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爆煲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ue, 10 Aug 2021 10:50:01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壓力爆煲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運動員心理】35%精英運動員陷心理健康危機?英國跳水王子「密密織」靜觀助減壓 //www.afterroberto.com/%e9%81%8b%e5%8b%95%e5%93%a1%e5%bf%83%e7%90%86-35%e7%b2%be%e8%8b%b1%e9%81%8b%e5%8b%95%e5%93%a1%e9%99%b7%e5%bf%83%e7%90%86%e5%81%a5%e5%ba%b7%e5%8d%b1%e6%a9%9f-%e8%8b%b1%e5%9c%8b%e8%b7%b3%e6%b0%b4/ Mon, 09 Aug 2021 04:45:1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3741 【明報專訊】東京奧運場上,選手在場外場內,面對一句加油、一帖惡評、責罵與期望,承受四面八方巨大壓力:捲入輿論風波的羽球手伍家朗表現失準;空手道代表劉慕裳因過於亢奮「練到嘔」;上屆奧運4金得主的美國體操選手比拉絲,更因心理原因臨時退出多項賽事。奪得兩面游泳銀牌的何詩蓓指出,比賽場上,八成是比心理,兩成是比技術和訓練。運動員的心理健康應得到更多關注。參考運動員應對巨大壓力的方法,或許亦有助我們找到減壓良方,戰勝生活中的逆境。其中英國跳水一金一銅得主戴利在場外「密密織」也成為焦點。他受訪時表示編織既是興趣,也是常規的靜觀(mindfulness)練習,有助暫時逃離一切。由一群精英田徑選手成立的非牟利組織Athletes for Hope,指有35%精英運動員面對心理健康危機,表現包括飲食失調、倦怠、抑鬱、焦慮等。運動員總予人活力滿滿、積極向上的印象,但背後承受的壓力,實不足為外人道。

心理競賽:運動員不但要在體能、技術上用功,還承受着四面八方的壓力,心理上也要備戰。(楊柏賢攝)
心理競賽:運動員不但要在體能、技術上用功,還承受着四面八方的壓力,心理上也要備戰。(楊柏賢攝)

 

相關文章:【精神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精神健康 容易誘發抑鬱症 你屬高危人士嗎? 5個簡單方法助你應對壓力

 

35%精英運動員陷心理健康危機

香港游泳代表隊前成員盧綽蘅(Karen),在港隊效力過7年,教練曾看好她出戰奧運,惟在種種壓力下,Karen未圓奧運夢就退役了,現任香港運動心理學會副主席、運動心理學家的她,回想當年隊中很少同齡隊友,「孤獨感很重」; 加上性格緊張,「每每在比賽就失準」。她不懂得處理情緒,有時會「收收埋埋」不跟教練說,即使說了,教練也只說「不用怕,不要緊張,給自己多一點信心」,實際上不知道怎樣幫助她。

當時Karen懷疑自己到底是否適合游泳,甚至覺得再練也不會有好成績,終決定放棄。其後,她接觸到運動心理學,發現自信、動力和情緒管理等可以靠訓練加強。假若當年有運動心理學家在旁,會否改寫歷史?Karen說無人知曉,因為除了情緒外,還有很多因素影響運動員能否堅持。

盧綽蘅(受訪者提供)
盧綽蘅(受訪者提供)

 

太專注運動員身分 形成負擔

亞洲運動心理專業聯會創會會長翁健輝指出,運動員需要鍛煉心理,面對不同壓力與挑戰。壓力大致可以分為內在和外在。

內在壓力,除了擔心達不到自己期望、「過唔到自己嗰關」,還有一個經常被忽略的强大心理壓力,就是「身分危機」。我們現在問何詩蓓是誰,大多會答「奧運銀牌得主」、「泳手」、「港隊代表」,但其實她同時擁有其他身分。大部分頂尖運動員都盡量把所有時間投放於訓練,當「運動員」身分變得如此重要,若他們因不同原因離開體壇,失去「運動員」身分時,對於自己定位、目標或許瞬間變得空白,這種恐懼感不時引來壓力。翁健輝形容,「就好似1張枱有4隻腳,只有1隻特別強」,運動員每天都在擔心那隻腳被奪去,其他「腳」無法支撐桌面而倒下。

 翁健輝(受訪者提供)
翁健輝(受訪者提供)

 

「一千一萬句加油變壓力」

至於外在壓力,包括來自隊友、教練的要求,還有家人朋友、市民的期望與支持。翁舉例,「一句兩句加油是激勵,一千一萬句加油,慢慢就會變成壓力,變得好像不贏不行」。Karen亦指出,外在環境因素中,隊友、教練和家人的影響很大。例如,若團隊中沒有年紀相近的隊友,沒有同儕互相支持,會感到失去與別人的連繫和繼續下去的推動力;如果教練在訓練中給予更大自由度,運動員會更有動力。另一方面,如果父母硬塞價值觀給子女,或給他們過大壓力和期望,亦會造成心理負擔,阻礙前進。

 

相關文章:【精神健康】 營養師教你「疫」境中吃出快樂 7種提升情緒的營養素(下)

 

適時放棄 才是真正「堅持」

動機也相當重要,外在動機包括成功帶來名氣或獎項;但Karen指有內在動機較理想,因為發自內心的喜愛,最有推動力。她很認同何詩蓓說:「a happy swimmer is a fast swimmer」,一件事情如果帶來開心、幸福、刺激的感覺,你就會更加想做,表現亦會更好。

不過,Karen特別提到,別誤會運動心理學是要「唔理三七廿一」地堅持,放棄並不等於懦弱。翁健輝也指出,不正視自己心理狀况而强行上場,並非真正的運動精神。例如比拉絲正視自身問題後決定退賽,他認為是好事。「在體操上,出現空中失感(the twisties)等心理障礙會增加受傷的風險。」他認為,懂得適時放棄一些比賽,對整個運動生涯來說或許才是真正的「堅持」。

美國體操選手比拉絲因心理困擾突然宣布退賽,翁健輝認為並非壞事,指正視心理健康十分重要。(新華社)
美國體操選手比拉絲因心理困擾突然宣布退賽,翁健輝認為並非壞事,指正視心理健康十分重要。(新華社)

 

運動心理學 助選手身心達「巔峰」

運動心理學與一般心理輔導,有何分別?

翁健輝解釋,一般心理輔導,臨牀心理學家集中處理與病理相關的心理問題;運動心理學家則集中研究和協助運動員爭取佳績,當中有一個重要概念——巔峰表現(peak performance),是指一個人在某個場合中做出最佳表現,需要體能、技術、心理都達到最佳狀態,才能成就巔峰。

翁補充,就算是一般人也有機會遇上只此一次、不容有失的特定場合,需要發揮最好表現,如外科醫生做手術、見工面試、結婚等,同樣面對巨大壓力,與上場比賽十分相似,本文的技巧和理論也可套用其中。

 

知多啲:英國跳水王子「密密織」減壓

東奧賽場裏,健兒的英姿固然吸睛,但在觀眾席上「織織復織織」的英國跳水一金一銅得主戴利也是場外焦點。他受訪時表示編織既是興趣,也是常規的靜觀(mindfulness)練習,有助暫時逃離一切。

運動心理學家盧綽蘅(Karen)鼓勵運動員像戴利一樣,在訓練之外找一些嗜好,如烹飪、畫畫、瑜伽等,放鬆減壓。而靜觀是訓練專注力的良方,例如戴利編織時把手機放在一旁,專心一志去做一件事,「現時大家都很喜歡multi-tasking,吃飯時會滑手機或看電視,專注力不停在轉移」,靜觀就正好訓練single- tasking。

熱愛編織的英國跳水選手戴利,坐在觀眾席上「密密織」。運動心理學家指,運動員在練習以外尋找興趣可減壓,配合靜觀更能訓練專注力。(東京奧運IG圖片)
熱愛編織的英國跳水選手戴利,坐在觀眾席上「密密織」。運動心理學家指,運動員在練習以外尋找興趣可減壓,配合靜觀更能訓練專注力。(東京奧運IG圖片)

 

專注當下 不回想得失

專注力對運動員很重要,無論順境逆境,都必須專注當下。比賽每分每局輸贏都會牽引情緒,但比賽時間緊迫,不應該費神回想之前的得失。例如「劍神」張家朗就表示自己在落後時,只想「一劍一劍地打好……一分一分地追上」,Karen認為是一個好例子,因為要專注集中下一步怎麼做。在心理訓練中,她常問運動員:「你這一刻最重要是什麼?」

 

接受負面情緒 不批判

此外,靜觀主張「接受負面情緒」,如不安、憤怒和緊張,重點在於拋棄標籤;Karen舉例,運動員在賽前很緊張,於是設法令自己不緊張,「找到方法當然好,但找不到就會更惆悵」。其實,緊張只是情緒的一部分,毋須標籤正面或負面,反而應學習留意自己情緒和反應,如緊張時會有不安感,更可能會肚痛,但不必批判,慢慢學會接受。Karen表示,此練習對一般人也受用。

亞洲運動心理專業聯會創會會長翁健輝亦分享處理壓力3大方向,包括行為、認知和情緒。

「行為」是以實際行動或活動調節狀態,從而減低壓力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靜坐、織毛衣、看動漫、跳舞甚至睡覺等。戴利正是一個好例子,利用編織讓自己進入另一個狀態,有時候是純粹抽離運動場景,有時候則是放鬆。每個人都需要時間去了解自己需要什麼,發展或尋找出一些模式,用「行為」解決心理問題。

 

呼吸法改善心理健康

「認知」是幫助當事人了解自己的思維模式,嘗試在重新認識事件的過程中找到其他思考面向,跳出負面框框;至於「情緒」,人的心理健康其實也受生理影響,尤其是神經傳導系統及內分泌系統,透過不同呼吸法或動作,可調整身體化學機制,改善心理健康。

 

文:李欣敏、唐可怡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精神健康】 壓力爆煲?男性勿自我標籤「強者」角色 遇情緒困擾速求助 //www.afterroberto.com/%e5%a3%93%e5%8a%9b%e7%88%86%e7%85%b2-%e7%94%b7%e6%80%a7%e5%8b%bf%e8%87%aa%e6%88%91%e6%a8%99%e7%b1%a4%e5%bc%b7%e8%80%85/ Fri, 17 Apr 2020 02:40:3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6068 【精神健康】 壓力爆煲?男性勿自我標籤「強者」角色 遇情緒困擾速求助
男性必然是「強者」?betway体彩 臨牀醫療心理學中心副主任馮淑敏博士表示,這種觀念是錯誤的。男性若感到壓力、情緒等問題惡化應立即求醫。

情緒問題無分性別,面對生活上各樣挑戰,男女同樣有機會會遇到。然而在固有的思想中,男性在社會中需要比女性剛強,扮演「強者」的角色,有男士或因此而束縛着自己,面對壓力問題不主動表露出來,拒絕承認問題,更以各種對身體有害的壞習慣來「紓壓」;最終當壓力爆煲,嚴重時或會走上不歸路。因此,男士遇有情緒困擾,應主動向信任的人傾訴,如問題嚴重更不應諱疾忌醫,絕非懦弱行為。家人及朋友亦多關心身邊的男士,協助他們走出情緒困局。

 

女性受困擾較易被察覺

betway体彩 臨牀醫療心理學中心副主任馮淑敏博士解釋,基於社會規範及兩性天生性格的影響,男女在應對壓力上大多有截然不同的做法。

她指,女性一般在承受不到壓力之時,會直接影響到日常表現,甚至發展至抑鬱症,因而較容易讓身邊人察覺,若閨中密友或身邊人主動關心和追問下,較容易和盤托出,同時亦較容易主動求醫。

 

男性屬「強者」?遇問題收藏情緒 易以壞習慣抒發情緒

相反,不少男性則認為自己屬社會中「強者」角色,「男兒有淚不輕彈」,即使有問題亦盡力收藏自己的情緒,或拒絕承認問題,裝作若無其事,但卻透過飲酒、吸煙、賭博等壞習慣將情緒抒發,最終或惡化成酗酒、病態賭博,甚至吸毒,問題未有解決之餘,死結愈拉愈緊,問題亦愈積愈多。

 

男性負面情緒「爆煲」萌自殺之念 較難回頭

有研究發現,自殺人士在任何年齡組別中,男性所佔的百分比均較女性高;另一個研究則發現,35歲以下死亡的男性,原因都是自殺。馮博士解釋,男性的負面情緒一旦累積至「爆煲」,或會採取決絶方式解決,最壞情况便是自殺,而男性一旦有自殺之念,意志通常會非常堅決。

 

摒棄性別定形的錯誤觀念 求助非懦弱行為

馮博士強調,男性必然是「強者」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反之女性亦並非絕對「弱者」,因此男性應接受自己都有需要求助的時候,有困難時要向朋友傾訴,主動尋求協助,感到情緒問題惡化立即求醫,絕非懦弱行為。此外,身邊的家人或朋友可主動協助、陪伴,切忌窮追不捨地追問,而男性有時會不懂應對,或許選擇不回應,甚至表現煩厭,建議可改變關心方式,例如提供生活上的協助,處理瑣事等,從旁關注他們的精神健康。

 

]]>
【開學系列】功課困獸鬥 不如桌遊鬥個夠 //www.afterroberto.com/%e5%8a%9f%e8%aa%b2%e5%9b%b0%e7%8d%b8%e9%ac%a5-%e4%b8%8d%e5%a6%82%e6%a1%8c%e9%81%8a%e9%ac%a5%e5%80%8b%e5%a4%a0/ Sun, 30 Jul 2017 16: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guid=84bc70d9bb420c09e0ccaf35ebf9715c 【明報專訊】「孩子連玩耍的時間和快樂都沒有,當壓力爆煲時,孩子便不告而別……」

陳媽媽和陳爸爸曾經因為功課,每晚和女兒開戰,但看見接二連三的學童自殺新聞後,陳媽媽及時回頭,放下功課,每晚透過桌上遊戲,不單重修親子關係,還增加女兒自信心和學習動力。

「我看到的現象是,一個又一個孩子從高樓上跳下去。因為我們一直為應付考試功課逼孩子,孩子連玩耍的時間和快樂都沒有,當壓力爆煲時,孩子便不告而別。」陳太和丈夫曾經跟女兒為功課困獸鬥,她每天放工回家,開門時手便會顫抖,因為她害怕看到屋內的丈夫和女兒正為功課開戰。看到學生跳樓自殺的新聞,張太一陣怵然——幸好自己知道回頭,不然瘋掉的是自己,跳下去的可能是自己的孩子。

只懂強迫 愈不快樂

陳太的經歷,或許是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ADHD)徵狀孩子的家庭寫照,孩子做功課往往轉化成親子戰場。陳太發現,女兒升小一後在學習上出現困難,短至十分鐘做功課的專注力也沒有。每一科的老師都說她女兒專注力不足,心理學家也評估懷疑女兒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需排期等候看精神科醫生作進一步診斷。孩子的困難讓陳太反思,重新整理她對孩子及家庭的期望,決定要改變原來的家庭相處模式。「孩子有學習障礙,如果我們仍然只懂強迫,孩子愈來愈不快樂,最終只會不告而別。所以我決定把分數成績擱在一旁,重建孩子的身心,讓她快樂自信是最重要。」

盡快完成功課 與父母玩遊戲

當時陳太想起,老師曾建議他們和女兒下棋,改善親子間的衝突關係;再加上得到心理學家的鼓勵和肯定,陳太便在網上尋找桌上遊戲資料。她除了帶女兒跟其他家長和小孩一起玩桌上遊戲,晚上還會待女兒做完功課後,放下手機等所有電玩,全家一起專心玩遊戲。

親子一齊玩 大家治療大家

經過約一年的全家一起玩桌遊,陳家不經不覺產生了改變。「現在放工回家開門時,不會再有恐懼,我會問﹕今晚玩哪種遊戲?」每晚桌遊時間,就是最佳的親子時間。陳太發現,原來女兒心底十分渴望父母下班回家跟她玩,正因如此,女兒會主動盡快完成功課,以便爭取更多與父母玩桌遊的時間。一家人比以前快樂,衝突減少了,因為在遊戲中,父母不是永遠高高在上,而是可以輸給女兒的朋友,一家人一起同哭同笑。「我上班也有壓力,大家都有壓力,原來透過玩,是可以大家治療大家。」在遊戲間,親子還可以有真正對話。「以前追問她學校發生的事,她不肯說。但現在玩得高興時,她就自然會說『學校的同學這樣那樣……』。」

此外,桌上遊戲也是一個讓孩子愉快學習,以及讓家長正向管教的平台。透過玩模擬現實的遊戲,家長適時給予孩子協助和讚賞,孩子的自信也會增加。

上課專心了 把快樂還給孩子

玩了親子桌上遊戲,陳太女兒在學校表現也大有改善,老師說她女兒上課時專心多了。「我覺得,這是因她在家中找到了快樂,覺得被接納,所以每天也有動力了。」陳太不想看到不快樂的女兒,所以選擇了改變。「有一次,她跟我說﹕『媽媽,下次重組句子時,你可以給我多些練習嗎?』」陳太說,把快樂還給孩子,孩子自然會用他們的方法回饋父母。

香港社會競爭激烈,父母工作忙碌,學童功課量大,加上中國文化中「勤有功,戲無益」的價值信念,讓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徵狀孩子的家庭,往往為應付孩子的課業疲於奔命,忽略了親子玩樂的重要性。陳太的故事,會否給大家一點撥亂反正的啟示?

■知多啲

平衡電玩世界 鍛煉思維情商

桌上遊戲(Tabletop Game)簡稱桌遊,指可以在桌上或平面上玩,毋須依賴電子設備的遊戲,包括卡片、圖板、骰牌遊戲等。傳統的象棋和撲克亦算是桌上遊戲。相較其他遊戲,桌遊較注重多種思維方式、語言表達和情商能力鍛煉。近年愈來愈多桌遊愛好者組織起來,推廣各種桌遊,以平衡電玩世代。

文:何慧明(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講師)

編輯:蔡曉彤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731/news/_31YC005_.jpg找回快樂——孩子如果可以在遊戲中找到快樂、自信,就自然增加學習動力。有學校就將桌遊融入平日教學。(資料圖片);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731/news/_31YC004_.jpg戲有益——家長和孩子為功課和學習疲於奔命,忽略了親子遊戲的重要性。(資料圖片);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731/news/_31YC001_.jpg多重鍛煉——桌上遊戲注動多重思維、語言表達和情商能力的鍛煉。(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孩子連玩耍的時間和快樂都沒有,當壓力爆煲時,孩子便不告而別……」

陳媽媽和陳爸爸曾經因為功課,每晚和女兒開戰,但看見接二連三的學童自殺新聞後,陳媽媽及時回頭,放下功課,每晚透過桌上遊戲,不單重修親子關係,還增加女兒自信心和學習動力。

「我看到的現象是,一個又一個孩子從高樓上跳下去。因為我們一直為應付考試功課逼孩子,孩子連玩耍的時間和快樂都沒有,當壓力爆煲時,孩子便不告而別。」陳太和丈夫曾經跟女兒為功課困獸鬥,她每天放工回家,開門時手便會顫抖,因為她害怕看到屋內的丈夫和女兒正為功課開戰。看到學生跳樓自殺的新聞,張太一陣怵然——幸好自己知道回頭,不然瘋掉的是自己,跳下去的可能是自己的孩子。

只懂強迫 愈不快樂

陳太的經歷,或許是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ADHD)徵狀孩子的家庭寫照,孩子做功課往往轉化成親子戰場。陳太發現,女兒升小一後在學習上出現困難,短至十分鐘做功課的專注力也沒有。每一科的老師都說她女兒專注力不足,心理學家也評估懷疑女兒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需排期等候看精神科醫生作進一步診斷。孩子的困難讓陳太反思,重新整理她對孩子及家庭的期望,決定要改變原來的家庭相處模式。「孩子有學習障礙,如果我們仍然只懂強迫,孩子愈來愈不快樂,最終只會不告而別。所以我決定把分數成績擱在一旁,重建孩子的身心,讓她快樂自信是最重要。」

盡快完成功課 與父母玩遊戲

當時陳太想起,老師曾建議他們和女兒下棋,改善親子間的衝突關係;再加上得到心理學家的鼓勵和肯定,陳太便在網上尋找桌上遊戲資料。她除了帶女兒跟其他家長和小孩一起玩桌上遊戲,晚上還會待女兒做完功課後,放下手機等所有電玩,全家一起專心玩遊戲。

親子一齊玩 大家治療大家

經過約一年的全家一起玩桌遊,陳家不經不覺產生了改變。「現在放工回家開門時,不會再有恐懼,我會問﹕今晚玩哪種遊戲?」每晚桌遊時間,就是最佳的親子時間。陳太發現,原來女兒心底十分渴望父母下班回家跟她玩,正因如此,女兒會主動盡快完成功課,以便爭取更多與父母玩桌遊的時間。一家人比以前快樂,衝突減少了,因為在遊戲中,父母不是永遠高高在上,而是可以輸給女兒的朋友,一家人一起同哭同笑。「我上班也有壓力,大家都有壓力,原來透過玩,是可以大家治療大家。」在遊戲間,親子還可以有真正對話。「以前追問她學校發生的事,她不肯說。但現在玩得高興時,她就自然會說『學校的同學這樣那樣……』。」

此外,桌上遊戲也是一個讓孩子愉快學習,以及讓家長正向管教的平台。透過玩模擬現實的遊戲,家長適時給予孩子協助和讚賞,孩子的自信也會增加。

上課專心了 把快樂還給孩子

玩了親子桌上遊戲,陳太女兒在學校表現也大有改善,老師說她女兒上課時專心多了。「我覺得,這是因她在家中找到了快樂,覺得被接納,所以每天也有動力了。」陳太不想看到不快樂的女兒,所以選擇了改變。「有一次,她跟我說﹕『媽媽,下次重組句子時,你可以給我多些練習嗎?』」陳太說,把快樂還給孩子,孩子自然會用他們的方法回饋父母。

香港社會競爭激烈,父母工作忙碌,學童功課量大,加上中國文化中「勤有功,戲無益」的價值信念,讓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徵狀孩子的家庭,往往為應付孩子的課業疲於奔命,忽略了親子玩樂的重要性。陳太的故事,會否給大家一點撥亂反正的啟示?

■知多啲

平衡電玩世界 鍛煉思維情商

桌上遊戲(Tabletop Game)簡稱桌遊,指可以在桌上或平面上玩,毋須依賴電子設備的遊戲,包括卡片、圖板、骰牌遊戲等。傳統的象棋和撲克亦算是桌上遊戲。相較其他遊戲,桌遊較注重多種思維方式、語言表達和情商能力鍛煉。近年愈來愈多桌遊愛好者組織起來,推廣各種桌遊,以平衡電玩世代。

文:何慧明(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講師)

編輯:蔡曉彤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731/news/_31YC005_.jpg找回快樂——孩子如果可以在遊戲中找到快樂、自信,就自然增加學習動力。有學校就將桌遊融入平日教學。(資料圖片);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731/news/_31YC004_.jpg戲有益——家長和孩子為功課和學習疲於奔命,忽略了親子遊戲的重要性。(資料圖片);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731/news/_31YC001_.jpg多重鍛煉——桌上遊戲注動多重思維、語言表達和情商能力的鍛煉。(資料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