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測試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22 Aug 2024 08:59:27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基因測試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胰臟癌 | 死亡率高?胰臟癌病徵、引致基因突變5大高危因素 7類人士提高警覺 //www.afterroberto.com/%e6%88%aa%e6%93%8a%e8%b6%85%e6%83%a1%e8%83%b0%e8%87%9f%e7%99%8c-%e9%ab%98%e5%8d%b1%e6%97%8f%e9%a9%97%e5%ae%9a%e5%9f%ba%e5%9b%a0-%e5%85%a9%e8%bf%91%e8%a6%aa%e7%a2%ba%e8%a8%ba-%e5%ae%b6%e4%ba%ba/ Thu, 22 Aug 2024 08:59:2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6360 [編按:英格蘭隊的瑞典籍前帥艾歷臣今年初宣布患上胰臟癌已一段時間,並證實或於年內辭世。76歲的他近日拍攝了新的紀錄片,疑向世人道別,其間盼望人們記得他是一個積極的人,並說:「不必為我感到遺憾,微笑好了……感謝所有人所做的一切,教練、球員、球迷,全都太棒了……請好好地照顧自己,好好地生活下去。」究竟胰臟癌 (Pancreatic Cancer)有什麼病徵?死亡率有多高?手術不能根治嗎?]【明報專訊】胰臟癌的發病率不高,雖不列入香港十大癌症,但其死亡率卻不可少覷。據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8年十大癌症死亡數字顯示,胰臟癌排第五,奪去了711人的性命。胰臟癌五年存活率5%至8%,為所有主要癌症中最低。大部分患者發現時已屆中晚期,只有約20%的病人適合動手術作根治性切除,其餘患者治療以化療為主。究竟胰臟癌的具體成因是什麼?有哪些引致基因突變的高危因素呢?哪類人士是高危一族宜提高警覺呢?

胰臟癌,癌症,遺傳,基因突變,吸煙,酗酒,肥胖,慢性胰臟炎,遺傳性腫瘤綜合症,家族性胰臟癌,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症候群,基因測試,
上升趨勢——胰臟癌有按年上升的趨勢,由2008年的448宗新症個案升至2016年的702宗,而根據西方國家經驗,胰臟癌個案仍會進一步上升。(Eraxion@iStockphoto/明報製圖)

 

胰臟癌成因不明 引致基因突變高危因素

胰臟癌的具體成因不完全清楚。大部分個案為基因後天偶發突變(sporadic)引起,引致基因突變的高危因素包括:吸煙、酗酒、肥胖、缺乏運動、慢性胰臟炎等。按西方國家的研究,約10%至15%胰臟癌個案有遺傳(genetic)因素,當中又可再分為兩類:

  1. 家族性胰臟癌(Familial pancreatic cancer)
    家族中有最少兩名近親(兄弟姊妹、父母或子女)確診罹患胰臟癌,而本身非遺傳性腫瘤綜合症患者,便屬家族性胰臟癌。根據統計,若有一個近親罹患胰臟癌,其餘家族成員的罹患風險會比一般人高出3至5倍;有兩個近親罹患胰臟癌,風險比常人高5至7倍;三個近親罹患胰臟癌,風險高30倍。
  2. 遺傳性腫瘤綜合症(Hereditary Cancer Syndrome)
    我們與生俱來擁有約3萬組基因,每組基因有一對,一個從父親遺傳,一個從母親遺傳。當中小部分的基因對抑制或促進癌症形成起關鍵作用。遺傳性腫瘤綜合症患者,其抑制或促進癌症的基因帶有先天缺陷(Germline mutation),也就是說在一對染色體中,其中一條基因天生便有缺陷,當人體在生長過程中,因環境或其他因素,另一條基因亦發生變異時,細胞便容易不受控制,大大增加患癌風險;而父母有缺陷的基因亦有可能傳給下一代。

胰臟癌,癌症,遺傳,基因突變,吸煙,酗酒,肥胖,慢性胰臟炎,遺傳性腫瘤綜合症,家族性胰臟癌,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症候群,基因測試,
(明報製圖)

在眾多與胰臟癌有關的遺傳性腫瘤綜合症,其中以遺傳性乳癌與卵巢癌症候群(Hereditary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syndrome)較為普遍。此癌症候群源自BRCA1或BRCA2基因變異,這兩個基因皆屬抑癌基因(Tumor-suppressor gene),負責修復損壞的DNA。因此,當BRCA基因發生缺陷,DNA受到攻擊而斷裂破壞後會無法正確修復,細胞內DNA損壞累積到一定程度,細胞就會發生癌變。

BRCA基因與乳癌及卵巢癌的關聯,因荷李活女星安祖蓮娜祖莉接受預防性雙乳房切除手術而廣為人知。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人,終其一生患上乳癌的風險高達約40%至87%,卵巢癌約16%至60%,發病年齡亦會較一般人年輕。至於胰臟癌,愈來愈多數據顯示BRCA基因突變者患胰臟癌的風險亦會增加,大型研究顯示患胰臟癌風險比常人高出兩倍;但有別於乳癌及卵巢癌,BRCA相關的胰臟癌的發病年齡與其他胰臟癌患者無異。


相關文章:胰臟癌病徵:體重下降顯著 病人接受惠普爾手術後消化功能受損 飲食有對策


及早發現或可作手術 存活率較理想

如何篩查及預防胰臟癌,現時醫學界仍未有確切定論,需要更多的相關研究才能制訂合適指引。在最新發表、經過16年追蹤的研究報告,在高危群組中,透過篩查發現的胰臟癌一般較為早期,較多病人適合接受根治性的手術,存活率亦較理想。我們仍需要更多數據確認相關研究結果。很多權威組織亦建議高危一族定期作超聲波內視鏡(Endoscopic ultrasound)及磁力共振(MRI)檢查,以策萬全。

胰臟癌,癌症,遺傳,基因突變,吸煙,酗酒,肥胖,慢性胰臟炎,遺傳性腫瘤綜合症,家族性胰臟癌,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症候群,基因測試,
遺傳因素——約10%至15%胰臟癌個案有遺傳因素,現時科技已可透過驗血找出問題基因,幫助醫生找出對應預防和治療方案。(Ca-ssis@iStockphoto)

 

胰臟癌7類高危一族

  • 家族中有最少兩名近親確診罹患胰臟癌
  • 帶有先天性基因缺陷的遺傳性腫瘤綜合症患者:
  • BRCA、PALB2:遺傳性乳癌與卵巢癌症候群(Hereditary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syndrome)
  • CDKN2A:家族性非典型性多痣和黑色素瘤症候群(Familial atypical multiple mole melanoma)
  • 錯配修補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s、MMR基因) MLH1、MSH2、MSH6、PMS2:連氏綜合症(Lynch syndrome),舊稱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症候群
  • STK11:黑斑息肉症候群(Peutz-Jeghers syndrome)
  • PRSS1:遺傳性胰腺炎(Hereditary Pancreatitis)等

胰臟癌6個徵狀

至於胰臟癌早期病徵並不明顯,據智友站資料顯示,較常見的病徵包括:

  • 上腹部出現與飲食無關的持續疼痛, 並會反射至背部
  • 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消化不良、腹脹等腸胃障礙現象
  • 出現黃疸、皮膚搔癢、大便呈陶土色
  • 體重短時間內銳減
  • 上腹部出現固定、堅硬的腫塊
  • 腹水

基因測試 有助個人化治療

另一方面,西方研究顯示約有10%至15%的胰臟癌患者,帶有先天性基因缺陷但自己未有徵狀或察覺,有問題的基因有可能傳給下一代。現時科技可透過血液準確測試基因,檢驗患者是否帶有問題基因,及早識別有助作出相應措施。

治療方面,透過血液檢驗能找出10%至15%帶有先天性基因缺陷的胰臟癌患者。近年研究指出,找出問題基因往往能幫助醫生找出對應的標靶藥或免疫治療,制訂個人化的治療。例如:BRCA基因變異者較適合用鉑金類(Platinum)化療及PARP抑製劑;錯配修補基因(MMR基因)變異則較適合接受免疫治療等等。我們仍需更大型的臨牀研究證實其功效,但對於治療選項甚少的胰臟癌患者,這無疑帶來新希望。

期望在不久的將來,隨更多的研究結果面世,我們能制訂更有效的胰臟癌篩查及預防指引,同時透過基因測試技術為病人提供更個人化的治療。現時大部分遺傳性胰臟癌的數據均源自西方國家,期望香港在未來建立相關的數據庫,以助更有效應對此癌症殺手中的殺手。

 

文:蔣子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知多啲:坊間基因測試 不是診斷 //www.afterroberto.com/%e7%9f%a5%e5%a4%9a%e5%95%b2-%e5%9d%8a%e9%96%93%e5%9f%ba%e5%9b%a0%e6%b8%ac%e8%a9%a6-%e4%b8%8d%e6%98%af%e8%a8%ba%e6%96%b7/ Mon, 26 Aug 2019 08:56:0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235
知多啲:坊間基因測試 不是診斷
篩查「高危」——坊間的基因測試是「篩查」,若測試結果是「高危」,需再做遺傳諮詢及抽胎水或絨毛作診斷檢查。(Tomwang112@istockphoto,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

 

 

【明報專訊】衛生署醫學遺傳服務中心資料顯示,遺傳病可分為3大類:

  • 染色體異常:
    染色體數目或結構有異常,可導致唐氏綜合症、特納氏綜合症等
  • 單基因遺傳病:
    個別遺傳基因出現異常引致的疾病,譬如地中海貧血、血友病等,其遺傳模式可分為顯性遺傳及隱性遺傳
  • 多種因素形成的病:
    遺傳因素加上環境因素所導致的病,例如糖尿病、癌病等

 

「無創」抽血驗唐氏 如大海撈針

坊間有提供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主要針對染色體異常,例如唐氏綜合症、愛德華氏綜合症,但鍾侃言提醒,這些基因測試是「篩查」並非「診斷」,結果只有「高危」和「低危」之分,不能作診斷標準。他以唐氏綜合症為例,患者第21對染色體比正常多一條,會出現智力和發育遲緩。

現時坊間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是抽取孕婦血液,由於母體血液裏含有胎兒的染色體,便可作相關分析。鍾侃言形容此做法是「大海撈針」,原因是胎兒染色體在母體血液僅佔少數,故有誤差的風險存在。若測試結果是「高危」,需再做遺傳諮詢及抽胎水或絨毛確診。

「產前檢查不能排除所有疾病,即使一對正常的夫婦做了所有檢測,大約3%的小朋友有嚴重的身體缺陷。」鍾侃言提醒,如果不了解這些基因測試的目的,反而引致不必要的憂慮。而贊育醫院提供產前遺傳諮詢及輔導服務,不單是檢測基因;而是為懷疑有遺傳病的夫婦及胎兒,提供全面的檢查、診斷。

 

相關文章:

孕前產前驗基因 揪出遺傳病

知多啲:投保送檢驗 小心私隱

]]>
基因檢測 亂做嚇餐懵 //www.afterroberto.com/%e5%9f%ba%e5%9b%a0%e6%aa%a2%e6%b8%ac-%e4%ba%82%e5%81%9a%e5%9a%87%e9%a4%90%e6%87%b5/ Sun, 06 Nov 2016 16: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guid=cc2035dd0d3503d22025019008ad168d 【明報專訊】基因測試普及,三數千元已經可以做一個營養基因測試、藥物基因測試、疾病基因測試,甚至智力基因測試。近期更有保險公司為顧客提供基因測試,吸引顧客購買保險。

基因測試是否一個「未來報告」,預告疾病發生?報告一旦預告你有基因缺陷或變異,如何應對?值得做嗎?

基因檢查,的確有助辨識一些遺傳病。

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基因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張正龍,以高膽固醇作例子,他指有不同因素引起高膽固醇,但近年研究發現,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簡稱FH)是因為三個基因突變有關。而港大的研究發現,香港高膽固醇病人中,六成帶有FH基因突變。

有助診斷治療 才值得檢測

FH患者,臨牀有一些特徵,例如﹕家族高膽固醇病史、低密度膽固醇(LDL,又稱壞膽固醇)偏高、皮膚肌腱出現腱黃瘤(Tendinous xanthoma)等。張正龍指出,有高膽固醇的患者,如果同時帶有上述臨牀徵狀,就值得接受基因檢查,因為研究又發現,帶有FH基因的病人,對傳統降膽固醇藥他汀的反應不佳。

「他汀類藥物,一直是治療高膽固醇的主要藥物。美國心臟學會建議四類心血管病高危人士,需要服用他汀,高膽固醇是其中之一。」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講師、註冊藥劑師陳潁琳解釋,一般高膽固醇病人,服用他汀由低劑量開始,但帶有FH基因的高膽固醇病人,一開始就要服用高劑量他汀。

然而,高劑量他汀增加嚴重副作用的風險,嚴重可致橫紋肌溶解症,導致腎衰竭死亡。陳潁琳指出,亞洲人體型較細小,肌肉量亦較白人少,腎、肝功能亦相對較弱,代謝藥物容易出現副作用,所以建議有FH基因的亞洲人,服用他汀劑量減半;同時不建議混合其他降膽固醇藥一起服用,以免增加肝、腎負擔。

「有FH基因的病人,耐藥性強,加上劑量有限制,所以對他汀的治療反應不佳。」陳潁琳指出,去年《新英倫醫學雜誌》刊出的研究,發現針對FH基因的新藥PCSK9抑制劑,能有效將FH病人血液中LDL降低。所以高膽固醇病人透過基因檢查,確診帶有FH基因,就應該使用新藥PCSK9抑制劑。

大多疾病非單一基因控制

發現一個基因與一個疾病相關,只是研究第一步。張正龍說,要將兩者關係於臨牀上應用,還需要很多不同的研究和數據支持。而且大多數的疾病,不是由單一基因主宰,只是有些基因影響力較大,有些影響較小。

「到目前為止,已經找到超過150基因與高膽固醇有關。」香港大學外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鄧詩敏正參與一個膽固醇基因研究,發現有過百基因會影響膽固醇的製造和分解,導致低密度膽固醇或三脂甘油酸上升,「但與FH基因突變比較,這些基因變異的影響力相對較小」。

鄧詩敏表示,找到這些基因,最希望是研發出針對的藥物,但相信這並非一朝一夕可成事。而暫時計劃中的研究,希望把所有膽固醇相關的基因,按影響力評分。病人透過基因測檢,如發現相關基因數量多兼影響力大,或許應考慮及早用藥,預防心血管病和中風;但如檢查發現相關基因數量和影響力均不多,高膽固醇是後天因素為主,病人或許應透過健康飲食和運動等幫助控制膽固醇。

■知多啲

缺乏臨牀研究 「未來報告」零意義?

基因測試猶如水晶球,解開健康之謎?找到肥基因,是否從此只能吸風飲露?找到瘦基因,是否可以不節食不運動,一世享瘦?

因為科技進步,令基因測試普及,甚至有商業機構用以作招徠,吸引顧客,張正龍對此有極度保留。他舉例,接受營養基因測試,發現基因變異令身體容易缺乏維他命D,醫生、營養師、病人究竟應如何解讀這個結果?

「是否單純補充維他命D已經足夠呢?要補充多少劑量?抑或身體難以吸收維他命D,所以無論補充多少也沒有用?」張正龍指出,正因為缺乏研究,上述問題暫時未有答案;目前只有少數基因測試有大量臨牀研究支持,可用於診斷和治療。然而大多數基因測試,目前都只在研究階段,對市民實際幫助不大。

張正龍與陳潁琳各舉一例,解釋有實際功效和不切實際的基因測試。

張正龍以腦癇症治療為例,抗腦癇症藥物苯妥英,可能導致嚴重副作用史帝芬強生症候群(Stevens-Johnson Syndrome, SJS),病人會在短時間內全身皮膚起水疱、脫落、紅疹,有生命危險。已知副作用與HLA-B*1502基因有關,所以病人用藥前必須接受基因測試,如結果是陽性,就要轉用其他種類藥物。

陳潁琳則以坊間藥物基因測試為例,不少人因為好奇,接受藥物基因測試,她接觸其中一個案例,測試結果發現肝代謝問題的基因,會影響藥物反應和副作用。然而,影響肝臟藥物代謝的基因不止一條,而且一種藥物代謝,不止涉及一種肝酵素,而是有很多途徑。所以基因測試中驗出某一種肝酵素代謝出問題,根本沒有意義。

■健康講座

基因醫學解碼:膽固醇好與壞

主辦單位: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基因研究中心

講者:香港大學外科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鄧詩敏、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系講師兼註冊藥劑師陳潁琳

日期:11月12日(本周六)

時間:下午3:00至4:30

地點:香港大學明華綜合大樓T2講堂

報名﹕請於辦公時間內致電2831 5087,或登入www.hkuehealth.org網上報名

文:鄭寶華

圖:資料圖片

編輯:梁小玲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61107/news/_07YD005_.jpg史帝芬強生症候群(簡稱SJS)是嚴重的藥物敏感反應,病人皮膚出現紅腫,若不及時停藥,全身皮膚會長出水疱、脫皮,最嚴重是細菌入血引起敗血症致死。(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基因測試普及,三數千元已經可以做一個營養基因測試、藥物基因測試、疾病基因測試,甚至智力基因測試。近期更有保險公司為顧客提供基因測試,吸引顧客購買保險。

基因測試是否一個「未來報告」,預告疾病發生?報告一旦預告你有基因缺陷或變異,如何應對?值得做嗎?

基因檢查,的確有助辨識一些遺傳病。

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基因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張正龍,以高膽固醇作例子,他指有不同因素引起高膽固醇,但近年研究發現,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簡稱FH)是因為三個基因突變有關。而港大的研究發現,香港高膽固醇病人中,六成帶有FH基因突變。

有助診斷治療 才值得檢測

FH患者,臨牀有一些特徵,例如﹕家族高膽固醇病史、低密度膽固醇(LDL,又稱壞膽固醇)偏高、皮膚肌腱出現腱黃瘤(Tendinous xanthoma)等。張正龍指出,有高膽固醇的患者,如果同時帶有上述臨牀徵狀,就值得接受基因檢查,因為研究又發現,帶有FH基因的病人,對傳統降膽固醇藥他汀的反應不佳。

「他汀類藥物,一直是治療高膽固醇的主要藥物。美國心臟學會建議四類心血管病高危人士,需要服用他汀,高膽固醇是其中之一。」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講師、註冊藥劑師陳潁琳解釋,一般高膽固醇病人,服用他汀由低劑量開始,但帶有FH基因的高膽固醇病人,一開始就要服用高劑量他汀。

然而,高劑量他汀增加嚴重副作用的風險,嚴重可致橫紋肌溶解症,導致腎衰竭死亡。陳潁琳指出,亞洲人體型較細小,肌肉量亦較白人少,腎、肝功能亦相對較弱,代謝藥物容易出現副作用,所以建議有FH基因的亞洲人,服用他汀劑量減半;同時不建議混合其他降膽固醇藥一起服用,以免增加肝、腎負擔。

「有FH基因的病人,耐藥性強,加上劑量有限制,所以對他汀的治療反應不佳。」陳潁琳指出,去年《新英倫醫學雜誌》刊出的研究,發現針對FH基因的新藥PCSK9抑制劑,能有效將FH病人血液中LDL降低。所以高膽固醇病人透過基因檢查,確診帶有FH基因,就應該使用新藥PCSK9抑制劑。

大多疾病非單一基因控制

發現一個基因與一個疾病相關,只是研究第一步。張正龍說,要將兩者關係於臨牀上應用,還需要很多不同的研究和數據支持。而且大多數的疾病,不是由單一基因主宰,只是有些基因影響力較大,有些影響較小。

「到目前為止,已經找到超過150基因與高膽固醇有關。」香港大學外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鄧詩敏正參與一個膽固醇基因研究,發現有過百基因會影響膽固醇的製造和分解,導致低密度膽固醇或三脂甘油酸上升,「但與FH基因突變比較,這些基因變異的影響力相對較小」。

鄧詩敏表示,找到這些基因,最希望是研發出針對的藥物,但相信這並非一朝一夕可成事。而暫時計劃中的研究,希望把所有膽固醇相關的基因,按影響力評分。病人透過基因測檢,如發現相關基因數量多兼影響力大,或許應考慮及早用藥,預防心血管病和中風;但如檢查發現相關基因數量和影響力均不多,高膽固醇是後天因素為主,病人或許應透過健康飲食和運動等幫助控制膽固醇。

■知多啲

缺乏臨牀研究 「未來報告」零意義?

基因測試猶如水晶球,解開健康之謎?找到肥基因,是否從此只能吸風飲露?找到瘦基因,是否可以不節食不運動,一世享瘦?

因為科技進步,令基因測試普及,甚至有商業機構用以作招徠,吸引顧客,張正龍對此有極度保留。他舉例,接受營養基因測試,發現基因變異令身體容易缺乏維他命D,醫生、營養師、病人究竟應如何解讀這個結果?

「是否單純補充維他命D已經足夠呢?要補充多少劑量?抑或身體難以吸收維他命D,所以無論補充多少也沒有用?」張正龍指出,正因為缺乏研究,上述問題暫時未有答案;目前只有少數基因測試有大量臨牀研究支持,可用於診斷和治療。然而大多數基因測試,目前都只在研究階段,對市民實際幫助不大。

張正龍與陳潁琳各舉一例,解釋有實際功效和不切實際的基因測試。

張正龍以腦癇症治療為例,抗腦癇症藥物苯妥英,可能導致嚴重副作用史帝芬強生症候群(Stevens-Johnson Syndrome, SJS),病人會在短時間內全身皮膚起水疱、脫落、紅疹,有生命危險。已知副作用與HLA-B*1502基因有關,所以病人用藥前必須接受基因測試,如結果是陽性,就要轉用其他種類藥物。

陳潁琳則以坊間藥物基因測試為例,不少人因為好奇,接受藥物基因測試,她接觸其中一個案例,測試結果發現肝代謝問題的基因,會影響藥物反應和副作用。然而,影響肝臟藥物代謝的基因不止一條,而且一種藥物代謝,不止涉及一種肝酵素,而是有很多途徑。所以基因測試中驗出某一種肝酵素代謝出問題,根本沒有意義。

■健康講座

基因醫學解碼:膽固醇好與壞

主辦單位: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基因研究中心

講者:香港大學外科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鄧詩敏、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系講師兼註冊藥劑師陳潁琳

日期:11月12日(本周六)

時間:下午3:00至4:30

地點:香港大學明華綜合大樓T2講堂

報名﹕請於辦公時間內致電2831 5087,或登入www.hkuehealth.org網上報名

文:鄭寶華

圖:資料圖片

編輯:梁小玲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61107/news/_07YD005_.jpg史帝芬強生症候群(簡稱SJS)是嚴重的藥物敏感反應,病人皮膚出現紅腫,若不及時停藥,全身皮膚會長出水疱、脫皮,最嚴重是細菌入血引起敗血症致死。(資料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