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有杏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05 Oct 2023 06:07:25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吾生有杏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新冠疫苗丨增強疫苗成效(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 131) //www.afterroberto.com/%e6%96%b0%e5%86%a0%e7%96%ab%e8%8b%97-%e5%a2%9e%e5%bc%b7%e7%96%ab%e8%8b%97%e6%88%90%e6%95%88-%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9%99%a2%e9%95%b7%e9%86%ab%e7%94%9f%e5%91%a8%e8%a8%98131/ Mon, 04 Jan 2021 05:06:2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0296 【明報專訊】新冠疫苗成為每日新聞及茶餘飯後的重點話題,例如疫苗究竟效用多少?哪一個生產商較可信?副作用出現的機率有多大?縱是安全有效的疫苗,也並不是對每個人的成效都一樣。其實許多研究已經指出,多種因素包括年紀、性別、疾病、遺傳、嬰兒成長環境、運動、吸煙、腸道微生態等,都直接影響多種疫苗的成效。而比較容易改善的,就是一些後天及人為的因素。

新冠疫苗丨增強疫苗成效(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 131)

 

運動提升疫苗對製造抗體反應

以往我曾提及餵哺母乳的益處,多項研究發現,母乳比奶粉更有效提升嬰兒接種不同疫苗後的抗體反應。社會應該提供更多空間及合適環境,鼓勵婦女多用母乳餵哺嬰兒。

研究亦指出運動可提升疫苗對製造抗體的反應,而運動的成效對於年長人士更為明顯。一項研究發現60歲以上的人,每星期3次、每次20分鐘帶氧運動,可提升流感疫苗的效力。相反,吸煙卻減低多種疫苗刺激身體製造抗體的能力。

在眾多可以改變的因素中,腸道微生態對疫苗成效的研究算是最多的。不是所有益生菌都可以提升免疫力,多項研究指出Bifidobacteria、Lachnospiraceae及Ruminococcaceae能夠提升身體對多種疫苗的免疫系統反應。

 

改善失衡腸道微生態

這是否代表服用以上的益生菌便可以提升我們的免疫力?不是這麼簡單的。第一、Bifidobacteria、Lachnospiraceae及Ruminococcaceae代表3個不同家族的細菌,其中只有某些家族成員才能提升我們的免疫力;第二、不同種族及地區的人所缺乏的益生菌都不一樣,中大醫學院的腸道微生態科研團隊發現,華人普遍缺乏Bifidobacteria當中某些對免疫力相關的重要家族成員,而這些有用的Bifidobacteria成員組合並不常見,因為它們需要複雜的科技及其他因素配合才能成功製造。

要提升對新冠病毒的抵禦能力,我們便要作出更好的準備。我鼓勵餵哺母乳保護我們的下一代。此外,避免吸煙及經常運動可以增加對接種疫苗後身體製造抗體的反應。對於大眾市民,我相信改善失衡的腸道微生態可以提升疫苗的成效。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
抑鬱症丨大腸影響大腦(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30) //www.afterroberto.com/%e6%8a%91%e9%ac%b1%e7%97%87-%e5%a4%a7%e8%85%b8%e5%bd%b1%e9%9f%bf%e5%a4%a7%e8%85%a6-%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9%99%a2%e9%95%b7%e9%86%ab%e7%94%9f%e5%91%a8%e8%a8%98130/ Wed, 30 Dec 2020 08:19:0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0225 【明報專訊】現今全球約有3.5億人不幸患上抑鬱症及其他情緒問題。最近一個研究再次指出這些人的腸道微生態出現嚴重失衡,並發現40多種細菌可能導致情緒失調甚至抑鬱症。這研究結果於美國受廣泛報道,引起公眾關注。大家可有想過,究竟誰主宰我們的思想?常言道,「思想主宰命運」,我們可以從調節腸道微生態而改變命運嗎?抑鬱症丨大腸影響大腦(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30)

 

細菌、病毒分泌物 影響大腦運作

其實腸道微生態影響我們的思想及大腦運作,並非是今日才發現的事實。過去也有不少研究指出,把抑鬱症或精神分裂患者的糞便放入老鼠的腸道,牠們便出現類似的徵狀。為什麽?原來細菌及病毒會分泌某些化學物質(neurotransmitters),影響大腦的運作。當腸道微生態失衡,大腦便受着失衡的化學物質影響而引發不同的思維反應,可能導致或加劇抑鬱徵狀。

 

移植腸道微生態 可改善抑鬱

更有趣的研究發現,某些細菌組合可增加令我們感覺「開心」的化學物質,從而對抗抑鬱症,其作用與抗抑鬱藥類似。香港中文大學的腸道菌群研究團隊透過腸道微生態移植,可以改善個別人士的抑鬱徵狀及小童的情緒行為問題,進一步指出微生態可以直接影響我們的思想,為廣大的患者帶來一線曙光。

預防勝於治療,如果我們的孩子自小已建立多元化的腸道微生態,我相信下一代可以變得更健康更快樂。初生嬰孩的腸道有如一頁白紙,研究指出自然分娩、餵哺母乳、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及減少含乳化劑的食物,可以建立健康的微生態,從而減低多種慢性病的風險。

 

食太多「益菌」 反而更失衡

對於成年人來說,要改善失衡多年的腸道微生態並非易事。我們的科研團隊發現近四成香港人出現中等至嚴重程度的腸道微生態失衡。最近我們分析了一群十分注重個人健康、經常服用健康食品的人,發現他們的腸道微生態失衡不但沒有改善,反因腸道有太多作用不大的所謂益菌而變得不夠多元化。其實不是所有標榜為「益菌」的都對人體有作用。我個人認為這些追求健康的人只得到一個假象,疾病的威脅並沒有減少,一個平衡的微生態更為重要。

現今科學家正努力不懈,針對腸道微生態失衡研發更有效的配方。相信於可見的將來,我們可以針對不同程度的微生態失衡而對症下藥。利用大數據研發的配方可以幫助一般市民大眾,對於患上比較複雜或嚴重疾病的人,腸道微生態移植將會成為他們的希望。

 

文:陳家亮

]]>
大腸癌|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27):為什麼? //www.afterroberto.com/%e5%a4%a7%e8%85%b8%e7%99%8c%ef%bd%9c%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f%bc%9a%e9%99%a2%e9%95%b7%e9%86%ab%e7%94%9f%e5%91%a8%e8%a8%98%ef%bc%88127%ef%bc%89%ef%bc%9a%e7%82%ba%e4%bb%80%e9%ba%bc/ Thu, 10 Dec 2020 04:00:0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9741 【明報專訊】「一年前才照過大腸,醫生還說一切正常。為什麼我會突然患上大腸癌?」

王先生還打算與太太明年待疫情過後到日本旅行,現卻變得心灰意冷,但又心有不甘,希望我可以拆解他的疑團。

大腸癌|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27):為什麼?
揪出瘜肉——一粒小瘜肉演變成癌症,歷時7至15年。接受大腸癌篩查,有助及早找出可致癌變的瘜肉,預防大腸癌。(Lin Shao-hua@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王先生的個案並不常見,國際指引建議50歲以上人士應該每5年接受大腸內窺鏡檢查。根據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查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病及死亡機率。那麼王先生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呢?

 

扁平瘜肉易「走漏眼」

「王先生,可以把以往照大腸的報告交給我嗎?」他於2014年首次照大腸,發現腸內有像手掌般大小的扁平瘜肉(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或稱「側向發育型腫瘤」。這類瘜肉是扁平的,很容易「走漏眼」;加上它的獨特形態,一般內窺鏡技術不能夠把它完整地切除。幸好當年一位任職於威爾斯親王醫院的資深醫生發現王先生腸內這大塊瘜肉,並成功運用先進的內鏡技術把它割清,化驗報告確定沒有癌細胞,亦沒有殘留瘜肉,所以不用開刀切除大腸。

根據紀錄,當年這位醫生建議王先生3年內需要覆檢大腸,以防其他位置長出類似的瘜肉。王先生問:「相隔這麼多年,我也不太記得了!但為什麼要這麼頻密照大腸?剛剛去年我於私家醫療中心覆照大腸還是一切正常,為什麼短短1年便變了腸癌?」話語間充滿不甘心。

「王先生,我了解你現在的心情。對於高風險人士,例如曾經患大腸癌、長了很多或很大的瘜肉,我們都會建議比較頻密的檢查。至於短短1年便出現癌症,的確不尋常。根據你於2019年的報告,那位私家醫生指出你當時洗腸效果並不理想。這情况有可能令內窺鏡視野受阻礙,減低檢查的準確度,况且你以往的扁平瘜肉並不容易察覺,我也遇過一些『走漏眼』的個案,所以醫生一般會建議改日重複大腸檢查。」王先生搖了搖頭,說: 「當時醫生沒有說得那麼清楚,我也沒有特別放在心上,早知如此,我就……」

看着王先生沮喪的樣子,我便說:「患上腸癌固然是個壞消息,但你的情况應該還是第二期,我相信徹底根治的機會還是很高的。我們不如向前看,積極地面對問題吧!」

 

與其回望過去 不如面對眼前難關

世事難料,縱使小心翼翼也未必能確保身體健康。當遇上了不幸的疾病,往往令人感到失望和沮喪。「為什麼?為什麼偏偏選中了我?」與其回望過去不能改變事實,不斷地埋怨和懊悔,不如將時間和心力面對眼前的難關,再爛的攤子也可收拾重新開始。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
大腸癌|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24):「醫生,唔照腸得唔得?」 //www.afterroberto.com/%e5%a4%a7%e8%85%b8%e7%99%8c%ef%bd%9c%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f%bc%9a%e9%99%a2%e9%95%b7%e9%86%ab%e7%94%9f%e5%91%a8%e8%a8%98%ef%bc%88124%ef%bc%89%ef%bc%9a%e3%80%8c%e9%86%ab%e7%94%9f/ Mon, 16 Nov 2020 05:03:5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9411 【明報專訊】「醫生,可唔可以唔照腸呀?」「飲瀉水好辛苦嘛!」「驗大便隱血無嘢就唔怕啦?」「聽講可以驗血量度癌症指數?」「我怕生cancer,但我怕照腸又麻煩又辛苦……」以上都是很多市民對預防大腸癌望而卻步的一些原因。

眾所周知,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每年新症超過5000宗,而死亡率亦是所有癌症中位列第二。大腸癌可以透過篩查,作預防或及早治療。大腸鏡固然是最準確,可是一般人害怕入侵性檢查,而且厭惡洗腸,因此未能普及使用。大腸癌|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24):「醫生,唔照腸得唔得?」

 

驗血CEA預測大腸癌 如擲公字

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嗎?隱血是指大便有肉眼看不見的微量血液,從而推斷是否患上大腸癌。可惜要腫瘤出血才會測到隱血,所以隱血測試的準確度只有七成左右;假陽性也經常出現,例如患有痔瘡或服用亞士匹靈的人士,都有可能出現假陽性,令患者虛驚一場。此外,我們知道瘜肉是大腸癌的前期,但瘜肉通常都不會出血,所以大便隱血測試不能檢測到瘜肉。

驗血液癌症指標可信嗎?CEA指數是一個已經採用了幾十年的所謂大腸癌指標,可是以CEA預測大腸癌,其準確度有如擲公字!我對這個指數非常有保留。

市面上也有不少癌症基因產品,有些產品提供過百個癌症基因,但利用這些基因去預測腸癌發病機率往往不切實際,因為帶有某些基因不代表你真的有大腸癌。

近年來一個新的測試,是從血液中量度大腸癌釋放的DNA。美國已批准應用這個生物標記,可是它診斷瘜肉的準確度未如理想,成本更高達6000多港元。

中大醫學院的腸胃科團隊發現,透過檢驗糞便內的細菌組合,可以判斷患大腸癌及瘜肉的風險,準確度比驗血或大便隱血更高。

 

驗糞可測大腸癌瘜肉

大腸癌的形成,除遺傳因素外,環境的影響其實更重要。隨着飲食習慣變得西化,紅肉、加工肉和醃製食物愈來愈普遍。我們發現長年累月進食這些食品,容易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衡,致癌細菌增加,反之抑制癌病的好菌會減少。在如此失衡的情况下,腸道便會長出瘜肉或甚至演化成大腸癌。

中大的科研團隊發現,透過分析糞便的腸道微生態,可以檢測出大腸癌,準確度超過九成;更可以偵測大腸瘜肉,準確度也超越八成。利用這項嶄新技術,我們可以更準確地預測瘜肉及大腸癌,減少不必要的大腸內窺鏡檢查,亦可以縮短大腸鏡的輪候時間,讓高風險人士受惠。

既然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導致大腸癌的重要原因,將來我們可以透過改變腸道細菌組合和比例,令腸道變得健康,有機會降低大腸癌的風險,從而改變你的命運。

這些研究的成果,是中大醫學院腸胃科團隊多年來的努力,有望於明年提供給廣大市民,期望可以惠及香港,以至其他地區的人士。

一直以來,香港都被視為以金融為中心的城市,科研似乎不是本地的強項。事實上,香港有很多傑出的科研人才默默地日以繼夜工作,他們的科研成果為生活及醫療帶來劃時代,甚至革命性的改變。

我為香港有這樣的科研成果感到驕傲,也極之珍惜這群默默耕耘的科研人員。隨着社會更多討論科研發展,期望有更多年輕人加入這個行列,繼承前人給我們奠下的優良基礎,並發揚光大。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23):我的胸口不自在 //www.afterroberto.com/%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f%bc%9a%e9%99%a2%e9%95%b7%e9%86%ab%e7%94%9f%e5%91%a8%e8%a8%98%ef%bc%88123%ef%bc%89%ef%bc%9a%e6%88%91%e7%9a%84%e8%83%b8%e5%8f%a3%e4%b8%8d%e8%87%aa%e5%9c%a8/ Tue, 10 Nov 2020 09:27:3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9306 【明報專訊】「何先生,今天我們是第一次見面,我是陳醫生,有什麼可以幫你?」何先生是一名50多歲男士,個子高大,眉宇間帶一點愁容。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23):我的胸口不自在
(網絡圖片)

「近半年來我胸口總是不自在,只吃一點點便覺得有一道氣頂上來,整天胸口都感到飽飽脹脹。以往我最愛吃自助餐,現在什麼也不想吃。」他的說話帶着不安和無奈。

因為何先生表示胸口鬱悶,家庭醫生便把他轉介心臟專科。心臟科醫生為他做了很多不同類型的檢查,包括磁力共振,結果顯示他的心臟血管有少許收窄,建議他服用亞士匹靈。如果擔心的話,可以考慮植入心臟支架。何先生半信半疑,他一向生活健康,不煙不酒,膽固醇及血糖也正常。

由於覺得胸口飽飽脹脹,他又尋求腸胃專科的意見。腸胃科醫生為他做了一系列檢查,包括腸鏡、胃鏡、電腦掃描等等,可是也找不到有什麼結構上的問題。腸胃科醫生最後認為他胃部好像有少許發炎迹象,於是便處方了胃藥和化胃氣的藥物給他。

一大堆的檢查也找不到病灶,一大堆的藥物似乎對紓緩不適也起不了什麼效用。

高科技檢查 找不到心病源頭

聽他說畢後,我翻查何先生帶來一堆厚厚的化驗報告,發覺心臟血管只是輕微收窄,胃部也沒有嚴重發炎。整體來說,何先生的檢查報告相當正常,完全不能解釋他胸口脹悶的原因。

於是我嘗試了解他的生活狀况,一問之下,知道他父親半年前過身,剩下有認知障礙的獨居母親。何先生差不多每天都不辭勞苦地由九龍跑到新界照顧她。談到照顧母親的辛酸時,眼前的中年大漢忽然滿面通紅,說:「我無論多努力,她的情况只有愈來愈差。曾經不知多少次,我真的很想一走了之,從此不再管媽媽的死活,我覺得這是一場永遠不會贏的仗,我真的很累。」說到這裏,何先生的眼眶已載不了滿溢的淚水……

何先生愈是努力,心裏愈感到沮喪和無奈,但這腔苦水,又可以向誰吐?唯有統統往自己肚裏吞。

看着這個大男人,我知道他身體上的不適,實在是源於作為照顧者的無形壓力。雖是找到根源,問題亦不能一下子得以解決。

現今都市人,每天面對解決不了又毫無盡頭的問題,別人幫不上忙,當事人只能夠默默承受。口裏說不出的嘆息,便在身體上透過各式各樣的不適表達出來。

醫生經常要處理反覆檢查也找不出原因或多種藥物也不能改善的徵狀,我們可以為病人做的,其實是多些留意病人的身體語言,多些從整個人而不是從器官去考慮,令他們在已經十分困難的日子裏,走少一些冤枉路。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00):一個沒有口罩的周末 //www.afterroberto.com/%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f%bc%9a%e9%99%a2%e9%95%b7%e9%86%ab%e7%94%9f%e5%91%a8%e8%a8%98%ef%bc%88100%ef%bc%89%ef%bc%9a%e4%b8%80%e5%80%8b%e6%b2%92%e6%9c%89%e5%8f%a3%e7%bd%a9%e7%9a%84/ Mon, 03 Feb 2020 04:32:0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3996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00):一個沒有口罩的周末
抗疫歲月——陳家亮指,能夠買到口罩和充足的保護裝備固然最理想,「只是現實情况往往未能盡如人意,我們就在有限的條件下盡力做好,保護自己和身邊的人」。(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今天是星期六,也是香港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第四周。由於今天沒有安排臨牀工作,加上響應防疫呼籲,所以我便留在家中休息。大清早起牀,才發覺一些日用品已所剩無幾,正打算到附近超市入貨,竟發現家中一個口罩也沒有!
相關資訊:【武漢肺炎】戴口罩常見三錯誤 如何令兒童唔抗拒戴口罩?護理專家話你知

雖是醫生,下班後便是一個普通市民,買不到口罩也無可奈何。我在醫院工作的時候固然有足夠的防護裝備,但總不能把防護公物帶回家私用。既沒有特殊途徑入貨,也沒空排隊搶購,所以全家人只能夠注重個人衛生,減少踏足人煙稠密的地方,經常洗手及盡量避免觸碰口鼻。儘管如此,我今天還是要到超市補充日用品。想到自己並沒有任何症狀,最近在醫院也沒有接觸傳染病人,過去兩星期亦沒有往返大陸,所以我決定在沒有口罩的情况下到超市去補充日用品。

 

有限條件下盡力做好

從屋企步行到超市約十分鐘,街上行人比平日明顯少了很多,空氣不覺混濁。我一路上不斷提醒自己,雙手要盡量避免觸摸公共設施,例如不要觸摸扶手電梯等。一踏入超市,便發現不少市民忙於入貨,架上的消毒用品及食糧早已一掃而空。幸好我需要的日用品並非街坊搶購的目標,只是排隊付款的人龍不短,旁人不時向我這個「沒有戴口罩的人」報以奇異的目光。見到身邊所有人都戴上口罩,我想我還是「安全」的吧。返家後我第一時間用皂液洗手,而這個周末的「超市之旅」也就如此平安完成了。

請不要誤會,我不是認為口罩不重要,也不是鼓勵心存僥倖或對防疫掉以輕心。能夠有充足的保護裝備固然最理想,只是現實情况往往未能盡如人意,我們就在有限的條件下盡力做好,保護自己和身邊的人。面對新型病毒來襲,我們還是要生活、還是要面對每天的挑戰。盼望我們能夠更加堅強,齊心抗疫,早日打勝這場硬仗。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9)憶故友 //www.afterroberto.com/%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f%bc%9a%e9%99%a2%e9%95%b7%e9%86%ab%e7%94%9f%e5%91%a8%e8%a8%98%ef%bc%8899%ef%bc%89%e6%86%b6%e6%95%85%e5%8f%8b/ Mon, 28 Oct 2019 07:39:0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090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9)憶故友
圖片來源:CUHK Medicine

【明報專訊】上星期我出席了一個沉重的喪禮,向一位比我年輕的醫生好友道別。

這位故人與我有一些共通點,大家都是出身草根、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當年我們於醫學院一起接受教育,後來我選擇了科研教學,這位高材生則選擇了當一個服務病人的外科醫生。

很多年前,他已經藉着精湛醫術躋身名醫之列,但他從來沒有因此沾沾自喜或追名逐利,反而出心、出錢、出力回饋母校,還召集了不少醫生校友一起協助醫學院,栽培了一代又一代的醫科生。他不單傳授技術,還身體力行教育年輕人如何做個好醫生,時常提醒他們要努力學習,打好根基,也要秉持醫德。他說過:「躺在手術台上的,都是一個又一個寶貴的生命,絕對不能有絲毫鬆懈。」

我這位好朋友很少說什麼大道理,總是默默地以身作則,示範一個好醫生如何關心病人、留心每個細節,為他們設計最適合的治療方案,讓患者得到最好的照顧。在我心目中,他是一個非常值得敬重的醫生,是醫生的典範。

最後一次見面是他離世前一個月,當時他的癌病已擴散至腦部。雖然是病入膏肓,他仍非常惦記着一班醫科生,還熱切表達他捐助的意願,希望讓更多窮苦學生有機會踏足海外、放眼世界。他深信必先認識世界之大,才能夠懂得自己的不足。家人也秉承他的遺願,出殯當日的晚上,他太太及兒子也忍住傷痛出席舊生聚會,以示支持他那份毋忘初衷的心志。

以「醫人」為念的「上醫」

是的,我這位故人是個不折不扣、實實在在的好醫生。他一生人對病人盡心盡力,直到最後一刻仍不斷為身邊的人付出,守護着他們。也許他已經完成了上天給他的使命,上天現在把他從這個紛亂的世代接回天家安息。

看着網上許多的留言和悼念,緬懷這位醫生過往行醫的種種,可以知道他的一生幫助了不少病人和他們的家庭。

常言道:「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我卻覺得是「上醫」更要懂得「醫人」,因為很多苦難都是源自人心。只要盡心盡力去對待每一個病人,減輕病者和家人在肉體的痛苦和心靈的困擾,即使再普通的醫生也是「上醫」。

我有幸與這位一直以「醫人」為念的「上醫」並肩同行多年。即使他離開了,留下的傳奇故事及美好典範,將會永遠地留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激勵我輩行醫者學習他「以人為本」、凡事以病人為念的精神。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8)我愚昧,我不明白 //www.afterroberto.com/%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f%bc%9a%e9%99%a2%e9%95%b7%e9%86%ab%e7%94%9f%e5%91%a8%e8%a8%98%ef%bc%8898%ef%bc%89%e6%88%91%e6%84%9a%e6%98%a7%ef%bc%8c%e6%88%91%e4%b8%8d%e6%98%8e%e7%99%bd/ Mon, 14 Oct 2019 11:51:1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918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8)我愚昧,我不明白
(圖片來源:CUHK Medicine

【明報專訊】下筆的前一晚,我出席了段校長與學生及校友的對話,若然只看了某些新聞報道的剪輯,可能你會以為中大是充滿了暴徒的大學,但只要有耐心看畢整晚的對話,也許社會大衆可以感受到學生及校友的心底話和他們內心的苦澀。

我並沒有打算挑啟爭端或火上加油,也絕不認同以暴易暴,可是這晚的對話卻給我很大的反思。

當晚不少學生含淚分享他們的親身經歷,例如他們指在和平示威的情况下受到不合理及暴力對待,甚至在禁閉期間所受的屈辱。面對那些學生歷歷在目的描述,我們真的還可以鐵石心腸,不去盡快尋求真相嗎?但當局卻堅持要留待監警會調查,對於備受關注的事件,例如元朗施襲、831、新屋嶺等等,為什麼不可以同時有獨立調查委員會?我不會未審先判認為警察濫用武力,也不會認為監警會無能,但當我們一方面可以用右腳踢球時,為何就不可以也用左腳踢球?我愚昧,我不明白。我們需要把濫暴的人繩之於法的同時,也要還那些盡忠職守的警察一個清白,更需要給社會大眾一個交代、還香港一個公道。

不偏不倚執法 大眾才甘願守法循章

香港過往的成功有賴香港人的努力、團結和質素,人人尊重法治。現今一代變了質嗎?通識教育是罪魁禍首嗎?年輕一代不是天生暴民,只有以民為本的政策和不偏不倚的執法才能令社會大眾甘願守法循章。當晚有一個同學說得好:「有誰不願意在校園專心求學問、追求理想?」是的,學問是讓我們明白事理,懂得向不公義發聲。時代發展太快,社會要學習了解及珍惜我們的下一代。

當然,珍惜並不等於縱容,我不認同以不公義的手段去爭取公義,也不接受以侮辱或欺凌的手法對待持不同意見的人。

大學是社會的縮影,社會紛亂,大學也不能置身事外。我相信單以強硬的策略並不能令社會盡快洗牌重來,即使表面回歸安靜繁榮,也化解不了一代人的仇恨。這晚的對話最終在互諒的氣氛下結束,學生向校長認錯,校長也坦然承認過往的不足。

如果真誠可以化解繃緊對立,這又對我們的政府有何啟示?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7):過了100天 //www.afterroberto.com/%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9%99%a2%e9%95%b7%e9%86%ab%e7%94%9f%e5%91%a8%e8%a8%9897-%e9%81%8e%e4%ba%86100%e5%a4%a9/ Mon, 23 Sep 2019 03:50:3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637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7):過了100天
(明報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社會不安的狀况已持續了超過100天,我在這個城市出生、長大,生活了這麼多年,也沒有見過這個情况。每天新聞充斥着謾罵、攻擊和毆鬥,血流披面的畫面更是屢見不鮮。但最令我覺得可悲的是,似乎社會已失去互信,再多的解說已無補於事;取而代之的是彼此猜忌、互相攻訐,人與人相處變得小心翼翼;唯恐一觸即發,不少家人因不同政見離家出走、多年朋友割席、quit group、unfriend,令人唏噓不已。

反思初心 守護專業精神

香港的情况早已成國際新聞焦點。每次出席國際會議,總有些海外與會者以「特別」的眼光看待我這個「香港人」,覺得香港成了「戰地」,更有些朋友問我有否考慮離開這個城市!

每次聽到這些說話,我都忍不住要還口,要為香港解說。是的,大眾可以批評當局雖經多番勸諫卻仍是執迷,結果錯過了一個又一個修補創傷的機會,令事情發展到如斯艱難和嚴峻的局面。可是我仍然相信香港人整體上都是很有質素的,儘管政見立場不同,但我們同樣地對不公義的行為絕不妥協,追求理想的同時也守住本分,堅持最根本的價值觀。

作為醫生,我固然不願意見到任何暴力所造成的流血和傷害;即使是言語暴力,傷害也可以是一生之久。但與此同時,我也見到許多醫護和學生於這段艱難的日子,反思自己的初心,重申醫護界的專業精神,時刻以病人為先,不論病人的身分、政見立場如何,都堅持竭力捍衛病人權益及保障傷患者得到有尊嚴的對待。緊守崗位、一視同仁,這是醫護的驕傲。

我們必成為更好的人

醫護行業是守護生命的專業。醫護人員可能本身有自己不同的信念、政治取態,但當我們穿上白袍、制服,就必須緊守崗位,秉持最高標準的專業操守。正如每位醫科新生加入醫學院時念頌的誓詞:「承諾會盡心盡力照顧病人,絕對不會在行醫時帶有個人的偏見,會尊重病人的權利、價值觀和信仰,並會保護他們的私隱。」

狄更斯的《雙城記》一開始這樣寫:「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那是智慧的時代,那是愚蠢的時代;那是信任的時代,那是懷疑的時代;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之春,那是絕望之冬;我們應有盡有,我們一無所有;我們直奔天堂,我們直奔地獄……」

不止一次我在網上見到留言說:「我們已回不了過去。」但真金不怕洪爐火。經歷火的熬煉絕對是痛苦難耐,但熬煉過後,我們便如精金。這城將要成為更好的地方,我們必成為更好的人。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6):家在香港 //www.afterroberto.com/%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9%99%a2%e9%95%b7%e9%86%ab%e7%94%9f%e5%91%a8%e8%a8%9896-%e5%ae%b6%e5%9c%a8%e9%a6%99%e6%b8%af/ Mon, 26 Aug 2019 09:02:4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190
陳家亮(資料圖片)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過去幾個星期,我收到多個從海外寄來的電郵及短訊,內容全是關於近日香港的情况。他們大都覺得香港已變成了一個動盪不安的城巿,並表示同情及可惜。我總是心有不甘,不斷地告訴他們香港不會從此「一鋪清袋」。

香港,是我出生、長大、受教育、工作、落地生根的地方。每當我到海外講學,我必定展示美麗的香港給我的聽眾。這裏的安全、自由、平等、多元、互相尊重和包容,令我一直以身為「香港人」而深感自豪。

自6月開始,這個我最愛的地方就開始瀰漫着不安、對立以至愈演愈烈的衝突。香港,竟於短短兩個月內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變臉」。

可惜這一場「變臉」卻把香港換上了一個憂愁、憤怒,甚至乎猙獰的面具。曾幾何時,香港警隊的形象是十分正面,《警察故事》、《PTU》等電影深入民心,但今天不少市民視執法者為「黑警」、濫用武力。曾幾何時,我們的年輕人是社會的明日希望,但今天有不少人視他們為搗亂社會的力量。眼睜睜地看着這個美好的地方變成了一個充滿爭拗和衝突的戰場,我並不甘心。

 

拿出求醫的決心

作為醫生,我深信病向淺中醫的道理。可惜我們往往忽略自己的問題,於是錯過了一次又一次治癒的機會。當病入膏肓,才發現受苦難的不單是自己,還影響了身邊的人。醫病不容易,要拿出求醫的決心更不容易。其實求醫並不是弱者,有勇氣去面對、敢於承擔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行醫者克己才能服眾

從醫多年,我深深體會到生命及心靈是何等脆弱,每天見到不斷有人受傷、流血及互相辱罵,我感到非常不忍和難過。我厭惡一切身體或語言暴力,我向暴力說不,我更拒絕以暴易暴。那行醫者又當如何自處?常言道:「上醫醫國」, 但行醫者亦需要明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先克己才能服眾。

從事研究工作多年,我竭力追求事實的真相。每天收到來自不同源頭的信息及影像,是非黑白容易被扭曲,我不斷提醒自己不要妄下判斷。要還社會一個公道,便需要尋找真相及展示事實的全部。

我堅持醫者的大愛與無私。當憤怒填滿了衆人的心,說愛心似是離地。但當社會撕裂至如此局面,無論是站在哪一方的人,都是這個時局的犧牲者。

香港要走出這個黑暗的日子,我們需要有勇氣去承擔責任的強者、有正直的心去尋求真相的智者,以及有遼闊的胸襟去寬恕的仁者。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