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隱血測試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05 Oct 2023 06:07:25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大便隱血測試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大腸癌】檢測糞便細菌基因M3新技術 可偵測小至5毫米、沒滲血瘜肉 中大醫學院:及早識別大腸癌靈敏度94%與大腸鏡相若 //www.afterroberto.com/%e5%a4%a7%e8%85%b8%e7%99%8c-%e6%aa%a2%e6%b8%ac%e7%b3%9e%e4%be%bf%e7%b4%b0%e8%8f%8c%e5%9f%ba%e5%9b%a0m3%e6%96%b0%e6%8a%80%e8%a1%93-%e5%8f%af%e5%81%b5%e6%b8%ac%e5%b0%8f%e8%87%b35%e6%af%ab%e7%b1%b3/ Thu, 29 Jul 2021 09:42:5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3637 【明報專訊】大腸癌為本港癌症第二大殺手!中大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稱,大便隱血測試無法偵測早期、未滲血大腸瘜肉,導致假陰性。中大醫學院經過逾10年,研發出全球首創技術,透過檢測糞便4種細菌基因(M3)以偵測大腸癌,靈敏度高達94%。該技術亦擴展至偵測瘜肉復發,可檢測小至芝麻綠豆般約5毫米、沒滲血的瘜肉。團隊指出,新技術有助精準找出患者,讓他們及早接受大腸癌治療,同時減少非必要入侵性治療,減輕醫療系統負擔。

中大醫學院研發出全球首創技術,透過檢測糞便4種細菌基因(M3)以偵測大腸癌,靈敏度高達94%。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圖)表示,新技術可精準找出大腸癌和大腸瘜肉患者,減少不必要的入侵性檢查。他手持的是糞便測試套裝。(劉焌陶攝)
中大醫學院研發出全球首創技術,透過檢測糞便4種細菌基因(M3)以偵測大腸癌,靈敏度高達94%。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圖)表示,新技術可精準找出大腸癌和大腸瘜肉患者,減少不必要的入侵性檢查。他手持的是糞便測試套裝。(劉焌陶攝)

 

相關文章:【大腸癌】大腸癌 5 大高危因素 大便帶血勿混淆痔瘡 及早發現內視鏡可切除

 

中大醫學院研究:4特定細菌基因 M3檢測技術 可偵測早期大癌、小至5毫米瘜肉

中大醫學院自2009年起研究準確偵測大腸癌的糞便細菌基因,團隊利用宏基因大數據分析糞便中的細菌基因,並將健康人士的腸道細菌,與大腸癌或大腸瘜肉患者的對比,識別出一組共4種特定細菌基因(M3),可用作大腸癌檢測。研究成果已於國際學術期刊Gut發表,並已就新技術申請專利。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表示,團隊經過逾10年努力,研發出嶄新技術,既可偵測早期大腸癌,亦可預測瘜肉復發風險,令市民可透過調校飲食及生活習慣,降低復發風險。他對於該技術普及化持審慎樂觀態度,亦會與政府商討,研究納入大腸癌篩查計劃。

 

大便隱血測試難偵測早期、未滲血瘜肉

中大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稱,大便隱血測試無法偵測早期、未滲血大腸瘜肉,導致假陰性,M3檢測可補足這局限。她補充,團隊透過M3技術成功找到小至5毫米、大至30毫米瘜肉。

 

相關文章:小瘜肉7年可變大腸癌 照腸即切 先發制癌

 

新技術靈敏度94% 與大腸鏡相若

團隊分析超過1100人的糞便樣本,結果顯示,透過M3檢測技術識別出大腸癌患者的靈敏度達94%,即用該技術有94%機率可找到真正有大腸癌的患者,與大腸鏡相若;而同類屬非入侵性篩查工具「大便隱血測試」,在偵測早期大腸癌和瘜肉的靈敏度僅約50%及不足10%。

團隊進一步將技術擴展至偵測大腸瘜肉復發,跟進了200多名曾在5年內切除大腸瘜肉的患者,發現復發者糞便樣本的M3水平較沒有復發的高,結果證實該測試靈敏度達90%。團隊補充,上述4種細菌包括3種惡菌,可引致大腸癌及瘜肉復發;另一種為益菌,在健康者的腸道較多。

(劉焌陶攝)
(劉焌陶攝)

 

相關文章:【益生菌】食益生菌有益腸胃健康?進食發酵食品3大注意事項

 

暫未納入醫管局檢測項目 有測試套裝2至4小時有結果

衛生署回覆本報稱,署方成立了一個跨專業專責小組,就篩查方法等計劃內容提供意見,小組會繼續檢視本地及國際的癌症篩查建議及做法,有需要時調整計劃。

目前該技術未納入醫管局檢測項目,市民要到私營醫療市場測試。陳家亮表示,市民可透過家庭醫生評估,選擇所需檢測方式。

接受測試者可使用的測試套裝,在家中收集樣本,保存於恆溫中,將樣本送到實驗室做PCR(聚合酶連鎖反應)的測試,2至4小時有結果。正使用抗生素者應待療程完結後數周才測試。

]]>
大腸癌|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24):「醫生,唔照腸得唔得?」 //www.afterroberto.com/%e5%a4%a7%e8%85%b8%e7%99%8c%ef%bd%9c%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f%bc%9a%e9%99%a2%e9%95%b7%e9%86%ab%e7%94%9f%e5%91%a8%e8%a8%98%ef%bc%88124%ef%bc%89%ef%bc%9a%e3%80%8c%e9%86%ab%e7%94%9f/ Mon, 16 Nov 2020 05:03:5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9411 【明報專訊】「醫生,可唔可以唔照腸呀?」「飲瀉水好辛苦嘛!」「驗大便隱血無嘢就唔怕啦?」「聽講可以驗血量度癌症指數?」「我怕生cancer,但我怕照腸又麻煩又辛苦……」以上都是很多市民對預防大腸癌望而卻步的一些原因。

眾所周知,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每年新症超過5000宗,而死亡率亦是所有癌症中位列第二。大腸癌可以透過篩查,作預防或及早治療。大腸鏡固然是最準確,可是一般人害怕入侵性檢查,而且厭惡洗腸,因此未能普及使用。大腸癌|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24):「醫生,唔照腸得唔得?」

 

驗血CEA預測大腸癌 如擲公字

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嗎?隱血是指大便有肉眼看不見的微量血液,從而推斷是否患上大腸癌。可惜要腫瘤出血才會測到隱血,所以隱血測試的準確度只有七成左右;假陽性也經常出現,例如患有痔瘡或服用亞士匹靈的人士,都有可能出現假陽性,令患者虛驚一場。此外,我們知道瘜肉是大腸癌的前期,但瘜肉通常都不會出血,所以大便隱血測試不能檢測到瘜肉。

驗血液癌症指標可信嗎?CEA指數是一個已經採用了幾十年的所謂大腸癌指標,可是以CEA預測大腸癌,其準確度有如擲公字!我對這個指數非常有保留。

市面上也有不少癌症基因產品,有些產品提供過百個癌症基因,但利用這些基因去預測腸癌發病機率往往不切實際,因為帶有某些基因不代表你真的有大腸癌。

近年來一個新的測試,是從血液中量度大腸癌釋放的DNA。美國已批准應用這個生物標記,可是它診斷瘜肉的準確度未如理想,成本更高達6000多港元。

中大醫學院的腸胃科團隊發現,透過檢驗糞便內的細菌組合,可以判斷患大腸癌及瘜肉的風險,準確度比驗血或大便隱血更高。

 

驗糞可測大腸癌瘜肉

大腸癌的形成,除遺傳因素外,環境的影響其實更重要。隨着飲食習慣變得西化,紅肉、加工肉和醃製食物愈來愈普遍。我們發現長年累月進食這些食品,容易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衡,致癌細菌增加,反之抑制癌病的好菌會減少。在如此失衡的情况下,腸道便會長出瘜肉或甚至演化成大腸癌。

中大的科研團隊發現,透過分析糞便的腸道微生態,可以檢測出大腸癌,準確度超過九成;更可以偵測大腸瘜肉,準確度也超越八成。利用這項嶄新技術,我們可以更準確地預測瘜肉及大腸癌,減少不必要的大腸內窺鏡檢查,亦可以縮短大腸鏡的輪候時間,讓高風險人士受惠。

既然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導致大腸癌的重要原因,將來我們可以透過改變腸道細菌組合和比例,令腸道變得健康,有機會降低大腸癌的風險,從而改變你的命運。

這些研究的成果,是中大醫學院腸胃科團隊多年來的努力,有望於明年提供給廣大市民,期望可以惠及香港,以至其他地區的人士。

一直以來,香港都被視為以金融為中心的城市,科研似乎不是本地的強項。事實上,香港有很多傑出的科研人才默默地日以繼夜工作,他們的科研成果為生活及醫療帶來劃時代,甚至革命性的改變。

我為香港有這樣的科研成果感到驕傲,也極之珍惜這群默默耕耘的科研人員。隨着社會更多討論科研發展,期望有更多年輕人加入這個行列,繼承前人給我們奠下的優良基礎,並發揚光大。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
【了解腸癌】大腸癌年輕化 忽視警號 確診已晚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4%ba%86%e8%a7%a3%e8%85%b8%e7%99%8c%e3%80%91%e5%a4%a7%e8%85%b8%e7%99%8c%e5%b9%b4%e8%bc%95%e5%8c%96-%e5%bf%bd%e8%a6%96%e8%ad%a6%e8%99%9f-%e7%a2%ba%e8%a8%ba%e5%b7%b2%e6%99%9a/ Mon, 04 Dec 2017 03:27:0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1153 【明報專訊】衛生署去年9月推出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首兩階段接受檢查人士中,確診大腸癌率達6.5%,較署方預期高出一倍。第三階段已正式展開,篩查的年齡下降至62至65歲,署方預期確診人數會隨之下調。

真實情况或許未能樂觀!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及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均指出,50歲以下的患者數字近年大幅提升,部分較年輕患者在確診時更屬晚期腸癌。心存僥倖忽視病徵和風險因素,好易中招!

 

50歲男患者 較5年前增兩成

大腸癌個案近年不斷上升,2013年更超越肺癌成為香港十大癌症的第一位。根據醫管局數字顯示,確診大腸癌的新症數字,由2006年的3918宗躍升至2015年的5036宗。雖然發病年齡以65歲以上人士為主,不過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智文表示,50歲左右的患病人數有不斷上升的趨勢,特別是男性患者,數量較5年前上升一至兩成。

另一方面,大腸癌大多由瘜肉演變而成,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施蘊知指出,近年20至30歲的患者人數,亦比20年前增加約兩成。大腸癌患者增加,偏偏很多人掉以輕心,就算排便習慣改變、大便有血亦沒有理會,忽視身體響起的警號。

今次就由施蘊知與潘智文,逐一拆解大腸癌謬誤。

■拆解大腸癌謬誤

施:施蘊知(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潘:潘智文(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了解腸癌】大腸癌年輕化 忽視警號 確診已晚
(圖:受訪者提供)
【了解腸癌】大腸癌年輕化 忽視警號 確診已晚
(圖:受訪者提供)

血便誤以為痔瘡 檢查發現癌已擴散

1. 年紀大才會患上大腸癌,年輕人士有病徵都不會跟大腸癌有關?

潘:年輕患者在確診大腸癌時,較多屬於末期。原因可能跟新陳代謝較快有關,腫瘤生長速度相對較快。但更主要是病人自恃年輕,警覺性低,就算有徵狀也沒有跟進。有一名從事金融投資的42歲男性患者,又煙又酒,經常出外應酬,大魚大肉又少做運動。某次發現大便出血,由於沒有家族病史,以為只是痔瘡或工作壓力大,聯想不到跟腸癌有關。情况維持大半年,直到出現背痛才求醫,檢查後發現已屬末期腸癌並擴散至脊骨,只能以化療及標靶藥控制病情,並以電療對付脊骨的癌細胞。大腸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可由第一期的九成,下跌至第二及第三期的八及六成,而末期的存活率更只得一成。

【了解腸癌】大腸癌年輕化 忽視警號 確診已晚
留意徵狀——別以為自己未到60歲,不會患大腸癌,一旦有徵狀如大便出血或腹痛便要求醫。(圖:SAHACHAT、EncroVision@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版提及疾病無關)

2. 大便隱血測試呈陰性反應,代表沒有大腸瘜肉?

施:大便隱血測試不是百分百準確,化驗原理是檢查採集的大便樣本上有無隱血。理論上當腸道有腫瘤,糞便在通過時會沾上肉眼看不到的血。不過,由於檢查時只會抽取部分大便樣本,加上腫瘤未必經常流血,以致樣本未必沾有血液,測試的敏感度其實只得六至七成。因此,就算測試呈陰性,如有家族病史等較高風險因素,應按醫生指示定期作大腸鏡檢查。

3. 大腸鏡檢查的準確度視乎醫生技術,病人事前毋須準備?

施:大腸鏡檢查是透過一條光纖喉管,經肛門進入體內,沿大腸向上伸,將腸道影像傳送到屏幕供醫生診斷。有一名52歲男性患者,去年2月作大腸鏡檢查,醫生在腸道內發現3粒瘜肉,當中1粒屬管狀腺瘤,約有2至3毫米大,當時已即時切除。後來他了解到管狀腺瘤有演變成癌症的風險,所以今年7月再找另一名醫生照大腸鏡,結果再發現1粒4毫米大的管狀腺瘤。其實大腸鏡檢查的準確度已很高,這情况可能是患者腸內留有糞便,令醫生無法看清楚。大腸鏡檢查,要求病人戒口3天,不能食蔬果等纖維食物,但仍可食飯及肉,不用捱餓。檢查前一日則進食流質食物如粥水、蜜糖水及清雞湯,不能飲牛奶及橙汁等有色飲品。再加上瀉藥,可清走腸內的大便。

不過,有些長者腸道蠕動較慢易有便秘,而且飲水少,較難排走大便,如情况太差,會建議3至6個月後再照。大便不清,除了影響結果,也會增加細菌感染風險,因為一旦醫生失手刺穿腸道,大便可能會流入腹腔。

切除瘜肉非安全 須定期檢查

【了解腸癌】大腸癌年輕化 忽視警號 確診已晚
定期檢查——大腸鏡檢查可及早找出腸道瘜肉,盡早治療,避免惡化。(資料圖片)

4. 接受大腸鏡檢查並切除瘜肉後,就可一勞永逸?

潘:切除瘜肉後並非絕對安全,要跟隨醫生指示定期檢查。有一名60多歲婆婆早年經大腸鏡檢查後,發現腸道內有細小的良性瘜肉,切除後醫生叮囑她3年後要再檢查,但婆婆沒有理會,結果在第五年出現肚瀉、大便變黑及有血,檢查後發現腸內有腫瘤,已屬中期,須接受手術及化療。

施:即使切除瘜肉,患者復發的風險也會較一般人高出2至3倍,位置亦未必相同,所以必須依從醫生的建議定期檢查。檢查的頻率視乎瘜肉性質及數量而定,如瘜肉達1厘米、有4至5粒或以上,或屬可能會惡化的瘜肉類別,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及絨毛管狀腺瘤,建議相隔1至3年再檢查。相反,如瘜肉屬良性且數目較少,可隔5至10年才檢查。

高風險人士 宜40歲前照大腸鏡

5. 即使有家族病史,只要年紀輕都不用擔心?

 

潘:理論上任何年齡人士都有患上大腸癌的風險,若直系家屬曾患大腸癌,風險更會提升。如果有一名直系親屬於60歲之前確診腸癌,或有超過一名直系親屬確診就屬「高風險」,建議於40歲前就要作大腸鏡檢查,之後可隔5年檢查一次。如有一名直系親屬於60歲之後患大腸癌,或兩名非直系親屬確診,可於40至45歲開始檢查,如未有發現,第二次檢查可於5年後,之後可每隔10年再檢查。上述兩組人士患病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四至五成,如有遺傳性腸癌的基因變異,風險會更高,需更早關注腸道健康。

一般人可於45至50歲開始作大腸鏡檢查,沒特別發現可5年後作第二次檢查,之後每隔10年一次。

另外,避免吸煙飲酒及食加工肉類、多吃高纖食物、恆常運動及保持適當體重,都可減少患上腸癌風險。

【了解腸癌】大腸癌年輕化 忽視警號 確診已晚
戒煙戒酒——吸煙、飲酒、食大量紅肉及肥胖等會增加患大腸癌風險。(資料圖片)

文:許朝茵

圖: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