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18 Jan 2024 06:30:04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兒科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猝死】嬰兒與父母同牀睡 兒科醫生:1歲以下不宜易遭壓傷 應用睡籃分隔 //www.afterroberto.com/%e7%8c%9d%e6%ad%bb-%e5%ac%b0%e5%85%92%e8%88%87%e7%88%b6%e6%af%8d%e5%90%8c%e7%89%80%e7%9d%a1-%e5%85%92%e7%a7%91%e9%86%ab%e7%94%9f-1%e6%ad%b2%e4%bb%a5%e4%b8%8b%e4%b8%8d%e5%ae%9c%e6%98%93%e9%81%ad/ Thu, 18 Jan 2024 06:30:0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979

【明報專訊】昨日(17日)發生兩宗嬰兒猝死事件,包括一名與父母同牀約兩個月大女嬰,昨凌晨疑口鼻流血,以及一名11個月大男嬰疑嘔奶嗆喉窒息。兩嬰送院時已昏迷,搶救後不治。有兒科專科醫生表示,1歲以下嬰兒不應與父母同牀入睡,因父母有可能壓傷嬰兒,加上一起睡會令嬰兒太過依賴父母。若沒有空間放置嬰兒牀,父母亦應該用睡籃分隔自己與嬰兒;至於11個月大嬰兒嘔奶嗆喉應懂得咳出來,不排除是先天問題或身體有肺炎導致經常咳嗽等其他問題。

【猝死】嬰兒與父母同牀睡 兒科醫生:1歲以下不宜易遭壓傷 應用睡籃分隔
有兒科專科醫生表示,1歲以下嬰兒不應與父母同牀入睡,因父母有可能轉身壓傷嬰兒。

未足兩個月嬰猝死 與父母同牀睡 兒科醫生:同牀易遭壓傷

昨凌晨3時許,警方接報屯門藍地大街一村屋單位內,一名未足兩個月大女嬰在房間牀上懷疑暈倒後無反應,救護員到場時女嬰已經昏迷,接受急救後送往屯門醫院,搶救後證實不治。警方初步相信事件無可疑,死因有待驗屍後確定。據了解,事發時女嬰與父母同牀睡在中間,父母約凌晨零時許入睡,3時許母親發現女嬰嘴及鼻有血漬,女嬰父親於是報警,女嬰由救護車送院搶救,約清晨5時許證實不治。

不鼓勵父母與嬰兒同牀 應用睡籃分隔

兒科專科醫生余則文稱,全世界的兒科學會均不鼓勵父母與嬰兒同睡一張牀,因父母有可能轉身壓傷嬰兒,加上一起睡會令嬰兒太過依賴父母,可免則免。若沒有空間放置嬰兒牀,父母亦應該用睡籃分隔自己與嬰兒。


相關閲讀:【爸媽注意】容器嬰兒綜合症成因 與嬰兒長期被困BB車有關?預防3招 增加Tummy time

11個月大嘔奶理應咳出 疑先天問題

另外,昨午2時許,一名11個月大男嬰懷疑於新蒲崗景福街一唐樓單位內嘔奶嗆喉窒息,家人發現時已昏迷無反應,救護員到場將男嬰送往廣華醫院,搶救後同日證實不治。據了解,男嬰母親中午1時許在睡房內餵男嬰飲奶,其後男嬰嘔奶,母親為他拍背,男嬰之後沒有反應,母親於是報警。據悉男嬰近期有感冒症狀。

余則文表示,11個月大嬰兒應懂得將奶咳出來,除非男嬰本身有先天問題,例如肌肉協調或新陳代謝問題;或患有肺炎導致經常咳嗽;或因嬰兒猝死症突然離世,要解剖才知真正死因。


相關閲讀:【咳嗽】傷風感冒後 乾咳、痰咳變「萬年咳」?拆解5類止咳藥物成分、治療、副作用

]]>
關注小兒哮喘留意咳嗽氣促喘鳴徵狀 及早治療增「斷尾」機會 //www.afterroberto.com/%e9%97%9c%e6%b3%a8%e5%b0%8f%e5%85%92%e5%93%ae%e5%96%98%e7%95%99%e6%84%8f%e5%92%b3%e5%97%bd%e6%b0%a3%e4%bf%83%e5%96%98%e9%b3%b4%e5%be%b5%e7%8b%80-%e5%8f%8a%e6%97%a9%e6%b2%bb%e7%99%82%e5%a2%9e%e3%80%8c/ Mon, 15 Aug 2022 00: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9094

哮喘是常見兒童疾病之一,若幼童出現咳嗽、氣促、喘鳴等徵狀便需分外注意。betway体彩 兒童呼吸科專科醫生吳國強醫生在明報副刊網上講座中指出,如沒有及時處理已出現的徵狀,有機會嚴重影響兒童身心發展,嚴重更可致命,因此建議及早求醫,以助有效控制病情,減低哮喘發作機會。哮喘是一種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一般由感染或過敏引起,例如氣管發炎、病毒感染,或經接觸花粉、塵等致敏源而引致。吳國強醫生指出,哮喘的病徵是氣管收窄,患者容易出現反覆咳嗽,特別會在晚上「咳醒」,運動時容易感到氣促及胸悶, 醫生透過聽診能聽出「hehe 」聲的喘鳴現象。

小兒哮喘若失控 日後患慢阻肺病機會增

家族遺傳是其中一個兒童患上哮喘的風險因素。假如母親患有哮喘,子或女患上哮喘的風險比其他兒童大兩倍;父親患有哮喘,兒子患上哮喘的風險大四倍。吳醫生表示,母親懷孕時吸煙、接觸二手煙及處於空氣污染的環境等,有機會影響胎兒氣管發育而導致氣管構造較窄;未滿38周的早產嬰兒亦較常有氣管狹窄的問題,出生後較容易因感染而出現喘鳴現象。如果兒童在三歲前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而導致患有細支氣管炎,也會引致喘鳴,增加患上哮喘的機會。

吳醫生引述研究指出,30%兒童會在三歲前出現喘鳴,以及半數兒童會在六歲前出現喘鳴,而這些有喘鳴的兒童當中,有40%會在六歲後發展成哮喘。如病童未能有效控制哮喘病情,他們長大後會有較高風險演變為成人哮喘,甚至慢性阻塞性肺病,屆時可能連簡單走路亦會氣喘。

量化病情有助調節藥物劑量

要有效控制哮喘,需要準確監察病情的變化。吳醫生表示,由於部分兒童的哮喘徵狀不明顯,因此需透過峰值呼氣流量測試(PEF)來量度哮喘的控制情況。患者向峰速計的管道用力吹氣以測試氣流速,假如早晚兩次測試結果相差兩成或以上,即代表哮喘病情控制欠佳。

對於不能用力及快速地呼氣的兒童,可使用強制震盪技術(Forced oscillation technique)來量度正常呼吸下的氣管阻力,以判斷氣管有否收窄;或可測量呼出的一氧化氮含量,以了解氣管發炎程度,醫生可按結果調節藥物劑量。此外,病童或其家長每日填寫哮喘日記,記錄每日病情狀況及用藥習慣,亦是重要的診斷和監察的工具,有助量化病情,讓醫生調整藥量。

類固醇是治療哮喘的重要藥物,不少家長或擔心有許多副作用。吳醫生解釋,哮喘藥主要是吸入式藥物,類固醇劑量是口服藥的百分之一,屬安全劑量,而且藥物直接用於氣管,而且不會進入身體循環。兒童吸入藥物後,可漱口清潔口腔,有助進一步減低藥物副作用。氣管發炎是引發哮喘的重要因素,但患者未必有明顯徵狀。吳醫生強調,家長如因兒童停止咳嗽、感覺上有好轉而停藥,此舉會對病情控制有重大影響,因為持續無徵狀的發炎會導致氣管的平滑肌及上皮組織增厚,令氣管內空間收窄,減低哮喘「斷尾」機會。病童需要持續三個月至半年無徵狀,做運動及吃冷凍食物都沒有不適,醫生才會因應情況,考慮開始減藥。

遠離致敏源增強氣管健康

患哮喘的兒童氣管敏感,容易受外來刺激令哮喘發作。吳醫生提醒,良好的生活環境有助控制哮喘病情,因此家人切忌在家中吸煙及燒香,煮食時要關上廚房門,以阻隔燃燒時產生的污染物。如家中有人吸煙,可考慮使用裝設高效濾網(HEPA)的空氣清新機。家中若有飼養貓狗亦要小心,如兒童已患上哮喘或對貓狗過敏,應盡量避免貓狗跳上病童的睡,以免受貓狗毛髮刺激氣管而引起哮喘;不過,幼兒如在兩歲前已曾接觸貓狗,則有助身體適應,減低患哮喘的風險。

吳醫生指出,運動可增強氣管健康,幫助肺部發展,更有助哮喘「斷尾」,建議兒童應多做需要應用雙臂的運動,例如乒乓球及羽毛球等運動。然而,他提醒病童在做運動前15分鐘應使用氣管舒張劑,或在運動前一小時服食「孟魯司特(Montelukast) 」,防止運動期間引發哮喘。此外,不論是進行運動或戶外活動,出門前要留意空氣質素健康指數,避免在空氣污染嚴重的室外環境做運動。

奉行健康飲食亦相當重要,建議每星期進食三至四餐深海魚及適時曬太陽,攝取足夠維他命D及奧米加3脂肪酸;每日進食兩份生果及三份蔬菜,可依照「彩虹飲食」來選取蔬果進食,有助攝取充足抗氧化物;亦要避免進食過量餐桌鹽及豉油,保持氣管健康。如兒童有偏食情況,應及早跟醫生商量,以判斷是否跟食物敏感有關,否則應確保兒童有均衡飲食。

]]>
早產|兒言自得:幹細胞治療 //www.afterroberto.com/%e6%97%a9%e7%94%a2%ef%bd%9c%e5%85%92%e8%a8%80%e8%87%aa%e5%be%97%ef%bc%9a%e5%b9%b9%e7%b4%b0%e8%83%9e%e6%b2%bb%e7%99%82/ Fri, 20 Nov 2020 04:00:1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9433 【明報專訊】朋友老陳的寶貝女兒Kate夢熊有兆,老陳夫婦倆喜不自勝,怎知懷孕約6個多月(26周),孩子便「急不及待」出生,出生時體重只有800克,正是醫學上稱為極度早產、極低體重的新生兒。

早產|兒言自得:幹細胞治療
(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Love portrait and love the world@iStockphoto)

BB出生時有窒息現象,心跳一度停頓需要搶救。嬰兒在新生兒ICU接受治療,由於極度早產,所有早產兒的併發症陸續出現。首先是肺部發育未成熟,以致患上早產嬰特有的呼吸窘迫綜合症,全靠呼吸機加上高濃度氧氣保命。出生時的窒息缺氧,更直接損害了身體多個主要器官,心臟和腎臟首當其衝,一出生便要靠強心藥來提升心臟的泵血功能;急性腎衰竭令到嬰兒出生後多個小時也滴尿全無,稍後更出現水腫。醫生安慰Kate,嬰兒雖然情况不佳,但肺、心、腎的功能仍有望逐步復元,不用絕望。

 

早產嬰腦受損嚴重 復元機會微

惟出生後不足72小時,嬰兒病况急轉直下,血壓突然低降,全身皮膚泛白,頭頂囟門脹鼓鼓的突起。當值醫生心知不妙,連忙給嬰兒作超聲波檢查,證實腦部大量出血。腦出血是另一個早產兒特有的併發症,傷害視乎出血量。腦部大出血,加上之前的窒息缺氧,嬰兒腦部幾可肯定會嚴重受損,以後極可能患上大程度的智障和腦癱。醫生一度和Kate夫婦商量,是否要放棄治療,但他倆都是虔誠教徒,一致要求要盡力救活。

嬰兒生命力果然強盛,在ICU醫護悉心照料下病况逐漸改善,心、腎功能慢慢恢復,只是身體徵狀與核磁共振檢查都顯示,腦部大幅度損傷,復元機會渺茫。還有令Kate夫婦擔心的,就是嬰兒的肺功能愈來愈差,需要的氧濃度愈來愈高。醫生告知嬰兒患上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症(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這是使用呼吸機和高濃度氧氣導致的肺損傷,嚴重者可以致命。不少早產兒早期倖免於難但最終不治,「晚期」殺手便是BPD。

前兩天Kate來電,說BB已在ICU醫治了3個月,情况沒有好轉,腦和肺病變愈來愈差,且復元無望,醫生說要有心理準備。她聽說幹細胞治療可能有用,中大有幹細胞專家,問我可否想想辦法。

 

幹細胞治療仍在前期研究

我聽了之後不禁倒抽了一口氣。Kate不是無的放矢,而是有根有據。窒息缺氧和腦出血引起的腦損傷及BPD,都是因為細胞組織受到不能逆轉的傷害而導致的病變,目前還沒有有效的療法。用幹細胞治療早已引起研究人員的興趣,可是到目前為止,使用幹細胞治療這些病變的嘗試,只限於動物研究,以及少數的臨牀前期或第一期(phase I)研究。儘管這些研究都顯示,幹細胞治療腦損傷或BPD安全及可行,但要證實對這些疾病的療效,以及是利多於弊,需要大型的臨牀研究,而這些研究至今還未面世。

我唯有如實答覆Kate,幹細胞的確很有潛力,治療早產兒BPD和因窒息缺氧和腦出血導致的腦損傷,但證實它真的有用的研究尚付之闕如。我心中還想,即使有研究人員正在做臨牀研究,也恐怕為時已晚,難解Kate的燃眉之急。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
上呼吸道感染|11月至昨日共379間幼稚園、小學爆發個案 廣華醫院兒科病房3病童感染鼻病毒及腸病毒 //www.afterroberto.com/%e4%b8%8a%e5%91%bc%e5%90%b8%e9%81%93%e6%84%9f%e6%9f%93-11%e6%9c%88%e8%87%b3%e6%98%a8%e6%97%a5%e5%85%b1379%e9%96%93%e5%b9%bc%e7%a8%9a%e5%9c%92%e5%b0%8f%e5%ad%b8%e7%88%86%e7%99%bc/ Thu, 19 Nov 2020 08:25:4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9458 【明報專訊】由本周日(15日)至昨天共有120間小學出現爆發上呼吸道感染個案(見表),自幼稚園及幼兒中心上周六起須暫停面授課程14天,情况其後蔓延至小學。此外,廣華醫院發言人昨(18日)亦公布,該院一個兒科病房自本月10日起,先後有3名病童(2男1女,年齡由1歲至27個月)及兩名員工出現呼吸道感染徵狀。院方為該3名病童進行測試,結果均對鼻病毒及腸病毒呈陽性反應。全部病童正接受隔離治療,情況穩定。

相關文章:上呼吸道感染|袁國勇: 70%酒精搓手殺滅鼻病毒、腸病毒能力低需時長 學童難跟足防疫指引增風險

上呼吸道感染|11月至昨日共379間幼稚園、小學爆發個案 廣華醫院兒科病房3病童感染鼻病毒及腸病毒
廣華醫院兒科病房有3名病童感染鼻病毒及腸病毒。(資料圖片)

上呼吸道感染個案蔓延至小學

據資料顯示,11月8至14日共99間小學爆發上呼吸道感染個案,而15日至昨日涉及的小學數目有120間,情况蔓延至小學。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18日)正調查7宗上呼吸道感染爆發個案,涉及7間小學。衛生防護中心昨日起收緊控疫停課措施,建議有爆發個案的學校停止面授課堂及活動延長至7日。

相關文章:上呼吸道感染|幼稚園爆發個案屬腸病毒和鼻病毒 非流感 究竟上呼吸道感染跟一般傷風感冒及流感,有何分別?

廣華醫院3病童感染鼻病毒及腸病毒

廣華醫院發言人昨日(18日)公布,該院一個兒科病房自本月10日起,先後有3名病童(2男1女,年齡由1歲至27個月)及兩名員工出現呼吸道感染徵狀。院方為該3名病童進行測試,結果均對鼻病毒腸病毒呈陽性反應。全部病童正接受隔離治療,情況穩定,其中1名發言人表示醫院會加強防護措施,密切監察該病房其他病童情況,已將個案呈報醫管局總辦事處及衛生防護中心跟進。員工已康復,而另1名員工現正休假。

上呼吸道感染|11月至昨日共379間幼稚園、小學爆發個案 廣華醫院兒科病房3病童感染鼻病毒及腸病毒
多校因爆發上呼吸道感染而需停課,包括九龍灣的佛教慈敬學校。校長范秀琪稱原定今日起舉行小六呈分試,因停課需押後至下周三(25日)舉行。(賴俊傑攝)

7間小學感染個案(11月18)詳情如下:

學校類型(地區) 受影響人數 最早發病日期 病徵
個案一:
小學(中西區)
共29名學童(年齡介乎6至9歲)及1名職員 11月10日 發燒、咳嗽、流鼻水和喉嚨痛
個案二:
小學(灣仔)
共26名學童(年齡介乎6至9歲) 11月11日 發燒、咳嗽、流鼻水和喉嚨痛
個案三:
小學(觀塘)
共31名學童(年齡介乎6至9歲) 11月10日 發燒、咳嗽、流鼻水和喉嚨痛
個案四:
小學(觀塘)
共21名學童(年齡介乎6至10歲) 11月6日 咳嗽、流鼻水和喉嚨痛
個案五:
小學(深水埗)
共21名學童(年齡介乎6至10歲) 11月12日 咳嗽、流鼻水和喉嚨痛
個案六:
小學(沙田)
共20名學童(年齡介乎6至10歲) 11月7日 發燒、咳嗽、流鼻水和喉嚨痛
個案七:
小學(元朗)
共20名學童(年齡介乎6至9歲) 11月12日 咳嗽、流鼻水和喉嚨痛

資料來源:衛生防護中心

]]>
兒言自得:「疫」境開課 //www.afterroberto.com/%e5%85%92%e8%a8%80%e8%87%aa%e5%be%97%e7%96%ab%e5%a2%83%e9%96%8b%e8%aa%b2/ Mon, 21 Sep 2020 09:22:0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8407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全球爆疫已超過9個月,疫情反覆,世界各地不少國家或地區的疫情,不是方興未艾,便是有「崔護重來」之勢。9月是各地大、中、小學的開學季節,應否要依既定時間表開課,成了學校當局的頭痛問題。過去一個學年,全世界的學生,為了防疫,大部分都未能回校上課,全靠網上學習,才不至輟學。許多小小學生的爸媽,要在家裏「陪太子讀書」,和孩子一齊上Zoom課,已覺不堪其煩,那些要同時兼顧上班工作的,更是叫苦連天。

兒言自得:「疫」境開課

和許多同行談起,不約而同認為小學中學開課,對傳播病毒,反而不及大學開課高危,因為播毒黑點不在授課的課堂而在學生的宿舍,以及學生回校之後所搞的各種活動。課堂授課,防疫工作可以做得很足,什麼健康申報、探測體溫、強制戴口罩、加強個人及環境衛生、社交距離等,相信各大中小學都不敢怠慢,學生亦會充分合作,不會公然抗命。

可是在大學的學生宿舍,生態環境明顯和課堂有分別,許多宿舍都沒有足夠的單人房間,往往2名甚至3名同學同住一室,整層宿舍的同學要共用浴室和洗手間,social distancing(社交隔離)根本沒有可能。一大班年輕人同宿共食,平時活動,小至夜話吹水,大至生日或其他聯歡派對,許多防疫禁忌都會拋到九霄雲外;加上年輕人即使受新冠感染,病情也大多輕微,令他們缺乏危機意識,防疫抗疫未必是他們的優先考慮。

 

大學宿舍易成播毒溫牀

綜觀中外歷史,不少疫症爆發都與兵旅有關。東漢「傷寒」(當時的傳染病統稱,和現今腸熱菌導致的「傷寒」typhoid不一樣)疫癘肆虐10年,殺人無數,其間便有數次在軍旅爆發,一次是漢軍和匈奴作戰,軍中爆發疫病,士兵死亡枕藉,未戰已喪失戰鬥力。後來漢桓帝出兵討伐羌戎,也曾出現「軍中大疫,死者十之三四」的慘况。更為人知的一次,是著名的赤壁之戰,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說是孔明、周瑜合計「火燒連環船」,大破曹操大軍。陳壽《三國志》較貼近正史,所記載卻是「曹操軍中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至於國外,「大名鼎鼎」的肯定是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這流感和西班牙沒有關係,發源地是美國堪薩斯州的軍營,士兵把病毒傳播到美國其他軍事營地,再由赴海外作戰的美軍傳到其他國家。連美國總統特朗普最近也公開說,「二次大戰」完結,是因為西班牙流感——可惜他連一次和二次大戰也弄不清楚。

把疫症拉上軍旅,是因為大學宿舍和軍營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精力旺盛的年輕人密集聚居之所,同宿共膳,朝夕相處,肝膽相照,豪氣干雲,豈肯為了區區癬疥之患而拒同儕/同學於千里之外?於是一傳十,十傳百,軍營/宿舍成了播毒溫牀。

不知是不是特朗普施壓,許多美國大學都在8月如期開學,重新開始面對面授課。只有底氣充盈、實力雄厚的大學,例如哈佛和史丹福,很早便說它們在本學期仍會繼續網上授課。不少那些在8月已開始面對面授課的大學,用盡了一切方法防疫,甚至包括每兩天要所有學生接受新冠檢測,卻因為大量學生回校不久便受到新冠感染,被迫重關校門,回復網上教學。

防疫如防災,年輕人染疫雖多不嚴重,但卻是社區病毒傳播鏈的重要一環,我們切莫掉以輕心。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
【新冠肺炎】小朋友不會傳播新冠病毒? //www.afterroberto.com/%e6%96%b0%e5%86%a0%e8%82%ba%e7%82%8e-%e5%b0%8f%e6%9c%8b%e5%8f%8b%e4%b8%8d%e6%9c%83%e5%82%b3%e6%92%ad%e6%96%b0%e5%86%a0%e7%97%85%e6%af%92/ Mon, 07 Sep 2020 04:02:3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8147 【明報專訊】新冠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3波尚未完全受控,據說第4波又隨時出場。疫情如此反覆,相信和一些完全沒有病徵的受感染人士有關;他們看來身體健康,生活如常,但卻無聲無息地把新冠病毒傳給別人。政府為了控制疫情,決定推行全民自願新冠病毒檢測,希望找出這些隱形帶病毒者,切斷潛藏的病毒傳播鏈。

這檢測計劃已於9月1日開展,雖號稱「全民檢測」,但卻不包括兩類人士,其一是有鼻咽疾病等不適合接受檢測人士,另外是6歲以下兒童。

有鼻咽疾病的人做鼻腔或咽喉拭子可能有困難,給排除在全民檢測之外可以理解;6歲以下兒童不用檢測,當然技術問題是重要原因,幼童不合作,工作人員要從他們身上採集到適用的咽喉拭子樣本,肯定困難重重。但全民檢測不包括6歲以下小童,對切斷隱性傳播鏈有沒有影響?

【新冠肺炎】小朋友不會傳播新冠病毒?
(網上圖片)

輕症兒童 病毒量高於重症成人

和其他病毒一樣,新冠病毒要進駐人體細胞才可以搞破壞。可是,要進入人體細胞,先要和細胞表面的一個受體蛋白結合,否則只能望「細胞」興嘆。這個受體蛋白就像引進外敵,和新冠病毒配合勾結的內奸,名叫ACE2受體(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receptor)。醫學界一般以為,兒童上呼吸道ACE2受體較成人少,給病毒侵襲的程度亦因此較低,這就是患新冠的兒童,整體病情比成人輕的原因。

但病情較輕,不表示傳染力亦相對較低。尤其是感染後沒有病徵的隱形「病」童,他們對社區病毒蔓延有何影響,醫學界其實了解不多。有鑑於此,最近美國的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以及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的專家,合作了一項研究,並於8月19日在權威兒科醫學期刊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發表了論文。

研究對象是患新冠肺炎或新冠感染併發「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症」(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簡稱MIS-C)入院的兒科病人。研究發現,感染新冠肺炎的兒童,即使病情輕微,呼吸道分泌的病毒載量(viral load),都比有嚴重感染、需要氣管插管及器械輔助呼吸的成人還要高。即使那些沒有病徵或早期感染的兒童,他們的病毒載量亦高於受到嚴重感染的住院成人。

超級傳播不分年齡、病情

研究人員同時發現,雖然感染新冠病毒的兒童,上呼吸道(即鼻咽nasopharynx和口咽oropharynx)的ACE2數量,的確比沒有感染的人多,年長兒童亦比年輕的較多ACE2,但在那些受感染的兒童當中,病毒載量卻和ACE2多寡、病情輕重,以及年齡都沒有任何關連。

這個研究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示:第一是新冠兒童不但可以和成人一樣成為播毒者,更因為病毒載量高,播毒效率可能比成人還要高;第二是播毒年齡不分大小,即使幼童也可能成為超級播毒人;第三是播毒能力和病情輕重不相關,沒新冠病徵的兒童亦都可能是潛藏播毒者,是隱形傳播鏈的一環。至於有不適的,病徵可能和普通感冒傷風相像,流感季節時容易引起混淆。

全民檢測,因技術問題未能包括6歲以下兒童,但我們對兒童的播毒能力,決不可掉以輕心,家有長者的,尤其要小心。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
【兒言自得】兒童染新冠肺炎 豈止小兒科 //www.afterroberto.com/%e5%85%92%e8%a8%80%e8%87%aa%e5%be%97-%e5%85%92%e7%ab%a5%e6%9f%93%e6%96%b0%e5%86%a0%e8%82%ba%e7%82%8e-%e8%b1%88%e6%ad%a2%e5%b0%8f%e5%85%92%e7%a7%91/ Mon, 17 Aug 2020 04:20:3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7876 【明報專訊】教育局宣布,由於新冠疫情估計會持續至暑假後,全港學校,包括中、小學和幼稚園,雖可按原定計劃於8月或9月開學,但要暫停所有面對面授課和校內活動,改為在家學習,學校可用其他模式,包括網上課堂教學。

【兒言自得】兒童染新冠肺炎 豈止小兒科
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幼稚園為讓學童停課不停學,幼兒教育工作員及特殊幼兒工作員都積極進行網上教學,考驗他們的應變能力及創意度 (資料來源:JUMP

在家學習,學生少了師長的耳提面命,也缺乏了和同學相處溝通的機會,無可避免地令他們「學做事」和「學做人」兩方面都打了折扣。但眼見疫情方興未艾,安全第一,當局以防疫先行,可以理解。

反觀染疫人數首屈一指的美國,政府重利輕疫,疫情還未受控便急不及待要全面重開經濟活動,許多國民又視社交隔離如無物,弄到不少州縣疫情反彈,而且染疫人數一波還比一波高。近期看美國新聞,熱門話題之一是學校重開。雖然許多教師及教師工會都認為疫情方烈,現時重啟面授教學,置學生和教師於險境;有教師團體甚至上街示威抗議,要求政府收回復課成命。可是似乎聯邦政府和大部分州政府,以至部分學生家長都不以為然,其中有人認為小孩和成人不一樣,不易受到新冠病毒感染,而且即使受到感染,病情也不嚴重,沒有大礙。用這論據支持重啟面對面授課,是否站得住腳?

相關文章:明報健康網 – 新冠肺炎

欠缺防疫意識 增傳染風險

事實上,新冠病毒可由兒童傳播,已有許多案例證明。今年6月,在美國喬治亞州,363名兒童參加一個兒童營,超過250名兒童在營內感染了病毒,證明了不同年齡的兒童,都容易受到感染。

營內的逾200名工作人員和見習生,亦有人「中招」;這些成年「營友」,入營前都要做病毒測試,只有陰性反應的才容許進營,明顯是在營中受到傳染。整個事件提供證據,兒童除了可以把病毒傳給其他兒童,亦可傳染成人。兒童欠缺防疫意識,亦無可能嚴謹地奉行社交隔離,恢復正常學校授課和活動,肯定大大增加他們的感染風險。即使他們本身病情輕微,他們在家裏和社區播毒的後果卻非同小可,更可以不經意間成了家裏長者殺手。

小孩染疫易患致命併發症

早前,美國和歐洲都有報道,感染到新冠病毒的小孩較容易患上川崎症(Kawasaki disease),法國的研究人員更在今年7月的《刺血針》(The Lancet)醫學雜誌,發表了他們的流行病學研究,提供新冠病毒感染和川崎症有關連的證據。川崎症是兒科重症,病童因為全身血管發炎,會出現發高燒、皮疹、喉炎、淋巴結腫大等病徵,嚴重的更患上心臟冠狀動脈瘤,甚至死亡。最近,美國醫學界發現,新冠感染不但和川崎症有關,甚至會導致更可怕的「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症」(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簡稱MIS-C)。MIS-C是一種身體各部位,包括心、肺、腎、腸胃、腦、皮膚以至眼睛也可能發炎的症病,可導致多器官衰竭,甚至致命,不少患童都要接受深切治療,痊癒後更可能因臟腑受損而患上長期後遺症。

【兒言自得】兒童染新冠肺炎 豈止小兒科
疫情持續,不少家長帶幼兒外出時都會讓子女戴上口罩。外國近日有感染新冠病毒的兒童康復後出現川崎症徵狀,醫學界估計兩病相關。圖中兒童與川崎症及新冠疫症無關。(劉焌陶攝)

如此看來,新冠病毒不像SARS那樣對兒童網開一面。兒童和成人一樣容易受到感染,也可以把病毒傳染給其他兒童和成人。患童本身也有可能病情嚴重,甚至患上其他致命的併發症。我們切莫在這漫長的防疫抗疫路途上,對兒童感染掉以輕心。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
【抗疫你要知】 新冠肺炎疫情下 新手爸媽抗疫兼湊BB 好辛苦? 醫生教你 5 個照顧錦囊 //www.afterroberto.com/%e6%8a%97%e7%96%ab%e4%bd%a0%e8%a6%81%e7%9f%a5-%e6%8a%97%e7%96%ab%e5%85%bc%e6%b9%8abb-%e5%a5%bd%e8%be%9b%e8%8b%a6-%e6%96%b0%e6%89%8b%e7%88%b8%e5%aa%bd-5-%e5%80%8b%e7%85%a7%e9%a1%a7%e9%8c%a6%e5%9b%8a/ Thu, 23 Apr 2020 05:45:5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5569 【抗疫你要知】 新冠肺炎疫情下 新手爸媽抗疫兼湊BB 好辛苦? 醫生教你 5 個照顧錦囊

藝人楊怡剛誕下B女,恭喜恭喜!對於一眾新手爸媽來說,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既要全心抗疫又要兼顧湊BB,會否忙亂得「雞手鴨腳」、自顧不暇呢?betway体彩 兒科專科醫生黃嘉賢醫生提醒新手爸媽,切勿過度緊張疫情而影響了照顧BB的質素,例如擔心餵哺母乳傳染BB、稍為嘔奶已害怕BB「中招」⋯⋯不想事倍功半,便要留意黃醫生提供以下5個實戰錦囊,新手爸媽隨時都可以派上用場!

相關文章:

【抗疫你要知】無懼新型冠狀病毒? 孕婦、新手爸媽防疫攻略 15招傍身開心迎BB

1. 切忌坐月不洗澡、不洗頭

黃醫生不諱言,即使在非疫情下,都不建議媽媽在坐月期間不洗澡、不洗頭,更遑論是在抗疫時期,必須加強個人衛生,保障BB的健康。

 

2. 疫情下鼓勵繼續餵哺母乳

【抗疫你要知】 新冠肺炎疫情下 新手爸媽抗疫兼湊BB 好辛苦? 醫生教你 5 個照顧錦囊
betway体彩 兒科專科醫生黃嘉賢醫生提醒新手爸媽, 切勿過度緊張疫情而影響了照顧BB的質素,只要 做足個人衛生、注意作息和情緒管理,便可以跟 BB共渡「疫」境。(陳國良攝)

黃醫生十分鼓勵新手媽媽餵哺母乳,即使在疫情下,只要在餵哺前後做好個人和手部衛生等基本程序便可以。「若媽媽有輕微的流鼻水或感冒,其實也不用擔心,可以繼續餵哺,因媽媽在這時期會製造很多抗體經母乳傳輸給BB,對BB對抗感染、增強抵抗力都十分有幫助。」

3. 出街BB袋準備要充足

初生BB需要接受身體檢查或注射疫苗,故必須外出時,爸媽要做足準備!不過,黃醫生提醒,1歲以下的BB基本上呼吸較淺和急促,BB呼吸不暢順卻沒有能力自行移動口罩,加上沒有適合的口罩,故不建議為他們戴口罩。

不少新手爸媽都會為BB車準備了「雨檔」,黃醫生強調這是正確做法,因可減低其他人的飛沫傳染。不過,還要注意的是,爸爸媽媽每次在接觸BB前,必須以酒精搓手液清潔雙手,因在路途上難免會按過升降機掣、碰到門柄等,因此切勿疏忽。

另外,BB袋內除了有BB所需的物品、抗疫產品外,更要多準備數件BB衣服。「建議是開胸衣服,而非『過頭笠』款式,因可減低換衣服時BB口鼻沾上衣服上的細菌或病毒。」

 

4. 勿讓寵物太親近BB

有新手爸媽擔心在疫情下要減少錫錫BB?!黃醫生表示,在自己家中,爸媽若已做足清潔措施,亦沒有特別跟有感染人士的接觸史,相信跟BB有身體接觸是沒有問題的。反而勉強與BB保持距離,可能會影響親子關係,或令爸媽情緒更緊張。

值得注意的是,若家中有飼養寵物,黃醫生則建議要避免讓牠們跟BB太接近,因本港已有動物有感染病毒機會的病例。

 

5. 注射小兒疫苗部分不可免

小兒疫苗有助保障BB的健康,因此黃醫生表示,BB出院後醫生會視乎其身體狀?、是否足月、黃疸等再作覆診安排。至於注射疫苗方面,有些如百日咳疫苗必須準時注射,因感染病情會較嚴重;有些疫苗也不可延遲太久。故可以跟醫生溝通,盡量按時注射會較為理想。

孕婦、新手爸媽抗疫日常做好啲

【抗疫你要知】 新冠肺炎疫情下 新手爸媽抗疫兼湊BB 好辛苦? 醫生教你 5 個照顧錦囊
陳煥堂醫生(左);黃嘉賢醫生(右)

綜合陳煥堂醫生和黃嘉賢醫生的意見,做足以上15招外,更要注意個人作息和情緒管理,包括:

  • 要注意吃得好、睡得好,保持正面思維,有助加強個人的抵抗力及提升照顧胎兒或BB的質素。
  • 疫情下,資訊氾濫,故要學懂過濾資訊,明辨是非。
  • 若遇到困難或情緒問題,要及早向信任的親朋、熟手媽媽、醫生或專業人士尋求協助、傾訴,有助紓緩壓力、穩定情緒。

]]>
兒骨物語:扯肘症 //www.afterroberto.com/%e5%85%92%e9%aa%a8%e7%89%a9%e8%aa%9e%ef%bc%9a%e6%89%af%e8%82%98%e7%97%87/ Mon, 23 Dec 2019 03:07:3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3040 【明報專訊】(請看附圖)

文、圖:李揚立之(威爾斯親王醫院骨科專科醫生)

扯肘症, 兒科, 骨科,
(圖:李揚立之)

]]>
兒言自得:兒童健康與福祉 //www.afterroberto.com/%e5%85%92%e8%a8%80%e8%87%aa%e5%be%97%ef%bc%9a%e5%85%92%e7%ab%a5%e5%81%a5%e5%ba%b7%e8%88%87%e7%a6%8f%e7%a5%89/ Mon, 02 Sep 2019 04:22:1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280 【明報專訊】聯合國在2015年9月的高峰會上制訂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呼籲所有國家,不論貧富、國籍、地域、種族、宗教,立即行動起來,為消除貧窮,提高全人類的健康和福祉水平,包括提供普及教育及安全衛生的生活環境;同時在促進經濟發展之餘,亦以保護地球、保護環境為己任。17個目標之中,有多個和兒童有直接關係,尤其是第3號目標:「促進全人類健康和福祉」(Ensure healthy lives and promote well-being for all at all ages),這目標雖然和「全人類」有關,但最主要的對象肯定是兒童。

SDG
kiankhoon@iStockphoto

聯合國在2016年1月1日正式推廣這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措施,並為各個目標進度制訂指標。有關3號目標的指標,是期望到了2030年,婦女因懷孕及生產過程致死的宗數,每10萬個活產個案中少於70宗;新生兒(出生後28天內)死亡率,每千名活產兒中減低到12宗或以下;5歲以下的兒童死亡率,亦由每千名活產兒中減低到25宗或以下。

我們生活在香港,市民的健康指數,和其他地方相比,可說是首屈一指,對上述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的指標,當然會覺得是非常卑微的訴求。可是,有不少地方,尤其是一些貧窮的非洲國家,不論是經濟發展、兒童教育、衛生健康、生活環境等,都極端落後,要達到這些指標着實不容易。

非洲窮國 10嬰兒1個活不過28天

聯合國對SDG項目的推廣落實態度很認真,每年都發表進度報告。根據2019年有關第3號目標的SDG報告,單在2015年,全球與妊娠有關的孕產婦死亡個案,便有30.3萬宗,比起以往,雖已有進步,但離既定指標尚有一段距離。至於新生兒死亡率,2017年的數字是千分之十八,這比起2000年的千分之三十一,足足減少了41%。同期間,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也有顯著改善,由2000年的千分之七十七,下降至2017年的千分之三十九,降幅是49%。

香港新生兒死亡率低 靠幾代人努力

上述數字,是全球的平均數,可是現實真的是不公平,大部分的死亡個案,都集中在那些貧窮落後的國家和地區。孕產婦死亡率,三分之二都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貧瘠非洲國家發生,這地區的新生兒死亡率,大多數超過千分之七十五,甚至超過千分之一百,即是說,在這裏出生的嬰兒,10個就有1個活不過28天。

回顧香港,我們的孕產婦死亡率差不多是零;2018年的新生兒死亡率是千分之零點九;5歲以下的兒童死亡率是千分之二點零八。這些數字,在全球即使不是名列榜首,也在三甲之列,是其他地區的羨慕對象。可是我們要知道,這些驕人成績,不是一朝一夕唾手得來的,是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奮鬥打拚,把香港打造成一個美好的健康城市,才有今天的成績。上世紀50年代,即在嬰兒潮或香港的「銀髮族」出生的那個年代,香港的新生兒死亡率超過千分之三十,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更高達千分之九十五。 隨着70、80年代經濟起飛,隨之而來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突飛猛進,香港市民健康指標才有今天的成就。唯望全香港人,對這來之不易的成果,珍而重之。

文:霍泰輝(中大副校長、兒科專科醫生)

]]>