌力外,亦可令肌肉分泌促進合成代謝的細胞因子,減少肌肉流失,更可激活抗體,增強免疫力。

運動×腦力×感知 讓長者動起來

體弱長者長期留家,面對單一環境及生活模式,欠缺室外環境感官刺激,會令活動意欲下降,造成惡性循環,並引發腦力衰退等連鎖反應。研究顯示帶氧運動能促進心肺功能、改善心情、增強活力、提高記憶力及健腦。帶氧運動是指人體在氧氣充分情况下鍛煉;即維持中等強度運動一段較長時間(約20至30分鐘),讓吸入的氧氣與體內需求達至平衡狀態。但體弱長者一般對重複動作感到乏味,難以持續長時間運動。

長者運動處方:樂齡科技 邊玩邊運動
隔空操作合成樂器——隔空操作的合成樂器,配備高靈敏度的觸控板及超聲波感應器,可感應使用者輕微觸碰及懸空動作。播放特定音符,讓使用者透過簡單肢體動作來演奏或與他人合奏,甚至創作樂曲,抒發情感。(作者提供)

現在可運用科技裝置,為體弱長者提供整合腦力、視聽感官及體力的訓練。近年不少研究指出整合訓練比單一訓練更有效提升功能。人的認知、感知及運動系統並非完全分割,三者實際上緊密關連;透過大腦的整合過程,讓人作出有協調及精準的動作,以回應外在環境變化。新興訓練器材同時加入了遊戲及互動元素,一方面可提高來自外在環境視、聽覺刺激(如:彩光、音符等)的注意力,並配合各類伸展及平衡動作反應;另一方面寓訓練於娛樂,增強參與動機及積極度;更可透過比賽競爭加強投入感及成功感,從而延長運動時間及質量,達至帶氧運動的效果。

文:曾浩恩(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員)

]]>
姿錯能改:想像+科技幫「手」 中風者重掌手部動作 //www.afterroberto.com/%e5%a7%bf%e9%8c%af%e8%83%bd%e6%94%b9%ef%bc%9a%e6%83%b3%e5%83%8f%e7%a7%91%e6%8a%80%e5%b9%ab%e3%80%8c%e6%89%8b%e3%80%8d-%e4%b8%ad%e9%a2%a8%e8%80%85%e9%87%8d%e6%8e%8c%e6%89%8b%e9%83%a8%e5%8b%95%e4%bd%9c/ Tue, 07 Apr 2020 03:11:5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5866
姿錯能改:想像+科技幫「手」 中風者重掌手部動作
腦機界面——「腦機界面」科技配合肌肉電刺激治療,是糅合大腦想像動作療法、生物回饋刺激,以及肌肉電刺激治療於一身的新治療模式。(作者提供)

【明報專訊】中風後首6個月是復康黃金期,患者會做密集式的肢體活動訓練,但很多患者都發現肢體末端,一般都較其他部分更難復元。上肢末端,即手腕及手指活動,比足部活動更加複雜而且精細,對日常活動的影響就更加明顯。

近年,復康治療進入了一個新領域,應用科技在物理治療訓練上令成效更顯著。其中一個嶄新療法就是應用腦機界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技術於復康治療。

腦電波虛擬畫面 無痛電激手部

什麼是「腦機界面」肌肉電刺激治療?腦機界面科技配合肌肉電刺激治療(「凝康復力」RecoveriX)是糅合大腦想像動作療法,生物回饋刺激,以及肌肉電刺激治療於一身的新治療模式。通過高密度的重複訓練達至腦神經重組,刺激大腦神經的可塑性 (neuroplasticity)。中風初期或後期患者均適合,即使已錯過黃金復康期的患者也可使用。此訓練當中包含三大元素:

 

一、大腦意像(Motor Imagery)

訓練時,患者先要戴上附有電極的頭套探測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然後跟從指示想像手部動作。在想像過程中只要偵測到正確的腦電波信號,儀器便會協助產生相應的實際運動。

 

二、視覺呈現(Virtual Reality,虛擬實景,實時視覺回饋)

電腦屏幕提供手部模擬影像,並會顯示患者正在想像的手部動作。此模擬影像能給予患者視覺提示,獲得實時的視覺回饋。

 

三、肌肉電刺激治療(Electrical Stimulation)

儀器接收到正確信號後會配合肌肉電刺激治療,以電流信號控制手部肌肉作出適當的動作,從而將腦部想像的手部活動成為真正的活動,並產生直接的感覺回饋。而且電流使用安全,過程不會產生痛楚。

 

提起、握緊物件 動作更精準

腦機界面運用腦電波為系統的控制途徑,患者只需要想像肢體活動,而不需要實際的自主活動,對於嚴重身體殘障的患者亦有效用。外國臨牀研究顯示,大部分中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只要能理解及跟從指示作訓練便可接受此治療。

接受治療後,患者最明顯的是手部肌肉張力有所改善,這是癱瘓後恢復活動能力的其中一項關鍵因素。中風患者手部有可能因肌肉張力問題出現僵硬及變形,降低手指及手腕活動能力。治療後患者能夠感覺到手部肌肉放鬆,改善活動幅度;同時亦能夠增加手握力,以改善手部控制能力。接受訓練後患者手指活動能力、靈活性及準確度均有所改善,能夠成功提起及放下細小物品,亦能夠較以往更加握緊物件,動作亦更加精準。

提升不限於手腕位置,有部分患者肩膀及手指的活動能力亦得以提升。肩膀活動範圍及幅度提升能改善患者自理能力,從而提升自我形象及自信心。當訓練後患者能夠重新活動患肢,大大提升他們對訓練的熱情,促使他們更加投入訓練中,提升訓練效果。

每個療程一般為25節,每次約1小時。研究指出,10節訓練後患者開始感覺到手部功能有所改善,至25節後會有較明顯的好轉。香港聖公會張國亮伉儷安老服務大樓及東華三院率先把治療引進香港。

 

文:嚴天祥(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員、註冊物理治療師)

 

]]>
卧牀坐輪椅都可訓練 電激懸吊 重拾走動能力 //www.afterroberto.com/%e5%8d%a7%e7%89%80%e5%9d%90%e8%bc%aa%e6%a4%85%e9%83%bd%e5%8f%af%e8%a8%93%e7%b7%b4-%e9%9b%bb%e6%bf%80%e6%87%b8%e5%90%8a-%e9%87%8d%e6%8b%be%e8%b5%b0%e5%8b%95%e8%83%bd%e5%8a%9b/ Mon, 09 Mar 2020 03:35:3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5056
卧牀坐輪椅都可訓練 電激懸吊 重拾走動能力
(作者提供)

【明報專訊】中樞神經受損,導致運動及感覺功能出問題,影響病人肢體活動、站立和走動。

透過不同康復科技,可為病人在不同復康階段提供針對訓練。即使患者雙腳未有足夠承重能力,亦可在卧牀、坐輪椅上、減重站立下,安全地接受密集式訓練,打好走路的基礎能力。

中樞神經受損,泛指腦脊髓神經系統失衡或受創,會引致運動及感覺功能出現問題,例如肢體癱瘓、動作協調困難、痙攣、感覺減弱、疼痛等,從而影響走動和站立能力。常見後天的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包括中風、腦創損、脊髓損傷等。

站立和走動能力是重要的日常身體活動,無法自由走動,大大增加患者對照顧者的依賴,無論是去洗手間、外出購物、社交、處理財務等,不論室內或外出活動都需要他人協助或護送,困擾着許多患者,對他們的精神健康及融入社會造成負面影響。超過六成中風患者的走動能力衰退,約三成腦創損患者失去獨立走動能力,脊髓損傷的影響則視乎受損位置及嚴重程度,若患者同時喪失運動及感覺功能,能自行走動的機會相對渺茫;相反,若仍有識別針刺的感覺,則有很大機會能重建走動功能。

過去,步行訓練一般在後期復康階段進行,物理治療師會為下肢有承重能力的患者,以個別形式訓練,配合手法治療、器械鍛煉及家居運動,來強化肌力、耐力、協調、平衡及柔韌度;進而改善步速、步態、走路耐力、走路平衡等。治療師一般不會為未符基本站立平衡及下肢承重要求的患者安排步行訓練。

 

新科技加添患者康復動力

現在康復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物理治療輔助器材日新月異,能在不同復康階段提供針對訓練。即使患者未有足夠的承重能力,亦可在卧牀、坐輪椅上、減重站立下,安全地接受密集式訓練,即使在早期階段亦可打好走路的基礎能力。

以下5項協助患者參與承重及踏步訓練的輔助科技,容許精細調校訓練要求及難度,並可反映微小進步,提高患者成功感及自信心;不像以往的器械及手力訓練,容易令患者產生挫敗感,失去參與動機而影響療效。

  1. 功能性電刺激將電極片緊貼在目標肌肉群的表皮上,以人工電流與腳踏單車的動作同步,補助相關肌肉收縮發力。患者可以卧牀或坐着參與主動阻力運動,強化腿部肌肉的質量。治療師需調整電流參數及運動阻力,盡量減少電流補助及鼓勵患者主動發力。
  2. 電動傾斜牀及滑動背板依據患者下肢負重能力調校電動牀的傾斜度,斜度愈大負重能力愈高;讓病人在合適斜度下,背靠滑板重複練習蹲坐及站起的動作,以鍛煉大腿肌力及耐力。
  3. 懸吊式減重及慢起動跑步機利用懸吊裝置減低患者雙腳承受的身體重量,配合使用慢起動及可微調速度的跑步機,提供安全的踏步及步行耐力訓練,逐步增加承重量及步速。
  4. 互動式站立平衡測試及訓練儀專為下肢有全負重能力的患者改善站立平衡。患者雙腳踏在可調控斜度的電動踏板上,透過屏幕顯示身體重心位置,學習如何在不穩的踏板上保持重心,從而提升靜態及動態平衡、重心轉移能力,以及增强身體在即將失去平衡時的反應。訓練儀亦可提供量化數據,反映患者進度及潛在跌倒風險。
  5. 復康運動擴增實境訓練系統治療師為患者設計運動並將動作示範的錄像儲存在系統內,通過智能平台播放,讓患者自行練習;並運用深度感測鏡頭及紅外線捕捉系統,實時監察其肢體動作、重心位置、活動幅度、協調及穩定性,給予實時回饋及離線紀錄,有助患者自行改善走動姿勢。

 

文:錢柏淇(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員)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穿戴式機械裝置 訓練療效大 化身鐵甲奇俠 加速中風復健 //www.afterroberto.com/%e7%a9%bf%e6%88%b4%e5%bc%8f%e6%a9%9f%e6%a2%b0%e8%a3%9d%e7%bd%ae-%e8%a8%93%e7%b7%b4%e7%99%82%e6%95%88%e5%a4%a7-%e5%8c%96%e8%ba%ab%e9%90%b5%e7%94%b2%e5%a5%87%e4%bf%a0-%e5%8a%a0%e9%80%9f%e4%b8%ad/ Mon, 03 Feb 2020 04:13:4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3978
穿戴式機械裝置 訓練療效大 化身鐵甲奇俠 加速中風復健
(作者提供)

【明報專訊】傳統中風復康訓練,要物理治療師一對一、甚至二對一從旁指導照顧,病人難以長時間接受訓練,影響復康速度。外骨骼機械人就像Iron Man的盔甲,病人穿戴上機械手或機械腳後,可以安全地重複活動手腳,大大減低人力要求。

中風乃全球第二致命病因,在香港是第四號「致命殺手」。每年有逾20,000宗新症,近年更有年輕化趨勢,特別是40至50歲年齡層。受惠於醫學進步,本地中風死亡率相比20年前大幅下降。但隨着在社區生活的患者人數上升及趨年輕化,社區康復及預防復發愈益重要。

中風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殘障,逾半中風患者可以完全回復自我照顧能力。復元因素除了取決於腦部受損類型、範圍與位置外,適當康復治療亦十分關鍵,因為中樞神經損傷後具有重建的可塑性,但必須通過長時間反覆練習去促進神經復元。

 

安全加操 減省輔助人手

穿戴式機械裝置 訓練療效大 化身鐵甲奇俠 加速中風復健
實時微調——治療師從旁可透過控制機械裝置的不同設定 ,按患者表現實時微調訓練難度及指標。(作者提供)

對中風患者而言,最影響生活質素的功能缺損,是步態不穩及患側手部癱瘓無力,患者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及時間去重新學習,才可重塑腦細胞功能。隨着外骨骼機械人發展,病人穿戴上機械手或機械腳後,可以安全地重複活動手腳,兼可減低物理治療師的人力要求。

例如步行不良的患者,穿上機械腳後可由支架承擔身體重量。患者可專注學習平衡及正確步態,物理治療師則可騰出雙手,觀察患者表現,並實時微調各項設定。如發現其他問題如個別肌肉張力過大、軟組織黏連、關節僵硬或本體感覺較差等,治療師可透過手法治療、運動治療或利用電療器材去改善有關問題。換言之,機械人訓練必須配合其他康復治療,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成效。

下肢外骨骼裝置應用於康復訓練源於本世紀初,當時只限用於跑步機。着地走動的設計於10多年前面世,經不斷改進,外骨骼機械人的技術已漸趨成熟,在中風及脊髓損傷康復上都有強大臨牀實證。然而,它們的價錢及保養費用十分昂貴,因而本地臨牀應用仍未普及。上一代型號面世時售價接近400萬元,之後回落至200萬元,現時更大幅降價;新型號則售價差異很大,視乎產地、認證、功能及使用對象,由35萬至200萬元不等。

穿戴式機械裝置 訓練療效大 化身鐵甲奇俠 加速中風復健
雙腳重新着地——機械腳讓輪椅使用者重新體驗雙腳着地走路,除了心理上給他們注入正能量,亦可減低因長期久坐對泌尿、呼吸、心血管及消化系統帶來的傷害,兼避免因缺乏走動出現骨質疏鬆、壓瘡、血栓等併發症。(作者提供)

 

部分復康中心提供機械人訓練

上一代型號只有較大型醫院使用。至於能着地走動的新型號,除公營醫院外,部分社區康復中心,如香港耀能協會持續復健中心及東華三院何超蕸綜合復康中心,都有提供機械人訓練。一般情况下,以改善步態的中風患者為例,治療師會以10節為1個療程,每節90分鐘(或患者的耐力上限,以較短者為準),首階段療程建議每星期做兩次;是否繼續療程及改變設定等,則視乎個別患者進度。

由於患者需要長期接受外骨骼機械人訓練,而醫院提供的康復訓練一般為期短、排期需時及轉介門檻高,因此有關訓練需要在社區層面得以承接及延續,以達至後急性期最佳的治療成效,以及預防跌倒、惡化及併發症的發生。

 

文:曾毅鋒(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員)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手痹手麻 入夜特別痛 握拳屈掌 揮別腕管綜合症 //www.afterroberto.com/%e6%89%8b%e7%97%b9%e6%89%8b%e9%ba%bb-%e5%85%a5%e5%a4%9c%e7%89%b9%e5%88%a5%e7%97%9b-%e6%8f%a1%e6%8b%b3%e5%b1%88%e6%8e%8c-%e6%8f%ae%e5%88%a5%e8%85%95%e7%ae%a1%e7%b6%9c%e5%90%88%e7%97%87/ Mon, 13 Jan 2020 06:18:5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3321
手痹手麻 入夜特別痛 握拳屈掌 揮別腕管綜合症
麻痹原因——手腕裏8粒小腕骨和腕橫韌帶構成腕管隧道。當隧道內的肌腱水腫發炎便有可能擠壓正中神經線,導致手部麻痹。(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腕管綜合症是常見的職業勞損,引致手部麻痹。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長期屈曲手指、手腕,如清潔工人、家庭主婦;或需要長時間使用震動工具,如地盤工人;又或需要長期使用鍵盤和滑鼠的文職人員,都有可能令肌腱膜發炎,引致水腫,令正中神經線受壓。

研究又發現,妊娠期糖尿病肥胖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均比一般人更易患上腕管綜合症。「我的手指不時有麻痹痛,痹痛情况有點特別,時而嚴重,時而輕微,睡覺的時候明明沒動,卻是全日最麻痹的時候。」診所內時常都聽到類似故事,這類病人很大可能患上腕管綜合症。

【網購Power Up全天候網上購物平台搜羅健康食品、家電小品、運動用具、益智教材等各類型商品,精選優惠持續更新!

肌腱軟組織發炎 壓迫神經線

要了解腕管綜合症(Carpal tunnel syndrome),先要簡單了解手腕結構。手腕由8粒小腕骨(Carpal bones)和腕橫韌帶(Transverse carpal ligament)構成腕管隧道(Carpal tunnel)。腕管內有9條屈肌腱(Flexor tendons)和正中神經線(Median nerve)經過。正中神經線負責3.5隻手指(即拇指、食指、中指及一半無名指)的感覺及肌肉控制。由於腕管隧道空間很小,若隧道內的肌腱或軟組織發炎,便會壓迫正中神經線,引起3.5隻手指麻痹、刺痛,夜間疼痛會加劇。

再嚴重的話,更會導致大拇指肌肉萎縮,影響手指肌力和拇指的控制功能。當確診患上腕管綜合症,會先以保守性治療處理,即藥物、手托及物理治療。藥物包括口服止痛藥和消炎藥,或注射類固醇控制痛症及炎症。手托固定手腕位置,減少手腕活動,減低因勞動引致的水腫。物理治療則以電療儀器(如:低能量激光治療、超聲波、衝擊波、透皮神經電療機和蠟療等)、針灸、運動貼布、關節舒整、手法按摩及運動療法等,達致止痛消炎的作用。保守治療對初、中期的腕管綜合症幫助較明顯,但如果大拇指肌肉已開始萎縮,保守治療效果便不太顯著。這類病人或需要接受手術,減低正中神經線受壓。

長用震動工具 須勤做伸展運動

腕管綜合症多由長期勞損引致,日常護理有助避免肌腱勞損,減低患病風險。日常生活應盡量減少重複動作或避免長時間使用高頻震動工具。如因工作關係而不得不做,應適當分配休息時間及勤做伸展運動。

臨牀測試:手部麻痹 = 腕管綜合症?

手痹手麻 入夜特別痛 握拳屈掌 揮別腕管綜合症
(作者提供)

手部麻痹可以來自不同成因,如頸神經根受壓或胸廓出口綜合症等。所以當發現自己手部麻痹,可以嘗試右圖兩個臨牀測試作初步診斷。

如兩個臨牀測試均為陽性,便可能患上腕管綜合症,建議尋求醫生或物理治療師進一步檢查及診斷。如情况嚴重,醫生或會轉介做神經傳導測試,檢查正中神經線有否受損及受損程度。

■ Phalen’s Test

把手肘提起,雙手腕屈曲,手背緊貼手背,並保持30秒至1分鐘,觀察手部有無麻痹感覺

■ Tinel’s Sign

輕敲手腕正中間的位置,即正中神經線經過的地方。留意有否手部麻痹、放射性觸電或刺痛

紓緩貼士:按摩+貼布 紓緩手麻脹痹

手痹手麻 入夜特別痛 握拳屈掌 揮別腕管綜合症
(作者提供)

 

  • 首先使用按撫法(Effleurage),用小力從手腕輕掃至手肘約30秒
  • 以順時針方向,從下而上,用指頭按摩(Friction)前臂約60秒‧再從下而上,大力一點深層按摩(Petrissage)30秒
  • 搖動手腕(Shaking)30秒
  • 最後重複第一步的按撫法30秒
  • 每日2至3次

■ 貼走腕管綜合症

1. 先把手腕和手肘伸展,把具彈性的運動貼布從手腕貼到近手肘內側,拉力約10%至15%2. 再把運動貼布貼在手腕上,拉力約20%至30%3. 運動貼布一般可留於皮膚上約2至3日,但若有皮膚敏感或貼布後徵狀加重,應立即除去膠布,並諮詢物理治療師

簡易運動:3套運動為腕管減壓

手痹手麻 入夜特別痛 握拳屈掌 揮別腕管綜合症
(作者提供)

肌腱滑動運動

透過滑動手指伸展肌腱,增加血液回流,避免手腕水腫,從而減低腕管內的壓力

1. 首先把手掌打開

2. 保持手指伸直,並屈曲掌指關節

3. 伸直掌指關節,並把其餘手指屈曲

4. 屈曲掌指關節和近端指關節,並把遠端指關節伸直

5. 緊握拳頭

順次序由第1到第5個動作,每個動作保持3至5秒,一組10次,每天2至3組

■ 中間神經線鬆動運動

增加神經線內和附近軟組織的營養運輸,從而改善神經傳導功能

1. 以拳頭手勢開始

2. 手掌打開,大拇指靠近手掌

3. 手掌向手臂方向後伸

4. 把大拇指打開

5. 保持手指手腕位置,並把手掌旋轉向上

6. 用另一隻手輕輕地把大拇指向下拉

每個步驟保持3至5秒,1組5至10次,每天1至2組

■ 主動式手腕屈伸運動

增加手腕血液循環,減低腕管壓力

手腕主動向前後屈伸

每個動作保持3至5秒,1組10至15次,每天2至3組。

■ 注意事項

以上運動如引致不適或徵狀加劇,請立即停止,並諮詢物理治療師

文:黃嘉豪(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員、註冊物理治療師)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腰背痛高危族注意! 鍛煉深層武器護腰 //www.afterroberto.com/%e8%85%b0%e8%83%8c%e7%97%9b%e9%ab%98%e5%8d%b1%e6%97%8f%e6%b3%a8%e6%84%8f-%e9%8d%9b%e7%85%89%e6%b7%b1%e5%b1%a4%e6%ad%a6%e5%99%a8%e8%ad%b7%e8%85%b0/ Mon, 02 Dec 2019 06:30:1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573
危險動作
危險動作——經常搬運重物,姿勢不當,可致肌肉急性扭傷或慢性勞 . . . . . . (baona@iStockphoto,設計圖片)

【明報專訊】腰背痛,令人行動不便、坐立不安,十分困擾。醫學報告指80%成年人一生中會經歷最少一次腰背痛。而超市倉務員、店舖理貨員、機場行李處理員等經常搬運重物的工種,更是高危族。若不注意提舉及搬運重物的姿勢,稍一不慎就易拉傷腰背肌肉,加速腰部勞損和退化,有可能導致更嚴重的腰椎疾病。

提舉地上重物最常見又最高危的動作是,站立彎下腰,伸手拿起重物,然後腰部發力抬起重物,再扭動腰部將重物放下。如果貨物重量或體積超過自己可以負擔,強行發力提起貨物和扭動腰部,都會令肌肉無法負荷而拉傷,導致腰肌發炎和繃緊,引起腰部劇痛及短暫影響腰部活動能力,嚴重會直接導致腰椎受傷,可造成腰椎間盤突出。

 

重複不良姿勢 累積勞損

若貨物並非太重,未必即時受傷,但重複不良提舉姿勢卻會導致腰部疲勞和勞損,腰背肌肉長期繃緊,加速腰椎退化,引致更嚴重的慢性腰椎痛症。當腰椎累積一定勞損,肌肉疲勞變弱,繼續不良搬運動作又會大幅增加腰肌受傷風險。

不論是提舉和移動貨物還是搬運行李,日復日的恆常工作,需要多加留意每個步驟細節。要預防受傷及慢性痛症,需要留意個人能力、工作環境安全、貨物重量和數量、使用工具,及注意正確姿勢。

 

量力而搬 用工具找幫手

評估個人能力

  • 提舉或搬運前,先評估自己體力是否足夠,是否需要找幫手
  • 評估及計劃提舉方式及搬運路線,盡量減少提舉重物時間和搬運距離
  • 工作前先熱身

確保工作環境

  • 留意通道暢通,確保搬運貨物時不會受阻,同時亦要留意搬運路線有否潛在危險,例如突出的尖角及凹凸不平的路面
  • 不要把貨物堆疊過高,如需要搬運在高處的貨物,使用合適的梯或機器,避免舉手高於膊頭提舉重物

留意貨物重量和數量

  • 如貨物太重,盡可能分件搬運、找幫手或使用機械處理
  • 如需要搬運的貨物或行李太多,可善用手推車等用具幫忙

使用輔助工具

  • 穿著合適服裝和具保護力的工作鞋
  • 善用合適搬運工具

由於工作需要較多體力勞動,強健的體魄有助提高工作效率,減低受傷風險。平日多鍛煉腰部深層肌肉,游水、行山等活動有助強化腰肌強度,增強腰部穩定度和保護能力。在工作前後,多做腰部運動伸展肌肉,紓緩疲勞,減低受傷風險。

如不幸在提舉或搬運時腰部受傷,要即時停止工作,諮詢醫生和物理治療師意見。當然,預防勝於治療,如果能夠做到上述的預防措施和改善提舉搬運的姿勢,將能大大減低受傷風險。

 

知多啲:正確搬運三部曲

(黃偉健提供)
(黃偉健提供)

  1. 準備搬運時,盡量行近貨物,一隻腳放在貨物後方,另一隻腳放在貨物側邊
  2. 腰背挺直,身體盡量靠近貨物,用手掌緊握或抱住貨物,雙腿發力伸直慢慢提起貨物
  3. 避免腰部用力;整個過程需要保持腰部挺直,避免彎腰

伸展有道:強腰運動四重奏

(黃偉健提供)
(黃偉健提供)

腰部伸展(以下動作重複6至8次)

  • 運動一
  1. 仰臥,屈曲雙腿,腳掌貼地
  2. 緩慢向右擺動雙腿,感覺腰部有拉扯感,定住5秒
  3. 緩慢擺動雙腿向左,同樣在腰部有拉扯感時,定住5秒
  • 運動二
  1. 仰臥,雙手抱起大腿靠向身體
  2. 盡量抱住大腿向身體方向拉,腰部有拉扯感時,定住20至30秒
  3. 緩慢放下雙腿
  • 運動三
  1. 坐在椅子上,向右轉動身軀,手放在椅子上固定,腰部有拉扯感時定住20至30秒
  2. 身軀慢慢向左轉,同樣手部放在椅子上固定,腰部有拉扯感時定住20至30秒

腰部深層強化運動(以下動作重複6至8次)

  1. 仰臥,雙腿緩慢提起約60至80度,膝蓋保持屈曲至90度
  2. 保持動作10至20秒,全程正常呼吸
  3.  緩慢放下雙腿

文:黃偉健(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員)

示範:黃偉健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