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25 Sep 2023 09:48:41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創傷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SARS及新冠康復者仍未走出身心創傷 精神科醫生冀評估新冠對精神健康影響 //www.afterroberto.com/sars%e5%8f%8a%e6%96%b0%e5%86%a0%e5%ba%b7%e5%be%a9%e8%80%85%e4%bb%8d%e6%9c%aa%e8%b5%b0%e5%87%ba%e8%ba%ab%e5%bf%83%e5%89%b5%e5%82%b7-%e7%b2%be%e7%a5%9e%e7%a7%91%e9%86%ab%e7%94%9f%e5%86%80%e8%a9%95/ Tue, 21 Mar 2023 08:16:0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821 【明報專訊】廿年前,2003年2月SARS無聲滲入香港,短短數月無情地帶走了299人的生命,先後共1755人染疫,當中包括當時47歲的救護員何錦華。廿年後的春天,SARS康復者疫症記憶和恐懼猶未退去之際,港人在路途上已再走過另一場歷時逾3年的新冠疫情。任憑年月過去,如何走出身心陰霾,對於一眾SARS康復者仍是終生課題,依然並肩同行的精神科專科醫生寄望社會毋忘這群SARS康復者外,也值得政府疫後評估,了解疫情對全港市民精神健康的影響。


相關閲讀:新冠+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夾攻 了解3病毒


康復者:先後感染SARS及新冠病毒 身心創傷仍未痊癒

SARS及新冠康復者仍未走出身心創傷 精神科醫生冀評估新冠對精神健康影響
篤信佛教的SARS康復者何錦華(圖)受訪時,穿上禮佛時所穿的「海青」,說SARS為他帶來身心創傷,除了間中向心理學家求醫外,為免家人過憂,他最終都是要靠自己走下去,亦有感宗教為他帶來更多力量。(鄧宗弘攝)

事隔17年,冠狀病毒在2020年重臨香港,喚醒何錦華心底一隅的恐懼,「未中(新冠)之前好驚,不知道究竟中咗會點,會不會好似SARS咁要插喉、入ICU(深切治療部)呢?」。先後感染SARS及新冠,他除了發現後者病徵較輕微,也意會到原來SARS帶來的身心創傷仍未痊癒。

染SARS謝婉雯曾主診 聞死訊晴天霹靂

現年67歲的何錦華,2003年3月與妻子赴京旅遊,被團友傳染SARS,回港後入住屯門醫院隔離20日。留醫日子至今烙印腦海,他仍記得躺臥病牀時,耳邊傳來同房病人的嘆息聲、醫療儀器發出時而尖銳的警號,有感死神就在窗外凝視自己。

因屯門醫院胸肺科醫生不足,主動請纓轉到SARS病房的謝婉雯醫生,一度為何錦華的主治醫生,當他從醫院廣播得悉謝醫生染疫的瞬間,不禁晴天霹靂,「如果連醫我的人都病了,咁我點算?」

焦慮抑鬱纏繞 需看心理醫生

後來謝醫生病逝,何錦華活了下來,惟出院後要與身心後遺症搏鬥。那時看到消瘦近20磅的身驅,又深怕家人被傳染,令他飽受失眠困擾,一度想輕生遠離憂愁,多年來因焦慮、抑鬱須斷斷續續向心理學家求醫。

何錦華康復後有感心肺功能比一般人差,17年後再遇新型冠狀病毒疫症,喚醒他的恐懼。他說新冠初期未有疫苗或特效藥,對染疫病死率一無所知,擔心染疫後將重現聞氧氣的情景,名人或年輕人感染後死亡的消息、接二連三的疫情新聞令他應接不暇,一度失眠。

奈何疫下他一直求診的心理學家一度暫停診症,為免家人憂心,他選擇獨自處理不安情緒,避開悲情新聞,刻意減少外出,入升降機也與人保持距離,惟最終去年7月疫情放緩時與家人到酒店「宅度假」(staycation)時染疫。


相關閲讀:【情緒病】7個香港人1人有精神健康問題 家人伴侶如何陪伴照顧、應對助復元?


新冠如發燒感冒 過憂帶來情緒問題

曾為新冠惴惴不安的何錦華,染疫後僅現「幾聲咳」及骨痛,形容新冠猶如發燒感冒,笑言過憂反為自己帶來情緒問題。為免傳染同住孫女,他申請入住竹篙灣隔離營;相比昔日SARS病房,他說「糟糕灣」不再有危重病人氣喘聲,亦不再擔心傳染醫護,形容獨自隔離的經歷「好似好過一點」。

歲月如梭,SARS襲港已時隔廿年,同為香港沙士互助會理事的何錦華表示,療癒SARS帶來的身心創傷為一眾康復者的畢生課題。記者於某個陽光普照的中午與他做訪問,就在對話結束之際,他淡然嘆道,重談SARS經歷恍如將他帶回2003年,當晚對他來說將是另一個無眠的晚上。

精神科醫生同行 冀社會毋忘康復者

SARS及新冠康復者仍未走出身心創傷 精神科醫生冀評估新冠對精神健康影響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圖)曾在聯合醫院跟進逾百名SARS康復者。「有時我覺得,我能夠醫到他們,對我的得着很多,在睇症和看人生都學會很多」。(楊柏賢攝)

2003年的春天,一場SARS疫症匆匆走過,卻在許多人心中留下了傷痛。現時私人執業的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那時任職聯合醫院精神科副顧問醫生,曾陪伴百多名SARS康復者走過難關。離開公立醫院後,即使換了身分,他與不少康復者都成了朋友,多年來繼續分享喜與悲,也見證新冠疫情再次觸碰到他們的傷口。轉眼廿年過去,他嘆道許多港人漸漸淡忘SARS,「都好的,慢慢淡忘,將件事放低」,但希望社會不要忘記一群SARS康復者。

本身是香港沙士互助會榮譽顧問的麥永接,離開公院後仍定期於周年晚宴和活動與「沙士友」共聚互相支持,談談往事與近况。他昔日跟進的康復者,不少成為了朋友,有女康復者至今仍受骨枯影響。新冠爆疫初期,他再收到她的短訊提醒做好防護。

勾起康復者恐懼 新冠不敢出門

「創傷後遺就好像一道傷疤,一直存在,會隨時間慢慢變淡,但有時觸碰到仍會痛」,麥永接說當年不少SARS康復者患上創傷後遺症,3年前新冠疫情來襲,也再次勾起許多康復者的SARS回憶,部分人甚至出現「回閃」,爆疫初期選擇不外出、常洗手、逃避看電視和新聞。

倡評估新冠對精神健康影響

SARS短短3個月,新冠卻演變成大流行,歷時逾3年,但麥永接說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如其名般,疫情來得急且嚴重,病毒和治療方法不明,社會「無望無助」,有感對病人的衝擊和創傷更深。不過,他認為新冠疫情更漫長,經歷社交距離措施、停課、經濟重創,對各階層的精神健康影響較廣闊,值得政府疫後評估,了解疫情對全港市民精神健康的影響。

「有時我覺得,我能夠醫到他們,對我的得着很多,在睇症和看人生都學會很多」,麥永接說SARS康復者除了提醒他健康與家人才最重要,他們的傷痛經歷正正提醒社會以至世界,處理疫症時不能只顧及病人的身體健康,也要兼顧精神健康。過了廿個春天,該忘掉還是記起SARS一役?麥永接說如非必要,許多康復者都不願重提舊事。他記得有一年曾在沙士互助會晚宴高唱《Try to remember》憑歌寄意,「不用經常提起(SARS),但如果okay,都可以嘗試記得,希望有天想起時再無咩影響情緒就最好了」。

]]>
【創傷後遺症】災難後的傷痛持續? 了解創傷後壓力症4個主要症狀 (醫賢心事) //www.afterroberto.com/%e5%89%b5%e5%82%b7%e5%be%8c%e9%81%ba%e7%97%87-%e4%ba%86%e8%a7%a3%e5%89%b5%e5%82%b7%e5%be%8c%e5%a3%93%e5%8a%9b%e7%97%874%e5%80%8b%e4%b8%bb%e8%a6%81%e7%97%87%e7%8b%80/ Mon, 01 Aug 2022 04:42:0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954 【明報專訊】災難是傷痛的。但不幸的是,在我們的一生裏,直接或間接地都需要面對災難。相信在過去幾天,香港人面對演唱會發生嚴重意外,或多或少都感到震驚、傷心、難過和憤怒。牽涉人為因素的災難比起天災更容易勾起這些情緒,因為我們都會想:「意外能避免嗎」、「為什麼會這樣」。


災難是傷痛的 愈熟悉愈感同身受

大家對意外中受傷的偶像愈熟悉、愈有親切感,便愈感同身受,在事件中感到受傷害。我們對偶像都帶着不同程度的愛,當心愛的人受到傷害,那種痛既深刻亦持久。偶像在事件中若嚴重受傷或有後遺症,整體社會的傷痛亦必定延長。

在社交平台上瘋傳的意外畫面,使意外直接呈現眼前、歷歷在目。即使我們完全不認識傷者,這些畫面亦足以激起我們的恐懼和惻隱之心。恐懼源於在一個熟悉的地方,竟然會發生意想不到的意外。這種惶恐感覺會使我們擔心自己和身邊人的安全。看見傷者受傷倒地的畫面,那種無助、無能為力感覺實在叫人沮喪。

災難後有不安情緒十分常見。我們可能會感到恐懼與焦慮,周遭事物都很容易令我們聯想到災難而陷入這些情緒;也可能會感到絕望和空虛,變得焦躁、憤怒、悲傷,對生活失去動力和興趣。

災難發生後,每個人面對傷痛的反應都不一樣,有些人會覺得情緒變得灰暗,會無緣無故地哭,感到緊張和焦慮,影響食慾,甚至失眠。也有人想要避開一切會令他們觸景傷情的人和事,嘗試沉醉其他事物去麻醉自己,甚至想以酒精或藥物令自己暫時忘記傷痛。

災難的傷痛可導致我們不能集中、容易分心、影響記憶力、無法做決定、腦海不斷重複災難畫面、做重複的噩夢、衝擊我們原本的世界觀或信仰。

這些情緒在災難後頭幾天十分常見。如果這些徵狀慢慢好轉,不太影響日常生活,我們可以給自己一點時間慢慢復元。但如果徵狀持續1個月或以上,便可能是患上創傷後壓力症。


相關文章:【精神健康】遠離創傷壓力環境 困境下倖存 重建美好生活


創傷後壓力症的症狀主要包括

腦海裏不斷出現關於意外的畫面

腦海裏不由自主地出現意外的畫面,感受親歷其境的感覺,做關於意外的噩夢,當接觸到關於意外的資訊時非常不安

逃避接觸關於意外的資訊和場景

因為太痛苦,患者會避開關於意外的資訊和場景,以避免勾起與意外相關的情緒。患者可能會不願意談及意外,或不願意到意外相關的地方

負面情緒

絕望、無助、悲傷、失去動力、感到麻木、不能感受到快樂、對自己和世界感到失望。這些症狀和災難發生後頭幾天出現的情緒狀態相似,但更持續和對生活整體的影響更深更廣,甚至影響與其他人建立關係,對世界失去信心

身體和情緒反應

患者會容易擔心意外發生、容易被「嚇到彈起」,出現失眠、難以集中和容易暴躁等情緒變化,甚至出現自殘行為


相關文章:【新冠疫情】容易哭、發脾氣 = 情緒病?壓力爆煲致「適應障礙症」 了解臨床兩大指標


共同面對

災難發生後,整個社會也面對惶恐與不安。我們可以多跟身邊人表達自己的感覺,從共鳴中找到支持,把感覺說出來有助情緒轉化。

焦慮的情緒會使我們不由自主地查看與意外相關的信息,過程中反而使我們更焦慮。我們可以多觀察自己的情緒,容讓情緒存在,亦要提醒自己不要無止境地重複回看相關資訊。

我們可以把注意力放到能夠令自己放鬆的事情上。但要注意避免過度工作或沉醉在某一事情來逃避情緒,凡事適可而止。避免使用酒精或濫用藥物來處理情緒,因為長遠來說反而會有反效果。

注意身體狀况,保持運動、維持適量和健康的飲食、作息定時,也有助情緒健康。保持自己的生活規律,規律往往能給人一種安定和可控的感覺。

當然,如果最後能調查出意外的原因,和找出避免的方法,大家會覺得在這次不幸的意外中能有一點改進的空間,減少下一次不幸的風險,心靈上也會有一點安慰。

最後,希望受傷的舞者能夠渡過難關。

【創傷後遺症】災難後的傷痛持續? 了解創傷後壓力症4個主要症狀 (醫賢心事)
擔心身邊人——恐懼源於在一個熟悉的地方,竟然會發生意想不到的意外,這種惶恐感覺會使我們擔心自己和身邊人的安全。(資料圖片)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
【精神健康】遠離創傷壓力環境 困境下倖存 重建美好生活 //www.afterroberto.com/%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9%81%a0%e9%9b%a2%e5%89%b5%e5%82%b7%e5%a3%93%e5%8a%9b%e7%92%b0%e5%a2%83-%e5%9b%b0%e5%a2%83%e4%b8%8b%e5%80%96%e5%ad%98-%e9%87%8d%e5%bb%ba%e7%be%8e%e5%a5%bd/ Thu, 30 Dec 2021 10:30:4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5803 【明報專訊】又一個充實而美好的周日,25歲的阿皓早上去上鋼琴課,中午和親戚飲茶、逛街,黃昏歸家跟室友一起烹調美食。歲月靜好背後,誰能想像,阿皓曾被診斷患思覺失調,多次因為自傷、重度抑鬱、幻聽而入住精神科病房,並需長期服食多種精神科處方藥?誰又知道,阿皓一度焦慮發作至無法出街,也不敢見親人?精神病,很多時是創傷和壓力下求生機制。當重建讓身心安全的環境,在朋友和專業人士支援下,患者也能重建美好生活。

重建身心安全的環境,在朋友和專業人士支援下,精神病人也能重建美好生活。(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metamorworks@iStockphoto)
重建身心安全的環境,在朋友和專業人士支援下,精神病人也能重建美好生活。(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metamorworks@iStockphoto)

 

生活中痛苦、不幸和壓力事件帶來創傷不容忽視

現實中,類似阿皓的經歷,即本身被診斷患有精神病而後來得以「康復」之案例,並不罕見。對於阿皓來講,促進他康復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搬離充滿傷痛和壓力的原生家庭,並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合租。原來,我們的生活環境,例如經濟狀况、人際關係、親密關係等,跟身心健康有很大關係。

過去普遍認為,只有天災、車禍、戰爭、嚴重暴力等重大事件,才會造成心理創傷(psychological trauma),但近二三十年很多科學研究發現,生活上很多痛苦、不幸和壓力事件也可能帶來深遠影響,而且創傷遠比我們所以為的普遍。例如,童年逆境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的研究指出,童年時期遭遇肢體虐待、性侵犯、情感忽略、家庭暴力等不良經驗,與抑鬱、自殺風險、思覺失調、物質濫用,甚至癌症、心血管疾病有密切關係。

2019年一項香港研究,分析了2010至2013年社區成年人數據,發現64.8%受訪者曾直接經歷至少一件創傷事件。試想像,在毒性壓力(toxic stress,見「知多啲」)、背叛創傷(betrayal trauma)、災難、住屋擠迫等困境下,身心健康很難不受影響。即使是思覺失調,原來復發風險也跟家庭裏表露情緒(expressed emotion)有顯著關係,家庭中不良情緒表露會增加復發風險。

20世紀初,有一個著名情感依附實驗:將甫出生幼猴與兩個「代理媽媽」關在一起,其中一個代理媽媽是絨布製成、無法提供牛奶的公仔母猴,另一個則是由鐵絲網紮成、胸口處塞有奶瓶的鐵絲母猴。實驗發現,幼猴雖然會在鐵絲母猴處飲奶,但其他時間牠都會擁抱着布公仔母猴,受到驚嚇時,幼猴也是跳到布公仔母猴身上尋求依靠。由此證明,對哺乳動物來講,身體接觸和情感依附甚至比食物更為重要。

人亦如此,與主要照顧者之間情感依附關係,對日後人格發展與社會適應能力影響深遠。當依附關係出現問題,例如父母讓孩子經歷言語和肢體暴力的恐嚇威脅,或是無視於孩童的需要,冷漠地回應等,都會造成孩童身心發展的傷害。

 

相關文章:查找負面情緒「元兇」 疫情持續傷身又傷「心」 4個提升抗逆力方法

 

情緒問題 源自創傷壓力反應

除了生命早期依附經歷,創傷和壓力也在身心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腦神經科學研究證明,創傷和壓力對大腦神經會造成實際傷害。臨牀文獻指出,很多情緒或心理問題,是創傷或壓力下的反應。例如,有些人出現幻聽,原來是創傷導致人格解離(dissociation),有一些情緒、記憶彷彿不屬於自己,而那些聲音就是來自解離了的自我部分。有些人遇到環境刺激(triggers)就會突然很驚慌、憤怒,或者腦海突然湧現痛苦記憶回閃(dissociative flashbacks),這些也可能緣自過去未被處理的痛苦。

有些人從小被控制一切,沒有主動權,後來慢慢出現飲食失調和自傷行為。原來暴食和自傷,成為了他們無助人生中唯一能獲得控制感的方法。也有些藥物濫用者,因為家庭壓力,還有種種困境,使他們痛苦不已,唯有藉藥物來逃避痛苦。一個長期遭受家庭暴力的小孩,他的身體不能逃跑,如果他沒有把痛苦記憶、情緒以至憤怒暫時屏蔽,怎樣繼續依附傷害自己的照顧者而生存下去呢?

簡言之,所謂精神病,很多時背後都有其原因和意義。雖然這是不健康的應對方法,從個人成長和社會適應角度,需時慢慢改善,但這亦是創傷和壓力下用以倖存的應對機制,不能簡單視作「大腦生病了」或「瘋了」。

父母讓孩子經歷言語和肢體暴力,或無視孩童心理需要,都會造成孩童身心發展的傷害。(設計圖片,akasuu@iStockphoto)
父母讓孩子經歷言語和肢體暴力,或無視孩童心理需要,都會造成孩童身心發展的傷害。(設計圖片,akasuu@iStockphoto)

 

自身、外力支持 提升復元力

理解精神病,需要從生理、心理、社會等多角度出發。科學證據表明,除了生理因素,環境因素同樣不容忽視。根據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的觀點,對於精神病,我們需要理解生活環境對身心的影響,明白身心對創傷和壓力的常見反應,以及深信我們從困境中復元之可能。

創傷經歷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風險因素,而對抗逆境的「復元力」則來自自身和外部環境的支持。學者指出,復元的首要基石,在於重建讓身心安全的環境,遠離持續的創傷和壓力,例如提供有支持或保護的外界環境,提供關懷、高期望和有意義的參與機會等。隨社會大衆對心理創傷和精神健康加深認識,希望更多康復者能夠跟阿皓一樣,雖然經歷創傷,但當外部環境改變了,在朋友和專業人士支援下,也能重建美好生活。

 

相關文章:【心臟病與三高】胸痛、呼吸困難?情緒引發心碎症 徵狀如心肌梗塞 嚴重可致猝死

 

知多啲:毒性壓力(toxic stress)

慢性長期的壓力,例如情感忽略、目睹家庭暴力、言語暴力等,造成倖存者長期處於戰鬥(fight)、逃跑(flight)及/或凍結(freeze,例如:感覺麻木、身體僵硬、沒法反應)等警戒狀態。若長期生活在毒性壓力下,大腦神經系統可能產生變化,進而影響個人調節情緒與理性思考的能力

 

◆ 背叛創傷(betrayal trauma)

即被一個本身依靠的人傷害

 

◆ 表露情緒(expressed emotion)

照顧者具敵意、情緒過度投入(例如:家人很容易因為事主而發脾氣,或過分保護或怪責事主)

 

◆ 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

理解、辨認創傷,利用創傷知識做回應,防止再度受創

 

文:馮康泓(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博士候選人)、崔佳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肩頸腰膝痛 減活動惡性循環 帶氧運動紓緩慢性痛 //www.afterroberto.com/%e8%82%a9%e9%a0%b8%e8%85%b0%e8%86%9d%e7%97%9b-%e6%b8%9b%e6%b4%bb%e5%8b%95%e6%83%a1%e6%80%a7%e5%be%aa%e7%92%b0-%e5%b8%b6%e6%b0%a7%e9%81%8b%e5%8b%95%e7%b4%93%e7%b7%a9%e6%85%a2%e6%80%a7%e7%97%9b/ Mon, 16 Dec 2019 03:01:2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940
肩頸腰膝痛 減活動惡性循環 帶氧運動紓緩慢性痛
鍛煉心肺——帶氧運動可以鍛煉心肺耐力,促使身體分泌血清素和安多酚,有助紓緩長期痛症。(SamuelBrownNG、iSAsiaVision@iStockphoto,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

 

【明報專訊】痛症是都市人常見毛病,其中以膝、肩頸及腰痛最為普遍。長期痛症對身體帶來負擔,亦對心理及生活構成負面影響。很多人誤以為減少活動有助減痛,但事實上,適量有氧和伸展運動,才是紓緩慢性痛症的良方。

根據國際疼痛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指出,疼痛是不舒服的感覺及心理感受所造成,並由潛在或確實的身體損傷所引起;而心理不舒服的感覺更是主觀,因此疼痛的嚴重程度亦受心理影響。

 

創傷致急痛 維持少於3個月

疼痛分為急性及慢性,前者通常發生於傷害性刺激後、身體組織創傷引起,受傷初期有急性徵狀,如患處紅、腫、熱、痛,而痛症少於3個月;後者常在身體組織癒合後,疼痛持續或有加劇趨勢,情况持續多於3個月。

急性痛症主要成因是創傷,是突發的,當身體慢慢復元,疼痛慢慢減少並消失。急性痛症常見成因包括運動創傷、跌倒肌骨受損、手術後創傷,或內科問題,如骨質疏鬆症引起的骨折等。主要治療方案,包括保護、休息、冰敷、壓力和提高患處這五大原則,以達消腫效果,紓緩疼痛;醫生亦會提供合適方案,如藥物和手術,讓身體復元。

慢性痛症成因較複雜,常見是急性創傷後神經受刺激,令痛症在傷口癒合後仍持續,或是身體組織長期勞損。而情緒或心境,對痛症亦有不同程度影響,患有情緒病如抑鬱和焦慮症,都會令疼痛程度增加。至於個人對疼痛的經驗及感受,亦有影響(如部分人較怕痛)。

也有一些長期疼痛屬原發性,即沒有確實原因。由於長期痛症成因較複雜,治療方案需從心理、行為、藥物和運動等方面入手。

 

改善不良姿勢 強化肌力

常見因為勞損和退化而出現的長期痛症,大多出現於膝部、肩頸及腰部。隨年紀增長,保護關節的軟骨磨損及潤滑關節的潤滑液減少;加上肌肉退化未能有效保護關節,導致身體不同部位出現關節痛。疼痛限制了身體的活動能力,因而令肌肉進一步退化,形成惡性循環。而不良姿勢,如坐姿或提舉重物等,亦會令肌肉及關節勞損,引致長期痛症。

脊椎關節退化或長期不良姿勢,引起肩、頸和腰部痛症。肩頸肌肉痠痛,令手臂活動幅度受限制,要改善問題,必須糾正姿勢,以及伸展及強化相關肌肉。而腰部肌肉痠痛、彎腰時疼痛增加等徵狀,改善方法是要注意提舉重物的正確姿勢,切勿依賴腰部發力,日常要多伸展及強化腰腹肌肉。

至於膝痛原因,大多是因重複動作,加上大腿肌力不足及關節退化等引起,常見徵狀是上落樓梯時膝蓋疼痛,亦有不少是因天氣轉換(特別是冬天)令疼痛加劇。改善方法是減少對膝關節的壓力,患者需要減重及強化大腿肌肉。

很多人誤以為多休息及避免活動,可以紓緩長期痛症,讓身體有時間復元。無可否認,即時創傷引致的急性痛症,需要適量休息,但復元過程中也需要適量活動,以防止肌肉乏力及關節僵硬,更何况患處已經癒合但出現慢性痛症呢!

肌肉及關節缺乏活動會變得無力及僵硬,而肌肉乏力又令關節缺乏支持,在這個惡性循環下,令疼痛加劇。加上痛症影響日常生活,令患者容易情緒波動,而情緒問題又可能加劇痛症,產生另一個惡性循環。

透過帶氧運動,可以鍛煉心肺耐力,紓緩慢性痛症;而做帶氧運動過程中,身體分泌血清素及安多酚,分別能增加愉快感覺及減痛,從而改善負面情緒及慢性痛症。

 

循序漸進急步行策略

帶氧運動中,最簡單是急步行,每次約10至30分鐘,宜用3至5分鐘漸漸增加步速,直至呼吸加速但仍然夠氣可以同時說話、感到有少許辛苦。注意切勿突然加速,停止時亦切勿急停,應在3至5分鐘內慢慢減速至停下,時間視乎個人能力而定。剛開始時,可以每星期兩次,每次約10分鐘,循序漸進地加至每星期5次、每次約30分鐘,若運動前後感到不適,宜立即停止。

 

家居運動:4招「伸」走長痛

肩頸腰膝痛 減活動惡性循環 帶氧運動紓緩慢性痛
(圖:作者提供)

慢性痛症與身體姿勢及肌肉不平衡有關,右邊4個簡單家居運動,可以伸展過緊肌肉,視乎個人能力練習。這些運動不可取代專業人士提供的治療,如物理治療師評估後的復康運動。

做伸展運動時,應有輕微拉扯感覺,動作維持15至20秒為1次,做3次為1組,每天重複做3組。同時要注意椅子是否穩固,宜有扶手。如對伸展運動和慢性痛症有疑問,應及早尋求相關專業協助。

  1. 背部伸展
    做法:坐在椅上,雙手伸直緊扣,手心向外,提高至頭頂位置,至背和腰部有輕微拉扯感
  2. 轉腰伸展
    做法:坐在椅上,左手放右膝作固定,上半身轉腰到右邊並維持動作。完成後換邊再做
  3. 頸部伸展
    做法:坐在椅上,左手放在頭頂右方,輕輕把頭拉向左邊,至左耳移近左肩膀,維持動作。完成後換邊再做
  4. 胸部伸展
    做法:靠左邊牆站,雙腳前弓後箭步,左腳踏前,左臂提至肩膀水平、貼牆、手肘形成直角,維持動作。完成後換邊再做

 

文:陳啟豪(聖雅各福群會註冊物理治療師

示範:陳啟豪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精神健康】醫賢心事:不由自主追看新聞 或患情緒病 //www.afterroberto.com/%e9%86%ab%e8%b3%a2%e5%bf%83%e4%ba%8b-%e4%b8%8d%e7%94%b1%e8%87%aa%e4%b8%bb%e8%bf%bd%e7%9c%8b%e6%96%b0%e8%81%9e-%e6%88%96%e6%82%a3%e6%83%85%e7%b7%92%e7%97%85/ Mon, 18 Nov 2019 08:27:4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400 【精神健康】醫賢心事:不由自主追看新聞 或患情緒病

 

【明報專訊】這幾個月,情緒病求診病人數目持續高企,相信與近日社會動盪,導致整個社會,甚至家庭裏的氣氛緊張有關。當我們看見暴力、有人受傷等新聞,情緒自然會被帶動,掀起憤怒、無助等感覺。

出現這些情緒是人之常情,證明你是一個有感覺的正常人,並沒有問題;但若發現自己不能停下來,要無止境地繼續接收這些資訊,潛意識被這些資訊所帶來的情緒控制,也就是說,不由自主,這才是問題。

這些新聞有很強烈信息和畫面,本身已經能夠牽動一些人的情緒。如果當中報道內容跟我們自身經歷有關,更容易產生共鳴。這些聯繫因為在潛意識層面,所以是不明顯。例如,小時候家庭管束得嚴厲,使自己情緒十分壓抑、沒有反抗的空間。當長大後看見社會一些不公平、有人被欺壓的事情,因過去沒有處理好的創傷,會令我們對這些事情感覺更大,使無助感和憤怒等情緒更快、更強烈地跳出來。

過去沒有處理好的情緒,會在潛意識層面影響我們的行為。例如,過去自己受傷害時感受到無助,現在看到有人被欺壓,感覺便會特別強烈。因為潛意識地希望幫助受害者,所以特別關心新聞內容,追着收看,過程之中整個人變得特別緊張。而因為這份關心,當身邊人不像自己般關心,甚至乎持相反意見的時候,便容易激起憤怒和孤獨感,甚至疏遠別人或容易和別人吵架。

這些背後的情緒如果一直持續,是步向情緒病的先兆。如果發現這些情緒強烈而且持續,影響到日常生活,建議找醫生。治療第一步是穩定當下情緒,然後慢慢加深自己對情緒的了解,從而慢慢處理舊日累積下來的情緒。

相信社會動盪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大家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的情緒。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
姿治通鑑:冷敷伸展 紓緩手肘痛 //www.afterroberto.com/%e5%a7%bf%e6%b2%bb%e9%80%9a%e9%91%91%ef%bc%9a%e5%86%b7%e6%95%b7%e4%bc%b8%e5%b1%95-%e7%b4%93%e7%b7%a9%e6%89%8b%e8%82%98%e7%97%9b/ Mon, 24 Dec 2018 03:43:0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6091 【明報專訊】相信大家對「網球肘」、「高爾夫球肘」這些名稱都不陌生,長期及重複使用前臂的人,例如打電腦、滑手機或平板電腦,或以手臂運動等,均有患上手肘痛的風險。

姿治通鑑:冷敷伸展 紓緩手肘痛
▲聚焦式衝擊波治療儀(作者提供)

網球肘與高爾夫球肘是常見的軟組織問題。前者學名為肱骨外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即手肘外側肱骨上髁的伸肌肉群起始點的炎症;而後者學名為肱骨內上髁炎(Medial Epicondylitis),痛源在手肘內側屈肌肉群的起始點。當前臂的軟組織柔韌不足,過度使用手腕或因創傷拉扯,均有可能造成炎症。這會導致前臂肌群痠痛、手腕無力,影響日常功能,嚴重時扭毛巾、拿起茶壺倒茶或刷牙的簡單動作也無法完成。

姿治通鑑:冷敷伸展 紓緩手肘痛
▲伸展動作——手肘伸直,另一隻手把側手腕屈曲,手肘患處感到拉扯,維持10秒放鬆,重複6至8次。(作者提供)

在非常時期,患者可透過冷敷,輕量伸展及休息紓緩炎症,若情况未有改善,建議向西醫求診,透過醫生處方消炎止痛藥緩解徵狀,並接受物理治療加速復元。

臨牀發現,部分未能透過藥物緩痛的患者,除了肌腱炎症,往往是因為上臂肱骨與前臂橈骨位置不對,繃緊的肱二頭肌張力過大,把橈骨拉翻了,因此手腕前臂伸肌用力便會疼痛。物理治療師會用體外聚焦式衝擊波治療,這是一種高能量聲波,能刺激受損的肌腱修復,令微細血管加速生長,其高能量的特點也能大量刺激痛覺神經受體,往往能達到即時止痛的效果。

另外,針灸及手法治療則能提升肌筋膜的柔軟性和活動度,矯正橈骨與肱骨錯位,擺正骨骼結構。左圖針對的伸展運動,能鞏固治療的效果。

文:羅培楷(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一級物理治療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