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食物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Wed, 03 Jul 2024 09:57:10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加工食物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年輕患癌新症15至39歲40年增30% 港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www.afterroberto.com/%e5%b9%b4%e8%bc%95%e6%82%a3%e7%99%8c%e6%96%b0%e7%97%87%e5%a2%9e-%e6%b8%af%e4%b9%b3%e8%85%ba%e7%99%8c-%e7%94%b2%e7%8b%80%e8%85%ba%e7%99%8c-%e5%a4%a7%e8%85%b8%e7%99%8c%e5%a2%9e%e9%95%b7%e6%9c%80/ Wed, 03 Jul 2024 09:57:0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304

【明報專訊】曾捐80萬元援助癌症兒童的癌症患者楊嘉驃、抗癌YouTuber張天允,兩名90後都在早前先後離世,令人驚覺,原來癌症與年輕人的距離,沒有想像中遙遠。近年,專家留意到15至39歲的年輕癌症患者不斷增加。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旗下監察流行病的SEER資料庫數據顯示,過去40年來年輕人患癌個案增長30%。(編按:有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年輕人患癌,因在免疫系統最強的時候患癌,代表癌細胞很惡,不怕免疫系統;隨着年紀增長,抵抗力愈來愈弱,即使打贏第一場仗,之後有較大可能復發……)在花樣年華患癌,人生規劃被打亂,年輕罹癌人士面對怎樣的困難與挑戰呢?

年輕患癌新症15至39歲40年增30% 港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多重打擊–數據顯示,過去40年15至39歲的癌症患者人數增加30%,他們復發或患其他癌症的風險更高,同時要面對家庭、職場、財政等困難與挑戰。(設計圖片,模特兒與內文提及個案無關/pocketlight@istockphoto)

15至39歲年輕患癌新症增 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癌症多發生在中老年,常被以為與年輕人沾不上邊。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陳穎樂指,「雖然大部分癌症病人都較年長,年輕人佔少數,不過年輕人患癌數字有增加趨勢」。她引述SEER資料庫數字,2019年全球約有120萬年輕患癌者(15至39歲)的新症個案,佔整體個案5%,但比對過去40年,卻增加30%。

至於香港,據本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2021年錄得1590宗年輕患癌者新症,佔全港癌症新症4.1%。從2012至2021年的10年間,年輕人最常見患上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鼻咽癌、卵巢及腹膜癌,其中乳腺癌(增19.5%)、甲狀腺癌(增19.3%)和大腸癌(增23%)的個案增長率最多。

年輕患癌新症15至39歲40年增30% 港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多與基因有關 加工肉、污染、肥胖致癌病年輕化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謝耀昌表示,年紀輕輕患癌,多與基因有關;但隨着年紀增長,基因影響逐漸減少,相對地生活習慣等後天因素的影響提高。不過即使遺傳了癌症基因,亦不一定會患癌,還需視乎有沒有風險因素誘發癌症發生。他舉例,有些人一輩子吸煙可能都不會患上肺癌,但有些煙齡較短的煙民卻患癌,可能他們本來體內已有癌症基因,再被吸煙這高危因子誘發出來。

什麼因素使愈來愈多年輕人患癌呢?「除了基因,可能與西方飲食文化有關」。年輕一代喜歡吃加工食物如火腿、香腸、午餐肉等,加工肉類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1級致癌物,與煙、酒等同級,即有充分證據顯示可對人類致癌;另外,肥胖亦是致癌因素,世衛研究指肥胖可令最少13種癌症的風險提升。陳穎樂亦補充,環境污染、缺乏運動等,都可能增患癌風險。

「治療癌症是一輩子的事」

有人認為,發生在年輕身上的癌症較惡,較難根治?陳穎樂引述研究指,年輕患者存活率與年長患者分別不大,根治與否主要視乎癌症類別和期數。但謝耀昌指,「年輕人患癌,是很差的預兆」,因為在免疫系統最強的時候患癌,代表癌細胞很惡,不怕免疫系統;隨着年紀增長,抵抗力愈來愈弱,即使打贏第一場仗,之後有較大可能復發。陳穎樂亦指,除了復發,部分癌症治療或提高患上第二種癌症的風險,「所以需要長期接受檢查,監察病情」。

「年輕人與長者患癌,無論在社會上、家庭角色等都面對很不同的挑戰。」陳穎樂說,在學的患者,需要長期停學接受治療,復課時身邊社交圈子或已經不同,甚至連上學都成問題,對社交生活造成影響;已投身社會的成年人,「他們正值發展事業的階段,又或是家庭經濟支柱,患癌令所有事情暫停,面臨經濟負擔」。

謝耀昌續說,「治療癌症其實是一輩子的事,需要經常做檢查,留意癌症會否復發,對於病人或康復者而言都是很大的壓力」,所以有些患者或對拍拖、建立家庭感到猶豫。癌症治療亦會影響生育能力,減少精子或卵子,如患上婦科或腹腔癌症的病人,電療、化療可損害子宮或卵巢,在開展治療前醫生都會了解病人的生育意願,建議雪卵或保存精子等,讓他們將來有機會生育。陳穎樂表示,因此作為醫生,不只需要關注病情本身,還需要考慮年輕患癌者面對的社交問題、心理需要、生育意願等,為他們提供支援。

三大警號:長期疲累、無故減重、有腫塊 盡快求醫

年輕人身體不適時,較少聯想到癌症,或因而延誤求醫。港大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陳穎樂提醒以下幾個警號,雖未必是癌症,但建議盡早求醫,詳細檢查:

長期疲累:經常沒精打彩,即使睡眠充足仍覺得睏倦,或者沒有怎樣活動或工作,仍覺得很疲累
無故減重:沒有刻意運動或節食,體重在兩個月內下跌5%
摸到腫塊:在乳房或者甲狀腺摸到硬塊


相關閲讀:關於年輕人患癌的4個問題 九成人患白血病、淋巴癌、乳癌等9類癌症

不煙不酒飲食少油炸 有家族病史宜早檢查

「飲食對預防癌症頗為重要。」她提醒應避免食用高鹽高糖與油炸食物,不煙不酒,少吃紅肉,多吃水果蔬菜,尤其是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蘭花、椰菜花等。

她又建議,如有家人曾患乳癌、卵巢癌,或者相關癌症遺傳病史,年輕人應該去檢查自己有沒有帶有家族遺傳的基因變異,如:BRCA1、BRCA2基因,兩者與乳癌、卵巢癌、胰臟癌、前列腺癌等有關,早發現就可早預防。


相關閲讀:超加工食物是美味的健康殺手?4類加工食物你要識 營養師教你選擇4個貼士

個案:臨畢業確診牙骨癌 教師夢難圓

27歲的陳芷晴,自2019年起受牙痛困擾,一直找不到原因。止痛藥只能短暫紓緩,停藥後痛楚就變本加厲。2021年她再向牙科求診,神經線敏感度檢查發現異常;再照X光,找到牙骨左方有一處陰影,轉介至菲臘牙科醫院接受磁力共振掃描、電腦斷層掃描、口腔切片後,確診牙骨癌。

「確診當下心情很忐忑,一方面終於找到痛楚原因;另一方面卻想,我這麼年輕就患癌,之後的路怎樣走?當下有很多負面情緒。」當時芷晴正修讀教育文憑,只差3個月就修畢,成為小學體育與數學教師。她問可否待學業完成後再做手術,但醫生指腫瘤快速惡化,已侵蝕牙骨,最終唯有停學1年。

因腫瘤位置問題,手術極複雜,需要接受切除腫瘤、下顎骨等5個手術,並緊接化療和電療。她憶述過程痛苦,喝水如「被玻璃割」;又因為從右腳取走腓骨重塑下顎,術後需重新練習走路,手術時亦拔去下排多顆牙齒,發音咬字有困難,需靠每日讀報紙練習說話。

後遺症纏身 癌魔再叩門

手術1年後,她回到校園繼續學業,「那時我天真地以為,完成治療後就可繼續夢想,沒料到康復路如此漫長,還有這麼多後遺症」。她不止長期受耳鳴困擾,電療也引致頸部肌肉纖維化,每朝睡醒都會頸痛,而且出現嚴重牙骨骨枯,傷口不斷發炎流膿,難以植牙,說話比以前吃力。無法做全職,只能到癌症中心做義工,偶爾做代課教師。去年她欲嘗試新療法阻止骨枯蔓延,療程前照X光,卻發現肺部有個乒乓球般大的陰影,癌細胞擴散至肺部,「那一刻心情再次跌到谷底」。為免增加身體負荷,她暫停代課,持續做電療控制病情。


相關閲讀:是乳腺癌嗎?乳腺結節原因及兩種常用檢查方法  5點注意降風險

年輕患者互助互勉

在接受牙骨癌治療期間,芷晴加入由年輕患癌者成立的互助平台青少年癌症基金會「青春頌」,不時籌辦運動班、興趣小組、健康講座,連結和幫助同路人。

未有青春頌前,本港沒有專門支援年輕癌患者的機構,芷晴參加過其他癌症組織的活動,很多時她都是最年輕的一人,「其他參加者會好奇,問我這麼年輕患什麼癌症、做過什麼療程,這樣被問我其實有點不舒服;而且他們常聊湊孫、煲湯等話題,我又搭不上嘴」,因此她認為一個年紀和人生經歷都相近的病友組織,讓同路人「圍爐取暖」非常重要。今次癌症復發,她的情緒一度跌落谷底,幸得同路人分享和傾訴,才慢慢撐過來。

年輕患癌新症15至39歲40年增30% 港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連結同路人–陳芷晴(圖中央黑色運動服女士)加入「青春頌」, 為年輕癌症患者籌辦運動班、 興趣小組、健康講座。(受訪者提供)

青少年癌症基金會

網址:www.ychk.org

查詢:9574 5529(WhatsApp)

「家支援」社區紓緩治療App

下載:shorturl.at/cmzEX

文:張淑媚

編輯:黃振宇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超加工食物是美味的健康殺手?4類加工食物你要識 營養師教你選擇4個貼士 //www.afterroberto.com/%e8%b6%85%e5%8a%a0%e5%b7%a5%e9%a3%9f%e7%89%a9%e6%98%af%e7%be%8e%e5%91%b3%e7%9a%84%e5%81%a5%e5%ba%b7%e6%ae%ba%e6%89%8b-4%e9%a1%9e%e5%8a%a0%e5%b7%a5%e9%a3%9f%e7%89%a9%e4%bd%a0%e8%a6%81%e8%ad%98/ Fri, 08 Jan 2021 07:00:5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0397 加工食物已有多年歷史,初期主要是加入糖或鹽醃製,目的是為了延長食物保存期,而「超加工食物」(ultra-processed food)更額外加入鹽、糖、防腐及增味劑等添加物,雖然令食物能保存更長時間,惟高糖、高鹽及添加物等因素,對健康構成威脅,猶如「雙面刃」。有註冊營養師指出,進食過多「超加工食物」會導致肥胖、提高患上慢性病癌症等風險,建議多選擇新鮮食材,並在選擇加工食物時要留意食物標籤,盡量選購添加物含量較低的產品。

超加工食物是美味的健康殺手?4類加工食物你要識 營養師教你選擇4個貼士
betway体彩 高級營養師陳勁芝指出,任何食物只要經過處理便可界定為加工食物,進食「超加工食物」應可免則免。

 

4類加工食物 NOVA分類系統辨識食物加工程度

betway体彩 高級營養師陳勁芝指出,任何食物只要經過處理便可界定為加工食物,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於去年制定了NOVA分類系統,將食物按加工程度分為4類:

分類 定義 食物例子
未經加工或

極少加工食物

食物未經加工或只作極簡單處理便供食用 鮮奶、蛋、魚、肉、蔬菜、水果、原味乳酪
經加工製造的食物材料 經加工處理並製成煮食材料,多數屬調味料 煮食油、牛油、鹽、糖、蜜糖
加工食物 經加工處理後供食用的食品,添加物含量相對超加工食物低,多為即食食品 新鮮麵包、芝士、煙燻魚肉、罐頭魚類、罐頭蔬菜
超加工食物 加入鹽、糖、食物添加劑、色素、酸度調節劑等添加物作處理的食品,多為即食食品 甜味乳酪、汽水、即食麵、零食、複合醬汁(沙爹醬、叉燒醬)

 

歐美研究揭「超加工食物」損健康 增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

由於「超加工食物」含相對較高鹽、糖、油分及其他添加劑,對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包括會導致肥胖、提高患上心血管病糖尿病腸易激綜合症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多種慢性病,甚至致癌的風險。

陳勁芝引述美國一項隨機雙盲研究(Randomized control trial),研究團隊進行了為期4星期的實驗,期間將20名超重人士分兩組,其中一組先以「超加工食物」為主要飲食;另一組則是非加工食物,兩星期後兩組人士互換主食。

結果發現,當以「超加工食物」為主要飲食的時候,相較另一組別每日會額外攝取多約500卡路里,但參加者並沒有覺得自己的食量有改變,而測試者的體重每兩星期平均增加了1公斤,脂肪含量亦上升0.5公斤;兩星期後換成非加工食物,體重雖然會在兩星期後跌1公斤,脂肪含量下跌0.3公斤。如以這些數字推算,長期多進食超加工食物會容易導致體重及脂肪增加。

此外,有法國研究指,大部分人進食的超加工食物為甜食及飲品,本身高糖及低營養,而這些食物會增加肥胖、高血壓及糖尿病風險。該研究更發現每進食額外10%超加工食物,患癌風險會相應上升12%,而以乳癌風險最為顯著。

 

選購加工食物4個貼士 多留意標籤

陳勁芝強調,「超加工食物」應該可免則免,如果有需要食用加工食物,可留意以下4個貼士:

1.)水果、蔬菜和肉類應選新鮮食材,不以加工食物代替

2.)煮食時減少使用複合性醬料

3.)購買加工食物時留意食物標籤,選擇添加劑、糖、鹽含量較少產品。但仍要小心「減糖」、「低糖」、「減鹽」、「低鹽」等字眼,或相對增加添加劑含量

4.)購買即食食品及飲品時盡量以原味配方為首選

 

]]>
罐頭不一定邪惡?營養師:先看營養標籤、成分排位(附:常見罐頭最高和最低的營養數值表) //www.afterroberto.com/%e7%bd%90%e9%a0%ad%e4%b8%8d%e4%b8%80%e5%ae%9a%e9%82%aa%e6%83%a1-%e5%85%88%e7%9c%8b%e7%87%9f%e9%a4%8a%e6%a8%99%e7%b1%a4%e6%88%90%e5%88%86%e6%8e%92/ Wed, 07 Oct 2020 04:57:3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8585 【明報專訊】疫情一波接一波,大家已不再盲目搶米搶廁紙,但都要學會未雨綢繆,儲備一點糧餉,應付隨時爆發的下一波疫情。新鮮食物保鮮期有限,要儲糧,少不了罐頭和急凍食物。但雪櫃位置有限,罐頭又高鈉高脂;留家抗疫想食得健康,如何選擇罐頭?如何烹調減低邪惡度?新鮮食材又應如何儲存?

罐頭不一定邪惡?營養師:先看營養標籤、成分排位(附:常見罐頭最高和最低的營養數值表)
(Olesia Shadrina@iStockphoto)

「罐頭鯪魚、扣肉、午餐肉、五香肉丁、回鍋肉、罐頭湯等,鈉質及脂肪含量極高,每日食用100克左右,差不多達世衛建議每日鈉攝入限量的一半,建議少吃。」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葵涌院校應用科學系講師、註冊營養師黃蘊芝,到住所附近一間超級市場,參考罐頭食品營養標籤,而得出以下觀察。

雞肉較低脂

午餐肉用豬肉製成,但有生產商或會混入「下欄肉」如脂肪、內臟,都是高脂食材。雞肉相對脂肪較少,有生產商用雞肉製成加工肉罐頭,脂肪含量比豬肉午餐肉為低,但產品較少有。

罐頭不一定邪惡?營養師:先看營養標籤、成分排位(附:常見罐頭最高和最低的營養數值表)
留意標籤——選購罐頭時,要留意食物標籤,當中食物成分表列出的食材,比例最多的排在首位。(FangXiaNuo@iStockphoto)

避免油炸

多款罐頭鯪魚中,脂肪含量每100克食物介乎30至60克,當中脂肪量最高為罐頭鮮炸鯪魚(60克),可見食材經油炸後的脂肪含量提高。

罐頭湯少飲

罐頭湯鈉質含量不低,少飲為妙。偶爾飲一次,建議加入適量清水,每人每次飲用一碗便夠,並在餐膳中搭配蔬果,以增加鉀質的攝取來平衡鈉質;同時進食全穀類食物,增加纖維攝取量。

走汁走油

超市中不乏脂肪含量相對較低的罐頭,如焗黃豆、粟米粒、吞拿魚、蘑菇等。惟這類食品部分有油浸或芡汁,鈉質含量不算低。選擇時,要注意以下事宜:

1. 選較低卡口味,如吞拿魚分為油浸及鹽水浸兩類,鹽水浸脂肪含量較低,相對健康

2. 有汁液的罐頭,宜先用開水冲洗,去除食物表面過多汁液

3. 不要用罐頭芡汁撈飯,盡量減低鈉質的攝取

不一定「邪惡」 搭配食材夠均衡

罐頭不一定是邪惡,當中亦蘊藏一些營養要素,如吞拿魚有蛋白質、奧米加三脂肪酸。想食得健康均衡,烹調時,不妨花心思配搭不同食材,以罐頭吞拿魚為例,可配全麥麵包、新鮮番茄、生菜,製成三文治;或可考慮吞拿魚炒蛋,再加上番茄或菜粒等炮製家常小菜。

黃蘊芝強調,是次觀察只涵蓋一間超級市場小量產品,並非正式和全面調查,只可作為參考。

罐頭不一定邪惡?營養師:先看營養標籤、成分排位(附:常見罐頭最高和最低的營養數值表)
(明報製圖)

她提醒,選擇罐頭食品,必須先留意營養標籤,再根據世衛或食物安全中心的建議標準,計算合適分量。有些罐頭上印有「減少50%鈉質」等聲稱,不代表是低鈉,「該數據是比較同類的罐頭,雖然減少了一半鈉質,但鈉質不一定低。要知悉準確的營養素數值,還是要閱讀營養標籤」。

根據食物安全中心建議,包裝列明鈉含量超過600毫克(按每100克計)為高鈉,低鈉則少於120毫克(按每100克計)。若包裝上列明脂肪含量多於20克(按每100克計)為高脂,低脂則為不超過3克(按每100克計)。

看成分排位 知比例高低

另外,還要留意食物成分表列出的食材,比例最多的排在首位,若是糖、油、鹽排在最前,產品的糖分、脂肪和鈉質相對高。另外,罐頭表面必須完整無缺,不能凹也不能凸。因被硬物撞擊或其他原因而致凹陷,不止影響罐頭外觀,亦有可能在撞擊時造成肉眼看不到的微細裂孔,外面的空氣或細菌可以內進,污染罐內食材。至於罐頭凸出或變形,則可能存有空氣,或有細菌滋生,同樣不宜進食。其他考慮因素還有商舖是否有信譽、罐頭生產地的監管等。

吃剩勿連罐放雪櫃冷藏

罐頭買回家後,應儲存在通風、乾燥、陰涼地方,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影響罐頭品質。罐頭經高溫殺菌,未開封前,儲存於室溫便可。如開封後未必可一次過吃掉一個罐頭,黃蘊芝表示,由於罐頭的金屬容器接觸過空氣後,可能產生化學反應,如果把餘下食品連同罐頭放進雪櫃冷藏,可能影響食品的品質。「較理想的方法,是用保鮮紙或盒儲存剩餘的食品,放進雪櫃。不過,大家最好選購細罐的罐頭,分量剛夠一餐,省卻儲存煩惱和食物安全問題。」

文:黎雅麗

編輯:林曉慧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垃圾食品增抑鬱風險 身體長期發炎 影響情緒調節 //www.afterroberto.com/%e5%9e%83%e5%9c%be%e9%a3%9f%e5%93%81%e5%a2%9e%e6%8a%91%e9%ac%b1%e9%a2%a8%e9%9a%aa-%e8%ba%ab%e9%ab%94%e9%95%b7%e6%9c%9f%e7%99%bc%e7%82%8e-%e5%bd%b1%e9%9f%bf%e6%83%85%e7%b7%92%e8%aa%bf%e7%af%80/ Thu, 27 Sep 2018 03:32:0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5167 多國科學家發表最新研究報告,稱進食垃圾食品會導致身體長期發炎,增加患上抑鬱症風險,呼籲醫生向抑鬱症病人提供飲食建議作為治療的一部分。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流行病學家拉薩爾(Camille Lassale)聯同西班牙及澳洲多名醫學專家,分析41項探索飲食與抑鬱症關聯的研究,包括一項觀察約3.3萬名本身無抑鬱症的成年人5年間飲食與精神健康狀况的長期研究。

分析發現,含有大量脂肪、糖以及經加工的食物,會導致全身各部位長期發炎,對身體的壞影響與吸煙、污染、肥胖及缺乏運動等不良因素相若。

英澳西醫學專家聯合研究

由於容易引致發炎的分子亦會進入大腦,影響調節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繼而損害精神健康,與抑鬱症病發存在因果關係。相反,選擇傳統地中海式飲食,即多吃魚、蔬果和果仁等食物者,患上抑鬱症的機會少得多。

另一參與研究的專家阿克巴拉里(Tasnime Akbaraly)稱,此前已有研究顯示改善飲食習慣可改善抑鬱症狀,而今次研究足以支持將飲食建議作為精神病治療的一部分。研究報告刊於《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期刊。

(衛報)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9/stress-1.jpg(網上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