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15 Aug 2024 09:14:22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呼吸道感染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小朋友呼吸道感染反覆發病  影響胃口、腹痛、睡眠、脾氣變壞 //www.afterroberto.com/%e5%b0%8f%e6%9c%8b%e5%8f%8b%e5%91%bc%e5%90%b8%e9%81%93%e6%84%9f%e6%9f%93%e5%8f%8d%e8%a6%86%e7%99%bc%e7%97%85-%e5%bd%b1%e9%9f%bf%e8%83%83%e5%8f%a3-%e8%85%b9%e7%97%9b-%e7%9d%a1%e7%9c%a0-%e8%84%be/ Fri, 16 Feb 2024 07:16:5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264

【明報專訊】醫者若能為小朋友從小打好健康基礎,更有利他們的成長和發展。過去幾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民間疾苦,治療和接種疫苗成為日常醫療主導。本希望疫情過後情况變好,但這半年各種流感、新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腺病毒、鼻病毒、肺炎支原體等接踵而來,大人小孩一起感染。有小朋友連續發病6至8次,因病明顯瘦了、弱了,有的更影響學習、睡眠、脾氣。

小朋友反覆感染呼吸道疾病  致胃口差、腹痛、睡不安寧、脾氣變壞

孩子生病看似是必須經歷,但診斷治療不得延誤,對應錯了會影響兒童發展。一個5歲女孩,一向身體不錯,聰明伶俐,去年8月因上呼吸道疾病反覆病了幾星期,整個人「縮小」了,胃口差,倦怠,後來更出現腹痛,睡眠舞動不寧,脾氣也變壞。

小朋友呼吸道感染反覆發病  影響胃口、腹痛、睡眠、脾氣變壞
流感等呼吸道感染疾病接踵而來,兒童及高風險人士在人多擠逼的地方宜佩戴口罩,以減低傳播風險。(明報資料圖片。曾憲宗攝)

相關閲讀:流感高峰注意6徵狀盡快求醫 提防上呼吸道感染併發腦膜炎及肺炎致命

勿忽略脾胃紊亂問題  影響情緒認知

感染病毒細菌之初,治療感染及炎症問題固然重要,但不少人忽略腸胃問題。兒童身體易趨康復,所以大家只集中治療感染,之後就讓其自行康復。殊不知染病期間,不論腸胃徵狀明顯與否,也可能引起後續問題。最常見是感染之初,父母擔心孩子營養不足,雖胃口不好,仍不斷給予營養,腸胃受不了引起積滯,形成慢性腸胃不適。這其實是可以預防。

接連的感染,使本來易趨康復的兒童無機會康復,腸胃因吸收不佳導致形瘦體弱,還可能對情緒、睡眠和學習能力產生負面影響。中西醫理論指出,脾胃中的腸道菌群和腸神經系統在這些方面起重要作用。不良的腸道菌群可能干擾營養吸收和消化,導致營養不良和體弱。腸神經系統可以透過腸道迷走神經影響大腦功能,腸道迷走神經是連接腸道和大腦的重要神經通路,傳遞腸道與大腦之間的信息,特別是與情緒、睡眠和記憶相關的信息。腸道迷走神經直達大腦海馬體——與學習和記憶有關的重要腦區。加上腸道菌群產生神經傳遞物質和代謝物,可透過腸神經系統和神經內分泌系統影響大腦功能。另一方面,島狀皮質是大腦中與情緒和記憶相關區域之一,而腸神經系統和腸道菌群可以影響島狀皮質功能。

總之,腸胃功能障礙與情緒障礙和認知功能障礙有關,睡眠差了、脾氣大了、腹痛也成為困擾。那5歲女孩透過整體調理恢復正常,包括脾氣睡眠好了,面頰也豐滿了。

調理腸胃及睡眠  改善小朋友身體狀况

成長和發展會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如教育環境、社交互動、個人經歷等;而脾胃紊亂亦會影響情緒和認知功能,也令學習下降。

多年行醫,中西醫愈來愈通明。藉腸胃及睡眠的整體調理,改善小兒身體健康狀况,同時改善情緒和認知功能,對小兒身心發育至為重要。當然,父母要同時提供支持和理解,幫助小朋友克服困難。


相關閲讀:睡得好嗎?|每晚有進入深層睡眠嗎?醫生教你5件事建立良好睡眠習慣 有助增強免疫力、整理記憶、情緒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醫徹中西)

]]>
【新冠病毒】孔繁毅料11月底感染高峰期 盧寵茂籲距接種或感染6月者先打現有疫苗 購XBB疫苗應對冬季 //www.afterroberto.com/%e6%96%b0%e5%86%a0%e7%97%85%e6%af%92-%e5%ad%94%e7%b9%81%e6%af%85%e6%96%9911%e6%9c%88%e5%ba%95%e6%84%9f%e6%9f%93%e9%ab%98%e5%b3%b0%e6%9c%9f/ Fri, 03 Nov 2023 08:47:0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209

【明報專訊】衛生防護中心昨日宣布今年夏季流感季節完結,料今年底至明年初出現冬季流感高峰,提醒市民繼續預防呼吸道感染,接種疫苗可有效預防嚴重流感及新冠個案。醫衛局長盧寵茂昨稱預計冬季會出現新冠及流感高峰,政府已採購新一代XBB新冠疫苗,但最初供應可能有限,會分批到港,將優先安排高危者接種,呼籲距離接種上一針新冠疫苗或感染已6個月的市民勿等XBB疫苗,盡早接種現有疫苗。

【新冠病毒】孔繁毅料11月底感染高峰期 盧寵茂籲距接種或感染6月者先打現有疫苗 購XBB疫苗應對冬季
衛生防護中心料今年底至明年初出現冬季流感高峰,提醒市民預防呼吸道感染,接種疫苗可有效預防嚴重流感及新冠病毒個案。(明報資料圖片)

籲距接種或感染6月者先打現有新冠疫苗 購XBB疫苗應對冬季

被問XBB疫苗採購量及預計到港時間,衛生署回覆本報稱當局正採購,將適時公布新冠疫苗接種計劃最新安排。

衛生防護中心表示,過去一周(10月22至28日)收集的呼吸道樣本中,季節性流感病毒陽性百分比為5.4%,診斷為流感而入住公院比率為每一萬人口0.24宗,兩者低於基線水平,嚴重及死亡個案下降,反映夏季流感季節已完結。

盧寵茂料冬季出現上呼吸道感染高峰 盡早接種流感疫苗

中心亦公布一名過往健康良好的21個月大女嬰感染H3甲型流感後併發休克,患者無接種流感疫苗,周一起發燒和流鼻水,同日因徵狀惡化入住瑪麗醫院兒童深切治療部,治理後好轉,現時情况穩定。

盧寵茂稱今年是取消口罩令後首個冬季,料出現上呼吸道感染高峰,建議市民盡快注射流感疫苗,又說「不希望將採購XBB新冠疫苗同市民接種疫苗的決定拉上關係」,呼籲接種上一劑新冠疫苗或感染距今已6個月的市民盡早接種現有新冠疫苗。


相關閲讀:肺炎支原體感染潛伏期1至4周 病徵如傷風感冒持續咳嗽 兒童感染留院9月倍增


孔繁毅:新冠活躍呈上升 高危者出現病徵5日內黃金治療期

此外,香港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1日)召開記者會,預料本港冬季將迎來流感及新冠感染高峰期,該會理事會成員、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講座教授孔繁毅指出,新冠病毒陽性比例呈上升趨勢,舉例稱瑪麗醫院近兩周新冠重症個案數增多,預計本月底、12月初本港將迎來新冠感染高峰期。

孔繁毅說近日新冠病毒活躍程度上升,預料新一代XBB新冠疫苗到港時,已出現新一波感染,提醒高危者除了考慮接種新一代疫苗外,一旦感染應盡快求醫,以獲適當診治。他亦預計今次冬季流感爆發時間為明年2至4月。

孔稱新冠高危者應把握黃金治療期及早求醫,即出現病徵後5日內;又引述研究稱,高危者在病徵出現後3日內服用輝瑞新冠口服藥,較服用安慰劑,住院率或死亡率皆下降超過八成,建議高危者盡早求醫,「愈早治療,效果愈好」。

學會亦引述益普索(Ipsos)開展的一項國際研究,該研究在港收集約2000人對診斷和治療新冠病毒的看法,發現本港逾1100名受訪高風險人士中,六成人不認為自己屬高風險族群,一成人則表示不清楚。所有香港受訪者中,逾四成人說只會在病情嚴重時考慮服用抗病毒藥。

香港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會長,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連慰慈稱,調查結果反映港人對高危因素及處方藥物治療的認知不足,憂部分高危者因此延誤診治,指隨着社會復常,高危者感染流感或新冠病毒,重症、住院率及死亡率仍相當高,提醒一旦感染應盡早求醫。

【新冠病毒】孔繁毅料11月底感染高峰期 盧寵茂籲距接種或感染6月者先打現有疫苗 購XBB疫苗應對冬季
香港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理事會成員孔繁毅(右)表示,本港夏季流感高峰完結,但新冠病毒活躍程度上升,籲高危者盡早求醫。左起為學會副會長林緯遜、會長連慰慈。(黃志東攝)

相關閲讀:應對Omicron再變種XBB.1.5 接種二價疫苗更具保護力?副作用?7個問題你要知


浸大研究:55%患者感染一年有長新冠症狀

另外,新冠疫情期間成立的浸大中醫抗疫遠程醫療中心,為新冠患者提供免費中醫視像診症。浸大透過中心數據研究回顧,發現第五波染疫病人中,55%於感染後半年至一年仍有至少一種長新冠症狀,最常見是疲倦、腦霧和咳嗽,女性、中年、肥胖及同時有長期病患者更易出現長新冠,另發現接種3劑或以上新冠疫苗與有否長新冠沒有明顯關聯。

最常見症狀:疲倦腦霧咳嗽

浸大團隊分析約1.3萬名去年3月中至5月初居家隔離的新冠患者,發現93%患者出現病徵,17%感染4周後仍有病徵。團隊再按年齡、性別和疫苗注射紀錄等,篩選分別311名確診後10天內曾服用5天中藥及無服用中藥的患者,發現有服藥者快測轉陰時間中位數為7天,病徵量中位數為4種,無服藥者則為8天和11種。

根據世衛定義,如染新冠後出現疲倦、氣促等徵狀並維持逾兩個月,便可能患上長新冠。團隊去年11月至今年1月以電話跟進6242名前年1月至去年5月期間求診者,發現最常見長新冠症狀是疲倦、腦霧和咳嗽,分別佔約三成。

領導研究的浸大中醫藥學院臨牀部主任卞兆祥稱,研究顯示中醫在治療新冠有顯著成效,中醫遠程醫療亦可作為本港醫療系統重要組成部分。

]]>
肺炎支原體感染潛伏期1至4周 病徵如傷風感冒持續咳嗽 兒童感染留院9月倍增 //www.afterroberto.com/%e8%82%ba%e7%82%8e%e6%94%af%e5%8e%9f%e9%ab%94%e6%84%9f%e6%9f%93%e6%bd%9b%e4%bc%8f%e6%9c%9f-%e7%97%85%e5%be%b5%e5%a6%82%e5%82%b7%e9%a2%a8%e6%84%9f%e5%86%92%e6%8c%81%e7%ba%8c%e5%92%b3%e5%97%bd/ Thu, 26 Oct 2023 04:27:3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124

【明報專訊】內地近月爆發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本港衛生防護中心前日向醫生發信提醒需留意情况,並透露今年因肺炎支原體感染而需留醫公立醫院的兒童自8月起急增,1月至7月平均每月0至16人入院,8月增至57人,9月再升近倍至106人 (詳見附表) ,迫近2017年月均高峰,但較2016及2019年本地爆發高峰期少。有專家指,大部分感染肺炎支原體患者會有類似傷風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病徵,部分或有支氣管炎,可持續咳嗽數周甚至以月計。除了迫爆醫院,有兒科醫生亦提及治療問題。根據衛生防護中心資料,2019年本地肺炎支原體感染七成屬抗藥性。該名兒科醫生稱,患者或需短期用更強抗生素治療,惟長期使用或影響兒童骨骼及牙齒。

肺炎支原體感染潛伏期1至4周 病徵如傷風感冒持續咳嗽 兒童感染留院9月倍增

 

劉宇隆:肺炎支原體感染病徵如傷風感冒咳嗽數周 潛伏期1至4周

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21日在商台節目《政經星期六》稱,大部分感染肺炎支原體患者會有類似傷風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病徵,部分或有支氣管炎,可持續咳嗽數周甚至以月計,5%至10%出現肺炎,少數會有腦炎及過敏性皮膚發炎等。他說肺炎支原體潛伏期約1至4周,由於潛伏期長,爆發時間亦較長,本港對上一次感染高峰為2019年,他形容本港未來或如內地般需「還債」,不可忽視;而現時沒疫苗可預防肺炎支源體感染,呼籲市民做好個人衛生。

肺炎支原體感染潛伏期1至4周 病徵如傷風感冒持續咳嗽 兒童感染留院9月倍增

相關閲讀:【新冠患者】發燒、頭痛、咳嗽 撲熱息痛、布洛芬、止瀉藥、止咳藥、複方西藥服食方法要注意 藥劑師:忌過量重複用藥


學者:2019個案七成抗藥 或需更強抗生素

據衛生防護中心前日向醫生發信,因肺炎支原體感染而留醫公院的兒童人數於2016年及2019年的5月至8月為高峰,2016年平均每月180至289宗、2019年則月均184至255宗。

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牀副教授葉柏強昨向本報稱,肺炎支原體為常見微生物感染,本港兒童感染情况不算嚴重,大部分毋須入院,入院個案亦不算重症。對於中心向醫生發信提到大環內酯類抗生素(macrolides)可用作治療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惟2019年衛生署有七成肺炎支原體化驗樣本對該類藥物呈抗藥性。

抗生素長期服用影響兒童骨骼及牙齒

葉柏強稱該抗生素為首選藥物,如服用2至3天病况沒好轉,或需轉用其他藥效更強的抗生素,但只可供短期使用,長期服用或影響小朋友骨骼及牙齒。


相關閲讀:【呼吸道感染】研究:包膜細菌、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4類傳染病較新冠爆發前減 團隊倡續戴口罩 防細菌爆發控抗生素用量


衛署:未見社區學校爆發

衛生署回覆,今年暫未發現有社區或學校院舍爆發肺炎支原體感染。

16歲少年流感併發腦病變 沒打流感疫苗

另外,繼上周(19日)一名20個月大幼兒感染新冠病毒後併發急性壞死性腦病等死亡,衛生防護中心21日晚公布,一名過往健康良好的16歲少年21日被發現昏迷,送往屯門醫院急症室,出現發燒及抽搐,經化驗及診斷證實感染甲型流感(H3)病毒,併發腦病變,情况嚴重,正留醫兒童深切治療部。

據了解,少年沒打流感針,其學校沒爆發。中心指少年上周19日開始流鼻水,潛伏期內沒外遊,其家居接觸者暫沒病徵,將繼續調查。


相關閲讀:【流感疫苗】 不要等 快打針 防流感 (衛生處方)


醫管局表示正密切監察各種呼吸道傳染病情况及服務需求,已制定一系列應對措施,包括加強監察、調動額外人手、病牀及資源。截至20日急症醫院兒科病牀整體住用率約95%。

]]>
關於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傳播、病徵和減低感染等7個問題 嬰幼兒高燒氣促嘔奶即求醫 //www.afterroberto.com/%e9%97%9c%e6%96%bc%e5%91%bc%e5%90%b8%e9%81%93%e5%90%88%e8%83%9e%e7%97%85%e6%af%92rsv%e7%9a%84%e5%82%b3%e6%92%ad%e3%80%81%e7%97%85%e5%be%b5%e5%92%8c%e6%b8%9b%e4%bd%8e%e6%84%9f%e6%9f%93%e7%ad%897/ Tue, 21 Mar 2023 06:37:3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813 【明報專訊】最常導致幼兒入院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近數周在社區的活躍度比新冠疫情前同期更強甚至翻倍(見圖)。有公院兒科醫生稱,月初撤銷口罩令後,醫院及社區陸續出現RSV爆發。至於屯門醫院一個新生嬰兒特別護理病房自3月9日起爆發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組群感染,早前先後有6名嬰兒感染,醫管局昨日(20日)公布再多一名30日大女嬰對RSV病毒呈陽性反應,情况穩定,另該病房有3名職員亦對RSV呈陽性反應。早前另有私院兒科醫生亦稱近日呼吸道感染兒童求診較疫前升數倍,有女童受RSV及肺鏈菌夾擊併發肺炎留院10日未癒。有醫生料幼兒或需經歷一段呼吸道病毒爆發的「陣痛期」,籲發現幼童有氣促及嘔奶等病徵盡快求醫,而人多擠迫時可考慮讓子女戴回口罩。(編者按:立即了解關於RSV的傳播途徑、病徵和減少感染風險等7個問題。)


相關閲讀:新冠+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夾攻 了解3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7個問題你要知:如何傳播?感染可引致嬰幼兒什麼病徵?

關於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傳播、病徵和減低感染等7個問題 嬰幼兒高燒氣促嘔奶即求醫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由一種單鏈的核糖核酸病毒所引起,這種病毒是引致1歲以下嬰兒支氣管炎和肺炎的最普遍原因,可經分泌物、飛沫傳播。

RSV較新冠疫前活躍 嬰兒病房爆發 手足口腸病毒亦多於去年

關於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傳播、病徵和減低感染等7個問題 嬰幼兒高燒氣促嘔奶即求醫
圖為昨日沙田一商場有小童嬉戲。屯門醫院上周四起先後有6名嬰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有兒科醫生稱月初撤銷口罩令後社區及醫院陸續有RSV爆發,料因戴口罩3年令幼兒少接觸病毒所致,形容會有一段「陣痛期」,呼籲家長如子女出現氣促等嚴重病徵應盡快求醫。(賴俊傑攝)

新冠疫情消退,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警告的「後口罩浪」漸現。於瑪麗醫院工作的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牀副教授葉柏強18日在商台《政經星期六》指出,口罩令取消後近日陸續有醫院及社區出現RSV病毒爆發,對幼兒造成一定影響,除了RSV,手足口病、腸病毒等過濾性病毒亦明顯較去年上升。他說,近兩個月原本健康良好的幼兒留院期間出現氣喘無法飲奶,「需吊住氧氣好幾日,整個星期不能脫離」。他並觀察到近期出現呼吸道感染的兒童留院日更長,由以往兩三日增至一周。

據醫管局資料,近日公院兒科住院病牀住用率維持在七成多,急症醫院截至上周一的兩周內相關住用率為76%至78%,而截至18日零時相關住用率則為77%,與冬季流感高峰期相若。

部分周數RSV佔比 較2019同期倍升

關於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傳播、病徵和減低感染等7個問題 嬰幼兒高燒氣促嘔奶即求醫

據衛生署公共衛生化驗服務處化驗結果,近月呼吸道化驗樣本中RSV病毒陽性比率已回復2019年同期水平,部分周期甚至較疫前倍升。而與去年疫下同期相比,去年部分周期比率不足1%。

屯院病房7嬰兒3職員感染合胞病毒

關於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傳播、病徵和減低感染等7個問題 嬰幼兒高燒氣促嘔奶即求醫
屯門醫院(明報資料圖片)

屯門醫院一個新生嬰兒特別護理病房自本月9日起爆發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組群感染,早前先後有6名嬰兒感染,醫管局昨日公布再多一名30日大女嬰對RSV病毒呈陽性反應,情况穩定,另該病房有3名職員亦對RSV呈陽性反應,3人正休假。

院方表示為謹慎起見,20日再安排入住該病房的嬰兒接受測試,結果發現多一宗個案。至於早前公布感染RSV的6名嬰兒,其中11日大男嬰仍然情况危殆,一名5個月大女嬰仍然情况嚴重,其餘4名嬰兒情况穩定。所有病人正接受隔離治療。

院方表示非常關注該組群感染個案,會繼續加強執行感染控制措施,嚴格執行接觸及飛沬傳播防護措施,確保個別病人使用專屬的個人裝備,避免交叉感染,並會密切留意該病房病人的健康情况。


相關閲讀:【呼吸道感染】研究:包膜細菌、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4類傳染病較新冠爆發前減 團隊倡續戴口罩 防細菌爆發控抗生素用量


黃大仙幼園21童上呼吸道感染

關於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傳播、病徵和減低感染等7個問題 嬰幼兒高燒氣促嘔奶即求醫

另外,衛生署公布黃大仙小童群益會樂緻幼兒園暨幼稚園爆發上呼吸道感染,21名學童出現病徵,其中一人入院化驗後確診帶有RSV病毒,治療後已出院。全部病人情况穩定,對新冠病毒快測呈陰性。患病學童包括9男12女(2至5歲),自本月5日先後現病徵,11人曾求醫,該校正接受醫學監察。

私院兒童呼吸道求診多數倍 有童8日始退燒

主要在私院診症的兒科專科醫生、中大兒科名譽臨牀副教授周中武稱,本月起每周接到10至20多個RSV、鼻病毒等呼吸道感染的嬰幼兒求診,人數較疫前升4至5倍,大多為2歲以下幼兒。他說求診幼兒以輕症居多,亦有個案嚴重需入院,約10日前有健康良好的4歲女童持續發燒5日不退,服藥也無效,求診時高燒至40度,化驗顯示女童受RSV及肺炎鏈球菌夾擊,併發肺炎,照肺發現右肺花了一半。周稱女童情况一度危殆,即安排入院,服抗生素8日才退燒,至18日仍需留院觀察。

醫生:戴口罩3年需「陣痛期」

周稱私院兒科病牀使用率約七至八成,與疫情前相若,但他亦觀察到近日求診兒童一般「病耐咗」,估計因疫下3年全港戴口罩, 嬰幼兒未曾受其他病毒「洗禮」,致抵抗力低。他強調全世界除罩後均見呼吸道病毒爆發,本港幼童亦無可避免將或需經歷一段陣痛期,呼籲家長毋須過分擔心, 形容「小病是福」,一般人需靠成長過程接觸不同病毒訓練免疫力,只要及早求醫,大多很快痊癒。

料天氣回暖RSV個案減

至於「陣痛期」將維持多久, 葉柏強說一般5至6月天氣回暖,RSV個案會明顯減少,近期家長可考慮讓子女在人多擠迫時戴回口罩,但其餘時間不必強制,避免影響小朋友社交活動及透過觀察學習發音等語言發展。

建議人多擠迫可戴口罩 嬰幼兒氣促嘔奶應求醫

葉又提醒,若孩子身體不適,特別開始出現氣促、嘔奶等,應盡快求醫,學校亦應定期清潔學生接觸的物品及地方。

]]>
【呼吸道感染】研究:包膜細菌、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4類傳染病較新冠爆發前減 團隊倡續戴口罩 防細菌爆發控抗生素用量 //www.afterroberto.com/%e5%91%bc%e5%90%b8%e9%81%93%e6%84%9f%e6%9f%93-%e7%a0%94%e7%a9%b6-%e5%8c%85%e8%86%9c%e7%b4%b0%e8%8f%8c-%e7%8c%a9%e7%b4%85%e7%86%b1-%e6%b0%b4%e7%97%98%e5%8f%8a%e8%82%ba%e7%b5%90%e6%a0%b8%e7%ad%894/ Mon, 06 Jun 2022 07:39:1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139 【明報專訊】港大研究發現,對比新冠疫情爆發前,本港近兩年抗生素供應量顯著下跌,由4種具呼吸道傳播潛力的包膜細菌所引起的敗血病發生率下降,同時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疾病呈報數字亦減少(詳見附表),不過,非經空氣傳播的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引起的敗血病發生率則無下降。團隊認為是防疫措施、尤其戴口罩所致,助降低抗藥性細菌流行程度,但若未來放寬措施,呼吸道感染個案或反彈,未來或要考慮維持戴口罩等防疫措施。

【呼吸道感染】研究:包膜細菌、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4類傳染病較新冠爆發前減 團隊倡續戴口罩 防細菌爆發控抗生素用量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疫苗通行證第三階段實施 關於兒童、成人、長者、康復者未或已接種疫苗的7個問題 注意康復紀錄二維碼有效期6個月

 

港大研究:新冠疫下抗生素用量減 包膜細菌、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4類傳染病跌

過度使用抗生素可能增加耐藥細菌滋生風險,港大微生物學系、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與護理學院的團隊研究分析2012至2021年間衛生防護中心的抗生素批發及供應數據,與猩紅熱、水痘和肺結核的呈報個案,以及醫管局住院病人血液種菌數據,研究論文上周二(5月31日)已在期刊Antibiotics發表。

研究發現,以疫前2014至2019年的數據對比2020至2021年,本港抗生素供應量跌幅顯著,按每1000名港人的平均規定每日劑量計算,私家醫生供應量由10.4減至6.74,社區藥房供應量則由2.75減至0.91,反映抗生素消耗量下降。

 

相關文章:小心猩紅熱  徵狀:紅疹+「士多啤梨脷」

 

非經空氣傳播 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引起敗血病無下降

研究檢視2012至2021年公立醫院住院病人血液種菌數據,發現4種具呼吸道傳播潛力的包膜細菌,包括甲型化膿鏈球菌、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和腦膜炎奈瑟菌,其引起的社區發病之敗血病發生率,在疫情期間持續下降,同時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經飛沫或空氣傳播疾病的呈報個案亦減少。不過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引起的敗血病發生率則無下降。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團隊倡考慮續戴口罩 減上呼吸道感染

研究團隊分析,上述4種包膜細菌一直被視為可經飛沫或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傳播,而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均非經空氣傳播,認為結果顯示廣泛佩戴口罩、保持手部衛生及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不但有助預防新冠病毒,更可能有效預防上述細菌爆發,避免出現致命個案,同時因應上述措施,上呼吸道感染減少,進而減少私醫或社區藥房抗生素供應量,顯示措施或有助控制抗生素用量。

 

相關文章:【傳染病】認識4類兒童常見傳染病:急性腸胃炎、流感、手足口病、水痘 家長要知道的預防方法

 

憂放寬防疫措施掀反彈

本港新冠疫情放緩,港府提出「復常」路線圖,團隊在論文提到,若放寬防疫措施,上述呼吸道感染及抗生素用量很大機率出現反彈。領導團隊的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認為,今次結果主要受佩戴口罩影響,由於本港人口長期未有接觸上述細菌及疾病,預期放寬措施後感染水平可能較10年前更高,若冬季感染個案急增,令醫院牀位及深切治療部接近飽和,可能要再考慮維持上述防疫措施。

 

(新冠疫情)

]]>
轉季怕怕丨敏感一族注意!天氣轉涼 氣管敏感、哮喘、鼻敏感、濕疹病情易反覆 ? //www.afterroberto.com/%e8%bd%89%e5%ad%a3%e6%80%95%e6%80%95-%e5%a4%a9%e6%b0%a3%e8%bd%89%e6%b6%bc%e6%b0%a3%e7%ae%a1%e6%95%8f%e6%84%9f/ Wed, 14 Oct 2020 04:55:4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8640 一到轉季,天氣轉涼,一眾「高敏感」人士便會擔心敏感毛病發作!無論是氣管敏感、鼻敏感、哮喘抑或濕疹在這些時候是否容易發作或病情反覆呢?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敏感一族」可以怎樣保護自己?氣管敏感是否必然有哮喘?鼻敏感隨時會演變成鼻竇炎?臉上出紅斑又痕癢莫非濕疹作怪?頭皮痕癢難耐,是頭癬或是濕疹?即刻看看各路專家的講解,為大家解疑釋惑!

【網購Power Up】擊退致敏原!Smartech UV除蟎吸塵機助你保持家居清潔,減輕皮膚痕癢、氣管敏感。

轉季怕怕丨敏感一族注意!天氣轉涼 氣管敏感、哮喘、鼻敏感、濕疹病情易反覆 ?
(明報健康網製圖)


轉季氣管敏感或是哮喘發作? 咳嗽、痰多少、喘鳴聲音症狀有不同

敏感咳都會惹人誤會!疫情之下,人人自危,就算隔着口罩咳嗽都會被投以懷疑目光。到底氣管敏感是怎樣形成,是什麼引致咳嗽不止?是否久咳之下就會變成哮喘?

轉季氣管敏感或是哮喘發作? 咳嗽、痰多少、喘鳴聲音症狀有不同

【過敏系列】鼻敏感頻發作 脫敏治療3年可望根治

鼻敏感的致敏原各有不同,有人是花粉、有人是天氣。一到轉季,不少鼻敏感患者都會流鼻水、眼水,甚至不斷打噴嚏和伴隨鼻塞症狀。若不及早控制病情,更會影響睡眠質素。有醫生指出,目前有短、中、長期三類的治療方法,鼻敏感更有機會斷尾!

【過敏系列】鼻敏感頻發作 脫敏治療3年可望根治

【耳鼻喉問題】 急性與慢性鼻竇炎症狀有不同 拖延治療隨時擴散至眼睛、腦部 併發症後果嚴重

鼻敏感會變鼻竇炎?其實鼻竇是分佈在頭顱內、從鼻腔伸延的空間,假如鼻竇出口有阻塞,令鼻液無法流走,便有機會造成炎症。原來鼻竇出口堵塞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是呼吸道感染鼻敏感等,而鼻竇炎亦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鼻竇炎】 急性與慢性鼻竇炎症狀有不同 拖延治療隨時擴散至眼睛、腦部 併發症後果嚴重

【有片: 濕疹】玫瑰痤瘡當濕疹 亂塗藥膏變關公

一轉天氣就痕癢難當?臉上手上長出紅疹,又癢又腫,到底是濕疹、玫瑰痤瘡或是暗瘡呢?

【有片: 濕疹】玫瑰痤瘡當濕疹 亂塗藥膏變關公

濕疹患者戴口罩須注意保濕 護理專家:不宜戴超過6小時 選低致敏口罩

踏入秋季,空氣濕度愈來愈低,有專家提醒,濕疹患者在佩戴口罩時一定要留意保濕,否則皮膚太乾燥就會誘發濕疹。他亦提到,濕疹患者可選購低致敏口罩,以及將佩戴時間設定為上限6小時,讓皮膚吸一口新鮮空氣。

【新冠肺炎】濕疹患者戴口罩須注意保濕 護理專家:不宜戴超過6小時 選低致敏口罩

區分頭瘡:濕疹掉皮屑 頭癬脫髮似圓餅

頭瘡、濕疹及頭癬,三者究竟有什麼分別?經常掉皮屑、甩頭髮天氣乾燥所致?不一定是濕疹或頭癬?頭瘡皆因頭髮太油之過?即睇醫生講解。

區分頭瘡:濕疹掉皮屑 頭癬脫髮似圓餅

]]>
身邊人噴嚏咳嗽 戴口罩減七成流感風險 //www.afterroberto.com/%e8%ba%ab%e9%82%8a%e4%ba%ba%e5%99%b4%e5%9a%8f%e5%92%b3%e5%97%bd-%e6%88%b4%e5%8f%a3%e7%bd%a9%e6%b8%9b%e4%b8%83%e6%88%90%e6%b5%81%e6%84%9f%e9%a2%a8%e9%9a%aa/ Mon, 14 Oct 2019 10:28:2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905
身邊人噴嚏咳嗽 戴口罩減七成流感風險
防飛沫傳播——醫生指出,如身邊人出現流感病徵,應戴上口罩,以防飛沫傳播。(imacoconut@iStockphoto,圖中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

【明報專訊】秋風起,車廂、課室、辦公室內,噴嚏、咳嗽隨即四起,為防中招,不少人都隨身自備口罩。但自從《禁蒙面法》推行後,不少人對戴口罩有所顧忌,生怕觸犯法例。生病了,究竟應否佩戴口罩?

研究證實,若身邊人患上流感,佩戴口罩及勤洗手有助減低患病風險近七成。因此,不單患者要佩戴口罩,與其緊密接觸的人如:家人、同班同學都應該戴,預防感染。

儘管本港尚未踏入流感高峰期,但近日已有零星個案。根據衛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截至10月5日,過去4周錄得共25宗流感樣疾病爆發個案,當中11宗個案在小學,8宗在幼稚園及幼兒中心,2宗於中學發生。佩戴口罩是預防呼吸道感染及傳染病的方法之一,但自政府推行《禁蒙面法》後,不少人擔心佩戴口罩會有被拘捕風險。

飛沫粒子 「射程」可遠至1.8米

香港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表示,除了流感外,傷風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RSV)皆為校園內常見傳染疾病。針對流感,患者飛沫及呼吸道分泌物為主要傳播媒介,許引述研究指,流感患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後,較大的飛沫粒子多數於1米內落地,最遙遠的距離為1.8米。部分飛沫粒子墜於桌面、扶手電梯等環境,其他人接觸粒子後,再觸碰眼睛或鼻子,便很容易受到感染。

除了接觸飛沫粒子,我們亦可能經空氣感染病毒,即吸入空氣中較大的呼吸道分泌物粒子,或長時間懸浮在空氣中細小的粒子,因而染病。

戴口罩+勤洗手 宿舍傳染降51%

要避免接觸及吸入流感患者的飛沫粒子,許樹昌指出,市民應佩戴口罩及勤洗手,可減低感染風險。他引述2009年發表的本地研究,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高本恩與10多名學者追蹤近800個流感患者的家庭成員,發現佩戴外科口罩及勤洗手的組群,患上流感風險減低67%。研究又指出,流感患者病徵發作首36小時,保持雙手衛生及佩戴口罩有助減低家居傳播風險。

許樹昌另引述一份美國研究,列出佩戴口罩及洗手可減低患上流感樣疾病的風險。研究人員於2006及2007年的流感高峰期,在一間大學宿舍隨機抽樣調查,把約1400名學生分成3組,分別為佩戴口罩組別、佩戴口罩及勤洗手組別,以及控制組別(即不作任何預防措施)。調查結果顯示,於6周觀察期內,相比控制組,需佩戴口罩及勤洗手的組別患上流感樣疾病機率下降35%至51%。

一半學童無打流感針 沒保護更應戴

除了佩戴口罩,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亦可減低感染風險。但許樹昌表示,本港學童流感疫苗接種率偏低。衛生防護中心的數據顯示,在2018至2019年度,6歲以下學童接種率約33%,而6至11歲則約55%,「有約一半學童沒有接種流感疫苗,完全沒有保護。所以當處於流感高峰期,班房中有一名學童出現流感徵狀,其他同學都應該佩戴外科口罩及勤洗手,保護自己」。

許樹昌提醒,長者、長期病患者及孕婦等人士的抵抗力較差,同屬流感高危一族,如果到人多擠迫的地方時,需要佩戴口罩,以防感染。

至於鼻敏感患者,由於鼻敏感由致敏原引發,如潛藏在地氈的塵蟎、影印機散播的揮發性化合物等,若不能清除致敏原,口罩亦難以幫助患者解決過敏情况。許以影印機產生的揮發性化合物為例,「這類化合物刺鼻,揮發時粒子微小,外科口罩未必能阻隔」。

相關文章:
知多啲:出街戴外科口罩 毋須用N95

文:鄧安琪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三高與中風】冬季要防病 提防中風機會增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4%b8%89%e9%ab%98%e8%88%87%e4%b8%ad%e9%a2%a8%e3%80%91%e5%86%ac%e5%ad%a3%e8%a6%81%e9%98%b2%e7%97%85%e3%80%80%e6%8f%90%e9%98%b2%e4%b8%ad%e9%a2%a8%e6%a9%9f%e6%9c%83%e5%a2%9e/ Tue, 15 Jan 2019 07:49:0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6463 天氣冷,不少機構都會呼籲大家要多關心身邊長者,擔心他們保暖不足,又或是穿着厚衫行動不便容易跌倒……其實在冬天,與血管病相關的發病率會增加,當中包括中風。

養和特稿,中風,談笑用兵,冬季保健,禦寒衣物,流感,呼吸道感染,小中風,冬季保健系列,血壓,
▲(網上圖片)長者在冬季除了染上流感和呼吸道感染的危險增加外,與血管病相關的發病率也會增加。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建議,長者應選擇合適及足夠的禦寒衣物,只要覺得身體不冷已可以了,不用穿過多。

【冬季保健系列】乾咳、久咳或是氣管敏感?
【冬季保健系列】咳嗽逾一周未痊癒?應求醫

身體受壓血壓上升 誘發中風

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說:「以我們的觀察,冬天時,有關血管病的發病率的確是較多,可能是因為天氣凍,增加身體承受的壓力,從而令血壓上升,誘發中風。」

另外,長者冬季染上流感和呼吸道感染的危險增加,也會提高中風或其他主要血管病的病發率,因此呼籲大家每年冬季前宜盡早接種流感疫苗。

禦寒衣服過多 出汗易着涼

吳醫生解釋,長者在冬天時,如果體溫過高或過低,都會增加身體的壓力。他們應選擇合適及足夠的禦寒衣物,衣物質料應以通爽為主,否則太焗會令長者出汗,有汗反而容易着涼,所以只要覺得身體不冷已可以了,不用穿過多。

老友記在冬天時的行動難免會較平時緩慢,四肢的感覺亦較弱,如何能察覺是否出現中風徵狀?吳醫生教大家要記着「談笑用兵」這個口訣。

緊記談笑用兵 提防小中風

「談」,是指聲音突然變得沙啞、失語、不能表達;「笑」,笑的時候嘴及面部不對稱;「用」,即單邊手腳無力、不靈活及麻痺;「兵」,就是如果出現以上的情况就要盡快找救兵。即使只是短暫出現以上徵狀,亦不應掉以輕心,因為可能是「小中風」,這類病人其後再出現中風的機會大大增加,因此應該先接受適當的檢查及治療,以減低中風的機會。

]]>
本地PM2.5超標30年 環團:香港西面最污濁 //www.afterroberto.com/%e6%9c%ac%e5%9c%b0pm2-5%e8%b6%85%e6%a8%9930%e5%b9%b4-%e7%92%b0%e5%9c%98%ef%bc%9a%e9%a6%99%e6%b8%af%e8%a5%bf%e9%9d%a2%e6%9c%80%e6%b1%a1%e6%bf%81/ Sun, 02 Oct 2016 16: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guid=cbe345593810bfd32b43e569d473a4dd 【明報專訊】今時今日,連吸一口新鮮空氣都難!

世界衛生組織警告,全球超過九成人正呼吸污染空氣。當中最陰毒的是PM2.5,這些微細的懸浮粒子,可經氣管、肺部進入人體,甚至走勻全身,並上達腦部,誘發不同疾病。

到底香港哪一區污染最嚴重?戴口罩能否自保?避走至偏遠的塔門能否倖免?踏入秋冬季,很多人喜歡行山郊遊,但在空氣污染嚴重的日子大啖呼吸,又會否得不償失?

上周二,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一項報告指,全球92%人口生活在PM2.5超過WHO標準的空氣污染地區。PM2.5,乃直徑小於2.5微米(μm)的微細懸浮粒子,可穿透口罩及人體內的過濾系統,直達心、肺等器官,危害健康,甚至可致命。該項報告估計,在2012年間有650萬人死於空氣污染,當中以中國最嚴重,超過100萬人。

2012年 逾百萬中國人死於空氣污染

常見的空氣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懸浮粒子、二氧化硫等等,懸浮粒子有分PM2.5、PM10,為什麼PM2.5被認為最陰毒、殺人於無形?

「粒子愈細,對人體的危害愈大,因它們小至可透過肺泡走入血管,深入人體不同地方。」健康空氣行動社區關係經理龍子維說,除了可影響心肺,更有研究認為,粒子可走到腦部,影響腦細胞,甚至跟認知障礙症有關。

極微細的PM2.5幾乎無孔不入,對健康造成多種影響,尤其對兒童、長者、心血管疾病和慢性呼吸疾病患者影響較大。歸納外國及本地研究、環境保護署及衛生防護中心資料,受影響部分如下:

‧恐積聚腦部

除了可致腦血管中風,最近英國蘭開斯特大學一項研究,在人腦中發現不少「磁鐵礦」(Magnetite)微粒,估計PM2.5進入腦部後大量累積引致病變,造成認知障礙症、智力退化等問題,但結果仍有待進一步研究確認

‧呼吸道不適 哮喘惡化

會引致呼吸道不適、咳嗽或呼吸困難;令哮喘惡化,或引發慢性支氣管炎等慢性呼吸道問題

‧減弱肺功能

會令肺功能減弱,令肺病患者早逝

‧損害心血管

可損害心血管系統,令心臟病患者早逝

懸浮粒子已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界定為人類致癌物(第1類)。多項研究顯示,因呼吸系統、心血管疾病入院,以及過早死亡的人數,與懸浮粒子的濃度之間有重要的關連。去年4月,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黃浙明博士發表一項本地研究結果,發現居住地的PM2.5濃度愈高,長者死亡率愈高。他的研究團隊發現,每增加10個單位(以每立方米內含量微克計)的PM2.5濃度,自然死亡便增加14%、心血管循環系統疾病死亡增加22%、缺血性心臟疾病死亡增加42%、腦血管中風死亡增加24%。

吹西北風 污染特別嚴重

「香港西面地區,空氣污染普遍較嚴重,即新界西、九龍西區,如元朗、屯門、荃灣、葵涌等地。」龍子維說。

因無論車輛通勤、海運物流、基建發展項目,以及本地發電廠、內地發電廠等位置,均集中於西面,故整體而言污染問題比東面嚴重。他舉例指,深水埗交通繁忙,汽車污染問題較嚴重;葵涌因有貨櫃瑪頭,遠洋輪船多,輪船排放的污染問題嚴重。

除了本地污染,香港空氣質素亦同時受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發電廠排放等引起的區域性污染影響。尤其遇上颱風、冬季季候風等氣象因素,當香港吹西北風,便會將內地的污染物吹來香港,令空氣污染特別嚴重。

根據健康空氣行動資料,早前熱帶氣旋鮎魚逼近時,香港受下沉氣流影響,令各區的污染物濃度上升,各個空氣質素監測站曾錄得空氣質素健康指數(AQHI)級數大部分超過6級(高至甚高水平)。而PM2.5數值以每小時計,超過或逼近每立方米70微克(μg),超過WHO標準近兩倍(24小時平均濃度上限為每立方米25微克)。

塔門臭氧濃度全港最高

當內地的地區污染物吹來香港,亦會令臭氧濃度升高(臭氧濃度可反映區域污染嚴重程度)。臭氧乃不同的污染物在陽光下產生化學作用形成的光化學煙霧,令能見度下降,令人呼吸困難、侷促、悶熱。這種區域性污染即使在郊區亦不能倖免,例如塔門人少、汽車少,但臭氧濃度亦很高。去年,健康空氣行動一項研究發現,塔門是全港臭氧平均濃度最高的地方,甚至是銅鑼灣的兩至三倍。塔門位處深圳下游,吹西北風時承受深圳、廣州排出的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該機構呼籲,入塔門郊遊前,參考環保署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如臭氧每小時的平均濃度超出100微克/立方米,可能需要避免高體能消耗的活動,甚至考慮取消行程。

「近20至30年,香港的空氣質素,從未達至世界衛生組織標準。」龍子維說。雖說近年有減排措施,PM2.5數值有緩慢下降的趨勢,但距離WHO標準依然很遠。

香港指標寬鬆 未達世衛標準

龍子維指出,香港採用的空氣質素指標過於寬鬆,才看似達標。WHO標準,以一年平均計,每一立方米的PM2.5上限為10微克,但香港用了WHO針對發展中國家較寬鬆的標準,上限35微克,高於世衛標準3.5倍,過分寬鬆,離WHO水平甚遠。他指出,WHO訂立的標準,乃為市民健康着想,收緊PM2.5濃度標準,有利市民健康。

■PM2.5乃懸浮粒子,懸浮粒子根據直徑,可分為PM10(稱為可吸入懸浮粒子,直徑小於10μm)、PM2.5(稱為微細懸浮粒子,直徑小於2.5μm)。

主要來源:車輛、輪船及發電廠排放等

「陰毒」原因:極微細,可穿透口罩及人體內的過濾系統,直達心肺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署、衛生防護中心、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

■知多啲

AQHI高於6級 不宜行山

「市民對空氣污染影響的意識不足,未必會先留意空氣質素健康指數,才決定是否到戶外運動,但這是很重要的信息。」龍子維說。

他指出,行山、做運動,都是為了促進心肺功能,但在空氣污染嚴重的日子進行戶外體力消耗活動,反而有損健康。雖然不能證實過去因行山誘發心臟病猝死的個案,到底是否跟空氣污染有直接關係,但他建議市民不宜在空氣質素健康指數達7至8級的日子出發。

他建議,政府可以考慮將空氣質素健康指數,以較易理解的方式表達,像颱風警告般,當空氣污染達至某一級別,便勸告高危人士不宜在鬧市中停留。

市民要自保,要多留意環保署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AQHI),即使不屬高危人士,都不宜在指數高的日子行山及參與其他戶外激烈運動。對於PM2.5,口罩雖然不太能阻隔,但亦有少許幫助。在室外的污染嚴重的日子,可關上窗戶隔離,減少對室內空氣質素的影響。

文:吳穎湘

編輯:屈曉彤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61003/news/_03yd101.jpg(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今時今日,連吸一口新鮮空氣都難!

世界衛生組織警告,全球超過九成人正呼吸污染空氣。當中最陰毒的是PM2.5,這些微細的懸浮粒子,可經氣管、肺部進入人體,甚至走勻全身,並上達腦部,誘發不同疾病。

到底香港哪一區污染最嚴重?戴口罩能否自保?避走至偏遠的塔門能否倖免?踏入秋冬季,很多人喜歡行山郊遊,但在空氣污染嚴重的日子大啖呼吸,又會否得不償失?

上周二,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一項報告指,全球92%人口生活在PM2.5超過WHO標準的空氣污染地區。PM2.5,乃直徑小於2.5微米(μm)的微細懸浮粒子,可穿透口罩及人體內的過濾系統,直達心、肺等器官,危害健康,甚至可致命。該項報告估計,在2012年間有650萬人死於空氣污染,當中以中國最嚴重,超過100萬人。

2012年 逾百萬中國人死於空氣污染

常見的空氣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懸浮粒子、二氧化硫等等,懸浮粒子有分PM2.5、PM10,為什麼PM2.5被認為最陰毒、殺人於無形?

「粒子愈細,對人體的危害愈大,因它們小至可透過肺泡走入血管,深入人體不同地方。」健康空氣行動社區關係經理龍子維說,除了可影響心肺,更有研究認為,粒子可走到腦部,影響腦細胞,甚至跟認知障礙症有關。

極微細的PM2.5幾乎無孔不入,對健康造成多種影響,尤其對兒童、長者、心血管疾病和慢性呼吸疾病患者影響較大。歸納外國及本地研究、環境保護署及衛生防護中心資料,受影響部分如下:

‧恐積聚腦部

除了可致腦血管中風,最近英國蘭開斯特大學一項研究,在人腦中發現不少「磁鐵礦」(Magnetite)微粒,估計PM2.5進入腦部後大量累積引致病變,造成認知障礙症、智力退化等問題,但結果仍有待進一步研究確認

‧呼吸道不適 哮喘惡化

會引致呼吸道不適、咳嗽或呼吸困難;令哮喘惡化,或引發慢性支氣管炎等慢性呼吸道問題

‧減弱肺功能

會令肺功能減弱,令肺病患者早逝

‧損害心血管

可損害心血管系統,令心臟病患者早逝

懸浮粒子已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界定為人類致癌物(第1類)。多項研究顯示,因呼吸系統、心血管疾病入院,以及過早死亡的人數,與懸浮粒子的濃度之間有重要的關連。去年4月,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黃浙明博士發表一項本地研究結果,發現居住地的PM2.5濃度愈高,長者死亡率愈高。他的研究團隊發現,每增加10個單位(以每立方米內含量微克計)的PM2.5濃度,自然死亡便增加14%、心血管循環系統疾病死亡增加22%、缺血性心臟疾病死亡增加42%、腦血管中風死亡增加24%。

吹西北風 污染特別嚴重

「香港西面地區,空氣污染普遍較嚴重,即新界西、九龍西區,如元朗、屯門、荃灣、葵涌等地。」龍子維說。

因無論車輛通勤、海運物流、基建發展項目,以及本地發電廠、內地發電廠等位置,均集中於西面,故整體而言污染問題比東面嚴重。他舉例指,深水埗交通繁忙,汽車污染問題較嚴重;葵涌因有貨櫃瑪頭,遠洋輪船多,輪船排放的污染問題嚴重。

除了本地污染,香港空氣質素亦同時受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發電廠排放等引起的區域性污染影響。尤其遇上颱風、冬季季候風等氣象因素,當香港吹西北風,便會將內地的污染物吹來香港,令空氣污染特別嚴重。

根據健康空氣行動資料,早前熱帶氣旋鮎魚逼近時,香港受下沉氣流影響,令各區的污染物濃度上升,各個空氣質素監測站曾錄得空氣質素健康指數(AQHI)級數大部分超過6級(高至甚高水平)。而PM2.5數值以每小時計,超過或逼近每立方米70微克(μg),超過WHO標準近兩倍(24小時平均濃度上限為每立方米25微克)。

塔門臭氧濃度全港最高

當內地的地區污染物吹來香港,亦會令臭氧濃度升高(臭氧濃度可反映區域污染嚴重程度)。臭氧乃不同的污染物在陽光下產生化學作用形成的光化學煙霧,令能見度下降,令人呼吸困難、侷促、悶熱。這種區域性污染即使在郊區亦不能倖免,例如塔門人少、汽車少,但臭氧濃度亦很高。去年,健康空氣行動一項研究發現,塔門是全港臭氧平均濃度最高的地方,甚至是銅鑼灣的兩至三倍。塔門位處深圳下游,吹西北風時承受深圳、廣州排出的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該機構呼籲,入塔門郊遊前,參考環保署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如臭氧每小時的平均濃度超出100微克/立方米,可能需要避免高體能消耗的活動,甚至考慮取消行程。

「近20至30年,香港的空氣質素,從未達至世界衛生組織標準。」龍子維說。雖說近年有減排措施,PM2.5數值有緩慢下降的趨勢,但距離WHO標準依然很遠。

香港指標寬鬆 未達世衛標準

龍子維指出,香港採用的空氣質素指標過於寬鬆,才看似達標。WHO標準,以一年平均計,每一立方米的PM2.5上限為10微克,但香港用了WHO針對發展中國家較寬鬆的標準,上限35微克,高於世衛標準3.5倍,過分寬鬆,離WHO水平甚遠。他指出,WHO訂立的標準,乃為市民健康着想,收緊PM2.5濃度標準,有利市民健康。

■PM2.5乃懸浮粒子,懸浮粒子根據直徑,可分為PM10(稱為可吸入懸浮粒子,直徑小於10μm)、PM2.5(稱為微細懸浮粒子,直徑小於2.5μm)。

主要來源:車輛、輪船及發電廠排放等

「陰毒」原因:極微細,可穿透口罩及人體內的過濾系統,直達心肺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署、衛生防護中心、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

■知多啲

AQHI高於6級 不宜行山

「市民對空氣污染影響的意識不足,未必會先留意空氣質素健康指數,才決定是否到戶外運動,但這是很重要的信息。」龍子維說。

他指出,行山、做運動,都是為了促進心肺功能,但在空氣污染嚴重的日子進行戶外體力消耗活動,反而有損健康。雖然不能證實過去因行山誘發心臟病猝死的個案,到底是否跟空氣污染有直接關係,但他建議市民不宜在空氣質素健康指數達7至8級的日子出發。

他建議,政府可以考慮將空氣質素健康指數,以較易理解的方式表達,像颱風警告般,當空氣污染達至某一級別,便勸告高危人士不宜在鬧市中停留。

市民要自保,要多留意環保署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AQHI),即使不屬高危人士,都不宜在指數高的日子行山及參與其他戶外激烈運動。對於PM2.5,口罩雖然不太能阻隔,但亦有少許幫助。在室外的污染嚴重的日子,可關上窗戶隔離,減少對室內空氣質素的影響。

文:吳穎湘

編輯:屈曉彤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61003/news/_03yd101.jpg(明報製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