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後遺症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25 Sep 2023 09:48:41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創傷後遺症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創傷後遺症】災難後的傷痛持續? 了解創傷後壓力症4個主要症狀 (醫賢心事) //www.afterroberto.com/%e5%89%b5%e5%82%b7%e5%be%8c%e9%81%ba%e7%97%87-%e4%ba%86%e8%a7%a3%e5%89%b5%e5%82%b7%e5%be%8c%e5%a3%93%e5%8a%9b%e7%97%874%e5%80%8b%e4%b8%bb%e8%a6%81%e7%97%87%e7%8b%80/ Mon, 01 Aug 2022 04:42:0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954 【明報專訊】災難是傷痛的。但不幸的是,在我們的一生裏,直接或間接地都需要面對災難。相信在過去幾天,香港人面對演唱會發生嚴重意外,或多或少都感到震驚、傷心、難過和憤怒。牽涉人為因素的災難比起天災更容易勾起這些情緒,因為我們都會想:「意外能避免嗎」、「為什麼會這樣」。


災難是傷痛的 愈熟悉愈感同身受

大家對意外中受傷的偶像愈熟悉、愈有親切感,便愈感同身受,在事件中感到受傷害。我們對偶像都帶着不同程度的愛,當心愛的人受到傷害,那種痛既深刻亦持久。偶像在事件中若嚴重受傷或有後遺症,整體社會的傷痛亦必定延長。

在社交平台上瘋傳的意外畫面,使意外直接呈現眼前、歷歷在目。即使我們完全不認識傷者,這些畫面亦足以激起我們的恐懼和惻隱之心。恐懼源於在一個熟悉的地方,竟然會發生意想不到的意外。這種惶恐感覺會使我們擔心自己和身邊人的安全。看見傷者受傷倒地的畫面,那種無助、無能為力感覺實在叫人沮喪。

災難後有不安情緒十分常見。我們可能會感到恐懼與焦慮,周遭事物都很容易令我們聯想到災難而陷入這些情緒;也可能會感到絕望和空虛,變得焦躁、憤怒、悲傷,對生活失去動力和興趣。

災難發生後,每個人面對傷痛的反應都不一樣,有些人會覺得情緒變得灰暗,會無緣無故地哭,感到緊張和焦慮,影響食慾,甚至失眠。也有人想要避開一切會令他們觸景傷情的人和事,嘗試沉醉其他事物去麻醉自己,甚至想以酒精或藥物令自己暫時忘記傷痛。

災難的傷痛可導致我們不能集中、容易分心、影響記憶力、無法做決定、腦海不斷重複災難畫面、做重複的噩夢、衝擊我們原本的世界觀或信仰。

這些情緒在災難後頭幾天十分常見。如果這些徵狀慢慢好轉,不太影響日常生活,我們可以給自己一點時間慢慢復元。但如果徵狀持續1個月或以上,便可能是患上創傷後壓力症。


相關文章:【精神健康】遠離創傷壓力環境 困境下倖存 重建美好生活


創傷後壓力症的症狀主要包括

腦海裏不斷出現關於意外的畫面

腦海裏不由自主地出現意外的畫面,感受親歷其境的感覺,做關於意外的噩夢,當接觸到關於意外的資訊時非常不安

逃避接觸關於意外的資訊和場景

因為太痛苦,患者會避開關於意外的資訊和場景,以避免勾起與意外相關的情緒。患者可能會不願意談及意外,或不願意到意外相關的地方

負面情緒

絕望、無助、悲傷、失去動力、感到麻木、不能感受到快樂、對自己和世界感到失望。這些症狀和災難發生後頭幾天出現的情緒狀態相似,但更持續和對生活整體的影響更深更廣,甚至影響與其他人建立關係,對世界失去信心

身體和情緒反應

患者會容易擔心意外發生、容易被「嚇到彈起」,出現失眠、難以集中和容易暴躁等情緒變化,甚至出現自殘行為


相關文章:【新冠疫情】容易哭、發脾氣 = 情緒病?壓力爆煲致「適應障礙症」 了解臨床兩大指標


共同面對

災難發生後,整個社會也面對惶恐與不安。我們可以多跟身邊人表達自己的感覺,從共鳴中找到支持,把感覺說出來有助情緒轉化。

焦慮的情緒會使我們不由自主地查看與意外相關的信息,過程中反而使我們更焦慮。我們可以多觀察自己的情緒,容讓情緒存在,亦要提醒自己不要無止境地重複回看相關資訊。

我們可以把注意力放到能夠令自己放鬆的事情上。但要注意避免過度工作或沉醉在某一事情來逃避情緒,凡事適可而止。避免使用酒精或濫用藥物來處理情緒,因為長遠來說反而會有反效果。

注意身體狀况,保持運動、維持適量和健康的飲食、作息定時,也有助情緒健康。保持自己的生活規律,規律往往能給人一種安定和可控的感覺。

當然,如果最後能調查出意外的原因,和找出避免的方法,大家會覺得在這次不幸的意外中能有一點改進的空間,減少下一次不幸的風險,心靈上也會有一點安慰。

最後,希望受傷的舞者能夠渡過難關。

【創傷後遺症】災難後的傷痛持續? 了解創傷後壓力症4個主要症狀 (醫賢心事)
擔心身邊人——恐懼源於在一個熟悉的地方,竟然會發生意想不到的意外,這種惶恐感覺會使我們擔心自己和身邊人的安全。(資料圖片)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
【精神健康】遠離創傷壓力環境 困境下倖存 重建美好生活 //www.afterroberto.com/%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9%81%a0%e9%9b%a2%e5%89%b5%e5%82%b7%e5%a3%93%e5%8a%9b%e7%92%b0%e5%a2%83-%e5%9b%b0%e5%a2%83%e4%b8%8b%e5%80%96%e5%ad%98-%e9%87%8d%e5%bb%ba%e7%be%8e%e5%a5%bd/ Thu, 30 Dec 2021 10:30:4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5803 【明報專訊】又一個充實而美好的周日,25歲的阿皓早上去上鋼琴課,中午和親戚飲茶、逛街,黃昏歸家跟室友一起烹調美食。歲月靜好背後,誰能想像,阿皓曾被診斷患思覺失調,多次因為自傷、重度抑鬱、幻聽而入住精神科病房,並需長期服食多種精神科處方藥?誰又知道,阿皓一度焦慮發作至無法出街,也不敢見親人?精神病,很多時是創傷和壓力下求生機制。當重建讓身心安全的環境,在朋友和專業人士支援下,患者也能重建美好生活。

重建身心安全的環境,在朋友和專業人士支援下,精神病人也能重建美好生活。(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metamorworks@iStockphoto)
重建身心安全的環境,在朋友和專業人士支援下,精神病人也能重建美好生活。(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metamorworks@iStockphoto)

 

生活中痛苦、不幸和壓力事件帶來創傷不容忽視

現實中,類似阿皓的經歷,即本身被診斷患有精神病而後來得以「康復」之案例,並不罕見。對於阿皓來講,促進他康復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搬離充滿傷痛和壓力的原生家庭,並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合租。原來,我們的生活環境,例如經濟狀况、人際關係、親密關係等,跟身心健康有很大關係。

過去普遍認為,只有天災、車禍、戰爭、嚴重暴力等重大事件,才會造成心理創傷(psychological trauma),但近二三十年很多科學研究發現,生活上很多痛苦、不幸和壓力事件也可能帶來深遠影響,而且創傷遠比我們所以為的普遍。例如,童年逆境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的研究指出,童年時期遭遇肢體虐待、性侵犯、情感忽略、家庭暴力等不良經驗,與抑鬱、自殺風險、思覺失調、物質濫用,甚至癌症、心血管疾病有密切關係。

2019年一項香港研究,分析了2010至2013年社區成年人數據,發現64.8%受訪者曾直接經歷至少一件創傷事件。試想像,在毒性壓力(toxic stress,見「知多啲」)、背叛創傷(betrayal trauma)、災難、住屋擠迫等困境下,身心健康很難不受影響。即使是思覺失調,原來復發風險也跟家庭裏表露情緒(expressed emotion)有顯著關係,家庭中不良情緒表露會增加復發風險。

20世紀初,有一個著名情感依附實驗:將甫出生幼猴與兩個「代理媽媽」關在一起,其中一個代理媽媽是絨布製成、無法提供牛奶的公仔母猴,另一個則是由鐵絲網紮成、胸口處塞有奶瓶的鐵絲母猴。實驗發現,幼猴雖然會在鐵絲母猴處飲奶,但其他時間牠都會擁抱着布公仔母猴,受到驚嚇時,幼猴也是跳到布公仔母猴身上尋求依靠。由此證明,對哺乳動物來講,身體接觸和情感依附甚至比食物更為重要。

人亦如此,與主要照顧者之間情感依附關係,對日後人格發展與社會適應能力影響深遠。當依附關係出現問題,例如父母讓孩子經歷言語和肢體暴力的恐嚇威脅,或是無視於孩童的需要,冷漠地回應等,都會造成孩童身心發展的傷害。

 

相關文章:查找負面情緒「元兇」 疫情持續傷身又傷「心」 4個提升抗逆力方法

 

情緒問題 源自創傷壓力反應

除了生命早期依附經歷,創傷和壓力也在身心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腦神經科學研究證明,創傷和壓力對大腦神經會造成實際傷害。臨牀文獻指出,很多情緒或心理問題,是創傷或壓力下的反應。例如,有些人出現幻聽,原來是創傷導致人格解離(dissociation),有一些情緒、記憶彷彿不屬於自己,而那些聲音就是來自解離了的自我部分。有些人遇到環境刺激(triggers)就會突然很驚慌、憤怒,或者腦海突然湧現痛苦記憶回閃(dissociative flashbacks),這些也可能緣自過去未被處理的痛苦。

有些人從小被控制一切,沒有主動權,後來慢慢出現飲食失調和自傷行為。原來暴食和自傷,成為了他們無助人生中唯一能獲得控制感的方法。也有些藥物濫用者,因為家庭壓力,還有種種困境,使他們痛苦不已,唯有藉藥物來逃避痛苦。一個長期遭受家庭暴力的小孩,他的身體不能逃跑,如果他沒有把痛苦記憶、情緒以至憤怒暫時屏蔽,怎樣繼續依附傷害自己的照顧者而生存下去呢?

簡言之,所謂精神病,很多時背後都有其原因和意義。雖然這是不健康的應對方法,從個人成長和社會適應角度,需時慢慢改善,但這亦是創傷和壓力下用以倖存的應對機制,不能簡單視作「大腦生病了」或「瘋了」。

父母讓孩子經歷言語和肢體暴力,或無視孩童心理需要,都會造成孩童身心發展的傷害。(設計圖片,akasuu@iStockphoto)
父母讓孩子經歷言語和肢體暴力,或無視孩童心理需要,都會造成孩童身心發展的傷害。(設計圖片,akasuu@iStockphoto)

 

自身、外力支持 提升復元力

理解精神病,需要從生理、心理、社會等多角度出發。科學證據表明,除了生理因素,環境因素同樣不容忽視。根據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的觀點,對於精神病,我們需要理解生活環境對身心的影響,明白身心對創傷和壓力的常見反應,以及深信我們從困境中復元之可能。

創傷經歷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風險因素,而對抗逆境的「復元力」則來自自身和外部環境的支持。學者指出,復元的首要基石,在於重建讓身心安全的環境,遠離持續的創傷和壓力,例如提供有支持或保護的外界環境,提供關懷、高期望和有意義的參與機會等。隨社會大衆對心理創傷和精神健康加深認識,希望更多康復者能夠跟阿皓一樣,雖然經歷創傷,但當外部環境改變了,在朋友和專業人士支援下,也能重建美好生活。

 

相關文章:【心臟病與三高】胸痛、呼吸困難?情緒引發心碎症 徵狀如心肌梗塞 嚴重可致猝死

 

知多啲:毒性壓力(toxic stress)

慢性長期的壓力,例如情感忽略、目睹家庭暴力、言語暴力等,造成倖存者長期處於戰鬥(fight)、逃跑(flight)及/或凍結(freeze,例如:感覺麻木、身體僵硬、沒法反應)等警戒狀態。若長期生活在毒性壓力下,大腦神經系統可能產生變化,進而影響個人調節情緒與理性思考的能力

 

◆ 背叛創傷(betrayal trauma)

即被一個本身依靠的人傷害

 

◆ 表露情緒(expressed emotion)

照顧者具敵意、情緒過度投入(例如:家人很容易因為事主而發脾氣,或過分保護或怪責事主)

 

◆ 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

理解、辨認創傷,利用創傷知識做回應,防止再度受創

 

文:馮康泓(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博士候選人)、崔佳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e代精神:齊打逆境波 阻止「精神海嘯」來襲 //www.afterroberto.com/e%e4%bb%a3%e7%b2%be%e7%a5%9e-%e9%bd%8a%e6%89%93%e9%80%86%e5%a2%83%e6%b3%a2-%e9%98%bb%e6%ad%a2%e7%b2%be%e7%a5%9e%e6%b5%b7%e5%98%af%e4%be%86%e8%a5%b2/ Mon, 09 Nov 2020 08: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9224 【明報專訊】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21世紀人類三大文明病(diseases of affluence)是抑鬱症癌症愛滋病。所謂「文明病」是指當一個國家隨經濟發展而變得富裕,醫療衛生逐漸改善,人民變得更長壽時,這類病卻偏偏愈趨盛行。
隨科學進步,醫學界已初步掌握對癌症及愛滋病之病情控制,反觀社會不斷發展,市民生活壓力卻有增無減,情緒問題日益嚴重。根據2017年一項統計,全球約有3.2億名抑鬱症患者,而每年因而自殺之人數超過100萬。世界衛生組織曾在2004年將抑鬱症列為全球疾病負擔之第三大元兇,並預測在2030年躍居首位。

e代精神:齊打逆境波 阻止「精神海嘯」來襲
計時炸彈 —— 受社會事件及新冠病毒夾擊,過去1年已埋下情緒問題計時炸彈,隨時一觸即發。(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tuaindeed@iStockphoto)

 

社會困局 埋下情緒計時炸彈

在情緒病日益嚴重的全球趨勢下,本港受社會事件及新冠肺炎夾擊,在過去一年多已經埋下情緒問題的計時炸彈,隨時一觸即發。去年國際醫學權威期刊《刺血針》發表由香港大學精神健康研究,揭示在2019年持續之社會動盪期間,每5個成年香港人就有1個出現抑鬱症或創傷後遺症徵狀。這未計算新冠肺炎帶來對經濟民生衝擊之影響。而過往對廣泛疫症的研究顯示,SARS確診者在康復後患上抑鬱症的比率為39%,患上創傷後壓力症的比率更高達55%,整體香港人自殺率更飈升至每10萬人口高達18.8宗之歷史水平。因此,現在談新冠肺炎將為社會帶來多少影響還是未知之數。

 

自強不息 關心身邊人

隨着政府保就業計劃完結,加上可能出現之第四波新冠肺炎疫情反彈,香港將極可能逐漸步入「精神海嘯」,預期將湧現大量受情緒困擾之人士。現在政府財政捉襟見肘,香港人更應自強不息,在個人層面應保持積極,多聯絡朋友,恆常運動,保持生活規律。而作為社會一分子,更應多關心身邊人,留意有否出現初期情緒困擾迹象,如精神委靡,難以集中,相處時性情大變,敏感易怒,經常自責,把社會負面趨勢歸咎於一己之不足,或對任何社交娛樂失去興趣,飲食睡眠等習慣和過往大不同等。當發現身邊人開始喪失生存鬥志,甚至萌生去意,更要鼓勵其傾訴心事,並適時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回看歷史,任何天災人禍都只是時代巨輪中某個段落。只要咬緊牙關,不埋怨、不放棄,恪守本分且守望相助,從錯誤和失敗中學習,任何難關亦必然會撐得過。

文:傅子健(精神科專科醫生)

]]>
施暴者不分性別 眼神、觸碰同屬性暴力 //www.afterroberto.com/%e6%96%bd%e6%9a%b4%e8%80%85%e4%b8%8d%e5%88%86%e6%80%a7%e5%88%a5-%e7%9c%bc%e7%a5%9e%e3%80%81%e8%a7%b8%e7%a2%b0%e5%90%8c%e5%b1%ac%e6%80%a7%e6%9a%b4%e5%8a%9b/ Mon, 21 Oct 2019 07:11:1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009
施暴者不分性別 眼神、觸碰同屬性暴力
性暴力定義——性暴力不拘形式,由言語或眼神恐嚇、肢體觸碰乃至強姦等,亦可歸納為性暴力。(petekarici@iStockphoto/明報製圖,圖中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

【明報專訊】對於性暴力的受害人來說,憶起事發經過甚至公開經歷,可能是「二次傷害」。

早前,有參與反修例活動被捕的中大女生,稱遭受警察性暴力。事件引起大眾關注,輿論不斷。到底怎樣才構成性暴力?受害人如何走出陰霾?專家又表示,除了受害人之外,施暴者亦需要接受治療。

「性暴力」一詞語,突顯性冒犯的暴力傷害,意指在受害人不情願的情况下,施暴者作出性冒犯的行為,令受害人感到受威嚇。性暴力關注團體風雨蘭創辦人之一、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講師吳惠貞表示,性暴力不拘形式,由言語或眼神恐嚇、肢體觸碰乃至強姦等,亦可歸納為性暴力。

施暴者不分性別 眼神、觸碰同屬性暴力
吳惠貞(鄧安琪攝)

吳惠貞曾接觸一個案,案中女士與港鐵職員爭執,其後警員到場介入,女警於車站控制室對該名女士全裸搜身,令當事人感到驚恐,及後情緒受困,需向風雨蘭求助。吳惠貞指出,性暴力並非局限於異性行為,「部分人覺得『我是女人,你又是女人,你有什麼身體器官我未看過?』但對受害人而言情况並不同,你的身體歸你來決定,但她不想被人盯着自己的身體」。

先會逃避、否認 漸漸情緒困擾

遭受性暴力後,受害人有感失去對身體自主權,承受心理創傷。吳惠貞指出,大部分受害者會即時感到羞恥、自我尊嚴受損,希望藉否定事件來減輕情緒反應,「許多受害人的第一反應是否認事件,作出逃避行為,如洗澡、睡覺等,希望別再回想那件事」。然而,逃避行為無助減輕情緒影響。她續指,不少受害人漸漸感到悲傷生氣,質疑施暴者的行為,出現情緒困擾,嚴重者會患上創傷後遺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病徵包括腦海不斷回閃事發情况(flashback)、不敢外出等。

可致創傷後遺 不敢外出、抗拒異性

施暴者不分性別 眼神、觸碰同屬性暴力
黃宗顯(李祖怡攝)

精神科專科醫生、認可性治療師黃宗顯補充,創傷後遺症的患者,自殺、酗酒和濫藥的風險都較高。而且性暴力不但帶來身體和心理上的傷害,亦可能影響到受害人日後與伴侶的關係,譬如不敢與異性接觸、抗拒親密行為。

黃宗顯憶述一個遭遇性暴力的個案,女受害人事後超過10年才求助。她當年被鄰居性暴後一直啞忍,沒有對任何人提起,包括家人。後來鄰居搬走後,她依然不敢踏出家門,甚至不敢上班,因為會勾起當年被性暴的畫面。在生活上,她拒絕或避免接觸男性,心靈嚴重受創。當時在公營醫院工作的黃宗顯,希望把個案轉介給社工及相關志願機構跟進,但遭當事人拒絕。「給你一個人知道,我已經好辛苦。再多些人知道的話,我很大壓力。」最後,她接受藥物治療、行為治療等輔導,開始敢走出家門。

施暴者不分性別 眼神、觸碰同屬性暴力
酗酒濫藥——醫生指出,創傷後遺症患者在自殺、酗酒和濫藥方面,風險較高。(Jarin13@iStockphoto)

治療關鍵——承認自己受到傷害

不少受害人對性暴力經歷難以啟齒,如何展開治療?吳惠貞表示,治療關鍵在於受害者承認自己受到傷害,從而面對創傷經歷。她表示,接受輔導治療時,社工會先為當事人做心理評估,檢查有否出現創傷後遺症、抑鬱症等徵狀;假如受害人處於逃避或麻木狀態,社工可向其展示評估結果,讓當事人了解事件的影響,「如果當事人一直不肯承認自己是受害人,很難展開治療」。

吳惠貞以遭到全裸搜身的女事主個案為例,她最初接受輔導治療時,只能以點頭或搖頭來回應問題,「她完全沒有預想這樣的事情會發生,所以害怕到全身顫抖,不懂反應」。她之後確診患上抑鬱症,經兩至三個月輔導及藥物治療後,情緒方漸漸恢復平靜,「對某些人而言,全裸搜身這行為把自己去人性化,有感自己被當作物件(Object)來看待」。

文:鄧安琪、李袓怡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譚談健康:追看衝突畫面 精神受損易忽略 //www.afterroberto.com/%e8%ad%9a%e8%ab%87%e5%81%a5%e5%ba%b7-%e8%bf%bd%e7%9c%8b%e8%a1%9d%e7%aa%81%e7%95%ab%e9%9d%a2-%e7%b2%be%e7%a5%9e%e5%8f%97%e6%90%8d%e6%98%93%e5%bf%bd%e7%95%a5/ Mon, 22 Jul 2019 04:01:4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0509 【明報專訊】近日,香港的社會問題及矛盾不斷加劇,引發很多遊行、抗議行動,甚至我們不想看見的暴力衝突場面也出現,而且嚴重程度比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相信沒有人想看到暴力流血場面,而我們作為醫護人員,也最不希望見到有任何人身體健康受損。

 

精神受損
(noipornpan@iStockphoto/資料圖片/明報製圖,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

 

我們在不同媒體的新聞畫面看到不少衝突的場面,當中包括肢體接觸,部分人的身體難免有損傷,因而需要求醫;就是在衝突過程中沒有受傷,精神和心理方面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產生不安感覺。很多時候,這種不安會引致焦慮、煩躁、抑鬱、悶悶不樂,平日的正常社交活動會減少,也容易對前景失望,容易灰心,覺得沒有出路。如果本身有輕微的精神心理失調,很容易會受這種社會氛圍牽動,容易誘發或加深自身的情緒問題。再者,不要以為只有在衝突中的傷者才需要治療,看過這類暴力場面的人,某程度來說,精神和心理或多或少也受到影響。

 

大型的社會衝突並不是香港獨有。2011年英國出現大規模騷動,當時市民密切關注電視新聞、手機或社會媒體,關心事態發展。研究發現,市民們會感不快和非常焦慮。

 

在美國,2015年的巴爾的摩暴動、911事件或挑戰者號太空穿梭機爆炸,所有人都可在電視新聞片中看到。其實,重複收看一些暴力或慘劇畫面,對於一般人來說都是一種創傷。很多人都會在情緒方面受到壓力,可能會焦慮、發噩夢,而這些情况可能持續一段長時間,甚至數個月。就算在衝突中自身沒有受到實質的肢體受損,很多人都會患上創傷後遺症,但因為沒有表徵,很容易被人們忽略。所以,如覺得自己有情緒問題,應及早尋求專業意見。

 

暫遠離媒體 找親友傾訴

根據外國的統計,每一次有大型社會騷動,當地的醫療系統,尤其是精神科、心理專科的需求都會大幅增加,遠超平日醫療系統所能應付的需求。

 

如果你覺得「唔舒服」,情緒起伏不定、憤怒、心跳加速、不安畫面不停在腦海中重現、憂鬱、焦慮、頭痛、失眠、呼吸困難、迷惘、自責、焦慮、記憶力下降、難以集中精神、坐立不安、食慾不振等,你可能已經有情緒波動的問題。其實每個人的反應都並不一樣,你可以試找一個自己覺得舒服、安全和無人騷擾的地方,暫時遠離所有電視新聞和媒體,自己平靜下來,擁抱身邊家人,可以找支持你的朋友傾訴,表達你的感受,如果問題持續令你困擾,應尋找專業協助。

 

所以,現在也有很多組織和機構,提供各類型的預防情緒波動的服務和小貼士,希望盡量減少這些大型社會騷動對人們的精神和心理健康的影響。

 

文:譚國權(腎病科專科醫生)

相關文章:

【心理健康】腦中不斷回閃衝突畫面 提防急性壓力失調

【心理健康】情緒急救:家人分享經歷 耐心聆聽忌批判

【心理健康】失眠及茶飯不思 可為創傷後壓力症

驚搭巴士 嚇到手震肚痛

【心理健康】精神病康復者 結伴走出低谷

]]>
如何走出創傷後遺症? 安慰不當 小心二度創傷 //www.afterroberto.com/%e5%a6%82%e4%bd%95%e8%b5%b0%e5%87%ba%e5%89%b5%e5%82%b7%e5%be%8c%e9%81%ba%e7%97%87%ef%bc%9f-%e5%ae%89%e6%85%b0%e4%b8%8d%e7%95%b6-%e5%b0%8f%e5%bf%83%e4%ba%8c%e5%ba%a6%e5%89%b5%e5%82%b7/ Sun, 21 May 2017 16: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guid=130207975aa35ddb2ba6888157bc6fcf 【明報專訊】近日香港內外接連有多宗轟動性暴力事件,九龍灣22歲女搶姦案,還有台灣女作家懷疑被誘姦含怨自殺,每個受害人也承受難以磨滅的傷痛,或出現創傷後遺症。

她們要走出陰霾,本非易事;再加上外間評論,更會令她們感到自責,造成「二度創傷」,猶如在傷口上灑鹽。如何避免造成二度創傷?怎樣幫助受害人走出陰霾?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任何行為、語言及態度上令人感到在性方面受到冒犯,讓人感到恐懼、受威脅或羞辱,已構成性暴力。風雨蘭總幹事王秀容表示,性暴力受害人除身體受傷,亦會有恐懼、憤怒及自尊心受創,不少更有創傷後遺症,會重複夢見或聯想到相關經歷、面對相似的環境,以及出現強烈心理反應,如緊張、難以集中精神及失眠等。

被熟人施暴 創傷程度相對嚴重

但並非所有性暴力事件也會令受害人有創傷後遺症,王秀容表示會因應案件嚴重性、持續性及侵犯者的身分,導致不同程度的創傷。如果是受到相識或信賴的人的傷害,創傷程度會相對嚴重,亦令受害人日後難以與人建立信任的關係。根據風雨蘭近三年的服務數字顯示,在610名不同類別的性暴力受害人,約八成受害人與侵犯者相識。

王秀容說,受害人若與侵犯者相識,所引致的創傷後遺症亦較複雜。曾經有女生被老師侵犯後,對方被判刑,前途盡毁,但最後受害人反而表現自責,「受害人若與侵犯者認識,有感情瓜葛,創傷亦帶有複雜情緒。很多時只想對方承認錯誤,並非想將趕對方入絕路。但最重要是讓受害人明白錯的不是她」。

另外,有很多女性被強姦後也不敢報警。2016年,風雨蘭接獲163個強姦受害人求助,但警方數字則只有71個。王秀容指出很多女士選擇啞忍,有時是受到侵犯者的威嚇,例如「講出來就殺了你」;亦有些受害者被親人侵犯,向母親求助卻不被理會,王說﹕「其實父母都可能不懂處理,讓受害人感到『媽媽都不保護我』,求助無門後,最後唯有啞忍。」

就算肯勇敢面對,亦要承受很多壓力。曾經有名19歲少女,被陌生人強姦後,雖然成功入罪,但要出庭指證,令其身心再次受創。出庭前的數月,少女已緊張得失眠、暴躁、難以集中精神等;加上當時受害人需要公開出庭,在犯人及犯人家屬前複述案情,亦被問及個人的性歷史如「有幾多個男友?」、「有無墮胎?」,受害少女認為這些與案件無關,覺得「為何要審我」,導致壓力很大,非常憤怒。縱使犯人被判有罪,但少女仍難以承受傷痛,最後服安眠藥自殺;幸及時被家人發現,送院治理,其後再次接受輔導,逐漸好轉。

社會輿論易變傷口灑鹽

不過,最令受害人擔心,其實是周遭人的反應,「社會輿論不時將責任放在受害人身上,例如說『點解咁唔小心!』、『夜晚仲出街?』、『點解要出街玩?』,似乎把責任歸咎受害人。這會對受害人造成二度創傷,如傷口上灑鹽,加深她們的傷痛,更難走出陰霾」。王秀容解釋,其實好多受害人,希望外間明白錯的是對方,不是自己。曾經有受害人畫了一幅畫,畫中有一個少女,用細小的雨傘擋住頭上的鹽樽灑下來的鹽,更寫上「可以別再灑嗎?」。

有時親友的「安慰」也足以造成更大傷害。曾有受害人由於在事件發生後兩三個月仍情緒低落,被親友「勸喻」﹕「事件已過了一段時間,算了吧」,令她們感到自己仍未回復心情,好像犯錯的是自己,更感難過,最後連向身邊人傾訴的勇氣也沒有。久而久之遏抑在心底內,不少人甚至遏抑超過十年,影響身心。王補充﹕「很多時候,受害人日間工作時仍可以控制情緒,但到了夜闌人靜時,自責、驚慌、緊張等傷痛感覺不期然湧現。為了逃避傷痛,有些女生會選擇不停工作來麻醉自己,但也有不少人用酒精及藥物,讓自己抽離現實。」

■走出陰霾

給予陪伴支持 勝過追問分析

精神科專科醫生何浩賢表示,如果不幸遇上重大事故而出現傷痛時,身邊人需要提供支持,有助受害人避免進入創傷後遺症的困局;而受害人的性格如有樂觀態度、正能量及抗壓能力,也會幫助盡快復元。

給身邊人

1. 別向受害人問及經歴的情節或細節,避免受害人重新回憶一次;應集中關心當事人的情緒及感受。

2. 不用為受害人過分分析案情及受害人的情緒,只需在其身邊支持及陪伴等,也毋須刻意替受害人安排各式活動,應讓受害人隨心決定。

正視負面情緒 勿糾結過錯

給受害者

1. 要明白及接受,出現驚惶等負面情緒是人之常情,別怨恨或討厭自己產生這些感覺,更別評論「是否我的錯」。

2. 選擇一個自己喜歡及容易投入的活動。因腦海會不時閃出受傷害時不快畫面,讓自己投入喜歡的活動內,有助分散注意力。

3. 向信賴的人士傾訴自己的情緒,如有需要應向專業人士求助。

■風雨蘭

風雨蘭為受性暴力傷害的女性提供一站式支援服務,陪伴她們走向復元。

熱線﹕2375 5322

網址﹕www.rainlily.org.hk

■困15分鐘 創傷大半年

「任何人以第一身感受,生命受威脅的經歷、意外及暴力後,也有可能患上創傷後遺症。」精神科專科醫生何浩賢表示,患者會發噩夢,經常閃現與經歷相關的畫面,甚至逃避類似的人、事情及地點,情緒亦出現轉變,表現焦慮、緊張、易驚及抑鬱,甚至影響睡眠。此外,受害者的價值觀、人生觀及自我價值也會改變,覺得自己不完整或怪罪自己等。這些徵狀持續逾一個月,便屬創傷後遺症。

導致患創傷後遺症的經歷,屬個人感受,可以由「911」等這種重大事故,或是目睹別人跳樓等經歷引起危機及不安全感覺。不過眾多原因中,受性暴力而引發的個案亦不少。曾有20多歲已婚女性,在工作期間被一名陌生男子強吻後,患上創傷後遺症,之後不時在腦海內閃現當時的畫面,包括見到對方的嘴唇,非常不安,十分抗拒異性接觸,就算老公觸摸她,也怕得全身抖顫,影響夫婦生活,更出現抑鬱等,需要服藥及心理治療,一年後才痊癒。

另外,曾有名30多歲的男運輸工人,工作時被困在運貨升降機15分鐘,當時連燈也熄了,在黑暗的環境下十分無助,感到自己隨時會焗死,最後雖被消防員救出,但已造成創傷後遺症,之後再踏入運貨升降機也會感到焦慮不安,直接影響工作,接受治療約大半年。何醫生補充﹕「不可批判質疑當事人怎會出現這些驚慌情緒,只要那一刻感受到威脅,不論時間長短也可成為病因。」

長時間承受壓力較易患上

除了親身經歷,身邊很親密的人出意外,以第一身聽到對方描述或親眼見到對方的經歷,也有可能患上創傷後遺症。長時間承受壓力,如打仗期間的軍人,或有焦慮的人亦較易患上。部分執法人員常到犯罪第一現場,見到不少血腥畫面,長久之下也可能會造成創傷後遺症。

治療方面,除了可服用血清素改善病情,亦可接受心理治療,如EMDR(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及認知行為治療,前者是利用眼球轉動,重整心理及情緒的心理治療;後者主要分析患者的負面情緒及個人情感。

文:許朝茵

圖:LBatelier@iStockphoto、黃志東、受訪者提供

統籌: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522/news/_22YD004_.jpg走出陰霾——性暴力受害者要走出陰霾,並非易事,需要身邊人的支持與鼓勵。(圖:LBatelier@iStockphoto);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522/news/_22YD002_.jpg王秀容(圖:黃志東);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522/news/_22yd101.jpg「可以別再灑嗎?」(圖:受訪者提供);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522/news/_22YD001_.jpg何浩賢(圖:受訪者提供);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522/news/_22yd102.jpg;]]>
【明報專訊】近日香港內外接連有多宗轟動性暴力事件,九龍灣22歲女搶姦案,還有台灣女作家懷疑被誘姦含怨自殺,每個受害人也承受難以磨滅的傷痛,或出現創傷後遺症。

她們要走出陰霾,本非易事;再加上外間評論,更會令她們感到自責,造成「二度創傷」,猶如在傷口上灑鹽。如何避免造成二度創傷?怎樣幫助受害人走出陰霾?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任何行為、語言及態度上令人感到在性方面受到冒犯,讓人感到恐懼、受威脅或羞辱,已構成性暴力。風雨蘭總幹事王秀容表示,性暴力受害人除身體受傷,亦會有恐懼、憤怒及自尊心受創,不少更有創傷後遺症,會重複夢見或聯想到相關經歷、面對相似的環境,以及出現強烈心理反應,如緊張、難以集中精神及失眠等。

被熟人施暴 創傷程度相對嚴重

但並非所有性暴力事件也會令受害人有創傷後遺症,王秀容表示會因應案件嚴重性、持續性及侵犯者的身分,導致不同程度的創傷。如果是受到相識或信賴的人的傷害,創傷程度會相對嚴重,亦令受害人日後難以與人建立信任的關係。根據風雨蘭近三年的服務數字顯示,在610名不同類別的性暴力受害人,約八成受害人與侵犯者相識。

王秀容說,受害人若與侵犯者相識,所引致的創傷後遺症亦較複雜。曾經有女生被老師侵犯後,對方被判刑,前途盡毁,但最後受害人反而表現自責,「受害人若與侵犯者認識,有感情瓜葛,創傷亦帶有複雜情緒。很多時只想對方承認錯誤,並非想將趕對方入絕路。但最重要是讓受害人明白錯的不是她」。

另外,有很多女性被強姦後也不敢報警。2016年,風雨蘭接獲163個強姦受害人求助,但警方數字則只有71個。王秀容指出很多女士選擇啞忍,有時是受到侵犯者的威嚇,例如「講出來就殺了你」;亦有些受害者被親人侵犯,向母親求助卻不被理會,王說﹕「其實父母都可能不懂處理,讓受害人感到『媽媽都不保護我』,求助無門後,最後唯有啞忍。」

就算肯勇敢面對,亦要承受很多壓力。曾經有名19歲少女,被陌生人強姦後,雖然成功入罪,但要出庭指證,令其身心再次受創。出庭前的數月,少女已緊張得失眠、暴躁、難以集中精神等;加上當時受害人需要公開出庭,在犯人及犯人家屬前複述案情,亦被問及個人的性歷史如「有幾多個男友?」、「有無墮胎?」,受害少女認為這些與案件無關,覺得「為何要審我」,導致壓力很大,非常憤怒。縱使犯人被判有罪,但少女仍難以承受傷痛,最後服安眠藥自殺;幸及時被家人發現,送院治理,其後再次接受輔導,逐漸好轉。

社會輿論易變傷口灑鹽

不過,最令受害人擔心,其實是周遭人的反應,「社會輿論不時將責任放在受害人身上,例如說『點解咁唔小心!』、『夜晚仲出街?』、『點解要出街玩?』,似乎把責任歸咎受害人。這會對受害人造成二度創傷,如傷口上灑鹽,加深她們的傷痛,更難走出陰霾」。王秀容解釋,其實好多受害人,希望外間明白錯的是對方,不是自己。曾經有受害人畫了一幅畫,畫中有一個少女,用細小的雨傘擋住頭上的鹽樽灑下來的鹽,更寫上「可以別再灑嗎?」。

有時親友的「安慰」也足以造成更大傷害。曾有受害人由於在事件發生後兩三個月仍情緒低落,被親友「勸喻」﹕「事件已過了一段時間,算了吧」,令她們感到自己仍未回復心情,好像犯錯的是自己,更感難過,最後連向身邊人傾訴的勇氣也沒有。久而久之遏抑在心底內,不少人甚至遏抑超過十年,影響身心。王補充﹕「很多時候,受害人日間工作時仍可以控制情緒,但到了夜闌人靜時,自責、驚慌、緊張等傷痛感覺不期然湧現。為了逃避傷痛,有些女生會選擇不停工作來麻醉自己,但也有不少人用酒精及藥物,讓自己抽離現實。」

■走出陰霾

給予陪伴支持 勝過追問分析

精神科專科醫生何浩賢表示,如果不幸遇上重大事故而出現傷痛時,身邊人需要提供支持,有助受害人避免進入創傷後遺症的困局;而受害人的性格如有樂觀態度、正能量及抗壓能力,也會幫助盡快復元。

給身邊人

1. 別向受害人問及經歴的情節或細節,避免受害人重新回憶一次;應集中關心當事人的情緒及感受。

2. 不用為受害人過分分析案情及受害人的情緒,只需在其身邊支持及陪伴等,也毋須刻意替受害人安排各式活動,應讓受害人隨心決定。

正視負面情緒 勿糾結過錯

給受害者

1. 要明白及接受,出現驚惶等負面情緒是人之常情,別怨恨或討厭自己產生這些感覺,更別評論「是否我的錯」。

2. 選擇一個自己喜歡及容易投入的活動。因腦海會不時閃出受傷害時不快畫面,讓自己投入喜歡的活動內,有助分散注意力。

3. 向信賴的人士傾訴自己的情緒,如有需要應向專業人士求助。

■風雨蘭

風雨蘭為受性暴力傷害的女性提供一站式支援服務,陪伴她們走向復元。

熱線﹕2375 5322

網址﹕www.rainlily.org.hk

■困15分鐘 創傷大半年

「任何人以第一身感受,生命受威脅的經歷、意外及暴力後,也有可能患上創傷後遺症。」精神科專科醫生何浩賢表示,患者會發噩夢,經常閃現與經歷相關的畫面,甚至逃避類似的人、事情及地點,情緒亦出現轉變,表現焦慮、緊張、易驚及抑鬱,甚至影響睡眠。此外,受害者的價值觀、人生觀及自我價值也會改變,覺得自己不完整或怪罪自己等。這些徵狀持續逾一個月,便屬創傷後遺症。

導致患創傷後遺症的經歷,屬個人感受,可以由「911」等這種重大事故,或是目睹別人跳樓等經歷引起危機及不安全感覺。不過眾多原因中,受性暴力而引發的個案亦不少。曾有20多歲已婚女性,在工作期間被一名陌生男子強吻後,患上創傷後遺症,之後不時在腦海內閃現當時的畫面,包括見到對方的嘴唇,非常不安,十分抗拒異性接觸,就算老公觸摸她,也怕得全身抖顫,影響夫婦生活,更出現抑鬱等,需要服藥及心理治療,一年後才痊癒。

另外,曾有名30多歲的男運輸工人,工作時被困在運貨升降機15分鐘,當時連燈也熄了,在黑暗的環境下十分無助,感到自己隨時會焗死,最後雖被消防員救出,但已造成創傷後遺症,之後再踏入運貨升降機也會感到焦慮不安,直接影響工作,接受治療約大半年。何醫生補充﹕「不可批判質疑當事人怎會出現這些驚慌情緒,只要那一刻感受到威脅,不論時間長短也可成為病因。」

長時間承受壓力較易患上

除了親身經歷,身邊很親密的人出意外,以第一身聽到對方描述或親眼見到對方的經歷,也有可能患上創傷後遺症。長時間承受壓力,如打仗期間的軍人,或有焦慮的人亦較易患上。部分執法人員常到犯罪第一現場,見到不少血腥畫面,長久之下也可能會造成創傷後遺症。

治療方面,除了可服用血清素改善病情,亦可接受心理治療,如EMDR(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及認知行為治療,前者是利用眼球轉動,重整心理及情緒的心理治療;後者主要分析患者的負面情緒及個人情感。

文:許朝茵

圖:LBatelier@iStockphoto、黃志東、受訪者提供

統籌: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522/news/_22YD004_.jpg走出陰霾——性暴力受害者要走出陰霾,並非易事,需要身邊人的支持與鼓勵。(圖:LBatelier@iStockphoto);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522/news/_22YD002_.jpg王秀容(圖:黃志東);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522/news/_22yd101.jpg「可以別再灑嗎?」(圖:受訪者提供);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522/news/_22YD001_.jpg何浩賢(圖:受訪者提供);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522/news/_22yd102.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