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ue, 19 Nov 2024 04:47:31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壓力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強迫症患者重複想法+重複行為紓內心焦躁 身邊人同找出焦慮根源 勿催逼治療 //www.afterroberto.com/%e5%bc%b7%e8%bf%ab%e7%97%87%e6%82%a3%e8%80%85%e9%87%8d%e8%a4%87%e6%83%b3%e6%b3%95-%e9%87%8d%e8%a4%87%e8%a1%8c%e7%82%ba%e7%b4%93%e5%85%a7%e5%bf%83%e7%84%a6%e8%ba%81-%e7%84%a6%e6%85%ae%e6%a0%b9%e6%ba%90/ Tue, 19 Nov 2024 04:47:2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411

【明報專訊】「強迫症」這個中文譯名,有點以偏概全,令外界感覺其徵狀相當可怕。此症英文名是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簡單而言,是由重複思想(obsessive thoughts)及重複行為(compulsive behavior)兩部分組成。患者因為有重複想法(如害怕污糟或物件不對稱等),需要透過相應重複行為(如重複洗手或排列物件),紓緩內心的焦躁與不安。值得留意的是,重複行為並不僅限於洗手、冲涼或其他與健康衛生相關的舉措。患者的行為模式及種類非常多樣化,包括重複檢查、說話、排列文件、抄寫、心算、祈禱等。

強迫症患者重複想法+重複行為紓內心焦躁 身邊人同找出焦慮根源 勿催逼治療
強迫症患者的重複徵狀,可以解讀成在困境中掙扎求存,透過重複行為紓緩內心的焦慮與不安。(設計圖片,Kudryavtsev Pavel@iStockphoto/明報製圖)

強迫症=重複思想+重複行為 行為模式多樣化:洗手、檢查、抄寫

從人本主義與存在主義角度解釋,任何精神病徵狀,對當事人而言都有存在意義及價值,是他們應對惡劣狀况與高度壓力時所作的回應。因此,面對強迫症患者,助人者與身邊人不宜只聚焦於病徵,而是要了解他們過去經歷或現在處境。

以我讀大學時重複抄筆記為例子,當年大學尚未電腦化,我因擔心筆記內容不齊全及排序無條理,影響之後複習,於是一次又一次重抄筆記,有少少瑕疵也不滿意,要抄4、5次方才罷休。此外,我亦會不斷覆核文件與功課,出門後不時折返檢查有沒有關門。

另外,我接觸過一個年輕個案,他曾被父母送往內地居住2、3年,返港後擺脫不到被遺棄的感覺,會不斷重複洗衫及不同清潔行為,就像要洗走罪孽,讓自己舒服些。

強迫症患者重複想法+重複行為紓內心焦躁 身邊人同找出焦慮根源 勿催逼治療
強迫症重複行為不限於洗手,也可能重複檢查、說話、排列文件、心算、祈禱等。(Pranay Chandra Singh@iStockphoto)

重複徵狀非洪水猛獸 患者多處事認真、力求完美

想一想,我和這名年輕個案的重複想法及行為,都是由心而發,屬於自發行為,可以解讀成在困境中掙扎求存的方法。再說,相關行為雖然構成困擾,但我們至少能夠維持學習、工作以至社交等,生活功能未至嚴重受損。當事人在重複思想與行為困擾下仍然奮力掙扎,維持正常工作與作息,這也反映了人的堅韌。

由此可見,重複徵狀並不是洪水猛獸,當事人呈現的性格,更多屬於處事認真、注重細節,甚至力求完美。他們甚至可以在自己專屬範疇取得不錯成就,英格蘭前足球明星碧咸便是表表者。

重症增頻率力度 干擾生活陷惡性循環

當然,若重複想法及行為未及處理,或當事人面對壓力增加,就有可能發展成重症;即重複行為已不足以紓緩焦慮,需要增加頻率與力度,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干擾作息生活,甚至陷入失學失業等狀况。

藥物以外  與患者找出焦慮不安根源

說到底,重複思想及行為是人受壓或面對逆境時所作的回應,求醫和用藥有助紓緩病情,但與患者一起回顧及探索過往經歷,找出焦慮與不安根源更為重要。有些時候,若壓力來自家人,後者更要調校相處或管教方式,從根本處為當事人鬆綁。

知多啲:面對嚴重強迫症患者 身邊人共情同理 勿催逼治療

強迫症若進入嚴重狀况,患者就像被重複徵狀吞噬,陷入不能自拔的狀態。這時候,家人切忌給予壓力,催逼治療以求盡快減少重複行為。因為這樣只徒添患者壓力,甚至令他們自責,更難從惡性循環中走出來。再者,緊張的家庭氣氛和爭拗,對改善病情也沒有幫助。


相關閲讀:反覆洗手消毒疑似強迫症? 及早關注 減低強迫行為和思想影響


患者怕停止重複行為帶來「災難」

表面上,重症患者好像活在自己世界中,抗拒改變,但只要細心了解,其實他們都想走出來,只是害怕停止重複行為會帶來「災難」,例如因清潔衛生不徹底導致感染惡疾,因此無法踏前一步。 與重症患者相處,說教與施壓並沒有用,最重要是共情同理,讓他們感到有人理解自己的痛苦。另外,要給予足夠時間與空間,讓他們按照個人步伐慢慢走出來;過程中,患者若能維持個人興趣或喜好,焦躁情緒得到短暫放鬆,也會有一定的幫助。


相關閲讀:【精神健康】認識情緒病症狀3大範疇 有別壓力反應


發掘患者內在能力 個案聚焦重視工作 增求變動力

另外,助人者運用優勢觀點(strengths perspectives)協助患者探索對未來期盼,或聚焦於他們重視的東西,也可增加求變動力。優勢觀點是美國社會工作學者在1980年代提出,強調以正面角度看案主,探索並發掘他們內在能力與外在資源。我遇過一名中年男士,非常重視自己的工作,認定工作是他的個人價值;當重複檢查與清潔行為嚴重干擾工作,他便開始嘗試減少重複行為,努力克服引致的焦慮恐懼。

套用這患者的說話,他成功從人生谷底中反彈,過程中甚至沒有倚賴藥物,展現了人的韌力。

文:丁惟彬(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講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學童適應障礙徵狀?開學、考試、長假期高危 不及早處理增患焦慮症、抑鬱症機會 //www.afterroberto.com/%e5%ad%b8%e7%ab%a5%e9%81%a9%e6%87%89%e9%9a%9c%e7%a4%99%e5%be%b5%e7%8b%80-%e9%96%8b%e5%ad%b8-%e8%80%83%e8%a9%a6-%e9%95%b7%e5%81%87%e6%9c%9f%e9%ab%98%e5%8d%b1-%e5%a2%9e%e6%82%a3%e7%84%a6%e6%85%ae/ Fri, 18 Oct 2024 08:40:2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151 升學對小朋友來說是重要的轉變之一,而任何轉變都難免帶來壓力。由幼稚園入學、升小學、中學,甚至每個學年的開始,學生們都可能因生活上種種轉變被壓力所困擾,有些還會出現適應障礙(Adjustment Disorder)的徵狀。究竟這種心理狀况,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家長應如何應對?若不及早處理,會否演變為抑鬱症、焦慮症呢?

不少家長都曾有這些經歷:每早要孩子起床上學甚為艱難,要不孩子賴床不加理睬、要不發脾氣大鬧一場;孩子下課後顯得悶悶不樂,連對最喜歡的零食、活動、玩手機等都顯得冷淡。家長看見孩子似有不懂或不願意表達的情緒,感到擔心卻不知從何入手。

留意學童適應障礙徵狀 對喜愛事失興趣、情緒變暴躁

betway体彩 臨床醫療心理學中心主任李永浩博士表示,如果學童對於上學突然顯得很擔憂、不願上學;或在開學後對本來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如嗜好、食物、玩手機等;或有睡眠欠佳、時常發呆、時常感到疲累不堪、對社交不及以往的興趣、忟憎暴躁等情况,有可能是孩子出現「適應障礙」的行為情緒表現。

適應障礙症的患者在面對轉變所帶來的壓力時,未能適應或應對,因而引致心理、行為及情緒問題。學生除了在開學期間會出現適應障礙,考試期間及長假期亦屬高危時間。原因與學生的日常規律有變,或減少與同學見面及面對新的挑戰有關。

不斷「反芻」負面思想 增患焦慮症或抑鬱症機會

李永浩指,在未能適應轉變的背後,孩子心底裏或潛藏着一些負面的想法。有時,壓力會引發他們重複不停地想着負面的事情,心理學上稱為「反芻」(Rumination)。「舉例說,小朋友心裏會想:『如果同學不睬我怎麼辦』,這可能只是一個假想而非事實,但當他們不斷重複這個想法,變得愈來愈擔心卻沒有解決方案,最終,孩子真的會漸漸孤立自己,甚至認為只有在家中才安全,沉迷於自我的負面思想,如不能自拔會增加患有焦慮症或抑鬱症的機會。」

李永浩續稱,如我們看待自己的想法變得負面,思路屬於負面思想,往往會引致以假亂真的感受。家長可教導孩子要時常考究、檢視自己的想法。例如可問孩子:「你怎知道別人看不起你呢?」然後,逐步引導孩子探索思想的真確性:「若同學真的看不起你,他們可能會走開、你說話他們也不會給予反應。但反思你的同學卻不是,他們似乎仍很有興趣聽你的說話呢。」可引發孩子作進一步的反思:「這觀察其實反映同學實際是否跟你想像的一樣負面。」

學童適應障礙徵狀?開學、考試、長假期高危 不及早處理增患焦慮症、抑鬱症機會

「往內」「往外」看壓力 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人際關係與學業成績,是許多學生的壓力來源。李永浩指,面對壓力時,可從不同層面應對:往內看、也要往外看。所謂「往內」,是指先檢視問題(壓力狀况),衡量這些壓力有多確切(假使是真切的,對自己有什麼不良影響?可以怎樣應對等。)然後,再跟孩子討論可以怎樣提升自我的適應能力。有時更可與孩子試行一些角色扮演的訓練。


相關閲讀:小孩表達抑鬱焦慮情緒或跟成人不同 家長注意6個表現3大壓力來源

藉外在支援因素 助小朋友紓緩壓力

另外,亦可以透過一些外在的支援因素(rescue factors)幫助孩子降低壓力感。例如:

朋輩支持:知道自己無論遇到挫敗或難關,都會有同學朋友的支持、「撐自己」。無論是小息時的玩伴或一起溫習的同學,這種友誼可減低孩子孤立無援的感覺。友誼的建立是自主發生的,家長老師只需從旁觀察、支持便足夠。而當孩子慢慢發現,自己也可以為朋友提供支援,也有助建立自信心。

提升孩子的自尊心:不論能力高低,自卑感往往是負面思想的源頭。如「人人都比我叻」的想法變得以偏概全(generalization),會令孩子低估自己的能力、對自己成功的證據視而不睹、也把難關想得太嚴峻。另一極端是過度的「完美主義」,以為要得到所有人的認同才是成功與完美,否則會「災難性」地認為自己是全盤失敗。事實上,每人都有各式各樣的優點及不足的地方,家長可教導孩子無需過份完美,發揮所長,同時間積極改善自己的弱點就可以了。家長如能耐心地與孩子傾談,讓孩子敞開心扉,才能引導他們從負面思緒中找到出口。

聆聽孩子的心事:只要有傾訴對象,任何情緒都會變得有出路。李永浩指,聆聽孩子時父母不應「訓話」,如此會失去與孩子互動的機會,不特難以支援孩子,更令孩子怕了父母,在家也不安心。若孩子不懂用言語表達,家長可適量提問予以引導,「其實你是否想告訴我你在學校很孤單?」、「害怕別人會怎樣看自己?」回應時,可先取用孩子自己的智慧,「你自己曾經試過如何應付這件事?」如此,孩子便會感到自己有被聆聽,自然會吐露更多內心想法,與家人一起多元地探索紓緩壓力的有效方案。


相關閲讀:【DSE】考試壓力源自錯判?學生如何克服考試焦慮症?

「剝洋蔥」了解孩子壓力根源 制定心理治療適應方案

當然,現實中的親子溝通並不一定那麼順利。「許多孩子來接受心理治療時,有時我都會了解:你為什麼不跟父母說?許多孩子都反映,父母對他們的說話都聽不入耳,不知道如何啟齒。」李永浩指,在輔導的過程中,臨床心理學家會如「剝洋蔥」般讓孩子表達想法,先要弄清楚孩子腦袋內思考的問題是什麼。如果孩子感到有壓力,那麼,壓力的根源是什麼?如果是因為缺乏自信,或可由如何提升自信心開始。想法思路或行為傾向都需要了解,了解後就可更有系統的想出更有效的適應方案。

他時常會跟孩子打這個比喻:「一班朋友去旅行,拍了一張團體照。大家一起看這張團體相,你第一個會看哪個人?」孩子會發現,原來人們通常只會關注自己的模樣。「別人不會特別留意你,你亦不會知道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所以要掌握的是你怎樣可以充實自我,而不要被其他人的看法左右了你人生的大目標。」

他補充,適應障礙有時是心理困擾的表徵,如不及早處理,困擾會逐漸擴大,可能演變為更嚴重的抑鬱症、焦慮症等;亦有些時候,適應障礙的行為表徵,是由自閉症譜系障礙或過度活躍症等問題所引發。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其獨特之處,家長如對孩子的情緒行為問題感到不解,可考慮尋求專業人士的診斷及意見。

]]>
2024世界精神衞生日:推動職場精神健康 (衛生處方) //www.afterroberto.com/%e4%b8%96%e7%95%8c%e7%b2%be%e7%a5%9e%e8%a1%9e%e7%94%9f%e6%97%a5-%e6%8e%a8%e5%8b%95%e8%81%b7%e5%a0%b4%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8%a1%9b%e7%94%9f%e8%99%95%e6%96%b9/ Mon, 07 Oct 2024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055

世界心理衞生聯盟將每年10月10日定為世界精神衞生日,以提高公眾關注精神健康。今年活動的主題為「優先關注職場精神健康由此刻做起(譯自”It is time to prioritize mental health in the workplace”)」。

許多人或誤以為沒有精神疾患便等於精神健康,其實良好的精神健康還包括有效應對生活壓力、發揮潛能並為社會做出貢獻。促進精神健康可為僱主及僱員雙方帶來好處。有研究指出,僱員的工作滿意度和幸福感愈高,愈能減低倦怠感及缺勤率,並可提高生產力,激發潛能及創意,同時可為企業提升形象,吸引及挽留人才,獲取顧客及社會的認同及支持。

2024世界精神衞生日:推動職場精神健康 (衛生處方)
不要以為沒有精神疾患即等同精神健康,其實良好的精神健康還包括有效應對生活壓力、發揮潛能,並要為社會做出貢獻。若在職場中,能夠進一步促進精神健康,可為僱主及僱員雙方帶來好處。(網上圖片)

相關閲讀:【精神健康】做一個好的聆聽者:理解、支持和陪伴情緒病患者 釋放壓力減輕孤獨感


建職場精神健康

為推動職場精神健康,我們鼓勵更多僱主支持並簽署《精神健康職場約章》,透過與僱員一同實踐有關的行動項目,共建精神健康友善的工作環境。部分建議如下:

僱主/管理層:

  • 調整工作時間,安排彈性工時
  • 靈活及人性化的工作安排
  • 調整目標和職責,讓員工發揮所長
  • 保持雙向溝通

僱員:

  • 尊重及支持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
  • 避免使用「痴線」、「白卡」等帶有偏見的詞語
  • 避免以患者的精神健康問題開玩笑,或輕視他們的狀况

以下的方法亦有助在職人士管理壓力,促進精神健康:

  • 平衡工作及休息
  • 培養健康興趣,拒絕以吸煙、飲酒等不良方式減壓
  • 定時、適量及均衡飲食,避免情緒化飲食
  • 肯定自己的工作貢獻,勿過度自我批評
  • 保持社交聯繫,與人分享、互相支持
  • 遇上精神健康問題時主動求助

相關閲讀:高功能抑鬱症是什麼?旁人眼中工作生活如常 暗裏受負面情緒困擾


正視職場上的污名化

要推動職場精神健康,還需要對抗「污名化」。常見的「污名化」包括視受精神困擾人士為具性格缺陷、無法正常工作、不可靠、懶散、危險、無法康復等。

職場上的「污名化」打擊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向外求助的意願,致問題惡化,造成更大損害,更難復元及融入社會。

事實上,在接受合適的治療後,很多復元人士亦可以在工作上發揮所長,與同事和諧相處,為團隊繼續效力。

如想獲取更多精神健康資訊,請瀏覽「陪我講Shall We Talk」專題網站(https://www.shallwetalk.hk)或《精神健康職場約章》專題網站(https://mentalhealthcharter.hk)。

撰文:何宗偉 (衞生署健康促進處高級臨床心理學家)

]]>
美研究:新冠疫後加速腦成熟 女孩大腦皮層變薄加快逾4年 或與抑鬱焦慮有關 //www.afterroberto.com/%e7%be%8e%e7%a0%94%e7%a9%b6-%e6%96%b0%e5%86%a0%e7%96%ab%e5%be%8c%e5%8a%a0%e9%80%9f%e8%85%a6%e6%88%90%e7%86%9f-%e5%a5%b3%e5%ad%a9%e5%a4%a7%e8%85%a6%e7%9a%ae%e5%b1%a4%e8%ae%8a%e8%96%84/ Wed, 18 Sep 2024 01: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937

【明報專訊】美國一項研究發現,青少年男女大腦發育情况在新冠疫情封城前後出現明顯差別,其中女性大腦成熟速度較快,顯示這一程度的大腦皮層(cerebral cortex)變薄情况遠遠高於男性,相信與女性天生依賴社交和溝通,而封城時的社交隔離政策剝奪這些活動有關。以往研究都曾發現疫情等壓力環境令大腦加速成熟,今次是首次有研究顯示男女有巨大差別。(編按:大腦皮層加速變薄是不是壞事呢?或與抑鬱和焦慮有關?)

美研究:新冠疫後加速腦成熟 女孩大腦皮層變薄加快逾4年 或與抑鬱焦慮有關
(網上圖片)

新冠疫情加速腦成熟 大腦皮層變薄速度女勝男

這項由華盛頓大學做的研究周一(9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人員2018年對160名9至17歲兒童和青少年的大腦發育作磁力共振掃描(MRI),原本是想了解青少年時期大腦的變化,但隨後新冠疫情令計劃打斷。到2021年美國解封,研究主要作者科里根(Neva Corrigan)認為這為比較封城前後青少年大腦發育變化提供「自然實驗」的機會,於是在2021至2022年向其中130名測試者再做MRI以作比較。

結果發現,受測試者在封城期間大腦成熟速度都加快,女孩尤為明顯,她們的大腦皮層變薄速度快了4.2年,男孩則快了1.4年。


相關閲讀:【新冠後遺症】康復者持續咳嗽咽喉乾癢現長新冠 中醫:先袪除外感邪氣 飲食作息要注意(養生帖)

「剝奪社交」壓力下加速成長

報告作者之一的華盛頓大學學習與腦科學研究所所長庫爾(Patricia K. Kuhl)說:「這是一個驚人的差異……一個11歲女孩到實驗室接受首次測量,當她14歲再回到實驗室時 ,她的大腦看起來就像一個18歲的大腦。」庫爾將皮層加速變薄歸因於「疫情造成社交剝奪」的壓力環境。她指出,疫情對青春期女孩的打擊更大,因為她們在神經元、體能和情感發展上更依賴社交互動。


相關閲讀:小孩表達抑鬱焦慮情緒或跟成人不同 家長注意6個表現3大壓力來源

壓力下加速變薄 與抑鬱焦慮有關

大腦皮層變薄並不一定是壞事。一些科學家將這一過程定義為大腦在成熟過程中重新把腦神經「佈線」,從而提高效率。但這一過程在壓力下會加速,而加速變薄與抑鬱和焦慮有關。

(紐約時報/衛報)

]]>
【精神健康】及早辨識兒童及青少年情緒困擾個案  適時介入遊戲治療助解困 //www.afterroberto.com/%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5%85%92%e7%ab%a5%e5%8f%8a%e9%9d%92%e5%b0%91%e5%b9%b4%e6%83%85%e7%b7%92%e5%9b%b0%e6%93%be-%e9%81%a9%e6%99%82%e4%bb%8b%e5%85%a5%e9%81%8a%e6%88%b2%e6%b2%bb%e7%99%82/ Tue, 25 Jun 2024 03:29:5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230

近年學童自殺事件接連發生,單在2023年全港中、小學向教育局匯報 32 宗學生懷疑自殺身亡個案,屬五年新高。及早辨識受情緒困擾的兒童及青少年十分重要,惟他們未必能夠透過言語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如何能夠從他們的日常行為和表現了解背後的問題呢?有臨床心理學家和遊戲治療師指出,情緒受困擾的兒童可能會成績變差、經常發脾氣、發惡夢、封閉自己,甚至出現自殘等不同行為或情緒等變化。除了臨床治療外,也需要家庭及學校方面的配合和協作,亦可考慮適時透過遊戲治療介入,讓孩子以非言語方式表達內心所想,解開他們的心鎖,讓父母或家人了解和明白他們的心聲和需要,減少悲劇發生。

【精神健康】及早辨識兒童及青少年情緒困擾個案  適時介入遊戲治療助解困
受情緒困擾的兒童及青少年未必能夠透過言語表達其內心世界,作為家長或師長,如何能夠從他們的日常行為和表現了解背後的問題呢?

兒童及青少年情緒困擾不容輕視  源於父母情緒及學業壓力

betway体彩 臨床醫療心理學中心副主任馮淑敏引述香港中文大學一項研究顯示,大約兩成半6至17歲學童在過去一年內曾受到至少一種精神疾病困擾,包括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對立性反抗症和品行障礙、焦慮症、抑鬱症及睡眠問題等,情况跟外國研究相若。當中最令人關注是近4%受訪學童過去一年曾有自殺想法,中學生的比率更達8.4%,情况不容忽視。

她指出,學童的情緒會受到父母、朋輩等影響,常見導致負面情緒的原因包括學業壓力、人際關係及家庭問題等,若一直未有妥善處理,便有機會漸漸萌生自殺念頭。

【精神健康】及早辨識兒童及青少年情緒困擾個案  適時介入遊戲治療助解困
betway体彩 臨床醫療心理學中心副主任馮淑敏,呼籲家長多加留意子女的行為及情緒變化,當子女出現負面情緒時,應避免批判、質問或指責他們。

注意子女行為、情緒、身體表現變

當小朋友或青少年面對情緒困擾,未必懂得清晰表達,需要父母或師長從他們的日常表現尋找蛛絲馬迹。馮淑敏表示,孩子有可能在不同方面出現變化,例如行為方面會出現成績變差、無精神,甚至封閉自己、不說話等;情緒表現則可能經常坐立不安、反應過敏、容易煩躁及哭鬧,覺得自己無能力應付一切人和事,甚或對將來失去希望;身體方面亦可能出現各種不適,如經常失眠及發惡夢等,甚至有鎅手、鎅大腿等自殘行為。

個案分享父母、學校欺凌 萌自殺念頭 

她分享了17歲芷君(化名)的個案。「芷君與父母的關係疏離,在學校亦受到欺凌,加上面對重要的大學入學考試,種種壓力令她出現難以集中精神、逃避上課等情况,更有過『想被車撞死掉便算』的悲觀念頭。」馮淑敏表示,芷君後來被診斷為適應障礙及抑鬱症,除了臨床心理輔導幫助疏導情緒和引導她的想法外,也約見她的父母了解情况,希望加強他們之間的溝通,修補關係,並聯絡學校駐校社工幫助在校內協調。馮淑敏強調,在輔導情緒受困的學童,最重要是找出問題所在,明白他們出現負面情緒的原因,再制訂適合的治療方案,同時需要家庭及學校方面的配合和協作。

行為表現不等內心真正想法 家長應了解背後原因

「開心大本營」行政總裁、遊戲治療師鍾雅芬表示,兒童或青少年同樣面對不少壓力,但由於未必找到適當渠道宣洩,遂以不同行為「求救」,例如用打火機燒自己、掹頭髮、打頭及搣手指等自殘行為最為明顯。

「在知悉孩子打人、在學校不守規矩亂跑或有尿床等行為時,部分家長都會很直接地認定小朋友是頑皮或不聽話,但要明白這背後可能隱藏着不同程度的情緒問題。有些孩子會因為讀書壓力過大,見到擦膠便會大叫、咬斷鉛筆,也有個案是每當看到0字或圓形物件便十分害怕,因為擔心考試得『零雞蛋』。」

【精神健康】及早辨識兒童及青少年情緒困擾個案  適時介入遊戲治療助解困
「開心大本營」行政總裁、遊戲治療師鍾雅芬表示,遊戲治療利用各種工具,包括玩偶、繪畫、沙盤等,讓孩子透過玩樂的方式抒發內心情緒。

臨床治療+遊戲治療 助學童走出情緒困擾

兒童及青少年未必懂得透過言語表達內心感受和想法,尤其是年紀較小的兒童,因此可透過遊戲治療等方式,了解及紓緩他們的情緒。鍾雅芬強調,遊戲治療師所用到的遊戲及工具都經過精心設計,當中會運用到隱喻、投射、角色扮演及治療性故事等作為「鎖匙」,遊戲治療師會因應小朋友的需要使用合適的「鎖匙」解開孩子心鎖。

【精神健康】及早辨識兒童及青少年情緒困擾個案  適時介入遊戲治療助解困
遊戲治療師會因應小朋友的情况,為他們設計不同的遊戲治療方案,透過隱喻、投射、角色扮演及創作故事等方式,讓孩子以非言語的方式表達內心感受。

相關閲讀:【睡眠與疾病】睡眠質素好 深層睡眠少惡夢

個案分享:父親離世表面冷靜 發惡夢尿頻  遊戲治療抒發內心感受

陳女士(化名)的女兒,親眼目擊陪伴在側的父親突然心臟病發去世,加上從外地回港居住,需要重新適應學校生活,遇到不少壓力。陳女士表示女兒一直「很冷靜、沒有經常哭喊,7、8歲已表現如大個女,更會安慰我。」惟漸漸女兒經常發脾氣及搣手指,更常發夢見到喪屍,並且有尿頻情况,一小時內已要多次上廁所,最令陳女士驚慌的是女兒曾在逛商場時從高層望向地下說「想跳下去找爸爸……」。

鍾雅芬表示,女孩輾轉獲轉介接受遊戲治療,在治療過程中了解到她不哭泣並不代表不傷心,而是出於愛錫媽媽不想他人擔心,故刻意避談父親。經過治療後,女孩的情緒、尿頻等問題都得以改善,要尋死見爸爸的念頭也沒有再出現。

家長注意:從小培養健康生活模式 勿動輒批判指責

馮淑敏直言,明白大部分家長當知道孩子有情緒問題必定會十分緊張,但要妥善處理小朋友的情緒,家長首先要管控自己的情緒,並且要給予空間和時間,耐心聆聽孩子的需要和感受,不應以批判、質問或指責孩子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否則只會更難了解子女遇到的問題,甚至令他們覺得自己「無用」而封閉起來。

馮淑敏強調,家長可以幫助子女從小建立健康生活的模式,建立緊密的親子關係,以及培養其獨立處理能力,日常相處宜帶出正向人生的道理,包括樂觀、正面及懂得感恩的思維,以及學習面對挫敗及逆境的能力。


相關閲讀:小孩表達抑鬱焦慮情緒或跟成人不同 家長注意6個表現3大壓力來源

親子時間要專注 多戶外活動有效溝通

鍾雅芬稱,這一代父母都講求親子時間,但要注意與子女日常相處,關鍵在於「專注」,親子時間應放下電話,專注地進行交流和互動,謹記打遊戲機及看電視等都並不是合適的親子活動,建議家長多與子女到戶外走動接觸大自然,她表示曾有個案家長透過定期與孩子露營等戶外活動,成功令小朋友戒除打機癮。

為及早辨識及支援有需要的學童,養和醫療集團成立的「養和山村義工隊」,今年選定「開心大本營」為受惠機構,今年三月透過步行籌款籌得近50萬元,旨在用於資助小一至中六受情緒困擾的學童,參與學童情緒健康計劃,讓他們適時接受精神科醫生、遊戲及創意藝術治療師、心理輔導員及社工等的綜合心理及情緒支援服務,早日擺脫情緒困擾,健康地成長。

養和醫療集團首席醫療總監、betway体彩 副院長暨養和山村義工隊總隊長陳煥堂醫生表示,養和一直以不同方式關懷弱勢社群,積極履行社會企業責任,此乃秉承betway体彩 創辦人之一、前任院長李樹芬醫生成立「李樹芬醫學基金會」的其中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致力支援醫療相關的慈善項目。除了透過與不同基金會合作,資助有經濟需要的病人在養和接受醫療服務,養和亦鼓勵醫護及員工參與義工活動服務社群,如上門探訪為長者量血壓及解釋藥物用途、舉辦公眾健康教育講座等,善用自身專業回饋社會。  

]]>
導致慢性缺氧5個原因  長期缺氧或促腫瘤細胞生長 4招減風險 //www.afterroberto.com/%e5%b0%8e%e8%87%b4%e6%85%a2%e6%80%a7%e7%bc%ba%e6%b0%a7%e5%8e%9f%e5%9b%a0-%e9%95%b7%e6%9c%9f%e7%bc%ba%e6%b0%a7%e6%88%96%e4%bf%83%e8%85%ab%e7%98%a4%e7%b4%b0%e8%83%9e%e7%94%9f%e9%95%b7/ Tue, 14 May 2024 08:05:4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943

【明報專訊】早上起牀不久,卻呵欠不斷,整天感到疲倦不已!工作或學習時難以集中精神,記憶力下降!同時伴有情緒起伏大、面色蒼白、頭暈心慌,或經常出現過敏反應,身體某處感到疼痛或水腫,甚至有胸悶、呼吸不暢和失眠!如果你經常感到「周身唔聚財」,可能是慢性缺氧。(編按:導致慢性缺氧有哪5個原因呢?壓力大、長期熬夜、本身有高血壓、高血糖等疾病都有影響?如何以運動、飲食等4招幫助降低慢性缺氧的風險?)

導致慢性缺氧5個原因  長期缺氧或促腫瘤細胞生長 4招減風險
若經常感覺「周身唔聚財」,早上起牀仍不斷打呵欠、身體疲倦不已,甚至面色蒼白、頭暈心慌……可能是慢性缺氧。

長期慢性缺氧 可促使腫瘤細胞生長

慢性缺氧是指低血氧而出現的病徵,通常是由於肺部結構逐漸受損或其他原因,導致氧氣不能有效地輸送到各系統。其中,大腦對缺氧反應極為敏感,長期慢性缺氧可能導致腦細胞受損,進而影響其他器官出現一系列病變。此外,長期處於低氧環境可能促使腫瘤細胞生長。

導致慢性缺氧5個原因:

  • 封閉環境:在封閉環境逗留8至10小時,若室內人多且空氣不流通,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可能引致慢性缺氧
  • 長期熬夜:長期睡眠不足會增加身體氧氣消耗,也是大腦缺氧的主要原因之一
  • 壓力過大:壓力積累亦可能引起慢性缺氧。研究顯示,高壓工作人群的耗氧量會比一般人高出2至3倍
  • 血液循環不良:健康的血氧值應不低於95%,缺乏運動、久站或久坐等因素,會令血液循環受阻,影響氧氣運輸,從而令血氧值低於正常水平範圍
  • 疾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心臟疾病、血管問題等,可能影響身體對氧氣吸收和運輸能力,所以這類疾病患者需要特別留意慢性缺氧的風險

慢性缺氧可能不會立即出現嚴重病徵。相比之下,急性缺氧在短短10秒內就可以令人失去意識,只需3分鐘就可能導致腦死亡,嚴重程度不可忽視。慢性缺氧的病徵雖然不像急性缺氧那麼劇烈,但如果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缺氧狀態,容易引發全身慢性疾病,因此需要密切關注身體狀態,如果出現以下病徵,就需提高警惕:睡眠充足卻呵欠連天、頭暈眼花、身體痠痛、高血壓、記憶力下降、出現水腫或過敏等情况。


相關閲讀:【貧血症狀】易攰頭暈食慾不振 4個缺鐵性貧血指數 愛喝酒長痔瘡男女要注意


運動、深層呼吸減風險  4招降低慢性缺氧風險

  • 適量運動:運動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開始時應選擇輕量活動,如散步或快走,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對於已有慢性缺氧病徵的患者,應避免突然做劇烈運動,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適量運動
  • 均衡飲食:日常飲食中注意攝入富含鐵、葉酸、維他命B12等營養素,如動物肝臟、瘦肉、雞蛋和深色蔬菜等,有助血紅蛋白生成,提高氧氣攜帶能力,也有助增強抗氧化能力
  • 常備家用血氧儀:考慮添置家用血氧儀,如指夾式血氧機,可快速方便地檢測血氧飽和度。然而家用血氧儀不能替代專業醫療設備,一旦出現任何不適,仍需保持警惕,及時就醫
  • 深層呼吸:日常嘗試堅持用鼻子練習深層呼吸,有助過濾病菌,增加氧氣攝取,平衡呼吸,並帶來舒適的呼吸體驗。可以在每日三餐、夜眠晨起時練習幾次深層呼吸

相關閲讀:了解失眠7大成因 注意睡眠衛生Do’s and Don’ts 解決輾轉難眠之苦


每個人都努力追求更健康與美好的生活,氧氣是生命的「燃料」,為身體提供動力。當發現身體有異時應及時就醫,才能為實現更好的未來而繼續加油。

文:周卓威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急症科專科醫生)

(瘤言情深)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DSE開考】考生紓壓除困擾 心態好重要 (衛生處方) //www.afterroberto.com/dse%e9%96%8b%e8%80%83-%e8%80%83%e7%94%9f%e7%b4%93%e5%a3%93%e9%99%a4%e5%9b%b0%e6%93%be-%e5%bf%83%e6%85%8b%e5%a5%bd%e9%87%8d%e8%a6%81-%e8%a1%9b%e7%94%9f%e8%99%95%e6%96%b9/ Thu, 28 Mar 2024 07:11:2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655

編按:香港中學文憑試筆試將於4月9日正式開考,考生在努力溫習的同時,要承受的壓力亦會愈來愈大,怎樣紓緩壓力和不安的情緒呢?原來適當調整自己的心態都很重要……)「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文憑試DSE)是人生的重要挑戰,面對未知的將來,應屆考生難免感到沉重的精神壓力。在此提醒應考的同學在努力備試的同時,亦要察看自己的情緒及想法,並調適心態,以助將壓力轉化為動力,培養抗逆力迎接挑戰。

文憑試考生常見應試心態   應適時檢視及調整

以下是考生面對文憑試時,普遍會出現的心態,方便同學檢視及調適心態:

適當的心態不適當的心態
• 集中心力做好自己,避免不必要的比較,例如: 「每日恆常溫習便足夠,不必和其他人比較。」

• 專注當下,努力面前,例如: 「我要把握現在的備考機會,將來如何根本沒有人能完全掌控,此刻不必太費力去想。」

• 肯定自己,積極面對,例如: 回想以往的成功經驗、自己的強項,建立自信。

• 相信持續努力總會有得益和進步,視今次考試為自己多年學習的發揮機會,決心好好把握。

• 確認學習意義,卻不以此限制自己,例如: 「今次考試固然重要,但我還有其他發展出路和價值,不必將考試結果看得過大。」

• 合適的生涯規劃,思考學習對自己的得益和貢獻,也可與父母、長輩或好朋友分享和討論自己的喜好和發展方向,確立自己目標,加強努力的動機。
• 過分與他人比較,擔憂不及別人,損害自信,例如:「其他人咁叻,我點爭呀?」、「讀極都唔夠人叻,我真失敗!」

• 過分看重別人評價,擔心不能滿足別人期望,加重心理壓力,例如: 「考唔好就俾人睇低,實怪我無用。」

• 災難化思維,放大不安,增加將來焦慮,例如:「考唔好就無晒前途,將來實一事無成!」

• 過分害怕未知,慣性向壞處去想,加劇精神負擔,例如:「突然病倒不能應考,浪費了所有的努力。」、「一試定生死,一失手就乜都無!」、「如果考試突然唔記得,點算?」

• 欠缺目標,對自己興趣和發展沒有足夠認識和規劃,感到迷惘和沒有動力,例如:「考得好又點? 我都唔知以後想做乜,真係無謂。」、「都唔知讀書為乜!」                   

良好習慣  管好壓力

持守健康生活習慣,可為自己增加力量及自信,以助應對考試,例如:

  • 保持健康飲食習慣、適量運動及有充足的睡眠:
    健康的生活習慣有助改善大腦認知功能,包括專注力、記憶、理解和調節情緒能力,保持頭腦靈活,對於學習和應對考試至關重要。
  • 適當安排時間:
    保持溫習規律,逐步鞏固知識和自信,並適時小休,放鬆身心,有助紓緩壓力;相反,過度學習,並通宵達旦,反而會削弱學習效果和健康。
  • 善用社交支援:
    與父母、師長或投緣同學分享和討論感受,除了可增進彼此了解和情誼,亦可紓緩不安。

相關閲讀:【精神健康】做一個好的聆聽者:理解、支持和陪伴情緒病患者 釋放壓力減輕孤獨感


若有需  求助不

面對長期壓力,難免感到疲倦和不安,這些都是正常反應。不過,若出現持續困擾,例如長期心情低落、睡眠或食慾異常,應盡快向家人、師長或輔導人員求助,亦可致電情緒通18111精神健康支援熱線,「陪你傾,聽你講」。

最後,衷心祝福各位考生均順利發揮所學,取得自己滿意的成績,追尋自己的夢想。

更多有關精神健康的資料,可瀏覽:www.shallwetalk.hk

撰文: 何宗偉 (衞生署健康促進處高級臨床心理學家)

【DSE開考】考生紓壓除困擾 心態好重要 (衛生處方)
中學文憑試(DSE)考生(明報資料圖片)
]]>
【國際幸福日2024】快樂解碼 //www.afterroberto.com/%e5%9c%8b%e9%9a%9b%e5%b9%b8%e7%a6%8f%e6%97%a52024-%e5%bf%ab%e6%a8%82%e8%a7%a3%e7%a2%bc/ Tue, 19 Mar 2024 04:42:3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564

[編按:每年的3月20日是國際幸福日(International Day of Happiness),冀讓世界各地的人意識到幸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你幸福嗎?]
我們普遍認為財富、健康、事業、學業成就、美貌或智慧是快樂的最重要因素。然而,哈佛成人發展研究進行了一項超過85年有關快樂的科學研究卻發現,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才是重要。緊密深厚和互相支持的關係,會令我們更快樂、記憶力和健康會較好,壽命也會較長。持續感覺孤獨的人,情况卻相反。

【國際幸福日2024】快樂解碼
建立緊密深厚和互相支持的人際關係,會令人更快樂、記憶力和健康會較好,壽命也會較長。

緊密人際連繫 成壓力和逆境屏障

我們在生活中會出現各種壓力,當壓力出現時,我們的身體會出現「戰鬥或逃跑」反應,例如心跳加速、血壓上升和冒汗。如果我們的身體長時間處於這模式中,高水平的壓力荷爾蒙可能會逐漸損害我們的健康。良好的人際關係卻能守護我們的健康,例如我們只是簡單的與父母、伴侶、朋友或同事聊天,由他們作為良好的聆聽者,也有助我們平伏身體的反應和令身體回復平衡。緊密深厚的人際連繫,除了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孕育愉悅和歸屬感外,還可作為我們在壓力和逆境時的屏障。


相關閲讀:擁抱助穩定情緒、降血壓心率、增免疫力、幸福感?與擁抱荷爾蒙、杏仁核有關


社交適能有助孕育快樂

該研究也指出社交適能 (social fitness) ,即發展、評估和維持與他人關係和連繫的能力,對孕育快樂非常重要。社交適能是需要我們努力培養和維持來發展,我們可以從一些小行動開始,例如主動通過打電話、發短訊或發電郵與親友保持聯繫,使社交生活活躍起來。我們也可以通過參加喜歡的活動來建立新的社交連繫,通過我們感興趣的事,我們便容易與他人展開對話來加深彼此的關係。社交適能的培養也可通過深化或加固關係來發展,我們不妨把時間和關注給予對我們重要的人。

【國際幸福日2024】快樂解碼
努力培養和維持社交適能對孕育快樂非常重要!

相關閲讀:【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人際關係重質素非數量

我們的聯繫感或孤獨感並不是取決於我們認識多少人,所以不要聚焦於親友的數量上。識別關係中的什麼元素能帶給我們最大的滿足感是很重要的,即使只有一個朋友、伴侶或家庭成員能理解我們的經歷、聆聽我們傾訴和協助我們宣泄情緒,都對我們有重大影響,所以關係的質素才是重要。

緊密深厚、互相支持和有滿足感的人際關係使我們更健康和快樂。要培養良好的關係,在任何時間也不會太晚,也是值得我們努力和付出的。

如你有精神健康需要,請致電情緒通18111精神健康支援熱線。如你出現持續的情緒困擾,應盡快向專業人士求助。

如欲了解更多相關的資訊,請瀏覽「快樂解碼」專題報道:

https://shallwetalk.hk/zh/feature-topics/decoding-the-secret-of-happiness/

撰文:衞生署健康促進處高級臨床心理學家鍾燕群

]]>
小孩表達抑鬱焦慮情緒或跟成人不同 家長注意6個表現3大壓力來源 //www.afterroberto.com/%e5%b0%8f%e5%ad%a9%e8%a1%a8%e9%81%94%e6%8a%91%e9%ac%b1%e7%84%a6%e6%85%ae%e6%83%85%e7%b7%92%e6%88%96%e8%b7%9f%e6%88%90%e4%ba%ba%e4%b8%8d%e5%90%8c-%e5%ae%b6%e9%95%b7%e6%b3%a8%e6%84%8f%e8%a1%a8%e7%8f%be/ Mon, 08 Jan 2024 04:53:5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872

【明報專訊】小朋友可能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情感,但仍然可能經歷壓力、焦慮、憂鬱等情緒困擾。(編按:小孩比較難於表達自己情緒和感受,故抑鬱、焦慮的表現也可能與成人不同,所以家長要細心觀察孩子以下6個表現,也要明白孩子的壓力來源,常見的包括:學業、家庭和朋輩關係。還要多聆聽他們的內心世界,少批評他們的情緒……)

了解焦慮症、抑鬱症徵狀 小孩表達情緒或不同 家長細心觀察6個表現

焦慮症徵狀包括過度擔心,無法控制這些擔憂。對於新的或陌生的情景,可能感到極度不安和害怕。患者可能過度擔心失去親人或重要人物,以及出現危險或不幸事情。此外,他們可能會試圖避開引起焦慮的情景或活動。

小孩表達抑鬱焦慮情緒或跟成人不同 家長注意6個表現3大壓力來源
小孩未必懂得表達自己情緒和感受,家長要細心觀察孩子的表現。

抑鬱症徵狀包括持續情緒低落、悲傷和絕望感;對以前感興趣的活動失去興趣,可能出現睡眠問題,包括入睡困難、早醒或過度睡眠。食慾問題也常見,如食慾減少或增加。疲勞和缺乏精力也是抑鬱症的徵狀。小孩子抑鬱、焦慮的表現可能與成人不同,因為他們比較難於表達自己情緒和感受,所以家長要小心觀察孩子的表現:

注意:持續情緒低落、選擇獨處、自責、成績變差

情緒變化:出現持續悲傷、沮喪、情緒低落或易怒的情緒,亦可能失去對平常活動的興趣,或者無法從以前喜歡的事物中獲得樂趣。

社交退縮:抑鬱可能使孩子變得孤立,他們可能減少與朋友和家人的交流,不願參與社交活動,並選擇孤單和獨處。

身體徵狀:有些孩子可能表現出頭痛、胃痛、食慾改變、睡眠困擾等身體徵狀,甚至因而不能上學。

自責與無價值感:表現出過度自責,並感到無價值或缺乏自信。他們可能常常說負面的自我評價,並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沮喪。

注意力和學習問題:情緒問題可能影響孩子的注意力和記憶力,他們可能在學習方面出現困難,引致成績變差。

欠缺生氣:孩子可能變得沒精打采,動作緩慢,缺乏動力和活力,或可能減少參與體育活動和遊戲,並顯得消極。

小孩表達抑鬱焦慮情緒或跟成人不同 家長注意6個表現3大壓力來源
留意子女情緒–小孩子較難表達自己情緒和感受,抑鬱、焦慮的表現可能與成人不同,所以家長要加倍留意。(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jittawit.21@iStockphoto)

相關閲讀:【精神健康】逾24%學童有精神疾病 3大風險因素:父母精神健康、睡眠質素、學業 及早識別介入 

3大壓力來源:學業 家庭 朋輩

孩子常見壓力來源包括學業、家庭和朋輩關係:

學業壓力:學業壓力是常見的壓力來源。香港對孩子的學習要求甚高,要面對大量功課、考試、測驗,和與同輩競爭等壓力。要注意,即使家長沒有向孩子施加壓力,但孩子對自己的期望也可以是壓力來源

家庭關係:家庭關係是孩子情緒問題的重要因素。家庭衝突、不和諧、溝通問題、父母離異、家庭暴力等,都可能對孩子情緒和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缺乏支持、關愛和穩定的家庭環境,使孩子感到不安全和情緒不穩定

朋輩關係:朋輩關係是孩子發展中的重要因素,也可能引起情緒問題。孩子可能遇到欺凌、排斥、孤立、好友分離等社交問題,可能對他們的自尊心和情緒產生負面影響

家長多聆聽孩子內心世界 建立信任和安全感

當孩子主動訴說情緒問題時,代表他們信任你並希望獲得支持和幫助。我們可以給予孩子足夠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情感。聆聽他們的內心世界,並向他們表達關心和在意他們的情緒狀態。聆聽時,要對孩子表達的情緒和感受保持開放和接納態度,不要評價或批評他們的情緒。讓他們感到獲得理解和接納,這有助於建立信任和安全感。

孩子甚至家長,有時都不能夠分辨一般壓力和情緒病的分別,一般如果問題持續超過兩星期,或小朋友出現希望消失、傷害自己的想法,便應該尋求協助。


相關閲讀:【精神健康】DSE放榜勿讓負面情緒累積 家長宜先肯定子女努力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醫賢心事)

]]>
【精神健康】愛,沒有別離:長者面對子女移居的心理調適 //www.afterroberto.com/%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6%84%9b-%e6%b2%92%e6%9c%89%e5%88%a5%e9%9b%a2-%e9%95%b7%e8%80%85%e9%9d%a2%e5%b0%8d%e5%ad%90%e5%a5%b3%e7%a7%bb%e5%b1%85/ Mon, 09 Oct 2023 10:05:3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4895

近年有不少港人移居外地,面對與子女別離,留港長者難免承受着一定的精神壓力。建議大家適當處理,協助長者適應轉變。

子女移居 長者或出現5種情緒反應

面對子女移居外地,長者可能會出現的情緒反應:

憤怒長者對子女移居的決定大惑不解,如果子女在事前沒有跟父母商量的話,長者甚至會覺得不被尊重、被遺棄,因而感到氣憤。
擔心子女不在身邊,長者一方面擔心自己未能處理生活上的各項事宜,萬一問題出現也不知道可找誰幫忙;另一方面亦擔心子女是否適應異地的生活。
失落不少長者一向以家庭為先,因此在子女離開後頓感失去人生目標和在家庭中的角色,也為着失去一家人共聚天倫的機會而感到不捨。
孤單子女離開後,長者因缺乏社交或嗜好,獨自留在家的時間增多,孤單感油然而生。
抑鬱子女離別和生活上的轉變對長者構成重大的壓力,容易出現負面的思想如人生沒有意義、無助、對將來感到悲觀等,結果令心情愈加低落。
【精神健康】愛,沒有別離:長者面對子女移居的心理調適
子女若有移居打算,應盡早讓長者知道,亦要有充裕的時間讓他們表達想法和做好心理調適。

相關閲讀:【情緒病】7個香港人1人有精神健康問題 家人伴侶如何陪伴照顧、應對助復元?


子女宜與家中長者多溝通 心理調適保持身心健康

為協助長者面對子女移居和適應生活上的種種轉變,建議長者和子女雙方採用以下的心理調適方法:

1. 長者、子女坦誠溝通

• 若子女有移居的打算,應盡早提出,好讓長者有心理準備,亦有充裕的時間去表達想法和感受,以及為他們預備日後生活的實質安排。

2. 生活、照顧及財務安排

• 子女可以跟長者及留港的其他親友商量有關長者日後的照顧計劃,如生活所需、探訪和覆診的安排等。經濟方面,子女可跟家人及長者共同商量日後長者的支出如何分擔,長者自己亦要因應轉變而重新計劃自己的財務安排。

3. 長者紓緩失落、孤單、抑鬱的方法

• 與可信賴的親友傾談,分享自己的感受,讓情緖得到適當的抒發。

• 維持有規律的生活,如作息定時、恆常運動、參加長者中心的活動等,從而增加對生活的掌控感。

• 發掘其他興趣以適應人生新角色,例如有長者在子女離港後投入義務工作或重拾興趣,取得生活意義和滿足感。

• 利用各種科技產品如智能電話跟子女保持連繫,也要繼續跟留港的其他子女和親友多聯絡,或認識新朋友,擴大社交圈子。

4. 長者處理焦慮的方法

• 如對子女是否適應異地生活有任何疑慮,長者可先提醒自己的想法未必是事實,然後考慮其他可能性,以減少擔心;長者亦不妨直接詢問子女,瞭解他們的實際情况,坦誠溝通有助減輕憂慮;又或利用不同活動如做家務、聽音樂、到公園散步等,來分散注意力,減輕焦慮。

5. 保持積極的思想

發掘事情的正面影響,有助保持積極的思想,例如有長者在子女移居後因要自己解決生活上的大小事務,應變能力和自信心都增強了;另有長者藉子女移居才有機會跟家人有更深入的溝通,並發現彼此的關係比以往更好;還有長者因少了家庭雜務而有較多機會去享受閒餘的時間、結識朋友、參與體能和娛樂活動,保持身心健康。

尋求協助
長者若遇到生活上的問題,可以尋找社工的協助;
如果情緒持續不穩,以致影響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應立即求醫。

相關閲讀:【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長者若遇到生活上的問題,可以尋找社工的協助;

如果情緒持續不穩,以致影響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應立即求醫。

如希望了解更多精神健康的資訊及求助熱線,可瀏覽「陪我講」網站shallwetalk.hk及「緊急求助熱線」專頁https://www.shallwetalk.hk/zh/get-help/emergency-helplines/

文:衞生署長者健康服務臨床心理學家祁穎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