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城抗疫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09 Mar 2020 06:22:37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全城抗疫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抗疫你要知】過度緊張影響社交 放下焦慮 防疫不是斷六親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6%8a%97%e7%96%ab%e4%bd%a0%e8%a6%81%e7%9f%a5%e3%80%91%e9%81%8e%e5%ba%a6%e7%b7%8a%e5%bc%b5%e5%bd%b1%e9%9f%bf%e7%a4%be%e4%ba%a4-%e6%94%be%e4%b8%8b%e7%84%a6%e6%85%ae-%e9%98%b2%e7%96%ab%e4%b8%8d/ Mon, 09 Mar 2020 04:56: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5087 【抗疫你要知】過度緊張影響社交 放下焦慮 防疫不是斷六親
持續不安——抗疫時期,要多關心自己及家人的情緒反應,如持續感到不安、無法放鬆,影響日常生活,就要及早尋求專業意見。(AscentXmedia@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個案無關)

【明報專訊】在人人自危的抗疫時代,有人提防「隱形傳播者」而足不出戶、謝絕探訪;有人憂心物資短缺而盲搶;有人取消一切飯敘;有人依然無畏無懼不戴口罩、外出吃喝聯誼。家人作為密切接觸的命運共同體,一切皆互為影響,不同的防疫態度或會引起家庭衝突,該如何協調?疫情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在保持社交距離、減少外出之下, 如何在心態、生活、人際關係上找到平衡?

 

  • 拆解疑惑

疑惑一:減少聚會、保持社交距離,人會變得孤立嗎?

【抗疫你要知】過度緊張影響社交 放下焦慮 防疫不是斷六親
麥永接(資料圖片)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最近聽到一個為防疫而將自己孤立的案例:「有一個婆婆,因自知長期病患者屬患病高危,自農曆新年已不敢外出,甚至謝絕探訪。即使長留家中,亦會佩戴口罩、與家人保持距離,而每當家人外出回家後,要求家人全身消毒。她全日不斷追看疫情新聞、上網查閱採購口罩有關的資訊,精神緊張、焦慮,情緒暴躁,甚至影響睡眠,因過分緊張而與家人產生分歧,不時發生衝突。」

 

不外出 可靠科技與人聯繫

婆婆猶如「斷六親」將自己孤立,有礙精神健康,麥永接說:「現階段值得與身邊人維持社交聯繫,與人溝通交流,便可了解自己的防疫行為是否合宜,抑或太緊張。若不想外出,可透過科技與人聯繫,例如視像電話、WhatsApp等等。」若家人出現焦慮的情况,其他家庭成員宜了解背後原因,「某程度上,焦慮乃源於對疫症的防範,一如婆婆的案例,她可能擔心自己有生命危險,以致影響家人,或怕因患病而照顧不到孫兒等等,種種擔心乃出於人與人之間相互的關心,所以不宜指摘或以強硬態度處理」。

抗疫時期,他建議不時留意自己及家屬的情緒反應,「如焦慮情况持續兩星期以上,完全無法放鬆、影響睡眠及日常生活,出現一些身體反應,如呼吸困難、心悸、腸胃不適等徵狀,或思維上變得敏感、出現災難化思想,可能需要尋求專業意見。若拖延不處理,長遠可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以增加患上情緒病如焦慮症、抑鬱症、創傷壓力症的風險」。

 

疑惑二:為什麼時常感到焦慮不安,又易與人爭執?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社會工作專業應用副教授梁玉麒認為,現時不少人出現焦慮,乃跟疫症緊接反修例運動有關:「社會上早已有不少人出現強烈的焦慮,甚至創傷後遺症,精神狀態不太好。在這背景下發生疫症,基本上社會運作、經濟活動減慢甚至停擺,人們在情緒、經濟、人際關係上都承受不少壓力,這種處境下,家庭、朋友之間易出現衝突。」麥永接亦同意: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社會上有些議題未有共識,人們對政府的防疫措施沒有信心,覺得要靠自己,無力、無助感很重。除了疫症看似隱形、高傳染性之外,這種無助感令焦慮情况倍增。」

 

恐懼轉化憤怒埋怨 遷怒家人

梁玉麒說,這段時間,家庭中易出現激烈的爭執,「人往往不會在衝突中承認自己的恐懼,反而會因心理防衛機制,不自覺將恐懼化成憤怒,繼而轉化為埋怨,遷怒於家人。若發覺家人無故動怒、變得蠻不講理,可能是受了社會創傷,在現時的處境下,很多人的情緒變得異常敏感,建議避免討論一些涉及評價的議題,例如醫護罷工。當大家留意的資訊不同時,會看到不同的結論,勉強爭拗只會兩敗俱傷,影響關係」。

 

疑惑三:長輩的防疫措施做得不足,屢勸不果,如何是好?

梁玉麒近日聽過一個家庭衝突的案例,一名60多歲的父親,任職的士司機,堅拒不戴口罩,可是每天接載的客人眾多,子女擔心父親因防疫不足而受感染,並在家庭中傳播。這情况下,若子女站在道德高地指摘他自私、不顧他人,反而會引起更大衝突,變得難以溝通。他建議以輕鬆的方式處理,先從聊天中了解父親不願意戴口罩的原因及難處,並為他解決問題。「若原因是戴後感到局促、呼吸困難,可嘗試為他購置較舒適的口罩,價格或會較高。其後,可從他個人利益出發去勸告,例如:詢問他最近生意會否較淡薄,有否發現若司機不戴口罩,有些客人不敢上車,若做好消毒及防護,客人或會較安心上車,生意額或小費會增加。」

 

構思活動 滿足長者社交需要

有些長者依然每天出街飲茶、打麻將,也造成不少子女的困擾。梁玉麒說:「疫症不會在短期完結,長者每天困在家中會感到悶悶不樂,可能未被傳染,精神生活已被拖垮。」他建議在適當防護之下,尋找兩全其美或折衷的做法。例如群聚改為只約一至兩人小聚,活動由飲茶改為行山,可能已紓緩了長者的社交需要。子女甚至可構思一些區內活動,如精選優質的餐廳,買外賣、到會,或買海鮮回家炮製,為家庭增添生活樂趣,紓緩緊張情緒及關係。

 

疑惑四:亂世中,為什麼依然有人保持淡定?如何做到?

雖有部分人出現焦慮、情緒低落,但麥永接留意到仍有不少人能保持穩定的情緒和心態,「這類人通常對疫情有客觀的理解及分析,掌握客觀資訊,會做足防疫措施如戴口罩、洗手、家居清潔,亦理解萬一中招都會接受,焦慮無補於事,反而影響精神狀態甚至抵抗力。他們會嘗試於『疫』境中維持正面思想,例如會為有人分享口罩、紙巾等物資而高興,因之前社會運動有黃、藍陣營之分,但面對這場疫症,則感到是大家共同面對,懂得互相支持」。

對抗恐懼:自製小確幸 享受食物抗憂鬱

抗疫時期易出現家庭衝突,梁玉麒教授建議不時為家人營造「小確幸」,把握當下真實的喜悅,有助殲滅現實中的困難所引起的焦慮恐懼。他教大家藉享受食物對抗憂鬱:

  1. 吃飯時關上電視,享受和感謝當下能一家人吃飯。因疫情減少外出,反而增加了家人相聚時間
  2. 在區內購買特別的餸菜或生果「加餸」,為菜式加點變化
  3. 練習mindful eating(即正念飲食、靜觀飲食),例如吃一顆士多啤梨時,觀察形狀、嗅嗅香氣、摸摸觸感,細嚼感受味道
  4. 可添置方便的家電,例如多士焗爐,自製美味芝士牛油多士,為自己製造生活樂趣,並有助鼓勵減少外食
  5. 為不同住的長輩營造有創意的關懷,例如送上外賣點心

 

專家建議:監察情緒 提醒代替爭拗

防疫時期更加要維持情緒健康,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有以下建議:

  • 留意資訊接收的真確度,不要輕易相信及轉發
  • 不時放下手機休息,做有助放鬆心境的活動(如靜觀練習),或重拾舊日興趣,例如煮飯、畫畫、看書
  • 在安全情况下,除下口罩呼吸新鮮空氣
  • 留意自己思路上有沒有災難化的傾向
  • 對病毒有客觀的掌握,如了解傳播途徑、潛伏期、死亡率、高風險人士及疫情發展
  • 透過科技與人維持社交聯繫

 

向家人分享可靠資訊

若跟家人出現意見分歧,宜理解和尊重,他有以下建議:

  • 嘗試理解分歧的原因,可能由於大家對疫情的經驗,或對接收資訊的認知有所不同
  • 長輩接收的資訊可能會流於片面、過時,亦不懂分辨來源可信度,建議在家庭聚會時互相分享清晰、可靠、更新的資訊
  • 防疫心態較輕鬆的家庭成員,可嘗試理解其他成員緊張的原因、採取措施的原理,除非科學上不合理,否則亦宜遷就
  • 較緊張的家庭成員要反思自己的顧慮及防疫措施是否合理、與客觀情况是否相乎,留意情緒有否過度緊張,以致影響身邊人的身心健康
  • 如長輩堅持每天外出,不宜與之爭拗,提醒做足防護、確保有足夠口罩,並保持聯繫,了解對方狀况

 

文:吳穎湘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謝絕垃圾食物 防疫備糧 留守家中做「營」人 //www.afterroberto.com/%e8%ac%9d%e7%b5%95%e5%9e%83%e5%9c%be%e9%a3%9f%e7%89%a9-%e9%98%b2%e7%96%ab%e5%82%99%e7%b3%a7-%e7%95%99%e5%ae%88%e5%ae%b6%e4%b8%ad%e5%81%9a%e3%80%8c%e7%87%9f%e3%80%8d%e4%ba%ba/ Mon, 17 Feb 2020 04:34:4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4313 謝絕垃圾食物 防疫備糧 留守家中做「營」人
聰明之選——仲買罐頭、即食麵?營養師建議,市民應選購不同種類、保質期較長的蔬果、豆類,才能有效攝取有益營養素,增強抵抗力防疫!(Yagi-Studio@iStockphoto)

【明報專訊】一度被搶購一空的貨架上,午餐肉、即食麵甫補上新貨,家庭主婦、中年漢、青年立即衝上前掃貨!你也加入搶購戰?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為囤積糧食備戰,市民主力「瞄準」保質期長、方便快熟的「垃圾食物」作目標,可是冷靜一想,這場顯然是持久戰,每天吃這些,何來有營養打仗?betway体彩 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說:「防疫餐不等於颱風餐!」既要儲糧防疫,又要強化免疫系統,有什麼策略?

眼見大家一窩蜂盲搶午餐肉、即食麵,betway体彩 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說:「香港的颱風只打一兩天,吃這類食物一天半天未嘗不可,但市民若因疫情而減少外出,打算留家自給自足數天至一星期,甚至為怕突然須家居隔離14天而備糧,則不能長時間採取這種不健康的飲食模式。」

預備防疫餐,除了考慮食材的保質期,亦需考慮食物的營養價值,因這段期間需要增強抵抗力,避免生病,故陳勁芝有以下建議:

 

防疫戰儲糧清單

  1. 蔬果——厚皮瓜果較耐放
    防疫戰儲糧清單首選必定是蔬果!蔬果所含的維他命、礦物質較豐富,建議每次購買多種不同種類、保質期有不同長短的蔬果。例如西蘭花、瓜類比菜心較不易腐爛,可存放3至5天不等。若買不到新鮮蔬菜,可考慮雪藏及乾燥菜類,海藻類可存放很久,幫助補充纖維質及其他營養。至於水果,則可選擇較厚皮,因水果的皮層有助預防腐爛,故橙、蘋果、蜜瓜都可存放得較久,相比之下莓類則需在短時間內食用。
  2. 雞蛋——提供蛋白質、鐵質
    蛋白質含量很高,通常可以儲存2至3星期或更長時間。當未能外出購買新鮮肉類時,雞蛋有助提供蛋白質、鐵質和維他命D。
  3. 豆類——豐富營養 罐裝可放數年
    豆類是必備的儲糧,雞心豆、腰豆等通常有罐裝,一般可存放2至5年。超市和南貨店亦有真空包裝、經乾燥的豆類,如紅豆、綠豆、眉豆、腰豆等等,保質期以年計。豆類含豐富蛋白質及水溶性纖維,亦含維他命B、鎂質、鐵質、鋅質等有益的營養素,有助防疫時期鞏固免疫系統。
  4. 果仁、種子及果乾——有營零食
    果仁和種子是較健康的零食,保質期長達4至6個月,拆開包裝後,若妥善放在密氣罐,可存放很久。且含有不少植物性蛋白質及豐富營養素,如維他命E及其他脂溶性維他命,而亞麻籽、合桃更含有益的脂肪酸Omega-3。每天適量攝取果仁,當中含有助維持體內好膽固醇水平的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減低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至於果仁製的抹醬如花生醬、杏仁醬等,儲存期則更長,亦具營養價值,在糧食不足的日子,可作為補充熱量及營養素的食品。
    果乾則要慎選,傳統製法的乾果糖分很高,尤其莓類可能會添加更多糖分以中和酸味。現時有一些經急凍乾燥(Freeze Dry)的乾果,營養素會保存得較多、添加糖較少。不過乾製後的水果,維他命C的含量比新鮮水果低。
  5. 罐頭與雪藏肉類——宜選低鈉
    午餐肉與豆豉鯪魚,脂肪及鈉質較高,不宜選擇。建議選擇沙甸魚、吞拿魚、鯖魚、雞肉等,並比對營養標籤,慬慎選擇鈉質較低的款式。另外,雪藏肉類一般鈉質較低,也可以存放很久。
  6. 米糧及穀類——首選真空包裝
    一般白米可存放3至6個月,真空包裝可存放更久。開封後,密封存放在陰涼地方,避免米蟲滋生。若白米已被搶購一空,亦可買考慮其他穀麥,例如薏米、紅米、大麥、小麥、燕麥等選擇,而意粉、通粉都可存放半年,同樣可作儲糧。
  7. 奶類——非冷藏牛奶 保質期更長
    想補充鈣質,亦有很多不同的奶類選擇。平日在超市冷櫃貨架常見的屋頂形盒裝牛奶,經巴斯德消毒法處理,保質期較短,約有1至2星期;而未開封毋須冷藏、方形盒裝牛奶,則經超高溫消毒(UHT),保質期以月計,甚至可長達一年。至於素食者則可選購燕麥奶、杏仁奶等加鈣植物奶。
謝絕垃圾食物 防疫備糧 留守家中做「營」人
(明報製圖)

想節省雪櫃的儲物空間,可考慮奶粉。市面上有包裝的五穀冲調飲品,如亞麻籽堅果黑芝麻飲、 燕麥薏仁漿、全穀豆漿燕麥早餐等等,一包獨立包裝內有大豆粉或奶粉,混合穀麥、果仁等,已包含多種營養素。

 

6大營養素 鞏固免疫系統

蛋白質

功用:蛋白質是構成白血球及抗體的主要成分,故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對提升免疫力有幫助。

食物來源:動物性蛋白質如雞蛋、豬肉、牛肉、羊肉、雞肉、海鮮等;植物性蛋白質一般於豆類中含量較多,如豆腐及黃豆類製品,於果仁、蘑菇、藜麥中亦有。每人每日所需的蛋白質分量,約為自己兩個手心分量的魚、肉類,同時等於一碗的分量。

維他命A

功用:調節免疫系統,幫助預防感染,並維持皮膚、腸胃、呼吸道系統的細胞健康。

食物來源:橙黃色的蔬果如南瓜、胡蘿蔔、番薯、木瓜、芒果、燈籠椒,於蛋黃中亦有,而部分早餐穀物、外國進口的牛奶在加工過程中會加入維他命A。

 

維他命C

功用:與免疫系統很有關係,有助製造抗體和白血球,提升免疫能力、預防感染。

食物來源:橘子類生果,檸檬、橙、柚子、柑桔,還有奇異果、士多啤梨、木瓜、甜椒等。不少菜蔬中亦含有維他命C,但烹煮過程中會遇熱流失,可考慮以甜椒及番茄製作沙律。

 

維他命E

功用:具抗氧化功能,幫助抵抗游離基襲擊,保護細胞膜,有助提升整體免疫能力。

食物來源:維他命E是一種脂溶性維他命,多存在於葵花籽、杏仁、榛子、花生醬、植物油等含油分的食物中。

 

鋅質

功用:促進傷口癒合,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

食物來源:海鮮、豆類、全穀類食物、果仁。

 

維他命D

功用:有助鞏固免疫系統整體運作。研究指出,習慣每日攝取小量維他命D的人士,可減低呼吸道系統受感染的風險約兩成。

來源:曬太陽、三文魚、蛋黃。

 

文:吳穎湘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