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衰竭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Wed, 17 Jul 2024 04:49:58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器官衰竭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尿道炎、肺炎致敗血症?七成由細菌感染  短時間令器官衰竭 處方抗生素分秒必爭   //www.afterroberto.com/%e5%b0%bf%e9%81%93%e7%82%8e-%e8%82%ba%e7%82%8e%e8%87%b4%e6%95%97%e8%a1%80%e7%97%87-%e4%b8%83%e6%88%90%e7%94%b1%e7%b4%b0%e8%8f%8c%e6%84%9f%e6%9f%93-%e7%9f%ad%e6%99%82%e9%96%93%e4%bb%a4%e5%99%a8/ Wed, 17 Jul 2024 04:48:5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398 【明報專訊】89歲的烹飪專家「方太」方任利莎,早前患尿道炎引致敗血症(sepsis),慶幸有驚無險,留醫20日後康復出院。然而,未必人人都像方太般幸運,敗血症病情可在1小時內急轉直下;當病人多重器官衰竭,並有感染性休克,需在1小時內處方抗生素;研究指每延誤1小時治療,死亡率增約4%至9%。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顯示,2018年香港成人死亡個案中,有27.8%都與敗血症相關。[編按:有專家指,誘發敗血症的原因眾多,加上可以出現體溫過高或過低、心跳過快、呼吸急促等徵狀亦非敗血症獨有,因此醫生要診斷敗血症並非易事。以敗血症成年患者為例,最常見的3個受感染部位: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和消化系統……]

尿道炎、肺炎致敗血症?七成由細菌感染  短時間令器官衰竭 處方抗生素分秒必爭  
敗血症–敗血症的出現不限於細菌入血,當真菌、細菌或病毒等病原體入侵身體時,患者免疫系統過度反應,不單攻擊外來物,更破壞器官,導致炎症反應,甚至器官衰竭。(設計圖片,Aleksei Naumov@iStockphoto/明報製圖)

敗血症拖延1小時 死亡率增9% 方太尿道炎引致

方太早前患上尿道炎,其女兒在社交平台分享經歷,指方太按醫生指示服用7天抗生素,突然高燒、嘔吐、「躺着一動不動」,最終證實患上敗血症,留院20日後才康復出院。香港急症科醫學院急症科專科醫生嚴建明指,敗血症具高死亡率和病情迅速惡化的特性,如不及時治療,可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

尿道炎、肺炎致敗血症?七成由細菌感染  短時間令器官衰竭 處方抗生素分秒必爭  
方太(方太(任利莎)fb圖片)

病原體入侵 免疫系統過度反應

中大醫學院去年發表研究指,本港成人四分之一死亡個案與敗血症有關,發病率、死亡率在10年間呈上升趨勢(詳見「知多啲」)。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和消化系統,是敗血症成年患者最常見的3個受感染部位。

很多人認知,敗血症是由細菌入血引起,但遠不止於此,嚴建明解釋敗血症是因細菌、真菌或病毒等病原體入侵身體時,患者免疫系統出現過度反應,「不單攻擊這些外來物,更破壞體內器官,導致全身出現炎症反應」。與此同時,病原體在體內繁殖,「引起血管損壞、滲漏及擴張,令血壓偏低,還影響身體凝血功能,結成血塊,造成栓塞」。當血壓不足以提供血液予重要器官,微血管又出現血栓,便會導致血液循環不良,引致器官衰竭。

長幼、長期病患 免疫力低增風險

數列風險因素,嚴建明指,長者、兒童,還有長期病患如癌症、糖尿病、肝硬化患者等,本身免疫力較低;或未有接種疫苗的人士,身體缺乏抗體保護,都較容易受感染後惡化成敗血症。其次,病原體數量和殺傷力都會影響敗血症的發病及惡化速度,「例如(患者)感染的細菌或病毒量較高、有抗藥性,或是遇上像SARS、新冠病毒的變異株、俗稱『食肉菌』的甲型鏈球菌等殺傷力強、繁殖快的病原體」,兩者結合下,病情就會迅速惡化,引致敗血症風險大增。 在方太的案例中,雖然她服用抗生素,但是感染的細菌有抗藥性,再加上身為高齡長者,結果就演變成敗血症。

尿道炎、肺炎致敗血症?七成由細菌感染  短時間令器官衰竭 處方抗生素分秒必爭  
長者高危–長者等免疫力較低人士,遇上殺傷力強、繁殖快的病原體,從感染演變成敗血症的風險較高。(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zGel@iStockphoto)

徵狀非敗血症獨有:發燒、心跳快、呼吸急促

嚴建明又指,敗血症會引致全身性免疫反應,「例如體溫過高(超過38℃)或過低(低於36℃)、心跳過快(每分鐘90次以上)、呼吸急促、白血球數值過低或過高等徵狀」。中大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助理教授凌若崴補充,患者可能出現神志不清、寒顫、皮膚變紫等徵狀。正因為誘發敗血症的原因眾多,上述徵狀亦非敗血症獨有,醫生診斷敗血症並非易事。曾有研究發現,「20%個案起初以為是敗血症,最後卻發現不是,找到其他源頭」。

凌若崴表示,醫生主要靠經驗和臨牀診斷,留意病人徵狀找出有沒有受感染,如肺炎、尿道炎等;觀察各器官的指標,如呼吸、含氧量、血壓等;還要抽血觀察腎指數、血小板量、肝指數等,看看有沒有出現器官衰竭;同時從血液培養找出細菌、病毒等的蹤影。綜合以上,才能判斷病人是否患上敗血症。

尿道炎、肺炎致敗血症?七成由細菌感染  短時間令器官衰竭 處方抗生素分秒必爭  
嚴建明(受訪者提供)
尿道炎、肺炎致敗血症?七成由細菌感染  短時間令器官衰竭 處方抗生素分秒必爭  
凌若崴(受訪者提供)

源頭難尋 醫生落藥如查案

對付敗血症,最理想情况就是找到「元兇」,對症下藥。敗血症約七成由細菌感染導致,約三成由病毒與真菌等引起,分別要處方抗生素、抗病毒藥及抗真菌藥應對。若感染部位有膿瘡,還需透過手術放膿等,讓組織不再發炎;並輔以器官支援,如用呼吸機幫助呼吸、「強心藥」維持血壓。「不過治療最困難的地方是,最嚴重、出現多重器官衰竭的病人,僅約30%能確診由什麼細菌引起;有60%至70%嚴重病人,我們知道他們有感染,卻找不到源頭。」凌若崴說。

雖然可透過血液培養尋找感染源頭,但可能需要三數日才驗出,亦不一定找到,為免錯過治療黃金時間,醫生會憑臨牀經驗用藥,例如了解病人曾感染的細菌,曾到訪的地區,懷疑哪些器官有感染,從而推測可能的菌種,再處方合適抗生素療程;用藥後再評估病情,若沒有好轉就再找其他可能,猶如偵探一樣;但若病情嚴重,無計可施下就會直接用效力最強的抗生素。

從細菌感染惡化至敗血症,凌若崴指,速度可快至以日數甚至小時為單位。有病人可能在社區接受治療數日,才演變成敗血症,但他亦遇過患者入院時身體狀况還可,卻在1小時內急轉直下,出現敗血症。治療敗血症分秒必爭,「很多研究指,一般敗血症患者,建議3小時內處方抗生素,但當惡化至最嚴重的程度,即多重器官衰竭並出現感染性休克,就需在1小時內處方抗生素」。嚴建明補充,有研究指每延誤1小時治療,死亡率增約4%至9%。

4器官衰竭 死亡率近五成

隨着衰竭器官數量增加,死亡率亦會上升,以香港為例,凌若崴的研究發現,當有1個器官衰竭死亡率為15%,4個或以上飈升至接近五成。即使敗血症受控,文獻記載康復者可能在腦部、肺部出現後遺症,如神志錯亂或記憶衰退,若肺部曾有嚴重呼吸綜合徵,有可能出現肺纖維化、肺硬化,影響呼吸功能。

凌若崴在訪問中多次提到「現代醫學都不是很清楚……」儘管現時醫學昌明,但敗血症對醫生而言仍是一大敵人,「有時即使用對藥,有些病人仍可能無法康復,是治療此病的難處」。醫學界對敗血症的療法很有限,暫未有針對的藥物面世,「最好的預防就是及早給予適當治療,控制感染。因此當懷疑出現敗血症相關徵狀,應盡早求醫」。嚴建明提醒,接種疫苗是預防疾病的有效方式,讓免疫系統產生相關抗體,身體就能得到較好的保護。


相關閲讀:【尿道炎】常見病徵尿頻、尿急、尿痛 中老年更年期後女性注意 養生:少吃辛辣煎炸


知多啲:新藥研發應用 快不過抗藥細菌變異

「全球趨勢而言,敗血症數字不斷上升,香港也是。」中大醫學院去年發布本地成年人敗血症的研究報告,分析2009至2018年的10年間本港公立醫院逾1300萬住院病例,指出敗血症發病率每年增2.8%,而死亡率每年增1.9%。在2018年,每10萬人有759人患敗血症,當中有156人死亡。

尿道炎、肺炎致敗血症?七成由細菌感染  短時間令器官衰竭 處方抗生素分秒必爭  
插喉供氧、手術等治療都有可能使細菌更易侵襲身體,增加感染風險。(ake1150sb@iStockphoto)

老化+治療風險 敗血症年增2.8%

負責研究的中大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助理教授凌若崴指,本地發病率上升有幾個原因。人口老化下長期病患增加,他們免疫系統較弱,容易受感染,演變成敗血症的風險亦會隨之增加。醫療進步亦是因素之一,病人可接受的治療更多,如插喉供氧、手術等,這些治療都有可能使細菌更易侵襲身體,增加感染風險。


相關閲讀:糖尿上眼初期無病徵 定期眼底檢查、控制血糖 減低視力受損風險


細菌愈見「惡毒」 勿濫用抗生素

急症科專科醫生嚴建明亦指,現今的細菌愈來愈「惡毒」,「20年前沒有看到這麼多抗藥性細菌,但現在卻很常會遇到,所以醫生經常提醒不要濫用抗生素,因細菌會逐漸演變出抗藥性,一旦感染,普通抗生素就會失去效用」。儘管現今藥物治療成效不斷進步,但細菌變異速度亦很快。「研發抗生素或其他藥物需要做許多臨牀檢查及測試,才能通過藥檢去到實際應用,大部分都需要10至20年時間。但一種細菌短短2、3年,甚至幾季已經可以出現不同的抗藥性。」

文:陳真紀、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坐言起行 支持器官捐贈  延續他人生命 //www.afterroberto.com/%e5%9d%90%e8%a8%80%e8%b5%b7%e8%a1%8c-%e6%94%af%e6%8c%81%e5%99%a8%e5%ae%98%e6%8d%90%e8%b4%88-%e5%bb%b6%e7%ba%8c%e4%bb%96%e4%ba%ba%e7%94%9f%e5%91%bd/ Fri, 08 Dec 2023 03:12:2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577

雖然醫學進步,但對於許多器官衰竭病人來說,器官移植仍然是延續生命的唯一希望。

用作移植的器官及組織有兩個來源,分別是遺體捐贈和活體捐贈,當中大部分用作移植的器官及組織來自遺體捐贈。

超過2000病者輪候器官移植  鼓勵市民器官捐贈

衞生署於2008年設立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中央名冊),為市民提供一個方便的途徑,讓他們登記離世後捐贈器官的意願。中央名冊也提供一個可靠及有效的方法,讓器官捐贈聯絡主任在病人身故時確定他們生前已表明離世後捐贈器官的意願,以便盡快聯絡家屬並取得他們的同意,捐出死者的器官來救助有需要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至今,中央名冊的登記人數已超過36萬人。然而,實際上只有小部分身故人士能符合捐贈器官的臨床條件。因此,我們需要更多人登記其捐贈器官的意願。

現時本港有超過2000名病者在等待器官移植,有不少更會因為等不及適合的器官而離世。為縮短病者等候的時間,使他們能及早重獲新生,市民積極支持器官捐贈,實在十分重要。

坐言起行 支持器官捐贈  延續他人生命
現時本港有超過2000名病者在等待器官移植,為病者能及早重獲新生,積極支持器官捐贈十分重要。了解更多捐贈器官流程。(衛生署圖片)

相關閲讀:器官移植3類病人難配對 兒童、排斥風險高、病情危急 腎臟移植平均輪候56.8個月


捐贈器官不違宗教理念

過往的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發現,在表明不願意在離世後捐出器官的受訪者中,大多數人引用的原因是「希望保持遺體完整」。

對於這個觀念,多個宗教組織代表釐清看法,指捐贈器官不違宗教理念。佛教、道教、孔教、天主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6個宗教組織的代表應衞生署邀請拍攝宣傳短片時,表明對器官捐贈十分支持,呼籲信眾一同支持器官捐贈,幫助更多有需要人士。

為進一步鼓勵市民支持,衞生署繼續不遺餘力推廣器官捐贈。除了在今年5月及7月優化中央名冊系統,便利市民登記、得悉申請結果及查閱自己登記狀况外,衞生署亦在今年6月起加強推廣器官捐贈,包括在政府總部、立法會綜合大樓、各紀律部隊總部及全港各區設罝器官捐贈推廣站、在8月啓動器官捐贈宣傳車到訪全港多個地點、推出全新政府電視宣傳短片及製作短片,呼籲市民支持器官捐贈。

我們鼓勵更多市民支持器官捐贈,並響應呼籲登記中央名冊,以無私大愛重燃別人的生命。

坐言起行 支持器官捐贈  延續他人生命
「器官捐贈日 2023」慶祝活動於11月11日舉行。署理醫務衞生局局長李夏茵醫生(右三)、廣播處長張國財(左三)、衞生署署理衞生防護中心總監梁耀康醫生(右二)、醫院管理局代理行政總裁程偉權醫生(左二)及兩位「器官捐贈日2023」大使蕭凱恩(右一)和張小倫(左一)為活動開幕儀式主禮。
坐言起行 支持器官捐贈  延續他人生命
「器官捐贈日 2023」慶祝活動邀得器官捐贈聯絡主任、器官捐贈者家屬及器官受贈者分享自身經歷。

器官捐贈3S

市民可透過「器官捐贈3S」支持器官捐贈:

Sign-up(登記)目前中央名冊的登記人數已超過36萬人,但仍需更多市民支持。市民可於中央名冊(www.codr.gov.hk)登記捐贈器官的意願。

Speak-out (告訴家人) – 當病人去世後,醫護團隊需要得到家人的同意才可以進行器官捐贈手術。因此,把意願告訴家人至為重要。

Spread-out (傳播希望) – 鼓勵家人朋友一起支持器官捐贈,重燃別人的生命。

就更多有關器官捐贈的資訊,請瀏覽器官捐贈專題網站www.organdonation.gov.hk或「器官捐贈在香港」F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organdonationhk

撰文:楊芊芊醫生(衞生署健康促進處高級醫生)

器官捐贈專題網站
https://www.organdonation.gov.hk

「器官捐贈在香港」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organdonationhk

宣傳短片:6大宗教信仰  1個共同理念

]]>
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 系統及器官捐贈專題網站已優化(衛生處方) //www.afterroberto.com/%e4%b8%ad%e5%a4%ae%e5%99%a8%e5%ae%98%e6%8d%90%e8%b4%88%e7%99%bb%e8%a8%98%e5%90%8d%e5%86%8a-%e7%b3%bb%e7%b5%b1%e5%8f%8a%e5%99%a8%e5%ae%98%e6%8d%90%e8%b4%88%e5%b0%88%e9%a1%8c%e7%b6%b2%e7%ab%99/ Fri, 09 Dec 2022 03:33:4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085 雖然醫學進步,對某些器官衰竭病人來說,器官移植依然是延續生命的唯一希望。礙於捐贈器官的來源供應有限,以致在香港每天都有超過2000名病者在等待器官移植,有不少病人等不及適合的器官便已離世。

為縮短病者等候的時間,使他們能及早重獲新生,市民積極支持器官捐贈,實在十分重要。為便利市民認識器官捐贈及登記捐贈器官的意願,衞生署已分別於今年4月及8月優化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中央名冊)系統及器官捐贈專題網站。


相關文章:知多啲:3器官衰竭 死亡率達七成


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

中央名冊於2008年設立,為市民提供一個方便的途徑,讓他們登記離世後捐贈器官的意願。中央名冊也提供一個可靠及有效的方法,讓醫院管理局的器官捐贈聯絡主任在病人身故時,確定他們生前已表明離世後捐贈器官的意願,以便盡快聯絡家屬並取得他們的同意,捐出死者的器官來救助需要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

中央名冊系統優化後,市民除了以原有的方法(包括郵寄、傳真,或在中央名冊網站以手動方式填寫申請表格,並隨後以電話核實身分)登記外,亦可選擇在中央名冊網站以「智方便」的自動填表功能進行登記或親身登記,並同時提供香港身分證作身分核實。新的登記方法可在申請過程中同時完成身分核實,而無需隨後進行電話核實,更方便快捷。不管使用哪一種申請方法,成功登記的申請人都會在提交申請的14日內收到登記結果通知。

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 系統及器官捐贈專題網站已優化(衛生處方)
衞生署已於今年4月優化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系統

器官捐贈專題網站

另外,衞生署亦已優化器官捐贈專題網站(www.organdonation.gov.hk)。優化後的網站採用了更現代化的外觀和更方便用家的功能,讓網站更清晰悅目和簡單易用。衞生署會持續更新網站內容,讓市民獲得更多有關器官捐贈的資訊。

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 系統及器官捐贈專題網站已優化(衛生處方)
衞生署已於今年8月優化器官捐贈專題網站

器官捐贈日2022

今年11月12日是器官捐贈日,衞生署舉行了一系列宣傳活動,包括於「器官捐贈在香港」Facebook 專頁舉辦有獎問答遊戲、於網上平台及公共交通工具展示廣告等,呼籲市民透過「器官捐贈3S」,把支持器官捐贈的信息傳遍社會每個角落︰


登記意願 (Sign-up)

市民可於中央名冊網站(www.codr.gov.hk)登記捐贈器官的意願。


告訴家人 (Speak-out)

當病人去世後,醫護團隊需要得到家人同意才能進行器官捐贈手術。因此,把你的意願告訴家人至為重要。你可以善用日常生活中的機會,例如看見有關器官捐贈的新聞或宣傳片時,與家人展開討論。


傳播希望(Spread-out)

鼓勵你身邊家人朋友支持器官捐贈,一齊登記捐贈器官的意願,重燃別人的生命。

就更多有關器官捐贈的資訊,請瀏覽器官捐贈專題網站 www.organdonation.gov.hk 或「器官捐贈在香港」Facebook專頁 www.facebook.com/organdonationhk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港大合作研發噴鼻式疫苗 袁國勇:有效對抗Omicron 保護率有多少? (附與科興及復必泰針劑疫苗比較)


盡快接種新冠疫苗

除了支持器官捐贈,接種疫苗亦十分重要。本地疫情仍然持續,新冠疫苗對預防新型冠狀病毒病重症及死亡情况高度有效,尚未接種新冠疫苗的市民,特別是長者及幼童,作為他們的家人或父母,應盡快安排長者及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接種疫苗,以得到最有效的保護。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病絕非一般傷風感冒,有機會併發腦炎等重症,甚至死亡。不要再等,請為家人作出好決定,打齊針,寧早莫遲,減低一旦感染後患重症及死亡的風險。

香港即將進入冬季流感季節,家長應盡快安排子女接種新冠疫苗,以及同時接種流感疫苗,以加強對兒童的保護。

撰文:楊芊芊醫生(衞生署健康促進處高級醫生)

]]>
最後防線:病人或無藥可醫 可致多器官衰竭 //www.afterroberto.com/%e6%9c%80%e5%be%8c%e9%98%b2%e7%b7%9a%ef%bc%9a%e7%97%85%e4%ba%ba%e6%88%96%e7%84%a1%e8%97%a5%e5%8f%af%e9%86%ab-%e5%8f%af%e8%87%b4%e5%a4%9a%e5%99%a8%e5%ae%98%e8%a1%b0%e7%ab%ad/ Mon, 11 Feb 2019 11:47:0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6947 【明報專訊】醫學界不停呼籲不要濫用抗生素,否則終有一天無藥可醫。但目前約有150種抗生素可用,是否危言聳聽?

抗生素,器官衰竭,鮑氏不動桿菌,腸道桿菌,超級惡菌,
▲法新社

朱幗珮表示,自1987年後都未有新類別的抗生素出現,只是在不同類別中有新藥物,但同一類別藥物對付細菌的方法大同小異,因此很容易出現耐藥性。

碳青霉烯類(carbapenem)是目前最強力最廣譜的抗生素,被視為最後一道防線;不過防線失守了,抗碳青霉烯的超級細菌已經出現,包括:抗碳青霉烯鮑氏不動桿菌和耐藥性碳青霉烯腸道桿菌。

‧鮑氏不動桿菌
可引致肺炎和敗血病,特別是在病情危殆的病人身上

‧腸道桿菌
是腸道微生物的一部分,為尿道感染和敗血病最常見病因

另一種用於對付超級惡菌的多粘菌素 (colistin),本身並不是新藥,過去因為副作用大而甚少使用,所以對多粘菌素出現耐藥性的細菌不多,現在可以用於對付某些超級惡菌,「不過,多粘菌素不是所有病人都適用」。

三大極高危超級惡菌
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列出12種超級惡菌清單,表明有迫切需要新抗生素對付,首3種更屬極為高危級別:

1.抗碳青霉烯鮑氏不動桿菌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carbapenem-resistant

2.抗碳青霉烯綠膿桿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arbapenem-resistant

3.抗碳青霉烯、超廣譜β內酰胺酶腸桿菌
Enterobacteriaceae, carbapenem-resistant, ESBL-producing

朱指出,這些超級惡菌已在香港出現,而能夠治療這些惡菌的抗生素少之又少;加上因為副作用大而不適用於所有病人,結果有些病人變成無藥可醫,細菌感染可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